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传奇观后感作文(共2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直很想看新版由李仁港导演的《鸿门宴》,错过了去影院观看,所以想在网上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如愿,费了很多周折,就耽搁下来了,好不怅然!
今晚看完新闻偶而转到电影频道,正赶上快要上演《鸿门宴传奇》,我原以为是旧版的《鸿门宴》,但是,令我惊喜的是新版的,就是我要想看的,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
停下了别的事情,坐下来,全神贯注地观看,看过之后,真的感觉是一部优秀的制作。具备一部好的影片具备的要素:好的题材、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制作团队!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早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典故,“霸王别姬”的故事也已成为千古绝唱。电影的题材既是历史片也是战争片,之前也有拍摄过,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有创新、有超越,对导演和演员都是新的挑战。
影片拍得立意独特,既尊重历史又有所创新,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人物并发挥想像,突破固有的模式,并以一个老者叙述的口吻,显得寓意深长、前后呼应。看罢让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成功,人物形象饱满、呼之欲出,导演好像不去特别关注人物是谁,而是更多心思倾注在人物的形象与真实以及人性的特点;而不只在于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在那个年代,也许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我想就不要更多去关注成败,而应更理性地去看人性的东西:时势造英雄,剧中的豪杰都可称之为英雄!刘邦赢得不光彩,项羽输得很体面……黎明、张涵予、黄秋生、冯绍峰等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影片的开始和结尾衔接自然,真乃画龙点睛之笔,让人回味无穷!这恰恰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最能看出导演的功力!
《鸿门宴传奇》是一部好影片,感谢导演给我们制作了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
篇2: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还是很不错的,看了也有些感触。不想错过那些给我带来触动的东西,因为发现自己错过的东西很多。
电影采取倒叙的叙事方式,说实话开头开的并不漂亮,有些老套。还有,片子的取名有些不太妥,影片的重点虽然在鸿门宴,但是它讲述了刘邦项羽的整个博弈争斗过程。这一片名让人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在鸿门宴上,会削弱对影片整体的把握。影片主体部分还是很不错的,很宏大,拍的也比较精致。演员大部分也比较出色,绝对主角应该当属冯绍峰,也或许是对片中他的印象最为深刻的缘故吧。对他有些另眼相看了,演技确实不错,比起他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上档次。而刘亦菲的演技比起以前也有不小的进步,只是还是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段短短的哭戏没有我预期的感觉,还有那段抱着琵琶转几圈的戏似乎有点矫情。而黎明所塑造的角色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只能说是平平淡淡。而由黄秋生饰演亚父的角色总觉得有点怪怪的,虽然他算是绝对的实力派了。张良的角色由硬汉形象的张涵予饰演感觉有些太过刚硬,没有那份军师的文气。不过,形象都塑造的不错。总之,最大的印象是冯绍峰的项羽,很大的削弱了刘邦的气势。
影片中的那些仁人志士确实激动人心,看着那些征战沙场的志士们,心中莫名的感动。斗智斗勇,计中计,确实精彩,让人叹服。投入影片中最大的感情是悲壮与感动。悲壮于,感动于樊哙、项庄、亚父等人的忠贞不渝。项羽的人生也十分的悲壮,英雄功败垂成,自刎是他唯一的选择,也是漂亮的选择。对于亚父包括张良此类人的凄凉我们也只能叹息,这是无法避免的。但还是很心痛,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一心的忠诚与热情,最后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对于刘邦后来的做法并不令人十分诧异,当革命或是起义成功的时候,它也只是成为下一个统治者,所考虑的也不只是当时的救国扶民,更多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因为毕竟整个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这不是说领导者本人变了,而是客观形势变了,面对的主要矛盾也变了。
虞姬与项羽的爱情也让人蛮心动与欣赏的,项羽纵然失去了一切,但是还有虞姬始终不离不弃,也很欣慰。她懂项羽,不需要知道太多,不需要太多言语,一生的追随,无论成败,很幸福!
悲壮,感动......
篇3:《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鸿门宴传奇》是中国香港地区导演李仁港的作品,以鸿门宴为冲突中心,重新解构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故事。秦末乱世,刘邦追随霸王项羽,并与其结为异姓兄弟,一心想着天下太平以后,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回家乡喝酒。义军首领楚怀王为抑制刘、项二人,设下“先入咸阳,册封秦王”毒计。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在函谷关大败秦兵二十万,对刘邦虎视眈眈。
张良也向刘邦献策,不宜与项羽硬拼。项羽手下谋士范增在刘邦交出咸阳之后,设下“鸿门宴”,要借机除掉刘邦。谁知刘邦以一跪化解了项羽的怨恨,以如厕为借口逃离虎口。此后,张良和范增各为其主,争夺天下。最后,霸王项羽在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自刎而死。张良等人却被范增的“锦囊妙计”所制??
影片开场,在空旷的原野中,雪花漫天飞舞,一群太学生在太傅刘玄的带领下去瞻仰鸿门宴遗址,这已是汉高祖刘邦驾崩二十年之后。大殿上陈列着的“无字灵位”是谁的?当年高祖的坐在哪里?太傅不能给出年轻人答案。这时一位矍铄的老者,意味深长地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真相。这位老者就是张良,鸿门宴时刘邦手下的谋士。在刘邦和项羽的光环下,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张良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开场以后,就在张良的叙述视角下,陈述楚汉相争这段大历史。这段大历史,以及刘邦、项羽这两位大人物也因此得以被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刘邦的形象向来与泼皮无赖、贪图富贵、心狠手辣、过河拆桥等小人形象联系在一起。在《鸿门宴传奇》中,刘邦变得丰满起来。刘邦与项羽结为兄弟,在将与秦军决战的时候,受项羽之托护送虞姬。刘邦并没有怨言,是在手下樊哙的“煽动”下,才起了“反项”之心。在迂回包抄咸阳的途中,刘邦舍身护虞姬,对虞姬说,身不由己。这两个段落让刘邦身上开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开始相信:原来刘邦并不是泼皮无赖,他很可能是正人君子;原来刘邦不是贪图富贵,是为了不让兄弟们伤心,不让流兵成痞,是身不由己。当刘邦入主咸阳,遇张良,谈天下事,为了不让咸阳城生灵涂炭,刘邦率部退守霸上。又一个段落,鸿门宴上,刘邦屈膝下跪,张良与范增对弈。从此刘邦的命运掌握在张良手里。后来。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全拜张良所赐。一定程度上讲,贪图富贵的是张良,是刘邦手下的布衣将相。当刘邦得到范增留给项羽的锦囊时,刘邦又不自觉的成为了范增手中的棋子。过河拆桥,始作俑者应该是没有“过河”的范增吧。项羽的形象亦然,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个刚愎自负的霸王。
故事主体情节线看似仍然是刘、项相争,但是刘、项却是被动的跟着故事的节奏。仍以刘邦为例。刘邦从出场到“送嫂还乡”,还算是主动的处理自己个人冲突。从取咸阳开始,刘邦都是在被动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而造成这些冲突,并不断的造成鸿沟,一步一步将刘邦推向历史最前沿的正是,张良、范增、樊哙这些小人物。最后,刘邦对这段大历史进行“盖棺定论”的总结时,也用虞姬的话来讲:你知道赴会的代价吗?
