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事便是佛的哲理故事(共8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无事便是佛的哲理故事

无事便是佛的哲理故事

古时有位文远和尚终日打坐不思劳作以拜佛为己任,以为这样便可悟得禅的真谛。赵州禅师看到后便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你在此为何呢?”和尚答道:“我在拜拂。”禅师又问:“拜佛何用?”文远不得其解道:“拜佛亦是好事。”禅师缓缓道:“好事不如无事,无事胜佛!”

好一句“无事胜佛!”其实无事便是最大的幸福。近读《佛心禅语悟人生》,感受颇深。坦荡平静地心境之中完全没有了外在的纷扰岂不是更大的快乐?意静才能心轻,而一切的形式只能是一种执著,会给人们的心中带来烦恼和不安。人们常说:一天快快乐乐也是快,苦闷烦恼的也是过,何不快快乐乐的`过呢!

记得还有位禅师说得好:“世上一切牵绊,都是忧和烦恼。”在尘世之中,唯有佛能避开忧和烦恼,避开了,就是灵。灵是一种超脱,一种真气,拿世俗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生的智慧。佛禅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就像哲学一样是生存的学问,这不同于迷信。参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人生,超脱我们的烦恼和俗望。正所谓:“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虽然无法解脱,但还是让我们的心淡泊一些。把幸福和快乐看得淡些,追得缓些,反而会让你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唐代宝积禅师说得好:“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当你为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困时,如果能了解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只要不去执拗地刻意地想,一切自然周全圆通。烦恼由心生,不想自然无。

篇2:佛的哲理故事

佛的哲理故事 女子乱发毒誓 结果家破人亡三任丈夫横死

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些妇女出家后,深感过去的各种欲念、邪思乱想依然强盛。她们便结伴向一个叫作微妙比丘尼的尼姑请教。

微妙比丘尼回答道:人的贪欲念头和行为就如山泽之中的烈火一样,蔓延燃烧,越烧越猛,受到它的伤害也就更多了……

接着微妙比丘尼讲了她的故事:在微妙比丘尼的前世,她曾经是一个有钱人的大夫人。虽然先生富有,可是大夫人自己却无儿女。后来有钱人又娶了一个二夫人,生了一个小男孩。大夫人因为嫉妒心很强,越想越不自在,于是,由妒生恨,由恨生出歹念,就把那一位小男孩暗地里杀死了。儿死之后,二夫人哭的昏死过几次,遂知道这是大夫人的妒嫉所害。大夫人抵死不认,发毒誓道: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丈夫会被毒蛇咬死,儿子便被水淹死,被狼咬死,而且还要自己吃自己儿子的肉,自己被活埋,父母在家中被火烧死。

大夫人死后,下一世仍然转生为女子,便是这一世的微妙比丘尼。上一世所做的恶业与所发的毒誓在这一世应验报应了。

在这一世,大夫人转生的微妙出生长在一个种姓高贵的家庭中,容貌美丽,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青年,并且有了一个孩子。后来,公婆也相继去世。到微妙怀第二胎时,微妙跟丈夫讲:我现在有孕在身,产期快到了,这里又没有婆母料理,我得回娘家去,比较安全些。丈夫说:可以,于是夫妻二人收拾动身,带上大孩子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半路上,微妙就生了孩子,孩子出生污秽满地,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无奈,只好强忍悲痛,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走着走着,一条大河横在旷无人烟的半道上,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儿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大儿子他自己便跳下水来迎接妈妈,这时,一个浪头打过来,大儿子便被河水冲走,淹死了。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婴儿已被狼吃掉了。

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谁知娘家失火,全家都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夜丈夫酗酒大醉后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丈夫便发酒疯破门而入,将刚出生的儿子摔死,然后以酥油煎烤逼她吃下,微妙不开口,他便将微妙往死里打,无可奈何,只好吃下。微妙事后越想越觉辛酸,不久便逃到一个叫波罗奈的国家,在波罗奈城外,靠在路旁树下休息。

当时这个国家有位很有权势的长者,他的儿媳不幸亡故,儿子时时到城外祭奠亡妇,这一天恰巧发现了微妙,便问是哪儿的人,微妙便把她的一切遭遇告诉了他。他十分同情微妙。没过多久,微妙再次和他结为夫妻,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长者的儿子便得了重病去世。按波奈罗国的风俗,微妙必须陪葬,如是,微妙便成了陪葬品,被一起埋入土中。夜里有一伙盗墓贼挖开坟墓,微妙便得救了。这盗贼头子见微妙长的端正,便娶其为妻,时隔不久,这盗贼首领被捕获砍头,他手下的贼众又依民俗,将微妙第二次陪葬,奇怪的是,三天以后,有野狗豺狼来挖坟吃尸,微妙再次得救了。

