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海关》教学反思(共15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山海关》教学反思

《山海关》教学反思

《山海关》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本文是一位现代作家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结合课文重点段落深入感受山海关的“伟大体魄”与“忠贞灵魂”。但是激发爱国情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山海关》的教学反思。

1、完成《山海关》的教学后,我有一种“下岗”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山海关前进行角色体验,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3、插图的利用:

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很多山海关的图片,将抽象的词语变得更直观、更具体。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整体上我比较满意,但是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还有许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组织教学还不是很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看来课堂上还真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2:《山海关》教学设计与反思

《山海关》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位现代作家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结合课文重点段落深入感受山海关的“伟大体魄”与“忠贞灵魂”。但是激发爱国情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山海关》的教学反思。

1、《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山海关前进行角色体验,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本课的教学整体上我比较满意,但是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还有许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组织教学还不是很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看来课堂上还真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3:《山海关》教学设计

9.山海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整体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2)、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加强学生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进而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文章体会内容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阅读,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课文中有关词语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及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

1.重点: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哪篇课文了?(山海关)通过初步的学习,山海关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地形险要)

2、 教师: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它依山傍海,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座军事要塞。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山海关,一起领略它那威武的风貌和动人的历史故事吧!

3、 板书:山海关

二、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 提问:整篇课文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行文思路贯穿全篇的?(生答)师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2、 教师:文章的总起着重写了什么?(点学生答)师板书:(我的赞叹)教师打开第一张幻灯片,先学生对照图片谈谈自己的体会。再翻开书看看作者的赞叹之后板书:(赞叹: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

3、 教师:文章最后的总结着重写了什么?(学生答)师板书:(我的歌颂)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歌颂山海关的,让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待学生讨论后个别回答)师板书:(鼓舞和激励,永远在心中)

教师打开第二张幻灯片,让学生齐读。教师小结:作者为何如此赞叹山海关,还为什么说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海关去找找答案吧!

4、 着重学习文章的第二大部分。 (1)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分述的?(我的所见,我的所想)打开第三张幻灯片 作者亲眼见到的山海关是怎样的呢?

师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这段中找出能概括雄关的特点的词。 待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气势雄伟,地形险要)

读句子,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它“气势的雄伟和地形的险要”?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试着给第4 自然段分层。登上城楼,举目远眺,他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练习有感情朗读第3~5 自然段打开第四张幻灯片,并思考:在介绍山海关风貌这个部分,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

抓重点的句子:“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静心默读4、5自然段) 教师打开第五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做到图文对照。

(2) 师生共同讨论。 (3) 过渡:这样威武的雄关,当作者站在这雄关上心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女同学轻声读课文的`6自然段。

(4) 站在这雄关上作者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打开第六张幻灯片

5、师生接轮读。(师读:我真想 ?? 我又想?? 我还想??)打开第七张幻 灯片

7、作者又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男同学读7、8、9自然段)相互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雄关的历史) (慷慨悲壮、涌遍全身 )

8、过渡:山海关不仅雄伟险要,还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看看山海关在历史上又起什么作用?(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体会)。 “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展现我们英雄祖先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疆土的壮烈情景)

教师板书:(抵御外敌, 捍卫疆土)

9、把上面两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如果改为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加表现了山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0、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谁来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后的体会?(抒发了强烈感受,表达对山海关动人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11、作者赞颂的仅仅是像山海关一样的英雄吗?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赞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捍卫祖国疆土的英雄精神的讴歌。)

12、指导朗读

13、过渡:山海关在历史上有如此的重要作用,那么现在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课文的十自然段。引出“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梳理全文,再次体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的思想感情。打开第八张幻灯片(生齐声朗读)。 “伟大的体魄”,实指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的风貌“忠贞的灵魂”实指作者心中想到的山海关动人的历史及山海关抵御敌人入侵和捍卫祖国疆土的伟大精神。这句话表达作者对山海关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捍卫祖国疆土的英雄精神和讴歌之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之心,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每个同学肯定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吧?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第九张幻灯片(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把想要说的写下来)

2.接着我们走下“天下第一关”城楼,展示课件去长城博物馆参观一下。

3.最后大家一起深情地来朗诵一首赞颂长城的小诗《长城》-----配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9.山海关

