【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共8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荀子》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荀子其人和思想的主要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3、领会文章的论证层次和论证方法;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层次和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题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当堂背诵课文――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自读法
练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先秦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文章《劝学》。学习这一课,我
们要完成三个任务:掌握文章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弄清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及阐述观点的层次、方法;背诵课文。
2、题解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劝学》这篇文章是专门谈学习的,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关系不大,本文节选了《劝学》的一部分,但结构完整,条例清楚,说理生动而透彻,对学习和做学问很有现实意义。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诵课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参、知-智、生-性、跬、锲、
2)学生朗诵课文,思考:“劝学”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采取什么表达方式?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心论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该环节解决阴影部分即可,即不做具体展开)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4、具体研究文言现象和论证结构、方法
1)第一段: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语言简洁,不枝不蔓。
2)第二段:中、有-又、金、砺、参、知-智。
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3)第三段:彰、假、舆、绝、生-性。
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4)第四段:焉、跬、步、无以、驾、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除过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托身的地方)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本段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5)总结:纵览全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这都是文章的特点。
5、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以板书为提示,按照顺序,个个击破。
6、课堂练习:
课后二、三题。
六、教学反思:
篇2: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2.课内拓展阅读,深化课文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我提个问题,同学们听说过京九铁路吗?它是从北京到哪儿的呢?对,这是贯通我国南北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工人们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山、修隧道了,你们知道工人师傅们可能使用哪些工具吗?(潜孔钻、挖掘机、电铲车等)谁曾想到,在远古时候,一个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着挡在他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竟产生了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去铲除两山的奇想,他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愚公移山》,请看,这是本文的学习目标。(我们首先要结合预习来掌握文言基本词句,第二呢,我们要进行课内的拓展,来深化课文的理解。)
[感知环节]
请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范读)
(1)基础词语(2)通假字(3)重要句式
设置质疑环节。要求是,尽量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怎样?
(4)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可从险要角度上、年龄体力、工具和路途上看)
以上我们了解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各类人物的态度及移山的困难,那么,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他坚信山定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分析环节]
导入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态度的不同的话题。
3.分析过程:
找出妻子和智叟的话――嘲笑、关心----角色朗读――分析“如――何”与“其如――何”语气之不同――朗读。那么,这两人同时出来反对他这样做,特别是智叟的嘲讽与阻止,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想一想,这两个人物的加入对表现愚公移山态度的坚定起了什么作用?(衬托)
嗯,愚公移山的决心如此坚定,有这个必要吗?
(出示讨论题:有人说,愚公真傻,、绕山开道或者搬家不就行了吗?)
总结: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看起来当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困难的行为。对不对?这是一篇寓言,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人力可战胜自然)对,愚公不愚,就是因他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他懂得人力可战胜自然的道理。如果绕、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但是,愚公年近90了,还去叩石垦壤,企图移山的行为的确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结合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更重要的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请问,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难道是在学愚公的行为吗?
明确:我们学习本文的目的不在学习愚公的行为,而是要学习愚公的精神。
那么愚公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谁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
[拓展环节]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罢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么一个愚公村,它是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的王屋山下的一个有着42户人家的小村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但是它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以勤劳、拼搏精神致富的真真切切的人类社会。这就是当代愚公的群体形象,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还能用比这愚公精神更具概括力的词语来回答吗?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视时间情况,可安排讨论。)
篇3: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
一、教学内容
1.词汇(略)。
2.句型:I don't think chickens can swim.
3.日常交际用语: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与应答用语。
二、教具
录音机;教学挂图(也可模仿课本插图制作)。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值日生报告。
2.教师拿出挂图,借助图画教授本课生词及短语:
T: Look at the picture. It's a picture of a park. Where are Jim and Lin Tao? They're inside the park. Look at those people.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boating. Look!
They're good at boating. They're having a goo time. Look at the boats, they look like chickens. Can they see the animals? No, but they can hear some animals.
