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字电视IP化远程传输设计与实现论文,本文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数字电视IP化远程传输设计与实现论文
数字电视IP化远程传输设计与实现论文
摘要:数字电视前端节目向市、县等进行远距离的传输离不开有线电视网络,其传输技术通常采用SDH和色散补偿+1500nm光放大。随着网络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各个方面的不断延伸,数字电视前端的IP化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IP组播技术的日渐成熟使数字电视节目的远距离传输成为可能。对组播技术在数字电视数据远程传输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组播技术的相关定义及实际配置,以期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IP技术;数字电视;传输系统;设计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平台化的业务运营、IP化的网络发展及数字化的电视系统中的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数字化的电视系统、节目采集制作、远距离传输等均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在数字电视节目远距离传输过程中,对IP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阐述了利用IP技术实施50km远距离电视节目传输,可接收到的频点15个节目85套的组播源,继而达到可控组播的目的。
1基本定义
1.1TSoverIP
通常情况下,数字电视的节目流被封装成TS传输流,TS传输流在传输层被UDP协议进行二次封装,在网络层又被打上IP包头,形成IP包,再利用IP数据网传输信号。
1.2单播
采用单播实现点到多点传输,发送源需要向每一个接收者单独发送一份数据,发送源专门建立一条传送数据的通道,为UserA、UserC接收者服务,其目的地址为各接收者单播地址,可向各单播地址进行独立报文的发送,如果Receiver有N个,则需要发送单播报文N份[1]。
1.3广播
接收与发送数据的IP地址是构成IP报文的主要内容,传输IP数据的网络系统以目的地址为依据,向相应接收者进行数据发送。将IP网络中所有的主机作为接收地址即为广播,将某个接收者作为目的地址为单播,将一组属性相同的接收者作为目的地址为组播。通过广播方式实现多个接收者收到发送源发送的数据,不管接收者数目多少,发送源只需要发送一份广播数据,而作为接收方,不管是否需要该广播源的信号,都将接收到该广播源发送的数据。
1.4组播
当数据信息信号源为一个,接收者为多个时,其数据传送方式可为广播、单播或组播。组播可以将发送源产生的单一IP包通过网络发送给一组特定的接收者。比如,同份数据信息由Source发送者向PCA、UserC接收者发送,而处于同一网络内的UserB不需要接收数据。这样发送源的'压力减小,网络和接收者效率提高。
1.5广播、单播与组播的应用
事实证明,数据传输方式为单播时,信息传输量与信息需求的用户量之间为正比例关系,该信息需求用户较多时,多份具有相同性的信息流会出现在网络中,导致处理器的资源被占用和宽带浪费[2]。当数据传输方式为广播时,Source发送者所发送的数据虽然只有1份,但无论其下游网络是否有接收者,网络中的所有路由器都会对数据进行转发。这两种信息传输方式都将都会消耗大量的网络带宽,网络效率降低,而且广播方式在保密性方面也有着天然的劣势。组播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一切,通过它构建的组播网络可以有效地识别路由器下是否存在接收者,通过剪枝、嫁接等一系列机制,保证这个点到多点的网络中的各个成员都能有效的协同工作,实现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远程数字电视节目传输的过程中,向诸多接收者进行视音频数据信息发送,当传输媒体为IP数据时,比较适合采用组播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3]。
