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本文共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课文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课文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萨沙不这样认为,他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一、以读为主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二、想象体验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让学生对比两处写野蔷薇,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实践来理解其中词语的意思,从而感受到蔷薇从美丽动人到可怜无助的变化。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
三、联系生活
当学生读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我让学生假想,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薇的旁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亲身感受,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则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我还让学生说说什么又是最弱小,你又会怎么做呢?
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但是,教学时或许是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许是我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够,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只有少数几位同学举手发言,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继续努力。
篇2: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不仅因为语文本身就浸润着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精神,更因为语文学科所独特的“文”性之所在,母语文化,人文情怀,文道合一。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在本节课中,我坚持做到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引领学生与鲜活的文字对话。首先通过对课题不同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语气、语调、强调的重点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紧接着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学习生字词。本课生字词较少,我有意识地对“滂沱大雨、娇嫩纤弱”两个关键词语进行了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同时还掌握了学习词语的方法;然后分类出示词语学习,在读中记忆、拓展、积累、使用。在学生初读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再次以朗读为突破口,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对蔷薇花在雨前、雨中不同形态的对比朗读,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情感。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既有与文本本身的有声交流,又有与自己心灵的无声倾诉。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应更自然,教师的语言要更严谨,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流畅。
2、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要适当,比如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提供几个关键词,降低难度。
3、第一课时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字,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篇3:《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目标:
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写好六个字。在“整体交互”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经历发现的过程。动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体会萨沙三次发问的心情,引导感情共鸣。
教学难点: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
1、助读.课件。
2、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读懂读通了课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14个生字,写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
2?听写含生字的4个词。
3?背投:“森林中一家四口在游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可是这个孩子却不服气,”板书课题。“他做了什么事,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深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把写野蔷薇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通过对比阅读,谈个人感受。
2?萨沙和你们一样,也想做一个强者去保护弱小。课文从第三段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自由读3~9段。
3?指导读好萨沙的三次问话。
(1)读3~4段,背投萨沙的话,讨论此时萨沙是怎么想的。
(2)读5~6段,对比阅读,体会萨沙不服气,不承认自己弱小的心情。
(3)读7~9段,背投萨沙和妈妈的话,体会人物心情。
4?分角色朗读3~9段。
5?萨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生活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引导说出例子。
三、指导写字
1?观察6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由学生提出最难写的字,写时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3?学生交流其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己写。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感人的一件事,老师第一次读到它时,眼眶里情不自禁噙满泪水。今天让我们用心去读它,体会它。
3、现在让我们随萨沙一家到森林里去。
二、读悟交流,抒发情感。
1、自读自悟
自由轻读第二节,用“――”划出描写森林美好的语句。
指名读出有关语句,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齐欣赏。齐读。
它虽然只是一朵野蔷薇,但却让我们欣赏到了花色的艳丽,闻到花的芳香。请允许我读它,把它的美好献给大家。
你们尽情欣赏吧。
2、正因为有了花的.美好,“母亲和孩子……看书”学生朗读。
3、你想对花说什么?
4、突然,雷声大作……(出示)
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5、这滂沱的大雨使原本美丽的花成了这般模样(出示)
你听到花的呻吟了吗?它仿佛在说什么?把你的同情献给它。
看到花这样,你有没有想到是否能为他做些什么?
文中萨沙为花做了什么?
三、循疑导学,升华情感。
1、看到萨沙的行动,你有什么疑问?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节“爸爸赶忙……第六节”解开心中疑团。
你们寻找到答案了吗?
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你的?(出示朗读)
你读懂这两句话了吗?
让我们记住这他。
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萨沙呢?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所以,你们瞧(出示朗读)
此时,你仿佛看到花怎样了?仿佛听到花在说什么?
