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蟾宫曲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蟾宫曲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蟾宫曲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魏水秋风。
【注 释】
①一个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韩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非熊,指吕尚。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1.首句中的“农夫”指,称其为“农夫”,是因为 。
2.第二、三两大句高度概括地写出了 。
3.末句“蜀道寒云,魏水秋风”采用的是 的'表现手法,其句意 。
4.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都是人尽皆知的典故,用语通俗,具有元曲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诸葛亮,姜太公
2.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回顾、凭吊和评价。
3.借景抒情,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于事无补
4.雅俗共赏。
二
前人在评论这首散曲时,有人认为,本曲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无为的情绪,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本曲通过对古代英雄诸葛亮、姜太公业绩的追忆与缅怀,所要表达的是:千古功勋,到头来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正如曲中结句所写的那样“霸业成空”,最终化作“魏水秋风”。
赏析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魏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
篇2:《蟾宫曲·怀古》赏析
元代: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译文
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
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赏析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
篇3:《蟾宫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蟾宫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 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
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5分)
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6分)
参考答案:
1.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渲染孤寂凄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
2.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①“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②“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③“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④“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以不尽东流水写无边愁绪,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
作者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蒙古族人。字叔重,号东泉。曾任南剑太守、经筵官、参知政事。存小令19首。
篇4:元曲《蟾宫曲·怀古》赏析
元代: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译文
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
①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⑧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查德卿
[元](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工曲,太平乐府中选录甚多。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明·李开先评元人散曲,首推张可久、乔吉,次则举及查德卿(见《闲居集》卷五《碎乡小稿序》),可见其曲名较高。其散曲作品内容有吊古、抒怀、咏美人伤离情之类,风格典雅。
赏析
《蟾宫曲·怀古》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
篇5:蟾宫曲钱塘怀古翻译赏析
蟾宫曲钱塘怀古翻译赏析
【双调】蟾宫曲钱塘怀古
作者:卢挚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双调
曲牌:蟾宫曲
问钱塘佳丽谁边①?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②。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③。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④,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⑤。
[注释]
①问钱塘佳丽谁边:此处是借“佳丽”暗喻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感慨临安已无首都气象。钱塘:此处指杭州。
②白傅:即白居易,坡仙:指苏东坡。
③天竺(zhú):西湖附近山名。
④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
⑤栖越吞吴,付与忘言: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仇的事,今天的游人早已忘掉了。
[译文]
问钱塘临安首都气象何在?尚且不要说诗词名家的白居易苏东坡。而今游人整天华宴歌舞,江面上乐曲阵阵,天竺山上香的人很多,整天烟雾缭绕。那柳外的青楼画船,都停留在西湖名妓苏小小门前,留连于美人的歌舞之中,只顾的寻欢作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仇的'事,今天的游人早已忘掉了。
赏析:
思想感情
作者在杭州西湖看到一些游人华宴歌舞,流连忘返的情景,顿起历史兴亡之感。杭州本是南宋的首府,元军却从这里来灭掉了宋朝,使全民族遭到异族压迫。然而此时的游人只知寻欢作乐,早已忘掉越王勾践就在这里与国人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洗雪耻辱。通过历史与现状的对比作者感到故国恢复无望,因而无限感伤。
表达技巧
运用对比,历史与现状对比,突出感伤主题。借古讽今,借用白居易,苏东坡,苏小,栖越吞吴等历史人事,讽刺了忘却国恨家仇,苟且偷安的当年的南宋统治阶级和现在的人民。
篇6:《蟾宫曲·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
【译文】
问钱塘临安首都气象何在?尚且不要说诗词名家的白居易苏东坡。而今游人整天华宴歌舞,江面上乐曲阵阵,天竺山上香的人很多,整天烟雾缭绕。那柳外的青楼画船,都停留在西湖名妓苏小小门前,留连于美人的歌舞之中,只顾的寻欢作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仇的事,今天的游人早已忘掉了。
【赏析一】
杭州本是南宋的首府,元军却从这里来灭掉了宋朝,使全民族遭到异族压迫。然而此时的游人只知寻欢作乐,早已忘掉越王勾践就在这里与国人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洗雪耻辱。
通过历史与现状的对比作者感到故国恢复无望,因而无限感伤。
【赏析二】
篇7:蟾宫曲·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蟾宫曲·长沙怀古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州搴若,谁为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上还享受着登瀛洲般的幸运,傍晚已在湖滨泊船,去岳麓山寻求写诗的灵感,到湘水边寻找春天。在水乡中把兰花穿以为佩,在小洲中拔取香草杜若,又有谁为之招魂呢?只是徒然地极目远望那环绕在苍泽山上的暮云,湘山昏暗,那湘水之神的宝瑟也聚满了灰尘。世态纷争,悠久而古老的长沙又接纳过多少的迁客骚人呢?
