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本文共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乐是表象,醉是实质
傅 德 荣
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欧阳修做滁州太守已是第二次被贬。第一次是1036年因揭露左司谏高若讷的罪责与虚伪,为杜衍、范仲淹辩护而得罪保守派人物,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这一次是因支持“庆历新政”,在庆历五年(1045年)夏秋间,“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关系暧昧、蓄谋侵吞张家财产。猝不及防的欧阳修百口莫辩,被下到开封府审讯数月。最后虽以‘券既弗明,辩无所验’(《谪滁州制诰》)结案,欧阳修却就此被革职外放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引自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
欧阳修在仕途受挫、声誉被毁的景况下,任职偏僻的滁州,其内心之苦痛可想而知。那么到任之后,寄情山水、借酒浇愁已是人之常情,因为欧阳修也是人,且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文人墨客。这一点从他的诗词中就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鸟飞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丰乐亭游春》);“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题滁州醉翁亭》)。就《醉翁亭记》一文来说,这一点也说得很清楚:“饮少辄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可见年不过四十的.欧阳修初到滁州的一两年间,确实情绪消沉,是个“醉太守”。分析“醉”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借游山玩水逃避现实;借饮酒、醉酒麻醉自己,消解自己内心的痛楚。二是以“醉”来向朝野表明自己蒙受不白之冤、奇耻大辱,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作者虽运用了大量的“乐”字,但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乐,是苦涩的乐。因此说,文中的“乐”是表象,“醉”是实质,“痛”是实质。
篇2:什么是表象思维
什么是表象思维
表象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是受控于右脑的反射结果帧及反射结果的总结。表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与根本,创造就是要和以往不同的,有新意的。所以创造需要运用各类思维,包括左脑的逻辑思维(推理、归纳、总结、分析等)也要包括右脑的表象思维(想象、联想、感动等)。
表象思维运用原理
表象思维的形成方式取决于右脑的工作及开发程度,右脑又称“本能脑”,“潜意识脑”,是与左脑(意识脑)相辅工作的重要人类内部器官。
表象思维借助右脑运用与开发的原理及途径如下:
1.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 、想像力)
人的右脑具有直观性的整体把握能力、表象思维能力、独创性等,所以右脑的开发对于个人的成功而言是不可欠缺的。而在现代社会,右脑开发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是每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士所必须重视的。
由于人的左脑支配右侧身体,右脑支配左侧身体,左撇子从小就经常使用左手,对右脑的锻炼和使用要比普通人多,于是斯佩里将研究方向定在对左右脑功能的分工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并荣获诺贝尔奖。
斯佩里的研究表明:左脑是普通脑,右脑是天才脑,天才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天才在有意无意中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右脑及表象思维的运用程度。
右脑是图像脑,侧重于处理随意的,想象的,直觉的以及多感观的影像。右脑是通过图像进行思考的半球,所以能够将语言变成图像,不仅如此,右脑还能把数字变成图象,把气味变成图像。右脑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事物,全部转化为图像进行思考和记忆。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是时,比如右脑读“猫”这个词时,会自动的在右脑的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感觉链接在一起。在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迷迷糊糊的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
照相记忆利用的正是右脑的图像处理能力,无论是大段的文字,还是一幅幅的图片, 当右脑想记住什么内容时,都先把它们转化成图像摄入
脑海,就像照相机一样,把内容在大脑中定格成一幅图。用到时,脑海中的图像便浮现在眼前。
右脑照相记忆的速度远远大于左脑,这是由于处理信息时 ,左脑将信息进行词汇化处理,五感也要变成语言才能传达出去,所以花时间。而
右脑将信息以图像化处理,所以非常迅速,只要花几秒就可以。
利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原理,在快速阅读的高级阶段也是用的图像阅读,见图不见字。古人云一目十行正是开发了大脑的图像阅读功能,由于右脑具有超高速信息输入的喜好,因此3分钟阅读完一本书,即所谓的“波动速读”影像阅读,更是把右脑的影像记忆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大脑就是你自己的智囊。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右脑的表象思维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人的左右半脑是不平衡发展的,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人是左脑发达(其中大约一半的人比较均衡一些)。全球有10%的人是左撇子,即右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发育程度不同,隐含了你的很多特质和天赋的秘密:
理解数学和语言的脑细胞集中在左半球;发挥情感、欣赏艺术的脑细胞集中在右半球。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男性是根据右脑和左脑各自不同的分工来使用大脑的;相比之下,女性却可以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
说汉语比英语多用右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中国人如何感知汉语声调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在声音进入耳朵后约200毫秒的早期认知阶段,汉语声调主要靠大脑的右半球来分析处理,就像处理音乐一样。研究同时提示,说汉语的中国人比说英语的西方人更频繁地使用右脑,更应重视开发右脑的潜能。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爱因斯坦把他的许多科学创意归功于他的想象游戏-右脑的活动。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的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而且认识到他以前学到的“合乎逻辑”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成了“相对论”。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的功能
篇3:什么是表象思维
什么是表象思维?