后两句需借助手势,放慢语速,重复两遍。板书生词,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生词含义。领读生词。
3.放课文第2部分录音,学生打开书跟读,反复三遍。
教师讲解对话中的难句(见难点讲解1、2)。
4.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按课文第1部分要求找出答案。当堂核对,并复习这部分再现的有关提出建议及应答用语。
5.准备做听力练习。给学生半分钟时间看练习册听力题表格。放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填入答案。当堂核对。
6.指导学生做练习册其他习题。
7.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本课对话;2)抄写生词及短语;3)完成练习册习题
四、难点讲解
1.Some are very good at it. 一些人划船划得很棒。
be good at是“善于”的意思, it指上文出现的“boating”一词。
2.But I don't think chickens can swim. 但是我想鸡不会游泳。
这是一个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这一点不一定讲给学生)。在动词think后面跟含有否定意义的从句时,要将think变为否定式,而后面从句的谓语动词用肯定形式。例如:
I don't think he can mend the bike. 我想他修不了那辆自行车。
篇4:第二十三课 Lesson Twenty-three
一、教学内容
1.词汇(略)。
2.句型:1)Where is he/she? 2)Is everyone here today?
3.日常交际用语:打电话用语(Making telephone calls): 1)Hello! 2)This is…
二、教具
录音机;电话机模型;小黑板(上面事先准备好am,is及are的使用方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
1.本课生词较多,但真正第一次出现的生词并不是那么多。教师可考虑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景,一面进行单词教学,一面把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如果刚好那天班上有因病缺勤的,可以利用这一情景。如没有,教师可事先叫一位英语较好的同学,先在办公室里留一会儿。总之,上课伊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简短日常会话之后,指着学生,一个一个地说:
You're here today, good. You're here too, good.…(然后指向空位子)Where is…? Is he (she) at school? Oh, I think he (she) is at home.这样学生能基本明白教师的讲话内容,教师可以从头再演示一遍。这一次,边演示边板书生词及短语,然后领读,反复几遍。
2.放课文第1部分录音。教师先板书问题:1)Who is not here? 2)Where is she?
学生听一至两遍录音,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再放录音,学生跟读两至三遍。然后教师根据当时班上出勤情况,与学生进行对话:
T:Is everyone here today?
S1:No.
T:Who is not here?
S1:…is not here.
T:Is he(she)at school today?
S1:Sorry, I don't know.
S2:No, he(she) isn't.
T:Where is he (she)?
S2:I think he (she) is at home.
3.再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打开书)两至三遍。
4.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5.放课文第二部分录音,教师事先写好一个问题:Is Bill at home?
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有关打电话用语(只限于Hello及This is…的用法)
再放录音,学生跟读,两至三遍。
如时间允许,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手持教具电话进行练习;如没有时间,这一练习可放在下一课进行。
6.拿出小黑板,简要讲解am, is, are的用法。
7.布置作业
1)生词及短语;2)练习本课两部分会话;3)完成练习册习题2。
四、交际用语
1.Is she at school today? 她今天在学校吗?
No, she isn't 不,她不在。
at school,意为:在学校。at home,在家。at侧重表示位置在某一点上,或表示从事某种活动。例如:
A:Is your father at home? 你父亲在家吗?
B:No, he isn't. He is at work. 不,他在上班。
2.Hello, Bill? 喂,是比尔吗?
No, this is Sam. 不,我是萨姆。
以上是打电话用语。当打电话询问对方是何人,不能说:Are you…?同样,当介绍自己时,要用 This is…的句式。
3.Is Bill in? 比尔在家吗?
句中in表示“在家”。意思相当于at home.
篇5: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十三课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十三课
学科 语文 (第 五 册) 主备教师 吕丹丹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张冬梅 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自读自悟、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 2、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2)简介王维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给每段加上小节号,轻声读课文,读通语句。 (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插 逢 佳节 无限 (2) 了解词语理解情况,重点理解如下词语:兄弟 异乡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3)指名试读课文,及时纠正。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自由识记字形,注意用上巧妙的方法。 2、交流记忆方法。 3、描红,注意写字的'姿势。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节,思:这一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2、 交流,小结:这一段讲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3、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 指名读第二节 2、思考:这一节工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讲了什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重阳接是个佳节?此时王维有什么感受? 3、讨论交流 3、 小结:这一段讲了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明了题意。 5、齐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1、 自由读,思: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二句说了什么?三到五句说了什么?什么叫天各一方?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 讨论上述问题:(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略不说;第二个省略号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说的有些话省略了。) 3、小结:这一节讲的是王维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节。 (四)学习第四节 1、 指名读 2、 思考:第一句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法很多,想头很多。)这一句同上面哪一节意思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节)第二句说了什么?忆是什么意思? 3、讨论交流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看图,进一步领会诗句的意思。 画上的人物是谁?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重阳节写的? 1、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讲,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课文中哪里看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无限深情? 文中哪一句话能概括王维的这种复杂心情?(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三课时 一、 复习:齐读课文 二、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现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深情?(第三节) 2.听录音范读。 3.指名朗读。 三、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录音欣赏 2、引导背诵 3、自由试背 4、指名试背,师生评议 5、同桌互背 6、齐背 四、 课堂练习1、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佳培( ) 限( ) 异( ) 桂()倍( )眼() 导( ) 2、 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五、 总结课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 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品诗、感情读。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外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感悟诗意 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家人分享。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客 王维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高 插茱萸遥知 少一人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篇6:英语口语3000句第二十三课(2069-2162)
1.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an apple or an orange?