就这样,小人物往往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大历史的走向。在《鸿门宴传奇》中的起关键作用的的小人物就是张良和范增。
范增是项羽的军师,也是项羽仰仗的“亚父”。范增曾对项羽说:看来我真是把你宠坏了,莫非真要我早点高老归田,你才能真正长大。范增虽是小人物,对项羽影响却很大,在刘邦兵败,张良入幕之前,项羽对其是言听计从。后来,项羽大势已去,范增准备了锦囊:反间计,只求两败俱伤。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他深知范增计谋三倍于自己,从鸿门宴对弈开始,便想除掉范增。张良成功的时候,张良无奈地对范增说:我这步棋下的太重了。对范增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范增答道:你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这是两个小人物的惺惺相惜,在他们对弈的棋盘上,无论是项王还是汉王,都是他们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鸿门宴传奇》中还有以个不得不说的小人物就是樊哙。樊哙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安定以后跟主公一起喝家乡酒,他不想做官,也不会做官。樊哙可以为主公冲锋陷阵,甚至为给主公争一先手,自断小指,但是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的主公会变,他接受不了。在一众小人物中,樊哙是真正的“草根”。说的这里,想起李仁港导演的另一部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用“草根”罗平安的叙述视角,以小人物重现解构大历史,陈述常胜将军赵子龙兵败凤鸣山的史话。《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的罗平安跟樊哙一样的善良、执拗。胆小如鼠的他可以冒死去救赵子龙,却为了自己可以风光的回老家出卖了自己的好兄弟、好战友。两部片子唯一不同的是,身为“草根”的罗平安在陈述完故事以后,没有能力作一个结语。而张良却可以郑重的为虞姬立一块“无字灵位”,叹息一声:高祖皇帝又何尝不想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导演李仁港有深厚的国画功底,这使他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对于把我历史题材的影片有很大帮助。就上面提到的两部片子而言,在《鸿门宴传奇》中,导演把对于棋道的理解当作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之一。张良用反间计除掉了范增,范增却也留个张良一个反间计,提炼出两败俱输的点睛之笔。在《三国之见龙卸甲》中,赵子龙发迹于凤鸣山,也埋骨于凤鸣山,导演把它归结为一个圆,而圆既是佛家又是道家,都是传统的信仰。这些古典元素不仅让影片更加真实,而且由于传统文化的含混性,也赋予影片多义性解读的可能。
另外,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导演,李仁港对“草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两种文化背景,李仁港导演用小人物,甚至是“草根”的视角解构历史事件成为可能。
随着观众观影经验的积累,审美水平不断增加,一些传统意义的商业大片和主旋律电影已经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即使是在票房上取得了很高的收入,口碑上却遭遇“滑铁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
一些影片中本应有的人文关怀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取代;二是,编剧和导演讲故事的方式过时,往往是观众刚看完开场就可以准确无误的猜到下面的发展和结局。就第二点来言,换个视角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历史题材的影片,《鸿门宴传奇》应该算是一个范例。当然,用小人物解构大历史,大历史背景还是要尊重的,否者就不叫解构了,应该叫颠覆了。
篇4:鸿门宴传奇观后感作文
不管怎么说《鸿门宴传奇》没让我失望。情节紧凑,没有尿点。冯少的项羽表演给力――霸气,大气,孩子气都不缺少,丝毫不输三位影帝,是为亮点。而张良与范增的斗智斗勇与惺惺相惜亦很精彩,值得回味。
但是我想说的还是那些关乎天下的事。影片似乎一直想告诉我们,有的人得到天下,却失去了除却天下以外的一切,最终只是孤独的离开。有的人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天下,却拥有着珍贵而难得的爱情以及兄弟情,可谓瞑目而亡。我会想,如我于此情此景会选什么。是像项羽般率真而为,任性而做的好,还是如刘邦腹黑到底,算计过人呢?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卑微而平凡的活着。离那种英雄辈出的纷扰乱世太过遥远。所谓生死,关乎天下,也只是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可是我们会选什么呢,什么才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天下、权利、名誉、宝物亦或那些只有在心底里才能感到的事物---真情与幸福。其实选什么,人与人必然不同,因为我们追求什么本就各异。
至于说选什么是对的,那也只能看我们得到后那真实的内心感受了。借用那句用烂了的话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这里只想说一句,我们不用做那事关天下的大抉择,却在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我们周围的人或事――心念某人、视彼挚友、执着某事等等。这些小小的选择虽不能决定着“江山姓楚还是汉”,却密切关系着我们日后的幸福与否。所以务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多停留一会儿,为未来的我们自己负责任。
[鸿门宴传奇观后感作文]
篇5: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很早就想看《鸿门宴》,因为听说挺好的,在之前看了《杨门女将》知道国产还是那样.......
但是都说《鸿门宴》好,有说冯绍峰很帅的,有说黎明很出彩的,有说黄秋生张涵予演技了得.......
忍不住看了,还特意早点看,因为有两个小时多......
刚开始我觉得没感觉,就一直看啊看,说实话《鸿门宴》的历史我知道的不细,就知道项羽刘邦虞姬,别人都不知道,就知道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别的也不清楚........
所以看得过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感觉,“怎么会是这样”......
我觉得很神奇,例如刘邦和项羽第一次见面是在刺杀秦始皇的时候,怎么这么巧,会不会是拍电视剧......还有项羽和虞姬相识的时候,就因为虞姬长得漂亮和同是楚人,还是一见钟情就对眼了.........还有那个张良为什么一定要辅佐刘邦,就因为他的假仁义?
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演的太慢了太慢了,慢的我都想快进.........那些武戏也不想看,没意思,无非是以一对十,超英勇.........
然后看到范增的时候,觉得有点看头,虽然看不大懂棋局,但是演技还行,有气势........
不过后面演的我差点吐血!!
反间计我也听说过,也知道,但是编剧编的时候能不能不要那么没有逻辑啊,我觉得项羽是白痴啊,本来还挺同情他,那一刻真的觉得真是活该啊!!
前一出戏范增还和项羽情同父子,项羽叫范增“亚父” ,范增叫项羽“羽儿”,两个人好的不得了,历史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电影觉得给人父子的感觉.....
但是后来呢,张良一个反间计,尼玛要是一个高级点的反间计也行啊,我真不明白项羽有脑子的么,你说你不相信和你共处了那是多少年的亚父,相信一个投靠自己没两天的前敌人的军师..........我都无语啊,不知道编剧没脑子还是当年的项羽就是这么没脑子,看的我都气出肝来了,你说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怎么会这样呢,要是刚认识没多久的也就算了,几十年了有木有,哎,看的我都不愿意相信人性啦,三观都要不正啦..........
后来范增走了,我就看不下去啦,但是还想看看范增留下什么锦囊........
后面的气的我心神疲惫,就快进了点,没怎么看四面楚歌的地方,话说四面楚歌我以为是唱歌,木想到是吹笛子,尼玛当兵还要准备文艺兵.......
还没看到锦囊,我以为是不是快进过去啦,我就纳闷,项羽再放范增走的时候还一脸不舍得,怎么就不马上看看锦囊写着什么,真是太不好奇了,项羽不是一般人啊,大家的好奇心他没有啊,不知道他临死前知道写的是啥么..........
最后刘邦看了锦囊,我又不相信人性啦,尼玛自己的好兄弟好战友这么容易杀啊,你说项羽都死啦,你杀他们干嘛啊,我又很愤怒,但是也有一点解气,范增没白死啊,两败俱伤啊,但是还是不忍心看杀张良韩信和萧何,尼玛前面演的那么兄弟情,那么仁义,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不信任法,一直以为男人之间的情谊很深厚,没想到这么不堪一击,比后宫的娘娘们还恶毒...........
本来觉得挺烂的片子,最后稍微有点悬念好了一点,但是我的气还是没消啊!!尼玛平时谈个生意给个中评生气也就算了,尼玛看个电影还这么生气,不是我入戏深啊,真的是尼玛太没逻辑性啦,太扯啦,觉得真是神经病!!
最后张良见刘邦,刘邦那一段话要教育人啦,说实话这么俗的剧情看了不少了,但是就为了表达太算计后不会相信别人啦,尼玛你以为教小朋友啊,是个初中生都知道,尼玛你以为你受教的观众都是些算计份子,要我们改邪归正啊,尼玛我要不是看着部破电影都不知道人可以这么不信任别人,破坏了我美好的三观有木有啊!!
最后总体来说,画面挺不错,挺美的,演员也不错,各个挺出彩的,我不算是个好影迷,因为个人喜好太强,原来一直不喜欢黄秋生现在也有改观,张涵予一直很不错,对黎明和冯绍峰一直无感,但演的不差劲,陈小春演的印象深刻,但是有人说他演的就是古装版的山鸡,想想也很对....刘亦菲就是个打酱油的,还不如没那段感情,太单薄,要重点表达的气氛不对,没啥好演的,就那么几个镜头........还有就是太啰嗦太啰嗦,中间真的很想快进快进在快进,演的什么啊,看不明白也不想看,要不是有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我一定说是个烂片子.........
幸好我不懂历史,要不然会觉得改的面目全非,就不会以为范增会被那么个弱智反间计给除掉了.......太无语啦......
看个电影,差点给气吐血,容易么........
篇6: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今年比较期待的一部华语大作,因为张涵予,因为黄秋生,因为刘亦菲。李仁港是个爱摆局谱的人,《锦衣卫》就有这个特点。而看完《鸿门宴》,更加印证了他的这种喜好和特长。少了那种灰蒙蒙的感觉,多了很多智者的风范。棋局,就该这么下。
鸿门宴里,刘邦不是胜者。项羽也不是胜者。张良与范增的斗智斗勇是主旋律,但他们算到最后或许也不知自己的命运到底是谁来把握的。当刘邦看到张良的那一刻,棋局已经布好了,张良、韩信、范增、项羽……当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后的赢家和掌控历史的人物时,才发现,其实幕后仍有高人。看电影时我一直以为,张良是笑到最后的人。但电影给了我不同的答案,刘邦从第一眼看到张良时,其实早已算到了他自认的智慧与最后的结局。
不过范增那句话说的太有味道:“张良,你定要与我对弈么?”或许在范增心里,早已看透了历史,这句话,话中有话,就看你是如何理解了。可惜的是,张良那时不懂、项羽那时不懂,所以范增后来又说“有一种棋局叫做两败俱伤”,更可惜的是,刘邦和范增这两大高人也不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皇位与否、权利与否、智慧与否,到底在历史面前算得了什么。
真正的胜者只有棋局最后才懂,但真正的赢家,谁敢说是自己?
