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梅雨无心自多情散文(共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 梅雨无心自多情散文

梅雨无心自多情散文

虽然不能左右天气但天气足以能够影响心情,长此以往潜意默化中就影响了性格。水韵江南,多清秀水灵淑女,温和儒雅奶油生;北方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多感慨悲歌之士。身处南方水乡二十多年,一年四季有春风化雨里梨花带雨,夏有狂风暴雨中砺练成长,梧桐秋雨秋月白,冬来雨雪霏霏。

时下正值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十天半月的天气,时而天空乌云密布,愁云万里凝、白雾茫茫,连接山顶天际填充了山湾河谷,压缩了视野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就触发了多愁善感的神经,心中的愁绪在雨滴的滋润下犹如夏草肆意疯长,此刻就很是怀念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而大雨磅礴,天地之间挂起一幕幕雨帘,洒落在瓦片上仿佛置身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似乎也有几分当年赵王与秦王琴瑟击缶的氛围,心中一种压抑很久的情绪得到痛快淋漓地宣泄。梅雨模糊了山野草木的倩影,朦胧了崇山峻岭伟岸英俊的轮廓,隐秘了飞禽走兽的踪迹,增添了心中无端的愁绪,梅雨如愁丝,丝丝系心魂,梅雨如酒,借酒浇愁愁更愁;梅雨如胭脂,点红了桃子的唇;梅雨如酥,醉了梅子的心;梅雨似朱,染红了石榴的裙。似乎梅雨也是多彩迷人,但我姑且把她比作是一位正值妙龄之季面容姣好身姿妙曼却有严重精神病的少女,作为过客,只可匆匆一瞥,不能有过多其他杂念抑或非分之想。

梅雨如同江浙温柔的淑女,蒙着一层薄薄的神秘面纱,纤纤细步于沙滩上,零零碎碎地洒落在草丛里,一阵风来又无声无息地飘散在烟里、消融在雾中;偶尔又像是侠客,来时步履匆匆,噼里啪啦奔跑在碧绿青翠的芭蕉叶间,来去自由,潇潇洒洒,无影无踪;跌落到湖里河中,溅起的一个个水泡又在瞬间破灭,不一会儿就汇聚成洪流奔涌在河流山川。梅雨是霉的化身,霖雨连旬,霉斑点缀在器物、衣物上,星星点点,愁煞人;梅雨汛甚于猛兽,洪涛滚滚,浩浩荡荡,江河两岸居民昼夜胆战心惊,忧从中来,愁苦顿生。

梅雨无心自多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别绪梅雨肠,牵肠挂肚神魂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触景生情,人性使然,梅雨给予情绪适度的刺激,有利于心理健康,毕竟心情也有跌宕起伏;然而对天气刺激过于敏感,多愁善感说明情感婉约细腻,但时间太久愁多使人老,未老先衰悲苦短。梅雨季节最不应该让心情发霉,天雨心晴给自己一片晴空,碧空万里,倒映灿烂笑容,生活就从从容容与众不同。

篇2:梅雨散文

梅雨散文

梅雨来得如此强势,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淅淅沥沥的才下了几天,好不容易见了太阳,以为该放晴了吧,却没想到晚上又是一阵噼噼啪啪,那架势,让人们觉得有种“霉”运刚好点时,又突遭了当头棒喝一般愕然。天地间自是雨脚如麻,心地里自然也潮潮润润。“天大由天”这句话是对梅雨无可奈何的最好解释了。看来,谁都得靠天吃饭。

在城市,雨是无所顾忌的下着,上班的埋怨,做生意的埋怨,游街串巷的也埋怨,怨气冲不了这雨,生活还是得过吧。骑车的,张一颗彗星,拖着尾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卖水果的,支起一副雨棚,坐地吆喝;挑担卖菜的,穿件雨衣,头顶一个塑料袋儿,沿街找运气,此时,菜因雨水却自然多了几分卖相;各类店铺的门大开着,一朵朵蘑菇进去了又出来,商铺由此变成了一个个菌类种植场了。一个片区如此,一个城市如此,大半个江南也如此。这种忙忙碌碌,这种无可奈何,还真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相似了。这座小城自然会被时间和生活酝酿出此番旷古的的诗意来。

雨是最公平的,凡是它能到达的`地方,都会无一例外的到达;雨也是最自恋的,无论到达哪里,它都尽情的倾泄,不管此地喜不喜欢。

乡村自然也迎来了它的大驾。雨中的乡村与城市不一样。乡村如棋盘,那一座座房屋就是棋盘上黑白相间的棋子。雨笼罩在棋盘上,渲染出双方交战的紧张氛围,烟雨漠漠,战况变幻莫测。如果真是这般境况,那多是不知情者的自惊自吓。雨中的乡村自有它的妙处。