你想要哪个,苹果还是橘子?
2. He is preparing his speech for the meeting tomorrow.
他正准备明天集会的演说。
3. She was so quiet that her presence was hardly noticed.
她那么安静,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在这里。
4. He advocated the withdrawal of the American presence in Lebanon.
他主张美国人应该从黎巴嫩撤走。
5. How many people were present at the meeting?
有多少人出席会议?
6. We learn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 the present and hope for success in the future.
我们从过去中学习,体验现在,展望未来的成功。
7. I think these interesting old customs should be preserved.
我认为这些有趣的旧习俗应该保存下去。
8. I tried to preserve my independence.
我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9. It's the duty of the police to preserve the public order.
维护公共秩序是警察的职责。
10. President Lincoln was born poor.
林肯总统出身贫寒。
11. He was invited to become president of the local camera club.
他被邀请担任本地摄影俱乐部的主席。
12. The power of the press is very great.
新闻界的力量非常大。
13. Can you have your report ready for the press by next week?
你的报告能在下星期赶好付印吗?
14. Press this button to start the engine.
按这个按钮开动引擎。
15. What a pretty little garden!
多么漂亮的小花园!
16. The little girl is pretty.
这个小女孩很漂亮。
17. 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the disease spreading?
我们能做什么来防止这种疾病蔓延呢?
18. These regulations are intended to prevent accidents.
这些规章制度旨在防止事故发生。
19. What is the price of the suit?
这套西装多少钱?
20. I think you hurt his pride by laughing at the way he speaks English.
我觉得你嘲笑他说英语的方式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21. Pride was his downfall.
骄傲是他垮台的原因。
22. My teaching is my pride and joy.
我的教学工作是我的快乐和骄傲。
23. My wages are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my income.
薪金是我收入的主要来源。
24. This printer can print 40 pages in a minute.
这台打印机一分钟能打印40页。
25. I can't read small print without my glasses.
我不戴眼镜看不清小字体。
26. The thief had left his prints on the handle.
小偷在把手上留下了指纹。
27. The thief was put into prison for one year.
小偷被监禁一年。 28.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prison isn't a cure for crime.
许多人都相信监禁解决不了犯罪问题。
29. The prisoners are allowed an hour's exercise every day.
犯人们每天有一小时放风的时间。
30. We are all prisoners of our past.
我们都摆脱不了往事的羁绊。
31. It's illegal to read people's private letters without permission.
未经允许看别人的私人信件是不合法的。
32. The president is paying a private visit to Europe.
总统正在对欧洲做私人访问。
33. First prize in the raffle is a holiday for two in Paris.
抽奖销售的头奖是两个人到巴黎度假旅游。
34. It's highly probable that they will win the match.
他们很可能会赢这场比赛。
35. We're going on holiday soon, probably next month.
我们很快就要去度假了,多半是下个月。
36. This tree produces rubber.
这些树生产橡胶。
37. She can produce delicious meal from very simple ingredients.
她能用简单配料烹调出美味的饭菜。
38. Female sheep produce one or two lambs at a time.
母羊一次生一到两只羊羔。
39. There is very little profit in selling newspapers at present.
现在卖报纸利润很少。
40. I don't trust his promise to come for a visit.
我不相信他会如约前来访问。
41. I promise to return your bicycle on good condition.
我答应一定完好无损地还你的自行车。
42. John promises well as an actor.
约翰有希望成为演员。
43. I don't know how to pronounce this word.
我不知道这个单词怎么发音。
44. Have you got any proof that you own this bike?
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这辆自行车是你的?
