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议阳气下陷论文(共10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小议阳气下陷论文

小议阳气下陷论文

《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失其所有二,一则上越,一则下陷。上越可表现为肝阳眩晕、喑痱、戴阳等症。下陷可分为二,一则阳陷而阴失所守,一则阳陷迫阴而化为热毒。阴失所守则可表现为遗尿、失血、泄泻等,阳陷迫阴则可表现为便脓血、吐脓血、斑疹、吐衄、痈肿等。

阳陷而阴失所守临床中比较少见,常法往往难以奏效,唯有升阳举陷一法却能屡建奇功。举例如下:

例1[1]:男,21岁,汽车司机,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三日始归家,当晚18时开始衄血,历时5个多小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溢盆外。面白如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智已失,急处甘草干姜汤(甘草、炮干姜各9g),令急煎服。2h后,手足转温,神智渐清,脉渐迟,能出语,衄亦遂止,第2天早上,更与阿胶12g,水煎服,后追访未复发。两味平常之药能救如此危急之症,关键在于干姜能升脾补阳,配以甘草,使脾有统摄之权而血不妄溢。

例2[2]: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症甚久,日则兼有溢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以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它如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时咳涎唾,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因思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肺虚不能制越,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遂疏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g,干姜9g。一日三帖。三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诸症尽除。炮干姜升补肺阳,配以甘草,使肺阳有主,气化有权,水皆化津,遗尿自止。仲景用甘草干姜汤以治肺痿,皆取此意。四逆汤证中脾阳虚陷,干姜升补脾阳,附子方能奏其温经逐寒之功。故曰“附子不得干姜不热”。

以上两例肺脾阳气因虚而陷,干姜补而能升,守而不走,使脾肺之阳复归其位,行其所主,诸病自愈。若肾阳虚陷,泻利不禁,理中汤不效者,此利在下焦,仲景主以赤石脂禹余粮丸,赤石脂、禹余粮温而能涩,能升补肾中阳气而赤石脂尤为要药,仲景又立桃花汤以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之症,此症脾肾阳气均陷,肠中一团阴寒,血不能固,故下利便脓血。干姜升补脾阳,赤石脂升补肾阳,粳米和胃气,故能治此重症。冉雪峰父子用此方加减,治疗重症痢疾及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以下利脓血为主者,每获良效。

例3[2]:27岁,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3年,大便下脓血,日七到十次,里急后重,腹痛不爽,西医屡治不效,患者面色白,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沉滑。拟方:赤石脂30g(其中2/3入煎,1/3分两次冲服),干姜6g,苡米30g,冬瓜子9g,2次/d,5剂后脓血便锐减,大便2~3次/d,里急后重亦轻,再服5剂痊愈。冉氏分析说便脓血乃大肠发炎溃烂所致,赤石脂能排脓血,生肌敛疮,故能愈此,此说于理可通,但不知排脓血、生肌敛疮乃赤石脂升补肾阳之功。《重订严氏济生方》中单用赤石脂治引饮过度,遂成痰饮,呕水无时,服诸驱痰药不效者,用赤石脂二两(锻),每服二钱,姜汤或酒调下,不拘时服。此证由于暴饮过度,伤及肾阳,不能温化,遂为痰饮,故呕水无时,而以单味锻赤石脂治之者,乃取其升补肾阳之力。

阳气下陷因虚而陷者,临床中比较少见,而大多是由于因郁而陷,前所疑者,多属此类。阳气下陷,伤及血分,则成热毒血痢,鸦胆子可提出下陷之阳,而能清热解毒。阳气下陷,冷积不运,鸦胆子提出下陷之阳,而能攻逐冷积。砒石、升麻能提出陷于血分之阳而奏清热解毒之功。阳气郁陷伤及血分,焦苦之物最能升发郁陷之阳。盖心属火,心阳温煦百体,陷则化火,焦苦归心,同气相求,故能升发郁陷之阳。故十灰散中十药,皆烧灰以发散血中郁火,则血不妄行而能止血。伤食者阳郁而陷,以所伤之物烧灰,同气相求,发散郁阳则食自消。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用麦奴丸治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而数,身体大热烦躁,面目赤,狂语欲走,大渴甚,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肾中,口噤不能语,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如死人或魂精已竭,心下才暖,发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兼治阳毒。此方中有釜底煤,灶底墨、小麦奴等焦苦之物,皆取其发散郁阳而起清热解毒的作用。无汗脉洪大而数,大渴为阳陷于血化为热毒之征。