历经这一系列苦难,微妙发誓要到释迦牟尼佛处出家。于是便找到释迦牟尼佛,哭诉所发生的一切,并忏悔过去所有的罪业,希望得到佛陀的怜悯,出家修炼。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同意后,微妙便剃发出家,精進修炼,吃了许多苦,终于修得了罗汉果位,知道了自己前世的罪过。

这样微妙比丘尼便把自己的前世今生的经历全部说给了女尼们听,女尼们听后人人心中战悚不已,知道了贪欲如同星火燎原一样,如不早早熄灭,酿成的果报则不堪言说,凡未闻正法的众生,如同生活在愁苦的牢狱一般。女尼们从此齐心努力,更加精進的修炼。

佛的哲理故事 为什么要拒绝利用神通来传法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

“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

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佛的哲理故事 富贵公主为何咋折腾都有钱

波斯匿王有一位公主叫善光,善光公主不仅长相端正,而且聪明伶俐,宫中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问善光公主:“你是依靠我的力量,所以博得宫中所有人的敬爱,是吗?”

善光公主这样回答波斯匿王:“这是我自己的业力使然,不是因为父王您的力量。”

波斯匿王连续问了三次,善光公主始终没有改变立场,依然给出同样答复。

波斯匿王非常生气,于是就把善光公主下嫁一个穷人,并且告诉善光公主:“你现在可以试试自己的业力,看你能否改变命运!”

善光公主这位丈夫一贫如洗,简直就是一个乞丐。但是善光公主面对这种情景,一点都不灰心丧气。

善光公主询问丈夫:“你的父母以前是什么人?”

丈夫这样回答:“我的父亲曾是舍卫城中最有钱和最有名望的人,后来父亲病故,我家逐渐没落,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善光公主又问:“那你可知道老家的位置?”

丈夫答道:“我虽知道老家位置,但是那里年久失修,房屋早已倒塌,只剩一片空地。”

善光公主对丈夫说:“我想过去看看,请你带我前往。”

于是穷人丈夫带着善光公主回到旧宅,善光公主沿着宅第走了一圈,所到之处,地面神奇下陷,宝藏自然浮现。穷人丈夫从不知道,原来父母曾埋下这么多宝藏,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善光公主就和丈夫一起,利用这些宝藏来盖房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庄严的宫殿楼阁都陆续盖好,善光公主和丈夫住进了宫殿,并且请了很多奴婢前来服侍他们。

再说波斯匿王把善光公主嫁给穷人后,气也消了,毕竟还是非常挂念。一天,波斯匿王想要了解善光公主现状,就召下属前来了解,下属回报:“公主现在住的地方和拥有的财富,与王宫都不相上下。”波斯匿王感叹不已:“佛曾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这话果然一点没错。”

随后不久,善光公主请丈夫到皇宫,邀请父王来访。波斯匿王抵达善光公主新家,发现陈设装潢竟比皇宫还要气派庄严,他也从来没有见过,不由赞叹不已。善光公主更加坚信自己说过的话千真万确,于是告诉父王:“因为过去修行善业,我今生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波斯匿王觉得不可思议,离开善光公主家后,就到祇园精舍请教佛陀:“善光过去修了什么福报,使她今生投生在帝王家,而且身有光明?”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当时国王造了一座七宝塔供养佛舍利,国王第一夫人供养一顶珍贵天冠,放在毗婆尸佛像上,另将天冠中的如意宝珠镶在佛龛上方。如意宝珠光明熠熠、普照十方,夫人见此胜相而发愿言:‘愿我将来身有紫磨金光,尊荣豪贵,不堕三恶八难之处。’当时这位第一夫人,即是善光前身。后来,善光在迦叶佛出世之时,又准备种种天厨妙味和上好饮食,准备供养迦叶佛及四大声闻弟子。孰料被她丈夫看到,就想要阻止她,善光对丈夫说:‘我已发愿供佛,请你不要阻止,让我有机会供养迦叶佛,能使如来受此供养、身心安乐。’丈夫看到妻子意志坚定,只好勉强答应,善光终于顺利供佛。当时那位丈夫也就是今生善光的丈夫,因为前世阻扰妻子供养三宝,所以今生遭受贫穷果报;又因为他后来终于不再阻止妻子供养,所以今生必须借妻子的因缘才得到大富贵,假使没有善光公主,他又会回复贫贱的生活。善恶业报,因果历然,丝毫不爽。”

波斯匿王听完佛陀开示,豁然开朗,对因缘果报之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向佛顶礼后欢喜地离开。

篇3: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哲理故事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哲理故事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做到“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不为外物的悲喜所侵扰,才能够抛却一切的烦恼,得到内心的`安宁。

什么是庸人自扰呢?我们不妨听一听佛家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显得十分逍遥自在。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