45. A soldier's courage is put to the proof in battle.
士兵的勇气在战斗中得到考验。
46. The pages aren't in proper order.
这些页数次序不对。
47. The police found some stolen property in the thief's house.
警察在小偷的家里发现了一些被盗的财物。
48. He raised his arm to protect his child from hurt.
他伸出手去,保护他的孩子免受伤害。
49. These rare tigers are protected by special laws.
这些珍贵的老虎受到专门法律的保护。
50. They are poor but proud; they never borrow money or ask for help.
他们虽穷但很自重,他们从不向人借钱或求助。
51. Tom is very proud of his new car.
汤姆非常满意自己的新车。
52. He has proved his courage in the battle.
他已在这场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勇气。
53. Perhaps this book will prove to be of some use to you in your studies.
也许这本书会对你的研究有用处。
54. The hotel provides a reservation of tickets for its residents.
这家旅馆为旅客提供订票服务。
55. These books will provide us with all the information we need.
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56. The town has its own public library and public gardens.
那城市有自己的公用图书馆和公园。
57. The town gardens are open to the public from sunrise to the sunset daily.
市立公园每天从早到晚对公众开放。
58. Don't pull my hair!
别扯我的头发!
59. Some advertisements have no pull at all.
有些广告毫无吸引力。
60. Their teacher punished them for their rudeness.
老师因为他们态度粗鲁而责罚他们。
61. Dangerous driving should be severely punished.
危险驾驶应受严惩。
62. How many pupil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你的班里有多少名小学生?
63. She is a pure girl.
她是一个纯洁的女孩。
64. He was born to the purple.
他出身皇族。
65. That girl likes to wear purple dresses.
那个女孩喜欢穿紫色的衣服。
66. Did you come to London for the purpose of seeing your family, or for business purposes?
你到伦敦来的目的是为了要看望家人还是为了公事?
67. You may stop the machine by pushing this button.
你按下这个按钮就可以关机。
68. He pushed his way to the front of the crowd.
他挤到了人群的前面。
69. He pushed her into making a decision.
他催促她做出决定。
70. He put some more wood on the fire.
他在火里加了一些柴。
71. Never put your trust to a stranger.
绝不要相信陌生人。
72. I want to know how to put this in French.
我想知道如何用法语来表达这件事。
73. The quality of service in this restaurant has improved a lot.
这个饭店的服务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74. He shows quality of leadership.
他显示出领导才能。
75. A large quantity of air-conditioners has been sold since the temperature is high.
因为气温很高,有大量空调售出。
76. The couple was quarreling furiously about whose turn it was to cook the dinner.
这对夫妇对该轮到谁做晚饭而激烈争吵着。
77. I got involved in a quarrel about the price.
我被卷入了一场有关价格的争吵。
78. It's a quarter past ten.
现在是十点一刻。
79. Queen Marie Antoinette of France was the wife of Louis the 16th.
法国玛丽安东妮皇后是路易十六的妻子。
80. May I ask a question?
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81. I would never question his honesty.
我对他的诚实绝不怀疑。
82. He gave a quick answer to the teacher's question.
他对老师的提问作出了迅速的回答。
83. He is quick to understand.
他理解能力强。
84. Ask him to keep quiet.
让汤姆保持安静。
85. When he quieted down, I began to tell him the truth.
当他平静下来时,我开始告诉他实情。
86. I've quit my job.
我辞职了。
87. The boy has quite recovered.
这男孩已彻底恢复健康。
88. He was quite young.
他相当年轻。
89. I'm just a rabbit at tennis.
我网球打得很差劲。
90. She came second in the race.
她在比赛中得了第二名。
91. He is against race prejudice.
他反对种族歧视。
92. Hearing the bell, we raced to the class.
听到铃声,我们赶快跑去上课。
93. We will send the goods by railroad.
我们将用铁路运输。
94. It's raining hard.
雨下得很大。
篇7:第六册三课回延安
第六册三课回延安
3: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
2.难点: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 白羊肚子巾(du3) 糜子(mei2)
黍类(shu3) 馍(mo2) 唢(chuan3) 曜(kuang4)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
透。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人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56年3月9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旬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修辞上多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
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回延安)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忆当年)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见亲人)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画新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颂延安)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以诗人离别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第一部分中哪些动词使用表现了作者“近乡情更切”的真实感受?
讨论并归纳: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5.提问: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并归纳:“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6.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并归纳:(1)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
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
篇8:第十三课:空城计..
第十三课:空城计..
张村田
罗贯中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 ) 城铺( ) 鹤氅 ( ) 纶巾( ) 笑容可掬 ( ) 麈尾( )言讫(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 隐匿 纶巾 骇然 远遁 分拨
泪如泉涌 稳妥 伦理 言简意赅 遵循 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
更多推荐
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