近处,房屋伫立,禾苗青青,小溪潺潺,雨脚轻轻,远远望去,满眼苍翠,成片成林。在这个林子里,偶会遇见一两个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时而田间地头,时而房前屋后,时而小桥河口,他们四处穿梭。凌空飞鸟归息了,田间蛙鸣匿迹了,眼里满是一层层的雨帘,耳里满是一声声敲在伞上的笃笃,周遭是如此的静谧,静得仿佛夜已来临,抬手看表,只不过是午后两点而已。如果偶听得一阵儿喧哗,什么“碰啊”“糊啦”的,那儿多半是“茶馆”,有的顺带弄个小卖部,这多半是拿来哄孩子的。在这里玩牌的,多半是些老人、妇女、儿童,这些人加起来充其量就是三四拨儿,而且囊括了方圆几里的牌友。大人们喊着牌说着笑,孩子们也各自玩着,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玩伴,他们笑啊,闹啊,看电视,玩游戏,打滚儿......孩子们玩得高兴,大人们就玩得高兴。如果有孩子哭闹,大人就常常用两招来哄孩子。奶奶说:“娃娃,快看,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顿时就不哭了,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向路口看,边看边抽搭,忽然发现奶奶骗他,就倒过头来接着刚才的眼泪又哇哇大哭。奶奶没辙,又骗说:“娃娃,快听,爸爸妈妈在叫你呢。”孩子又顿时就又不哭了,生拉硬拽的要往雨帘子里冲去接爸妈,奶奶的谎言再次撕破,这下孩子哭得更伤心了,伤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走,伤心为什么奶奶要反复骗人,于是孩子玩着哭了,哭着玩着,奶奶没办法了,就花上一两块钱在小卖部里买东西,以食物堵眼泪,这一招往往有效。

乡村的外表在雨中宁静了,内里却有点静过头了,静中多了份沉重的寂寞。这份寂寞,或许只有雨中的棋手能品知一二吧。

城市里,傍晚,雨又下起了来,才八点多钟,这个小城的好多店铺就关门儿了,只有门缝里透出几道光来施舍给路上匆匆的行人和还在工作的人们。卖菜的焦急地想处理掉剩得不多的菜,吆喝到:“降价了!降价了!一块一斤。来,这位大姐,把这点菜全卖了去吧!”这位撑着伞挽着爱人手臂的大姐应也没应一声儿,走了。街口卖水果的,喇叭声少了,吆喝声也少了,只有少数的贮存时间不长的水果还在雨水中孤零零的祈求被收留。等到把最后一点菜最后一点水果卖完时,整个巷子都空荡荡了,雨珠畅快的在地上翻滚,放肆地在垃圾车里浸润,周围全是雨的世界。

回到租住屋,一天的活儿才算完,早点休息吧,明儿一早又得出摊。心中如缕的思念被雨声荡起了秋千,如雨中的蛛网,脆弱不堪。城市的雨声,只有一个调调,永远是低沉的,再激烈的雨一落下来,掉在钢筋水泥上,就菱角顿失,打在心上,没有尖利的刺痛,却有一股无可把握的钝痛,如一场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内伤严重,外伤无人注意。

乡村却是另一番境况。傍晚,人们早早的回家了,关上那一扇扇装得美丽的大门,雨帘被隔绝了。没有了哭声,麻将声,哄孩子的声音,耳里却串出了另一种声音。雨水滴在青瓦上,如玉石落盘,清冽铿锵;雨水敲在窗户上,有秋窗风雨之凄凉;雨水洒在竹林里,如竹与大地的低语,嘈嘈切切;雨水落在露天金属陶瓷盆器上,叮叮当当,滴滴哆哆,这些不同音色音质的声音汇成一首悦耳的轻音乐,更像一首田园抒情诗,在这唯美的意境里,大人的叹息声,孩子的呼吸声,立刻让乡村的诗意变得瘦骨嶙峋,让人顿生怜意。

雨还在下着,同样的强势,人们的心态却变了,由不知所措变得学会了忍耐。

篇3:莲心莲语自多情散文

莲心莲语自多情散文

独处一隅,用逝去的年华,抒写生命的篇章,墨迹泼洒间怎诉心语万千?是谁在光阴深处独自呢喃,欲语还休,欲语还休,耳边仿佛又听见渔女歌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拂晓时分的露珠滴在莲花瓣上,惊醒了清莲的一场尘梦,也许前世的我,就是佛前的一朵清莲,当一滴眼泪轻轻滑过脸颊,我就顿悟了,朦胧中,仿佛飘在烟雨中,化为碧波中的一朵莲,盛开在温柔的湖面,只为前世的一段因果,今生的一场宿命。

也许今生的相聚,只为还你前生的`一世等待,当莲的生命枯萎的时候,留下一颗青青的莲子。也许我今生的来,只因为那滴泪,扰乱了你平静的心湖,只是,当所有美丽结束的时候,你能否读懂我的莲心莲语。我皈依在佛前,静静地参悟。

一世红尘,我在风雨中独自前行,任凭风雨泥泞了我的身躯,不会污染我朝圣的灵魂,光阴渐去,心似莲花开,淡淡一缕香,飘在轮回的宿命中,这一生,这一世,只愿质本洁来还洁去,任凭世事沧桑,只愿一颗初心不变,在岁月里怡然生香。

