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本文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学生第一次比较亲密地去接触显微镜,并且用显微镜看到了我们用肉眼永远也无法观察到的微小世界。本节课的重点虽然不在于显微镜的使用,而在于观察的过程。但是显微镜的使用确实是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有的同学不会使用显微镜,不会对光、调焦,那他就观察不到我们所要观察的一切,整节课也显得豪无意义,而在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第一个环节制作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除了个别小组他们不会撕洋葱的内表皮,或者是找不到内表皮(已丢失)等等,别的小组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接下来的进行观察这一环节,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而收到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好,据我统计全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他们根本没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原因种种,有的可能是显微镜的`问题,学生所使用的显微镜是简易的放大倍数比较小的显微镜,若质量有问题,可能调焦就不会那么准确。也有的小组,对光没对好,或者是所在的位置太暗,光线不好,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没看到。看到的同学不但速度快,连图也画得好。没看到的同学,那就什么也没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没看到的同学也只能部分到讲堂上来看,或者同学那里看,课堂效果就不是很好了。
篇2:《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教学反思
今天给六年级上科学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这节课的重点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其中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制作洋葱表皮标本和学习使用显微镜,可以说课堂容量是比较大的,一课时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利用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认识和学习使用显微镜,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我把他们分成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台显微镜和相关的标本。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农村的孩子接触这些东西比较少,当他们在显微镜下清晰的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后,一张张小脸上抑制不住的惊喜与兴奋。一个学生还不住的问我:“老师,哪儿可以买到显微镜?”看来,他是真的喜欢那个看到的神奇的世界。
而我,也由衷的感到高兴,因为我可以通过我的课堂,让他们接触那个神秘的世界,给他们打开一扇神奇的窗。“同学们,下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希望我们自己制作的标本能够成功。你们期待吗?”留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悬念和一个期待!
为了第二节课的质量,我把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顺了一遍,还制作了幻灯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学们,想不想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一上课,就激起孩子们的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急不可待。“为了保证成功,请同学们一定按照要求操作。最先完成的`小组优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我先示范了一次,然后分发器材,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会不会成功?我不得而知。第一个小组的拿上来了,呵呵,做的还挺快的呢。放到显微镜下,在忐忑中,调节显微镜,终于看到了——那一个个小房子似的洋葱表皮细胞,非常清晰。成功了!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我面不改色的说:“每个人都看看,看看能看到什么。”看我的脸色,组长怀疑的凑到显微镜前,“看到了!我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洋葱表皮细胞!”听他惊喜的声音,其他同学顿时急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凑到显微镜前观看,一张张笑脸满是惊喜与自豪。
这两节课上的很成功,其中有一个班级还制作了大葱的表皮细胞玻片,观察到了大葱的表皮细胞和洋葱的表皮细胞是一样的结构。显微镜为孩子打开了一扇了解微小世界的窗,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篇3: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优秀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优秀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每个学生都是那么专注,为了给孩子们更多动手的机会,我也调整教学结构,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穿插并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配合,教学准备工作的充分,学生在本节课不仅认识了显微镜,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紧凑、有序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我心有感触。平时教学还有待于提高课堂效率。
成功之处:
学生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能制作洋葱表皮标本,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在活动中全班学生都行动起来,没有空闲人员。学生们认识到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发展了学生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以前很少做实验,他们很兴奋,会把做实验当成一种玩。课堂上说话的`声音较多,不够安静。在复习使用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时,应该指名让学生站在讲台前一边解说,一边示范操作。这样,会给那些没有完全理解掌握微镜使用方法的同学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学习。
科学课其实是一门既有趣味性又严肃的课程,能安静的上好科学课,让学生处于严肃的又充满探究的情趣中,才是科学课的最高的境界。
篇4:《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 屠利峰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的教学,是本单元的第五课时。前期在认识了放大镜之后,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已经发现使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物质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所以如何让学生开拓观察的视野,把对微小世界的渗透到学生认知当中,就需要让学生接触更为先进的放大仪器:显微镜。自从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之后,让人们对周围的事物有了长足的认识。那么,对于显微镜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学生对同一事物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真正体会到微小世界的内在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让学生先了解了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并指导学生制作洋葱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把所谓的抽象的“细胞”进行实效化,希望通过课堂的教学,实验的操作发现细胞,对细胞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一整堂的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发现在整一个过程中,学生在制作洋葱的装片和在正确的使用显微镜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需要在后面教学中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对于洋葱装片的制作指导,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只是一味的求完成装片的完成,而不是很规范的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比方说,对于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擦拭,学生就会忽略,直接是利用滴管在载玻片上进行操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两块玻片的擦拭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上面不够干净,那么会影响到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在撕取洋葱的内表皮时,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第一表皮撕的很大,导致整块盖玻片都盖不满,这对后面的染色就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是撕的比较厚,观察的时候不容易看到细胞;第三,没有按照要求把表皮摊平,有些出现了褶皱,这样观察也会受到影响。然后是使用显微镜时的对光部分,部分学生只是急于求成,直接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就开始观察。这些都是跟操作的要求不相符合。再者就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时,学生在调节镜筒的上下高度时,动作太快,导致看到的图像不够清晰,甚至看不到洋葱的细胞。
