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本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以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现代记事文,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现代记事文的有关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将此类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文言记事文的学习中,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本单元选编的议论文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内容浅显,学生可利用已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帮助阅读。本单元选编的五首古代诗词难易适度,便于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诗词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属议论类的文章,《曹刿论战》《干将奠邪》《劳山道士》属记叙类的文章,《诗词五首》选编的五首古代诗词,体裁多样,内容涉及悯农、怀古、明志等。这些文章对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增强热爱古代灿烂文化的意识,都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立足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三、教学目标

解决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

四、课时分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课时,《曹刿论战》2课时,《干将莫邪》1.5课时,《劳山道士》1.5课时,《诗词五首》2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其主旨是引导学生磨炼心性、加强修养、提高品位。课文逻辑严密,富于词采,饱含哲理,富有启发性。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读得顺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朗读的教学方法。

(二)学习目标

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课文的音韵美、节奏美,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独具风格,它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六个历史人物由卑微到显贵的故事为例,论证了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开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予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从而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2)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可孟子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含义是: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不息,努力上进,因而得生;人一直处于安乐之中,就极易贪图享受,进而怠惰,不求进取,因而导致死亡。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切入点

(1)从疏通文意切入。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预设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有哪些?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二、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2)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切人。可将朗读环节划分为六部分:①范读――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句读;②试读――学生对照注释,试着自由朗读课文两到三遍;③疑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组内交流,全班讨论,老师点拨读通课文大意;③对读――学生分成两人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试着读出译文:⑤悟读――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课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⑥齐读――学生顺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观点的认识。

2.每人收集一句孟子富有哲理的语录,贴在墙报上,不可重复。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战争得失的记事文,属精读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表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并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

(二)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义。并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发现背诵的规律和技巧,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评价人物,培养学生形成观点、表述观点、捍卫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从简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导入。

(2)从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

2.切入点

(1)指导背诵课文,让学生寻找背诵的技巧。(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前后衔接和相互照应的句子,然后总结这些语句之间的规律,提高背诵效率。)

(2)利用参考书查找资料,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讨论:从全文看,你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梳理、整理文言字词,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形成知识板块。

找出文中具有一词多义特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以及能印证这些词语的成语。(如:望其旗靡的“靡”意思是“倒下”,能印证此义的成语有“所向披靡”。参考: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深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视其辙――南辕北辙、故逐之――逐鹿中原、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2)探究课文,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曹刿的战略思想、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1.谈谈你对曹刿战略思想的看法。

2.展开想象,再现长勺之战的场面,200宇左右。

《干将莫邪》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文言记事文,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有关现代记叙文阅读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文言记叙文上,采用自读、齐读、小组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字词;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译全文,探究人物形象,正确认识侠义行为。

(二)学习目标

运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复述故事。训练口语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从“干将为楚王铸剑,反遭杀身之祸,其子赤最后为他复仇”的故事导入。

(2)由简介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导入。

2.切入点

(1)从朗读课文切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解决不懂的字词;全班齐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2)从复述故事切入。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补充。

3.品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翻译文中疑难语句。

(2)“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分析楚王发怒的原因。

(3)赤、客是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哪一个?你如何看待客的行为?

引导学生理解赤不惜生命替父报仇的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之举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铸剑》。

《劳山道士》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作者通过虚构的神鬼故事对“故家子”的“不能作苦”刻画得惟妙惟肖。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依托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和重要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故事蕴涵的道理,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爱憎。

(二)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知识。明确“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从简介《聊斋志异》导入。

(2)从讲述课文的情节导人。

2.切入点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说说其中蕴涵的道理。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掌握作者通过虚构的神鬼故事来表现主题的方法,以及从多方面思考故事蕴涵的道理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劳山道士和两个客人表演法术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王生学法术不能吃苦,但当他看到师父和两个客人表演法术后非常羡慕,打消了回家的念头。故事的结局告诉人们:任何不想付出努力就想学到本领的人都是徒劳的。如果王生的穿墙术成功,这个故事就没有意义了。

(四)拓展延伸

l.做一张《劳山道土》的读书摘录卡。内容:作者简介、古今异义的词语、写得最好的句子。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向同学讲述其中一则故事。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五首古代诗词,体裁多样,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握诗词的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多积累,多背诵。

(二)学习目标

把握五首古代诗词的形象和意境,理解、感悟和鉴赏五首诗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从复习背诵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导入。