赞叹: 威武的雄关 天下第一关

所见:气势雄伟 地势险要

所想:畅游大地 雄关历史(抵御外敌,捍卫疆土)

歌颂:鼓舞和激励 永远在心中

《山海关》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课<<山海关>>,它是现代作家峻青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所要表达的就是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是结合课文重点段落深入感受山海关的“伟大体魄”与“忠贞灵魂”。但是激发爱国情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前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备好课,在课上尝试着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刚开始时,讲得还比较顺,学生也很配合。但由于这届学生理解能力差,加之我对学生认知水平估计较高,在最后情感升华部分”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中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竟无一人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存在的原因是刚接手这个毕业班,学生阅读水平不太好,我应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多读、多发现、多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有点课件运用,组织教学还不是很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但在拓展部分这个环节令我有点欣喜的是: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有些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课堂气氛渐渐活跃了些。我想这大概是学生从文章中已经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了。总之 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篇4:《山海关》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足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二、 教学重面: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四、教学器具:长城图片及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1、比一比,组词语。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 殷红

三、教学难面: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知识与技能:

1、请人人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3、指导高足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高足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指导高足理解词语。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降。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高足交换。

(四)、讲堂练习:出示问题(电脑平台)

板书设计:

嘱 泳 抢 员

瞩 脉 沧 贞

2、 给汉字注音。

3、 铮 铮 响 嗬 渤 海 嘉 峪 关 纵 缰 驰 马

3、介绍山海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3、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山海关

城楼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篇5:山海关

山海关,也指山海关区,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将山海关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区,“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等六大风景区对中外游客开放,闻名国内外。

目录地理位置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建筑规格收缩展开地理位置

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辖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 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境内长城26公里,一称“榆关"

地名由来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清乾隆二年(1737),撤卫置临榆县,为县治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设秦榆市(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办事处、辽西省(今辽宁省)山海关市。1952年11月,山海关市划归河北省。1953年,撤市改称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至今。

历史沿革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朝时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为临榆县 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

建筑规格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山海关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长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宽五丈,深两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其外。城墙外部以青砖包砌,内填夯土,高约十四米,宽七米。有城门四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四门俱存,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实测城台高十二米,城楼高十三点七米,楼东西宽十米零一,南北长十九米零七,楼分两层,上覆灰瓦单檐歇山顶,楼上、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开箭窗六十八个,平时关闭,用时开启。西面屋檐的正中悬挂黑字白底巨幅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迹苍劲、雄浑,为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肖显所书,现真迹藏于楼下,楼外所悬为一九二零年摹制品。 关城西门原亦有楼,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规模相同。亦有匾额题字“祥霭_桑”,系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御书。因年久失修,早已残破不堪,于一九五三年拆毁。关城南门楼的规模和东、西两门楼相同。匾额题字“吉里普照”。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修建。因年久失修,亦破损严重。于一九五五年拆毁。北门上有门楼,明天启六年(公元1627年)建,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员外郎邵可立、副将刘孔尹重建。建后城楼多次遭受火灾,故废弃未修。 山海关城四座城门的外部均有瓮城,现仅存东门瓮城,周长三百十八米,瓮城门向南开,与第一关券门成直角形。瓮城西面墙长八十五米,北墙长八十三米,东墙长七十二米,南墙长七十七米,城高十三米。瓮城墙上宽度,西为十五米,东为九点七米。 山海关城还有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 东罗城:据《临榆县志》载:“东罗城傅大城之东关外,高二丈三尺,厚丈有四寸,周五百四十七丈四尺,门一,在城东,即关门,为东西孔道。建楼于上曰‘服远’。水门二,角楼二,附敌楼七。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备副使成逊建。初设三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移关时,通判陈天植、都司孙枝茂、守备王御春重修。因塞南北二门,即以东门为关门。旧设敌楼,今废。环城为池,周四百有二丈九尺。”据实测,东罗城周长约四华里。今东罗城关门门额上嵌有石匾一块,刻“山海关”三个大字,但因风蚀雨剥,字迹已模糊不清。另外在东罗城的城墙上有不少青砖砖脊上烧制有当年参加筑城的单位和时间的文字。发现这种带有文字的砖就达九种,分别为:“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德州营造”,“万历十二年建昌车营造”,“万历十二年燕河路造”,“万历十二年乐亭县造”,“万历十二年抚宁县造”,“万历十二年卢龙县造”,“万历十二年迁安县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这些烧制着文字的砖可以看出,当时参加修筑东罗城的既有营、路,又有州、县,动用了大批军队将士和地方民夫。 西罗城:据《临榆县志》载:“西罗城,傅大城之西关外,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巡抚朱国栋请建,工未毕,通改革中止。门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时,即有拱宸楼,不知何年始建。因土筑易圮,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副将杨元改用砖石。”今“拱宸门”及西罗城均毁。 南北翼城,分别距关城南、北二里,建筑形制相同。据《临榆县志》载:南北翼城城墙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门。为“明巡抚杨嗣昌建”。两座翼城皆毁,仅存残址。 另外,在关城东南角旧有奎光楼,东北角旧有威远堂,东罗城南北两隅,筑有牧营楼,临闾楼。以上四楼早已毁掉。关城中心,还有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钟鼓楼,此楼解放前就已破烂不堪,解放后因阻塞交通,于一九五二年拆除。 在关城东二里欢喜岭上,还筑有一座威远城,相传为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筑。实测其遗址,周长六百一十四米。此城地处要害,遥控四野,与关城成犄角之势。