人生一世当如莲,清净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笑对红尘。愿这一生,都似一朵清莲,无争无求,静静的守在轮回的渡口,婉约细致,从容绽放。在心里种下一朵莲,独自洁净,纯洁似雪,莲心若梦,莲语多情,守一方净土寂静开放。

只愿做一朵清澈的莲,朴实自然,淡忘那些岁月里的忧伤,独自在心湖郁郁生香。真正的美丽,不是娇艳的容颜,不是款款细语,而是绽放的心灵。真正的美丽不会被外界左右,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莲的心,莲的梦,不为红尘所住。

莲,在生命之初,花蕊初绽,拥有几多清新。莲,盛开之时,不修不饰,清香出尘,恬淡自然。莲,即使芳华不再,也要留下一份瘦骨,傲立在人间。花开一季,一季轮回,不管前路如何艰辛,只是一路清香前行,留下一份清白在天地之间。

如果人的一生能活出莲的姿态,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晨曦初绽,怀一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摇曳在红尘中,与世俗境界中,不惊不扰,无忧无惧,安之若素,笑对浮生繁华,淡看一世沧桑,一颦一笑清净自在,心是莲花开,何处不是极乐。

篇4:无心散文

无心散文

时间在渐渐地流逝,年龄在渐渐地增长,身边的朋友在渐渐的变换,在这种无端地变换过程中,我渐渐地体味着世间的冷暖和无耐。

生命在无知的瞬间来到这个纷繁的世界,又在无知的时间里懵懵懂懂地了却此生,见贯了太多的春风得意,见贯了太多的失意潦倒,那种春风得意会使人们得意忘形、忘乎所以,那种春风得意在生命的历程里也许来的太快了,还没有体验是什么滋味就猝然而逝,那种刻骨铭心的潦倒和无耐又会使人久久不能释怀,一切就如风一样飘过无声无息,无始无终。

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原意?生命犹如三月的柳枝,嫩绿中阿娜翩跹、笑迎苍生。

我看过太多的佛语警句,其中最多的词语竟然是无。我是个虔诚的学教徒,为了自己和家人,经常在佛前跪拜求真,但每当这个“无”字赫然出现的时候,我反而手足无措,欲语凝噎。为什么在生命的璀璨时节里苦度了空和虚无,为什么在繁华的春天里温故秋天的.萧瑟?

无量、无边、无法、无界、无生、无死、无始、无终、无欲……这千万个“无”在不知不觉间构成了千万个生命的复转轮回,正是这中低调的“无和悔”造就了生命质量的渐次提高,也造就了生命中冤家的互相评判和进步。