2组播的工作原理
在实际工作中,组播源进行组播数据发送时,组播地址为其目的地址,各组播地址都进行单个组播组的标记。所有接收者想成为组播组的一员,都有申请加入的权利,可对目的地址为IP组播地址的报文进行识别和接收,其组播组内的成员具有动态性,无论任何时候,网络组播组内的所有接收者可随意加入与离开[4]。网络内的所有地方广泛分布着组成员。
2.1IGMP协议
接收组播报文时,如果需要加入或者离开某组播组,可向末尾一跳路由设备提出申请,末尾一跳路由设备以接收者所提出的申请为依据,在本地进行直连网段组成员的关系表的维护。当接收到组播组报文时,结合组成员的关系进行转发报文下游端口的确定。
2.2PIM协议
组播报文是如何通过中间路由设备向哪个下游端口发送的?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末尾一跳路由设备对直连网络中组播组的成员进行了解,将该组成员的关系表通告于邻近组播路由设备。假设PCA需要加入到某组播组内:PCA连接的末尾一跳路由设备为RouterD,同PCA连接的接口为下游接口,同RouterC相连接的接口为上游接口。RouterD会将单播所发出的加入信息向RouterC发送。当RouterC接收到RouterD所发的加入信息后,会将加入信息向RouterB上游接口进行发送。组播网络路由设备RP为RouterB,PCA所发的加入信息被收到后,可在组成员的关系表内进行登记,当相应的组播组数据被送达时,依据PCA加入信息反向路径将组播数据发送至PCA。
3数字电视节目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应用
3.1系统架构
在该研究中,某市广电向具有约50km传输距离的接收者发送组播信息流20个。CISCO数字媒体DCMD9900管理平台为组源的基础设备,ASI接口配置若干个,负责对上游设备所传输的传输流予以接收,每个组播组由各个多节目的传输流进行标记。一个电接出口1000Mbps可发出所有组播数据,约800Mbps的宽带。第一跳的路由器三层交换设备CISCOC4948与DCM9900的下游连接而成,端口47、48与组播源相连接,32端口与下游中间的路由器相连接,交换机为QuidwayS5720-32X-EI-24S,其中包括24个10/100/1000Base-T以太网端口、4个100/1000SFP、4个万兆SFP+。中间以及最后一跳的路由设备的交换机属于组播网络RP路由器,全部端口均开启PIM-SM组播路由的协议。电接口24个开启协议IGMP。为了向所有接收者提供组播组的加入并实施管理的便利条件,RPS5720-32X-EI-24S路由器对所有接收者进行VLAN的划分,定义所有VLAN,并绑定访问控制列表ACL,通过访问控制的列表ACL,过滤各区域组播接收者的组播源[5]。
3.2设备配置
3.2.1路由器RP配置为S5720划分不同的VLAN,针对不同VLANIF进行IP地址的分配;对S5720进行单播IP的路由配置,确保路由可达到各个三层接口间;进行组播路由的协议配置,包括能够进行全局组播的路由协议;所有三层接口使用的PimSm协议、IGMP协议等;进行ACL定义并与相应接口关联,不同接口可对不同组播源实施访问,达到可控组播。3.2.2二层交换设备配置配置二层交换设备比较简单,在配置模式下,使用igmp-snoopingendable命令,打开全局IGMP接口监听功能即可。
4总结
通过近一年的试运行,系统的工作状态比较稳定,信号的传输质量高,调度的灵活性和网络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完全符合正式运营标准,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俊彦.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化改造[J].电子科学技术,,3(4):504-507.
[2]陈俊贤.IP化环境下基于DCAS的数字电视前端多编码自适应传输改造方案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3]张智男,潘文胜,叶春晖.谈数字电视平台系统IP化之利[J].有线电视技术,,(5):36-37.
[4]肖建敏.数字电视平台IP化设计方案[J].有线电视技术,,(11):47-49.
[5]李锐韬.歌华有线数字电视IP化前端业务网络规划的研究[J].有线电视技术,,(3):85-88.
