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著名矿产:锡 石油
篇3:地理教案-居民和经济
地理教案-居民和经济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中国建设中的贡献。 2.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社会风貌。 3.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以及锡、石油两种重要矿产的分布。 4.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及其发展民族经济的途径。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并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独立自主,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方面讲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东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共有五亿多人,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个大岛屿沿海平原上。这些地区适合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讲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节就介绍印尼人口众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比较丰富,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本节着重讲述了东南亚华侨和华人,总数2000多万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少数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约占77%,马来西亚约占25%。泰国、印尼、越南等过的华人很多。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农业和矿业是本节的重点,教材首先说明东南亚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以水稻为主要食粮。教材中利用东南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油棕蕉麻的.图画,以及阅读材料,加深学生的印象。东南亚的矿产中,锡矿最重要,锡矿砂的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东南亚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东南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矿资源也较丰富。但由于过去长时期受殖民统治,致使各国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单一,主要以生产少数几种农、林产品或矿产品为主,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薄弱,经济上仍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在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劳力,发展加工工业,振兴民族经济。 东南亚丰富的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别是进些年来,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使东南亚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加上东南亚各国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教法建议 本节在上一节全面分析东南亚的位置、地形与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后,进一步讲述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讲述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应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声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知,通过分析和综合大量的感性认识,从中概括出对东南亚经济状况和居民的总体特征。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遥远而陌生的地区,直观和形象就更为重要。 讲述东南亚的居民时,可先结合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人口分布图,联系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许多人愿意在这里耕种,说明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结合“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介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联系历史及目前状况说明他们的巨大贡献,并参考“东南亚华侨”一段,举一些事例加以补充说明。并说明华人和华侨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讲述东南亚的物产时,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画,并结合有关天然橡胶,油棕,蕉麻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印象。东南亚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这同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讲述矿产资源时,应利用矿产符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和石油的主要产区和主要生产国。 东南亚的经济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输出为主。教学时应说明这是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努力发展经济,改变这种状态。现在经济也在高速成长。 用各种风光、名胜古迹引导学生分析出东南亚旅游业在自然,人文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如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分析该区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 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产区 【教学工具】 世界人种、人口分布图 各种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现在让我们一起综合分析、评价一下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的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上农业发展得最早,养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有五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经济发展状况。 (板书)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 人口稠密 (提问)东南亚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岛屿沿海平原上。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布?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岛屿沿海平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因此成为人口稠密区。而山区,交通不便,热带雨林的过于湿热,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岛。我们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这儿种地,庄稼长的特别好,人们愿意到这里来生活,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出示图片)“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 (讲解) 吉隆坡的唐人街和华人、华侨概念的差别。 东南亚的人口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总数2000多万人以上。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书)华人众多 (提问)为什么大批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去谋生呢?除了距离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们去呢? 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是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东南亚有那些丰富的物产呢? (可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看“东南亚农产品分布图”,完成以下内容: (1)用绿笔在图上涂绘水稻的分布区,说出水稻的主要生产国。让学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区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 (2)找出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产国并填表。 主要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 蕉麻 稻米 主要出产国及出口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菲律宾 泰国 (特别强调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主要是马来群岛上的国家,因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比中南半岛更适合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看“油棕 蕉麻的图画”了解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用途和特点。 (总结)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该地区的居民以稻米为食。 (3)示范在图上沿锡矿带画一条粗红线。(缅 泰 马 印尼是世界著名的锡矿带,锡矿砂的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4)找出石油生产国。(印尼,文莱)东南亚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提问)东南亚大量出口的农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什么经济仍落后?和刚学完的日本比较一下,(从资源、出口产品的类型和经济发达程度)探讨一下原因? (学生活动) (总结)东南亚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长期的殖民统治,使经济落后。殖民者将东南亚作为掠夺廉价资源的宝地,压抑本民族工业的发展,以便使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地,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农矿资源也较丰富。致使各国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单一,主要以生产少数几种农、林产品或矿产品为主,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薄弱,经济上仍以初级产品。但是东南亚各国在独立后,为了振兴经济,重视发展工业,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加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看图)宗教建筑的图片,它们是关于哪个宗教的,在哪个国家盛行? 国家 宗教 重要建筑 印尼、文莱、马来西亚 伊斯兰 清真寺 菲律宾 天主教 天主教堂 缅甸、泰国、柬埔寨 佛教 仰光大佛塔、曼谷镀金佛塔、吴哥窟 (展示东南亚的风光图片) (总结)东南亚丰富的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别是这些年来,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使东南亚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加上东南亚各国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新马泰”已成为国际旅游热线之一。 