综合这一堂的教学,显然是不太成功的。部分小组的操作不正确,看不到细胞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思考。当然也存在的一些客观的因素,在仪器上就需要做很大的改进。我们的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有限,看到的细胞也不够清楚,最后采用的是让每个学生观察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显微镜看细胞,来做最后的结束。而给我的思考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上,要需要提高,特别是学生实验,教师更应该先进行演示,并把操作过程讲清楚,把需要注意的地方,用板书或是硬件设备注明,注意学生犯错的机会就会少一点。
第二是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既然是学生实验,就要关注到每个小组学生的操作,这里我觉得可以让小组长共同参与管理,这样就避免因学生多而导致课堂的效率。
第三如何把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操作步骤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解说和操作。可以让学生说自己说教师操作的形式,这样学生就更清楚整个操作的过程。
第四教师要不间断的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实际的操作,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或者是再次讲解这样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五教师要做好反馈。把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集中处理,分析其中的差异,把学生正确的引导到正确的科学概念当中。最后还要做好知识的衔接工作,把这一课中存在的不足想办法在后面的课中进行有机的弥补。
课堂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反思才会有更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知识加以灌输,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基本功上和对学生的常规教学管理中进行自我的修炼。一堂好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呈现的,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自己,课堂才会显得更加具有实效性。
篇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节课是在观察了洋葱表皮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并且对细胞很感兴趣,这节课本来要求让学生自己制作水中的微生物玻片的,从而知道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可是,我在以前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个实验,没有成功,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有黑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难道是学校的显微镜的倍数不够吗?还是水的原因,不知道,希望有人能告诉我,指点一下。就因为做不了这个实验,我把这节课的内容改了,让学生看动物玻片标本,如:口腔黏膜细胞、蛙卵细胞、血细胞等等,我们学校实验室里有这些玻片标本。学生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的样子,但是也看到了动物细胞的多样性,认识了好多种细胞,知道了细胞的特征。
本节课我感觉最好的是;学生都很认真,各小组都很有秩序的观察着各种细胞,分工明确,有调试显微镜的,有负责换玻片的,有帮着固定玻片的,很有默契,调试出来了,就会有人喊,“出来了,出来了,快看吧!”不时会传出这种声音,还有高兴的喊声,好多组的学生调出来以后,都会让我去看呢,都兴高采烈地,更让我高兴的是,最不喜欢做实验的同学也都加入了观察的行列,而且也那么投入,小组合作意识很浓,课堂上虽然不安静,但是学生都很投入,观察的很认真,对使用显微镜看细胞,都很敢兴趣,真是不用我维持纪律的,本来六年级的纪律,是不太好的,但是这节课纪律却是很好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还有表现很好的地方,实验完毕后,各组都把显微镜装入盒中,有几个学生专门为我检查生物玻片是否齐全,有没有摆错位置的,这几个学生是平时很淘气的学生,这让我很惊讶。所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去关注,学习也会很主动,不用老师去灌输,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很强烈,教学效果会很好的。从这里也让我感觉到:学生上课纪律不好,也不能全怪学生的,这和老师的教学教法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与教学内容也有关系,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责怪学生,我们也要从老师自身找原因吧!
篇6:小学科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评课稿
小学科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评课稿
这节课是由吴卫平老师带给我们的。这节课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难上的,学生往往观察不到微生物,但是吴老师却让学生观察到了大量的微生物,同时又通过摄像技术在显微镜下拍到了绿藻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多姿的微生物世界。
吴老师首先通过动植物的照片,引导学生寻找生物的特征,再出示培养瓶,让学生寻找里面的生物,从而顺利引到了微生物的`范畴,过程流畅、自然,教师的语言也是非常的简洁明了。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并用PPT视频的形式演示了制做玻片标本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能力。在这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视和大力培养,同时,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的累积,吴老师通过多种的教学技术把多样的微生物世界直接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给学生造成的视觉冲击是很大的,同时让学生惊叹于微生物世界的惊奇,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探究微生物的巨大兴趣。记得其中有个环节是吴老师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分裂繁殖情况,并用摄像技术直接呈现在了屏幕上,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了微生物的繁殖过程,当场有非常多的学生发出了惊奇的叫声,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大,我相信,这堂课,这些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点不足,那就是过于求大求全了,整节课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信息量太大了,虽然对孩子的冲击很大,但是同时,学生只是惊奇,而没有过于深入的了解,有时候,舍一点东西才能得到一些东西,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的。
听了吴老师的课,我首先要反省自己,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去教书的?为了学生的成绩还是成长?只有确定了培养目标,才能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上好适合学生的科学课。
篇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设计
班级:六(3)班 执教者:陈明静 地点:科学室 时间:.4.3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同时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光学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叶片气孔细胞玻片标本等、实验记录单。
教师: 电子显微镜、显微镜插图、明亮光圈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师:(幻灯出示橡树树皮细胞图片)我们先来看屏幕,谁知道这是一张什么图片?看起来像什么?