篇2:谈广电网络数字电视系统IP化设计论文
谈广电网络数字电视系统IP化设计论文
,广电网络整合加速推进,全国各地广电网络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一省一网”整合工作的省级广电网络公司已超过2/3。江西广电网络于将省干线光缆网连通全省所有县级以上有线电视前端机房,于实现全省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并于完成了全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平台建设。由于整转初期江西广电网络省干线传输系统资源有限,前端建设时采用了以传统技术为主的方式设计节目平台。随着近年省干线传输系统的扩容,以及数字电视技术和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原有系统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江西广电网络于对全省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进行了IP化改造。该文将对此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总体规划
1.1原有系统情况介绍
为了发挥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的优势,江西广电网络在数字电视平台设计时采用了统一建设的方案,在省中心机房建设了一个全省数字电视总前端,大部分电视节目和增值业务总前端统一接收、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干线传输网送到全省各级分公司有线电视网。在各市县分公司建立分前端,将通过网络远程加扰本地电视节目、增值业务和接收下来的总前端信号一同送入本地有线电视网络。在我省节目平台技术选型中,核心复用加扰设备选择了具备IP交换能力的大容量平台化产品:汤姆逊NetProcessor9040。但由于我省干线传输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全IP化方案,节目平台总前端仍按8-10套标清一个节目流输出ASI信号,并通过适配器将ASI适配成DS3后通过省干线SDH网络向全省传输的方案。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2数字电视IP化的优势
数字电视平台IP化减少了运行成本:IP化后系统结构简单节省了设备,干线传输中使用了大颗粒传输类型传输业务节约了板卡,在接收调制方面IPQAM成本也只有普通QAM的1/10。数字电视平台IP化后另外一个显著的好处就是节目的调度方便:IP化后电视节目都将汇聚到核心交换机,需要任何电视节目只需在核心交换机进行调度即可,方便简捷。数字电视平台IP化后扩容方便:只要传送的业务的GE通道数据没达到通道速率就可以直接添加业务,不需要增加其他设备。数字电视平台IP化在广电行业中已经逐步推广普及,全IP架构代替传统ASI架构已经成为了趋势。
1.3总体方案
经过对现有数字电视技术、IP技术的钻研,本着节约成本,保证原有数字电视系统不动的情况下,我省数字电视IP化方案决定只对系统最终输出的ASI流进行IP化,这样规划既可以节省大量建设成本,又可以将原系统传输的ASI流电视节目与改造后的IP流电视节目互为备份提高安全播出系数,结构示意图如图2。该方案属于传统与IP化混合播出,不是完全的IP化,它接收、编码、复用都是传统构架,传输、调制部分才进行了IP化。该方案保留了传统系统的稳定性,又兼顾了IP化的优势,但是在电视节目调度的灵活性上做了牺牲。我省标清平台和高清平台搭建时间不同,所以具体IP化的方案也有差异。标清平台由于搭建时间较早,复用加扰器没有集成IP模块无法直接输出IP流,需要通过设备将ASI节目流IP化;而高清平台搭建时间较晚,复用加扰器集成了IP模块,设备能直接输出IP流到交换机进行汇聚。我省数字电视平台前端设备为了保证安全播出全部为1+1热备份,此次方案采购的设备也全部1+1备份。省中心机房前端转IP使用思科平台设备DCM,核心交换机是思科4948千兆交换机。标清IP流在DCM生成,原数字电视平台中经过主、备切换选择过的标清ASI流分两路输入主、备思科DCM,DCM将ASI流IP化后输出最终标清IP流(239.x.x.a)。高清IP流先在复用加扰器生成,高清平台主、备复用加扰器组产生高清IP流后分别送到主、备思科4948,汇聚后的高清流再通过思科4948送到DCM,由于主备思科4948进行了数据备份,任何一台DCM将接收到的主、备两路原始高清IP节目流(232.0.y.b),DCM进行分析并选择无故障的一路IP节目流重新生产组播地址并输出,产生最终的高清IP流(239.x.x.b)。无论是标清还是高清电视节目的最终IP流(239.x.x.c)都是由DCM产成的,为了方便调度,IP流又由DCM返回了思科4948交换机,再由4948的光口送到波分系统,经省干线传输网送到各市、县分公司前端,各市、县分公司前端经数码IPQAM接收后送到本地有线电视网。方案具体设备结构如图3。该方案主备设备完全分开,必要时还能通过主、备思科4948之间的连接线将主、备复用加扰器的输出IP流同时调度到两台思科DCM,极大的保障了安全播出。
2总前端节目平台组网方案
2.1前端设备
前端最重要的设备是核心交换机4948,所有的设备都是经过这里进行转发和汇聚的。我省前端每台思科4948输出了2个GE信号到波分系统,分别是标清和高清IP流,由于我省IP化使用是组播方式进行IP流的传播,所以思科4948只是做为一个节目传输的通道在使用,为了保证2个GE通道信号的正常就必须对2个GE端口进行设置,如图4设置。“ippimsparse-mode”显示该交换机启用了组播协议,组播协议是密集模式,这是组播传播的先决条件;“ipaccess-groupacl_denyin”显示该端口拒绝接收数据,由于我省本期建设的为广播式IP系统,所以避免下游数据上来启用了该命令行;“ipigmpstatic-group”这是静态IP组播表,只有在该组播表里的组播地址才能被传播出去。Igmp协议version3才能使用该功能。这样配置保证了只有列表中的IP流才会被传播出去,不会因为下游某台IPQAM标清和高清GE端口接反了或者IPQAM配置有误,造成数据流溢出,使得全省IPQAM都无法正常接收IP流,从而造成安全播出事故。
2.2前端规划