篇6:《山海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整体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2)、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加强学生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进而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文章体会内容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阅读,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课文中有关词语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及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

1.重点: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哪篇课文了?(山海关)通过初步的学习,山海关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地形险要)

2、教师: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它依山傍海,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座军事要塞。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山海关,一起领略它那威武的风貌和动人的历史故事吧!

3、板书:山海关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提问:整篇课文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行文思路贯穿全篇的?(生答)师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2、教师:文章的总起着重写了什么?(点学生答)师板书:(我的赞叹)教师打开第一张幻灯片,先学生对照图片谈谈自己的体会。再翻开书看看作者的`赞叹之后板书:(赞叹: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

3、教师:文章最后的总结着重写了什么?(学生答)师板书:(我的歌颂)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歌颂山海关的,让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待学生讨论后个别回答)师板书:(鼓舞和激励,永远在心中)

教师打开第二张幻灯片,让学生齐读。教师小结:作者为何如此赞叹山海关,还为什么说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海关去找找答案吧!

4、着重学习文章的第二大部分。

(1)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分述的?(我的所见,我的所想)打开第三张幻灯片作者亲眼见到的山海关是怎样的呢?

师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在这段中找出能概括雄关的特点的词。待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气势雄伟,地形险要)

读句子,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它“气势的雄伟和地形的险要”?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试着给第4自然段分层。登上城楼,举目远眺,他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练习有感情朗读第3~5自然段打开第四张幻灯片,并思考:在介绍山海关风貌这个部分,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

抓重点的句子:“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静心默读4、5自然段)教师打开第五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做到图文对照。

(2)师生共同讨论。

(3)过渡:这样威武的雄关,当作者站在这雄关上心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女同学轻声读课文的6自然段。

(4)站在这雄关上作者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打开第六张幻灯片

5、师生接轮读。(师读:我真想......我又想......我还想......)打开第七张幻灯片

7、作者又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男同学读7、8、9自然段)相互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雄关的历史)(慷慨悲壮、涌遍全身)

8、过渡:山海关不仅雄伟险要,还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看看山海关在历史上又起什么作用?(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体会)。“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展现我们英雄祖先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疆土的壮烈情景)

教师板书:(抵御外敌,捍卫疆土)

9、把上面两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如果改为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加表现了山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0、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谁来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后的体会?(抒发了强烈感受,表达对山海关动人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11、作者赞颂的仅仅是像山海关一样的英雄吗?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赞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捍卫祖国疆土的英雄精神的讴歌。)

