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于敏简介,本文共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于敏简介
于敏
姓名:于敏
出生年月:1926年
籍贯:中国河北宁河(今天津)人
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部副主任, 理论
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于敏河北宁河(今天津)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 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1月起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 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70年代起, 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 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 动模范”称号。9月18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篇2:阿敏简介
阿敏
阿敏(1586—1640),清初宗室、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次子。
其父子兄弟因谋叛太祖,兄阿尔通阿、弟扎萨克图被杀,父囚禁而死。他获宥,养于太祖处。初封贝勒,多有战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太祖长于褚英攻取乌拉宜罕山城。四十一年(1613),从太祖灭乌拉部。四十三年,太祖创建八旗制度时,任镶蓝旗旗主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俗称二贝勒,参予国政。四年;破明兵于萨尔浒山、尚间崖及栋鄂路,旋参加灭叶赫部之战。六年,从太祖攻克沈阳、辽阳。十一月入朝鲜袭毛文龙所部。十一年(1626),先后征喀尔喀巴林部。及扎鲁特部。天聪元年(1627),与贝勒岳托等征朝鲜,连陷定州、安州、平壤,朝鲜王被迫请和,订“江都之盟”。后从太宗征明锦州、宁远。四年,入山海关,克水平、滦州、迁安等地。翌年,明将孙承宗率兵反击,监军道张春等围田滦州,他怯不增援,反杀降人逃出关外。六月,清太宗定其十六条罪状,囚禁。祟德五年(1640)十一月,卒于狱。
篇3:张瑞敏简介
张瑞敏.做大事到永远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海尔”的。
在中国企业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张瑞敏的。
一个人在茫茫沙漠中跋涉,终于遇到绿洲。可是他不能停下看看绿洲,还是得继续跋涉——前边,仍然是茫茫沙漠……
“这个人,就是现在的我。我感到残酷。”历时15载,终于创造了今日的辉煌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如是说。
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1949年1月生于青岛。“文革”中属“老三届”,“顶班”父亲当了工人。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家电公司副总经理。1984年临危受命,接手海尔。初到任时,为了借钱给工人过春节,与有钱的朋友豪饮,大醉。这年春节,工人领到了工资,每人还有5斤鱼。
也是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在德国超市,他看不到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主人为了取悦这位年轻的中国商人,盛赞起中国的烟花来。他高兴不起来,只觉得心里在流血:十亿中国人哪,怎么直到今天还在吃老祖宗“四大发明”的老本!就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残酷”的跋涉,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
80年代中期,“出口创汇”成为中国企业们家的目标,同时也成为一种时髦。张瑞敏不愿意人云亦云赶时髦,他的想法明显地与众不同,比较超前 。他为海尔确定的主导方向是:“为创国际名牌而出口。”因为在他看来,出口和创国际名牌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一味地借用别人的牌子,不创自己的牌子,或者大量地倾销原料和半成品,低价换取外汇,即使出口量很大,也没有任何意义。
出奇终于使张瑞敏制胜。如今,海尔产品已全线进入美、德、日、法、澳等经济发达国家。电冰箱在德、美是亚洲出口第一;洗衣机出口日本第一,空调器出口欧盟第一。在大规模出口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迎刃而解,经销商纷纷上门争夺海尔产品的经销权。
2月,世界最大的家电博览会在德国科隆举行,海尔占了中国展位的一半。“引起轰动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我们在会上向12个国家的经销商颁发海尔产品专营证书。”张瑞敏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不无兴奋,“在照像留念时,我们坐在前排,几十个外国经销商手持专营证书,站在后面。”
连一位中央领导在海尔看到这幅照片时也感慨不已:“不要看中国人在前面坐着,坐着才意味着真正站起来。”
包括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在内,一些国外的企业家曾经诚恳地分析过中国的企业现状。他们认为:华人这个民族对财富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华人似乎对组织的运作缺乏足够的热情与关注。
在这方面,张瑞敏无疑是个例外。对于组织的运作,他是超乎寻常的热情与关注。
“中国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的管理,但并不成功,重要之点是只注重形式,忽视了思想和内容。”他说。
当年,他第一个抡起铁锤,砸烂质量有问题的冰箱,轰然砸醒了员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他的海尔创造了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精细化,零缺陷”。
他还认为,管理中国企业只能用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他制定的公式是: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
他把实现管理的“最高层次自主管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说:“海尔的管理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标准,而是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增强每个职工的责任感。”
1995年5月,成立近80年的松下电器公司首次带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来中国交流。这家公司的参事薄信兴听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介绍,参观了空调器厂。在紧张整洁有序的生产现场,工人们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墙上各种精细的统计报表、职工合理化建议箱、攻关揭榜栏等等使他大为震惊:“在海尔这样的企业介绍松下的管理,我感到紧张和信心不足……松下得加油干,不然就赶不上海尔了!”
都说,海尔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一个张瑞敏。而了解海尔的人往往又有一个相同的结论:只要张瑞敏在海尔,海尔就尽可放心。可张瑞敏却说:“并非如此。我在海尔与海尔一定健康发展不能简单划等号。你可能把企业做上去,你又可能把它做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事例不单中国,在世界上也举不胜举。 一着不慎,企业就可能垮在自己手上。”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只能让自己永远不停地跋涉着。
对于张瑞敏,工商界有三个疑问:一、张是“老三届”加上三年业余学习,没有学院派背景,哪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超人的智慧?二、与有颇多微词的诸多企业领导人大相径庭,张在上下内外,人缘极佳,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人物,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三、张也是八十年代创业,九十年代崛起,好多人都倒下了,为什么张这么稳,这么“长寿”?
