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用比较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本文共13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运用比较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运用比较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关键词:求同 辨异 多种方式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说一刻也离不开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清晰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样,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掌握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的混淆和断层现象,帮助他们了解知识间的层次性、联系性,而且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是把一些事物的个性属性加以分析整理,而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同异的逻辑思维过程。运用比较,一方面以对于事物属性的感知分析综合为前提,另一方面,它又为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提供基础,因此,比较是促使思维向客观接近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运用了进行比较的探索。
一、进行求同性的比较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中,有些知识具有有内在联系的同一性,因此,可探索进行异中寻找同性。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后,我用投影出示了这几种形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均属柱体,都有两个底面而且相等,截面积处处相等,因此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从而导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可以用:V=sh这一公式求出体积。
又如在教学了“比的意义”后,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前,我先请学生思考“比”同“除法算式”和“分数”有何联系?分数的分母、分子和分数线各相当于比的什么?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各相当于比的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后,我再请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再请学生归纳“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进行辩异性比较
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常常为它们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关性所掩盖,运用辩异性比较,不仅可以显示知识间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区别知识间的各自内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学了“比的意义和认识”后,通过学生归纳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基本性质具有共性后,我要求学生思考:比、分数和除法有何不同?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启发,使学生认识到,比、分数和除法既有共性,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都有相似的地方,这是它们有联系的地方,但它们之间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教学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下面两题让学生进行辨析:
(1)、学校有男生80人,是女生人数的 3/5 多20人,女生有多少人?
(2)、学校有男生8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的 3/5 多20人,女生有多少人?
我首先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题相同的'地方,都是告诉男生人数,要求女生人数,且均为是××的3/5 多20人,然后我再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题的不同地方,并让学生进行辨析:(1)题是以女生人数为单位“1”,男生80人,相当于女生人数的 3/5 多20人,因此可得,女生人数为:(80-20)÷ 3/5 =100(人);(2)题是以男生人数为单位“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3/5 多20人,因此可得,女生人数为:80× 3/5 +20=68(人)。
三、采取多种方式比较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比较,能唤起学生注意,让学生鲜明感知,加速“求同”与“辨异”的比较,促进思考。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后,我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在学生找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后,我再出示下表让更进一步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又如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两题让学生进行辨析:
(1)、修路队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2/5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3/10 ,还剩下0.5千米,这段公路长几千米?
(2)、修路队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2/5 ,第二天修了 3/10千米,还剩下0.5千米,这段公路长几千米?
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这两题进行辨析,让他们找出这两题的异同,然后请他们进行解答。
通过引导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1)题中的 2/5 和 3/10 都是分率,还剩下1.2千米的对应分率为:1- 2/5 -3/10 ,所以可得:
一段公路: “1” ?千米
还剩下:(1- 2/5 - 3/10 ) 还剩下1.5千米
因此这段公路的长为:1.2÷(1- 2/5 -3/10 )=2.4(千米)。
第(2)题中的 3/10 千米是个具体数量,第二天修的米数及还剩下未修的千米数正好是这段公路的:1- 2/5 ,所以可得:
一段公路: “1” ?千米
还剩下:(1-2/5 ) 还剩下(1.2+ 3/10 )千米
因此这段公路长为:(1.2+ 3/10 )÷(1- 2/5 )=2.5(千米)
又如在学习了比的应用后,我出示了下列两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解答:
(1)、某专业户养兔200只,白兔与黑兔的比为3∶2,白兔有几只?
(2)、某专业户养黑兔200只,白兔与黑兔的比为3∶2,白兔有几只?