12、指导朗读

13、过渡:山海关在历史上有如此的重要作用,那么现在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课文的十自然段。引出“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梳理全文,再次体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的思想感情。打开第八张幻灯片(生齐声朗读)。“伟大的体魄”,实指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的风貌“忠贞的灵魂”实指作者心中想到的山海关动人的历史及山海关抵御敌人入侵和捍卫祖国疆土的伟大精神。这句话表达作者对山海关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捍卫祖国疆土的英雄精神和讴歌之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之心,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每个同学肯定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吧?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第九张幻灯片(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把想要说的写下来)

2.接着我们走下“天下第一关”城楼,展示课件去长城博物馆参观一下。

3.最后大家一起深情地来朗诵一首赞颂长城的小诗《长城》-----配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山海关》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课<<山海关>>,它是现代作家峻青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所要表达的就是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是结合课文重点段落深入感受山海关的“伟大体魄”与“忠贞灵魂”。但是激发爱国情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前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备好课,在课上尝试着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刚开始时,讲得还比较顺,学生也很配合。

但由于这届学生理解能力差,加之我对学生认知水平估计较高,在最后情感升华部分”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中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竟无一人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存在的原因是刚接手这个毕业班,学生阅读水平不太好,我应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多读、多发现、多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还有点课件运用,组织教学还不是很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但在拓展部分这个环节令我有点欣喜的是: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有些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课堂气氛渐渐活跃了些。我想这大概是学生从文章中已经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了。总之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篇7:《山海关》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三)细读,体会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等感叹号)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四)练读,领悟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城楼

9、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教学反思:

当一切尘埃落定,终能沉静下来思索执教《山海关》一课的得与失。面对板块式教学,犹如面对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陌生的,艰巨的,充满一种不可知的挑战。我期待着登临高峰的喜悦,也畏惧着沿途的艰辛。板块式教学的实践,需要老师有着极高的驾驭文本的能力,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不能脱离也不能拘于文本。而节选自那篇著名的《雄关赋》的《山海关》一由于文本本身的光芒,让我在构架大框架时就为入手难而极伤脑筋,似乎每一条路都能通往山顶,似乎每一条都不尽人意。

篇8:《山海关》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教案设计

《山海关》教学设计之一

南石门中心大贾乡完小 甄丽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 泳 抢 员

瞩 脉 沧 贞

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 铮 响 嗬 渤 海 嘉 峪 关 纵 缰 驰 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

城楼

2、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山海关》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教案设计]

篇9:山海关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2、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3、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4、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5、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去过万里长城吗?去过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峻青去认识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行文思路

1、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标出自热段的序号,概括每段内容

三、理解文章思路

思考:作者围绕山海关写了哪些内容?

总:赞叹山海关

分:所见:山海关的特点:气势的雄伟

地形的险要

所想:可歌可泣的历史

总:歌颂山海关

可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

四、体会文章内容

可请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2段,

思考:这两节用怎样的词语介绍山海关的风貌?

(“好一座威武的”,“雄关”,“这号称……”等)

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叹)

2、朗读第3-5段

思考: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了山海关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那气势……那地形……在我……)

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些特点?(第4段分写  第5段合写)

五、小节:

本节课我们看到了雄伟的山海关,那么,作者站在山海关之上又会想到些什么呢下节我们继续赏析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上节内容

1、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

2、第1、2段作者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细读文章,体会内容

教师可用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启发引导补充。

1、朗读第6-9段

思考:作者站在雄关之上,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精神异常振奋,心胸倍加开阔→慷慨悲歌,涌遍全身)

作者想到了什么?

(第6段:在广阔的自然空间畅游  第9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又分别有怎样的感受?(第7,9段)

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及自己的感受?

(抵御,捍卫      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2、朗读第10段并思考:

这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歌颂)

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形象?(雄伟庄严的风貌,伟大的体魄)

又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和精神?(可歌可泣  忠贞的灵魂)

三、归纳文章主题

可让学生思考 概括 讨论,教师引导补充明确

本文通过描写山海关的雄伟壮丽,缅怀山海关的历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四、小节

这篇抒情散文,写作者在雄关上的目睹和遐想,用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全文洋溢着爱国的激情。

五、拓展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又应该怎样爱我们的祖国呢?