1 含义表象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是受控于右脑的反射结果帧及反射结果的总结。表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与根本,创造就是要和以往不同的,有新意的。所以创造需要运用各类思维,包括左脑的逻辑思维(推理、归纳、总结、分析等)也要包括右脑的表象思维
(想象、联想、感动等)。
2 运用原理表象思维的形成方式取决于右脑的工作及开发程度,右脑又称“本能脑”,“潜意识脑”,是与左脑(意识脑)相辅工作的重要人类内部器官。
表象思维借助右脑运用与开发的原理及途径如下:
1.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 、想像力)
2.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第六感 、念力、透视力、直觉力、 灵感、梦境等)
3.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 数学)
4.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 力) ·知性·知识·理解·思考 ·判断·推理·语言·抑制
·五感 ( 视、听、嗅、触、 味觉)
人的右脑具有直观性的整体把握能力、表象思维能力、独创性等,所以右脑的开发对于个人的成功而言是不可欠缺的。而在现代社会,右脑开发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是每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士所必须重视的。
由于人的左脑支配右侧身体,右脑支配左侧身体,左撇子从小就经常使用左手,对右脑的锻炼和使用要比普通人多,于是斯佩里将研究方向定在对左右脑功能的分工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并荣获诺贝尔奖。
斯佩里的研究表明:左脑是普通脑,右脑是天才脑,天才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天才在有意无意中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右脑及表象思维的运用程度。
右脑是图像脑,侧重于处理随意的,想象的,直觉的以及多感观的影像。右脑是通过图像进行思考的半球,所以能够将语言变成图像,不仅如此,右脑还能把数字变成图象,把气味变成图像。右脑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事物,全部转化为图像进行思考和记忆。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是时,比如右脑读“猫”这个词时,会自动的在右脑的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感觉链接在一起。在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迷迷糊糊的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
照相记忆利用的正是右脑的图像处理能力,无论是大段的文字,还是一幅幅的图片, 当右脑想记住什么内容时,都先把它们转化成图像摄入
脑海,就像照相机一样,把内容在大脑中定格成一幅图。用到时,脑海中的图像便浮现在眼前。
右脑照相记忆的速度远远大于左脑,这是由于处理信息时 ,左脑将信息进行词汇化处理,五感也要变成语言才能传达出去,所以花时间。而
右脑将信息以图像化处理,所以非常迅速,只要花几秒就可以。
利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原理,在快速阅读的高级阶段也是用的图像阅读,见图不见字。古人云一目十行正是开发了大脑的图像阅读功能,由于右脑具有超高速信息输入的喜好,因此3分钟阅读完一本书,即所谓的“波动速读”影像阅读,更是把右脑的影像记忆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大脑就是你自己的智囊。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
人的左右半脑是不平衡发展的,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人是左脑发达(其中大约一半的人比较均衡一些)。全球有10%的人是左撇子,即右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发育程度不同,隐含了你的很多特质和天赋的秘密:
理解数学和语言的脑细胞集中在左半球;发挥情感、欣赏艺术的脑细胞集中在右半球。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男性是根据右脑和左脑各自不同的分工来使用大脑的;相比之下,女性却可以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
说汉语比英语多用右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中国人如何感知汉语声调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在声音进入耳朵后约200毫秒的早期认知阶段,汉语声调主要靠大脑的右半球来分析处理,就像处理音乐一样。研究同时提示,说汉语的中国人比说英语的西方人更频繁地使用右脑,更应重视开发右脑的潜能。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爱因斯坦把他的许多科学创意归功于他的想象游戏-右脑的活动。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的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而且认识到他以前学到的“合乎逻辑”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成了“相对论”。
篇4:网瘾是表象 如何解救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网络害了孩子,尤其是网络游戏,很多学校还一度劝诫学生不要上网,但是研究者的结论恰恰相反:网瘾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孩子们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高文斌说,不论哪个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成长所需要建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成就感、同伴关系、亲密关系等等。
“造成网瘾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学校的评价体系单一。我们的中小学,最核心的评价体系就是成绩。”采访中,高文斌和陶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个观点。他们接触到的对网络依赖程度比较深的孩子,大都是14到20岁之间的,很多孩子都是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节点上出了问题。
患者萌萌的小学至初中成绩都非常优异,不仅是家长的骄傲,而且也是老师乃至校方的荣耀。但是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成绩不再拔尖的萌萌不再被老师和同学奉为榜样,从前一向把儿子引以为自豪的母亲暴跳如雷地训斥他,甚至再也不让儿子在单位露面了。萌萌受到了冷落,于是从高中阶段开始,他频繁接触网络。
高考时,萌萌订了一个一流大学目标,结果名落孙山,遭到重大打击。后来,虽进了一家普通大学就读,但从此一蹶不振,痴迷网络游戏。
高文斌说:“关键不是网络游戏。而是成就感。这些原来很优秀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了,
网络提供了一个最廉价的实现这种需要的途径,于是很多孩子迷上了网游。越是聪明的孩子还越较真儿,原来我学习第一,现在我玩网游也要第一,就陷进去了。”
再一个原因,高文斌认为,就是成长中参照系的缺失。“现在的小孩,在学校就是上课,放了学就由家长接回家了,也没有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间。在学校就是课间的十分钟。但在网络上,他突然发现有那么多朋友,就转向网络。”在采访中,正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基地接受网瘾治疗的一个孩子说,在玩网络游戏时,很多朋友之间的互动很吸引他,而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和同学一起玩。