上述两题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可分辨得出:(1)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白兔的只数为:200×3/3+2 =120(只);(2)题是一道比例应用题,白兔的只数为:200÷2×3=300(只)。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辨析,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篇2: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一、解题思路的理解和来源
平时大家评论一个孩子“聪明”或者“不聪明”的依据是看这个孩子对某件事或很多事得反应以及有没有他自己的看法。如一个“聪明”的孩子,往往反应快、思路清楚,有自己的主见。那么我们认为“反应快、思路清楚、有主见”是聪明的前提。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反应快、思路清楚、有主见就是他们的必备条件。
那么解题也如此,必须反应快、思路清楚、有主见。同一道题,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由不同的看法最终汇聚成正确的解题过程,这是解题的必然。无论是推导、还是硬性套用、凭借经验做题,都是思路的一种。有的同学由开始思路不清渐渐转变为清楚,有的同学根本没有思路,这就形成了做题的上的差距。
那么,如果能教会给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上,第一时间最短的思考路径,并且清晰无比,这样,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孩子”,在做题上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解题思路的来源就是对题的看法,也就是第一出发点在哪。
二、如何在短期内训练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思想其实只要掌握一种即可,即必要性思维。这是解答数学试题的万用法门,也是最直接、最快捷的答题思想。什么是必要性思维?必要性思维就是通过所求结论或者某一限定条件寻求前提的思想。几乎所有数学命题都可以用这一思想进行。
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加强了对知识点灵活应用的考察。这就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大大加强。如何才能提升思维能力,很多考生便依靠题海战术,寄希望多做题来应对多变的考题,然而凭借题海战术的功底仍然难以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以至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解题思路随意造成的,并非所谓“不够用功”等原因。由于思维能力的原因,考生在解答高考题时形成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找到解题的切入点,二是虽然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但做这做着就走不下去了。如何解决这两大障碍呢?本章将介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考生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寻找解题途径的基本方法——从求解(证)入手
遇到有一定难度的考题我们会发现出题者设置了种.种障碍。从已知出发,岔路众多,顺推下去越做越复杂,难得到答案,如果从问题入手,寻找要想获得所求,必须要做什么,找到“需知”后,将“需知”作为新的问题,直到与“已知“所能获得的“可知”相沟通,将问题解决。事实上,在不等式证明中采用的“分析法”就是这种思维的充分体现,我们将这种思维称为“逆向思维”——目标前提性思维。
四.完成解题过程的关键——数学式子变形
解答高考数学试题遇到的第二障碍就是数学式子变形。一道数学综合题,要想完成从已知到结论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数学式子变形,而这些变形仅靠大量的做题过程是无法真正完全掌握的,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解一道复杂的考题时,做不下去了,而回过头来再看一看答案,才恍然大悟,解法这么简单,后悔莫及,埋怨自己怎么糊涂到没有把式子再这么变一下呢?
其实数学解题的每一步推理和运算,实质都是转换(变形).但是,转换(变形)的目的是更好更快的解题,所以变形的方向必定是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创造条件向有利于解题的方向转化.还必须注意的是,一切转换必须是等价的,否则解答将出现错误。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寻找差异是变形依赖的原则,变形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总结。在后面的几章中我们列举的一些思维定势,就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在解答高考题中时刻都在进行数学变形由复杂到简单,这也就是转化,数学式子变形的思维方式:时刻关注所求与已知的差异。
五.夯实基础----回归课本
1.揭示规律----掌握解题方法
高考试题再难也逃不了课本揭示的思维方法及规律。我们说回归课本,不是简单的梳理知识点。课本中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而很多考生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觉其内在思维的规律就去解题,而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题海没少泡,却总也不见成效,最终只能留在理解的肤浅,仅会机械的模仿,思维水平低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剖析,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课本在讲绝对值和不等式时,根据|a-b|≤|a|+|b|推出|a-b|≤|a-c|+|b-c|,这里运用了插值法|a-b|=|(a-c)-(b-c)|≤|a-c|+|b-c|这一思维方法,我们要弄清之所以这样想,之所以得到这个解法的全部酝酿过程。
2.融会贯通---构建网络
在课本函数这章里,有很多重要结论,许多学生由于理解不深入,只靠死记硬背,最后造成记忆不牢,考试时失分。在课本函数这章里,有很多重要结论,许多学生由于理解不深入,只靠死记硬背,最后造成记忆不牢,考试时失分。
例如:若f(x+a)=f(b-x),则f(x)关于(a+b)/2对称。如何理解?我们令x1=a+x,x2=b-x,则f(x1)=f(x2),x1+x2=a+b=常数,即两自变量之和是定值,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这样就理解了对称的本质。结合解析几何中的中点坐标的横坐标为定值,或用特殊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记忆这个结论就很简单了,只要x1+x2=a+b=常数;f(x1)=f(x2),它可以写成许多形式:如f(x)=f(a+b-x)。同样关于点对称,则f(x1)+f(x2)=b,x1+x2=a(中点坐标横纵坐标都为定值),关于(a/2,b/2)对称。再如,若f(x)=f(2a-x),f(x)=(2b-x),则f(x)的周期为T=2|a-b|。如何理解记忆这个结论,我们类比三角函数f(x)=sinx,从正弦函数图形中我们可知x=π/2,x=π3/2为两个对称轴,2|3/2π-π/2|=2π,而得周期为2π,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记住这一结论,即使在考场上,思维断路,只要把图一画,就可写出这一结论。这就是抽象到具体与数形结合的思想的体现。
思想提炼总结在复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类似的结论f(x)关于点A(a,0)及B(b,0)对称,则f(x)周期T=2|b-a|,若f(x)关于点A(a,0)及x=b对称,则f(x)周期T=4|b-a|,
这样我们就在函数这章做到由厚到薄,无需死记什么内容了,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这些结论的逆用。例:两对称轴x=a,x=b当b=2a(b>a)则为偶函数.同样以对称点B(b,0),对称轴x=a,b=2a是为奇函数.