[山海关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山海关》反思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山海关》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本文是一位现代作家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结合课文重点段落深入感受山海关的“伟大体魄”与“忠贞灵魂”。但是激发爱国情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山海关》的教学反思。

1、 完成《山海关》的教学后,我有一种“下岗”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山海关前进行角色体验,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3、插图的利用:

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很多山海关的图片,将抽象的词语变得更直观、更具体。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整体上我比较满意,但是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还有许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组织教学还不是很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看来课堂上还真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________________

《山海关》作为略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们读懂课文,从“伟大的体魄”和“忠贞的灵魂”两个方面对山海关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能够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二是结合重点词、句、段,了解作者对耸立在祖国大地上雄关的热烈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爱国的情感;三是自主品读课文,对文章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以及文中的精彩语段有所体会。

这篇课文的生词实在是很多,在制作课件时光生词就用了两张,有些生词还是不经常用的,如:雉墙、扰攘等,好多同学在读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这需要不断地纠正。这一篇课文的多音字也非常多,如颈、咽、燕等共八个多音字,解决这些多音字和生词,再加上读课文用掉了两个课时,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为了熟练地掌握本课生字,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多用一个课时也是应该的。

[《山海关》反思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1: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海关》教学反思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海关》教学反思

金色的秋天来到了,农民伯伯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我们则收获了远程研修的快乐。

自从暑假进行远程研修教育以来,我们真是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我们的研修也到了磨课阶段。在磨课中,我们学科组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发挥各自的特长,研讨、备课、听课、评课、研讨、反思,依据课标剖析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努力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家林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磨课的同时我也不断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平时的教学,总是头疼于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思考。我想,今后要更新观念,因材施教,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本次磨课,我更加体会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个人努力加上集体的智慧,那将是强大无比的`。今后,我要努力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课程的”的转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上少讲精讲,久而久之,相信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篇12:寂寞山海关

寂寞山海关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作者:ELLY(elly2837@yahoo)

那时,是的国庆节假期;那时,我刚刚大四;那时,我很寂寞;那时,宿舍里只有我和另一个同样寂寞的女孩;那时,我的心情很灰,渴望着刺激和冒险;那时,就在那时,电话响了,楼下的大妈让我去接电话。是他的电话,我很意外,因为他似乎一直是我生活圈子以外的人,严格来说,我们不熟。然而,我却很高兴,终于有人来打破这个长假里尴尬的寂寞。管他是谁?

他说得很直接,问我想不想和他一起去山海关,立刻就走。

我思考了三秒钟,我很寂寞不是吗?我渴望刺激不是吗?我不想在假期里一个人待着不是吗?

上天给我机会了不是吗?他是我的师兄不是吗?我可以信任他不是吗?电光火石之间,我也很痛快地说,我去,马上就来。

他是谁?他两年前从我们系毕业,曾经是我们系的`学生会主席,曾经是学校小有名气的社团负责人,曾经是天天在学校网络中心待着的大忙人,曾经是有一次不经意地和我聊起他的浪漫爱情故事的师兄。

我为什么会对他有印象?原因有二,都十分地感性。第一个,他的故事,他曾经为了一个女孩而不远万里独自去敦煌祈愿;第二个,他是我并不熟悉的师兄,他是有着各种版本传闻的陌生人,他身上应该有很多故事,我很好奇。

我上楼,收拾了必要的东西,对同屋谎称有一群老友约我去山海关,就步履轻快地下了楼,往约好的地方去。这一切,就好像开始一个游戏一般,由于不知过程和结果会怎样,反而更加紧张和刺激。

没有记住他当时看见我时是什么神情,如果当时我知道自己会被当成另一个人的替代,我会注意看看的。但是,我能想象到,他当时应该是微微一愣,因为,他约的这个女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和另一个梳了同样的发型。

我忘了他穿着什么衣服,只是记得他的样子很严肃,好像我们不是去度假,而是去做件什么事情一般。他说,火车五点就会开,我们时间很紧。我看表,还剩不到半小时。仿佛都没有来得及有个开场白,我们就开始了这次旅行。

我们骑车到了地铁站,做地铁到了北京火车站,一路小跑,进了站台,在火车即将启动的铃声中登上了火车。找到座位,坐下,火车离开站台向前走,我望着缓缓移动的站台,再看看坐在身边的他,一切都仿佛在梦中一般不真实。

