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课件(共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课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 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合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象。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幺?(香港回归的重大和庄严)

2、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卡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

3、 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教师引导 学生合作)

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幺作用?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师作点评)

2、师生合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语文学习指导用书》p149阅读理解(二),将原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互评)

五、总结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六、课后练习。完成书上的《探究与练习》。

板书设计:

篇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课件

导语: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这是”,两个“传向”。

主体:叙述交接仪式的全过程。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 降旗、升旗仪式(特写)主席的讲话(重点)

结语:出席仪式的其它成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时效性 真实性 简明性

篇3: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

制作学习卡,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

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教具: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 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那么,主体部分是怎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

1、 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 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 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 ↓ ↓ ↓ ↓ 渡 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江

(国民党反动派)

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篇4: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 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

1、课前安排:制作学习卡,解决生字词,初步解读课文。

2、教学方法: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合作。

3、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象。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幺?(香港回归的重大和庄严)

2、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卡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

3、 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教师引导 学生合作)

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幺作用?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师作点评)

2、师生合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语文学习指导用书》p149阅读理解(二),将原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互评)

五、总结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六、课后练习。完成书上的《探究与练习》。

板书设计:

篇5: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14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构想】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197月1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它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收于“丰碑”这一单元,可见,文章体裁的知识要点并不是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对

文章字句的品味、结构的把握,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让他们在香港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认识到一个民族强盛的重大影响,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从自身做起,提高每个人的素质,才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国之林d一因此,“国力强盛,祖国统一的丰碑”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思考才是关键。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养成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强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现状。

2.查找资料,了解新闻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人

(播放歌曲《公元》)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生答)对,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明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上课伊始,采用电教手段,利用音乐的作用创设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依次交代了哪些内容?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用以下判断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①课文对交接仪式的过程既有详写,也有略写。

②课文结尾补充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成员及记者人数。

③交接仪式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主席讲话。

④作者对查尔斯王子讲话和江泽民主席讲话都作了详写。

明确:①、导语部分是略写,主体部分是详写。②、结语部分补充交代了这些内容,③、主体部分交代了交接仪式的进程,这三点是详写。④、尔斯王子讲话是略写。

4.学生交流阅读技巧:

①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交接仪式的进程。

②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结构。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让学生在判断与交流中积累阅读经验。)

三、朗读品味,体验情感

1.师: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长久期盼,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择哪些段落,通过你怎样的阅读传达出此刻的心情?

2。学生自由选择并朗读展示。

3.师生评价朗读。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要侧重语气、语速、重点词语的处理的指导。)

4.集体朗读部分段落。

(本文收于“丰碑”这一单元,可见,文章体裁的知识要点并不是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对文章字句的品味、结构的把握,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

四、视频显示,强化情感体验

1.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八年了,今天重读这则新闻,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振奋。你们觉得在这30分钟的交接仪式中,最让你热

血沸腾的是哪一幕呢?对,是升旗仪式。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现

场,再一次见证那神圣的时刻。

2.播放视频资料。

教师小结: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国歌,望着这冉冉升起的五星  红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都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而自豪。

(香港回归,国人欢欣鼓舞,交接仪式现场那雄壮的国歌,  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里。插播这一画面,能进  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阅读,加深情感体验

1.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的`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  威,的确令人欢欣鼓舞。而那个从海上来,用坚船利炮夺走我们  土地的侵略者,也只能从海上离去了。大家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离  开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  章吧。

2.学生自主阅读。

3.师引导:课文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词语,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与我们现在阅读的这篇文章相比,有何相同与不同呢?

4.同学讨论并交流。

明确:本文通过景物的烘托、人物的神态描写,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中英双方的对比中,表现了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嘲讽了侵略者,含蓄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振奋与自豪。

5.引导学生思考:香港为什么会失去,又为什么失而复得?

明确:弱国无外交,国家强盛了,才有独立、自主和尊严。

(在扩读中,通过中英双方的对比,香港的失去与回归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国力强盛的重要性。)

六、资料展示,明确责任

1.师:157年前,我们失去了香港,157年后,我们又重新拥有了她,这种失而复得,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如今,香港已回归八年了,现在的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请大家展示自己

搜集的有关香港发展现状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关注现在的香港。

2.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师.总结:从同学们提供的资料来看,回归后的香港依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八年的实践证明:我们不仅能成功地收回香港,而且也有足够的实力建设好香港。香港回归,这座屹立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的丰碑,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教学后记】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将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让他们在品读、扩读的过程中升腾起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作一些知识材料上的准备,这样就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那些与学生们生活不很密切的题材。假如课堂上凭空说教,教者的情感无论多好,也无法感染学生。如果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材料上的准备,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既主动学习,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及搜集资料和整合资料的能力。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4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香港夜色》ppt课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

默读第1段:

说说“流连”、“难以忘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流连香港夜色?读到这儿“香江灯火”世界美景你想到了什么?

... ... ...