总结性的课堂练习 地区 地形 气候 主要物产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热带季风 水稻 马来群岛 地形崎岖,多火山 热带雨林 锡、石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 人口稠密 华人众多 主要物产 1、 主要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 蕉麻 稻米 主要出产国及出口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菲律宾 泰国 2、著名矿产:锡 石油 东南亚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篇4:居民和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中国建设中的贡献。 2.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社会风貌。 3.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以及锡、石油两种重要矿产的分布。 4.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及其发展民族经济的途径。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并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独立自主,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方面讲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东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共有五亿多人,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个大岛屿沿海平原上。这些地区适合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讲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节就介绍印尼人口众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比较丰富,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本节着重讲述了东南亚华侨和华人,总数多万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少数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约占77%,马来西亚约占25%。泰国、印尼、越南等过的华人很多。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农业和矿业”是本节的重点,教材首先说明东南亚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以水稻为主要食粮。教材中利用“东南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油棕蕉麻的图画,以及阅读材料,加深学生的印象。东南亚的矿产中,锡矿最重要,锡矿砂的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东南亚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东南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矿资源也较丰富。但由于过去长时期受殖民统治,致使各国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单一,主要以生产少数几种农、林产品或矿产品为主,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薄弱,经济上仍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在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劳力,发展加工工业,振兴民族经济。 东南亚丰富的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别是进些年来,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使东南亚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加上东南亚各国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教法建议 本节在上一节全面分析东南亚的位置、地形与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后,进一步讲述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讲述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应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声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知,通过分析和综合大量的感性认识,从中概括出对东南亚经济状况和居民的总体特征。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遥远而陌生的地区,直观和形象就更为重要。 讲述东南亚的居民时,可先结合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人口分布图,联系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许多人愿意在这里耕种,说明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结合“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介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联系历史及目前状况说明他们的巨大贡献,并参考“东南亚华侨”一段,举一些事例加以补充说明。并说明华人和华侨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讲述东南亚的物产时,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画,并结合有关天然橡胶,油棕,蕉麻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印象。东南亚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这同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讲述矿产资源时,应利用矿产符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和石油的主要产区和主要生产国。 东南亚的经济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输出为主。教学时应说明这是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努力发展经济,改变这种状态。现在经济也在高速成长。 用各种风光、名胜古迹引导学生分析出东南亚旅游业在自然,人文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如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分析该区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产区 【教学工具】世界人种、人口分布图 各种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现在让我们一起综合分析、评价一下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学生活动)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的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上农业发展得最早,养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有五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经济发展状况。
篇5:居民和经济教案
人口稠密 (提问)东南亚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岛屿沿海平原上。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布? (学生活动) (归纳/Article/Index.html>总结)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岛屿沿海平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因此成为人口稠密区。而山区,交通不便,热带雨林的过于湿热,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岛。我们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这儿种地,庄稼长的特别好,人们愿意到这里来生活,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出示图片)“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 (讲解) 吉隆坡的唐人街和华人、华侨概念的差别。 东南亚的人口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总数2000多万人以上。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书)华人众多 (提问)为什么大批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去谋生呢?除了距离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们去呢? 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是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东南亚有那些丰富的物产呢? (可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看“东南亚农产品分布图”,完成以下内容: (1)用绿笔在图上涂绘水稻的分布区,说出水稻的主要生产国。让学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区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 (2)找出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产国并填表。 主要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 蕉麻 稻米 主要出产国及出口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菲律宾 泰国 (特别强调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主要是马来群岛上的国家,因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比中南半岛更适合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看“油棕 蕉麻的图画”了解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用途和特点。 (/Article/Index.html>总结)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该地区的居民以稻米为食。 (3)示范在图上沿锡矿带画一条粗红线。(缅 泰 马 印尼是世界著名的锡矿带,锡矿砂的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4)找出石油生产国。(印尼,文莱)东南亚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提问)东南亚大量出口的农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什么经济仍落后?和刚学完的日本比较一下,(从资源、出口产品的类型和经济发达程度)探讨一下原因? (学生活动) (/Article/Index.html>总结)东南亚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长期的殖民统治,使经济落后。殖民者将东南亚作为掠夺廉价资源的宝地,压抑本民族工业的发展,以便使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地,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农矿资源也较丰富。致使各国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单一,主要以生产少数几种农、林产品或矿产品为主,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薄弱,经济上仍以初级产品。但是东南亚各国在独立后,为了振兴经济,重视发展工业,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加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看图)宗教建筑的图片,它们是关于哪个宗教的,在哪个国家盛行?