3.加强理解----提升能力
复习要真正的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没有基础谈不到不到能力。这里的基础不是指机械重复的训练,而是指要搞清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只有深刻理解概念,才能抓住问题本质,构建知识网络。
4.思维模式化----解题步骤固定化
解答数学试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解题操作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要做到思维模式化。所谓模式化也就是解题步骤固定化,一般思维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一)审题
审题的关键是,首先弄清要求(证)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的表达方式是否能转换(数形转换,符号与图形的转换,文字表达转为数学表达等),所给图形和式子有什么特点?能否用一个图形(几何的、函数的或示意的)或数学式子(对文字题)将问题表达出来?有什么隐含条件?由已知条件能推得哪些可知事项和条件?要求未知结论,必须做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需知)?
(二)明确解题目标
关注已知与所求的差距,进行数学式子变形(转化),在需知与可知间架桥(缺什么补什么)
1.能否将题中复杂的式子化简?
2.能否对条件进行划分,将大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
3.能否进行变量替换(换元)、恒等变换,将问题的形式变得较为明显一些?
4.能否代数式子几何变换(数形结合)?利用几何方法来解代数问题?或利用代数(解析)方法来解几何问题?数学语言能否转换?(向量表达转为坐标表达等)
5.最终目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三)求解
要求解答清楚,简洁,正确,推理严密,运算准确,不跳步骤;表达规范,步骤完整
以上步骤可归纳总结为:目标分析,条件分析,差异分析,结构分析,逆向思维,减元,直观,特殊转化,主元转化,换元转化。
篇3: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要学好数学意味着要做什么?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数学给你最大感觉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答案是做数学、解题,怎么样才能提高解题正确率。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单纯从题目数量来看,可以说“题海茫茫”,才会有“刷题”这一说法。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就变成很多数学老师必修课。因为能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进一步深入,而且也是衡量数学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之一。
在这样背景下,解决数学问题就变成了数学教学的核心。如何做到让我们的学生身在题中,做到安然处之,那么我们必须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核心思想,做一题,会一类,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个实例:
第三步:进行解题反思
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型,其中涉及到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角形的面积,二次函数的最值等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方程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我们要做到一理二解三思,数学问题都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对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必须滚瓜烂熟,切勿模棱两可。我们平时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时候要注意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推理依据,并能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这样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
篇4:如何运用对话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何运用对话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手段,语言能力只有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流才能习得。而在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擅长学习课本知识,应付书面考试,用英语与人交流则有障碍的现象。因此,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使他们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指导学生表演课文作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契机。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学过的知识,改编一个课文或自编一个对话,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形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溶入到丰富、真实、自然的语境中,让学生有目的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巩固和加深对语言的掌握。指导学生表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可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表演对话:
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表演原课文中的对话。要求学生尽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用流畅、自然的语言,略加一点动作,再配上一些小道具,生动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场景。通过表演对话把书本知识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更加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另外,表演对话也培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一旦他们有了兴趣,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如:三年级课本《SUCCESS WITH ENGLISH》 Book 1 Lesson 10(关于外星人了解地球的交通工具)。首先,在学生学完这段课文后,利用图片在教室创设一个模拟环境,教师可借助简单的头饰扮演外星人,全体学生饰演孩子的角色,给他们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排练,继而让学生出来表演。
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要注意纠正学生易犯的一个通病:“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学生往往会毫无表情地,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句子“背”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很自然地把句子“说”出来,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同时注意要有适当的表情和动作,真正把对话表演出来。
二、改编对话:
在表演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改编对话并表演:如更换文中的人名、地名和时间等细节或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丰富、充实原对话,甚至教师可鼓励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对原对话不断加工,使之以全新面目出现。通过改编对话,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活化为学生自己的对话。同时也有效而又系统地复习了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进一步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
如:广州市小学英语课本第六册Book A中每个巩固课的Read and Act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把握契机,让学生依角色需要自由组合,并根据其内容适当进行扩展。并准备或自制所需的小道具。课前3分钟让他们去表演,展示其努力准备的成果。
在改编对话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不要只停留在简单的生词替换练习上,要尽可能多地改变对话;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知识,适当扩充对话,增加新的内容,经过加工,把原来书本上的`对话变为自己的对话。
三、自编对话:
在学生改编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场景,或根据原对话编续集,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己构思整个故事,编排情节,设置场景,设计动作,确定语言等细节,自编、自导、自演对话,力求内容新颖有创意,语言流畅而优美,表演自然有感染力。自编对话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活动空间和想象余地,综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他们语言运用能力最好的测试。在自导对话时,学生没有现成的情节可以套用,现成的语言可以模仿,他们必须完全自己动手,参与编、导、演的全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环节、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各种关系。因此,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导对话是自编对话的铺垫、序曲,而自编对话是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创造力、表演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结果。