前端最重要的是组播地址的规划,在IP化建设前必须详细规划好每一处的组播地址和设备地址。我省IP化系统搭建之初高清复用加扰器输出的原始IP流组播地址与DCM产生的最终IP流组播地址规划的一样(均为239,x.x.b),结果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下游各分公司前端IPQAM接收到的高清IP流通道的数据是正常流数据的2倍,但是节目正常,检查发现思科4948端口的流量也是正常流量的2倍。经过大量排查后发现,由于高清复用加扰器生成的原始IP流和DCM的生成的最终IP流组播地址相同,而整条链路相对于组播流来说只是一个通道,下游分公司前端IPQAM抓取组播流时,只根据组播地址来取节目,所以两个组播地址相同的组播流都通过了思科4948的光口输出到了下游的IPQAM中,所以IP流中的数据量是正常的2备,IPQAM在调制电视节目时又随机收取了一个组播流,由于2个组播流节目一样,所以电视节目的接收是正常的,但是如果2个组播流节目不同,就会造成接收的节目混乱。由于该事件的发生,我省将高清复用加扰器输出的IP流组播地址进行了更改,并且在同一个系统中即使IP流不互联也不再使用相同的组播地址,避免该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思科4948也能通过协议控制端口选择某个源来的组播流,避免该类事件的.产生,如图5。该端口访问列表表示该端口只能输出从网络地址172.30.z.13和172.30.z.17的复用加扰器来的组播流,避免了其他端口过来的相同组播地址的IP流从该端口出去,虽然该方法也能避免相同组播地址同时传播的问题,但是本着设备配置越简单越好的原则,我省此次建设没有使用该方法,而是选择使用了不同的组播地址。
3干线网传输方案
我省干线网为华为80G波分系统,拓扑采用环状结构,省一干传输拓扑图(如图6)。我省部分市分公司建设了省二干传输网,其传输拓扑图与省一干基本相似;还有部分市级分前端采用有线电视光机直接将数字电视信号送到所辖县级分前端,其传输方式就更简单。我省IP流传输使用的是广播式GE,由省中心机房通过省一干波分系统广播到各个市级分公司,部分市级分公司又通过省二干波分系统广播到所辖县级分公司。
3.1业务保护机制
首先,我省干线传输中光纤采用的双发选收机制,每2个站点间都有主、备两对纤,极大的避免了光路中断的可能性。其次,在业务配置上采用双发选收的保护机制,保证传输的安全。例如:上饶要接收数字电视IP流,首先,省中心机房通过九江和抚州两个方向分别将两路GE信号送到了上饶两个方向来的线路板上了,上饶的业务板通过预先设置好的选收机制将其中一路作为主用信号,另外一路作为备用信号,在一个光路中断或板卡故障的情况下,保证能从另外一个方向接收到GE信号。
3.2发送和接收方面
省前端的主、备思科4948发出的4个光信号,在省中心机房分别送到的机房波分系统的4块业务板,由于省一干波分系统建设比较早市级分公司只当时只配备了2块业务板,省中心机房下来的4个GE业务分别两两通过这2块业务板接收下来;省二干波分系统数字电视系统GE信号的发送和接收都是分摊在4块业务板上的,这样规划避免了由于板卡故障造成GE信号中断的情况。
4市县级分前端节目平台组网方案
在接收入网的方面,我省当时有2种方案,数码视讯IPQAM的集成度较高,一块射频卡就能输出48个不邻频的频点,而且光接收口具有主、备切换的功能,方案一,各分公司只采购一台IPQAM将主、备信号同时输入该IPQAM,通过IPQAM来进行主、备切换选择GE信号;方案二:使用主、备IPQAM分别接收主、备GE信号,主、备IPQAM输出主、备射频信号后,再由射频切换器切换选择射频信号送入本地HFC网。方案一在播出的安全性上有缺陷:由于没有备分设备,如果IPQAM出现故障不能工作,整个电视节目信号都会中断;同时IPQAM主、备切换机制简单,只检测主、备光输入口没有IP信号输入,如果没有才进行切换,不检测具体的流数据,如果只是某一个组播流没有了信号不会发生切换。当然该方案优点也明显,建设成本较低。方案二在安全性上比方案一更有保障,但是由于我省分公司数量较多建设成本比方案一增加了不少。经过综合考虑和比较,本着“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方针,我省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使用该方案也利于后期电视节目扩容。
5结语
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不断推进,除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运营IPTV业务之外,互联网巨头也以半卖半送的形式向用户发放他们的OTT盒子。现在我省各分公司前端接收的IP流电视节目和原有ASI流电视节目作为主、备信号使用,但是IP流的保护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了,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将暂不需增加经费维修、购买原有ASI流接收设备,原有ASI流接收设备将会自然淘汰,IP流接收将是我省各分公司前端接收入网的主用方式。便于未来智能家庭产品的不断推进。
篇3:GIS设计与实现论文
目录
设计背景与目标............................................................................................................ 2
1.设计背景: .......................................................................................................... 2
2.设计目标 .............................................................................................................. 2
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3
1.设计原则: .......................................................................................................... 3
设计方法 .................................................................................................................... 3
三、需求分析(系统定义)........................................................................................ 4