肝阳最易怫郁化火,初起虽见火证,不可早用苦寒之品,妄为攻泄,否则阳陷入血,酿成坏症,如《伤寒论》中麻黄升麻汤证,误下后,出现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之重症,故用麻黄、升麻、当归,发散郁阳,石膏、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冬清火养阴凉血,苓桂术甘助干姜升提下陷之阳。瞿文楼论治目疾说,世人每以目为火户,当属多热,不知痛有新久,虽是火证,初起不可单用寒凉之药,以寒则涩而不留,温则消而去之。若早用苦寒之品多能导致失明。他[3]曾治一暴发火眼,眼球突然增大,疼痛难忍,瞿氏谓“火郁当发,肝热当清”,以独活、川芎、羚羊角一剂病减,继以龙胆草、大黄等苦泄之品,一剂病如失。喻嘉言以人参败毒散逆流挽舟以治痢疾兼表证,亦取火郁发之之义,此为预防阳气下陷之法。

若阳气郁于肌表经络之中,则可变为痈肿斑疹。经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痈肿初起,常用仙方活命饮消散之,方中用防风、白芷升发郁陷于营分之阳,疏通经络。名中医洪子云[3]曾治一例“多形性红斑”患者,青年女性,红色斑块遍及全身,高烧持续月余不退,斑疹此起彼伏,渐有水泡形成,而痛痒明显,高烧月余而无舌绛、神昏、痉厥之变,知热毒怫郁于血络之中,既不能从外解,也不能内陷脏腑,故凉血化斑无功,治以《串雅内编》治火丹(丝瓜子、玄参、当归、升麻、柴胡)为主加银花连翘清热宣透之品,果收热退身凉、斑退痒止之功。此案例就是用升麻、柴胡升发郁陷之阳,配合凉血解毒通络之品而收到斑退热止的作用。凡阳气因郁而陷,其郁未解,当先以羌活、独活、防风、升麻、柴胡、葛根等药发散郁阳,可提出下陷之阳,若阳气已陷而化为热毒,则当用咸寒之品如羚羊角、犀角之属既能凉血又能升散下陷于血分之阳,取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旨。

灸法有升提阳气的'作用,对于阳气下陷相当有效。如《伤寒论》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4]。丹波元简曾治一妇人,腹中急痛,恶寒厥逆,呕而下利,脉见微涩,以四逆汤无效,其丈夫告曰,昨夜依然作泄无度,然多空坐,醡胀异常,尤可奇者,前阴醡出一物,大如柚子,老妇尚可生乎?余即用生姜一片,贴头顶百会穴上,灸三壮,其物即收,仍服四逆汤加芪术而愈。本案单纯用四逆汤无效,因为阳气下陷者,必升举其阳,否则姜附也不能回阳救逆。

阳气下陷必用升提之法方能奏效,因虚而陷者当升而补之,因郁而陷者当升而发之。!

【参考文献】

[1]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75,176.

[2]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医论医话荟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8.

[3]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第2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30,256.

[4]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26.

