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遭遇“更难就业季” 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9万,本文共6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遭遇“更难就业季” 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9万
遭遇“更难就业季” 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9万
毕业生将遭遇“更难就业季”。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择业不理想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作为折中选择,而以“学术理论与实践”为培养模式的专业硕士则越来越受青睐。
20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数为172万,比减少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68万人,比20增加9万人。考研总体人数略有减少,但报考专业硕士的人数却有所上升。
专业硕士由于录取门槛比学术硕士低,课程设置上以实战为主,就业前景和竞争力都不输于学术硕士,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更青睐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硕士。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中第8条“招生改革”规定“从起,我办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对此,甘源认为,通知中将10月联考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操作,预示专业硕士的发展将更加规范。
篇2:专业硕士改革 报考人数增长
专业硕士改革 报考人数增长
随着2012考研国家线的公布,赶着专业硕士改革大浪潮的考生们,也将确认自己能否拿到复试入场券。
今年的专业硕士改革有什么变化呢?甘老师表示,从开始,除了主要生源来自在职人员、非应届毕业生外,专业硕士又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新增19个专业硕士学位,7类专硕初试科目改革、新增了审计硕士专业,至此专业硕士学位已增至39种。密集涌现的考试政策改革为专业硕士教育市场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报名专硕的`考生数量呈现直线型增长趋势,以在职人士为主的专硕生们的需求更加趋向网络辅导。”
据甘源老师分析,20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到大约10%。而到考研,这一数字呈现了惊人的变化,全国报考人数为165万,报考专业硕士人数达43.7万人,占报考人数的26.4%。以北交大的会计硕士专业为例,其报考人数竟比去年增加了245%,全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将超过30%。报考专业硕士的同学普遍表示,“专硕并不比学术硕士差什么,报考人数相对少,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实践课程和项目课程,对未来的实际工作更有用。”(记者:张佳雨)
大学网考研频道。篇3:最难就业季推动专业硕士繁荣
最难就业季推动专业硕士繁荣
核心提示: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比699万再增28万,20毕业季又成了“最难就业季”。部分择业不理想的同学选择考研作为折中选择,以“培养特定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硕士,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们的青睐。
国家屡出政策,推动专业硕士发展
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并从20开始增加专业型硕士名额,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招生通知》),该通知中第8条“招生改革”表明从起,将十月联考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操作。国务院学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加快专业学位发展步伐,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国外专硕比例在70%以上,而国内专硕随着国家政策的接连出台,越来越受到考生和社会的认可,报考专业硕士的考生呈逐年递增趋势;与此同时,国家对于专业硕士教育也在慢慢调整中,专业学位的教育将更加正规,考生选择专业时要“量体裁衣”,不要盲目报考热门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及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斟酌。
高校毕业生顺势而动,踊跃报考专业硕士
本科持续扩招,导致就业市场趋于饱和,部分毕业生求职无门,但与之矛盾的是,尖端专业人才供不应求,隐藏在矛盾背后的却是毕业生尚未具备企业所需要的'真技能。
这一实质促使以“学术理论与实践”为培养模式的专业硕士成为就业良药。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中,总人数为172万,比20减少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68万人,比年增加9万人,考研总体人数略有减少,但报考专业硕士的人数确有上升。
专业硕士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前景越来越乐观,就业前景和竞争力都不输于学术硕士。同时,由于入学门槛比学术硕士低,课程设置上以实战为主,而用人单位也更青睐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硕士,因此,专业硕士势必成为本(专)科毕业生增加就业砝码的首选。而这也恰恰印证了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各自报名人数呈现7:3的发展趋势。
篇4:浙工商提升专业硕士比重 报考人数达3283人
浙工商提升专业硕士比重 报考人数达3283人
浙江工商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日前结束。报考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3283人,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21%。其中:学术型研究生报考人数2326人,同比增加6%;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957人,同比增加82%。随着博士和硕士专业的不断增加,浙江工商大学在招生方式上也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今年,浙商大将在博士研究生招生领域尝试新的'举措――试行硕博连读招生办法。硕博连读是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可根据学校规定的程序提出申请,在通过学校组织的硕博连读考核或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后,可被录取进入博士阶段学习。这将为本校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提供方便,并有益于改善学校博士生的生源结构。
/kaoyan篇5:90后毕业季:不着急就业 出国读研人数增20%以上
90后毕业季:不着急就业 出国读研人数增20%以上
20,被称为 “90后入职元年”,意思是按常规入学就读时间计算,1990年出生的人在年将作为应届生正式步入职场,这样一代和“80后”一样被贴上标签的年轻人,“非主流、叛逆、自我”是舆论对他们的评价。
就业、考研还是出国?考研长路漫漫,找工作磕磕绊绊,出国前途未卜,哪一种选择,都有着艰难,充满着痛苦。站在这个彷徨的分岔路口,面对这个纠结的取舍问题,90后的毕业生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北京高校留学读研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国内读研的人数仍旧占到班级总人数的10%-30%,而90后的毕业生似乎并不着急就业,待业人数有所上升。
此外,就业签三方协议的学生中60%选择回家乡的省会工作。
深造