感谢萨沙,你们听萨沙在问(出示朗读)
请一生做萨沙,你现在可以对他说……指名回答。
四、.总结
是呀,只要我们自觉保护弱小,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了他人快乐、幸福,我们还可以自豪地说(生读题)
你们的话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响,因为当你们说出这句话时,表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在你们心中生根。
现在,请你们怀着这份情,把你读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写好六个字。在“整体交互”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经历发现的过程。动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体会萨沙三次发问的'心情,引导感情共鸣。
教学难点 :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
1、助读课件。
2、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读懂读通了课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14个生字,写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
2?听写含生字的4个词。
3?背投:“森林中一家四口在游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可是这个孩子却不服气,”板书课题。“他做了什么事,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深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把写野蔷薇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通过对比阅读,谈个人感受。
2?萨沙和你们一样,也想做一个强者去保护弱小。课文从第三段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自由读3~9段。
3?指导读好萨沙的三次问话。
(1)读3~4段,背投萨沙的话,讨论此时萨沙是怎么想的。
(2)读5~6段,对比阅读,体会萨沙不服气,不承认自己弱小的心情。
(3)读7~9段,背投萨沙和妈妈的话,体会人物心情。
4?分角色朗读3~9段。
5?萨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生活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引导说出例子。
三、指导写字
1?观察6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由学生提出最难写的字,写时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3?学生交流其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己写。
篇6:《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妈妈的答话和第八自然段中萨沙的反问,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莎)谁愿意来做萨沙,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萨沙为什么要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呢?让我们深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天气、人物、事情)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哥哥托利亚和五岁的`萨沙”?(告诉我们萨沙是最弱小的)
4、看,这就是一家人。出示图片,让我们和他们打一下招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一家人来到森林里,森林里怎样?一家人在做着什么?
2、出示句子: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
⑴ 为什么作者用“美好”来形容森林?野蔷薇“一丛丛”“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我们见到了野蔷薇的众多,颜色的美丽,散发着清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朵刚开放的娇嫩鲜艳的蔷薇花,闻到了蔷薇花扑鼻的香味儿。)
⑵ 看,盛开的蔷薇花。(出示图片)看完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实在是太美了。这儿的景色美如画……森林里是那么美好,你想来赞美一下吗?(指名读)
⑶ 一家人在森林里干什么?读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和睦温馨 其乐融融 幸福快乐 尽享天伦之乐
⑷ 真是景美人欢。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你们想读吗?齐读。
四、学习3~8自然段
1、可是,是什么破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面?
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⑴ 出示句子。
⑵ 这场雨有什么特点?(突如其来、非常大)你怎么知道的?(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大雨如注”的“注”是什么意思?“注”是灌进去的意思。“大雨如注”呢?形容雨下得很大。课文中还有哪个词与它意思相近?“滂沱大雨”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雨大的词语吗?(倾盆大雨、急风暴雨、瓢泼大雨)这样的雨都见于哪个季节?夏季。你知道形容雨下得很小的词语吗?细雨如丝、蒙蒙细雨、毛毛细雨、和风细雨。这样的雨都见于哪个季节?春季。你喜欢什么雨?为什么?大雨如注,这样的雨对我们人体可有伤害,对哪些东西也有伤害?
2、大雨如注,一家四口仅有一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齐读。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在自觉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你的掌声想送给谁?
爸爸:有爱心,把雨衣给了妈妈。
托利亚:笑眯眯地看着弟弟,眼里充满了关爱。
妈妈:她保护着孩子。她聪明智慧,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启发孩子。
(出示句子)
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篇7:《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的教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的教案
教学目标:
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写好六个字。在“整体交互”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经历发现的过程。动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体会萨沙三次发问的心情,引导感情共鸣。
教学难点: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
1、助读.课件。
2、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读懂读通了课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14个生字,写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痹谛碌挠锞持懈聪叭隙磷帧
2碧写含生字的4个词。
3北惩叮骸吧林中一家四口在游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可是这个孩子却不服气,”板书课题。“他做了什么事,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深读课文
1笨焖俣量挝模把写野蔷薇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通过对比阅读,谈个人感受。
2比沙和你们一样,也想做一个强者去保护弱小。课文从第三段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自由读3~9段。
3敝傅级梁萌沙的三次问话。
(1)读3~4段,背投萨沙的话,讨论此时萨沙是怎么想的。
(2)读5~6段,对比阅读,体会萨沙不服气,不承认自己弱小的心情。
(3)读7~9段,背投萨沙和妈妈的话,体会人物心情。
4狈纸巧朗读3~9段。
5比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生活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引导说出例子。
三、指导写字
1惫鄄6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庇裳生提出最难写的字,写时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3毖生交流其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己写。
篇8:7《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二
7《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之二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感人的一件事,老师第一次读到它时,眼眶里情不自禁噙满泪水。今天让我们用心去读它,体会它。
3、现在让我们随萨沙一家到森林里去。
二、读悟交流,抒发情感。
1、自读自悟
自由轻读第二节,用“――”划出描写森林美好的语句。
指名读出有关语句,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齐欣赏。齐读。
它虽然只是一朵野蔷薇,但却让我们欣赏到了花色的艳丽,闻到花的芳香。请允许我读它,把它的美好献给大家。
你们尽情欣赏吧。
2、正因为有了花的美好,“母亲和孩子……看书”学生朗读。
3、你想对花说什么?
