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共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
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完成文后题目。(14分)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所不至 ( )
②乐生送死 ( )
③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 )
④名其亭 ( )
小题2:下列句中的“而”与“仰而望山”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年又最高
B.水落而石出
C.朝而往
D.而吾蛇尚存
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民 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5: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到 ②以……为乐 ③……的原因 ④命名
小题2:C
小题3:民/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4:(1) (我)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
(2)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小题5:与民同乐
答案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词不离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如果孤立片面地理解某个词语,往往会出现错误。所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4)中的名为动词,命名的意思;(2)中“乐”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乐”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而这个连词的用法的能力。A、表并列。B、表并列。C、表修饰。D、表顺承。例句中“而”的作用为“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的时候,除了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1)中乐、简、之”以及“(2)中“芳、秀、繁阴”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所以翻译句子时,第一步: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
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醉翁亭记》通过作者外出游玩来表现与民同乐的情怀,本文中“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以及“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来分析与《醉翁亭记》与之相似的政治思想。
篇2: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丰乐亭记(节选)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③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⑥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顾:向四周看。③幸:庆幸。④因为:于是就。本:根据。⑤道:称道。⑥夫:句首语气词。宣:宣传。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窈然而深藏 ( ) 掇幽芳(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遂书以名其亭焉( ) 喜与予游( )
3、请写出“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建亭的过程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6个字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云:“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在他的《醉翁亭记》中也描绘了醉翁亭四季可爱的美景,请你默写出它四季美景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百姓能安享丰收,得享欢乐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①,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②;中有清泉,滃然 ③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④,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⑤,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乎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⑥。向之凭恃险 阻⑦,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⑧。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⑨。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⑩,以乐生送死(11),而熟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12)?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曰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13),风霜冰雪,刻露清秀(14),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盛,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吏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①丰山:在滁县西南。②窈然:幽暗,深远。③滃然(wěnɡ):水大貌。④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⑤清流之关:关名。太祖破南唐军之地。⑥圣人:同④。⑦向:从前。⑧漠然:安静。⑨遗者:此指经历过后周与南唐战事的老人。⑩畎(quǎn)亩:田地。(11)乐生送死:指养生送死,过太平日子。(12)涵煦:滋润数化。(13)掇:拾、取。(14)刻露清秀:指秋冬季节草枯叶落,怪岩毕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顾而乐之 顾:________
②圣人出而四海一 一:________
③向之凭恃险 向:____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________为主,写景不多。作者认为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应归功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文章推测,此亭建造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同时。
6.作者建亭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向四周看 ②统一 ③从前 ④写
2.①水源之上是丰山,高耸突立;水源之下是幽谷,深远而不可测;中间有一股清泉,向上喷涌而出。 ②仰头观看山景,俯首聆听泉声,春天拾取幽雅的香花而夏天庇荫于高树之下,秋有冰霜,冬有冰雪,雕刻出清丽灵秀,四季的景象,没有不可爱的。
3.时刻关注国家治安百姓安乐的社会责任感。
4.议论 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乐其岁物之丰”“安此丰年之乐”
5.作者贬官治滁州时 醉翁亭记
6.宣上恩德,与百姓同乐丰年。
篇4:《丰乐亭记 欧阳修》阅读答案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
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答: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答: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答:
参考答案:
13.(3分)A (顾,看)
14.(3分)
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5.(3分)C (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6.(9分)(1)(3分)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始:才、甘:意动,觉得甘甜,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2)(3分)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乐:喜欢、俗:民风,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3)(3分)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乃:于是、掇:采摘,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篇5: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赏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篇6:欧阳修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翻译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赏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篇7: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9~11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③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④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⑤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⑥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⑦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这里指采摘。③刻露:清晰地显露。④幸:庆幸。⑤本:根据。⑥上:皇上。⑦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野芳发而幽香 发: (2)佳木秀而繁阴 秀:
(3)掇幽芳而荫乔木 芳: (4)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翻译:
11.【甲】【乙】两个文段都紧扣一个“乐”字来写,请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乐”。(用文中词句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2分)
答:
9. (1)开放 (2)滋长 (3)花卉 (4)命名
(共4分。每词1分)
10.(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事务简单
(共4分。每句2分)
11.示例:山水之乐禽鸟之乐 与民同乐之乐 地僻事简之乐 岁物丰成之乐
风俗安闲之乐和平安定之乐
(共2分。每个1分,多写不扣分)
【乙】参考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事务简单,又喜爱它风俗安适悠闲。已经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人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秋天)刮风落霜,(冬天)结冰飞雪,更清晰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景色,无一不令人喜爱。又庆幸那里的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感到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水,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这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命名这座亭子。
篇8:《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篇9:《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小题1】①到 ②以……为乐 ③……的原因 ④命名
【小题1】C
【小题1】民/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1】(1) (我)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2)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小题1】与民同乐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词不离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如果孤立片面地理解某个词语,往往会出现错误。所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4)中的名为动词,命名的意思;(2)中“乐”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乐”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而这个连词的用法的能力。A、表并列。B、表并列。C、表修饰。D、表顺承。例句中“而”的作用为“表修饰”,所以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的时候,除了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1)中乐、简、之”以及“(2)中“芳、秀、繁阴”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所以翻译句子时,第一步: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醉翁亭记》通过作者外出游玩来表现与民同乐的情怀,本文中“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以及“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来分析与《醉翁亭记》与之相似的政治思想。
篇10:《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所不至 ( ) ②乐生送死 ( )
③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 )④名其亭 ( )
【小题2】下列句中的“而”与“仰而望山”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而年又最高B.水落而石出C.朝而往D.而吾蛇尚存【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民 生 不 见 外 事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5】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更多推荐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理解及答案分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