【摘要】简单介绍了阳气下陷的病因、病机、所致疾病、证候、治法、用药等内容,解释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用药用方现象,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阳气下陷;甘草干姜汤;桃花汤

篇2:《阳气》的教案

《阳气》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认为春天是什么样的?到了春天你有什么感觉和感受?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来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踪迹,一起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每人一句开火车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简单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

(1)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锈  镜  泡  跨  犁  溢  僵

仍 枣  院  冻  绕  宽  匆  拖  枯  泛  沟  眠

(2)这些字你以前就认识,哪些字今天才认识?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词典或其它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4)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边读边想,理解感悟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打罢春”就是立了春,这里有一份和立春有关的资料。[课件出示]

3.“打罢春,阳气升”。你觉得什么是阳气?现在,让我们和小作者一起走出家门,去看一看“打罢春”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阳气?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吧。

二、打开阅读体验,全班交流探讨。

(学生可能会找出不同的地方,教师可以随机教学,但要有主次,重点教学第四自然段。)

1.从景物、动物、植物身上感受到阳气[课件出示本段]

(1)“外面,风尖溜溜的,……像玻璃镜,耀人眼。”

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尖溜溜”、“仍然”、“佝偻”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枣树、菜园、麻雀、河面等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天寒气逼人,肃杀凄冷,这正与下面对阳气的描写形成对照。

(2)“河当中的冰裂了缝……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

抓住“裂了缝”、“憋急”、“细瞅瞅”、“疙瘩”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鱼儿吐气泡、鸭子急着下水,柳条上的疙瘩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动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不就是“阳气”吗?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师:作者对立春后的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麻雀钻柴草垛、鱼儿吐泡泡儿、鸭子冰上走;有静态的老枣树、菜园、水面、柳林;有颜色的特征:铁锈色的枝杈,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的柳林;还有麻雀、鸭子叫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啊!

2.从作者与奎五爷和与张二伯对话的部分感受到阳气。

(1)“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传来……”奎五爷为什么走得这么急呢?

[课件出示此部分]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再分角色朗读。

问:从朗朗的笑声里你想到了什么?“洋溢”是什么意思?试着读出这种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吧!

(2)[课件出示此部分]“这块地,今年种西瓜,得三犁九耙呢,不早动手不行啊!”说完又是一阵朗朗的笑声。

问:你从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理解“蠕动”一词。张二伯不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迎接春天,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农民迎接春天的兴奋与激动。我们仿佛看到了西瓜丰收的美好前景。这是一种旺盛的人气,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分角色朗读。

(3)[课件出示]前后对比“打罢春,阳气升。”现在读来心里还真是暖暖的了。勤劳的农民还流传下了许多和春天有关的农谚,你还知道哪些农谚?[课件出示]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既不遥远也不短暂,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感受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芽苞、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篇3:《阳气》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1.从景物、动物、植物身上感受到阳气

(1)“外面,风尖溜溜的,……像玻璃镜,耀人眼。”

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尖溜溜”、“仍然”、“佝偻”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枣树、菜园、麻雀、河面等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天寒气逼人,肃杀凄冷,这正与下面对阳气的描写形成对照。

(2)“河当中的冰裂了缝……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

抓住“裂了缝”、“憋急”、“细瞅瞅”、“疙瘩”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鱼儿吐气泡、鸭子急着下水,柳条上的疙瘩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动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不就是“阳气”吗?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师:作者对立春后的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麻雀钻柴草垛、鱼儿吐泡泡儿、鸭子冰上走;有静态的老枣树、菜园、水面、柳林;有颜色的特征:铁锈色的枝杈,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的柳林;还有麻雀、鸭子叫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啊!

2.从作者与奎五爷和与张二伯对话的部分感受到阳气。

(1)“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传来……”奎五爷为什么走得这么急呢?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再分角色朗读。

问:从朗朗的笑声里你想到了什么?“洋溢”是什么意思?试着读出这种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吧!

(2)“这块地,今年种西瓜,得三犁九耙呢,不早动手不行啊!”说完又是一阵朗朗的笑声。

问:你从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理解“蠕动”一词。张二伯不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迎接春天,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农民迎接春天的兴奋与激动。我们仿佛看到了西瓜丰收的美好前景。这是一种旺盛的人气,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分角色朗读。

(3)前后对比“打罢春,阳气升。”现在读来心里还真是暖暖的了。勤劳的农民还流传下了许多和春天有关的农谚,你还知道哪些农谚?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既不遥远也不短暂,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感受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芽苞、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篇4:《阳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认为春天是什么样的?到了春天你有什么感觉和感受?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来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踪迹,一起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每人一句开火车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简单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