如:教师可提供一个场景In the shop(在商店),让学生编对话,教师可适当提示,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编对话时不局限于在商店买东西这一情节,如:可展现在商店里遇上旧同学,两人叙旧的场面;也可演绎智擒小偷或勇抓劫匪的一幕,或上演一出奸商欺骗顾客的笑剧等。此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据图编故事,如:广州市小学英语课本第六册Book B 34页看图编故事,并猜测将会发生什么事,然后看44页及61页的图把故事补充完整。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编对话时特别要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以旧有知识为基础,融合自己的语言,并借助身体语言表达。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对话和表演要始终持肯定的态度,以激励为主,并适当提出改进意见,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编对话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自信。教师要注意纠错的场合、方式和方法,不要在学生表演进程中及时改错、有错必纠,而要尽可能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指出他们对话中较严重的语法错误,而允许学生犯些小错误。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编对话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求故事生动有趣、新颖有创意。
四、试演短剧: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尝试着表演短剧。学生可选择一些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剧本,选取几个易表演的片段,编排通俗易懂的台词外加旁白补充说明故事,布置简易的场景,设计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加以表演。通过表演短剧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英语是窗口、是桥梁、是工具,通过它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是与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语言的运用。如:我镇曾开展英语课本剧的比赛。各校学生表演了《爱美的公鸡》、《猴子下山》、《猴子与老虎》等课本剧。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都能非常认真、投入地表演,演出很成功,效果极佳。教师在引导学生表演短剧时,还可以大胆放手,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演出有他们特色的短剧;此外,要对学生的创作和表演持鼓励的态度,对
[1] [2] 下一页
学生的大胆尝试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总之,通过创设虚拟的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表演课文、短剧,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达到切实、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创设条件,营造浓厚的语言氛围,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境中,有目的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
上一页 [1] [2]
篇5: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及解题能力
“侧重培养英语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这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在JEFC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有一篇阅读课文,而SEFC材料沿用JEFC教材的特色,在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基础上,逐渐突出阅读,每个单元中有二篇阅读课文。众所周知,历年来,不论是高考英语,还是全国CET BAND4或CET BAND6考试,又或研究生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题能否得高分,可以说几乎决定了考生的英语科总成绩。在此,笔者通过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以及自身参加的各式各类的英语考试的体会,谈谈应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及其解题能力。
一、通过阅读课文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这里笔者试以我们高中一篇课内课文“The Bison on the Plains of America”(Lesson 50, Unit 13 SEFC student's book 3B)为例,谈谈笔者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共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通过阅读课文进行大意理解训练
首先,要着眼整体。指导学生在6分钟内快速阅读完课文,之后笔者提出几个与课文有关的口头问题:事实询问题、细节理解题等,由易到一定难度,进行辅导理解练习。
1. Who were the first settlers on the plains of America?
2. Where were the Native Americans thought to come from?
3. Who bought the first horse to the American continent?
4. What happened to Nature Americans when European settlers began to move westwards?
5. What cause a big change in the wildlife on the plains?
然后进行课文内容顺序排列练习
Put the sentences in the correct order according to your knowledge about the wildlife.
( )A. So there was not enough bison waste to improve the soil.
( )B. The plants were getting fewer and fewer.
( )C. Millions of bison were killed by settlers.
( )D. The soil became poorer, and supported fewer plants.
( )E. The insects living on the plants died out.
( )F. The Wolves and other animals that lived on birds and prairie dogs would have to starve.
( )G. With less insects birds couldn’t get enough food and neither could prairie dogs.
(二)通过阅读课文进行词义,句意理解训练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一些生词,他们不知道怎样办,往往会借助字典。特别是在遇到几个生词时就会头脑发胀,产生畏惧感,从而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模糊不清,因纠缠文中的个别生词和难句而影响了对全文主旨大意的了解。因此,笔者指导学生认识到文章中一些关键词,短句或者句子都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要注意特定的具体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引导他们识字、解词,准确理解一些单词、短语,较难的句子在短文中的含义,并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前提下,与文章的中心与主题联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停下来查字典。
(A)根据上下文理解 (1) Now that they could ride horses, it became easier to hunt the bison, a type of cattle which used to exist in huge numbers on the plains of American.
学生不理解 bison这一词的意思,笔者指导他们把握后面的解释来理解,这是“a type of cattle.”
(2) There was less food for birds and also for the prairie dog, a kind of animal which lives in holes in the ground.
根据“a kink of animal ……”可知“the prairie dog”的意思。
通过以上练习,笔者告诉学生通常遇到生词时注意看后面的解释,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了。
(B)根据构词法理解词义
(1) While early settlers had killed bison for food, now the killing became more widespread.
Widespread 是一个合成词。把它分开成为 wide, spread就可知其意。
(2) The skins were used for making tents and water containers.
Container 是由contain+ er构成的派生词。-er在词尾一般指人或物。它前面有water,因此,可断定是容器。
(3) The Native Americans caught and trained them.
Trained, 此处v+ed 说明是动词,已改变原意。
(C)句子理解
Thus one simple fact, a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bison, had an effect on the whole wildlife chain of the plains.