(2)从谈诵读品味古代诗词的感受导入。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从内容上看,有写景,有抒情,有言志;从体例上看,有古风,有律诗,有绝句,有词。它们语言精练,节奏和谐,韵律优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今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我国古典诗歌里的五首诗词。

2.切入点

(1)从熟悉文学常识切入课文。借助注解,列表归纳本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可按“标题、作者、朝代、称谓、体例、出处”等项目列表。)

(2)从“听读、译读、悟读、背读、赏读”切入,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边读边想,联系时代背景思考诗歌内涵。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1)指导背诵《观刈麦》。理清诗歌脉络,熟读成诵。

(2)根据诗句内容,结合插图,加以适当的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如《观刈麦》描绘了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里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及贫妇提篮拾麦的情景;《山坡羊潼关怀古》描绘了撞关的险要壮观及秦宫汉殿都成废墟的凄凉景象。

(3)请指出后四首诗曲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篇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

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三课时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篇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排行(háng) 踌躇(chóu)

宫阙(què) 须眉毕见(xiàn)

B.稽首(jī) 采樵(qiáo)

常赉(lài) 负笈往游(jí)

C.汤镬(huò) 自刎(wěn)

霓裳(cháng) 伯乐相马(xiàng)

D.逡巡(qūn) 自诩(xǔ)

箪食(dān) 又何间焉(jiàn)

2.下列加点词的 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空乏其身(穷困缺乏) 神弗福也(幸福)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比后壮(及,等到)

C.教然后知困(受到阻碍,不通) 其声清越(清澈高扬)

D.公将鼓之(击鼓) 征于色(征验,表现)

3.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王怒,欲杀之

B.公将驰之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故逐之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他的诗歌作品集是《白氏长庆集》。

B.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辞官后写成315首七言绝句,编定为“己亥杂诗”。

C.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坡羊”是曲牌名,一般和内容关系紧密。

D.《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该首诗作于他被元军俘虏后经过零丁洋时。

5.默写。(6分)

(1)《赤壁》中作者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诗句是:

(2)《过零丁洋》中表达文天祥崇高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从而感召后代许多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诗句是:

(3)在舒适的环境中,我们一定要加紧锤炼自我,否则将会丧失斗志,迷失自我,用《孟子》中的一句古语来说就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5)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下辛苦劳作而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6)《己亥杂诗》中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相应的问题。(6分)

我沿着这个风景秀丽的山坡往下走了一段路,心里暗自高兴,却又夹杂着苦恼。我环顾四周,心里不禁想,这一切现在都是我的,我是这地方无可争辩的君王,对这儿拥有所有权,如果可以转让的话,我可以把这块地方传给子孙后代,像英国采邑的领主那样。在那里,我又发现了许多椰子树、橘子树、柠檬树和橙子树,不过都是野生的,很少结果子,至少目前如此。可是我采集的酸橙不仅好吃,且极富营养。后来,我把酸橙的汁掺上水,吃起来又滋养,又清凉,又提神。

(1)以上文段出自名著《 》。(1分)

(2)该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作品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2分)

(3)试以颁奖词的形式写几句话,向同学们推荐这部作品。(3分)

7. (桂林中考)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_________;学诗可以________;学伦理可以_________。

①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②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③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①③②

8.(盐城中考)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言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8分)

【活动一】演讲比赛。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行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言特级老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3分)

【活动二】故事擂台。学生会举办以“学礼效古贤”为主题的故事擂台赛,比赛采用临时抽题的形式进行。你抽到了这样的题签(见右图),请说出这幅图中故事的名称以及从中悟到的待人接物的.道理。(2分)

【活动三】专题访谈。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 话题的访谈节目。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③。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④者也。无邀⑤正正⑥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⑦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②夺心:动摇将军的决心。③气归:气竭。归,止息、衰竭。④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⑤邀:这里指“迎击、截击”的意思。⑥正正:整齐。⑦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齐师败绩 败绩:_____________

(2)是故朝气锐 是故: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2)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 也。

译文:

11.用原文填空。(4分)

【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

12.【甲】文与【乙】文共同讲了怎样的一种军事思想?(3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孟子》中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 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

(2)衡于虑 衡:

(3)贤者亦有此乐乎 亦:

1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语句。(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

15.试着简要说说【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乙】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的“忧”与“乐”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1分)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6.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18.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3分)

19.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四) (扬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②。

【注释】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20.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3分)