注释
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
长沙:古代又称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
瀛洲:本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网罗人オ,成立文学馆。入选者极受人羡慕,称内“登瀛洲”,被视为登临仙境一样荣幸。元代的集贤院,类似唐文学馆,这里暗喻自己有集贤院头衔。
舣(yǐ):使船靠岸。
湖滨:这里指长沙,因长沙地处洞庭湖边。
衡麓(lù):衡山山麓,即岳麓山,在长沙郊外。
湘水:即湘江,经长沙注入洞庭湖。
泽国:指湖南水乡。
纫兰:佩戴着兰花。纫,连缀起来。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汀洲:水边沙地。
搴(qiān)若:釆摘杜若。搴,采摘。若,杜若,一种香草。
招魂:屈原曾于湘江写下《招魂》篇,为昏君楚怀王招魂。另一解宋玉为屈原作《招魂》。这里借屈原遭流放暗喻自己。
苍泽:又名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相传为舜所葬处。
黄陵:黄陵山,又名湘山,在今湖南湘潭县北。相传山上有舜二妃的墓祠。
宝瑟:有二十五弦的拨乐器。舜时只有五弦和二十三弦。舜善拨瑟,且教二妃拨瑟。
凝尘:积满灰尘。
几度:多少次,多少个。
词臣:本指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这里泛指像屈原、贾谊那样的文士、骚人词客。
创作背景
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作者被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不久就被外放湖南长沙,失去接近皇帝、在朝廷有所建树的机会。到湖南任职后,作者写了不少凭吊古迹的散曲,这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曲子首句“朝瀛洲暮舣湖滨”,“朝”与“暮”自然是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境遇改变之迅速。一看便知作者怀古伤情的原因。作者早上还在集贤院上任,晚上就已经乘船到了长沙,而从他对集贤院的称呼“瀛洲”来看,他对那里的生活十分满意。
“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交代卢挚到访洞庭一带的目的,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表达他随遇而安、自寻快乐的积极人生态度。
“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这三句与屈原密不可分。“泽国纫兰”出自《离骚》中的诗句“纫秋兰以为佩”;“江洲搴若”出自《湘夫人》中的“搴汀洲兮杜若”;“谁与招魂”中的“招魂”指的是宋玉为屈原所作的《招魂》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隔着悠久的岁月向沉江而死的屈原致敬,其中也包含着对屈原处境与遭遇的深切理解。
“空目断苍泽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暮色沉沉,苍泽黄陵山被晚霞笼罩,极目远望,苍泽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
“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世态变化万千,长沙千百年来停留过多少遭逐的文人墨客,他们不受皇帝赏识被贬至此,只能用文字诉说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这样的历史至今仍在反复。可见作者名为吊古,实际上是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感慨。他歌颂屈原,歌颂那些历史上同他一样徘徊湘水不得志的词人忠臣,实际上也在为自己明志。
此曲蕴凄凉于苍劲之中,情真意切, 令人感动。
篇8:蟾宫曲·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蟾宫曲·怀古
作者: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蟾宫曲·怀古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
①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⑧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蟾宫曲·怀古赏析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
篇9:《蟾宫曲》的阅读答案
《蟾宫曲》的阅读答案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8、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10分)
参考答案
18、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篇10:《蟾宫曲·怀古》原文及译文
元代: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译文
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
①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⑧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篇11:《蟾宫曲·长沙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州搴若,谁为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早上还享受着登瀛洲般的幸运,傍晚已在湖滨泊船,去岳麓山寻求写诗的灵感,到湘水边寻找春天。在水乡中把兰花穿以为佩,在小洲中拔取香草杜若,又有谁为之招魂呢?只是徒然地极目远望那环绕在苍泽山上的暮云,湘山昏暗,那湘水之神的宝瑟也聚满了灰尘。世态纷争,悠久而古老的长沙又接纳过多少的迁客骚人呢?