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可知,a change …… bison 是fact的同位语。主语是fact,谓语是had an effect on …… 根据上文所述可理解此句。
(三)、通过阅读课文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及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训练。
学生不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此种类型答案,需重新组织语言。笔者适时诱导,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维呈现开放状态,指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及全篇内在逻辑关系,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对暗含在文章中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的动机,以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态度、意图、观点进行全乎逻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同时抓住文中实质性的东西,不要被某假象的表层信息或似是而非的东西所迷惑,而应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并且注意推断作者态度时要力求从作者态度、观点去思考,切勿想当然,凭个人观点和习惯看法来回答短文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概全思维,逆向思维和发展思维能力。
(A)以改错形式进行训练:
1.The settlers didn’t deal honestly with the Native Americans.
2. The settlers didn’t end up with better land than the Native Americans.
根据课文中第三段定居者与土著首领订协议又单方面撕毁协定可知1正确。同时本段又提到大量土著人被定居者强迫离开他们原先的狩猎地,因此定居者获得较好的土地,可知2错句。
(B) 以 WH-问题形式提问
(1)Wha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killing of the bison?
(2)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根据最后一句含义为大量捕杀野牛,改变了生物链,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可知人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保持野生动物,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本身。
(四)通过阅读课文进行细节理解训练,完成几个数字计算题。
笔者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细节,故事性较强的传说,人物传记等题材的课文,指导他们抓住文章的主线,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的年龄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于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题材的课文,应注意地理名称,他们的分布位置、河流的走向、历史事件的人物、地点及年代等,同时应注意数字前后的一些修饰语。例如:
More than 30,000 years ago, from 1830 onwards, around the year 1600, about 170, between 1850 and 1910, from 60 million to just a few hundred.
(1) The native Americans arrived in _______ by crossing a land bridge from Asia to American.
A. 28,000 B. 25,000 C. 31,000 D. 21,000
(2) The number of bison was _______ in 1910.
A. 1,200 B. 5,300 C.60 D.302
根据文中 The bison population is thought to have fallen from 60 million to just a few hundred. 可知答案D。
(五)通过阅读课文进行主题,论点归纳练习。
笔者通过训练学生寻找短文主题句使他们认识到通常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或在结尾常有总结性内容,各个段落的首句通常是该段的主题句,引导学生注意每段的论点句即中心句,抓住每一段的主题句。例如:
第一段论点句为: The first settlers on the plains of America were Native Americans.
第二段: How the bison were brought and killed in the American continent?
第三段: From 1830 onwards in the USA and from about 1870 in Canada, settlers began to move westwards, and to take possession of the plains as their own.
第四段总结性句子在文章末尾:Thus one is simple fact, a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bison, had an effect on the whole wildlife chain of the plains.
(六)听录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布置作业;改写/缩写本篇课文,并做到下节课能复述。
通过听课文录音可增加深化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痕迹,写作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写作技巧,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复述有助于对课文进一步理解并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在进行课文训练的同时,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NMET阅读理解的特点,并介绍了解题技巧,从而使他们对此类型阅读题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结合练习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解题能力。
二、以NMET为例谈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解题能力
阅读技能是通过阅读课文并作相应的训练,加大泛读量及一系列的练习来培养的。笔者现以NMET阅读理解题谈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解题能力,其常见题型有如下:
1、直接解答题
这类问题的答案可以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到,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和阅读速度,这类题比重较少,如1995NMET中考3题,但这种题型都是其它题型的基础。
2、词语理解题
这类试题是通过同义转换方式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字句的理解。这类词语通常一词多义,考生必须理解题意,在短文中找到相关字句,反复推敲、理解,方能正确作答。这类题的比重也少。如1995NEMT中考1题。
71.The underlined word “family”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s ______.
A. home B. children C. wife and husband D. wife and children
根据短文中 The banker, with his wife and family , was able to get out through the window in the roof, 可知答案B.
3、归纳概括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主要大意的能力。命题方式有归纳段落大意,找出文章要点,选标题等。考生必须通读全文,抓住每段或每个层次的意义,找出内在联系,通过归纳概括,才能选对。这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的能力。
1995NMET中的67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gives a general idea of how the noise-killing system works?
A. By producing pressure waves go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B. By mixing high frequency sound waves with low frequency sound waves.
C. By making copies of the unwanted sound waves and letting them out a little later.
D. By mixing new sound waves with the noise and sending them out together.
4、推理判断题
这类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明确说出的意思,包括事情的因果关系,人物的目的动机,作者的倾向态度等。要求考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合乎逻辑推理判断获取新信息,读懂本文抓住关键字透过表层含义,对文章内容深入开拓,有时还要求考生结合阅读材料以外的常识去判断。这类题所占比重最大1995NMET中占17题。这类题型还包含计算题,排序题、正误判断、推理等。难度较大,在教学中作者把类题作为重点,难点来突破。