21.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

三、写作(50分)

22.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来作文。

(1)鲁迅根据《干将莫邪》改写成了《铸剑》,很多名著都经过编者的改编而搬上了荧屏,如 《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认真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领会作品的主旨,改写成一篇一般记叙文。

要求:①尽量忠于原作;②文章描写要具体,而且具有可信度;③文章思想感情要鲜明;④600字左右。

(2)《干将莫邪》中的侠客以一种“诚信”精神杀死楚王这个昏君,替赤为父亲报了仇,当然故事有它虚夸的成分,也有侠客的崇高精神的体现。我们这个时代也呼唤“诚信”精神的回归,一个人以一种“诚信”的精神立足这个社会,才能成就伟业。

联系实际,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文题自拟;②中心突出;③600字左右。

篇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安家中学  吕坚

一、 教学目标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一、 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人琴俱亡》                                         2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我的母亲》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二、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 ,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4]

篇5: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北环中学  祝畅红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我的母亲》           2课时

《人琴俱亡》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

2 教师巡视、指导 同桌讨论交流

3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 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背影》 (一)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以1991年,香港

[4]

篇6: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一学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篇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二学时: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学习在口语交际中利用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学会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掌握他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学习:搜集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劝说的经验全班交流

第十三学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篇8: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数学思考

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解决问题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物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实践能力。

要点扫描

1.课标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2.内容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随统计数据的增大,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是重点;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认识

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应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增加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汲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要经历的过程中重点在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合作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学法点拨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研究,选择喜欢的统计方法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施要领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再过几天就有一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我们学校也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总务处陈老师想给大家买点水果,但他想不好该买些什么,你们说他该怎么办?

【此处用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兴趣。从要求学生帮忙,来理解统计的意义。】

所以,陈老师要在我们班进行调查。你们说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发言,共同探讨,最后决定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

二、展开

1.你觉得你们在进行小组调查时要注意什么?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先思考后行动的行为习惯。】

2.如果你是组长你会怎样又快又好的开展小组调查?给每个小朋友一分钟时间。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讨论做基础。】

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选一种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调查。我们将评选最佳合作奖与最佳创意奖。在进行调查之前先把相关的表格介绍一下。

篇9: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á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学生用“果然”造句。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总结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教师操作,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

(5)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 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 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很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切的认识,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观察字间架结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诉要记得牢。每次都这样训练,学生自学生字的本领会一天天增强。】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铁罐 优点:坚固 无影无踪

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陶罐 缺点:易碎 安然无恙

优点:宽容 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篇10: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体会爸爸含有深意的那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②准备一些铃兰花、野蔷薇花的图片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

地哭地看地笑

地说地想地摸

(2)背一背,写一写

好多事民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玲、狗、糟、楼。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3)全班交流。

4、自学检测

多种形式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说一句话。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3、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我们第二节课学习。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玲、狗、糟、楼”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玲、狗、糟、楼”。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需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五、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脑、筋、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复习字词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新词,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悟

1、自学提示: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快来和大家交流吧!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原来空空荡荡的楼梯,现在增加了活生生的小生命,变得那样有生气,玲玲能不满意吗?)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肯动脑筋)

(指导目标: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3、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4、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脑、筋、肯”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脑、筋、肯”。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五、课后自学

A、日积月累: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B、阅读课外书中“动脑筋,坏事变好事”的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如:《花的学校》中的《爱动脑筋的岳柱》

六、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肯动脑筋

26、蜜蜂引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

—()园子一()蜜蜂一()飞机一()绢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

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

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检测:

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

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

组词:给“谈、列”找朋友。

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

3、蜜蜂给谁带路呢?

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1)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

(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怎样找到养蜂人?

(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

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

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

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

“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

五、板书:

蜜蜂引路(板画、贴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

3、想象说话训练。

一、复习导入

1、选词填空:常常往常

列宁()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

二、学习第四段

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

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

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

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

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

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

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

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

四、课后自学

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

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五、板书:

蜜蜂引路

常常(经常)

往常(平常)

续编故事:怎么说?怎么做?