(1)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锈 镜 泡 跨 犁 溢 僵

仍 枣 院 冻 绕 宽 匆 拖 枯 泛 沟 眠

(2)这些字你以前就认识,哪些字今天才认识?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词典或其它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4)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边读边想,理解感悟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打罢春”就是立了春,这里有一份和立春有关的资料。

3.“打罢春,阳气升”。你觉得什么是阳气?现在,让我们和小作者一起走出家门,去看一看“打罢春”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阳气?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吧。

二、打开阅读体验,全班交流探讨。

(学生可能会找出不同的地方,教师可以随机教学,但要有主次,重点教学第四自然段。)

1.从景物、动物、植物身上感受到阳气

(1)“外面,风尖溜溜的,……像玻璃镜,耀人眼。”

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尖溜溜”、“仍然”、“佝偻”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枣树、菜园、麻雀、河面等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天寒气逼人,肃杀凄冷,这正与下面对阳气的描写形成对照。

(2)“河当中的冰裂了缝……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

抓住“裂了缝”、“憋急”、“细瞅瞅”、“疙瘩”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鱼儿吐气泡、鸭子急着下水,柳条上的疙瘩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动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不就是“阳气”吗?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师:作者对立春后的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麻雀钻柴草垛、鱼儿吐泡泡儿、鸭子冰上走;有静态的老枣树、菜园、水面、柳林;有颜色的特征:铁锈色的枝杈,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的柳林;还有麻雀、鸭子叫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啊!

2.从作者与奎五爷和与张二伯对话的部分感受到阳气。

(1)“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传来……”奎五爷为什么走得这么急呢?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再分角色朗读。

问:从朗朗的笑声里你想到了什么?“洋溢”是什么意思?试着读出这种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吧!

(2)“这块地,今年种西瓜,得三犁九耙呢,不早动手不行啊!”说完又是一阵朗朗的笑声。

问:你从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理解“蠕动”一词。张二伯不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迎接春天,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农民迎接春天的兴奋与激动。我们仿佛看到了西瓜丰收的美好前景。这是一种旺盛的人气,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分角色朗读。

(3)前后对比“打罢春,阳气升。”现在读来心里还真是暖暖的了。勤劳的农民还流传下了许多和春天有关的农谚,你还知道哪些农谚?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既不遥远也不短暂,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感受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芽苞、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互相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阳气》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已经产生了对春天的赞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赞叹,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像,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新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生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淀语言灵气。

1.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萧红的《小城三月》等文章。还可以阅读《童年书架》中的《春之韵》单元。

2.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相互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记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通过谈话创设春天的情景,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设疑激趣,引发探索欲望。

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逾越字词障碍,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打开学生的阅读体验,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同时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的“样式”――如何仔细观察,把事物写生动、具体。

结合“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这种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借助朗读表达出来。

将学生的心灵、视角、兴趣带领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博大与深远,使语文学习体验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拓展阅读和习作等课后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感受。

篇5:《阳气》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课文以一句谚语“打罢春,阳气升”开头,通过“我”与奶奶的一问一答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我”眼中所见的冬春交替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此处,“我”的视角是多元的,对立春时节的体验也是多元的:

“尖溜溜”的风,将抽象、空泛的“冷”具体化,形象化了。同时点明了季节特点。一个“仍然”,道出了冬的痕迹依旧。

接下来,作者通过小动物的活动写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叫着;几只鸭子在冰上走,不时拍拍翅膀,嘎嘎叫起来;尤其是“河当中的冰裂了缝,向外冒着气泡儿”一句为冰封河面静态的肃杀赋予了动态的生机,继而笔锋再转,用“或许”一词引出“我”的猜测――大概鱼儿最先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吧,不然,怎么会“在水下憋急了,不住地吐着泡泡儿呢”?