火车向前走着,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他说了什么,我说了什么,我早已不记得,只记得一件事情,每隔上一段时间,他就会拉起我的手,说是看看时间。而每当自己的手被他轻轻地拉起,我的心都会轻轻地一颤。

当车窗外面完全黑下来的时候,车里也已经亮起灯来,我一转头,就会看见窗玻璃上映出一个傻气的女孩子,乱乱的头发,乱乱的表情,乱乱的傻气。她的身边,是个不停说话的男子,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带着微微显出的疲倦。

火车开了多长时间?不知道。总之到了山海关的时候,似乎已经是半夜了,我们在一家小餐馆吃了点东西,打了一辆车,然后向什么地方去。我完全是听他的指挥了,完全地相信他,完全地依赖他,完全地没有思考什么。

那是一家靠近山海关城门的旅馆,我用学生证、他用身份证登记了两个房间。那栋楼是个颇有古意的老式建筑,顺着吱呀吱呀响的木楼梯,我们跟着服务员到了二楼,她打开一个房间给我们看,接着把钥匙给我们,就走了。

剩下我们两个人,我以为他会到另一个房间去,因为他不是要了两个房间吗?然而他没有。

他打开电视,拿出手机开始充电,说,你去洗洗吧。我以为他是要陪我一会儿,所以我去洗脸,刷牙,看见镜子里的自己,依然很傻气。

第一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篇13:山海关经典散文

山海关经典散文

这边是山的尽头,这边是海的终点,山海之间是一座雄伟的关隘,这就是山海关。

山海关的名字大气得很,所以这里能包容得下山与海,能包容得下天与地,自然能包容得下修筑长城的秦始皇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目光投向了北方草原,那里强大的匈奴正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南下牧马,所以修长城和建驰道都是新兴秦帝国的国防需要,大约始皇帝也未必相信“秦亡于胡”的谶语,当长城建成,驰道通行,始皇帝便觉得后顾无忧,开始做起“千秋万代,与天无极”的春秋大梦了,于是寻仙觅药的徐福渡海而去,始皇帝也亲自遍游名山,并东观沧海,一心想着会神仙求永生。春秋时期的孟姜女与长城本无关系,只是百姓不耐徭役之苦,所以找来一个前代的异样女子,附会成一个发泄不满的故事,谁想竟空前成功,这个故事脍炙人口,老幼皆知,成了和《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不与祝英台》齐名的民间传说。在山海关,秦皇入海处竟和孟姜女庙并存,想来挺有意思。

山海关是依托长城所建的军事防御体系,没有长城就不会有山海关,长城是山海关的灵魂。明代后期,边事不断,兵部尚书兵往往并老老实实地不呆在京师,而是住进山海关,亲临战斗第一线,这也难怪,明朝的都城就在长城边上,堂堂天子都亲自戍边,何况区区一个兵部尚书。长城蜿蜒万里,正如一条巨龙,此处长城的起点所以叫老龙头。凭高而望,海阔天空,沧海横流,长城万里,逶迤而来,恰如一条饮水沧海的巨龙,这“老龙头”三字的确拟得恰当。

山海关在明代是九边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名字极是大气,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势,那匾额也写得着实漂亮,称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北京居庸关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写得也很是不错,但与“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字一比,高下立判,显出了小家子气),名不见经传的萧显把这几个字写得神完气足元气淋漓,的确有天下第一的气势,难怪后人附会说这四个字是神仙所写,还有人说这几个字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站在山海关上,是看不见宁远城的,更看不见锦州、觉华岛和大凌河。要想当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独力撑住这危楼的就是袁崇焕袁大将军,他本是一介书生,但国家危亡之际他挺身而出,单骑阅边、筑城宁远、威震宁锦、驰援京城,为了大明朝出生入死舍死忘生,最终却死在自己人手里,在通衢之上被“寸磔”而死。死状极惨,据张岱所著的《石匮书》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是天下第一等的英雄,他屈死以后,他义仆佘氏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并从此世代为袁督师守墓,据说一直守到现在。袁督师庙在现在的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的一副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这联实在精彩。后人不忘袁大将军,连清代的皇帝都为他平反,袁世凯当权的时候,还有个人替袁大总统作了一部家谱,力证袁项城是袁督师的后人,可惜这位老兄数学学得太差,让人看出了漏洞,成了笑柄。