看似赢家的刘邦最后面对张良时,不胜唏嘘。他当上皇帝这么多年,又哪里有过开心,哪里有过幸福?担惊受怕、小心翼翼,这样的生活想幸福,太难。反而不如当年的虞姬与项羽,即使死了,虞姬也是笑着而逝的,因为爱人,陪在身边,因为爱,她在历史中永存。最后时刻,张良这句话“替虞姬完成最后的心愿”或许已显多余了,虞姬最后的心愿早已随着项羽埋葬在了吴江之边,或许,都已花开花落好几载了。
这类以历史为背景的电影,总是很好的带动起观众的热情与兴奋。因为有太多的感情,早已融入在了历史故事里。《鸿门宴》有很多历史小问题,我不列举了。我想说的是,其实这类电影没必要那么认真,电影的演绎与改编,正是将历史用现代眼光看待的一种模式。能从电影里看出味道,那么电影就已经成功了。再者,电影正式名字叫做《鸿门宴传奇》,从这名字本身看,我们也能看出出版方对“历史”这个命题的谨慎态度。反而若你太纠结于电影到底遵循不遵循历史原貌,很多电影所涵盖的东西,你会忽略。不要为了不成问题的问题而错过了精彩呀。
张涵予和黄秋生的演技没得说,老派的演员演技都很到位。冯绍峰的演技倒是让我眼前一亮。他的其它作品还没看过(不喜欢电视剧的……),但是从新闻和大家口中也能知道他以前的那种奶油小生的风格。然而此部剧作中,冯绍峰饰演的项羽有血有肉,很是符合观众的胃口,这也算是冯绍峰的一次转型吧。或许此部作品,在他的演员履历中,会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
电影看完,很是满意。推荐大家去看。
篇7: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实际上,《鸿门宴传奇》若是不加上后两字,定会因为与历史的相悖而遭遇争议。但是如若有了“传奇”二字作为免死金牌。编导便可以大展拳脚,对自己心目中的这段“千年一餐”在大银幕上尽情演绎了。
于是,导演李仁港的这部作品比起以往的武侠更为厚重,且这部戏显然为了让故事有点史诗般的效果,不浪费这个大部分电影人都瞄准的题材,塞进了诸多思考,融入了太多东西。以至于导演的“好”在重文轻武后让故事中人物关系演绎远胜过动作场景。但导演的“坏”使得片子有了太大野心,到了最后,拖沓的叙事节奏下,导演那祥林嫂般对于作品主题“人人皆是棋子”过度诠释让观众看得有些对135分钟的片长吃不消。
其实,这部片子的整体结构设计得很好。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千年前这顿杀机四伏的饭局的所有想象。并且将之前二人因何祸起,之后双方正面交锋都交待得既详细又清楚。而等到全片高潮霸王别姬段落结束后,故事更是将鸿门宴在数十年后的影响,以及人物间犹如黑白双子在棋局上的命运完整交待。使得故事真正做到了有厚度并一波三折。虽直白却亦留有思考空间。在这一点上,比起尚未成型的《王的盛宴》,至少在想法上李仁港虽作为不擅历史题材的香港导演应该不输于对手。先行一步即占优的情况现在看来不仅在影像之中,也在银幕之外。
但是回过头。这种处理也是极端危险的。如果说鸿门宴是一顿饭,那么这顿饭的开餐实则是低调的。关于项羽刘邦二人的关系破裂作为主线,霸王与虞姬的感情作为副线都交待得体。之后这顿饭的正餐是给力的。所有的硬菜上桌,是集中在赴宴之后的剑拔弩张,文斗代替武斗的棋局之上。这一幕的处理有两大优点:首先,迟迟不现身的韩信像是“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提醒着观众,这个战场不仅仅在鸿门大殿,也在百里之外,让观者的心始终悬着。再者,范增与张良以棋局对弈代替厮杀拼搏的场景,也暗喻了影片中所有人物最终的命运走向。在李仁港的世界里,他们是必死的棋子,没有退路,也没有未来。
如若一直如此,影片可称不俗。但是后来等到导演过度诠释般反复让人物念叨棋子的道理,给每个人说法般迟迟交待不完,甚至为项羽和虞姬设计电视剧般俗套的想象中美好结尾时,一切都变得拖沓不堪了。如此,这棋局有片中的台词讲“好俊”。但是这道餐后甜点不断的饭局,实在最终令人反胃到难以下咽。直喊“好饱”。
实际上,李仁港的优势一直很明显:只要是古装片,就必须有美学上的典型符号。比如本片中人物头上那飞碟般的帽盔,手中繁琐却精致的兵器,好似工艺品的玉玺,主要角色单挑代替千军万马冲杀的对决。这部戏你可以看到前作《见龙解甲》或者《锦衣卫》里大部分可见的指代物,他们不论何年何月都会出现。但是李仁港的劣势也很明显:那边是他可以打造一个精致的段落,却并不具备直接打造史诗的能力。以至于鸿门大殿的对决比之全片,沿袭了港片“有佳句无佳章”的毛病。这部分可以说无论是张涵予扮演的张良与黄秋生扮演的范增两位谋士的智力对决,抑或演技比拼,都十分精彩。而且配合上武将落子行棋的优秀剪辑,黎允文极具古典韵味却张力十足的配乐,都达到了一个全片的高潮。正因为这个片段,影片才没有被导演与野心不相称的能力拖垮,以至于成片在今年内的古装大制作中尚属佳作。
当然,刚刚提到的张涵予和黄秋生,是笔者本片最喜欢的两位演员。对于角色的拿捏都到了接近戏骨级别的演绎,特别是张涵予扮演的张良,从始至终,都把那种内敛的底蕴表现得非常得体。作为游走于两个阵营的角色,他才是全片的主要灵魂。黄秋生对于一些感情吃重的场景投入了很大精力。别再给他烂片了,除去杜琪峰外他需要会使用他的导演。而很多人关注的刘邦与项羽。实际上黎明很适合这种工于心计,步步为营的角色。而粉丝多多的冯绍峰,给人的感觉是扮相出彩,但霸气尚欠火候。好在作为大银幕首秀已然不过不失,假以时日不可限量。究其根源,是因为故事副线中项羽和虞姬的爱情铺垫过于无趣?还是甚至刘亦菲始终平平的演技拖了后腿?就见仁见智了。至于陈小春,只能说他遇到了樊哙这个几乎是为他精心打造的角色,忠义勇猛,非常讨人喜欢。
所以说,对于李仁港而言,如果这故事在两个小时内见好就收,也许可称不俗。那鸿门宴定是尔虞我诈,触目惊心,一手好俊的棋也会令人叫绝。但是如今后续乏力下继续拖延,就犯了兵家大忌。但考虑到“传奇”二字,也要体会到编导最终想自圆其说的一番苦心。所以已然可以在银幕外同类题材的竞争中先行一步,在功劳薄上稍息片刻,等着对手出招了。
篇8: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范增一个被遗弃的重臣,孤独而死。但是他在自己死后发挥的威力比任何一个活着的人还要大。范增临走前给项羽的一个锦盒。那个锦盒是不是有教项羽克敌制胜或安全脱身的办法?剧终以范增的声音作为陈述锦盒中的内容。但是那并不是原意。锦盒中说到,范增自己已经暗通韩信,张良,萧何助项羽扭转战局。这个话你能相信吗?这个话项羽会相信吗?这个话刘邦会相信吗?
刘邦也因为胜利了,思考出现了松懈,猜忌和怀疑的加重,使他对这三个在锦囊中提到的人痛下杀手。天下已平,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外部,反倒是身边的叛徒是最危险的。
所以刘邦相信了。
那么为什么刘邦相信了。项羽却没有利用这个锦囊中提到的,去联合韩信,张良,萧何去扳倒刘邦呢?
项羽看后就明白了,锦盒中的所谓妙计是假,他知道他大势已去,战局已经无法扭转。这条妙计不是为他脱身的妙计,更不是助他获胜的妙计,这是一条让刘邦一伙在获胜后自相残杀的无奈之计。
项羽是真正知道张良不会和他一伙的,要是范增真能联合张良,也不至于被张良排挤出去,使范增落得被遗弃,自己兵败的下场。一场本可以完美胜利的战斗非要斗到差点阴沟翻船的谋士是在糟糕不过的了。张良不会做出这种事。所以他很清楚,张良叛己而去,是真的背叛他,张良是真的在离间他和范增的感情。项羽也知道韩信是个重利之人。在大局将定的情况下,韩信绝不会犯贱去铤而走险帮他。至于萧何,项羽一伙从来没和萧何有任何联系,萧何也确是忠心刘邦的人,范增能策反萧何,这种玩笑开都不可能。所以项羽最后没有“利用”所谓的锦盒。
在这里也说明了刘邦的昏庸。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韩信会背叛自己投项羽是不可能的。但是刘邦深信,就算韩信不会投项羽,总有一天韩信也会造反。杀他不是因为信不信他会投项羽,杀他是绝后患。杀萧何也是绝后患,但杀萧何并不是不相信他,而是他也很危险。至于张良,刘邦知道自己的计谋不如张良,他太害怕被张良算计了。
最后说下,这帮人有没有和范增有协定呢。(这真是自作聪明的明显废话。。)当然是没有,这帮人成了范增的棋子,成了范增的殉葬品。
所以最后范增说“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范增他是自己认输了,他知道他是怎么输得。而其他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
篇9:鸿门宴传奇的观后感
鸿门宴传奇的观后感
很多年没有让自己认真的去观看一部电影了,今天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很不错,所以就把看完它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做为一个纪念!