除此之外,高文斌说,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被称为‘去势教育’,所有课程都是按照女孩子的成长规律设置的。强调记忆,强调重复,男孩子喜欢的竞争性强的、野性的东西都没有。在中国,网瘾主要是由网络游戏引起的,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游戏都是打怪、升级,提供了这种竞争性的、‘野性’的东西,这对男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相反,女孩子成瘾的特别少,就因为女孩子通常对这些不感兴趣,网络上目前还没有特别能吸引女孩子的内容。”
但是,中国的青少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网成瘾,这就有个体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
陶然说,家庭是上网成瘾的主导因素。首先,网瘾少年的父母双方,几乎一定至少有一位是有些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这类父母对孩子长期指责、批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一旦出现什么差错,转而向网络寻求安慰。第二,患网瘾的孩子绝大多数父亲功能缺失,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很多父亲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父亲对小孩控制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作用,一旦父亲功能缺失,孩子的自控力就出问题。
篇5: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_英语教学论文一、教学与交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际关系。教师的教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际影响具有相互反馈的双向交际作用。实质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一)交际的定义
翻开《辞海》,“交际”词条下写着:交际,《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调人以礼仪币帛交接也。”后泛指人与人的往来应酬。现代汉语对“交际”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人际来往。”1980年泰勒、罗斯格兰特、迈耶和桑姆普尔在《Communicating》一书中对交际下的定义是:Theprocessofreceivingsti muliandinterpret-ingthem(assigningm eaningstothem)throughourcentralnerv oussystem.这段话意思是:交际是通过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各种刺激和理解这些刺激(确认各种刺激意思)的过程。由此可见,交际是一个活动过程。英语教学离不开交际活动,离不开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认识的活动过程。用哲学语言来表达,过程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为前提,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过程,否定过程也就否认了物质运动。因此,从哲学角度看,英语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际的活动过程。
(二)教育是交际
古往今来有关“教育是什么”论述的共同基础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确实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活动中,师生往往以面对面直接交往的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的实质是交际。
(三)英语教学是交际
一般说来,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交往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交际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交际的主体、客体、媒体
教学过程交际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质(教材、教具、教学设备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地位;英语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语言信息,是英语教学的客体;而教学物质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体。教学媒体把教学二主体与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准确、快速地传递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这四个交际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凑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交际结构,各自发挥自己独立的作用。教学中各交际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可以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教学效果。
(一)主体――教师与学生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交际双方都是主体。交际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同样,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教师和学生二主体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教和学构成的交际活动是师生二主体相互联系的纽带。二主体之间具有互动性,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影响,学生的主动状态、情绪反应也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水准、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巧妙安排英语教学,与学生配合默契地交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际的情趣,从而增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积极地学到了知识。
(二)客体――信息
