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共8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

吴静欣

作者简介:吴静欣,女,1977年出生于天津,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教师。

摘要:当今基础音乐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音乐教师的成熟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教师的成熟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本文从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发展型教师和关注职后教育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提出笔者的观点和期望。

篇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

音乐教育学

课程

音乐教师 ‘

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相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日新月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不变应万变”的一贯传统明显滞后。教师的培养和成熟应是系统工程,应建立目标――内容――实施――反馈的可测性整体,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建立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兴起和形成的学科,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等,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各学科教育学共同运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对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科学指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既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学学科就应作为其专业性的学科,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将直接影响未来音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

学科定位直接体现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的理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教育人。同时,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两个因素应是互为内容、互为手段的。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非艺术学科在教学内容、目的、形式、评价等各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因此,音乐教育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能依附于教育学或音乐学领域,它具备特有的逻辑方式和研究领域。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音乐技能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实施的天津地区“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调查”中发现,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感受到自身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欠缺,并希望能过通过教研和培训活动能过得以提高。在对“您认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最有效的途径”的回答中,选择“参加教研、进修活动”的占76%,选择“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占64%;在回答“您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时,67%的老师们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实现到应有的教学目标。首先,课程设置较单一,仅仅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等;同时,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5.4%-8.1%(见附表1)。在这一点上,我们同一些音乐教育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德国高级音乐师范教育(学制为四年)的课时比例为每学期共120周学时,教育学课程30周学时,占25%;音乐45周学时,占37.5%;自选专业45周学时,占37.5%。(1个周学时表示每周上一节课/45分钟)我国台湾地区在培育教师的四年制大学本科里所开设的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也占到了总学时的25%,仅教育科学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就达到25门之多。英国的教师培训中,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25%-40%。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应增加音乐教育学学科的课时比重。开设音乐教育学、相关教育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课,同时开设有关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修和选修课。如音乐教学与心理、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法等课程。

国际卜,教师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型”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将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逐渐与综合大学合并。学生在取得相当学历后,再进行教师专业教育,继而获得教师资格。这样的教育体系既可以扩大师资培养的途径与范围,拓展知识口径、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又突出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师范性)。我们的教师教育一直采用了“封闭型”的教育体系,具有独立的体制,强调“学术性”与“专业性”并重。

许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把重心放在音乐理论与技能这个教学板块,在课程设置中这个板块的课时占全部必修课的59.4%-62.1%(见附表1),更多地突出了“学术性”,试图培养“音乐家式”的音乐教师,先保证“一专”,再突出“多能”。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感受到在“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的教学环节中举步维艰,同时即兴伴奏水平始终无法提高等等。种种问题都指向了高师的音乐史论、和声、器乐演奏(钢琴、手风琴)等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取得联系,忽视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学生学习了相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很高程度的表演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施展。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瓦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应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特点。在原有的“封闭型”体系中进行“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未来音乐教师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例如,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应有机结合,教材中可采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名作赏析与音乐史论结合作为一门音乐文化类课程,相应增设课时,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合唱指挥课可与合唱改编、合唱组织与教学结合;演唱或演奏课中结合相应的教学法学习等。各个学科板块中都应适当渗透音乐教育相关知识,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加强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谨防纸上谈兵。

二、以知行统一为终极培养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自我的最佳方式。合格的音乐教师必是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长的,一味地苦读书本绝不可能形成教学能力。学生必须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往复过程才会慢慢成熟。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在获得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的艺术。以往我们的教育理论教学难以让学生实现知行统一。理论课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实践则将参照他人经验作为主要方式,几乎没有与已知的教育理论产生联系。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几乎无用武之地,这种脱离实践的教育理论教学是形同虚设的。换言之,这种“传承”式的培养模式又如何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型教育人才?