其实要是我自己认为,比较喜欢项羽一些个!力拔山兮气盖世,战场杀敌时的霸气与杀气,羞辱刘邦时的不可一世,面对亚父范增时的依赖,英雄末路时的悲怆无奈,惜别爱人虞姬时的柔情……尤其是在自自己四面楚歌身受重创,与虞姬共度余生的时候!感人的爱情终究是这里的一个点缀吧!人说自古帝王多无情,项羽只是枭雄而不是帝王,而这样子能做到的'有几人!
最精彩的还是范增与张良在鸿门宴的对弈,气氛紧张而精彩,而棋局最后那几句话我都没怎么听懂,直到后来我才以为是张良的反间计赢了,但却不是整个故事情节迷离、但环环紧扣,不知道导演是谁一定是费了不少脑力!就在自己认为张良棋高一筹的时候,范增走的时候却给了项羽一个锦囊,我一直希望他打开里像三国诸葛亮一样有什么锦囊妙计,但到最后才发现这个锦囊原来是留给刘邦的!就是这个锦囊,刘邦自己身穿龙袍,在万人跪拜走上登记台的同时,万箭穿心而死的韩信、大街上被乱棍打死的萧何、重伤逃走的张良!韩愤而死的樊侩!但范曾说得时有一种棋局叫做两败俱伤,刘邦得了天下却失去了民心,项羽兵败自杀,CCTV-6电影《鸿门宴传奇》观后感。但是看到结尾,我觉得主角并不是项羽和刘邦的对决,而成了范增和良两个博弈者!但是最后两败俱伤的却是两个博弈者,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情节上说是两败俱伤,但我认为姜还是老的辣,是范增赢了(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啊,如果大家看过这部电影而恰巧有看到这篇日志别踩啊只是我个人观点,你要说认同或者反对!)
剧情中的刘邦前期是个重情义,做每个决定的时候总把天下苍生为己任挂在嘴边,为了她以为的天下苍生在鸿门殿上放弃了尊严、放下了身为诸侯的高贵!但是最后他却放下了民心、放下了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放下了良心!心胸狭隘,稳重、仁义、善用人才!狗屁吧!就为了一个锦囊杀了自己那么多的兄弟!称作心黑手辣也不足为过!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刘、项对决是什么样的?但成王败寇,是不是刘邦也像某些统治者一样改写历史,筹划了项羽,美化了自己!
现在不是流行穿越吗!真想想电视剧中的那样穿越过去看看,如果切身体会,我会选择项羽,鄙视刘邦!影片中的爱情,从刚开始虞姬和项羽刚认识的时候为了一首楚曲而认识,英雄救美!一句 你喜欢我吗 你愿意跟我走吗 虽然很单调,但是里面却包含许多情愫,或者说是另一种情感!被称为一见钟情也不足为过!到最后,戎马相随,英雄美女,生死相许,共赴黄泉,比翼双飞!项羽,铁血柔情/放荡、张扬、绝代霸气、但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好男人!
篇10:电影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鸿门宴》应是妇孺皆知的一段历史,秦末那一段楚汉相争,成王败寇的故事。 看完李仁港导演的最新大片《鸿门宴》,整部电影节奏感十足,基于历史又跳出历史框架的改编也使得悬念顿生。
就先讲讲剧中人物和剧情吧!
项羽--造型的确很符合观众想象,魁梧的身躯,毅然的眼神,那种不可一世,睥睨天下的狂傲霸气,还有对虞姬的铁骨柔情都很到位,不得不说冯绍峰这次的表现的确很亮眼。
刘邦--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刘邦是个小人,本事不大,但求人用人功夫倒是了得。但电影中的刘邦演的太过仁义了,连他先于项羽占领咸阳也是在萧何等人的推波助澜中决定的,还打着为天下百姓的旗号,其实谁不想当皇上。纳得谋士张良,委托韩信解救楚怀王。但在得到天下后也将身边人一一铲除,围剿韩信,杀害萧何,张良也是在被追杀中侥幸捡回一命,最后让樊哙也在自己前绝望自刎,所谓“狡兔死,走狗烹”,令人唏嘘不已~~~~~~~~~~·
虞姬--刘亦菲是纯属打酱油的,但其实她这一版本的虞姬我还是很喜欢的,与项王对视的微微一笑和最后她那拔刀时的坚定眼神很打动人。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最后 霸王别姬的最原版的一幕:项羽悲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为项王起舞 吟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后拔剑自刎。这经典一幕被改成两人拔刀自尽,相偎死去,烈了一小把。
张良--第一谋士,良禽择木而栖。足智多谋,看透先机。特别是跟黄秋生扮演的项羽军师范增的鸿门弈棋很是精彩,似乎抢了主角的风采,对他二人来说项羽刘邦都是手中的棋子。
至于萧何樊哙等人电影与历史的确差别很大,没有过多的描述。只能说陈小春版的樊哙就是楚汉时的”山鸡”。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战的关键,历史上项羽在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过了刘邦,但在电影中刘邦是在韩信带着楚怀王的特赦令及时赶到才捡回一命。而这一回就真是张良所讲的“项羽走错了的那一步棋”,所以鸿门宴之后刘邦才会说:“鸿门宴才真正开始”。
但电影最让人诟病的当属剧情改动过大了。很多史实不是被删掉就是大作改动,就拿最核心的鸿门宴一段来看,“饭局”被改成了“棋局”,而事实上鸿门宴上并没有动手,不然以项羽的本事刘邦是活不成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段直接变成对打,导演没有处理好,“四面楚歌”那段太短了,还有就是霸王别姬被活生生变成剖腹自尽,“ 宝马赠亭长,头胪赠故人”更不用说,被完整的删掉。这些很多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差别过大让人不能接受,怪不得片名叫“鸿门宴传奇“,原来玄机在“传奇”二字。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还算成功,他最大的益处是让我们回首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这回没有之一,“怒马穿过尘土,英雄冲向夕阳”,项羽力拔山河的气势让人敬佩。项刘争霸,刘邦伐楚,成王败寇,历史让人深思。后人吸取教训不应像项羽刚愎自用,自满自得,足勇少智。学习刘邦 知人善用而且能屈能伸,但他却得天下后杀害开国功臣,实为忘恩负义。这一切告诉人们学其所长而不取其所短也。
篇11:电影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很多年没有让自己认真的去观看一部电影了,今天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很不错,所以就把看完它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做为一个纪念!
其实要是我自己认为,比较喜欢项羽一些个!力拔山兮气盖世,战场杀敌时的霸气与杀气,羞辱刘邦时的不可一世,面对亚父范增时的依赖,英雄末路时的悲怆无奈,惜别爱人虞姬时的柔情……尤其是在自自己四面楚歌身受重创,与虞姬共度余生的时候!感人的爱情终究是这里的一个点缀吧!人说自古帝王多无情,项羽只是枭雄而不是帝王,而这样子能做到的'有几人!
最精彩的还是范增与张良在鸿门宴的对弈,气氛紧张而精彩,而棋局最后那几句话我都没怎么听懂,直到后来我才以为是张良的反间计赢了,但却不是整个故事情节迷离、但环环紧扣,不知道导演是谁一定是费了不少脑力!就在自己认为张良棋高一筹的时候,范增走的时候却给了项羽一个锦囊,我一直希望他打开里像三国诸葛亮一样有什么锦囊妙计,但到最后才发现这个锦囊原来是留给刘邦的!就是这个锦囊,刘邦自己身穿龙袍,在万人跪拜走上登记台的同时,万箭穿心而死的韩信、大街上被乱棍打死的萧何、重伤逃走的张良!韩愤而死的樊侩!但范曾说得时有一种棋局叫做两败俱伤,刘邦得了天下却失去了民心,项羽兵败自杀。但是看到结尾,我觉得主角并不是项羽和刘邦的对决,而成了范增和良两个博弈者!但是最后两败俱伤的却是两个博弈者,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情节上说是两败俱伤,但我认为姜还是老的辣,是范增赢了(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啊,如果大家看过这部电影而恰巧有看到这篇日志别踩啊只是我个人观点,你要说认同或者反对!)
剧情中的刘邦前期是个重情义,做每个决定的时候总把天下苍生为己任挂在嘴边,为了她以为的天下苍生在鸿门殿上放弃了尊严、放下了身为诸侯的高贵!但是最后他却放下了民心、放下了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放下了良心!心胸狭隘,稳重、仁义、善用人才!狗屁吧!就为了一个锦囊杀了自己那么多的兄弟!称作心黑手辣也不足为过!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刘、项对决是什么样的?但成王败寇,是不是刘邦也像某些统治者一样改写历史,筹划了项羽,美化了自己!