对了,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和毁誉参半的摄政王多尔衮。一个是汉民族的败类,一个是八旗的英雄;一个开门揖盗,将大好江山拱手送与外族,留下了千古骂名;一个挥师南下,统一了天下,成就了大清国二百年的`基业……这两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却都未能善终。吴三桂的冲冠一怒大约只是借口,连老子都不顾的人难道会在乎一个出身秦淮河上的陈圆圆,有人说他另有复国之略,欲行曲线救国之事,似乎也不可信,单是引贼入室一事,大约就足以百口莫辩,何况还有直追到缅甸缢杀永历皇帝的事呢。抛开民族偏见,多尔衮的文治武功似乎都可圈可点,皇后下嫁之事近于烛光斧影,本不足道,他的死更多的在于不知收敛,不晓进退(类似的似乎还有鳌拜),死的多少都有点冤枉,却也半由自取。也不知当年李自成与吴三桂苦战与山海关的一片石,多尔滚带领八旗铁骑从容进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未能攻克的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管这三个那个时代最强势的男人心中想的都是些什么……

雄关犹在,往事已矣,碧空如洗,有一片白云飘过。

篇14: 山海关导游词

山海关导游词

各位朋友:

我们现在来到第一关东城楼的东侧。东城楼的下面是东门。紧挨着东门,有一个小小的方城,叫做瓮城。它的城门洞没有开在正东方向,而是在关城和瓮城的拐角处,向南而开。如果敌人逼近东门,他不能轻而易举地攻开城门,因为在这个拐角处,关城和瓮城上面的守军,就会居高临下,用交叉火力大量地杀伤敌兵。即使攻进了瓮城,东门紧闭,敌人也不能长驱直入,瓮城上面的滚木擂石就会轰然而下,四面兵士一起拉弓射箭,外面又有重兵把守,想跑都跑不了,瓮城就成了入侵之敌的葬身之地。为什么叫做瓮城?中国有个成语:“瓮中捉――”(这时,往往会有游客接着说:鳖),对,“瓮中捉鳖”,这个小方城就像一个瓮,所以叫做瓮城。瓮城的外面,还有一座城,叫做东罗城。敌人进攻山海关,东罗城又是一道防线。请大家随着我指的方向看,这就是东罗城的南城墙和北城墙。在东罗城的东边,有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叫做欢喜岭。欢喜岭下有一道沟,叫做流泪沟。山还是这个山,水还是这个水,为什么又是欢喜,又是流泪呢?过去,兵士们从辽东或更远的地方回来,走到这一片丘陵,一眼看见山海关,离家不远了,心中高兴,就把这里叫做欢喜岭。从这里出关,到遥远的边疆去驻守,出了山海关,登上这座岭,眼见得离家越来越远,心中难受,落泪悲伤,欢喜岭下就有了这条流泪沟。欢喜岭上有一个大平台,这就是著名的`威远城的遗址。

威远城是山海关的卫城,是山海关的前哨。吴三桂就是在这里投降了摄政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的。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进了北京。吴三桂原来驻守宁远(今兴城),三月初,崇祯封赐他“平西伯”的爵号,并命令他放弃宁远,进京勤王,剿灭农民起义军。进军途中,得知崇祯皇帝已经吊死煤山,吴三桂只好率领人马返回山海关。李自成和他的谋士们曾经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形势:山海关外是强大的清兵,而吴三桂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如果吴三桂倒向清兵,就会对大顺农民政权带来巨大的威胁;如果吴三桂归顺自己,山海关就是清兵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