(幻灯出示图片的相关说明: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他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问题1:图片上一小格一小格的像个小房间的叫什么?
问题2:细胞这个名字,是谁最早取的?
问题3:细胞是科学史上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现,罗伯特。胡克通过什么发现细胞的?
师:想不想看看罗伯特。胡克的古董显微镜?
(幻灯出示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
篇8:《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设计
二、借助课本,自学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师:今天我们也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出示洋葱)见过洋葱吗?
问题:这是一块小洋葱,如果把它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你猜测会看到什么?
师:怎样才能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呢?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洋葱内表皮的临时装片,至于怎么做,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要观察细胞之前,我们先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翻开课本 页,两人一小组,借助手中的显微镜,小组讨论学习显微镜各个部分的名称,并思考对应的作用。
(出示显微镜插图,全班一起完成,并大概解释各结构的作用)
三、借助微课程,学习显微镜的使用
1、播放微视频,学生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那么到底怎么使用显微镜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视频过程中,要思考,显微镜使用有哪些步骤。(播放视频)
师:有问题吗?(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老师可以适当地解释对光:利用反光镜把外部光线充分反射到显微镜里面去;调焦:让镜筒慢慢地抬升,眼睛从目镜往下看,直到清晰为止)
(准备明亮的光圈教具)
学生看完后总结出显微镜使用的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挑战一:对光。(对好光后会看到一个明亮的光圈,挑战成功后组长上来领玻片)
3、挑战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4、挑战三:观察 细胞
温馨提示:(1)对完光后不要再移动显微镜
(2)观察过程中尽量不要走动,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3)边观察边记录,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完成试验记录单,做好汇报准备。
四、小组汇报,交流探讨
(让若干小组把试验记录单投影并交流探讨,老师及时总结,幻灯出示洋葱表皮细胞的构造,让学生初步认识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
大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两种细胞,那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显微镜,我们一起看看在更大的倍数下,细胞是怎样的?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科学旅行,你收获了哪些?
课后思考:假如在使用显微镜中,发现视野很暗,该怎么解决。
篇9: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篇10:《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 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 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 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篇11: 六年级科学下册《降落伞》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降落伞》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自己认为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这几点体会比较深刻。
1、教师的正确引导,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做一名科学老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孩子的问题往往很多,面很广,让我们不知从何说起,有时候一个问题的争执,就会让整堂课停滞不前,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而这往往与老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在本节的设计中,我就非常注重了这一点,在各个环节,都对学生的`问题给与了比较明确的引导,使得课堂进行的比较顺利。如在了解降落伞的结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记录表,这样就让学生的讨论有了明确的范围,整个讨论时间只有几分钟完成了。再比如在学生设计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的方案这一环节前,我先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进行铺垫,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对比实验。这样也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设计方案时的速度和规范性。
2、通过科学活动,保持学生的科学兴趣。
本节课最后,我提出了要进行一次降落伞比赛,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一周之后,我们举行了这次活动,五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比赛,学生的参与度很高,80%的学生参加了比赛,其它年级的同学也观看了我们的比赛。这次活动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空前高涨,有的学生比了一次还想比第二次,观看比赛的其它年级的同学也找到我,想参加比赛。一次小小的活动,不但带动了本年级的同学,还带动了其它年级的同学的学习科学兴趣。可见科学活动力量之大。能让学生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是一名科学老师最大的成功。
3、利用实验记录表、设计方案等,规范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做事”。科学之所以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课上,学生的动手机会多,做实验是学生科学课上最期盼的。科学课上的实验,不是老师或学生准备好了器材,老师出示步骤,学生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这样的一节实验课,才算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进行规范和指导,而实验记录表、设计方案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方法。实验设计方案既是学生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各种数据我们进行实验结果分析的依据,因此在每个实验中,实验记录表都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学生实验的一种规范,也是对学生做事能力的一种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之后,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尤其是科学课上,这一点是体现最明显的。这一节虽然比较成功,但是还是有些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们的精彩表现,给了我更大的信心,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所,自己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篇12:六年级下册科学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怎样做才能有所创新呢?通过学习和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体会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从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能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对所教班的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树立创新精神,主动发现问题。还要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4、科学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当针对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认知方式不同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认知,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再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学生产生新的体会,得到新的知识。
总之,科学课教学创新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学就富有了创新的活力,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做到探究性学习。
篇13:六年级下册科学的教学反思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课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如果不让学生亲手动手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就会只能是死记硬背,花的时间多,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让学生每个实验都做的话,时间就很紧,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这可真应了“时间紧,任务重”这句话。怎样既让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在上一年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
但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是集中做实验,小组之间的水平不同,做实验的快慢也就不同。有的小组做的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做不完。这样显得课堂秩序有些乱,如果是等实验快的小作汇报实验结果吧,实验慢的小组做不完,这样学习效果也是不好。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多巡视、指导,对于慢的小组可以多加指导或者是对组内的成员进行调整一下。
总之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使我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我争取改进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篇14:六年级下册科学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科学教学反思案例八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
更多推荐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反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