现在不是流行穿越吗!真想想电视剧中的那样穿越过去看看,如果切身体会,我会选择项羽,鄙视刘邦!影片中的爱情,从刚开始虞姬和项羽刚认识的时候为了一首楚曲而认识,英雄救美!一句 你喜欢我吗 你愿意跟我走吗 虽然很单调,但是里面却包含许多情愫,或者说是另一种情感!被称为一见钟情也不足为过!到最后,戎马相随,英雄美女,生死相许,共赴黄泉,比翼双飞!项羽,铁血柔情/放荡、张扬、绝代霸气、但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好男人!
篇12:电影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最近热播的《鸿门宴传奇》,我也去看了,鸿门宴故事流传千年,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不少,影片观者之多,虽然争议不断,《鸿门宴传奇》的票房仍然水涨船高。笔者认为,鸿门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对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来说,尊重历史比讲故事重要,因为电影本身也有历史资料属性,不能因为一时的娱乐需要而篡改了历史。何况鸿门宴不是传说,更不是神话,它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楚汉相争的重大转折,是两位争夺天下的领袖一次历史性会见,被人们称为“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的天下第一宴,
看过《鸿门宴传奇》的人都知道,演员演技也不差,“项羽”的帅气和“虞姬”的美感让人养眼了。但是剧中的一些场景与历史不太相称,如“鸿门宴”上没人喝酒也没有人吃饭,而是两位高深谋士棋盘对弈的玄机贯穿其中;“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时间应该是夜里,项羽在帐棚内喝酒,并自编唱起了悲壮而又令人凄凉的歌,边上将士无不泣泪、不敢仰视,电影里却是大白天,项羽没喝酒、没唱歌,对项羽与虞姬的爱渲染不够,这里看史书比看电影更为动情;樊哙、韩信、萧何的死法也与史书不一,再是乌江应在安徽和县,电影里乌江边是一片沙漠。也许这是剧情需要吧。
按照项羽的性格,剧中项羽的说话不够粗犷,造型是挺霸气的,可惜气场不够强大。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内心仁弱的大男人,对敌人也讲仁慈,致使养虎为患!而刘邦则是一个无赖,很有心机的人,为实行个人理想,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纵观楚汉相争,虽然到最后项羽输了,被人们称“悲剧大英雄”,但是刘邦登基之后身边的亲信相继死去,落到最后无人可信,孤苦终老,心惊胆战的过完一生。姜还是老的辣啊,范增果然棋高一着,这可不是:在鸿门宴上项羽没听范增和话,没把刘邦杀掉,刘邦逃走后,范增对项羽说:我不能与你共事了,得天下的肯定是刘邦。于是老泪横流。
项羽一次次地脚下留情,刘邦一次次地化险为夷,结果贵族出身的勇将,败在土包子出身的无赖。
香港导演冼杞然的《西楚霸王》我也看过,感觉上比较真实。不管怎么说,《鸿门宴传奇》与史记和汉书的出入较大!希望小朋友看了后不要认为这是都是历史!
篇13:观《鸿门宴传奇》有感
观《鸿门宴传奇》有感
这个周六,我有幸看了一部《鸿门宴传奇》,让我想到了高一时学习的那篇文章《鸿门宴》。
一场小小的宴席,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当年那对秦始皇不屑一顾,认为“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走了,当年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走了。一代霸王,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只留下一个疲惫的身影,一具虞姬的尸体,一声沉重的长啸和一串冲天的血泪。
当年那泗水亭长凭什么与西楚霸王相争?不明白,楚汉战争,大大小小的战役有一百多场,从无败绩的霸王偏偏失足于垓下。“是我忘记了……”一个雄浑醇厚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是霸王,“我忘记了刘邦老儿也在进步,我忘记了他身边的`那帮策士谋臣啊。”忘记的又何尝是这些?你忘记了亚夫的劝告,你忘记了鸿门宴的失误。在你被胜利冲昏头脑之时,你什么都忘记了。
自刎乌江的你,至死尚未醒悟,你还在忘记着。你忘记了停在岸边的小舟,你忘记江东父老,殊不知“江东子弟多才俊”,你忘记了自身的资本,“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是你一味沉湎于过往的荣耀,你只记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篇14:观看《鸿门宴传奇》心得
观看《鸿门宴传奇》心得
美人如月花如雪,乌骓不负大江约,有多少宴可以重来——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一剑落取千颅面,万古英雄自刎别。
乌江情,霸王泪。
残阳铺江似血。
鸿门宴,义放刘邦小儿,不是不听亚父范增良言,而是我项羽博大的胸怀不惧刘邦的阴险。
四面楚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我项羽今日一死,成全了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我一直都很喜欢着项羽,而且还是冯绍峰演他,因而《鸿门宴传奇》我非看不可,果然不负期望,我瞬间被秒杀了,也赔上了眼泪,甚至让我冲动的写下了这篇观后感,来细数我的feel。。。
冯绍峰版项羽
喜欢理由一——外形俊
浓眉须髯,剑眉星目,眉宇轩昂,冯版的项王豪放不羁,眼神犀利,堪称史上最俊的西楚霸王,掠去无数女性观众的芳心。在出场的第一幕即张良回忆他坐北向南时,那西楚霸王的霸气就震撼了我,不禁为之叫好。这部影片中,冯少突破了以往的形象,成功塑造了项羽,气场强大的令人无法忽视,以及那入木三分的演技,都足够说明这部影片值得一看,不容错过。
喜欢理由二——眼神足
影片中,冯绍峰那一个个拿捏到位的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项羽的内心情感——战场杀敌时的凶悍坚定,羞辱刘邦时的不可一世,面对亚父时的俏皮与孩子气,英雄末路时的悲怆无奈,惜别爱人虞姬时的柔情……尤其是在自知大势已去和虞姬相约共度余生那部分,霸气的项羽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孩子般的幸福,瞬间揪住了我的.心。人们常说,自古帝王多无情,但项羽绝对不是,这也是我钟情于他的因素之一,霸业上的刚硬与情感上的柔情相交融,这才是真正的男人!我们常常欣赏那三千弱水只取一瓢的男人,其实不然。我不否认,项羽绝对不会就只有虞姬这一个女人,但对他而言,虞姬与其他女人不同,不然外出打仗不会让她随行,也更不会有史上有名的霸王别姬的经典。若爱,就深爱……试问,史上帝王这样子的有几人?