1.系统设计的方法 .................................................................................................. 4
2.系统定义: .......................................................................................................... 4
四、系统设计(系统结构体系、模块设计)............................................................ 6
结构体系设计: ........................................................................................................ 6
2.系统模块设计: .................................................................................................. 7
五、数据库设计.......................................................................................................... 9
1.概述 ...................................................................................................................... 9
2. 需求分析 ............................................................................................................ 9
3. 概念设计 .......................................................................................................... 10
4.逻辑模型 ............................................................................................................ 12
5.物理设计 ............................................................................................................ 12
6.数据字典设计 .................................................................................................... 14
六、系统实施计划...................................................................................................... 14
七、总结.................................................................................................................... 16
设计背景与目标
1.设计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的规模日益扩展,传统的管理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提高效率,节省物力人力资源,大学校园的管理也将逐步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而地理信息系统(一种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市政、交通、电信、军事和旅游等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从地理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与地理信息有关的问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技术的发展恰好迎合了这个需求,可以为大学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大学校园多媒体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我校虽然已经有了较完善的校园多媒体管理系统,但是身为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选择这个题目显得更有意义,特建立我校的空间管理GIS系统。
2.设计目标
要求包括道路及道路基本信息、建筑基本信息、校园特殊标记的空间数据组织方案
1、要求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1)空间查询基本功能包括:
a) 目标定位;
b) 根据起始点和目标定位信息,给出导航路线;
c) 能够介绍所查询的目标信息;
(2)查询学生、教师、专业、院系等相关的基本信息;能实现图文互查;
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1.设计原则:
1.满足GIS设计的基本原则,合理的组织开发该管理系统。
a) 标准化:基本符合GIS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符合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b) 先进性:硬件设备的先进性;软件设计的先进性;技术方法的先进性;管理手段的先进性
c) 兼容性:实现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
d) 高效率:具有高效率的学生及教师,道路及道路基本情况,主要建筑物基本属性等信息的`查询;
e) 可靠性:保证各数据及系统正常运行以及系统运行结果的正确性
f) 通用性:系统数据组织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分析及查询的需求