4、突然,雷声大作……(出示)
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5、这滂沱的大雨使原本美丽的花成了这般模样(出示)
你听到花的呻吟了吗?它仿佛在说什么?把你的同情献给它。
看到花这样,你有没有想到是否能为他做些什么?
文中萨沙为花做了什么?
三、循疑导学,升华情感。
1、看到萨沙的'行动,你有什么疑问?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节“爸爸赶忙……第六节”解开心中疑团。
你们寻找到答案了吗?
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你的?(出示朗读)
你读懂这两句话了吗?
让我们记住这他。
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萨沙呢?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所以,你们瞧(出示朗读)
此时,你仿佛看到花怎样了?仿佛听到花在说什么?
感谢萨沙,你们听萨沙在问(出示朗读)
请一生做萨沙,你现在可以对他说……指名回答。
四、.总结
是呀,只要我们自觉保护弱小,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了他人快乐、幸福,我们还可以自豪地说(生读题)
你们的话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响,因为当你们说出这句话时,表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在你们心中生根。
现在,请你们怀着这份情,把你读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7《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 二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整体感知这段话后,我播放了雨中萨沙母子的对话录音,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接着把这则对话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读萨沙的话,通过补充提示语,让学生走进萨沙的心理,体会他说话时的语气,并指导朗读。
教学妈妈的两句话,这是教学的难点,怎样突破难点,在设计教案时,我也反复考虑,做了很多调整,最后抓住“弱小的人仅仅是指年龄小的人吗?”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白爸爸妈妈其实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萨沙,凡是需要帮助的、无助的人或物我们都要去保护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研读了妈妈的两句话,从而让学生知道,萨沙不甘于弱小的决心,并指导读好:“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让学生加上表情动作来演一演,体会萨沙保护弱小后的自豪,激动。最后再让学生回归整体,自由练读对话,分角色表演对话。通过指名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一遍一遍的表演中,小萨沙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时,却显得困难,在备课时,我也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于是为了减少难度,让学生用“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可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篇10: 二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课文讲述的是萨沙与一家人外出度假,突遇大雨,父母把唯一的一件雨衣自然而然的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道理,渗透“不甘做弱小者”、“保护弱小者”这样的情感信念。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通过研读妈妈与萨沙的对话和雨前雨后蔷薇花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领悟和体会。
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是从课题入手。以“弱小”为切入点,把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一是感受“弱小”――在托利亚眼中萨沙最弱小,在妈妈眼中萨沙最弱小,在萨沙眼中蔷薇花最弱小。尤其是在感受蔷薇花的弱小时,让学生分别体会雨前、雨后的蔷薇花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雨前的蔷薇花特别漂亮,雨后的蔷薇花显的特别娇嫩。文中这两处对蔷薇花的描写是为文中萨沙说的话做铺垫。我就借此引导孩子体会当时萨沙的心情及做法,进而理解课文主题――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二是拓展延伸。通过四篇课外阅读《拾贝的小女孩》、《宝贝,我爱你》、《左倾15度》、《照亮别人》的延伸,让学生明白,保护弱小是不分年龄、不看性别、不分物种的。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护他人,做一个强者。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效果还不错。特别是孩子们课堂上善于思考的积极性很高。这一点我很为孩子们骄傲。但也有很多瑕疵。如:整个环节中丢掉了“爸爸”这个角色,没有很好的贯穿全文;在后来的拓展延伸时应该给学生做适当的小结;讲课时的语言神态还需再自然一些等等。针对自己这次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11: 二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虽简,但情味十足。开始教学时我曾想“满眼风光”,学生他们能欣赏吗?于是我出了这招:“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
学生投入课文读起来,如穿行于或朗或疏的林间道寻觅着别一样的花朵。读着,与同学轻声讨论着,十分钟后课堂上小手如林。
