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陆游家训》阅读答案,本文共8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陆游家训》阅读答案
《陆游家训》阅读答案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9、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B、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C、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D、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3分)
用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训导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
(2)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3分)
参考答案:
9、A
10、译文: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
(1)用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训导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
(2)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遗恨。
篇2:《陆游家训》阅读答案及原文
《陆游家训》阅读答案及原文
陆游家训
【原文】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③,训以宽厚恭谨④,勿令与浮薄⑤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⑥。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⑦也,各须谨之,毋⑧贻⑨后悔。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 ②简束:检点约束。 ③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④恭谨:谦虚谨慎。⑤浮薄者:浮躁轻薄之徒。⑥端:这里指一个方面。⑦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⑧毋:同“无”。⑨贻(yi):留下。
【翻译】
后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
【阅读解释】
1.解释
(1)之:指代,这样的人。(2)忧:担忧(3)令:命令,规定
(4)恭谨:恭敬,谨慎(5)令:让,使(6)自从:从这以后
3.上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天生聪明、才思敏捷、智慧过人的人要特别注重自身修养;家里生有这样的孩子尤其要加强约束和管教,不要让他们与浮夸子弟混在一起。
陆游的家训对今天仍有意义,今天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
篇3:《陆游家训》的答案
《陆游家训》的答案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③,训以宽厚恭谨④,勿令与浮薄⑤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⑥。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⑦也,各须谨之,毋⑧贻⑨后悔。
(选自《万金家书》)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 ②简束:检点约束。 ③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④恭谨:谦虚谨慎。⑤浮薄者:浮躁轻薄之徒。⑥端:这里指一个方面。⑦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⑧毋:同“无”。⑨贻(yi):留下。
【参考译文】
后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
【阅读训练】
1.解释
(1)之:指代,这样的人。 (2)忧:担忧 (3)令:命令,规定
(4)恭谨:恭敬,谨慎 (5)令:让,使 (6)自从:从这以后
2.上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天生聪明、才思敏捷、智慧过人的人要特别注重自身修养;家里生有这样的孩子尤其要加强约束和管教,不要让他们与浮夸子弟混在一起。
陆游的家训对今天仍有意义,今天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
篇4:陆游阅读答案
陆游阅读答案
陆游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痰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节选自宋;陆游《渭南文集》)
【注释】
① 栖于椟:藏在木箱里,堆在木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陈:陈列。
③觌看。④间:间或,偶尔,有时候。⑤槁枝:枯树枝。⑥就:走近,靠近。⑦既:已,已经⑧信:确实。
【参考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 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或:有的 ②椟:木箱子 ③陈:置,放
④间:间或,偶尔 ⑤或:有时 ⑥就:走近,靠近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略
篇5:《陆游》阅读答案
1、写诗抒发自己思乡爱国的情怀,借此缓解自己不平静的心情。
2、(1)宋朝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毫无斗志可言
(2)反衬,突出了陆游忧国爱国至死不变的高大形象。
3、爱国诗歌能激励民心,鼓舞士气。
4、(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因为宋朝统治者只知享乐,儿子觉得收复失地非常渺茫。
《陆游》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陆游》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篇6:宋代家训阅读答案
宋代家训阅读答案
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
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等。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
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宋人还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但此后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删改自01月05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B、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
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
B、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
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
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
参考答案:
1. B “补充”属曲解原意。材料中的“强调”指对已有的东西特别着重。
2. A “这决定……”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3. D A项“不仅……还……”的说法属强加关联和言过其实。B项说法属推断错误。C项“变回”的说法超出文意,属无中生有。D项,要注意原文中“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的说法。
篇7:陆游家训读后感
陆游家训读后感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陆游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段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这段家训的意思是:“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这看作是忧虑的事,不能看作是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陆游这段家训告诉我们,孩子的品行要从娃娃抓起,有了好的道德操守,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真正服务社会;而教育孩子,不是简单让孩子们掌握多少书本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多少分数,而是要让孩子先成人,后成才,让孩子们懂得宽容、厚道、恭敬、谨慎;当然,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是分不开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损者三友,益者三友,所以,不能让孩子和一些轻浮的人来往;当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之后,十多年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才。
陆游非常重视家风教育,一生留下家训26则。记得在小学的'课本里有一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可见,陆游的爱国情怀流淌在每一文字里。陆游一生写诗词无数,其中写给儿子的诗词特别多。除了这首人人皆知的《示儿》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五更读书示子》:“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床头瓦檠灯煜爚,老夫冻坐书纵横。暮年於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锺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陆游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念念不忘守国、爱国、护国,时时不忘爱民、惜民、济民。子夜读书偶感成诗,告诫自己的孩子:高官厚禄不足为念,有了机会就要去救助民众。
从这些诗词里,我们可以看到,陆游对于后代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对于孩子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成功”、“找一份好工作”、“有车有房”之类,而是教育孩子们能够“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陆游的影响与教育下,陆游两个儿子均是有名清官;孙子陆元廷,为抗敌奔走呼号,积劳成疾而死;曾孙陆传义,与敌人势不两立,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在战斗中宁死不屈,投海自尽。
篇8: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
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题目:
1.“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分)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鬓发变白
2.D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更多推荐
《陆游家训》阅读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