篇11: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节日里的歌》教学设计

音乐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节日里的歌》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钢琴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目单或歌单。

2、能够自信的独唱或与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3、学会演唱《祝愿歌》,认识前半拍休止。

教学重点:学唱《祝愿歌》。节日献歌

教学难点:节日歌单策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播放《祝愿歌》

2、上课礼仪

二、导入(做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游戏,接龙游戏,首先咱们把我们班上的同学分别分成四个小组“红、黄、蓝、绿”,请各组派一个代表出来,请同学们按照接龙的方式来说出一年里我们常过的节日有那些?每说出一个就给该组加一分,现在游戏开始。

生:元旦节春节元宵节植树节清明节母亲节劳动节青年节

儿童节端午节建军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圣诞节情人节

师: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分数,暂时由我们XX队领先。

三、新授部分

师:现在我们进入我们的第二环节,还是老规矩,以各组为单位,请同学们听赏歌曲,说出歌名及适合演唱的节日?并对你如何作出判断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提示)同学们在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里面的歌词,说不定我们的歌名就藏在里面。

生:(听歌曲并判断)~~~~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能做出这么正确的判断,那么接下来请同学再来听赏一首歌曲《祝愿歌》,咱们把它完整的听赏完,想想这首歌适合在什么样的节日来演唱呢?

生:国庆节元旦节

师:这首歌适合在很多节日来演唱,歌曲表达了祝福、欢乐、友谊与思念等情感的歌曲

师:听听我们这首祝愿歌多么的欢快呀,同学们,难道你们就不想动起来吗?

生:想

师:那还等什么呢,咱们跟着歌的节奏来,首先请同学们先跟着老师学(拍手)OX XXXX‖,再跟着音乐来一次(钢琴弹)

师:同学们真不错,这种节奏形式我们把他叫做前半拍休止

师:这么好听的一首歌,老师也想唱一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合作,老师在唱前面的时候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学的节奏打起来,我们看一看哪组同学出问题

师:(演唱《祝愿歌》)

师:刚才同学们打得真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跟着原声带来学唱一遍(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现在咱们来试试离开原声带,我们自己来唱一唱,饱含热情的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诵一下歌词,看看咱们的`词作家付林作的这首祝愿歌的词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后半部分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都发现歌曲的后半部分都是用的四字祝福语,大家平时在祝福别人的时候都在用,那么同学们能否为半部分的祝愿歌即兴填词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即兴创作填词。

生:写词

师:同学们写的词太好了,都可以当作家,咱们还不赶紧唱一唱自己作的词,并看看哪组作的最好

师生:唱,评分

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还是老规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为某个节日选择合适的歌曲献唱。

要求:选中一个节日

精心选择歌曲

巧妙安排顺序

标明演唱形式

四、总结:

本节课以XX队货胜,请获奖组上台领奖,祝贺我们XX队,没有获奖的队伍也别灰心,我们以后还有机会,祝愿我们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开心,请同学们唱出我们的祝愿歌,祝福我们的老师及同学,也祝福我们的亲朋好友。

篇12: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七单元检测试卷

山东临沂青云镇中心中学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七单元检测试卷

选择题

要使一株梨树上结两种不同品质的梨,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扦插B.压条C.分根D.嫁接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有利于( )

A.提高世界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

B.解除人类遗传病发生的原因和死亡之谜

C.彻底消灭一切人类疾病

D.减少环境污染,创造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和原鸡有很多叙述的特征,但家鸡的产蛋量高。人们能把原鸡驯化成产蛋量高的家鸡,是因为生物有( )

A.生殖和发育的特征B.生长的特征

C.遗传和变异的特征D.新陈代谢的特征

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少数发育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这种现象属于( )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下列例子中能够证明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在经常刮暴风的岛上,达尔文发现,少数昆虫的翅异常发达,多数昆虫不能飞行

B.我国劳动人民将野生红鲫鱼培育成为五彩缤纷的金鱼

C.袁隆平用杂交的方法,培育成高产水稻

D.新晃林学家孙秀泉用化学药物技术诱导龙脑樟幼枝繁殖龙脑樟幼苗,生长繁殖特别快

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非常学说,称为保护色,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

A.生物进化 B.人工选择

C.自然变异 D.自然选择

下列各类植物中,最早出现在原始海洋中的是( )

A.原始的藻类植物B.原始的苔藓植物

C.原始的蕨类植物D.原始的裸子植物

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C.陆地上D.大气层中

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首先模拟原始地球闪电及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连续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 )

A.核酸B.蛋白质C.氨基酸D.葡萄糖

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

A.生物个体之间有强有弱

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之间的矛盾

C.生物过度地繁殖和有限的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发现抗菌素的效果越来越差。从达尔文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