“河岸的柳林,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细瞅瞅,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则描绘出了初春色彩的美丽,美得那样自然、那样富有生机、富有层次,可是走近了仔细瞧,却原来是“小米粒儿大的疙瘩”――那是春的孩子柳芽萌发了。

作者把肃杀的冬景与丝丝春意对比描写,将大地之春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会“打罢春,阳气升”的深刻含义,使读者从冷酷的冬天中看到希望,看到了“阳气”,看到了涌动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机。读罢,让人也许产生对春天的赞美,也许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也许让人想到很远……热爱生活,会使你变得幸福;留心生活,会使你变得聪慧。一个人,只要留心,只要热爱,就会有许多感慨,有许多发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篇6:怎样增加阳气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会经常出现手脚冰凉、面色失去光泽等系列阳气不足的相关症状,而且,阳气不足严重者还会有一些消化系统方面疾病的出现,因此,增加阳气就对自己身体能否持续健康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怎样增加阳气才能缓解上述症状呢?

说起怎样增加阳气,很多人都会想到最安全的一种增加阳气的方法,那就是食疗增阳法,不得不说,通过食物治疗来增加阳气的方式是最安全且无副作用存在的,因此,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增加阳气的食疗方法。

阳气不足,湿气重要多晒晒太阳。要多吃点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肉桂,韭菜等,正所谓血旺则气足。补阳的食物能够补充人体阳气,增强人的抗寒能力,阳虚的脏器有心脏,脾脏和肾脏,关于补充肾脏阳气的食物,之前介绍过四味肉类和核桃。千万不要以为,吃吃羊肉狗肉就能够改善阳虚体质了,NO,NO,心脏和脾脏的补阳食物同时都要一起吃的,同时进行才会更有效。阳气衰弱,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怕冷,消瘦,四肢寒冷,脸色苍白,皱纹很深,根本就去不掉。这里介绍的食物能够温暖脾胃,驱赶寒气,被中医称为“温里”食物。但是因为这些食物大多为辛味调味品,所以量不能大。并且因为辛热而干燥,容易伤津液,由此可见,食补都有禁忌损伤,更何况中药。

韭菜和韭菜子都是温补阳气的保健蔬菜,皆能温暖身体,补肝肾不足,韭菜子可以单独煮熟吃,而韭菜和核桃用芝麻油炒熟之后食用,能够治疗阳虚肾脏寒冷,阳气不足,腰膝寒冷,有补肾暖腰的功效。

肉桂隆重登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良药。阳虚的外在表现是,怕冷,四肢冰冷,体型消瘦,腰疼膝冷,尿频,注意到了没,松松小猫,你为阳虚体质。肉桂辛热纯阳,温补命门之火,补益阳气,治疗身体虚冷。这里我解释一下命门,这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以后会详细介绍,而督脉则主管人体的阳气,这也没什么复杂的。

肉桂能够散寒气,温暖血液经脉,体寒造成的月经问题也可以吃肉桂治疗。肉桂特别的优势在于,如果阳气虚弱,同时气血也虚,它可以和补血补气的食物一起吃,能够运化阳气,鼓舞气血的生长,低血压的人可以常吃。

肉桂只能当调味品来吃,一次量很少。阴虚火旺,血热,孕妇都不能吃。服用方法可以磨成粉冲水喝,也可以和生姜红糖煮水喝。

综上所述,肉桂、韭菜都是能够增加阳气的很好的食品,除此之外,红糖、胡椒、花椒等食物也对阳气的增加也着一定的关键作用,对于想要增加阳气的人士来讲,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多晒太阳,以便及时排出身体中存在的湿气。

篇7:《阳气》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认为春天是什么样的?到了春天你有什么感觉和感受?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来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踪迹,一起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每人一句开火车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简单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

(1)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锈  镜  泡  跨  犁  溢  僵

仍 枣  院  冻  绕  宽  匆  拖  枯  泛  沟  眠

(2)这些字你以前就认识,哪些字今天才认识?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词典或其它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4)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边读边想,理解感悟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打罢春”就是立了春,这里有一份和立春有关的资料。[课件出示]

3.“打罢春,阳气升”。你觉得什么是阳气?现在,让我们和小作者一起走出家门,去看一看“打罢春”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阳气?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吧。