篇6: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理教案
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理教案 【教学重点】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教学用具】西亚北非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 (提问)这三幅图表现了世界上哪个地区的地理景观? 西亚和北非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神秘的土地。 (讲授研讨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开篇,讲解教材将西亚、北非合为一个地区的原因。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获得的知识和刚才提供的图片,能不能说说有哪些国家属于西亚和北非?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政区图 引导学生先在地图中确认西亚北非的范围,然后依次找出主要国家并进行填图练习。 (教师演示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北非政区图 (提问) 1、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2、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 3、本区有哪些主要的海峡? 4、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 (总结)西亚北非的位置极其特殊,有人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启发式提问)西亚北非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使得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那么,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展示)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学生讨论)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 2、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 (讲解)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 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总结)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来) (承转)西亚北非不但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该地区的地形。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地形图 (提问) 1、西亚北非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2、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 教师简要介绍两河流域及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课件展示)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古代文明 (讲解)在西亚和北非地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目前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 (课件展示)死海 简要讲解死海名称的来历及特点。 (课件展示)世界气温途、世界降水量图、世界气候类型图、阿斯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提问)西亚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讲解)由于该地区炎热干燥,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在北非的阿齐济耶曾出现过57、8°c的世界最高温记录,而且本地区降水稀少,有的地区甚至几年不下雨。很多国家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 (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中找出没有河流的无流国) (提问)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观察气候类型图)在本地区是否只存在热带沙漠气候? (课件展示)地中海式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提问)该种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类型? (利用图表进行分析,简要讲解这种气候的成因) (承转)通过前面几个区域的学习,我们能够发现,气候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温少雨的气候使得本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家从图上能看出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北非西亚地区在气候的影响下,沙漠广布,尤其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课件展示)撒哈拉沙漠景观 (学生活动)沿北回归线量算撒哈拉沙漠从大西洋岸到红海边的距离(约5200km) (讲解)刚才计算撒哈拉东西距离,表明横跨整个北非;现在再看一看南北纵贯情况,北起地中海,南抵苏丹草原。总共面积77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总面积的`1/3,比澳大利亚大陆还要大,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承转)“撒哈拉”原意是“一块广阔的不毛之地”。尽管“地上光秃秃,沙子砾石满地铺”,但是,地下却与地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状况,撒哈拉沙漠的地下水、石油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地下水出露地表的地方还分布有小块绿洲。 (提问)撒哈拉沙漠正在扩大蔓延,人们已经意识到沙漠化的危害。这么大的土地应当如何利用,如何改造? (学生讨论) (总结)人类是可以用植树种草的生物措施来预防。 (新课结束,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西亚和北非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其影响下的自然环境。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发现,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形、生物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地理环境。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方式合理,人类与地理环境才能协调发展。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西亚和北非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范围和国家 2、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 3、高原为主的地形 4、炎热干燥的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5、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
篇7:初中《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理教案
初中《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理教案 【教学重点】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教学用具】西亚北非教学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 >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 (提问)这三幅图表现了世界上哪个地区的地理景观? 西亚和北非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神秘的土地。 (讲授研讨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开篇,讲解教材将西亚、北非合为一个地区的原因。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获得的知识和刚才提供的图片,能不能说说有哪些国家属于西亚和北非? (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政区图 引导学生先在地图中确认西亚北非的范围,然后依次找出主要国家并进行填图练习。 (教师演示 >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北非政区图 (提问) 1、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2、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 3、本区有哪些主要的海峡? 4、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 (/Article/Index.html>总结)西亚北非的位置极其特殊,有人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启发式提问)西亚北非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使得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那么,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 >课件展示)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学生讨论)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 2.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 (讲解)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 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Article/Index.html>总结)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来) (承转)西亚北非不但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该地区的地形。 (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地形图 (提问)1、西亚北非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2、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 教师简要介绍两河流域及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 >课件展示)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古代文明 (讲解)在西亚和北非地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目前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 ( >课件展示)死海 简要讲解死海名称的来历及特点。 ( >课件展示)世界气温途、世界降水量图、世界气候类型图、阿斯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提问)西亚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讲解)由于该地区炎热干燥,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在北非的阿齐济耶曾出现过57.8°C的世界最高温记录,而且本地区降水稀少,有的地区甚至几年不下雨。很多国家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 (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中找出没有河流的无流国) (提问)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教师简要/Article/Index.html>总结) (进一步观察气候类型图)在本地区是否只存在热带沙漠气候? ( >课件展示)地中海式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提问)该种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类型? (利用图表进行分析,简要讲解这种气候的成因) (承转)通过前面几个区域的学习,我们能够发现,气候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温少雨的气候使得本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家从图上能看出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北非西亚地区在气候的影响下,沙漠广布,尤其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 >课件展示)撒哈拉沙漠景观 (学生活动)沿北回归线量算撒哈拉沙漠从大西洋岸到红海边的距离(约5200km) (讲解)刚才计算撒哈拉东西距离,表明横跨整个北非;现在再看一看南北纵贯情况,北起地中海,南抵苏丹草原。总共面积77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总面积的1/3,比澳大利亚大陆还要大,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承转)“撒哈拉”原意是“一块广阔的不毛之地”。尽管“地上光秃秃,沙子砾石满地铺”,但是,地下却与地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状况,撒哈拉沙漠的地下水、石油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地下水出露地表的`地方还分布有小块绿洲。 (提问)撒哈拉沙漠正在扩大蔓延,人们已经意识到沙漠化的危害。这么大的土地应当如何利用,如何改造? (学生讨论) (/Article/Index.html>总结)人类是可以用植树种草的生物措施来预防。 (新课结束,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西亚和北非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其影响下的自然环境。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发现,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形、生物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地理环境。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方式合理,人类与地理环境才能协调发展。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西亚和北非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范围和国家 2、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3、高原为主的地形 4、炎热干燥的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5、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 >教案点评 >教案最明显的特点是注重对知识目标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落实与突破。教学设计上采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演示,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文由中国教案站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湘教版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四、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能够正确填图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六、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七、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板书:第三节 西亚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2-17西亚的国家图。在图2-17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伊拉克—巴格达、阿富汗—喀布尔、 土耳其—安卡拉、科威特—科威特、 伊朗—德黑兰、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叙利亚—大马士革、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 等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与作业: 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板书设计 西亚(1) 五海三洲之地 交通要道 主要国家、首都 宗教 西亚(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四、教学重点: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六、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七、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炎热干旱的气候 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世界石油宝库 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51页图2-24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三、作业: 目标检测上的题 四、小结: 本课主要内容
篇9: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经济》的教案设计
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经济》的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 【教学难点】 初级产品为主经济的形成、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来移民分布图,非洲政区变化图,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回忆一下北非的居民以什么人种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况呢? [展示地图]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来移民分布图。 [提问]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什么人种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种,其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中部和南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是否还能从书中的文字里得到关于黑人与非洲有必然联系的信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多亿人,其中90%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区还有“黑非洲”之称。) [提问]其它10%是些什么样的居民?他们分布在哪儿? (简要总结) [提问]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现在的生活如何呢? [图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观察图片。请学生概括说出黑色人种的文化特点。] [承转]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原始的农牧业生产,他们曾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为何今天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自然条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引导学生讨论,相互介绍自己知道有关黑人奴隶贸易的事情] [归纳]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并从中掠夺大量黄金、象牙、香料,进而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这种贸易长达4之久,被掳走、屠杀的黑人近1亿人。严重抑制了非洲的发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承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而直接导致了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展示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非洲政治”地图 [提问]1.