A.抗菌素浓度增加使病原体抗药性也增加

B.抗菌对病原体逐代选择的结果

C.病原体由于接触抗菌素产生了抗药性

D.抗菌素引起的病原体的抗药性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

一对正常夫妇,他们的双亲中都有一个是白化病患者。预计他们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可能性是( )

A.75%B.50%

C.25%D.12.5%

把高茎(E)豌豆与矮茎(e)豌豆杂交,子代中有高茎198株、矮茎189株,则亲代的基因组合发生应是( )

A.Ee × eeB.EE × ee

C.Ee × EeD.Ee × Ee

通常大蒜是用蒜瓣进行繁殖,这属于( )

A.出芽生殖B.分裂生殖

C.营养生殖D.卵式生殖

鸡受精卵发育成刚出壳的雏鸡,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A.母鸡B.食物C.卵黄D.外界环境

在嫁接植物时,一定要注意将( )紧接在一起。

A.木质部B.形成层C.韧皮部D.树皮

发育成幼鸽的关键结构是( )

A.胚盘B.卵黄C.卵黄和卵白D.卵白

青蛙的生殖特点是( )

A.雌雄异体、水中受精B.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C.雌雄异体、陆地受精D.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正常来源是( )

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一半以上来自父方,一半以下来自母方

C.一半以上来自母方,一半以下来自父方

D.与父亲相似的人,来自父方的多;与母亲相似的人,来自母方的多

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成对存在( )

A.受精卵B.卵细胞C.血细胞D.上皮细胞

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长毛和黑毛B.人的身高与体重

C.棉花据阿杜掌状叶和鸡脚叶D.豌豆的高茎与蚕豆的矮茎

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由( )引起的.

A.个体生长很快B.个体发育很好

C.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D.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两株高果(F)南瓜杂交,后代高果(F)和矮果(f)的比例为3:1,则亲本的基因组合方式应是( )

A.FF × ffB.Ff × ff

C.Ff × FfD.ff × ff

6月,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发现人类基因数目约为3.4~3.5万个。下列关于基因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B.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C.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D.基因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填空题

下图是人的性别决定图解(甲、乙为正常婚配的夫妇),发现后回答有关问题:

(1)图解中甲为 ,乙为 。(填身份)

(2)填写出图解A、B、C、F、G的性染色体组成:A: ;B: ;C: ;

F: ; G: 。

(3)D、E分别是指 和 。(填名称)

(4)后代a、b的性别分别为 和 ,且比例为 。

有一种腿很短的鸡叫爬行鸡,由显性基因A控制,正常鸡由隐性基因a控制,在爬行鸡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

第一组:爬行鸡 × 爬行鸡 2977只爬行鸡和995只正常鸡;

第二组:爬行鸡 × 正常鸡 1676只爬行鸡和1661只正常鸡。

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发现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组两亲本的基因型是 ,子代爬行鸡的基因型是 ,正常鸡的基因型是 。

(2)第二组产生的后代中,爬行鸡雌雄互交,在F2代中共得小鸡6000只,从理论上讲,有正常鸡 只,可稳定遗传的爬行鸡约有 只。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花颜色的杂交实验中发现,把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的后代(叫做子一代)全部为开红花的植株。如果子一代的红花植株自花传粉,再得到的后代(叫做子二代)中除红花植株外,又出现了白花植株。请你分析: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隐性性状是 。若以“G、g“来表示这对基因,则亲代的红花基因组成为 ,白花基因组成为 ;子一代的红花基因组成为 ;子二代的白花基因组成为 。

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 ,能产生 种精子。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 ,能产生 种卵细胞。

相对性状是指 生物的 性状的 表现形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生物的 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的是生物的 现象。生物的上述两种现象是通过 和 实现的。

无性生殖不经过 的结合,而由母体 新个体。

鸟的发育过程包括 、交配、、产卵、和 几个阶段,其中,所有鸟都具备的行为是 、、。孔雀开屏是 行为,丹顶鹤跳舞是 行为,织布鸟建巢是 行为。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它为狼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

(2)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的减少,跑得快、凶猛的狼能获得食物生存下来,这就是

;跑得慢的狼得不到食物,则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 。

(3)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

篇13: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A部分3a-4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A部分(3a-4)教案