张瑞敏读了不少书,是企业家中少有的“饱学之士”。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逻辑严谨,文字颇佳。“海尔是海”——张瑞敏曾以此为题著文,抒发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博大情怀,也显露了心中拥着惊涛骇浪,雷霆万钧的非凡气魄。他时时事事就是这么一个人:静而不止,智而不诈,勇而不刚,诚而不僵;他所驾驭的海尔就是这么一个企业:不跟“热点”,不凑热闹,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朝令夕改,静处从容,无所畏惧,直面市场。
“海尔学不了。”好多考察过海尔的人都这么说,“因为海尔有个张瑞敏,张瑞敏是唯一的。”
“唯一的”张瑞敏,其全部秘密就在于:他是一个集古今智慧的思想者,一个儒化的企业家,一个有东方式修养的现代人。
篇4:曾敏之简介
明白人如诸葛亮
作者:曾敏之
近来捡拾书箧,得见邓小平过去的谈话,其中他提出了“明白人还是胡涂人”当领导的问题,说是用以衡量开放政策成败的关键。
这句话虽然通俗易懂,却包含了用人行政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用得其人事业则兴,反之则败。
明白人当领导的标准是什么?要概括出几条也不容易,但是明白人与胡涂
人是相对而言的,前者精明能干,有高瞻远瞩的襟怀,有明察秋毫的本领,有运筹帷幄的头脑,因而能担重任,做出成绩;后者庸懦颟顸,有因循苟且之风,多自私自利之念,用人唯亲,用权为己,于是坏事误了全局。
在历史上,明白人的形象,可以举出诸葛亮作为典型来考察。他之成为明白人,是因为他身在隆中,胸怀天下,精研形势,慎虑世局,待到后来建立蜀汉政权,律己很严,赏罚必信,特别表现在能用人方面,他有一句名言:“忠益者莫大于进人”,其意是指最重要在于推荐有用的人才。根据这种精神,所以他能在蜀汉立国不过数十年之间,选拔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他们一直恪守并实践诸葛亮的方针路线、政策。例如荐用贤能,诸葛亮破格提拔荆州小吏蒋琬担当重任,说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提拔凉州一个低级军官姜维为统军将领,认为他“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至于对庞统的荐用,也显示了诸葛亮唯才是重的美德。而对于不称职的官吏,对那些造谣惑众,弄虚作假,争名夺位,不择手段的人物如李平、廖立等则予以罢官,削职为民,藉以整肃吏治。直到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之时,还上表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付琬”。由此可见他对用人的重视。虽然他对马谡的“言过其实”未尝没有觉察,只因想要马谡有所作为,仍然予以信任,后来街亭失守,诸葛亮承担责任,请求后主降级处分。
从诸葛亮的生平行事,可以说是一个明白人的领导作风。及至蜀汉后期,因蒋琬病死,姜维孤立无援,在强敌压境之下,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地主集团公开主张投降,于是蜀汉政权就宣告灭亡了。
有人也曾批评过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缺点,因为“食少事繁,岂能久乎?”这种批评不能说不当,诸葛亮不是完人,总会有缺点的。而“事必躬亲”,其实是责任心太重之故,如果他也懂得“退居第二线”,好整以暇作决策,也许他可以稍延寿命罢。然而他却欲退不能,只有“鞠躬尽瘁”了。由此可见“身系安危”的人物,既要懂得用人之术,也要懂得养身之道才好。(
篇5:宋敏求简介
《长安志》
记述唐都长安宫城、坊市及属县的专著。二十卷。北宋宋敏求(1019~1079)撰。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曾补撰唐武宗李炎以下六朝实录,编集《唐大诏令集》,并预修《新唐书》。其都邑地志方面的撰述还有《河南志》二十卷,《东京记》三卷,均已亡佚。
唐开元时韦述的《两京新记》长安部分,是最早记述隋唐长安城坊的专著。《长安志》撰成于北宋熙宁(1068~1077)时,以《两京新记》为本而大事增益,除备述唐长安城坊及宫室、第宅、寺观外,还上溯周、秦,旁及京兆府所属万年、长安等二十四县,详记其沿革、山川、名胜、古迹。司马光曾说该书详于《两京新记》不啻十倍。《两京新记》至今仅存卷三残帙,因而该书就成为后世研究唐及唐以前长安地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唐史必备的参考书。元朝骆天骧曾用该书削繁分类,并增添金、元时事,成《类编长安志》十卷。清朝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其长安部分也完全承袭该书,而略有增补。
该书的宋朝刻本久已失传,传世的明朝成化、嘉靖两本均与元朝李好文的《长安志图》合刻,脱误极多,朱雀街西第一街的第一、二坊竟整段缺失。清朝毕沅校刻本从成化本出,也未能有所补正。惟骆氏《类编长安志》尚存此两坊名,为“善和、通化”。徐松未见骆《志》,《唐两京城坊考》臆补为“光禄、殖业”,实误。
更多推荐
于敏简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