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管仲的忽悠美文,本文共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 管仲的忽悠美文

管仲的忽悠美文

有一年,齐国军粮出现短缺。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能不能想个法子,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国库筹备足够的`军粮呢?”“这好办!”管仲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说,“前几天,北郭有个人,挖地时挖出来一只龟,这只龟就值五百亩地的粮食。我去把那只乌龟弄回来就行了。”齐桓公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但他相信管仲的智慧,便没多说什么,任由管仲行动。

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浩浩荡荡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官帽一顶后,便一路敲锣打鼓,把那只龟给“请”了回来,供奉在寺庙前的大台上。白天杀了四头牛祭祀它,晚上派百名士兵把守。众人大惑不解,一只乌龟何以受此隆重的礼遇?管仲就宣称:这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是无价之宝,谁要拥有了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下,举国上下都沸腾了,那只乌龟也被越传越神乎。后来,齐国出兵攻打孤竹,管仲打听到齐国的首富丁家,粮食够大军吃五个月。于是,他就去找丁家老爷,说要把那只乌龟抵押给他,换他的粮食。丁家老爷受宠若惊,赶紧收了那只龟回家供着,而齐军出征孤竹的粮食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齐桓公听说了此事,哈哈大笑:“管仲你真能忽悠啊,一只无用的乌龟竟让你忽悠来数万担粮食!”管仲嘿嘿笑道:“大王,这个世间如果没有盲从、贪心之人,小臣上哪儿去忽悠啊?”

篇2: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

目录个人简介人物生平个人简介

博通 坟典 ,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 富国强兵 ,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唯物论 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 仲父 ”,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 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 山戎族 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 孔子 感叹说:“微管仲,吾 披发 左衽 已!”。

人物生平

管仲 ――辅佐 齐桓公 创立霸业,是 春秋 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 、郑 、宋 、卫 ;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 中原 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 齐襄公 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 庄王 杀了 周公 黑肩。

晋献公 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J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 大夫 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辅佐公子纠

管仲 ,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省 颍上县 )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公元前6, 齐僖公 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侍奉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 召忽 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公子小白 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 公孙无知 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 莒国 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 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篇3:忽悠有术美文摘抄

忽悠有术美文摘抄

在部队时,我有一个战友是城市兵。他从小练舞蹈,练声唱歌,还是市少年乒乓球冠军。他性情活泼,一表人才,当兵后自然成了部队的文娱骨干分子。

部队常年驻扎在深山老林,人烟罕见。因而,部队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不断提高技艺,城市兵经常半夜起来照着舞蹈画报练习舞蹈动作,一招一式非常认真,他那优美的舞姿映在宿舍雪白的墙壁上。然而,他的最大爱好还是练声,一有空,他就在宿舍里对着墙壁“啊、啊”地不停,要不就一大早起床对着群山喊声震天。他的目标是考的文艺团体。

城市兵的班里有一个家在农村的“文登兵”,长得瘦瘦小小,很木讷。城市兵和文登兵是好朋友,城市兵经常和文登兵谈演唱和练声技法。文登兵原本五音不全,对唱歌一窍不通。在城市兵三忽悠两煽动下,竟然也像城市兵一样,三天两头没事就面壁练声,“嗷、嗷”地比杀猪声还难听。“呵呵,不错、不错,大有进步!”城市兵不断鼓励。文登兵练得更起劲了,甚至比城市兵练的还刻苦。

班长看文登兵对唱歌这样爱好,就问他将来有什么打算?“考文艺团体!”“去前卫(军区前卫文工团)?”“不曲(去)!”“曲(去)那场?”班长故意学他话。“那么曲(去)波(北)京学院?”“也不曲(去)!”“那你要曲(去)那场?”“我要曲(去)波(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周围的'战友们听了都不禁哑然失笑。大家不得不佩服文登兵的师傅城市兵忽悠得好,简直是飞机上挂暖瓶——忽悠水平太高了。

这不,向部队领导请了假,城市兵和文登兵还真去了北京报考。结果城市兵凭着自己平日练就的过硬本领,一路过关斩将,竟然令人信服地考上了北京一家文艺团体,当上了一名合唱演员。

文登兵也不甘落后,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和地方话的特长,也考入了北京军队的一个文艺单位,担任了一名小品演员。

一天,城市兵和文登兵聚在京城一家酒馆庆贺。“师傅你太有才了,不是你的大忽悠,俺一个农村兵哪会有今天?”文登兵举起酒杯由衷地敬酒。“嘿,你也太有才了,我还真没想到你能成功。”

城市兵和文登兵的酒杯碰到一起了。

篇4:管仲简介

管仲

中文名称: 管仲

又 名: 夷吾 字仲 管敬仲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645

相关人物: 鲍叔牙

生平简介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

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前649年,扬拒泉皋之戎入侵王室地区。此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派兵戍守王都。前644年,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境内),次年灭卫(今河南淇县)。其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恢复卫国,另建卫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前655年,齐军与诸侯军伐楚,迫使楚国向王室贡送蚕丝(一说为包茅)。在葵丘之会的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允许以妾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目的皆在于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争取与国,是运用军事、经济手段来取得中小诸侯国的支持。谭(今山东济南东)、遂(今山东肥城西南)等国曾藐视齐国,被齐灭掉。服从者来朝聘,齐取厚报。前651年,由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雍水来危害邻国,不得有意不卖给邻国粮食。

管仲的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他毕竟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

篇5:管仲语录

管仲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管子。本文将介绍管仲语录。

管仲语录:

1、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2、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3、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4、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5、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仲

6、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管仲

7、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8、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管仲

9、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管仲

10、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11、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1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3、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14、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慎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管子・形势篇》

15、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16、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17、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

18、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19、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兵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鼓于朝,而备诉讼也;汤有总街之廷,以观民非也;武王有灵台之囿,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也。百官有司,其务以职尽规谏,将率陈军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缙绅考六艺,吾将兼览焉。

20、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21、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管仲

22、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管仲 《管子・禁藏》

23、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仲 《管子・形势》

24、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25、量力而知攻。 ――管仲 《管子・霸言》

26、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27、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拓展阅读】

管仲(约前725-前645):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少时贫困,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在齐桓公与其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助公子纠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他在齐国实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冶铁、铸造和渔盐及商业,调剂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特许在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著有《管子》一书,有丰富的经济思想。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为齐国称霸奠定基础[2]。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更多推荐

管仲的忽悠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