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鸟群》语文阅读原文及答案(共10篇),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鸟群》语文阅读原文及答案(共10篇),供大家参考。
篇1:《鸟群》语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1.为什么说“鸟是灵异之物”?答: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的“美德”和第⑩段中画线的“暴行”各指什么?答:________
3.第⑤段中的画线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文段的最后一句话的?答:________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类与鸟群关系的看法。答:________
答案:解析:
1.因为“鸟持有某种神秘的身份:它创造,它飞翔,它用歌唱的方式说话,它是唯一能模仿人类语言的生灵,如果愿意,它的旅程可以横贯地球的两极——鸟是神的拟态”。 2.美德:自律团结和高尚的自洁品德。暴行:鸟被摧残并被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3.排比、类比;表达了作者对鸟的赞叹。 4.人类对鸟类所犯的罪行,来源于自身的贪婪,他们把热爱扭曲为占有,造成了对鸟类的深深伤害。 5.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敬佩和怜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人类残害鸟类恶行的强烈不满。 6.示例:鸟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与它们和谐相处,否则也会受到惩罚(来自大自然的惩罚)。
篇2:《鸟群》语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鸟群》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 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 ,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1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作者回到故乡,感到异常亲切,却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时节一群一群的鸟儿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B. 作者的故乡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
C. 第④段写作者少年时代早上穿衣、起床、吃饭,然后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
D. 作者家乡有一种专吃柿子的鸟,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甚至还在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浓浓的温情。
E. 全文以故乡的鸟群为叙写对象,以记忆中的故乡的鸟群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
12. 本文围绕“鸟群”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请具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5分)
13.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第⑦段。(6分)
14. 作者最后说:“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说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篇3:鸟群阅读答案
11.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B“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表述不全面,从第②段可知“鸟群已经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里和少年无羁的记忆里令人陶醉的景观”。C“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曲解文意,应该是“突出作者在鸟鸣中醒来的无限愉悦的心情”。E“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不符合文章主题,应是“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产生的忧思与期盼”。)
12. 开头写回家乡不见鸟群的怅然若失——接着回忆家乡春天和夏天的鸟群“令人陶醉的景观”——再写秋天的鸟群最让作者“痴迷”——最后表达作者对家乡环境被破坏、家乡鸟群消失的忧思。
13. ①烘托。用秋风秋雨、原野金黄营造氛围,烘托后文所写的秋日见到的鸟儿们;用丽日碧空烘托南飞的大雁,突出描写主体。②视听结合。在视觉方面,“金黄”“碧”等色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听觉方面,写到鸟儿的鸣叫声、呼啸声,真切可感。③比喻。将麻雀呼啸而起比喻成风暴骤起,把停留在秃树上众多的麻雀比喻成茂密的树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鸟群壮观的景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 ①“说不清楚”含义丰富,语气沉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期盼。②作者的意思是说,现实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如果再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生态,故乡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连麻雀这道最后的风景都会消失。③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仅是对故乡环境、生态的忧虑,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现实的忧虑。如果我们继续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会不堪重负,带来的恶果也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受。(文本分析4分,每点2分;联系现实4分,意思对即可。)
篇4:学无止境 原文阅读答案
15. 刻苦、勤奋
16.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1) 世界是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2) 世界是互相联系的,任何门类的知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扣一分)
(3) 未知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人类在解决矛盾中获得新知。
17. C
18. (1)论证学无止境的原因(为什么)
(2)探讨解决的方法(措施、手段)(怎么办)
19. 面对无垠的未知,我们要勤奋学习刻苦读书。
篇5:雪雕原文阅读答案
(1)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也写出了荒诞的一笔。
(2)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令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3)雪可以擦洗世界,所以你总是能够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歌唱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你相信雪的下边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儿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了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尼大衣多么庄重。
(4)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的流逝的时光,我们的没有留下痕迹的一串连一串的脉音,这时一齐涌到眼前、耳畔。
(5)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
(6)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缓解与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它与一个生命的关系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
(7)下雪吧,下雪吧。
(8)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9)大雪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哪儿去了呢?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雨少雪,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了,下雪了,下了浅浅一层,一脚踏出泥底,可怜人。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类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去干手头的事情。
(10)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寻根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大家,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刻有一粒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片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儿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
(11)下雪吧!
19.作者开篇为什么先从无雪的失望写起?(4分)
20.结合文意,理解加点语的含义。(4分)
①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令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②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雨少雪,其他大陆又怎么熬?