欣赏港湾夜景:

朗读第三、四段并思考:“我”站在t望台又欣赏到港湾怎样的景色?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丝丝海风吹到脸上,举目星空,天高云淡,夜色如水,使人心旷神怡;欣赏到维多利亚湾夜色的'美;港湾里灯火随波流淌,色彩变化,形态多样的迷人景色;欣赏远处的灯火,海天相接,灯火与星星相连的景色。)

... ... ...

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齐读最后一段。

2.再说说对“难以忘怀”的理解,并说说,读了“香港夜色”,最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延伸拓展

1.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夸夸自己家乡的美景。

2.当一当小解说员,把自己知道的香港介绍给家人听听。

... ... ...

篇7:《香港和澳门》地理课件

《香港和澳门》地理课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一、概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7月1日和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指图讲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围两栏。

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别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我们再看看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我们可以通过图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绿地,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适合植物生长吗?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吗?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和九龙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18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今新界地区,为期。至此,英国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重占香港。自清王朝被推翻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性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时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上岸租占,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51年占领凼仔岛,1854年占领路环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强占一水之隔的青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对澳门的主权。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全球贸易中心之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篇8:八下地理香港澳门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多地狭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导课: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概况。

板书:一、特别行政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9页图7.28,

1、香港:

位置: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相邻

范围:由香港岛、九龙、新界组成

人口:约710万

面积:1104平方千米

欣赏图片

学生看图,利用地图找出香港的位置、范围、人口、面积等,作答完成表格认识香港区旗。

回答它曾被哪国侵占,哪年回归的?

计算香港的人口密度,得出“人多地狭”的结论。

2、澳门

位置: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位于珠江口西侧,与广东为邻

范围: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人口:55万(20)

面积:29.7平方千米指导学生阅读62页读图7.36图,

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港澳地区的产业类型?

2、香港的经济地位?

3、澳门的支柱产业?

4、谈谈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5、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读图认识澳门概况及区旗。回答它曾被哪国侵占,哪年回归的?

计算澳门的人口密度,得出“人多地狭”的结论。阅读60、61页三幅图:讨论“上天下海”完成活动题,此外,“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设计用意:

理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及自然概况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板书: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澳门:博 彩旅游业为支柱。

分析港澳发展经济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指导学生完成63页的活动。

阅读材料63页,讨论“前店后厂”的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各提供了哪些优势条件?各有哪些好处?讨论完成64页的活动题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9:八下地理香港澳门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香港留有大片城市绿地的实例,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模式的变化,初步树立发展经济既要对外合作,也要不断升级,寻找新优势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

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学生听歌曲《香港别来无恙》)香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正如同学们在歌中听的那样,它经历了1的荣辱、沧桑、风雨和成长;澳门曾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也和香港一样,是祖**亲又一个在外漂泊400多年的儿子。如今她们已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香港和澳门地区,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板书课题】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板书】一、特别行政区

(一)【展示投影片】香港和澳门地区略图投影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回答几个问题。

【提问】香港和澳门靠近哪个省?各位于珠江口的哪一方?各与哪个经济特区邻近?

【对比总结】1、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毗邻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

(1)香 港

位置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深圳市

范围 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面积 1092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 人口630多万(1995年),中国血统占98%,其中祖籍广东省最多

经济 1.加工工业发达,以出口外销为主 2.对外贸易是重要经济支柱 3.旅游业发达

(2)澳 门

位置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侧,毗邻珠海市

范围 由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面积 16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 人口42 4万(1995年),中国血统占95%以上(祖籍主要为广东省)

经济 1.博 彩业兴旺 2.旅游业是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3.加工业兴起,产品出口美国、香港、西欧.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有关“一国两制”的内容。

【强调总结】我国政府已先后于7月1日、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在两地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对两地现行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以保持港澳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领土的失而复得,它意味着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合作探究】.阅读图7.31,对照图7.28,说说香港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香港人多地少。且山地居多,平原少。建设用地多沿海平原分布,山地多为植被。

“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四)【板书】二、港澳和祖国的密切联系

【活动设计】

读下图,说一说,香港和祖国内地各有哪些优势?

学生读图,归纳。

香港优势: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祖国内地优势:土地、劳动力、资源,并给香港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品。

师:思考一下,根据双方各自的优势,港澳和祖国内地,特别是临近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应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紧密合作?

学生阅读教材64页的阅读材料“前店后厂”,说一说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这种合作能给双方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阅读、讨论。

生:对港澳来说,解决了土地和劳动力问题;对珠江三角洲来说,解决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营销等问题。

师: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当时祖国内地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较为欠缺,这种合作模式大大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设计】

读下图,说一说,香港和祖国内地各有哪些优势?

学生读图,归纳。

香港优势: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祖国内地优势:土地、劳动力、资源,并给香港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品。

师:思考一下,根据双方各自的优势,港澳和祖国内地,特别是临近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应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紧密合作?

学生阅读教材64页的阅读材料“前店后厂”,说一说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这种合作能给双方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阅读、讨论。

生:对港澳来说,解决了土地和劳动力问题;对珠江三角洲来说,解决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营销等问题。

师: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当时祖国内地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较为欠缺,这种合作模式大大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篇10:雷锋语录中英版ppt课件

雷锋语录中英版ppt课件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雷锋语录中英版ppt课件

更多推荐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