注释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
长沙:古代又称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
瀛洲:本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网罗人オ,成立文学馆。入选者极受人羡慕,称内“登瀛洲”,被视为登临仙境一样荣幸。元代的集贤院,类似唐文学馆,这里暗喻自己有集贤院头衔。
舣(yǐ):使船靠岸。
湖滨:这里指长沙,因长沙地处洞庭湖边。
衡麓(lù):衡山山麓,即岳麓山,在长沙郊外。
湘水:即湘江,经长沙注入洞庭湖。
泽国:指湖南水乡。
纫兰:佩戴着兰花。纫,连缀起来。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汀洲:水边沙地。
搴(qiān)若:釆摘杜若。搴,采摘。若,杜若,一种香草。
招魂:屈原曾于湘江写下《招魂》篇,为昏君楚怀王招魂。另一解宋玉为屈原作《招魂》。这里借屈原遭流放暗喻自己。
苍泽:又名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相传为舜所葬处。
黄陵:黄陵山,又名湘山,在今湖南湘潭县北。相传山上有舜二妃的墓祠。
宝瑟:有二十五弦的拨乐器。舜时只有五弦和二十三弦。舜善拨瑟,且教二妃拨瑟。
凝尘:积满灰尘。
几度:多少次,多少个。
词臣:本指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这里泛指像屈原、贾谊那样的文士、骚人词客。
创作背景
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作者被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不久就被外放湖南长沙,失去接近皇帝、在朝廷有所建树的机会。到湖南任职后,作者写了不少凭吊古迹的散曲,这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曲子首句“朝瀛洲暮舣湖滨”,“朝”与“暮”自然是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境遇改变之迅速。一看便知作者怀古伤情的原因。作者早上还在集贤院上任,晚上就已经乘船到了长沙,而从他对集贤院的称呼“瀛洲”来看,他对那里的生活十分满意。
“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交代卢挚到访洞庭一带的目的,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表达他随遇而安、自寻快乐的积极人生态度。
“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这三句与屈原密不可分。“泽国纫兰”出自《离骚》中的诗句“纫秋兰以为佩”;“江洲搴若”出自《湘夫人》中的“搴汀洲兮杜若”;“谁与招魂”中的“招魂”指的是宋玉为屈原所作的《招魂》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隔着悠久的岁月向沉江而死的'屈原致敬,其中也包含着对屈原处境与遭遇的深切理解。
“空目断苍泽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暮色沉沉,苍泽黄陵山被晚霞笼罩,极目远望,苍泽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
“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世态变化万千,长沙千百年来停留过多少遭逐的文人墨客,他们不受皇帝赏识被贬至此,只能用文字诉说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这样的历史至今仍在反复。可见作者名为吊古,实际上是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感慨。他歌颂屈原,歌颂那些历史上同他一样徘徊湘水不得志的词人忠臣,实际上也在为自己明志。
此曲蕴凄凉于苍劲之中,情真意切, 令人感动。
篇12:《蟾宫曲·别友》阅读答案
周德清
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①。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
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②飞去如何?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
【注】:①韩娥:古代一善歌女子。②行云:《列子·汤问》中描写歌声有“响遏行云”句。
1.请具体分析“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所使用的最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夜已深,人已醉,宴席将散,人将远行,诗人抬眼望天,只见淡淡银河横隔天际,清冷的`孤月伴着满天星星(2分)。诗人在这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情别绪和孤独情怀。(2分)
2.采用了对比手法(2分),将友人离别后的孤独(灿灿蟾孤)与离别前的宴席欢乐之状作对比,表达了惜别之情。(2分)(答“借景寓情”“用典”“双关”并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作者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属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对语音学和曲律的研究贡献甚著。《录鬼簿续篇》称其“又自制为乐府甚多,长篇短章,悉可为人作词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胃德清之韵,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散曲现存小令1首、套数三套。
更多推荐
《蟾宫曲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