有的说:“‘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这句话有滋味。你看,那蔷薇花‘粉红粉红’的,多好看,而且‘芳香扑鼻’,我想这环境老师一定喜欢。”有的说:“‘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这句话中的词语‘雷声大作’‘飘’‘大雨如注’用得多好,而且把下雨的过程写出来了。”……学生说完,总是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我知道他们是想从我这儿得到肯定和夸奖。他们得到什么呢?是这样的揶揄:“花香是醉人,却不能醉倒我。”“词语好,老师就喜欢,你以为老师只欣赏词语,却不注重语言背后所包藏的情感?”……
如果你以为学生被我的揶揄所击夸,你就小瞧了他们。一次次的否定引起的是更多表现的激情:
“我猜是第七小节:‘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句话把在大雨中特别需要人帮助的花儿写得很形象,特别是‘低垂着头’,读到这里,我甚至听到了花儿的呻吟:谁来救我?我笑:“你们以为就这句?”“啊?”看来你们还不能猜透老师的内心。不过不要紧,看着你们的思考劲儿,听着你们的独到见解,老师又还是自豪的,现在我揭谜底。课文反复读后,让我感觉最有滋味的一句话是──(黑板上用力写下: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随手将“美好”后的句号用力改成感叹号──传递一种情感)板书后我笑而面对大家,学生先是一愣,渐渐有学生举手,脸上有了会意的神情,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森林里景色很美好,头顶是参天大树,脚下绿草成茵,草丛中点缀着些各种颜色的野花儿。这上时另一位学生说,还有那美好的野蔷薇!“他们只说了一半。森林里不仅景色美,人的心灵也美。雨中,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传递雨衣,他们传递的是一份情啊。”“萨沙将雨衣掀起一角来护住蔷薇花,并自豪地向着妈妈说:‘现在我不是最弱小了的吧’,这情景更让我感觉美好──多可爱的小萨沙啊。”顿时,教室里的掌声突然响起来,我的夸奖终于姗姗而至,此时,我激动地说:“你们同样的可亲可爱!”
篇12: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知识点
字词学习:
字:萨(sa)、托(tuo)、聊(liao)、递(di)
词:周末(mo)、铃(ling)兰花、花簇(cu)、随(sui)风、芬(fen)芳(fang)、娇(jiao)嫩、掀(xian)起、倾(qing)盆大雨
重点句子:
1.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2.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起天来。
3.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4.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5.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主要内容:
《我不是最弱小的》主要叙述了在一个假日,萨莎一家人到森林中游玩.突然下起了大雨,父亲把雨衣让给了妈妈,妈妈又将雨衣让给了最幼小的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萨莎又将雨衣盖在了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下……
篇13: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末-未的'区分;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范读《我不是最弱小的》,视频《做勇敢的孩子》,动画课件《我不是最弱小的:生字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弱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不是弱小的》这篇课文。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弱小的?
2、看视频《我不是最弱小的》,听课文范读,并标记出本课的生字词。
3、出示生词认读。
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野蔷薇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垂着头显得娇嫩掀起雨衣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5、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还会读吗?
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
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的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6、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范写,重点指导:
弱: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
末:先与未比较再写
芬芳: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
以上教学环节利用动画课件《我不是最弱小的:生字学习》辅助教学。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篇14: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感人的一件事,老师第一次读到它时,眼眶里情不自禁噙满泪水。今天让我们用心去读它,体会它。
3、现在让我们随萨沙一家到森林里去。
二、读悟交流,抒发情感。
1、自读自悟
自由轻读第二节,用“——”划出描写森林美好的语句。
指名读出有关语句,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齐欣赏。齐读。
它虽然只是一朵野蔷薇,但却让我们欣赏到了花色的艳丽,闻到花的芳香。请允许我读它,把它的美好献给大家。
你们尽情欣赏吧。
2、正因为有了花的美好,“母亲和孩子……看书”学生朗读。
3、你想对花说什么?