无心的时刻,追求着生命的永恒。

篇5:京腔京韵自多情

京腔京韵自多情

摘要: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那首凄凉悲壮、铿锵有力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依然震荡在人们心中。本文将从这首汲取了京韵大鼓的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唱者及其演唱特点等方面与大家一起回味此曲,共同领略这首主题曲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四世同堂》 主题曲 骆玉笙 京韵大鼓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伴随着老艺术家骆玉笙先生满含激愤、悲壮,圆润、浑厚的声音,这首富有浓郁京腔味儿的主题曲地唱响。拉开了这部根据老舍原著改编的28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序幕。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出现在人们眼前。仿佛把人们带到了那种“烽火连三月”的抗战时代。祁老太爷、祁家几兄弟、大赤包、冠晓荷还有白巡长、招弟、胖菊子、长胜等,剧中的各色人物就像我们的左邻右舍。全剧笼罩在浓浓的京味儿中。这部电视剧的热播,究其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对这首主题曲的热议: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及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骆玉笙用凄凉悲壮、铿锵有力的音调进行了完美演绎。一声声悲壮、苍劲浑厚的京韵,时而高唱、时而低回,伴随着一幕幕栩栩如生的荧屏人物形象。顿时抓住了亿万观众的心。一时间,京韵大鼓被人迅速熟知起来,而这首主题曲也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 一、史诗与民族魂 林汝为导演的老版(1985年)28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写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改编的'。这部剧深入人心,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这部作品通过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从主角祁老太爷、祁家几兄弟、大赤包、冠晓荷配角白巡长、招弟、胖菊子、长胜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抗战八年来沦陷区北平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画面。老一代艺术家经历过这样一个年代。感同身受。因此剧中各个人物被演得活灵活现,完全再现原著,观众都叫“演绝了!”。这是一段史诗它记载了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这是一声号角,唤醒我们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起抗日的精神可歌可泣: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受日寇铁蹄践踏、血腥统治,中国人民遭受的民族灾难,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久珍藏! 二、歌曲创作及特点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的主题歌,由该剧导演林汝为作词,雷振邦、雷蕾及温中甲作曲。为了遵循原著的经典。体现老北京韵味和老舍先生对京韵大鼓的喜爱。旋律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什么是“京韵大鼓”呢?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因用北京语音演唱而得名。形成于清代末,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行于京津、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左手持板、右手击鼓。常用“老七点”的伴奏型配合固定前奏进入。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四胡,也可加二胡、琵琶等。这首主题曲选用了京韵大鼓的音调元素,起伏跌宕、节奏自由:唱腔采用4/4拍慢板,有很多的装饰音以及丰富的唱腔。 三、演唱者骆玉笙 骆玉笙(1914―),艺名“小彩舞”:七八岁时学唱京剧,专攻老生、老旦,又习唱京韵大鼓。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骆玉笙的唱腔不拘一格。她吸收了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加上自己浓郁深沉的女中音发声唱法,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局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骆玉笙擅唱悲曲。她的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等。当年,年逾古稀的艺术家骆老演唱的这首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敢于挑战自我,最终实现了与管弦乐队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了“骆派”唱功,满含激愤、悲壮,用圆润、浑厚的声音唱出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北平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英勇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后生不懈努力重整河山。骆老先生晚年的这首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她深厚的唱功,将骆派京韵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同时向世人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与无比忠诚的人格魅力。 四、演唱风格及表达的情感 京韵大鼓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在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的乐曲中骆老先生把她的演唱风格发挥得淋漓精致。可谓“字儿”、“气儿”、“味儿”俱佳。“千里刀光影”,第一句开唱,骆玉笙用拖腔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时代,运用挑腔的曲调,旋律线陡起直落,听起来高亢遒劲兼有几分凄厉,为整个唱段奠定了感情基础:第二句“仇恨燃九城”,其中的“恨”字是重点,骆玉笙用虚音带过字头、字尾,在托腔延长字腹时下足功夫,既表达了与侵略者的血海深仇。同时又唱得神完气足,余韵悠长。“月圆之夜人不归”,描绘了月圆之夜的凄凉景象。沉着浑厚的中低音表现了如同慈母倚门盼游子归家般的依依深情。“花香之地无和平”一句中“和平”两字是重点,在经历了前面一段中低音以后,和字是个高腔,既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沉痛,又不失空灵隽永,一唱三叹,回味无穷。“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两句走的是中低音,结合头腔和胸腔共鸣的技巧。行腔中始终是蕴涵着一股向上高唱的劲头。“为雪国耻身先去”,“耻”和“去”两字咬得斩钉截铁,表达了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重整河山待后生”是最后一句,也是整个唱段的点睛之笔。“重”是阳平,骆玉笙将“重”字高唱,劲头很足,“整”是上声走滑音,为“河”字的高腔作好了铺垫,这时音程纯四度向上跳进。到“河”字的腔最高,也是全句重点。“山”字拖腔,抒情委婉,落在商音:“待”字照样是湖广音,挑着唱,十分巧妙地从前面的高腔过渡下来,“后生”两字是以苍劲浑厚的低音,稳定地落在宫音上结束整个唱段。整段唱腔荡气回肠、大气磅礴。 人民艺术家骆玉笙在演唱这部作品时,充分发挥了她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的演唱风格,那雄浑、苍凉的唱腔把悲壮的、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音乐情绪和民族精神充分表达了出来,令人闻之无不击掌、动容。 五、影响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那一曲韵味悠长的《重整河山待后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讲老北京的故事、模仿传唱骆玉笙老先生京韵大鼓的经典唱段,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领略到了京韵大鼓的无穷魅力,体会到这朵中国曲艺音乐大花园中的小花必将在世界艺术花园中开得更加鲜艳夺目!京腔京韵自多情,骆派余韵,回味无穷,骆玉笙先生及其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将会永久地载入历史史册。珍藏在人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南鸿雁,钱国桢.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艺术生涯年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04). [2]江明悖.中华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6). [3]张淑英.金嗓余韵永留人间――追忆已故一代鼓曲大师骆玉笙[J].t望新闻周刊,2002,(05). 作者简介: 郑伯英(1971-),女,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篇6:江南梅雨散文

江南梅雨散文

一直喜欢雨。喜欢丝雨纷飞的江南春色,喜欢雨后艳丽的那一抹朝霞,喜欢雨中的宁静和宽容,喜欢雨过天晴碧蓝的那一片天空。也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雨的文字,可一直以为,自已并没有真正懂得雨。

而童年的记忆中,也曾溢满着关于梅雨两字的记忆,然而一直到今天,却不知道究竟什么叫梅雨,究竟为何叫梅雨。我想,大多数人也许和我一样吧。

不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的古诗句还是记得的。乡人在古朴文风的熏陶下,连大字不识的田间农民,也能背上几十首唐诗宋词(我的父亲就是这样),所以这样的诗句小时候听得基本上是耳熟能详,而且这“黄梅”两字正合家乡的黄梅戏,而那“青草”两字,原本就是家乡小镇的名字,所以,这样的诗句记得更为深刻,也一直以为,这原本写的就是我的家乡。

一到梅雨季节,江南的水乡便没日没夜地沉浸在绵绵不绝的雨中。

那雨,不大也不小,和着微风,飘飘洒洒,从并不甚阴霾的天空,飞向村落和原野。你仔细用眼看,仔细用心听时,她却似乎见停,好象也见不着她的芳踪了,岂料,当你从雨雾中打个盹儿醒来,她却还在那儿飞飞扬扬,依旧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继续不紧不慢地飘向人间。