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全面形成,在于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渐进的.过程单在毕业前的几周实习中完成似乎有些牵强。在这里我们再与德国的高级音乐师范教育进行比较,其学制为四年,在完成各专业的课程并通过相当于大学毕业考试的一级国家考试后,要到中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还要参加二级国家考试,及格者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可见,德国在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把“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学制和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照搬别国经验,但这种观念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在教学中应该依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实施微格教学,创设模拟课堂,营造教学氛围,由分小组探讨演练到集体实践,由模拟某一教学环节到模拟全课,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给每个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实用技能、教学评价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学生在感悟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借鉴他人的教学创意,并发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育教学实习应“零、整结合”,分布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各个时期,与理论学习的进程紧密联系;在学期间还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与或指导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文艺会演编排等实践活动,在活动期间适当地加以理论指导,并在实践后从音乐教育理论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反思,从中得到启迪并找到新的问题,逐渐完成学生内心的角色转换过程。总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教学评价意识、创新意识等,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能力,把目标从培养满腹经纶的“学者”转变成培养才华横溢的教师。

三、转变崇尚求同思维的传统教育观念,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发展型音乐教师

求同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其与发散思维是统一的。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是与创造性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思考方法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已知的领域探索未知的境界,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求性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从而突破已知领域。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师道尊严”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性地位。这种观念映射到高师教育中便形成了“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高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仍然保持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即真理”。这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培养发展型音乐教育人才的目的相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人的主体性是社会之所以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学生不能一味地沿着教师的指引单项发展,要发展多项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师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科研意识,创造交流的、科研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发式的探索和科研,激发求异思维,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型人才。

四、音乐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趋于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讲,教师的成长分为预备阶段――新教师――合格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预备阶段主要是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这个时期是准教师们树立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并为从事教师职业储备能量的时期。新教师指刚刚步入教育岗位或者欠缺经验的年轻教师。合格教师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积淀,人格素养趋于成熟稳定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指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多年,有教学专长、丰富的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独特而成熟的教学风格、很强的人格感染力的教师。音乐教师的成熟与发展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音乐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预备阶段,而应发展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探索应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调整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职后教育应帮助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及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新问题等。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互动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课题研讨、专题研究、录像客观摩与研讨、课例分析、教学评析等方式。笔者曾旁听过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裴芳老师为在职教师开设的教学研究课,她鼓励音乐教师们自己做课或录制课例,在课上进行展示和研讨。音乐教师们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甚至展开争论,最后在裴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做课教师本人受益匪浅,而且在座的所有教师都能在互动、自主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在职音乐教师们都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再采用一只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授方式,而应调动教师们进行自主学习与发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时刻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为目标,引领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善于借鉴、突破陈规、勇于创新、面向未来。也惟有如此,才能够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参看:《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河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第一版

[2]问卷来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3]参看:《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引自: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研究》

[5]参看:《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第一版

[6]《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操――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李福华,载于《高等教育》,第二期

U]《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李其龙,陈永明.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版,第386页

[8]《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第一版,第301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篇3: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初探论文

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钢琴音乐教育高师

论文摘要: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科目中,钢琴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加大,钢琴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如何从事钢琴课的教学,,如何采取科学理性的方式,将这门复杂的功课做好,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国脚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除了采用《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四册之外,常常辅以肖邦部分练习曲,夜曲,圆舞曲,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以及巴赫平均律等技术与音乐艰深的曲目,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技术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他们只是学习一到两首曲目来应付高考,其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用数字来标示五线谱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对于他们,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两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以适应其毕业以后得工作实际需要。

二、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因此,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综合式,融合式的教学,讲究课程的整合,按照音乐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的协同效果,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作为音乐科目的基础课,钢琴课与其他终点科目,比如视唱练耳,和声及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科目中与钢琴没有任何联系的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钢琴课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能够渗透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当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保持钢琴本学科的侧重点以及自身个性,绝对不能将钢琴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老师们有一种驾驭全局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

三、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90后”学生,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使他们对钢琴技术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老师的理论指导,会拓宽演奏与联系的思路,学会逻辑的分析自己的技术训练,最终突破技术的瓶颈。教师应明确的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加清晰,从而能够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名负责任的钢琴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并修整自己的教学纲要,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系统化。

作为工具,高师钢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的方向作用。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的作用是:通过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演奏技能;通过它研究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曲目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它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发展等等。教师在明确其作用后,更应该研究教材的训练目的,明了教材所选曲目的艺术价值,能够准确分析所选曲目的曲式,和声特点。为了能够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毕业后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部分高师音乐教材还增添了中外乐曲的钢琴伴奏曲,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又编选了一部分四手连弹曲目,教师应对这两类曲目同样重视,这样才能使教材的应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拓宽教学视野,提倡创新意识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大胆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不能拘泥保守,一成不变。钢琴课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技能课,核心课,基础课,本身应该具备开放,多元,发展的特色。教师不应将视野只局限在狭窄的琴房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再学习,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高师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社会整体钢琴教育的重任,他们身后是几千万的琴童,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主科教师们迫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他们要立足本土,通过观摩,学习周先生等老一代教育家的教学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了解国外钢琴专家的演奏与教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广阔,更加多元化。