李自成决定招降吴三桂。这时的吴三桂也正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说要效忠明王朝吧,明王朝已经垮台;说要投降清兵吧,时年33岁的吴三桂,“自少为边将”,长期和清兵打仗,积怨甚深,直到关外八城丢了七城,自己仍然孤军奋战,拒不投降,如今若要投降,很难得到清兵的信任,更何况父母家眷三十余口都在北京,一旦投降清兵,后果不堪设想;要投降农民起义军吧,自己刚刚进爵为平西伯,平西的意思就是去剿灭农民起义军,一眨眼的功夫,就从剿灭变成投降,这个弯子不好转;同时,也不知道李自成究竟是一个什么态度。吴三桂处在自身命运即将发生巨大转折的十字路口,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决定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历史走向。正在此时,李自成派人携带为吴三桂封侯的诏书、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信件和大量钱款粮草,来说降吴三桂。来人说,只要投降,“父子封侯”。吴三桂接受了招降,把山海关移交给李自成派来的将领,率领部队进京谒见李自成。四月四日,走到今天的卢龙县(现在是秦皇岛市辖领的四个县之一)以西的沙河驿,遇见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吴三桂询问父亲的情况,家人禀告:父亲已经被捕。吴三桂没有在意,说:这是李自成为了逼我投降所采取的措施,不必担心。

又问到他的爱妾陈圆圆,家人只得以实相告:陈圆圆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抢走霸占。与此同时,吴三桂派往北京密探其父消息的人也报告说:吴襄正被拷打追赃。父亲受刑,爱妾被抢,奇耻大辱令吴三桂勃然大怒,说了一句:“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当即下令返回山海关,从此与李自成刘宗敏一刀两断,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缺乏政治远见、贪图美女钱财的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们,以自己的愚蠢行为导致了吴三桂降而复叛的严重的恶果,这个严重恶果又迅速地导致了李自成和他的农民政权的悲惨结局。吴三桂返回山海关之后,立即向摄政王多尔衮写了一封为报国恨家仇而请求“借兵”的信,很快多尔衮率兵奔赴山海关,李自成也亲自带领十万兵马急忙赶赴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三支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师汇聚山海关,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恶仗打响了。

当时的主战场在石河西岸,农民起义军多次攻破防线,逼到西罗城下,甚至已经登上北翼城,但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下,又一次次被打退。李自成派一部分农民起义军从九门口出关,攻打东罗城,形成内外夹击的态势。吴三桂感到十分危险,多次派人到威远城请多尔衮迅速出兵。而多尔衮却仍然对吴三桂这个骁勇之将的借兵之举心存疑虑,只是派兵夺取了九门口,而在正面战场上却依然按兵不动,静观李、吴双方的激战。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几度危机,又几度侥幸脱险。这时,李自成明白了:他所碰到的对手,再也不是过去那种一触即溃的明朝军队,而是一支久经阵仗、英勇顽强的边塞劲旅。经过一天的激战,吴三桂也知道了农民起义军的厉害,清兵再不出战,单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抵挡的。为此,他焦急万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只得亲自出关,到威远城去拜见多尔衮。多尔衮命他剃发盟誓,吴三桂慨然应诺,立即剃发,表示归顺。吴三桂回到山海关,打开城门,浩浩荡荡的清兵终于进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山海关。

这时,李自成的大队人马已在红瓦店一带,从山到海,一字排开,要步步逼进。吴三桂有了坚强的后盾,再不示弱,即刻率领五万军士,直奔石河西岸。霎时间,十几万人,杀作一团。人呐喊,马嘶鸣,战鼓响,炮声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正当双方鏖战紧,狂风大作鬼神惊,遮天闭日,飞沙走石。打到中午时分,吴三桂渐渐不支,李自成占了上风。突然,数万铁骑从关城杀出,如风卷残云一般,锐不可挡,所向披靡。农民起义军的防线顿时崩溃,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兵一处,向西追杀而去。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吴三桂追杀不停息,多尔衮得意迎顺治,清王朝建都北京城。公元16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风云际会,瞬息万变,山海关就是历史的转折点。今天,我们站在山海关的城头,抚今思昔,该有多少思考,该留下多少感叹。

一段山海关的故事,说的大家心情有些沉重。这也难怪,兵家必争之地的山海关,又能有多少轻松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长城的结构,体会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吧。

篇15:《山海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三至五段。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一)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要求: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二)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等感叹号)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三)练读,领悟表达方法。

(四)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赞颂山海关的?由此想到了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海关的壮观险要的?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更多推荐

《山海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