21.试具体分析作者对待大雪的情感思绪的起伏波动。(4分)
22.第(6)段中,作者由雪花的洁白联想到医院里的白色,试探究作者笔下“医院里的白色”都有哪些丰厚的精神内涵。(6分)
答案
19.作者开篇先写无雪的失望,能够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继续阅读;并且和后面的热情执著地呼唤大雪的降临构成因果关系,更加突出了对大雪的呼唤与期盼之情。
20.①在这里,大雪已不再单单具有其物理意义,而是被作者染上了主观色彩,大雪涤荡了世间的肮脏污秽,同时也仿佛拭去了人们心上郁积已久的烦恼尘埃,使心灵得以轻松、得以安定。
②作者将“大陆”拟人化,用一个“熬”字,很是形象,突出了对现实中缺少大雪的苦恼,同时也体现了对大雪的热切呼唤。
21.面对现实中的“无雪”,作者情绪低落沉缓,而开阔的想象一旦打开,作者即激情洋溢地描绘想象中的雪落大地,作者经由了唤雪、忆雪到思雪的过程,情绪愈加欢快畅朗,昂扬向上,最后复又回到现实,心情重又变得沉重。整体上看作者心怀无雪的落寞,但并不颓丧、感伤,而是虔诚地期盼、执拗地呼唤。
22.①医院里的白色象征了对生命的挽留,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喻示着一次新生的开始。②医院里的白色参与了缓解与诊治,带给人安慰与信任,成为一种与生相联系的色彩。
1.心与手阅读原文答案
2.爱之链阅读原文答案
3.王翦传原文阅读答案
4.《小名》原文阅读答案
5.丑娘原文及阅读答案
6.《他要感谢那只手》阅读原文及答案
7.卖油翁原文和阅读答案
8.《善待挫折》原文阅读答案
9.邻居阿麻阅读原文及答案
10.母亲的心原文及阅读答案
篇6:学弈阅读原文及答案
学弈阅读原文及答案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面问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下棋。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鸿鹄:天鹅
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
B.惟弈秋之为听:只
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
D.虽与之俱学:一起
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意对即可)
篇7:经典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
经典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
【注释】
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疾,恨。②隶,差役。摄,这里是“传唤”、“征召”的意思。③谒,拜见。贵游;泛指显贵者。④供役,当差,服劳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 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还(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
12、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
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
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
13、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
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
C、沈周的拒绝是不愿多事去得罪太守。
D、沈周的拒绝是根本不想攀附显贵者。
参考答案
10、(1)又/另/还 (2)最后/终于
11、太守不知道先生/您,怎么能轻视先生/您到这种程度呢?
12、A 13、 C
篇8:换伞原文阅读答案
换伞原文阅读答案
早晨,天下着雨,街边的一家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也撑着伞,排在买早点的行列中。
好容易轮到我买了。我收下雨伞,靠在柜台边,买了点心,匆忙间顺手抓起柜台边的一把雨伞抽身退了出来,撑开伞,扎进了雨帘。
我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等一等!”雨声夹喊声,是喊我吗?回头一看,一把黑布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我急速地移动着。
雨伞移到我身边便停住了,伞一斜,露出一张秀气的脸。 大哥哥 你把伞拿错了 这把才是你的 我这才发觉自己的伞在她的手里——那是前不久才买的。
“大哥哥,我的伞面已经打补丁了,给。”甜甜的声音有点醉人。
我撑着自己的伞继续赶路,一滴雨点落在我的唇边。呦,甜滋滋的,像蜜一样甜,一直甜到我心里。
1、在第四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2分)
2、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 ,是按照 顺序写的。先写 ,再写 , 最后写 。(5分)
3、短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抓住了“我”的( )进行描写。(1分)
A:肖像 B:动作 C:语言 D:神态 E:心理活动
4、短文中作者重点对( )这个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 品质。(2分)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1分)
A:声音的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的转折
6、文中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什么?把你自己的见解写下来:(1分)
参考答案:
1、:“,。”
2、放伞 取伞 换伞
3、(B)
4、换伞的小姑娘 不贪便宜,没有私心,替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5(B)
6、被换伞的小姑娘的行为所感动,从她的语言神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没有私心,不贪便宜,替他人着想的小姑娘的形象。
某句话作用
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助词知识点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篇9:《兰亭集序》阅读原文及答案
《兰亭集序》阅读原文及答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指自然界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 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 胸怀抱负
5.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 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 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 ① ③ ⑤ ⑥ B. ② ③ ⑤ ⑥
C. ① ③ ④ ⑤ D. ② ③ ④ 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参考答案:
4.(3分) C (相与,相交往)
5.(3分) B (①是交代时间、事件,④指当时不具备的`条件。二者都不是“信可乐”的原因)
6.(3分) C (应为: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7.(4分)⑴(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所以”1分,大意1分)
⑵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一”1分,大意1分)
篇10:桃花源记原文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原文阅读答案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二、
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 1、(3分)(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 (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
更多推荐
《鸟群》语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