以上是笔者在观摩部分高师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之后产生的一些思索。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铁英孙明珠《简明钢琴教学法》

[2]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者388问》

[3]司徒壁春陈郎秋《钢琴演奏法》

[4]谢嘉幸郁文武《音乐学习与教学法》

[5]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

篇4: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一、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

新世纪关于音乐的基础教育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针对高师的音乐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对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适应当前音乐教育的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学生应该增强演唱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高师的声乐人才首先应该掌握演唱的技巧,同时发声技巧也应该熟练掌握,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不同时代的以及不同风格的歌曲,对于美声以及民族等各种的音乐表达形式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演唱能力。在提高音乐演唱水平的同时也应该熟练掌握演唱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基本条件下去演唱歌曲,才能有正确的演唱技法。关于声乐基础的理论知识一直是高师在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很多的教师认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演唱的技法可靠,因此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对于理论知识并不看重,这导致在歌曲处理上缺少知识的积累,因此对于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高师应该重视对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之上进行唱歌,也才能在演唱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其次,关于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高师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基地。这里面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从事社会上声乐的教学,对理论上的演唱技法进行传授,因此应该对他们着重培养。高师的学生应该首先学会做人,之后学会学习,学会教学。目前,在高师的音乐课堂上可以看到声乐只是以发声的技巧训练为主,对于学生的上课能力培养不足,很多的教学技法高师的教师只是在讲课过程中一笔带过,没有具体分析,让学生只是了解了演唱的技法,并不了解教学的方法,这让他们以后在教学中很难继续进行具体知识的传授。本文认为,声乐教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在高师的声乐理论课堂上应该增加关于声乐教学的比重,这种通过教学的方式让高师的学生能够边懂边练,在以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如何传授声乐的知识。再次,可以增加高师学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在实习当中锻炼技能,将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为了适当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高师的教师还应该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内外,应该注意学生的言行,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对于学生的伴奏、舞蹈、表演、创作等能力的培养,力求把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声乐教育人才的综合人文素养,为将来培养一名优秀的声乐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师声乐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虑

毋庸置疑,高师声乐与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当前的音乐改革需要,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光有声乐教学这一方面的能力,他们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高师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唱、讲、教、导等能力。关于声乐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格外的重视,本文认为对于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进行综合型构建,其中主要包括声乐理论、声乐演唱、声乐实践三门主要课程,另外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还应该让声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开设声乐与文学、声乐与伴奏、声乐与表演、声乐与历史等课程。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声乐的技能过多的传授,但是在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并不看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声乐基础知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基础的音乐教材上,内容主要包含歌曲的演唱、歌曲的欣赏、歌曲理论等综合性的音乐知识,另外课外的音乐辅导能力也是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人才应该不仅有演唱的能力,还应该熟练的掌握声乐的歌曲理论以及声乐的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其中声乐的理论课程主要包含声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歌唱的技法。歌曲的赏析以及声乐的表演等几个部分。声乐的理论课程本应该是每个高师的学生都学习的课程,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在通过对于歌曲的赏析以及技法的掌握,提高声乐的欣赏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声乐的演唱课程也是在音乐的教育当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一直在声乐的教学课程上备受重视,很多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声乐的演唱技法,学习好声乐的演唱课程,就全面掌握了声乐的知识,也认为只是声乐学习的唯一途径,因此往往专注于此。但是对于如何分析以及处理个去研究的很少,甚至不去研究,这导致在歌唱的表演方面探索力度严重不够,未来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只重视音乐的演唱技巧而不重视歌曲的处理以及表演的基本能力,否则毫无表现能力,因此,高师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应该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声技巧、歌曲处理以及歌曲表演三个方面,高师应该除了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之外,还应该对歌曲的处理方法以及歌曲的表演方面进行讲解,在歌曲的表演方面,比如:歌曲演唱的形式以及演唱的音色和形体表演等重点强调,通过这种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歌曲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关于声乐的实践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高师的声乐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声乐的教学法,以及声乐的排列,其中声乐的排列主要包括自弹自唱自演等音乐作品。除了以上的三种声乐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满足整个音乐专业的需要,还应该提高声乐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及技巧的培养,发展声乐的表演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声乐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教学形式与方法应多样化