A. Someone had come to make an apology.
B. Someone had come to give him the money.
C. His friends has come to ask about the football pools.
D. His friends has come to congratulate him on his luck.
5、识图解意题
此类试题中可以看到插图,这些插图无形之中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解题时,笔者指导学生一定要把文章与图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图文对照,互相验证,细心思考,不难判断。在学生进行阅读时,笔者指导他们采取以下解题技巧和对策。
(1)限时阅读。即快速整体阅读、掌握大意。
答题时首先把短文在几分钟内快速扫读一遍,侧重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不拘泥于个别词句,一时看不懂的地方不要停留,继续读下去。着重主要信息,紧跟线索,不同的短文体裁要注意不同的阅读方式。
A.在阅读故事传说人物传记等记叙文章时,它的首句往往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作为理解全文的起点,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词,因为它们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及先后顺序。
B.在阅读社会及科普文章时,要注意事物的名称、日期、数字、距离、尺寸、颜色及数字前的修饰语,如:nearly, less, than, about, around, some, more than, not less than, no more than, over等。还要注意它的主题一般在段首。因为文章后的问题主要对这些而设计。
C.对议论文要特别注意文章的论点句,它常常在篇首,中间段落便是解释,细节及例证,即论据,而文章后的问题也常根据论点来设计。
D.新闻报道的首句更具特色,全篇的意义往往用开头一句交待出来,因此对首句要认真阅读。
E.对幽默文章则应注意末句,它的结速语常含有总结性的意犹未尽之意要由读者自己体味。后面的问题也常常据该句设计。此时应抓住末句,回顾上文,前后照应,仔细推敲,文中的未尽之意也不难开拓。
(2)在答题时要理解题意,按图索骥
A.在快速读完短文之后,要认真审题,包括题干和选项。明确问题的要求后,再细读短文或有关段落,字句,一定要遵循文章的主旨切不可按自己的观点去判断,要根据作者的意向和态度去判断。
B.对多义词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确切意思,或根据构词法推理。
C.还可用排除法,先排除有把握的错误答案。
(3)统观全篇,前后照应
答完一篇短文后的全部题目后,要把短文再读一遍(如果考试时,时间充分的前提下),逐一核对答案,因为围绕着一篇短文所出的几个理解是互相关联的,因此各题的答案也应互相照应而不应前后矛盾。一篇短文后的几个题目中往往有一题是关键,关键题答对了,其余会迎刃而解。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应重视最后一个步骤。
三、从课外涉猎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
其实,我们都知道,要提高阅读理解及解题能力,不是靠一两天时间就能办到的,它要求学生一朝一夕的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最后作者要求学生还必须认真做到以下两点:
(1)多读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
阅读理解题是考查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理解及想象等能力。要做好这一部分,如没有比较丰富的知识,阅读面及知识面,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通过多涉猎课外知识,通过多读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增加对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知识的了解,才能把它做好。现就以近年来的研究生英语考试阅读理解题型为例,其阅读理解出题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四类:经济类、科技类、法律道德类、社会生活类。
倘若要做好这四类题型,考生在平时没有涉猎这方面知识,要得高分可谓是“难”。笔者在此建议考生多看像CHINA DAILY, 21ST CENTURY报纸等,因其中所刊登的内容很多都包含以上四类题型。
(2)多听广播、收音机等新闻媒介
听广播、收音机等亦可以增长个人的见识,通过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从而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这对于我们做阅读题可以说是有益而无一害。
以上笔者详细谈了如何从课内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导学生以NMET为例去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要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去巩固和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通过这些步骤,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解题能力及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6: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一、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
1、“纵变”: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2、“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粮店要运进大米多少吨?
变化题:
(1)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
(2)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0.6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3)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4)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汽车运进75%;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的吨数是汽车已运吨数的1/24。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5) 粮店要运进面粉14吨,是运进大米吨数的7/8。这些面粉和大米,用4辆汽车运,每辆运2.5吨,需要运几次?
这样,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就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1、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 或X(1+2/3)=50X=30
(3)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厂计划10天制造200台机器。结果2 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几种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计划产量看作“1”。
Ⅰ、10-1÷(25%÷2)=2(天)
Ⅱ、10-2×(1÷25%)=2(天)
Ⅲ、10-(1-25%)÷(25%÷2)-2=2(天)
(3)把实际天数看作“1”。
10-2÷25%=2(天)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篇7:高考地理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地理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答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地理高考中如何提高答题能力呢?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答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
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①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
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
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
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①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
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
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答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三、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答题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的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具体要求有:
1.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答案的准确性
要用精练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少使用或不使用方言、口语。如不能将“经济发展水平高”答成“有钱”“钱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考虑阅卷者连续阅卷可能产生疲劳,要让阅卷者“一秒钟改完”“爽快给分”。量体裁衣,酌情用笔。有时可依据题目的分值、答题卷所留空白的大小,大致确定书写量。答卷规范,卷面整洁。字体工整清晰,不连笔,大小均匀,尽量少涂改。不要在规定的答题区外答题,更不能用箭头指向某“地”,或写上“见反面”等。
篇8:提高解题能力的练习题
有关提高解题能力的练习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一、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
1、“纵变”: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2、“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粮店要运进大米多少吨?