头几日,勤劳的乡人还能高高兴兴,毕竟梅雨来临的时候,已不是庄稼播种的季节,更不是收割的季节,刚刚忙碌完了农活,正好可以在这透着凉意的雨中,好好的睡上一个难得的午觉。可当这绵绵的雨绵绵了几日之后,乡人们便着急起来。毕竟,除了那并不多的庄稼地,乡人们还有许多的杂活,或去打点零工,或去做点小生意,等等。赚来的一点小钱,多多少少也可以贴补点家用。可这绵绵的雨,只能让他们绵绵地呆在家中了。更何况,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这梅雨要是没个完,可能就要惹怒门前那条温顺的大沙河,要是那样,一年的庄稼可能就被这梅雨给吃了。

所以,他们不能不着急。

而这梅雨,对童年的我们来说,除了上学或玩耍的路上,多了些对泥泞的厌恶之外,还真的很是喜欢。梅雨中的江南水乡,满山满村都是滴翠的诱人绿色,满沟满河都是捉不完的小鱼小虾,我们的童年,也是在那满目的绿色和四溅的雨花中,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度过。

老家的老房早已没了踪迹,可我却永远记得那个贫穷的小天井。

天井并不大,也不是特别高,穷人家的房子修得都不是很高。不宽的天井中央,有一棵泡桐树,从我开始记事时就有,直到后来用她给我打了一个小木箱,陪伴我有点艰苦的求学生涯,她才从我们的目光中消逝。或许应着父母对我们的厚望,泡桐树也用她分外挺拔的身姿,教会我们挺着脊梁做人。我时常望着她发呆,不知道为什么她长得那样高,却又长得那样挺直,从小天井中直窜云霄。放学归来,从大老远就得看到她的身影,而且心中常想:快到家了。而她化作的小木箱,也永远留在老屋中,装满我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也装满了我童年的那些记忆。

梅雨来临的时候,也是泡桐叶最绿的时候。童年的我,喜欢听雨夜中泡桐叶沙沙的响声,还有随着雨滴飘下的有点像喇叭花的泡桐花,我无法形容她长得什么样,只是喜欢。有一个网友取了个名字叫“梧桐烟花”,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但我猜测她一定也是一个喜欢这花的人,所以我也很喜欢这个网名。

天井的角落上,常年放着一个小水缸,从屋檐滴下的雨水,不一刻便溢满了原本不大的水缸。除了第一场雨后,其它的时候,我们都吃得是那水缸中的“天水”,也省了我们兄弟几个为到村后小河中担水吃的争吵。

梅雨的时候,水缸里的水长期是满着的,风雨中归来的母亲,总是习惯地在里面洗上个脸,然后倒掉里面的水,反正,要不了多久,里面便装潢了清澈的梅雨。

小小的天井中,因为有了梅雨,便多了一种动听的音乐,嘀嗒,嘀嗒,……,从早到晚,总也不会间断。寂静无人时,那样的声音真的象来自天籁,那样的飘渺,就是白天,也是那样的动听和清纯。坐在水缸边看书的我,往往在那天籁般的嘀嗒声中睡去,又在那天籁般的嘀嗒声中醒来,继续读我的书。

这样的感觉,似乎在新近出的电影《暖》中有点发现。影片中让我最深刻的,便是那江南水乡绵绵不绝的雨,和那同样天籁般的滴水声了。暖,也是听着滴水声长大的。影片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的滴水镜头,让人想到的是生活的无奈,可同时,更多的却是安宁,如同暖,她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等待,漂亮的村姑,嫁给了一个她从小就怕的哑巴,可她自己感觉是幸福的。这,已足够。

更多的.时候,童年的我们,是在水缸中养上几条从河中抓来的小鱼小虾,有时甚至是放上几条泥鳅,而后呆呆地坐在旁边,看着清沏的水缸中,他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争抢着梅雨落下时溅起的水花,那时当然不懂他们是为了吸取氧气,所以奇怪他们为什么也那样喜欢那四溅的水花。

那些不太会抓鱼的儿时伙伴,这时候便要在这水缸中大练身手,挽起衣袖,在里面摸啊捞啊,无奈那些鱼啊虾啊泥鳅啊,一点也不给他们面子,无论他们把衣服弄得多湿,也是一个也抓不起来。等到我们玩够了,便早把这水缸中的小生命忘得一干二净,等到某个梅雨稍歇的午后,它们早已被太阳烤得翻起肚皮,无奈地漂在水面上,被母亲看见,顺手捞起来,成了家中小鸭小猫们的美食。不必责怪儿时的我们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成长中的我们,怎么会懂得生命的可贵?