一班40人 一半都在准备出国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人数为165.6万,比去年增长9.6%,创历史新高;据国家公务员局数据显示,2012年共有123.4万人通过国考资格审查,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另外,北京新东方学校老师统计,2012年报考GRE和GMAT这两项用于申请国外硕士的考生人数比去年增长30%以上。不难发现90后毕业生的“出路”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就业,而是更多选择继续深造。
“出国留学特别多。”首经贸大学毕业生李新运说,大四上学期有个班40名同学中,一半都在准备出国,而后有些保研、有些家里帮忙安排工作、有些拿到银行等企业的offer,最终留学的也有5人。
出国读研 人数每年增20%以上
记者发现越是排名靠前的大学,出国留学的比例越高,以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为例,班级总人数36人,出国留学读研高达21人,超过了5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行政与行政学系一个50人的班级,出国留学的人数也有15人之多。
为何选择留学?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考虑,已经拿到澳洲国立大学offer的王研同学说,出国主要是为了长见识,而且国外的'研究生只要修够学分,一年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不像国内必须读3年。
伯乐留学副总裁刘诗民告诉记者,90后的一代人,家庭条件优越,选择出国读研就成了毕业后的主要出路,每年人数以20%以上的速度在迅猛增长,“从我们公司帮忙办理的情况看,去年毕业出国的学生大概有1800人,今年至少在人,
”
国内考研 165.6万人去挤“独木桥”
“狼多肉少”是目前国内考研的现状,读研路上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据悉,今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高达165.6万,报名增长率为9.6%,但重点大学却并未进行扩招,根据往年的录取比例,将有近70%的同学落榜。
记者走访时发现,甚至不少班级考研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虽然录取率低,统计结果显示,国内读研的人数仍旧占到班级总人数的10%D30%。
“保研比较靠谱,考研的分数线太高,如果平时成绩只是中等,不建议考研。”中央财经大学一位辅导员告诉记者,在大四开始时,班里就统计就业、考研和出国意向的人数,针对部分认为考研比较“悬”的同学,辅导员和老师都劝其选择其他出路,不要在考研上浪费时间,“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听得进去,有些执意要试试,最后把企业校园招聘的高峰都错过了。”
求职
你急我不急 15%大学生待业
在不少高校辅导员看来,90后的孩子让人“很头疼”。与70后、80后大学生找工作求稳、求高薪不同,这些90后大学生似乎并不着急工作,即便临近毕业还没有offer,也每天优哉游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找工作得看兴趣。”
这两天,中财辅导老师小李很是挫败,班里两名上海生源的学生,没考研、没留学,但至今也没找工作。“我跟他们说,如果毕业签了三方协议,才能保有国家干部身份,但他们根本不在乎。”
据记者走访北京多所高校调查统计,目前约有15%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远大于去年。这些学生生源大都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家里条件优越,经济上较为宽裕。
“现在是网e时代,我和几个朋友想要针对二、三线城市办一个网站,我们分工也很明确,有管理服务器的,有负责站内信息的,也有对外的企宣人员等等”毕业不久的高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给自己打工还是比较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更卖力,虽然我们还没起步,但我们会用暑期的几个月好好规划一下。”
张同学则是毕业后进行了长期毕业旅游,走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她告诉记者:“现在暂时还不想工作,因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父母也没有催促。反而,这一个旅行假期让我学到了更多东西,思考一下以后的人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线城市吸引力降低 六成学生回家工作
调查中记者发现,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6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回到家乡的省会工作,以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语言班为例,签约的19个同学中,回家工作的占12人。
北京生活成本和压力过大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逃离”的主要原因。对外经贸大学王宇说,在家乡重点大学毕业生是块宝,而在北京就是根草,家乡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比北京要好很多,“况且房价这么贵,我得工作多少年才能站稳脚跟啊?”
此外,记者发现,二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加紧人才引进和争夺,不少省市都会组团来北京高校招聘人才,对于本地生源学生格外青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与同期数据对比后发现,2012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城市更加分散,不再大量集中于北上广深。同时,成都跻身吸引力第一集团,并超越深圳。与此同时,厦门入围大学生最期望就业的十大城市。可见,部分二、三线城市就业吸引力正在上升。
篇6:这4个大学专业报考人数不减反增,市场竞争大,毕业后工作不好找
一、英语
那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再加上每年报考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减反增,所以市场竞争压力很大,英语专业毕业生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二、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专业本来是一个前景很好的专业,不过随着各大高校开始扩招,直接导致这个专业的学生不减反增,那么电商人才基本已经溢出了,行业市场竞争压力大,有很多此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用武之地。
因为各大高校进行扩招,所以教学质量也没有统一,处于参差不齐的水平,那么此专业的学生毕业想找一份好工作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三、会计学
会计学专业一直深受考生们欢迎,每年报考这个专业的人数依然爆满。以前这个专业的确很火,也很吃香,不到这个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大不如前了,毕竟每年报考此专业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扩招,教学质量也不能达标,所以很多此专业的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合格,想找对口的工作却发现自己不合适。这个专业市场竞争压力大是个事实,工作难找是现实。
四、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大家一听这个专业名字,都会觉得很高大上,可能毕业之后随便就能当个管理层。现实却是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尽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工资却低得可怜,不少大学生接受不了如此低的工资,纷纷离职,选择考公务员。
这个专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也是很激烈,应届毕业生要跟往届毕业生竞争,优势自然不是太明显,所以说这个专业毕业生工作难找。
本文编辑:小明
(图片来源网络,侵联删)
更多推荐
遭遇“更难就业季” 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9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