Teaching Plan for Part 3a-4 in Section A of Book 8A(Page 43) I. Language points: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finally, mix, mix up, popcorn, popper, boil, salt, add , add … to… 2. Sentence structures: First,…  Then,… Next,…Finally,…   Cut up the bananas.   Add some salt to the popcorn.   Mix them up. II. Language goals: 1. Learn to describe a process and follow instructions. 2.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about the process of making something. III. Grammar points: 1. Countable nouns and uncountable nouns. 2. Verbs used in imperatives. IV. Teaching aids: 1.  Multimedia CAI. 2.  Some fruit , some yogurt , some honey, a knife and a bowl(some scissors if necessary). 3.  Pictures of different things. V. Teaching steps: 1. Warming up: Play a game with the students and introduce “fruit salad”. Ask the students “Do you like fruit salad?”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fruit salad?” Tell them “We’re going to make fruit salad today.” 2. Review the ingredients of making fruit salad. Find a helper. The teacher says the instructions and he/she follows the instructions.   3. Finish 3a.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the instruction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on the computer.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try . Give them a teaspoon of fruit salad as a prize .   4. Show another group of pictures .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with the students. Teach the new words while talking.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the partner how to make popcorn. One student asks and the other student answers .   5. Recipe gam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Write down different interesting recipes . Then cut it up. Exchange the recipes and have the other team put the recipe in order.   6. Writing : Write an article about your favorite recipe to Magic Kitchen column in our school newspaper. Use the words given by the teacher.  

篇14: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How t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教案 Section A 小寨乡中学初二英语组 Teaching aims: 1. Describe a process. 2. Follow instructions. 3.countable /uncountablenouns. How much/How many questio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countable/uncountablenouns. 2. How much/How many questions. Teachingaids: A cup of smoothie fruit salad ingredients of making smoothie and fruit saladtape recorder Teaching steps Step1 Show a cup of banana smoothie, let some students taste it , Ask: How do you like it ?Answer… Ask: Do you knowhow to make a banana smoothie? Let me tell you. Step 2 Presentation 1)Take out a knife some bananas milk yogurt a blender. 2)Write thes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Peel the bananas . Cut up the bananas .Put the bananas and yogurt in the blender. Pour the milk in the blender.Turn on the blender. 3) Say: Look at me , Ill make a banana smoothie. Step 3Write ―the smoothie ―the milk in the blender ―the bananas ―the bananas ―the blender ―the bananas and yogurt in the blender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urn on ,cut up , drink ,peel ,pour ,pu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then numberthese sentences 1――5. Pair work A: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 Peel the bananas. …… Step 5 Presentation 1). Say : NowIll teach you how to make fruit salad. You need a teaspoon of cinnamon. a cup of yogurt. 2 teaspoons of honey.3 bananas.1 watermelon. 2 apples and one orange. You need 4 steps to make it .① First cut up three bananas, three apples and a watermelon.② Next put the fruit in a bowl.③ Then put in two teaspoons cinnamon and a cup of yogurt .④ Finally mix it all up. 2) Write the foursteps on the blackboard .Read them loud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words: First . next . then and finally. 3) Let students say how to make fruit salad. Step 6 Presentation Say: look at the four steps above . please answer me?please answer me: How many apples do you need ? (two) How many bananas do you need ? (three) How many watermelons do you need ? (one) How many oranges do you need ? (one How many cinnamon do you need ? (a teaspoon of cinnamon) How many yogurt do you need ? (a cup of yogurt) How many honey do you need ? (two teaspoons of honey) Explain: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 Step 7 Listening 2a 2b Section B Teachingaims: New language: add bread slice mayonnaise turkey relish meat mushroom other sandwich tomato sauce mustard mustard sentences: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add… to…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How to make differennt sandwiches. Teaching aids: tape recorder pictures. Teaching steps: Step One Point to the sandwich ingredients in the picture. say each word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it. say what things do you like in a sandwich?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oard. Ask: How to make this kind of sandwich? Step Two Look at activity 1a.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that you hear. play the tape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tape again .This time students circle the words in activity 1a as they hear the words. Step Three.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say listen carefully and write the ingredients on the correct lines in the chart. Step Four Read the instructions. Ask students to take a few minutes to write down the things they use to make their favorite sandwiches.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Ask several pairs to say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Five Read the instructions of 3a to the class. point to the words vegetables meat and others in the chart. say: now read the recipe and write the ingredients under the correct words in the chart. check the answers. Step six 3b.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the recipe to the class. say: now write a word in each blank use the words in the box. Home work: One : write a recipe for your favorite sandwich. Two: Self check 1.  