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便上前问道:“你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接着年轻人试了试,却还是放不下心中的烦丝。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到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当面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长者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年轻人答道:“没有啊!”年轻人想了又想,似乎恍然大悟……

萧伯纳曾经说过:“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故事中的年轻人不就是这样吗,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踏上自寻“烦恼”的旅程。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的杂念与烦恼,都源自动摇的心旌所激荡起的涟漪,只要带着牧童牛背吹笛、老翁临渊钓鱼的心态,而不去自寻烦扰,那么,烦恼自当远离我们。

篇4:原谅便是复原样哲理故事

原谅便是复原样哲理故事

南北朝宋国有位刘凝之,平素生活蛮朴素,待人甚宽厚。有一回,他在村里闲逛,走过来一位老乡,盯着他那双鞋子不移目,刘凝之很纳闷:你看我鞋子干嘛?老乡说:我觉得你穿的这双鞋子,好像是我的。刘凝之笑了笑,是吗?这样吧,你的鞋子我已经穿坏了,我家里有双新的,拿给你吧。这位老乡也不客气,跟着刘凝之去了他家,拿了一双绣花鞋就走了。没几天,老乡找到了他的鞋子。可能是他小孩吧,把他鞋子乱耍乱丢,丢到水稻田里,老乡下田插秧时,寻到了鞋子,这老乡实在不好意思,便亲自上门,把那双鞋子“送还之”。刘凝之见了,说:是吗?老乡说:是的,实在抱歉。您那鞋子,我还您。刘凝之却坚决不要:您拿着吧,您真不用还我。两人推三推四,刘凝之怎么也不肯接受那鞋子。

跟刘凝之一样的鞋子,一样的故事,南北朝齐国人沈麟士也是入了《南史》的人物。当年他隐居故里,与邻里相处甚和美。有日,他穿着一双厚底棉鞋,在村里散步,有位邻居目注其脚不放,然后对他说:您这双鞋子好像是我的。沈麟士笑了笑,是您的,您就拿回去吧。沈麟士当下脱下鞋子,打着赤脚回家了。

邻居那鞋子洗了,挂在围墙垛子上晒,一只猫或一只狗在墙上蹿,将鞋子弄到草丛里了。不日,这邻居修整草地,失而复得,寻到了鞋子。这邻居并非贪便宜的人,自己的'鞋子找到了,心里满怀歉意,来还沈麟士那鞋子,沈麟士“笑而受之”。

刘凝之与沈麟士两人的鞋子故事,您怎么看?

刘凝之是不是更高尚些?刘凝之与沈麟士,面对他人误索自己的鞋子,都不生气、不辩解,都笑嘻嘻地说,您拿去。刘凝之更大方,更慷慨。体现有二:一是拿了新鞋子给人;二是,人家来还他,他坚决不要。

可是,在苏轼看来,沈麟士比刘凝之为人更厚道、更实诚。苏轼做过一个评论:“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人生磕磕碰碰,再好的朋友,再亲的亲戚,都可能发生误会。造成误会的责任人来向你道歉来了,来还“鞋子”了,你收还是不收?是真原谅,还是假原谅?是嘴原谅,还是心原谅?是带气的原谅,还是真心的原谅?判断的标准有一个:是不是恢复原来模样。比如这双鞋子,误认误拿者,再来还,收了,这就是恢复了原样。若不收,还是原来状态吗?刘凝之不收,或者是真有气。你还有气不曾消,情谊还会是原样吗?或者你是真高尚,但你要显示你的高尚,是不是衬托了他人的低贱——我贪你那双鞋子?

沈麟士接了邻居那双还来的鞋子,不是见小,不是不高尚,而是他最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主观上不认为、客观上也不造成他人白要他那双鞋子的印象。

原谅,不是什么太高难的动作,也不是什么太高尚的事情,只是恢复旧时模样与过去状态。原先两人喜欢一起打牌、一起爬山的,误会过后,会不会尽开颜,再约一起玩牌一起游山玩水?原先两人喜欢一起碎嘴子唠家常的,冲突过了,重修旧好,是不是还如旧日好?可验证的是:还如当年说悄悄话谈秘密事否?

人生若只如初见,等于没变故人心。嗯,两人间若曾有过事,若如了原样,那就可以认定朋友心没变。

篇5:念珠不在佛还在哲理故事

念珠不在佛还在哲理故事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位弟子知道。7位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住持问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名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位弟子留了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主持又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就是佛法啊。”

篇6:佛理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佛理哲理小故事及感悟800字

佛祖说好啊,不过有个条件,你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人问三个以上的问题。叫化子答应了,心里想到,我问哪几个问题?