从整个高师的课程结构来看,因为教学课程要求不同因此教学的内容侧重也不同,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采取多样化,同样教学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多种方式的教学能够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不断推动声乐课程的发展。高师的声乐课程根据不同声乐教学的目的跟要求,主要的教学形式分为三种分别为声乐集体课、声乐小组课、声乐个别课。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培养综合型发展的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师声乐的集体课可以说是在声乐课程改革的趋势,声乐的集体课也越来越受到了每个学院的重视。但是目前,关于声乐集体课的开设很多还有不足,比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上,因此需要进行改进,本文认为对于声乐集体课的设置的人数应该不超过30人,每周开展课时为2节课,系统的讲解声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

篇5: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 李晋瑗)

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 、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 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 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 有语言文学的特点;数学教育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教育则具有数学计算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 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 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 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 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 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音乐,忽视教 育的要求,或者只重视从歌词和语言讲述上进行教育,忽视音乐艺术激励人的感情,触及心灵,使人获得审美 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进行教育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 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 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 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 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 ,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 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许多老师热心、认真地参加 了学习,并力求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收获、体会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去,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老师们热爱音乐 教育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最多的`要数奥尔夫教学法培训了。我看到的几个音乐教育活动都比较重视幼儿的 节奏训练,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语言节奏,利用节奏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这是老师们参加了奥 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把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勇于实践的结果。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 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 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 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 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

[1] [2] [3]

篇6: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规律初探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规律初探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规律初探

视唱练耳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它作为一门有关音乐的启蒙,以及进入专业层次学习的必备训练手段和技术性理论课程,历来受到从事音乐专业教育的人们的重视。它是一门涉及到培养一个人的视奏、视唱、音高听辩、节奏把握,以及乐曲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音乐基础学科。每一个学习音乐专业,当然也包括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都只有在此方面接受严格而规范的训练,方可更好地进行其它相关音乐课程的学习。

我们知道,视唱练耳教学对象的年龄越小,其掌握固定唱名和绝对听觉的能力就越易于培养。专业音乐院校因其有附属中小学,从而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上,有着培养学生绝对听觉和固定唱名的条件与优势。当这些学生进入音乐本(专)科阶段学习时,无疑其视唱与练耳的能力已有了较坚实的基础。一般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师范类艺术中专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是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包括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所招收的学生,其来源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或部分师范类艺术中专毕业生。由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他们中的决大多数没有受过最基础的音乐素质方面的训练,专业音乐素质薄弱。同时他们均已或即将步入成年,早已错过了建立稳定的固定唱名与绝对听觉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怎样训练一个已成年的学生,使其具备完善的首调唱名与首调音高(包含部分固定唱名与绝对音高)的辨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建立相对稳定的固定唱名与绝对音高的概念,给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拟就以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的教学进行一定的分析与归纳,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首调唱名与固定唱名并用的训练

上文中提到,由于报考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早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没有或者是很少具备一定的基本乐理知识。除了一部分的器乐考生具备了一定的五线谱与简谱的读谱能力与视唱能力之外,绝大部分的声乐考生只有初级简谱的首调视唱能力。他们所受到的基础的音乐教育,以及自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与民族文化背景,决定了这些学生在音乐的.视听觉感受上,早已形成了较为牢固的首调思维。当他们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习后,针对这些实际状况,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初步的五线谱视唱的训练。

首先,必须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乐理常识,尤其是掌握有关五线谱记谱法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各种基础调式音阶的音准练习。我们可将线谱中没有升降记号的C调作为识谱与建立视唱练习的基础, 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稳定的大小调式与民族五声调式的音高视听感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掌握大小调式与民族调式诸音阶在结构上的异同。

必须将C调的视唱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认真对待, 经过一定量的训练之后,学生对五线谱框架已不再陌生,在为其建立了一定的音高把握的基础之后,就要及早地进入一个升降号调的视唱练习。起初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虽然有一个升号或降号的调,但若用首调来唱并没有变化音的民族调式练习曲,辅以首调与固定两种唱名交替使用的练习。这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和领会首调唱名与固定唱名的异同,逐步为进入固定唱名与首调唱名互换与并用的视唱练习形式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视唱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由首调音高思维过渡到固定音高思维,并能够娴熟地从固定音高思维回到首调音高思维。应该知道,五线谱并不只是为固定唱名而存在的,它只是为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在演奏上提供较为方便的手段。但它同样可以为受过一定训练的人,在首调乐器的演奏与首调演唱(如同简谱视唱)上,提供一样方便的手段与方法。同时,还必须时刻对视唱中节奏、音高的准确性予以严格要求。尤其要对东方人在节奏上常有的不经意的自由,以及乐音表达上随意的滑动,予以持之以恒的纠正。