篇15: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和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和答案

一、学海拾贝(14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畎亩( ) 稽首( ) 拂士( ) 自诩( )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目是( )(2分)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饥饿)

B、夫(发语词,无义)战,勇气也。

C、比(及,等到)后壮(成年),乃问其母。

D、今阅(经历,经过)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2分)

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温故而知新 D、一年未归,妻跪问其故

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征于色,发于声③苛政猛于虎

④积于今六十岁矣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A、①③ B、②⑤ C、④⑤ D、②④

6、按要求默写诗句。(4分)

(1)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这诗句是 , 。

(2)折戟沉沙铁未销, 。 , 。

(3)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课外辅导员,他的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所描绘的那样: ,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警句形式道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本质的句子是:

二、生活与实践(9分)

7、下面一组成语,藏有唐人一绝妙佳句,每个成语各藏一字,请你写出这句诗及其题目和作者。(3分)

饱经风霜 一叶障目 万紫千红 无济于事 三心二意 日积月累 眼花缭乱

诗句: 题目: 作者:

8、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你把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诗中的有关语句作适当删减填入上联,使之构成对偶句式。(2分)

9、《水浒》写武松打虎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饿,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大旗在门前,上面写着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岗。’”

从现代商品经济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它究竟蕴含了酒店主人怎样的用心?请回答两点。(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将下面描写天气的语言改写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达。(2分)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蒙蒙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答:

三、读书滋味(37分)

(一)望岳(8分)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岱宗夫如何-- (2)造化钟神秀--

(3)阴阳割昏晓-- (4)会当凌绝顶--

12、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简答。(4分)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

(2)诗的一、二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问句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答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描写__________。

(3)诗中写诗人近观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 的理想和壮志。

(二)(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降大任于是人:( ) (2)苦其心志:( )

(3)人恒过:( ) (4)发于声,而后喻: (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该词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1分)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选择下列句子的正确译文。(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A、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使他(不断)增长才干。

B、因此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缺乏的才能。

C、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动了心,忍住了性子,增长了才干。

D、所以惊动他的心,使他学会忍耐,(这样)只能使他没有才干。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A、出国打仗如果没有抵抗国外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B、在国外,如果没有抵抗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C、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就时时有灭亡的危险。

D、出兵打仗,敌人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17、用文中的语句或词语回答下列问题。(3分)

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18、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2分)

答:

(三)曹刿论战(11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

19、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1分)

A、公将鼓之 B、苦其心志 C、神弗福也 D、虽不能察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既克,公问其故 (4)望其旗糜

21、用原文语句回答。 (4分)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1分)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通过哪句话体现出来?

答:___________ (1分)

(3)曹刿在做了什么工作之后才让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答:___________ (1分)

(4)曹刿认为,在战争中军队的士气、精神状况非常重要,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1分)

22、选择下面的一个句子翻译。(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___________ _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___________ _

23、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2分)

爱国将领:

评价:

(四)(8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 ③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24、“夫子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1分)

A、顺接 B、转接

25、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2分)

26、妇人的丈夫与儿子因何而死?(2分)

答:

2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 。(1分)

28、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主题?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把它翻译在下面。(2分)

译:

四、作文天地(共40分)

本单元的五首诗词,描写景物时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试选择其中的一首,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改编,加进自己的感受来。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说明:主观题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给分。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如果学生言之有理,也应判为正确,应尊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

一、1、略 2、A 3、D 4、B 5、B 6、(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7、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山行》 8、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1)宣传酒的醇厚浓烈,吸引食客。(2)既劝诫常人不要贪杯,又刺激有海量者多饮。(3)借猛虎之威,劝客人留宿。(只要答其中两点即可)10、多云转阴,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三、(一)11、(1)泰山的尊称(2)大自然(3)分割,使分明 (4)终当,终要 12、(1)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2)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俯视众多的小山。13、(1)望 (2)对五岳之首泰山的揣摩和赞叹泰山的伟大和神奇(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二)14、这样的 使……痛苦 犯错误 明白,了解 15、D 16、A 、C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国 外患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18、略

(三)19、D 20、参与 鄙陋,目光短浅 战胜 倒下 2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夫战,勇气也22、A、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按照实际情况去处理;B、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23、略

(四)24、A 25、孔子,儿子 26、被老虎吃掉 27、妇人 28、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四、(略)

更多推荐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