二战前非洲独立的.国家有哪些? 2.二战后独立的国家有多少? [讲解]二战前,本区被英、法、葡、比、西等7国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二战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殖民者的统治土崩瓦解,除少数岛屿仍是英、法属地外,绝大多数都争取了独立。 [承转]独立后的本区各国都在积极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当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本区的经济仍很落后,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资料]“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图。 [学生活动]指出图中所列国家各以什么为主要产品出口 [提问]这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还是工业制成品? [小结]我们把这种以出口一种或几种原料、半成品为主的经济称为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而以这种经济形式为主的国家称为单一产品出口国。 [提问]想一想出口汽车、机械产品的国家与单纯出口铜、铁矿石的国家相比,经济收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归纳]在这种贸易过程中,要卖是低价卖,要买是高价买,非洲国家就是在这种买与卖的过程中,不断使财富流失。同时,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出现初级产品的价值下跌,就会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经济,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同学们可想而知。现在本区各国已经已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以振兴经济。 [承转]非洲各国民族独立后,经济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随的危机也出现了,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长。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远远超过粮食、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对本区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 [利用板书归纳] 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困境。 [提问]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暂时的物质利益,那么本区的人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学生讨论] [归纳]1.控制人口增长;2.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3.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结]我国和非洲各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地区由于人口、粮食问题而导致出现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 1.黑人的故乡 2.政治地图的变化 3.经济特征: (1)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2)解决方法:发展本国民族工业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 粮食问题 → 环境问题 (2)解决措施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形式多样。学生活动较多,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践、想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
篇10:七年级东南亚第二节居民和经济地理教案
七年级东南亚第二节居民和经济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热带经济作物、矿产及分布,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 2.通过分析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加深中国人民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 《东南亚地形图》、《东南亚物产图》、热带经济作物图片。 教学提纲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样 3.华人与华侨聚居 二、经济状况 1.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2.主要的矿产 3.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 三、东南亚国家联盟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亚的地形、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引入新课我们在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及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再来看一下它的居民构成和经济状况。 学习新教材 一、居民(板书) [读图]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及《世界人种的分布图》。 [提问]东南亚人口分布特点及居民构成情况?(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达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马来群岛的一些大岛上。其中印度尼西亚人口达1.7亿多,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居民构成绝大部分属于黄色人种。 1.人口稠密 [提问]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亚洲以哪几种宗教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亚洲) 2.宗教信仰多样 [教师讲授]东南亚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柬埔寨国旗上的吴哥窟图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国则规定佛教为国教,它深入到了泰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家庭和个人。其次还包括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菲律宾的天主教等。 3.华人与华侨聚居 [教师讲授]东南亚地区还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尤以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国也聚居了100万以上的华人。其中新加坡华人占了全国人口的76%。 [阅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一段。 [教师归纳]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对当地及我国建设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对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矿产的开采更为突出。东南亚主要有哪些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呢? 二、经济状况(板书) 1.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读图、提问]在东南亚主要农产的分布图上,找出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及分布国家?(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尼拉麻――菲律宾,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的水稻。)东南亚已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阅读课文“读一读”。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和稻米产区?(东南亚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条件优越,不仅有高温多雨的气候,而且还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生长。 2.主要的矿产 [读图、提问]读东南亚主要矿产分布图回答,东南亚主要有哪些矿产?分布在哪些国家?(包括煤、石油、铁、锡、铜等多种矿产,尤以石油和锡最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莱,锡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 [指导学生读表]读东南亚主要矿产表格。 3.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 [阅读思考]自学课文“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一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东南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较低价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如天然橡胶、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较高价格进口工业制成品。原因:东南亚各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过去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利用本国优势,发展加工工业,振兴本国经济。 复习巩固帮助学生一起回忆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在东南亚空白图上,用不同符号填注东南亚主要农产品和矿产品。
更多推荐
七年级地理《西亚和北非的居民和经济》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4-09-09 01:3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标签:北非 西亚 七年级 教案 居民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