等到慢慢长大了,我的侄儿们又延续了我们的嬉戏。记得小时候的他们,从刚刚蹒跚起步起,就已经留恋起那小小的天井和水缸。母亲和大哥大嫂外出劳作的时候,我便任由他们在里面搅啊搅,捞啊捞,把本来就不多的衣服给打得透湿,有时索性整个人都滑了进去,便再把他们拖出来,继续任其折腾,反正江南水乡的孩子有几个不是在水中泡着长大的,没有城里小孩的娇气,也不会生病。

在梅雨中长大,所以,我人生的许多重要关口,似乎都是在梅雨中度过。

十年寒窗,那决定命运的众多考场,有哪一个不是在绵绵梅雨中经历?记得十几年前的黑色七月,第一门是我比较擅长的语文,那个上午正是梅雨休息的时候,天气格外闷热,好不容易做完了,一出来,几个比较投缘的同学就在那儿哎哎开了,而事实上,正是因为第一门的砸锅,让他们几个彻底散失了信心,只能推迟一年才迈进大学的门槛。幸好那日的午后,梅雨又纷纷扬扬起来,在雨中痛快淋漓地踢了一场球后,我很快从慌乱中走向宁静和自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较为满意地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这场考试。所以,我从心底里感谢梅雨。

有了这些,生命中关于梅雨的记忆,也变得是那样的温馨和深刻。

直到有一天,我永远离开了江南水乡,于是,那绵绵的梅雨,随着那消失的天井一起,慢慢地沉入人生的一种回忆中。而这种回忆,是苦是甜,真的也无法说清。不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的诗句,却在无尽的惆怅中,记得更为深刻了……

篇7:梅雨心情散文

梅雨心情散文

一连多个时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总想等雨歇初睛,让明媚的阳光一释心中因久雨而积的闷气,可老天依是灰蒙蒙,阴沉沉的。我用灰蒙蒙的眼神,看着灰蒙蒙的天色;用湿漉漉的心情,看着湿漉漉梅雨,我在等待着,等待一个明朗的天气,会出现在某一个清晨。

我如一个惯性的陀螺,思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旋转,就连每日生活的内容也是往一个方向重复。每天,依旧吃罢早饭,依旧推开窗子,依旧打开电脑,完全不去理会,窗外梅雨不停地飘落。

梅雨的日子,有时候雨丝儿淅淅沥沥,落在地上悄无声息;有时候暴雨骤至,雨幕朦胧,雨声哗哗,似整个世界沉浸在雨里。我喜欢听树上的雨滴,滴落在铁皮雨棚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动,好一首梅雨季节的交响曲,让我感觉出这雨声也是一曲天簌之音。斯时我在想,只要将心静下来,将这一幕梅雨的景致,换个思维去想象、去欣赏,才不致让久下不倦的梅雨,烦了自己的日子,迷乱了窗外的另一种美好。

依旧泡上一杯茶,轻轻吹着茶汤中的茶末,待一阵氤氲热气飘过,再呷一口香茗入口。这样的天气,虽让人烦心,但其清凉之感,让人更多了一份憩静般的闲适。这时,安静地坐在电脑前,找找今天出现的网友,看看是否有惊悚人心的新闻,读读最近出现的美文,听听流经岁月的歌曲,这是最好的消遣,一种雨中等待的消遣。

突然间,几个小鸟飞来,站在院外的树枝上,鸟儿在东张西望着,时而抖颤着粘在羽毛上的雨水,叽叽喳喳地叫着,看样子,它们也似乎在瞒怨着这可恼的久雨天气。一只鸽子从屋上笼中飞出,它那光滑的羽毛,流线性体型,身姿虽比鸟儿笨拙,但俯冲的速度如鸟儿一样快速,转瞬间消失在雨幕之中,不知它去哪儿了?一只燕子,站在屋檐燕窝边,着一身分不清是蓝是黑的羽衣,羽衣带有金属般的光彩,如剪形的尾巴,短喙的小嘴,纤细的小爪,小眼睛滴溜溜地转着,看它焦急的样子,似乎在等待这场雨过,准备出窝寻觅食物。

院边一盆君子兰,依然是一簇青翠的绿色在眼前韵染着、张扬着,清新得直逼人的眼睛,仿佛轻轻一掐,便会流淌出嫩绿的汁液。肥厚的叶片紧夹着萌生的花蕊。生命的活力,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雨天,它都能一样的张显着,一样的向上生长着,如此风度,真不愧为是“君子”。

桌上的瓷瓶已然换上了新的花束,同样背诵着身不由己,情不自禁的台词,哪里还会听到此刻里,我那一声轻微的叹息。只有那株曾经满是繁华的花树,盛载着不曾动摇的坚守,依然伫立在那里,郁郁葱葱,绿满枝桠,任雨儿淋洗。

雨依然在下,人依然寂寞。有谁会在意我此刻的心情?又有谁愿陪我消遣这寂寞的时光?看来只有窗外的雨落,还有雨落中的一切景致,虽然显得有些湿漉漉的,但凉爽般的湿润总比酷热般的烦闷要好。

许多时候,习惯独守一帘清幽,于文字的世界中兀自悲欢。喜欢上网也好,喜欢文字也好,让心沉浸在另一个世界,这儿的五彩缤纷,胜过街上的喧嚣热闹,无需行走,处处可见美景,处处感觉新颖。我喜欢这样的独处,这样的独处,能让思绪自由飞翔,能让心灵在独处中提升,能让身心在独处中丰盈。如此,窗外的丝雨,请你飘进来吧!飘进来,淋湿此刻正在播放的靡靡之音;飘进来,滋润一下笔下有些干涩的文字。