教师在完成了无调号的调视唱方面的基础训练之后,可以在教学中将没有升降号的调与含有一个升降号的调,在固定唱名训练的同时,引入首调唱名。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分辨这三个不同调号中“do"所处的不同位置,进而掌握其处在三个不同位置上的大调音阶。与此同时,再将各种不同调式的视唱练习在上述

[1] [2] [3]

篇7:我园音乐教育的新思考

我园音乐教育的新思考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园近两年积极开展了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究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由而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根本改变。 关键词: 幼儿 音乐教育 思考 音乐活动如何才能达到《纲要》中的要求,让幼儿做到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呢?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性

幼儿园对幼儿的音乐方面的培养就在于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老师组织的活动中和自发地进行音乐活动,并且能够创造性的进行歌词和舞蹈动作的创作。

1、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音乐氛围 首先应根据各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设置音乐角,让大中班幼儿主动参与,共同商量选择应该如何布置音乐区角,选择幼儿喜欢的音乐,以便 在玩区角时,幼儿有兴趣自主的参与活动。其次,我们为小班的幼儿创设了“拍拍、玩玩、跳跳”的区角,将各种打击乐器、各种卡通头饰放在区角中,幼儿能够自主地拿取,自由表现。我们还为大中班幼儿准备了节奏卡,将各种节奏放在区角中,幼儿能够自主地更换节奏卡并将节奏卡用身体的某个部分打出来。同时,在幼儿吃饭之前,和睡觉醒来以后,我们都放一些轻松、安静的音乐,让幼儿能够在一个较宁静的音乐氛围中进行活动。

2、选择适当的教材 首先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幼儿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音乐,有比较有趣的《猪小弟》,有比较激昂的《对面的兔子看过来》,还有创作歌词弹性较大的《悄悄话》。其次,要考虑到音乐的难易程度,也就是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如果选择的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和兴趣;反之,幼儿如果一学就会,也会感到没劲。所以,我们选择的教材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幼儿的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目标的。

3、给幼儿留一个适当的空间,使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关键。 如果幼儿已学会一定的唱歌基础和技能,老师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创作的空间,给幼儿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做到不一手包办,让幼儿大胆地去创作歌词以及肢体动作。比如在中班的创作歌词活动《悄悄话》中, 幼儿学会了老师教授的歌曲,老师向幼儿提出了问题:除了青蛙能够说话以外,还有谁会跟好朋友说悄悄话?他们在哪里说?怎么说的?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创编歌词。幼儿在歌词的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大班音乐教学活动《颠倒歌》中,个别小朋友自己提出了“歌词可以正着唱”的主意,把原来的颠倒的歌词,按照正常的规律来唱。老师就请他们唱给小朋友听,果然很有意思,老师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编的歌词唱出来,这不就是幼儿再音乐活动的主动性表现吗?

二、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性

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讲究技巧的训练,应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思想、理解、创造。

1、音乐刺激幼儿思维,激发其求异性、发散性、突发性、连动性、敏锐性、灵活性等创造性认知特征。 欣赏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以自己独立的体验、联想、表现与表达,形成自己不同的想像和思维,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活动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像和个体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而且是在深化创造性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独特的内心潜质。如创编中班舞蹈《我的好妈妈》,可以通过旋律刺激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动作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去关心妈妈的,从而达成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艺术感受力、表演动作的积累。

2.用音乐促成幼儿表现,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创新理念等创造性情感特征。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既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又培养了 幼儿音乐兴趣,还促成了幼儿表现欲望。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的感受,能够行之有效地在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形成创造性情感特征。幼儿在欣赏有关动物的'歌曲(如《小小乌龟上山坡》)时,每一段音乐都能使他们联想到某种动物并表现出来,如徐缓的音乐代表乌龟、欢快的音乐代表兔子、深沉的音乐代表大象、优美的音乐代表天鹅,等等。如在教学活动《小鼓响咚咚》中,引导幼儿欣赏歌曲,从中塑造了爱护妹妹,为了让妹妹睡好觉而放弃玩小鼓的哥哥形象,潜在感染幼儿创造与表现的情感心理,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科学性开发。