叫化子觉得自己的问题太不重要了,老龟修行了一千多年了很不容易,它的问题应该问问。老和尚修行了500多年了也很辛苦,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员外的女儿很可怜啊,不能说话怎么嫁的出去?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

于是叫化子毫不犹豫的问了第一个问题。

佛祖告诉他,老龟是因为舍不得它那背上的龟壳才变不成龙的,它的龟壳里有二十四颗夜明珠在里面。如果它把龟壳去了,就可以化成龙了。

第二个问题佛祖回答,老和尚整天都拿着他的宝贝锡杖,心里整天记挂着,他的锡杖是个宝物,用它在地上一扎,地上就会有清泉出现,如果老和尚舍得扔掉那个锡杖,他就可以升天了。

叫化子很高兴,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佛祖回答,如果哑巴女孩见到她的心上人来了就会说话了,突然佛祖不见了。

叫化子觉得自己的事也没有什么,还是乞讨过日子吧,于是就赶紧往回赶路。叫化子来到那个江边,老龟已经算到叫化子该回来了,就急着问佛祖是怎么说的?叫化子说,你先把我度过江去我给你说。老龟把叫化度了过去,叫化子说了缘由,老龟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把龟壳脱了下来送给叫化子说,这里面有24颗夜明珠,是无价之宝,对我已经是没有用处了,我就把它送给你了。于是老龟马上就变成龙飞走了。

叫化子拿着24颗夜明珠又往回赶路。来到山上见了老和尚,老和尚急着问佛祖怎么回答的?叫化子说了缘由,老和尚一听非常高兴,于是就把那个宝贝锡杖送给了叫化。老和尚马上就腾云飞走了。

叫化子来到员外家门口,突然从里面跑出一个大姑娘大声喊道:那个问佛祖话的人回来了。员外也跑了出来,他很吃惊他的女儿怎么突然会说话了。叫化子说了佛祖的话,员外非常高兴就把女儿嫁给叫化了。

【佛理小故事感悟】: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别人着想,一定就有人想着你,这就是因果,这就是规律。

篇7:敬人生如佛哲理故事

敬人生如佛哲理故事

清晨,奕尚禅师被一阵异于往日的钟声惊醒。

那钟声急缓从容,悠扬婉转,如山涧泉水般清脆悦耳,又如空旷山谷里的号角般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而到了傍晚,那钟声又如拨动的琴弦先缓后急,先轻后重,好似在提醒众人休养身心,远离昏昧。

每天早晨,奕尚禅师在悠扬、激昂的钟声中起床、漫步,完成一天的工作,又在傍晚的钟声里净化心灵,入睡。

一日,奕尚禅师醒来时,再次被那特别的钟声震惊了,他觉得很有必要见一见这位敲钟人,于是,招来侍者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侍者毕恭毕敬地回答:“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奕尚禅师想,能将钟敲得如此动听的人,他一定有着不寻常的地方。

侍者很快叫来了敲钟的小沙弥。小沙弥不知大师为何单叫自己,低头,搓着手,显得既腼腆又局促不安。

奕尚禅师微笑着问他:“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敲钟还要什么心情?小沙弥想也没想便回答:“没有特别的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没问出想要的结果,奕尚禅师并不罢休,他继续问:“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在念着什么,只有心正意诚的人,才能敲得出这样美妙的钟声。”

小沙弥愣住了,想了一会儿回答:“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入定的禅心与礼拜之心来司钟。”

这位小沙弥就是我国著名禅师森田悟由。他从童年起,事事均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仅对待司钟如此简单乏味的工作,对待任何事,也都一直保持司钟的禅心,终成一代名禅。

以一颗敬佛般虔诚的心敲钟,即能敲出不同深度与喻义的优美音韵;

以一颗兢兢业业敬岗如佛的精神,必能将工作做到最好;

有一颗如敬佛般珍视生活,敬重生活的心,才能生活得更好。

我们常抱怨工作单调乏味,

人生无聊透顶,就是因为对待人生缺乏司钟的禅心,

而致生活越来越枯燥、乏味。

篇8:佛和石头说的话-哲理故事

石头问: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这些年来,能让你爱得死去活来,能让你感觉得到生活充实,能让你挺起胸不断往前走,是你爱的人呢?还是爱你的人呢?

石头也笑了:可是朋友们都劝我找个爱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说:真要是那样的话,你的一生就将从此注定碌碌无为!你是习惯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个自己爱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脚步也就停滞下来了。

石头抢过了佛的话:那我要是追到了我爱的人呢?会不会就。。。

佛说:因为她是你最爱的人,让她活得幸福和快乐被你视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还会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努力。幸福和快乐是没有极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将没有极限,绝不会停止。

石头说:那我活的岂不是很辛苦?

佛说:这么多年了,你觉得自己辛苦吗?

石头摇了摇头,又笑了。

更多推荐

无事便是佛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