宁静的小巷,独坐小城静寂一隅。小巷某栋小楼中的我,一杯香茗,一缕清香,独自品尝。我习惯在氤氲的茶香中调整心情,品味生活,音乐悠悠地弥漫于空气中,思路于溪水一样静静流淌。细雨润窗前,我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独守飘逸,在如水的宁静中品味隽永。

生活如一杯清茶,很淡,但它那内含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回味,值得欣赏。呷一口清茶,尽思红尘往事,若境似水。茶,需要慢慢品味,时光,需要平静的渡过。过一段时光,一段文字便在指尖寂寂的开放,待一阵雨落,便散落一缕淡淡的'清香。

时光任冉,往事如烟。曾经的往事在清风里渐渐飘远,心情好象雨中的丁香,带着淡淡的忧郁。只是那淡淡的一抹紫,依旧在梦中流连。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在经历的时候,并不会刻意地去品味它,而是在过了多年以后,才开始拾起记忆的碎片,细细品味,精心的拼接。幸福的味道和思念的忧伤,在回忆中雕刻,但更多的是无尽的怅然。

花甲老人的文字,带着细雨中的丝丝薄凉,将点点滴滴,支言片语,记录着散落在岁月深处那些心绪和往事,待时光苍老容颜时,再次翻阅起那些曾经写过的文字,或许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雨儿依然在下着,丝丝凉意涌上心头。其实也没必要悲愁,更怨不得雨落,春花秋实,阳光雨露,轮回四季,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人生旅程,就像季节的更迭,潇风柔雨,花开花谢,不停地面对着;缘深缘浅,缘聚缘散,不断地经历着。度过漫长的岁月,才渐渐地懂得,我们只是风尘里的一个过客,那些走过生命的轻轻浅浅,随着时间都在改变,都在慢慢地走远;那些别离聚散,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渐渐淡弱,甚至完全地走出我们的视线。

外面的雨儿,一如我的思绪,不知不觉中悄然中断,天气好象爽朗了些。窗台上,虽是没有开放的花儿,但见一蜂一蝶在被雨淋而凋谢的花草中来来去去,看来等待天气放睛的蜂蝶,比我的心情还要急迫。蜂儿,蝶儿,再过两天吧!待那时雨过天睛,再来为我眼前的花开喝彩!

篇8:梅雨优秀散文

梅雨优秀散文

雨,一会儿下,一会儿停。蛙与蝉,这两位民间歌手,不知疲倦地唱着亿万年前的调子,在午后的秧田和山坡。

山坡上的梅子熟了,胀满浆汁,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缀在叶间,一阵风过,沙沙,落一地水珠儿,也落一地玛瑙珠儿。

秧田与山坡间的小河已涨得满满,青色的和白色的河石不见了,绿色的水草也不见了。河水席卷了一切。河水流得有声有势,转弯的地方直冲岩壁,掀起浪头。水面上旋着碎叶,旋着枯枝,旋着芦花。芦花刚刚吐穗便被南风送上云端,又从云端飘入河水,然后,流去一个不知道的地方。

六月里南风发大水。爷说。爷把秧田的田埂掏开一个水口,通往路沟。一些蛙声便也从水口里淌了出来,淌进沟,淌进河。

孙儿正在山坡上摘梅子,一边摘一边往嘴里塞。爷,梅子好甜哩,快过来吃吧。

你爷早就吃够啦,六十年前就吃够啦,知道它有多甜。爷弯腰在田里应道。爷的声音有点闷,像飘得低低的湿云。

爷,这梅子树是你栽的吗?

不是你爷栽的,是老天爷栽的,这山上的树,这田里的庄稼,这看管树和庄稼的.人,都是老天爷栽下的,栽一季收一季,收一茬又栽一茬。

爷,老天爷长的什么样子?

老天爷么,长着雷公的眼,雨婆的嘴,日神的面孔,风神的腿。

你——看——到——过——吗?孙儿吃饱梅子,骑到另一棵油茶树上,荡起了秋千。

当然看过,而且,越来越看得清,老天爷的模样每天都在变,不过变来变去,也就三百多种样子。

老天爷是好人还是坏蛋?孙儿又问。

老天爷是天上的神明,你敬他,他就对你好,保你风调雨顺,无病无灾,你不敬他,他就会难为你,让你白受辛苦,秋后一粒谷子也不给你。

爷直起身来,说话的声儿也高了起来,不像是对着一个孙儿说话,更像是对着一群孙儿说话。

雨,又下起来了,金线与银线,交织成太阳雨,落在青碧的秧田里,溅起更为茂盛的蛙声。

篇9:梅雨过后散文

梅雨过后散文

当梅雨落尽,端午醉后,一觉醒来,村外边的溪水还是一片浑红,而天上已经被阳光荡开了所有的阴霾与暧昧,瓦蓝瓦蓝的,让人满怀豪情。

湘西南并不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夏天也与那些人文历史并不相关,夏天只是一个轮回,而那些人,却轮不回了,这些也与雪峰山脉下的一个边陲小村毫不相关,大山脚下的人只关心季节,关心地里的庄稼,关心远在异乡的儿女。