在教育的认识活动和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教师向学生提供要掌握的知识信息,该信息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是英语教学的客体。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多向传递教学信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向传递教学信息的交际形式是我们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的每一步骤都是输入―操作―输出。教师所输出的新语言信息要以大多数学生能理解为基矗学生接收这一信息后,为进一步理解所输入的语言信息,通过操练对该信息进行编码和转换,使输入的语言信息顺利进入记忆。英语课堂上的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的练习,使学生把新获得的语言信息的结构与功能高效率地纳入已有的稳固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备检索。课堂上模拟真实情景,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等就是语言输出。在模拟交际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结构用于表达的交际价值和语言交际功能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语言输出的同时强化了所学内容,巩固了认知成果,发展了认知水平。整个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输入信息;教师输出信息;经过变换,学生从教师和教材中输入信息;学生经过对信息的储存、变换,输出信息,这信息又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自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输出评价信息。没有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无从评价;没有教师的评价信息反馈,学生的学习难以纠正与提高。教师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评价得知教学的成败,看到自己的教学进度是快还是慢,内容是深还是浅,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研究教法来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整个英语教学就是在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反复循环的交际中进行。
(三)媒体――教材
教学媒体是教学中用来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教学过程中负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教学必须借助于教学媒体,以一定的信号传递发送,才能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主要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从广义来说,教材不仅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用具和教学辅导资料,它们是教学中的媒体,起传递经验的工具作用。教师运用语言信息输入的教学策略处理教材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训练,使英语教学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要达到“四会”在质和量上的基本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对教学媒体处理的系统化体现在注意各语言要点之间的联系,防止支离破碎,避免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教师对教材网络化处理要突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联络点,使整个教学以一种网络式来表示。教材网络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的整合作用,利于学生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便于教师与学生检验、发现以往学习中的断裂带与断裂点,了解今后的发展带与发展点。教师还要使教学活动程序化,分析教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顺序以及内容与交际方式,考虑学生特有的学习规律,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总之,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媒体,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程序,确定师生双方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或怎么做,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交际的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首先,教师与学生是个稳定持续几周或长达几年的教学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师生交往既受教育规律支配,又受师生双方各自心理活动的制约。具体的师生关系一经构成,双方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不能辞去学生,学生也难以挑选教师。其次,师生交往的心理相容性高于一般的人际之情,交往的内容有知识,有人格。教学双边活动在对应关系中进行,互相促进,相互约束。注意到师生交往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搞好交际活动,使教学更有成效。
(二)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堂上师生都在利用自身形体相互影响,沟通彼此的意向,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教师的眼光环顾全场,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局外人”、“被冷落”的感觉,而会时时感到自己和教师在很好地交流。教师的姿态,一个有意识的手势,一个有意识的侧身、走动或表情,同样也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就在他们中间,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的指向、微笑或身体正对、侧向,甚至走近他们,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亲近、教导。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他们与教师同在一个课堂活动,而且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运用体态交往得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交际方式。
(三)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定向
1、交际能力的形成
人类为了不断地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在生理调节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交际能力。作为个体心理的交际能力特性同其它个体心理特性的区别在于,它对社会交际活动的进程及方式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交际能力属经验范畴,是系统化、概括化的个体经验。交际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交际活动中自我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形成要有知识,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还要有技能,技能是完成活动的方式。
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只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要使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能力,还须将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交际能力本身只有在活动中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如果缺乏相应的活动,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不同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是不同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准确、适时、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使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把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促进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交际能力的定向