4、突然,雷声大作……(出示)
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5、这滂沱的大雨使原本美丽的花成了这般模样(出示)
你听到花的呻吟了吗?它仿佛在说什么?把你的同情献给它。
看到花这样,你有没有想到是否能为他做些什么?
文中萨沙为花做了什么?
三、循疑导学,升华情感。
1、看到萨沙的行动,你有什么疑问?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节“爸爸赶忙……第六节”解开心中疑团。
你们寻找到答案了吗?
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你的?(出示朗读)
你读懂这两句话了吗?
让我们记住这他。
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萨沙呢?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所以,你们瞧(出示朗读)
此时,你仿佛看到花怎样了?仿佛听到花在说什么?
感谢萨沙,你们听萨沙在问(出示朗读)
请一生做萨沙,你现在可以对他说……指名回答。
四、总结
是呀,只要我们自觉保护弱小,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了他人快乐、幸福,我们还可以自豪地说(生读题)你们的话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响,因为当你们说出这句话时,表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在你们心中生根。现在,请你们怀着这份情,把你读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篇15:我不是最弱小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是课文中萨沙所说的一句话,萨沙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给妈妈看,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我更弱小的蔷薇花。这篇课文语言浅近却喻理深刻。课文中的几处对话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感悟。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生字“弱”入手,让学生用“弱”组词,引出“弱小”一词,让学生理解“弱小”和“最弱小”的意思,再引入课文。我让学生在初读以后,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人物和几种花,再根据以上问题的答案,通过填空的形式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故事,有了老师的提醒,通过填空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对于低段的小孩子概括能力不强的这一弱点,填空的形式很适合他们。在学习课文中妈妈与萨沙的对话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妈妈和萨沙说的话,在让他们读一读萨沙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他们想了一下后就发现了,萨沙说的话都是问话。同时这三句话是萨沙不同心情下所说出来的,我就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来感受当时萨沙说话的心情,首先是疑惑的,接着是不甘心,最后是高兴的自豪的,同时让他们说一说疑惑什么,为什么不甘心,最后又为什么会觉得很自豪,这样自然而然的他们读懂了对话的内容,同时在教学妈妈说的话时,让他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你保护过弱小的吗?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篇16: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的是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课文并没有难理解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妈妈的话,实际上是加教育萨沙要有爱心,要把保护弱小者当做是自己的职责。再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平时有没有像萨沙一样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若有则应该继续保持;若没有,则应该学会保护弱小者。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两个描写大雨的词语“滂沱大雨”和“大雨如注”,然后让学生再说一些其他的描写大雨的词语,结果学生联想很丰富,说了许多。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进行联想,有哪些描写雨小的词语,学生又说了许多。我觉得这样举一反三的效果很好。
篇17: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课后的第四、五两题是这样的:读读想想,说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及“‘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两句话的意思。还有“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面对这两个题目,很明显“保护”一词是关键词。如何理解保护?怎么保护?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这是一种爸爸心中的那种“保护”,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妈妈的那种“保护”,萨沙把雨衣给了蔷薇花,这是萨沙心中的“保护”。这种“保护”在传递着。所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题目,其实就是思考保护、传递保护。
生活中,这种传递是存在的,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拥有过这种“保护”,但为什么没有写成这样的文章?也许是因为太普遍了,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到这种保护是一种“应该”,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传递上做的不够,缺少着思考。萨沙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启迪,或者说是唤醒。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这篇文章的任务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传递,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进行传递。我个人认为,这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笔,不可忽略。
怎么去引导?一是让学生想像自己被父母或者他人保护的事,写成短文。二是引导学生思考着自己如何面对未来新的保护。三是懂得一种感恩,明白爱的存在。因为接受保护本身就有着感恩,就有着爱。妈妈接受爸爸的保护,心中爱着爸爸,我接受妈妈的保护,心中当然爱着妈妈。蔷薇花接受着萨沙的保护,同样也有爱,花也爱着萨沙,这种爱在哪里?这就是第二段所写“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
更多推荐
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