晌午的炊烟升了起来,薄薄地飘在黑色的屋瓦上,纠结在一块,风一吹,向着后山涌去。西边群山默然伫立,撩云拨雾,被梅雨洗涤后变得清晰明朗,如名家的泼墨画作,这一切又与流年经转无关。又似被山脚的炊烟一年四季熏陶,熏出了一层永不退色的靛青色。也像一块蓝布,从地上扯起,晾到了半天上,让人断了朝西天去的念想。

次日清晨,东边的朝霞尚未酝酿完成,第一颗露珠还没跌落,村庄仍在熟睡的时候,父亲便赤着脚出了门,咚咚咚地迈着阔大的步子,沿着村口还未干透的'泥泞小路往田间走去,将季节的计划蹬进土里。

灶台边的母亲挽着袖子,将锅碗瓢勺摆弄出一阵悦耳的和音。黄紫色的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眼神中透出一缕淡淡的忧愁。栏里的猪又该催肥了,供销社的饲料已经赊欠大半年了,辣椒园没去看了,茄子地也没去看了,所有的蔬果瓜菜好几天都没去看看了,现在天气转晴了,是时候打理了。

父亲从庄稼地里回来时,村口的炊烟已经被晨风带走,全部融入西边山腰间的柔软云雾中,如同一条洁白的丝带,将那片脊椎般起伏的青色山峦锁在了沉重的历史中。这里的村子都很美丽,依山傍水,若积木,从山脚叠架,直到山腰。红的墙、黑的瓦,在青天白云下,在古典的青砖碧瓦中,村庄以最温馨的格局呈现着。

还没走进堂屋,隔着一堵常年被烟熏火燎出青黑色的厚实墙壁,父亲便大声地向母亲说着这个季节的计划。此时的父亲如同一个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军,洪亮的嗓音就像屋檐上的一片青瓦坠下,落在了青石条板上,铿锵有力,让村里所有的耳朵都竖立着。

早饭后,寂寞的阳光扑在晒谷坪上,此时的晒谷坪还是荒废的,几只公鸡在上面无所事事地踱着方步;麻尾巴母鸡领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从上面匆匆行过;几粒麻雀瞅着空隙,扑棱棱地落到地上,一番寻觅后仍是一无所获,便失望着飞上屋垛;一群猪崽聚在旁边的桃树下,兴奋地埋头拱着稀松的泥地,黑狗路过,便惊吓得四处逃窜。阳光明媚,大地安静。矮矮的村庄像一条忠实的狗,趴在山脚,一动不动,进入回忆。

这是蔬菜疯长的季节,青翠欲滴地辣椒叶散开着,接受着阳光的沐浴,叶子下躲着一簇簇青嫩小辣椒,如同一个个孩子般怯怯的。地里稀落的野草抢食着辣椒树的营养,风一过就会超过辣椒树的个头。朴实的庄稼人眼里不容沙砾,便早早的在地里忙乎开了。父亲敞开胸膛,闪亮的汗珠诠释着健壮,手上的锄头错落有致的挥动着,地里的杂草连着泥巴被掀在一边。母亲蹲在后头,捡起地上的杂草用力甩动几下,黑褐色的泥土甩落下来,然后立起身子将杂草远远地抛在旁边的坡上。新翻的泥土散发出腥味,几只黑色的鸟落在上面,争抢着泥里的昆虫,母亲回头,鸟儿受了惊吓,慌乱着飞起,又落在了旁边的空地上。

不远处,田里禾苗来势旺了,见不到水田的花花水了,一片一片青翠衔接起来,把山脚平地都覆盖了,把村子裹了,气势犹如未尽。风一起,就是一片大海一样,延绵出一片宽阔的起伏。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大山脚下的村子,它在山群的掩护里,在水边,如一个童话境地,世代耕读,烟火安宁。

篇10:梅雨时节散文

半夜,一声巨雷把我从朦胧睡梦中惊醒。或许是雨下得太大,窗外模模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茫茫雨雾在眼前晃来晃去。

杂乱的雨声噼噼啪啪重重打在地面上,这响声,驱走了我所有睡意。

本想写点东西,可渲泄狂放的雨让我不知从何入笔。

天亮时,雨才慢慢收敛。天空昏昏沉沉地泛着褐黄色,路人仍然打着伞。

我走出大门,在小花园独自散步,只感觉身上黏黏糊糊的,空气又闷热又潮湿,好像要把汗水全部封闭在皮肤里,不让丝毫喘息。

一会儿太阳从厚厚云层里射出几缕无力的光,天空欲晴又雨,欲雨又晴,似晴似雨,像孩子的脸,变来变去,全然不顾你的感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每逢江南梅子黄熟之时,黄梅雨总会如期而至, “雨霁初晴斜阳出,无风挥汗未觉舒”,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梅雨总是年复一年地到来。

我虽然不喜欢梅雨时节,然而,喜不喜欢只是一种意愿,设身处地想想,即使气候再浮躁,只要淡定,内心应该总是平和、宁静的 ......

更多推荐

梅雨无心自多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