喜欢理由三——感情真
电影中场面浩大,气势宏伟,战争厮打震撼人心,王侯将相谋士良臣之间的斗智斗勇也颇具看点,但是项羽的几段情都毫无意外的戳中了我心中的柔软。父子离别……霸王别姬……父子离别时,当项羽眼含泪光看着亚夫离去的背影,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愫而饱含深情的喊出一声“亚父”时,心弦被深深的触动,眼泪也就不受控制地下来了。至于项羽与虞姬之间悱恻爱情毋庸置疑地成为影片中最大的“泪点”。影片中,项羽、虞姬的戏份并不多,且好像有的地方还被删了,但贵精不贵多,反而更有味了,观后感《有多少宴可以重来——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黄秋生版范增
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
范增跟项羽告别的时候,给了他那个锦盒。我一直期待着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打开那个锦盒,看看那条锦囊妙计。谁知,那个锦盒是范增特意为刘邦准备的。于是,韩信、萧何死,张良受伤而逃。果真,这盘棋,范增只能如此下。范增和张良在鸿门宴上对弈,范增再问,“你真要与我对弈吗”?起初看时,并未觉得怎样,到最后镜头切回范增那句话,才恍然大悟,原来范老先生早已悟出最后的结局——“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此真乃画龙点睛之笔。
影中,黄秋生造型沧桑,须发皆白,眉头紧锁,年事已高,接近失明。但是他把对项羽从宠爱到失望到无奈,对张良棋逢对手的亦敌亦友,对世事的洞悉及料事如神,都表演得入木三分,不愧是老戏骨。
一局棋,一个故事,一场饭局,一局惨半的棋局,有谋、有智、有情、有义,或许只有范增的那句“这一部棋,你错了”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黎明版刘邦
不喜欢,非常不喜欢!!黎明在影中的表现不怎么样,不能让我留下印象,仅能记住情节,在此我就不怎么说了。在楚汉争霸中,我一直偏袒于项羽,鄙视刘邦。在电影中,又将我对他的厌恶发挥到了极致。当我的室友跟我说,电影中将刘邦美化了,沉稳、有情有义、忍辱负重并且会用人。然而,我一点都不赞同。我对他的评价是腹黑阴险。如果说他有情有义,为何会下令杀韩信、萧何与张良,也许不同意的人会反驳,是范增的锦囊的错,但如果他真的相信追随他的兄弟,一封信就能扼杀那彼此之间的信任与羁绊吗?不仅如此,他自私,他对韩信根本就是利用,并非是用其人而是用其才罢了,一旦韩信的军事才能帮他夺得天下之后,对他的帝国稳固是一种潜在的危机,于是杀之。还有,他城府深,在离开咸阳时,他说:“真正的鸿门宴才开始。”这句话可见其腹黑阴险。
不过,他的结局其实也是失败……
项羽失了天下又怎样?他得了美人,得了最终愿意和他一起赴黄泉的人儿。
而他刘邦得了天下又怎样?他失了信任,失了最初愿意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张涵予版张良
张涵予饰演的“风神谋圣”张良,头戴金发冠身着黑袍,手持一块白绢,白绢透过来几行隐约的字迹,望向前方,目光深邃。扮演这位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重要人物,张涵予在造型上已很具说服力。尤其是范增和张良之间的棋局对弈,让我有种错觉,他们才是电影的主角。张良一计接一计,环环相扣。张良对刘邦说,要让项羽走错致命的一步。原来就是鸿门宴上逼刘邦放弃张良,让张良到项羽那边顺理成章,从而开始分化范增和项羽。张良最初进咸阳帮刘邦时,他用一句话试探刘邦,本以为自己洞悉他人,不料,最后画面的刘邦回头一笑,笑得内容丰富。张良才知他才是被人雇用下了一局棋。不过,他也算好命,既没有像韩信那样被乱箭射死,也没有像萧何那样被乱棍打死,侥幸活了下来。影片更是通过他来回忆那段故事,那段情……
安志杰版韩信
《鸿门宴》中,安志杰脸上有道疤,在他斜睨着眼,有点不屑地对刘邦说:“我可以去,但事成之后,我要拿到我应得的那份”,还真应了那句“男人有点小坏才帅”。不过,他最终所得的却非是他心中所想,而是乱箭射死。韩信是军事上的奇才,但却是政治上的蠢材。
刘亦菲版虞姬
英雄美人,风流绝配。
同生共死,齐赴黄泉。
一个自然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刘亦菲;另一个便是铁汉柔情的冯绍峰。
妾本丝萝,甘托乔木。面对这样一个楚霸王,难怪虞姬愿戎马相随,生死相许。
影片的最后,是项羽和虞姬于大殿之外深情相拥的桥段闪回。
原来,无限江山,也敌不过这片刻柔情。
那一刻,相信那个男人为了怀中佳人,亦甘心袖手天下。
记得,两人第一次的相遇,一首楚曲,将两人相连;记得,就算刘邦给她无数古董琵琶,却不如自己那把,因为意义不同;记得,项羽站在高台迎接她归来时,那两道目光的缠绵,穿透了时光,凝结了永恒,世界只剩他们;记得,项羽让项伯送她离开,而她却中途回来述说她的梦,她的呢喃,就算再刚硬的铁也会化为水;记得,她与她的霸王相拥而死那一刻的漫天雪花以及两人嘴角那幸福的弧度……
电影虽已结束,而我心中的电影却在不断循环播放……
有多少宴可以重来……
篇15:鸿门宴观后感
世事如棋,胜负难料。
最难的棋是明白何时该知难而退以求全,何时该临危而进以求胜,很多聪明人都难以判断出来。乱世中真正聪明的人是能保全自己及家人的人,并非竭尽心智去荡平天下谋求自身存在价值的人。从此点看智者太少,毕竟一般人都是有雄心有报负的。电影再次印证我常说的话,功高盖主的人只有两条路可走,下策是解甲归田,上策是就是造反。两条路皆有利弊和相应时机。蠢人可救,愚人无救,最常见也最常被人歌颂惋惜的就是愚忠。
电影里范增最后一步棋下的可真俊,死也不忘削弱敌人。真是执着,是手妙招。但大势已去何苦如此执着,胜负已定人已死,留此一招除了多造杀孽在天有灵心里舒服点外又有何用?此计可敬此心可悲…人都有下错棋的时候,我下棋的风格向来都是招招给自己留后手,从不主动进攻,只要不是确实不如对手不是被逼死路不会反扑。当然实际情况则是经常疏于防范而使自己错过动用之前所留后手的机会输了。这感觉就是处处安排了伏军处处都有胜机但一不留神就被敌人端了中军主帐一样,无语……
棋局只是游戏,只希望我生活中不会有哪一步错棋成为我最后一步棋。故事的结局一如既往,所有人都死了。所有故事的结局都如此,故事里的人都死了。一个故事最好的过程就是奋斗的过程,最好的收尾就是历经磨难成功了。再讲下去还是都死了,观众不见得愿看。当然还会有人演绎新的故事,旧的观众也不见得愿看,留点悬念余味还是好的。
篇16:鸿门宴观后感
服装道具篇:基本参考见龙卸甲,老被导演用冯绍峰的貂皮大衣泡面头耍地团团转,所有人一老都是飘逸的长发,应该是刘亦菲代言的潘婷广告,鸿门宴观后感400字。最无语的就是所有剑都是不锈钢做的,这让未来还在为铸铁剑打匈奴的汉武帝完全Hold不住了。
历史篇:龙且居然和樊哙一个水平,张良自始至终在算计项羽,《秦时明月》这是怎么回事麻烦出来解释一下。最大的悬疑就是为了体现足智多谋一个锦囊就把张良韩信萧何全搞死了,这可怎么办?韩大将军还没剁成肉酱就死了,以后七国还乱不乱了?你当吕后是出来打酱油的吗?
演技篇:刘亦菲的表现基本参照林志玲,我无法想象虞姬是个小萝莉,但我还是挺喜欢看她的脸蛋,观后感《鸿门宴观后感400字》。从《集结号》张涵予的所有角色都能成为最重要的线,他真幸运。在我一直以为整部片子是把刘邦演成刘备时,黎明的一个嘴角上扬终于把刘邦的邪性召唤回来了,这是全片最精彩的镜头。
情感篇:以张良范增为首,一群大老爷们拍戏太寂寞难免处处搞基,当然你也可以说英雄惺惺相惜情不自禁,项虞恋真纯情,连啵都不打,最受不了刘邦跟“嫂子”眉来眼去还个琵琶看下马车的,要不是这种人尽皆知的历史实在不能改,否则导演找让虞姬跑了,跟着最后只能裸婚的项羽干什么?话说香港导演这两年一拍古装片就乱点鸳鸯谱,可能现实里就自虐。
篇17:鸿门宴观后感
不管怎么说《鸿门宴传奇》没让我失望。情节紧凑,没有尿点。冯少的项羽表演给力——霸气,大气,孩子气都不缺少,丝毫不输三位影帝,是为亮点。而张良与范增的斗智斗勇与惺惺相惜亦很精彩,值得回味。
但是我想说的还是那些关乎天下的事。影片似乎一直想告诉我们,有的人得到天下,却失去了除却天下以外的一切,最终只是孤独的离开。有的人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天下,却拥有着珍贵而难得的爱情以及兄弟情,可谓瞑目而亡。我会想,如我于此情此景会选什么。是像项羽般率真而为,任性而做的好,还是如刘邦腹黑到底,算计过人呢?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卑微而平凡的活着。离那种英雄辈出的纷扰乱世太过遥远。所谓生死,关乎天下,也只是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可是我们会选什么呢,什么才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天下、权利、名誉、宝物亦或那些只有在心底里才能感到的事物---真情与幸福。其实选什么,人与人必然不同,因为我们追求什么本就各异。
至于说选什么是对的,那也只能看我们得到后那真实的内心感受了。借用那句用烂了的话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这里只想说一句,我们不用做那事关天下的大抉择,却在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我们周围的人或事——心念某人、视彼挚友、执着某事等等。这些小小的选择虽不能决定着“江山姓楚还是汉”,却密切关系着我们日后的幸福与否。所以务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多停留一会儿,为未来的我们自己负责任。