变化题:
(1)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
(2)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0.6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3)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4)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汽车运进75%;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的吨数是汽车已运吨数的1/24。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5)
粮店要运进面粉14吨,是运进大米吨数的7/8。这些面粉和大米,用4辆汽车运,每辆运2.5吨,需要运几次?
这样,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就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1、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 或X(1+2/3)=50X=30
(3)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厂计划10天制造200台机器。结果2 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几种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计划产量看作“1”。
Ⅰ、10-1÷(25%÷2)=2(天)
Ⅱ、10-2×(1÷25%)=2(天)
Ⅲ、10-(1-25%)÷(25%÷2)-2=2(天)
(3)把实际天数看作“1”。
10-2÷25%=2(天)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篇9:注重解题反思提高解题能力
注重解题反思提高解题能力
解题是数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反思.解题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不在于解题的数量,而是解题的质量.
作 者:张淑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5) 分类号:G42 关键词:篇10:考研数学 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考研数学 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条件,但是为了适应考研这样的选拔性考试,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在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考生还必须根据考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能力强化训练。
有重点地强化解题训练
考研大纲包含的内容很多,从理论上说,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有出题的可能。但是从历年的试卷来看,考研试题,特别是那些较难的题目,它们的内容相对集中在高等数学的'某些重要部分。在基础训练阶段,考生需要全面认真地复习,但是在提高解题能力的阶段,应当根据考研试题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下面以数学(一)为例说明这个问题:数学(一)的考纲几乎涵盖了高等数学的所有内容,但是由于考查内容很多,题目的分布面广,所以纯粹一元函数的题目不是很多。因此对于一元微积分部分,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抓住重点。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元函数部分必定有一两个难度较大的题目。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多地集中在微分中值定理(特别是拉格朗日定理)及导数应用、定积分的性质(例如积分中值定理和变上限积分)和简单应用等内容,所以对这一部分的解题方法,要做系统性训练。
不定积分的运算是重要组成部分
不定积分的运算是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数学(一)中,纯粹不定积分的题目不常出现。在所有的试卷中,如果出现不定积分,一般是一个中等难度,但是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解题方法会涉及到分部积分法和换元积分法,但是不会很复杂。大家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许多技巧,例如有理式的部分分式分解,三角函数有理式求积分的各种代换(例如万能代换),以及无理式求积分的各种技巧,在试题中很少出现。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越是那些套路固定、计算量大的方法,在考研试题中就越少出现。因此对于不定积分,重点是熟练运用分部积分法与换元积分法,其他的技巧只做一般掌握就可以了。另外,多元函数微分学几乎每年都有一道大的题目,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微分学的概念与复合函数微分法。
篇11: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一、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一题多变
[1] [2] [3] [4] [5]
篇12:数学教学论文:和中学生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和中学生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和中学生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文 路建国
摘 要:解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课堂教学和每个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如何提高解题能力不仅是学生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想知道的,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会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顺利迎接高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取信息
不少中学生常常发出:老师讲的我都懂,就是遇见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这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也是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为提高解题能力笔者认为应该:
一、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解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没有知识谈不上解题。解题是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不断做出推理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没有一道题解决它能离开基础知识或基本理论。如果遇见题目无从下手那么很可能是你没有具备解答该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可能是你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所以在解题时每一步都是以基础知识作为推理的依据,深刻准确理解基础知识、记忆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解题,否则解题时不是出手就错,就是半途而废。切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二、切实掌握基本技能
解题能力的大小其次取决于各种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代数式及超越式的变形,函数图像的绘制,几何辅助线、辅助面的添加,轨迹的求法,数列求和,因式分解,一些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等都属于基本技能。技能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没有知识就没有技能。事实上有时很难说清楚在某一个环节用的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解题的过程又可以说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解任意一道题都离不开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因此,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在获取信息中下气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解题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输出,从而实现解决目标的运动过程。”任何人解题都从破译题意开始,通过对题目所给文字、图形、符号、式子等的理解、观察、分析、联想,同时把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技能等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题目所给文字能说明什么意境,它隐含着什么,用怎样的式子反映,对应着怎样的图像;思考题目所给图形的特征: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关键在什么地方;思考所给式子可以实施哪些变化,可以推出哪些结论等。当我们分析解题失误时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不能进入题目的意境,即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而获取信息进入题目意境是解题的'必过之关。