3.用音乐塑造幼儿性格,形成其自控性、自主性、兴奋性、有恒性、独创性、灵活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 对音乐的学习,通过绘画、语言、歌舞、演奏等形式把理解与感受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教师对幼儿的创造与表现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幼儿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进行大班歌曲《大树妈妈》教学活动时,一边结合歌词想像大树与小鸟等优美画面,一边引导幼儿联想妈妈对他们的博大真爱,教师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想像,诱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同时指导他们通过彩笔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描画出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线条,代表着幼儿思维中不同的物体,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参与创造性表现歌曲内容,从而创造美。

4.用音乐提升幼儿素质,训练其创新性、模仿性、奇特性、想像性、趣味性、童真性等创造性动作技能。 轻松明快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创新思维,开掘深层的创造潜能。如欣赏《摇篮曲》,可以借助图片,反映幼儿、乌鸦、喜鹊、小猫、小狗睡觉的姿态,引导幼儿观察歌中的不同对象的睡觉方式,启发他们用身体去表现事物的睡觉姿式,通过这种方法鼓励 幼儿积极创编动作,还可以激发他们发挥丰富的想像力想像月亮、星星睡觉的样子。经常性地培养幼儿这种参与意识,正确树立和突出幼儿在音乐教室中的主体地位,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欢乐的音乐氛围,有效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表现力和想像力,使他们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社会性

音乐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好动性和表演欲望,也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同伴之间的协作交往,沟通的能力。从而对幼儿活泼快乐情绪的培养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幼儿的社会性得以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有助于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 我们经常发现刚入园的幼儿听到轻快的音乐就踏着节拍身体自由地摆动,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也喜欢手拉手边唱歌边走边跳,听到老师弹奏演唱就愉快地围在身边拍手哼唱等。而音乐游戏则能将幼儿这些自发的动作逐步转变成较完善的、和谐的、协调的动作,使幼儿在反复表现这些动作的过程中获得快感。由于音乐游戏更多的时候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当幼儿和老师、同伴一起地唱歌、跳舞时觉得特别开心,帮助幼儿和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熟悉和亲热起来,消除紧张感和陌生感,使幼儿在充满乐趣的音乐游戏中自由地高兴地活动,培养乐观的情绪。

2、培养幼儿参加游戏的习惯和能力。 刚开始集体生活的幼儿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参加游戏的目的性不强,心理特征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而有趣的音乐游戏能有效地激发 幼儿参加集体游戏的兴趣,吸引着他们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如在小班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拉个圆圈走走》,开始时,有部分幼儿由于没有参与集体游戏的习惯,缺乏兴趣,坐着不动,但看到同伴们和老师又唱又跳,玩得这么开心,也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自愿地跑过来拉着手边走边唱起来。在此基础上可启发他们:“我们还可以拉个圆圈干什么呢?”“可以跑跑、跳跳、踢踢……。”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兴致勃勃地创造出新的歌词和动作,玩得更有趣味了。教师可以采用改编歌词、增加游戏的情节和人物、小朋友轮换唱歌等方法,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按照游戏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创造,插入有趣的唱歌和有节奏感的动作,在愉快地反复地进行游玩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进行集体游戏的习惯和能力。

3、培养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游戏的习惯。 在音乐游戏中,如果游戏者不遵守规则,就会影响游戏的进行。例如《谁是小熊》《丢手绢》这些游戏就需要数目相对稳定的人数和听音乐指令做动作,如果游戏者不按规则闭上眼睛或指令未发出就过早抢占位置,就会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使游戏失去趣味性。这些游戏的违规者就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又使得幼儿能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顺从游戏的规则和要求而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从而使其有效地矫正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养成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良好习惯。 四、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 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的特殊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多采、具有游戏化和类似游戏的特征,是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

(一) 内容的游戏性。

1、 内容上,我们会多样一些。每个小的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简单而且易使用。

2、活动的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使幼儿对每个音乐 活动的角色感兴趣,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中,得到训练。