篇18:《鸿门宴》观后感
我从小到大都挺喜欢看历史的,所有,有空没空就看一下历史人物之类的,史记顺便也看了,所以,对楚汉时期人物的生平事迹倒是非常熟悉,非常熟悉。好吧,昨晚看鸿门宴,先说演员,安志杰演的韩信,还是挺帅的,能打,当然哥一直都很喜欢山鸡,陈小春的。他扮演樊哙,我就觉得很失望了,樊哙本来是有万夫莫敌之勇,但是,太悲催了,被霸王虐还好了,还被韩信虐,都算了,连项庄都能虐他・・我,我,山鸡,你还是去唱《神啊,救救我吧》・・・史记上记载: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隐・・・鸿门宴上,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看到他被虐,而且是小春被虐,很不满。刘亦菲来扮演虞姬,呃・・我还是挺喜欢刘亦菲的,所以对她来说也没啥好说,感觉可能是这部电影的原因,本来最出色的地方没有出现,少了点韵味。他和冯绍峰扮演的项羽,把一部历史巨献好像变成了一部爱情片,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不过,她演回古装还是挺好看的。这样就要说到楚霸王项羽了,项羽倒是挺帅,不过总是有一种缺乏霸气的感觉,怎么楚霸王变成这样的= = 还是刘邦霸气・・・真的整部电影下来,峰哥就没啥霸气,好吧,你还是回去演穿越吧! 对于刘邦,我只能说,太帅气了・・・为虾米这样说・・・本来刘邦是一个流氓来的,现在绝对变成了一个枭雄・・・对于其他开国君王来说,这倒是很正常,对于刘邦就・・・・因为刘邦是靠流氓才从项羽手下逃脱的・・・
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变成了范增和张良,黄秋生演范增,张涵予演张良,演技不用说,绝对一流・・・关键是他们的棋局,诱使对方下错关键的一子・・・贯穿全局・・・有一种棋,叫做两败俱伤,很明显,就是这样了・・・其实,我想特意说一下他们最后一局棋,其实有很大问题的,围棋在古代的时候,没有让子这一说法,谁先下就比对方有5目半的优势,然后,古语有云:金角银边!他们最后一盘棋,感觉是黑的全是占了边角,而白的占据天元附近・・= = 没办法,懂围棋的,刚好就看到这盘棋,感觉有点不对・・・好吧・・以天下为棋,果然厉害・・・・
整部电影最最最失望的对方,也就是我一直期待的地方,就是,项羽在垓下之围的时候悲歌慷慨,自以为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何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惜我一直期待着出现,最后居然没有出现,这个应该最帅气的镜头,霸王别姬的镜头啊・・・唉・・・
篇19:《鸿门宴》观后感
很久已经没看过一部好电影了,鸿门宴虽然没有那样去描述历史的过程。看完这部电影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打出鸿门宴这几个字,我想看看大家对这部电影的看法。看看有没有和我有相同的理解这部电影,发现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不看好都认为反转了历史。颠倒是非、项羽没有历史上那样自大,骄傲。重义气,没有霸气和杀气,刘邦没有那种狡猾和弱小的性格描述,范增和张良大家都觉得缺少了什么。现在我就说说我自己看后的观后感。历史只是在书上去描述,每个人物的性格我不会去计较。毕竟是120分钟的电影,要去描述一本千年的历史很难。在说写上下5千年的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的去知道里面的每个细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要去把握很多细节,鸿门宴的导演我很佩服,用不同的位置和时间分段去分开时间来描述每个人物的闪烁点。很难的。战争的画面也很震撼,虽然加入了很多电脑特技,毕竟拍个电影要节约成本不可能真的叫40万大军来嘛,开个玩笑。一段是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虞姬的忠烈。
范增的忠让感到很伤心,就好象他说的那句话,还有一种棋叫两败俱伤。张良的忠换来的是刘邦的追杀,最后虽然没有死,可电影结束的时候打开那大门。回忆一下进入了张良的内心,最后一个一个的倒下,樊哙的忠勇叫刘邦脱下龙袍。我和你出来跟随你怎么多年。你为什么要怎么做,以前不是说好了打完战。一起回家乡和大家喝酒的嘛,很辛酸的一句话,樊哙自杀了。他死也不明白刘邦的想法为什么要怎么做。韩信在电影里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一个人。就因为在刘邦面前说了两次,这样的话,等事情完了’我要得到我应得的。最后刘邦打开了从项羽死后得到的锦囊。韩信引来了乱箭之死。连环计的展现还挺吸引人很值得去思考。
每一部电影没有完美的,可能现在还有大部分还不认同这部电影。就好象以前的大话西游。人人都说垃圾电影,现在了?时间过去了?人人都说是经典。我相信以后鸿门宴也是一部经典,很少看完电影有感触。今天真的有感触了。老套是老套了点。依旧是爱恨情仇。依旧是争夺天下,依旧是连环计。三个依旧概括了一部电影的经典。从一开始就是一步错棋,没有人走对过。电影就是电影何必太过偏激,只要安静的去看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段。就好象樊哙说过的那句话,我现在只有九个手指了。换作我个人的看法来代替一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只有自己去感受精彩的瞬间。
篇20:《鸿门宴》观后感
其实鸿门宴里明星很多的啊,有太君最喜欢的刘亦菲,太君说刘亦菲老了,不好看了!太君,看我怎么我宰了你,你敢说这边的刘亦菲比聊斋里的差?这里也是美人啊!
鸿门宴里我最讨厌的是项伯啊!这家伙就典型的汉奸,没有更好的词来形容了?说什么为了天下太平,刘项两家和平,这场面不是刘死就是项亡,鸿门宴观后感700字。你说项羽哪待你不薄了,你当汉奸了项羽会看不出?就算项羽看不出,范增会不知道啊。人家掐指就算出有人来暗杀他,就你?他们嗨不追究你在鸿门宴上得破坏,他们都对你宽容成这样了,你还不知足啊,真 瞎了我的my。最后还大言不惭的让虞姬劝项羽投降,我笑了, 看看当时虞姬的表情,她也想笑啊?要不是你,项羽输?常人能做的是以德报德,以怨抱怨,有德人做的是以德抱怨,而缺德人做的是以怨报德,你自己说你是那类人?
项羽,你也不对啊,鸿门宴上,你玩刘邦就像猫玩老鼠一样,最后还没玩成,我笑了,一刀捅死不就了事了?要是当时刘邦一剑刺死张良,你也不会有事的,单你有傻乎乎的挡下那一剑。真心笑了,你这不是找死吗!还有范增是你亚父啊,换句话讲,就是干爹是吧,养你二十年啊!你就相信张良屁话,质疑范增,最后还气走他,于心何忍?怪不得最后吃败仗了?
亚父范增,我最喜欢的人啊 ,深谋远虑,老狐狸啊。单老狐狸怎么了,至少聪明是无人能敌的啊 !鸿门宴上让张良先弈,依然连胜四局,张良可是下棋牛手啊,最后一盘棋,你也赢了,七伤拳啊:伤了刘邦,项羽,萧何,韩信,张良,樊哙,其实最伤还是自己啊。
最后的结局,导演我看出来了,你也喜欢项羽。所以最后的赢家是项羽!因为项羽是笑着死的,还有没人在怀里。他麾下的战士都是战死的,这也是战士最好的归宿。但刘邦你呢,萧何被套上麻袋乱棍打死,韩信是在自己府里被乱箭射死,张良虽然活到老,但曾经被一群人追着打,丧家之犬啊,樊哙是因为受兄弟欺骗最后自雯而死。刘邦最惨,当了皇帝还不安心,无人能信,落下一身病,最后挂了!这可都是范增的最后一步棋啊。
最后也做下宣传,建议去看一下!谢谢大家捧场啊!
篇21:《鸿门宴》观后感
首先要谢谢某某人间接的推荐我看这部电影啊,具体是谁,我就不说了!反正谢谢了。
我这人说白了就是无聊 ,放着毛概和现代管理学的读后感不写,来写这玩意,但没办法啊,心里想写啊。
其实鸿门宴里明星很多的啊,有太君最喜欢的刘亦菲,太君说刘亦菲老了,不好看了!太君,看我怎么我宰了你,你敢说这边的刘亦菲比聊斋里的差?这里也是美人啊!
鸿门宴里我最讨厌的是项伯啊!这家伙就典型的汉奸,没有更好的词来形容了?说什么为了天下太平,刘项两家和平,qnmlgb,这场面不是刘死就是项亡。你说项羽哪待你不薄了,你当汉奸了项羽会看不出?就算项羽看不出,范增会不知道啊。人家掐指就算出有人来暗杀他,就你?他们嗨不追究你在鸿门宴上得破坏,他们都对你宽容成这样了,你还不知足啊,真 瞎了我的my。最后还大言不惭的让虞姬劝项羽投降,我笑了, 看看当时虞姬的表情,她也想笑啊?要不是你,项会输?常人能做的是以德报德,以怨抱怨,有德人做的是以德抱怨,而缺德人做的是以怨报德,你自己说你是那类人?
项羽,你也不对啊,鸿门宴上,你玩刘邦就像猫玩老鼠一样,最后还没玩成。我笑了,一刀捅死不就了事了?要是当时刘邦一剑刺死张良,你也不会有事的,单你有傻乎乎的挡下那一剑。真心笑了,你这不是找死吗!还有范增是你亚父啊,换句话讲,就是干爹是吧,养你二十年啊!你就相信张良屁话,质疑范增,最后还气走他,于心何忍?怪不得最后吃败仗了?
亚父范增,我最喜欢的人啊 ,深谋远虑,老狐狸啊。单老狐狸怎么了,至少聪明是无人能敌的啊 !鸿门宴上让张良先弈,依然连胜四局,张良可是下棋牛手啊,最后一盘棋,你也赢了,七伤拳啊:伤了刘邦,项羽,萧何,韩信,张良,樊哙,其实最伤还是自己啊。
最后的结局,导演我看出来了,你也喜欢项羽。所以最后的赢家是项羽!因为项羽是笑着死的,还有没人在怀里。他麾下的战士都是战死的,这也是战士最好的归宿。但刘邦你呢,萧何被套上麻袋乱棍打死,韩信是在自己府里被乱箭射死,张良虽然活到老,但曾经被一群人追着打,丧家之犬啊,樊哙是因为受兄弟欺骗最后自雯而死。刘邦最惨,当了皇帝还不安心,无人能信,落下一身病,最后挂了!这可都是范增的最后一步棋啊。
最后也做下宣传,建议去看一下,哥有种啊,720P的,将就一下嘛!谢谢大家捧场啊!