四、勇于探索
当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距离较远时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从而迈出你可走的步伐。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特别是让你找出某种规律的问题,可试着走“探索―归纳―猜想再证明”的路子。
五、认真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属方法范畴,但更多地带有思想、观点的属性,属于高层次的提炼与概括。在中学数学中,共识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然与必然思想。数学基本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割补法等。而数学逻辑方法或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具体与抽象等。这些都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理解、思考、分析的根本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灵活巧妙地解决有些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由此可以体会到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威力。
六、认真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解完题之后就万事大吉。这在策略上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事实上提高解题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老师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体会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于是我们在解题之后应该认真地反思。反思获取信息的经验,反思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反思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反思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反思解该题的关键靠什么,反思还能用哪些方法求解,有多少其他的解法,反思能否将该题作特殊处理或做一般性推广。反思是总结得失,积累经验避免进入题海最好的办法,是通性通法,值得总结,是解决个别问题的一招一式也值得总结。积累的解题经验越丰富,解题能力越高。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解题时一定会迎刃而解。
总之,提高解题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在崎岖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参考文献:
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宁夏盐池高级中学)
篇13:运用写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画画,而且画得不错,有的学生甚至能在几分钟内就创作出机智勇敢的“喜羊羊”、活灵活现的“灰太狼”、活泼可爱的“蜡笔小新”、惟妙惟肖的“变形金刚”等形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绘画水平却不见得有多大提高。比如,画一间房子,仍停留在“三角形下面加正方形”的水平上;画最喜欢的人物,都是圆脸大眼;画傲然屹立的松树,总是几个三角形叠加在一起;画连绵起伏的高山,就是几条单调重复的弧线。针对这种情形,我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写生教学,帮助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写生练习的重要性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的“写生”,更是异彩纷呈:有作为提高技法的写生,有作为收集素材的写生,有作为体验生活的写生,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同时,写生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愿意接受,并可随时随地进行训练,方法简便易行,可为儿童画创作提供更多理性的思考和丰富的素材,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使用的美术教材中,安排了系列写生练习的内容,而且占有相当的比重,如静物写生系列、人物写生系列、风景写生系列等。写生用到的工具极其简单,一支笔、一张纸可以信手拈来、随兴而画,效果立竿见影,能让学生迅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他们通过写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不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从最感兴趣的形象入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往往和周围的情境、个人的情绪相联系,对外界新奇的、强烈的刺激易产生注意,但这种注意很不稳定。针对他们的这种年龄特征,在写生教学中,我坚持“先入为主”的原则,主要从造型简单、学生喜闻乐见的物体入手,如动画片中的“美羊羊”、聪明可爱的hello Kitty、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一只漂亮的文具盒、一把小巧的削笔刀等,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鼓励他们细致耐心地观察、修改笔下的形象;同时适当地布置他们回家做写生练习作业,至于他们画什么,不做具体要求,只要感兴趣就行。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观察是提高绘画水平的基础。我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例如观察某位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相貌举止,观察不同的人说话时的表情、走路时的姿势等。
对于人物的写生方面,我在低年级主要安排了人物头像写生,要求学生画出三个形象各异、差别明显的小孩子头像。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绘画要点,我和学生一起,仔细分析比较每个头像的脸型、发型、五官甚至表情的差异等方面,这比教师在没有写生对象的情况下口吐白沫地“说”要重要百倍。
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在指导高年级学生画全身像时,我主要是从三方面入手——人物的头部、身体姿势和服饰,要求三部分都细致描绘,马虎不得,在规定的20分钟内完成,养成细致观察、慎重落笔的良好习惯。而且,“人”是孩子最熟悉的对象,也是自然界中最具丰富内涵的形象,通过“人”的写生,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如认知、操作,尤其是情感领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我抓住这个契机,布置学生课后回家画自己的父母、画自己的亲朋好友、画自己喜欢的人,他们感觉更加亲切有趣,写生练习的情绪高涨,绘画能力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布置给学生的一次写生的要求就是:利用一周时间,观察自己的班主任,为他(她)画一张全身像。这下,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积极动口、动手、动眼、动脑:课上,认真听班主任讲课,观察班主任讲课时的动作、表情;课后,观察班主任怎样辛勤地批改作业,留心护送大家过马路;还有的学生当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有的班主任幽默地说:“我都快成为新闻人物了。”再来看学生这次交上来的写生作品,形象更加丰富饱满,个性十足。
四、适当拓展写生练习空间
到了中、高年级,我会引导学生进行风景写生。风景写生,一般以建筑物为主,如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兼以周围物体的描绘。学校校园虽小,环境却很幽雅,颇有江南水乡的意境,周边又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流,色彩协调动人,非常适宜入画。
随着市区免费开放公园的不断增多,这也为写生练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舞台。比如,整治一新的彭祖园,增加了自然石驳岸、木栈道、亲水平台、水榭和疏林草地,新建了广场、园路、喷泉、小品、绿化、砖雕、石雕等公共设施;再如滨湖公园西园,园内设置有金石园、琴箫竹韵、海棠乐色、乐翔台、临水听涛、云影清松、白羽芦港等多个景观节点,提供了绝佳的写生素材,置身其中,自然有一种创作的冲动。我引导学生在双休日一边游园一边创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绘画能力。诚然,写生画比不上色彩画效果鲜明,但其独特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写生教学,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写生基础,从而游刃有余地进行想象画、记忆画创作,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在美术创作上不断发展、不断前行。
更多推荐
运用比较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