3、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游戏化。每节教育活动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生声练习,训练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如看动作发声;或看图片内容发声;或由老师即兴用歌声问幼儿,幼儿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让幼儿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

(二) 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幼儿在这种多样感受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幼儿一直高兴的在用心地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产生了爱小动物的情感,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活动融为一体,使幼儿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三) 教学方法的游戏性。

1、玩中学。在音乐游戏《卷炮仗》中,幼儿在玩中学会了音乐游戏,又学会了歌曲,通过教师示范用纸卷炮仗,到幼儿用身体动作“卷炮仗”到最后师幼探究游戏规则,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的高兴,对游戏规则记忆也比较深刻。

2、灵活,正确地使用示范方法:示范法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供幼儿模仿,在音乐 活动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想象空间,都有不同创造的需求,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音乐活动的游戏化,使幼儿喜欢上音乐课,并愉快的投身于活动中,从中得到发展。也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更得心应手,效率更高了! 教师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此,教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使幼儿逐步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幼儿获得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可见,幼儿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提倡基本素质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

篇8:对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策略的思考

对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策略的思考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音乐教育模式

(一)以县区为单位整合音乐教育资源

以县区为单位整合音乐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需要通过县区政府统筹、县区有关部门及县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科学地整合县区内的各项音乐教育资源,并利用这些音乐教育资源带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由于县区相关部门对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长期以来,县区的教育部门没有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音乐教育资源。因此,县政府在农村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县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对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行把握,积极配合县区教育部门处理好音乐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节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县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制定相关制度,用政策保障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区的有关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到音乐教育中,将其所持有的资源共享出来,这对于提升当地音乐教师水平非常关键。第二,开办县区音乐学校,以此来整合音乐教育资源。县政府对艺术学校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第三,县政府可以建立以东北地区本土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机构,从而使音乐教育拥有地方特色,将本地区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二)促进各学校之间优秀音乐教师的共享

优秀音乐教师的共享非常重要。首先,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教育经费非常紧缺,这导致了音乐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其次,各学校之间音乐教师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尤其音乐教师资源浪费的情况非常突出。针对这些情况,单靠某所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改善的,应从音乐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加以解决,改善音乐教师的合理分配。由于农村音乐教师的严重不足,给各学校之间合理共享音乐教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通过共享音乐教师,不仅可以改善因教育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还可以加强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音乐教师资源的利用率。

二、搭建高校支持农村音乐教育的服务体系

(一)鼓励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到农村支教

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非常稀缺,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非常严峻,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农村地区亟需音乐教师,而城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都开始扩招。各大音乐院校及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这些庞大的教育资源应该多为农村音乐教育服务。因此,笔者提出一个解决的思路:各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师范类学生到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支教,并将其作为一个考试科目。诚然,不能够要求去农村支教的学生永远地留在农村,但是只要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够看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事业有较大的帮助。

(二)选派高校教师为农村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1.以多种形式展开农村音乐教师培训

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对农村地区音乐教师的培训。如可以利用假期或某一时间,选派学校中有资历的教师或专家为农村音乐教师开展学术讲座,也可以就中小学音乐教材开展教学研究;为农村地区中小学中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教师,开展全体音乐教师的培训;高校可以选派教师通过教学网络,对农村音乐教师进行网络培训,为农村音乐教师传输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2.优化教师梯队,巩固教师培训成果

第一,要建立音乐教师管理条例。各县区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中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建立相关机构指导各项音乐教育工作的进行;利用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建立科研机构,培训农村音乐教师,深层次地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多渠道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水平。以高等院校为依靠,广泛举办教育专家讲座,针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如歌曲的钢琴伴奏、排练大合唱以及排练舞蹈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讲解,拓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面。第三,广泛开设音乐教研系列实践,增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到各个中小学,深入观察其音乐教学质量,并以教学公开课的形式督促农村音乐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举行教学公开课时,农村音乐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而不是当成一场“作秀”式的教学演出;并让高等院校的教授作评委,为每位参加公开课的农村音乐教师做出评价;还可以让参加公开课的教师互相交流,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举办教学公开课要进行“说课”,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细致地编排教学进度和内容,这才有助于提高其“说课”水平。

总之,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缺失不仅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更是农村地区乡土文化的缺失。因此,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良好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沟通,从而共同促进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郁正民,周兴国,刘永武.关注农村艺术教育[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13-31.

[2]袁开斌,王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59-60.

更多推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