篇22:《鸿门宴》观后感
看完《鸿门宴》点映,回到家好久心情还没平复下来,剧情不能说,就说说整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吧!
这部电影整个场面气势恢弘,画面唯美精细,道具别致精美,尤其是配乐,太棒了,配合着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画面,非常能带动人的情绪。张涵予和黄秋生两位演技真不是盖的,尤其是黄秋生,我个人感觉他演的最棒,因为他演的是个几乎没有视力的人,不能象别人一样靠眼神拿戏,但还是能将范增演的有血有肉,出神入化,这就让人佩服不已,不愧是老戏骨了,而且他的配音也为他增色不少,不知道粤语版他的原声是否也能这么出彩。黎天王演的也不错,不过确实如别人评的配音稍弱些,还有小春的樊哙、许海峰的项庄都给我印象深刻,安志杰的韩信就有点耍帅耍酷的感觉了,演的痕迹有点重。
下面要说到项羽了,我现在还激动不已,冯绍峰将项羽演绎的太好了,项羽一出现,我就被感动的差点落下泪来,怪不得冯绍峰一直感谢李仁港导演,说他的造型给了他信心,坐在那儿,英武贵气,霸气逼人,天神一样的感觉,而且这个印象一直贯穿在我脑海里,和虞姬一起的时候,就是她的天,她的保护神,千年前的项羽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难怪虞姬会为他死,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怎样都要生死相依的。项羽的戏说话的不太多,全靠眼神了,冯绍峰的眼神戏非常有,而且他的眼睛真是特别,眼珠亮亮的,象猫眼,而且还水汪汪的,非常清澈,看虞姬的时候柔情似水,看了冯绍峰的眼睛,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眼神温柔的可以滴出水来”这句话了。
刘亦菲的虞姬真是很美,笑的时候梨涡轻现,倾国倾城,哭的时候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也难怪刘邦项羽都为之倾倒了。
我在观影的时候哭了两次,一次是项羽痛别范增的时候,一次是霸王虞姬双双殉情的时候,第一次是无声流泪,第二次就是抑制不住的抽泣了,而且早上走的忽忙,还忘带纸巾了,只好用衣袖抹,真是丢脸丢大了,什么形象全顾不上了。好笑的是我边上一位也在那儿摘眼镜抹泪,黑影里我还以为也是女的呢,等电影结束灯一亮才发现是个男的,哈哈太搞了。
这部电影若说不足,那就是导演可能想将故事说的更完整更加油满些,要说的东西的太多,而时间又不够,所以感觉有些情节比较仓促,衔接不太流畅,霸王虞姬的感情线也略单薄粗糙了些。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这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篇23:《鸿门宴》观后感
终于有时间看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很值得欣赏的电影。从它的最初启动,到一步步登陆荧屏,“鸿门宴”三个字从没有离开过观众的视线。各主要演员不断在微博与观众互动、一时间“放饭了”成了大家的口头禅。随后出品方又展开了关于中国饭局的文化探讨。鸿门宴的前期预热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自然票房成绩也是令人引以为傲的。
就人物讲。个人很喜欢冯绍峰塑造的项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透着无以复加的霸气。纵然功败垂成,项王仍旧是被后世歌颂万千的大英雄。他的眼神中透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又似对其命运的暗示。让人唏嘘。都说刘邦是小人。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生死关头。他的反应虽够不上义薄云天。却也合情合理。只不过与项羽两相比较下。就相形见绌了。
范增的足智多谋让人艳羡。相信以他的智谋肯定知道项羽的有勇无谋、匹夫之勇,难成大事。但却心甘情愿的辅佐项羽这么多年。是人都会有感情。聪明如范增,终也逃不过这份“父子”情的牵绊。多年的情分亦难抵”猜忌"二字。纵然知道这一切都是张良的离间之计。范增还是选择了默默离开。不曾为己辨别一丝一毫。只因羽儿相信了。当彼此的信任不复存在时,再多的辩解也是徒然。所谓“一日为父终身为父”。即便要离开。范增还是在为他的羽儿着想。所以才留下了所谓的“锦囊妙计”。也算是与张良谋士间的又一种较量。这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事,更加神话了范增。
电影中穿插了很多文学典故。项庄舞剑志在沛公。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四面楚歌。这样的电影是极好的。于观影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中华五千年历史精髓传达给观众。看完这部电影。有关那段历史的很多诗词歌赋于脑海中喷薄而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
那段历史曾被后世多少文人歌颂过。穿越千百年后。留给我们的除了对历史的缅怀。更多的是奋发。是思考。
篇24: 《鸿门宴》观后感
11月30日,小雨寒夜,与友人小聚后,去大华看《鸿门宴》,大华影城那栋楼的一层依旧空空荡荡,原先的服装店全都关门了,友人笑曰:这是马鞍山市中心~其人是浙江人,这样的话,我这马鞍山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也无可奈何~
《鸿门宴》好片子,拍得精彩~看完后,我在想一个问题,楚汉相争和马芜之争像么?项羽从当年的义军盟主,40万大军在握,发展到后期兵败乌江~刘邦最终继承大统~真是形势调转~马鞍山当年也曾有这样的强势啊~曾几何时,马鞍山人也曾对芜湖人说,欢迎芜湖人到马鞍山来坐无人售票车,吃肯德基~那种溢于言表的'骄傲,现在已不知去向何处~芜湖人会对马鞍山人说,来芜湖逛步行街,吃美食,游方特吧~
影片结尾,项羽乌江自刎~我和友人开玩笑,应该注明:乌江,今马鞍山境内和县乌江镇~马鞍山,可以发展的旅游资源就只有李白么?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刘邦、项羽、虞姬,这些不都是么?马鞍山可以发展的只有采石李白的衣冠冢,当涂青山的李白墓么?乌江的霸王祠呢?古战场呢?李仁港的这部大片,票房,上座率,已经不用质疑了~可是中国有多少观众知道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荡气回肠的楚汉争霸结局都在我们马鞍山呢?我们有没有炒作的意识?为什么不能搞电影植入广告呢?为什么不能争取首映式在马鞍山呢?为什么不能以这个主题吸引华侨城、中旅集团来和县乌江搞影视基地,主题公园呢?这个旅游基地,在宁马合芜滁五市之间,题材新颖,吸引你客源有可能么?马鞍山的外宣部门、旅游部门、招商部门、规划部门考虑过这些问题么?
篇25: 《鸿门宴》观后感
期待已久的电影《鸿门宴》,昨天终于看了。之前的心情是欣喜,兴奋,并诚心想再学一次,再领略一次史诗般的“历史盛宴”。然而之后,除了给人以大场面的震撼外,倒叫我有几多不解――历史真的可以这样演绎?
让我先说说自己对《鸿门宴》简单而表浅的认识。首先,《鸿门宴》是楚汉争霸时一个重要事件,是一出高手较量的经典故事;其次,是各色人物智慧、性格、气魄的“大聚会”,甚至对历史具有映射作用;三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新阶段的开始。《鸿门宴》很重要,很关键,但也不过如此,它改变不了历史,但它的偶然性里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它不具有决定性,却充满着引导性。同时,它也揭示出“智慧取胜,道义成功”的历史规律性。
然而电影给我的直接感受却是《鸿门宴》决定历史。先是决定了历史进程,即“鸿门宴”后,项羽违令驱刘邦出咸阳,轼杀怀王失道寡助,盲目与曾经盟友的十八路义军为敌,反给刘邦以成功机会;再是决定了人物命运,范曾失宠,轻信张良,性情项羽,狡诈刘邦,韩信一介武夫,显得人物单薄,特别是樊哙咬断手指,究竟想说明什么?后是故事交待简单,演绎离奇,存有歧义。“霸王别姬”乃史之绝唱,项羽虞妃情爱深厚,但从电影场面上看,刘邦与虞妃在一起的时间倒比项羽还多,虞妃陪项羽死也与历史不符,实际上是“霸王别妃”后项羽才不想活了,才与刘邦拼命的。还有,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题不见了,《鸿门宴》,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难道这就是电影?为了把“历史”压缩在拷贝里,采取各种艺术手段,这不难理解。但歪曲事实肯定不会为群众所答应。艺术要在生活的“土壤”里生长,离开生活,就妄谈艺术。换一个角度看,我觉得,电影《鸿门宴》是想以“大场面”、“美女加英雄”、“命运赌搏”来赢得票房的,却因此带来“篡改史实”、“虚构浪漫”、“制造英雄”负面效应。票房,当然不是离奇哄出来的,也不是明星闪出来的,这得老百姓说了算!
更多推荐
鸿门宴传奇观后感作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