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活动。教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要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观念和信念以及行为习惯,形成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迎接未来世纪高度“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的严峻挑战。
英语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是使学生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生命力的交际。
作者:迟筱娟
篇6:教师心理学指导:《心理学》什么是记忆表象
什么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memory image)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记忆表象是通过对现实的对象或现象的知觉过程获得的。记忆表象与知觉密切联系,知觉映象愈丰富,记忆表象愈多样;但与知觉映象又有本质的区别,知觉映象是由事物本身直接引起的,而记忆表象往往是由其他的事物,特别是在有关词语的作用下引起的。例如,一个老朋友在远方工作,当收到和阅读他的来信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老朋友的形象和在一起学习的情景。
表象是记忆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研究的数据推测,在人的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的比例是1∶1000,由此可见,表象的信息量在记忆信息的总量中占了极大的部分。
表象有不同的种类,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运动觉的表象等等。表象可能是单一的,如视觉表象、听觉表象等;但通常是综合性的,这是由于在知觉过程中不同分析器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回忆某个外文单词时既有声音的听觉表象,又有字母的视觉表象。
篇7:醉是下雨散文
醉是下雨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白云悠悠逢一片,春潮绵绵连海平。本是春江花月夜,可怜天公最爱雨。都说“穿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雨中,桂香正浓,在雨中忙碌穿行的雨伞,偶得一段善缘,又遇见那一阵浓。触觉,让你体味雨中的温柔,疏疏斜斜,享受那一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不由得你神兽触碰雨的清爽,点点滴滴褪色了几分焦急。雨淅淅沥沥,纷纷扬扬,雨滴落在手心,宛若成珠,虽无色无味,但润心无声,这是雨对你的情意。雨、水、冰,有无相生,幻化无形。
往日的秋雨,总是多情,载了古人太多愁绪。但初阳后的雨,尽管总会涩了几撇,但璀璨而 温柔,清凉而近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时天公爱雨,可能身心难受,但如有一把伞,还是可以行走很远。回忆过去,擦去童年门环上的铜绿。宁是下雨天,没有伞,偏不避雨;或者是无邪带着天真,欢闹地行走在街上,将地面上形状不一的镜子给踩得嗒嗒嗒的响,然后咯咯咯地笑;亦或者是趴在柜台,望着屋檐边看那水晶般流动的念珠若隐若现,等它们临得近了,变张开嘴,尝了雨问了下自己,好像没有太多别的味道。那时候,屋外“江天一色无纤尘”,时间都不再是时间,一切都过得很慢,只觉得空里流雨不觉飞。
风过花开,叶自飘零,又闻流水香,分不清的红白玫瑰,便愿住了山水。不知何时,宛如了梦,燎了沉香,几声莺啼又呼出了晴,散了惺忪。又见叶上初阳于宿雨,水面清圆,枫叶一一,侵晓窥屋语又巧见了昨夜剩的`那几滴。
现在的日子太忙,都不知道谁能记住谁?每次见(通“现”)雨,街道上颜色各异的蘑菇散开的太快,来来往往的出租车总是喧嚣得不行,卖伞的行家数钱时笑得不行。看着秋雨,在屋里读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在行文墨迹中穿梭,顿时觉得心明气清。如果是在法国的街上,要认出杜拉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她穿的很特别,是一位“不可模仿”的女性;鲜艳的大围巾裹着一件黑色背心,加上一件毛套衫,格子裙,脚上踩着一双高跟短靴,还不忘了一副黑色框架眼镜,和杨在午后的小酒馆不知在争论什么,大概是在说《情人》:“我变老了,我突然发现我老了。他也看到这一点,他说,你累了。”又或者是在巴黎的塞纳河边,望见一个说话大声,衣着不拘小节、留着短发的潘玉良,正在和一群艺术家们喝酒,那里有她飘去中国的思念,有她的两枚印。有人解释说道:一枚是“玉良铁线”;一枚称作“总是玉关情”。还或者是在1927年,在某个巴黎的美术馆里与一个自称“我都80岁的人了,还在为爱情伤愁”的弗朗西斯・培根擦肩而过。
雨声绵绵,流水潺,愿住溪边,与清为伴,宁是下雨,是怜或者不怜的论据。青柳依依,暮日冥,港口码头,往来白丁,原是雨初晴,团叶曾记。潼山濯濯,年华戚,相望江湖,念了慈悲。怎经了风雨,坏了平凡,是念或者不念的绝笔。
醉是下雨,念者雨寄,清风悠悠,岁月静。
篇8:《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甘肃 通渭 ●马江元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醉翁亭记;进取;“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跟随作品的演进,曾在“觥筹交错”中乐极而醉的欧阳修;对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乐”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问中可知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这是因为,在欧阳修看来,鸟为饱食后投林而乐,百姓为丰衣足食安事太平而乐,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山水、风物、人情的兼济天下之乐。不但为滁州风景而乐,而且为百姓丰衣足食而乐,也为自己治理有方而乐。这样一位居于乐之巅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对作者“乐”的思想归宿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醉翁亭记》欢乐气氛中,大家也能够从欧阳修身上看到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形。这正是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使文章进一步得到升华,更加具备较深的思想意思。
(通渭县教育体育局)
篇9:《醉翁亭记》“乐”的解读
《醉翁亭记》“乐”的解读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爱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文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的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篇10:醉翁亭记是几年级的课文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被贬,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更多推荐
《醉翁亭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