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本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

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

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

沈如乾

(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所谓感悟,就是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理解数学的问题。因此,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他们能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如何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呢?

一、大胆猜想

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30÷3=12÷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计算除法题“60÷4=20÷2=90÷6=70÷5= 36÷3=36÷6=48÷4=12÷6=42÷7=”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陡增,学习兴趣浓厚。

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结果的对与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60÷4=20÷2=90÷6=70÷5=36÷3= 36÷6=48÷4=12÷6=42÷7=”的多种计算方法。所以,我认为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动手操作

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时间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画一画,真正认识周长,从而理解周长的概念。这样,本来抽象的数学知识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自参与实践而渐渐明晰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另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实地去感受周长,走一走,算一算,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这简单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在看似没有意义的走走算算中,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收到以往课堂上枯燥的讲解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三、不断变化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整数的认识开始,逐步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有学习的层次感,不觉得很突然。

用1、2、5、8、9、4等整数,任意组成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如:2.1、5.8、9.42、5.69等等,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数字的变化中接受了小数的概念,把抽象变为具体,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这样的教学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学生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及时评价

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必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每一节简单的数学课中得到提升。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舍得表扬,对他们一点点的成绩,就要大加赞赏;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更不能吝啬赞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在同学的鼓励声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勇攀知识的高峰。教师要启发学生,对回答正确的学生,送上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要从猜想、动手、变化、评价等环节入手,注意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一定能在感悟中学好数学,体会成功的快乐。

篇2:让学生在乐中学

让学生在乐中学

学习,对有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对有的学生却是一件痛苦的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能否让学生对学习形成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作 者:李国珍 谈明雪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宜城中学,214200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让学生在“动”中学

让学生在“动”中学

[教学片断]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弄清楚触、巴、拉、紧贴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课件又难以把触、巴、拉、紧贴这一细微变化关系演示清楚。教学中,我决定让学生来演一演,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爬山虎爬的动词,然后引导学生表演好:

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谁来演一演?

(生苦思冥想,一片沉默)

师:在我们演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身体当作茎,一只手当作……

(生顿开茅塞)

生:叶子,另一只手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师:谁来演一演?

(生跃跃欲试。师指名一人边说边演。)

师:谁能评价一下?

生1:“触、紧贴”这两个动作演对了。可惜“巴”和“贴”没有演好。

生2:演“巴”时,可以把手掌当作小圆片,刚开始用手指碰墙表示“触”,表示“巴”时整个手掌就贴在墙上。

生3:爬山虎能把茎拉一把,是因为脚变弯曲了,产生拉力。因此演“拉”时手要弯曲,带动身体贴着墙。

生4:开始表演时,身体离墙要远一点,到了脚变弯了,身体尽量挨近墙,这样一来,效果就会更明显。

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对表演学生说)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演好的。

(学生表演。)

师:你演得真棒!现在你们明白爬的吗?

生:细丝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从而使茎在墙上贴得更紧。

[反思]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评一评,既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生动的表演,使得本课的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篇4:让学生在美中感悟人生

让学生在美中感悟人生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高层次的感悟与自身的心境和心力有直接关系。

让学生在美中感悟人生

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例如:在执教《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设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侯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爷爷的形象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老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爷爷的伟大精神之美。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课文的第4小节是写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而课文把作者的思绪化作一个省略号。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苏轼的内心。

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四、巧用媒体感受形象美

恰倒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各种媒体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圆明园上空。接着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远古的历史事件,把遥远的地域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机智回味幽默美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与教学中各种偶发因素巧妙结合,便会呈现出一种教学机智,而幽默的教学机智往往可以活跃整个课堂。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这样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讲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响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洒点。同学们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读了起来。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招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得多。

古人就很重视笑侯,即引笑时机。因为它是幽默机智是否奏效的关键。正如相声艺术一样,包袱要抖在最关键处。在教学中同样重要,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教学机智的幽默美。

六:板书设计体现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的板书追求的正是对应、整齐,因而它能给人一种形式美。黑格尔在论述形式美时,认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就是美。因此,一块对称整齐的板书不仅给人以形式美,也给人一种美的熏陶,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

总之,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以上简单的分类也不完全科学,但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

篇5:浅谈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课文

浅谈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课文

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例如:在执教《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设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侯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 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形象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老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邓小平爷爷的伟大精神之美。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 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课文的第4小节是写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而课文把作者的思绪化作一个省略号。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苏轼的内心。

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四、巧用媒体感受形象美

恰倒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各种媒体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圆明园上空。接着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远古的历史事件,把遥远的地域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机智回味幽默美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与教学中各种偶发因素巧妙结合,便会呈现出一种教学机智,而幽默的教学机智往往可以活跃整个课堂。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这样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讲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响亮,于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洒点。”同学们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读了起来。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招显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读要高明得多。

古人就很重视“笑侯”,即引笑时机。因为它是幽默机智是否奏效的关键。正如相声艺术一样,“包袱”要抖在最关键处。在教学中同样重要,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教学机智的幽默美。

六 :板书设计体现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的板书追求的正是对应、整齐,因而它能给人一种形式美。黑格尔在论述形式美时,认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就是美。因此,一块对称整齐的板书不仅给人以形式美,也给人一种美的熏陶,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

总之,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以上简单的分类也不完全科学,但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

更多推荐

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