二、打开阅读体验,全班交流探讨。

(学生可能会找出不同的地方,教师可以随机教学,但要有主次,重点教学第四自然段。)

1.从景物、动物、植物身上感受到阳气[课件出示本段]

(1)“外面,风尖溜溜的,……像玻璃镜,耀人眼。”

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尖溜溜”、“仍然”、“佝偻”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枣树、菜园、麻雀、河面等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天寒气逼人,肃杀凄冷,这正与下面对阳气的描写形成对照。

(2)“河当中的冰裂了缝……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

抓住“裂了缝”、“憋急”、“细瞅瞅”、“疙瘩”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鱼儿吐气泡、鸭子急着下水,柳条上的疙瘩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动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不就是“阳气”吗?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师:作者对立春后的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麻雀钻柴草垛、鱼儿吐泡泡儿、鸭子冰上走;有静态的老枣树、菜园、水面、柳林;有颜色的特征:铁锈色的枝杈,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的柳林;还有麻雀、鸭子叫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啊!

2.从作者与奎五爷和与张二伯对话的部分感受到阳气。

(1)“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传来……”奎五爷为什么走得这么急呢?

[课件出示此部分]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再分角色朗读。

问:从朗朗的笑声里你想到了什么?“洋溢”是什么意思?试着读出这种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吧!

(2)[课件出示此部分]“这块地,今年种西瓜,得三犁九耙呢,不早动手不行啊!”说完又是一阵朗朗的笑声。

问:你从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理解“蠕动”一词。张二伯不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迎接春天,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农民迎接春天的兴奋与激动。我们仿佛看到了西瓜丰收的美好前景。这是一种旺盛的人气,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分角色朗读。

(3)[课件出示]前后对比“打罢春,阳气升。”现在读来心里还真是暖暖的了。勤劳的农民还流传下了许多和春天有关的农谚,你还知道哪些农谚?[课件出示]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既不遥远也不短暂,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感受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芽苞、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互相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阳气》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已经产生了对春天的赞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赞叹,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像,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新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生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淀语言灵气。

1.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萧红的《小城三月》等文章。还可以阅读《童年书架》中的《春之韵》单元。

2.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相互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记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通过谈话创设春天的情景,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设疑激趣,引发探索欲望。

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逾越字词障碍,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打开学生的阅读体验,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同时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的“样式”――如何仔细观察,把事物写生动、具体。

结合“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这种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借助朗读表达出来。

将学生的心灵、视角、兴趣带领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博大与深远,使语文学习体验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拓展阅读和习作等课后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感受。

篇8:《阳气》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1.从景物、动物、植物身上感受到阳气[课件出示本段]

(1)“外面,风尖溜溜的,……像玻璃镜,耀人眼。”

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尖溜溜”、“仍然”、“佝偻”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枣树、菜园、麻雀、河面等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天寒气逼人,肃杀凄冷,这正与下面对阳气的描写形成对照。

(2)“河当中的冰裂了缝……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

抓住“裂了缝”、“憋急”、“细瞅瞅”、“疙瘩”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鱼儿吐气泡、鸭子急着下水,柳条上的疙瘩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动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不就是“阳气”吗?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师:作者对立春后的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麻雀钻柴草垛、鱼儿吐泡泡儿、鸭子冰上走;有静态的老枣树、菜园、水面、柳林;有颜色的特征:铁锈色的枝杈,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的柳林;还有麻雀、鸭子叫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啊!

2.从作者与奎五爷和与张二伯对话的部分感受到阳气。

(1)“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传来……”奎五爷为什么走得这么急呢?

[课件出示此部分]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再分角色朗读。

问:从朗朗的笑声里你想到了什么?“洋溢”是什么意思?试着读出这种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吧!

(2)[课件出示此部分]“这块地,今年种西瓜,得三犁九耙呢,不早动手不行啊!”说完又是一阵朗朗的笑声。

问:你从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理解“蠕动”一词。张二伯不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迎接春天,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农民迎接春天的兴奋与激动。我们仿佛看到了西瓜丰收的美好前景。这是一种旺盛的人气,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分角色朗读。

(3)[课件出示]前后对比“打罢春,阳气升。”现在读来心里还真是暖暖的了。勤劳的农民还流传下了许多和春天有关的农谚,你还知道哪些农谚?[课件出示]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既不遥远也不短暂,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感受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芽苞、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篇9:夏季应该如何养阳气

说到了夏季要养阳,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总是觉得夏季天气这么热了,那里还要养阳的,所以对这话题单独的提出来说说。人的生理夏季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腠理开泄,通过排汗以使人的体温达到平衡,但是汗为心之液,汗液外泄,气随汗也泄掉,夏季以五脏来说是对应于心,中医上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其实西医学也证实这一点,一个人流汗太多,血容量也相应的减少),所以心气最易耗伤,这就是中医学上所谓“壮火食气”。气为阳,气伤了阳也就伤,所以夏季人体的阳气多不足,应养阳气。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中医养生认为,亚健康状态都可通过养护阳气、祛除湿邪来防治。因此,培养阳气可有效增强抵抗力。

1.少食冷饮。夏季气候炎热,冷饮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很多家庭无论男女老幼每天必饮数杯,以此来清暑热。人们却不知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阴气内伏,没有足够的阳气来护脾胃,过度地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时间长了还会损伤肾的阳气,导致脾肾阳虚。

2.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得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夏季还是一个多湿的季节,湿为阴邪,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天天的吃冷食物。

3.夏天少喝凉茶,特别是我国南方更是喝得多。加上厂家的宣传,让人民总是觉得夏天一定要喝凉茶,而不知道夏天本来是应养阳气的。市场上有的凉茶配伍过于苦寒,这是不太适合喝的,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夏季多湿,特别是长夏(大小暑季节时期)是通于脾,过喝凉茶伤了脾阳,脾对水湿的运化(代谢)功能就会下降,脾反而会被湿邪遏制,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

4.适当运动:夏季外界阳气最旺,应多到户外活动,可补充身体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出门应做到防晒。走路可固护阳气。

5.按摩涌泉穴:中医养生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在空闲时经常按摩涌泉穴。

篇10:《阳气》的教学设计

《阳气》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到了春天你有什么感觉?

2、课文中说“打罢春,阳气升”,你觉得什么是阳气?

3、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和小作者一起走出家门,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打罢春”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感悟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心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阳气,找出来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吧。

三、全班交流

(一)引导学生重点交流第4自然段。从景物,动物,植物身上感受到了阳气。

1、“外面风尖溜溜的,天仍然很冷。几棵老枣树佝偻着腰,......像玻璃镜,耀人眼。”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什么?抓重点词语进行感悟交流,然后指导感情朗读。

师:的确,从对枣树,菜园,麻雀,河面等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天寒气逼人,萧杀凄冷,这正与下文对阳气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

2、“河中的冰裂了缝。向外冒着气泡儿,......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

引导学生抓住“裂了缝,吐泡泡、拍拍、嘎嘎、”等词语进行感悟。

师:是的,从鱼儿吐泡泡,鸭子急着下水,柳条出的小疙瘩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地下涌动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不就是“阳气”吗!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4、小结,感悟写法。

作者对立春前后的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能把事物写的如此生动具体。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呢?你看,有动态的麻雀钻草垛,鱼儿吐泡泡,鸭子冰上走;有静态的老枣树,菜园,水面,柳林,有颜色的特征:铁锈色的树杈,近看成灰色,远看成黄色的柳林;还有麻雀,鸭子的叫声。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呀!

(二)从作者与奎生爷,张二伯的对话部分感受到了阳气。

1、你从他们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能把你理解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师: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西瓜丰收的美好前景,这是一种旺盛的人气,我们也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现在再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心里还真是暖暖的。勤劳的农民还流传了许多和春天有关的谚语呢。交流学生自己搜集的关于谚语的资料。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很近,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感受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你在校园,在路边,在山林,在自家的园子....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株小草,一只蝴蝶.....你都会感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

更多推荐

小议阳气下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