2.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经济、项目可行性、降低软件系统开发的风险。
设计方法
GIS系统设计的方法需要考虑系统规模的大小、系统应用的类型、系统需求说明程度等。因为这次系统设计的需求明确,较宜采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运用visio 、erwin、和microsoft project软件平台进行设计和管理。
三、需求分析(系统定义)
1.系统设计的方法
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制定面向对象的系统模型。明确系统的功能要求,利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严格按照划分好的各阶段一步一步来,主要包括绘制系统流程图和E-R图、制作数据字典等,为系统设计做好前期准备。以期借此熟悉GIS系统的开发流程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2.系统定义:
(一)系统目标分析
1. 进行用户类型分析;
用户可分为:学生、老师、领导、管理人员、游客等,对不同的用户 ,相应的功能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不同的入口,使各种类型的用户能有美好的软件体验。
2. 现状的调查分析;
当前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为什么要开发新的系统,新的系统相对于旧系统应该增加或不考虑哪些功能?应充分考察当前用户在当前及未来的需求,力求系统完备、高效。
现状调查分析内容包括当前在校学生最新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政治面貌、所在班级及院系等信息;在校老师的最新基本信息情况,包括教师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和所属院系等信息;校内主要道路基本信息,包括道路名称,道路长度,道路起点及终点,道路连接的交叉口等信息;校内主要建筑物的最新基本信息,包括建筑物编号,建筑名称,建筑年代,建筑楼层数,建筑结构及用途等信息;主要商店超市信息,包括店铺编号、店铺地址、店铺主营产品等信息;医院/诊所基本信息,包括位置信息、营业时间、急救电话等。此外,还包括对上述信息的相关介绍,方便查询时能够介绍
相关信息。经过调查将该系统所涉及的信息和数据分为图形信息、属性信息和文档信息,为实现多媒体图文并查做好准备。
3. 明确系统的服务对象;
系统主要为学生、教师、领导、游客等人员服务,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系统的目标也不同。
4. 用户研究领域现状调查。
详细了解用户现在的研究领域,预测系统功能。在该系统设计中用不上。
(二)空间查询基本功能要求如下:
(1)目标定位;
(2)根据起始点和目标定位信息,给出导航路线;
(3)能够介绍所查询的目标信息;
(4)可查询学生、教师、专业、院系等相关的基本信息,能实现图文互查;
(三)校园多媒体查询的性能要求:
(1)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系统要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界面风格应符合查询人员及管理人员心理等特点,按查询及管理工作环节来进行系统界面的布局。功能设计无论是文本部分还是图形部分都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做到形象直观,操作方便。操作流程应尽可能地简单实用,尽量把复杂的功能要简化,并提供完善的联机帮助。
(2)系统稳定。系统具有一定的容错和纠错功能。
(3)系统效率。系统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
(四)系统环境:常用的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下皆能运行,如w_7、w_8、W_XP等。
篇4: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及实现论文
1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的技术要求
有线数字电视的光纤入户是通过光纤通讯技术构建出一条信号传输的新途径,这种技术是通电缆光纤布置出物理线路,然后在预先设定好的区段内将光纤线路引入进来,通过光纤入户,用户可以将多重网络进行有效整合,避免网络在组织结构时出现叠加浪费,起到了光纤资源有效节约的作用。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是通过在住户家中布设各类光网络单元,然后在住户家中就近连接相应区段内的光纤网络,这样不仅延长了原有的宽带网络,而且波长与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拟定协议的透明性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1]。
篇5: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及实现论文
2.1设计方式的选择
以某一住户楼内的光纤入户为例进行分析,首先设置一个机房,通过电缆光纤来替换原先的同轴电缆进行线路布设。在机房内设置多种数据业务和多层级的视频信号,而在住户楼内同样设置相对应的光线终端器细分出来的口径,这样电缆光纤路径经统一后,其各种数据信号和视频信号能够同时进行精准传递。其次在住户楼道内可以设置一个某特有比值的分光器,以起到串联多重光纤路径的作用,从而有效地连接到每一个用户的家中,再次利用相应规格的光网络单元将传递过来的数据视频信号有效地分隔开来,然后再通过输出接口将这些信号传输到机顶盒中,而其相对应的连接接口则会接收其相应的数据业务[2]。对于光纤入户网络在小区楼内进行设计安装时,由于小区楼内不同的状态,设备在选择网口时应该选择能让用户得到快速体验的百兆网口和双重电话口,同时还要搭配WIFI,和相应的视频输出功能。
2.2设备配件的选择
有线数字电视的光纤入户网络的安装离不开分光器,在住户楼必须设置分光器设备,以某一栋住户楼为例,这里有26户住户,在设置分光器可以以1:32的比例进行安装设置,同时再设置8个端口以便进行对外连接,防止用户增多而准备的扩容设备。同时在每一个用户家中还要配备内光终端,并携带光终端机,然后再将光网络单元特有的配件放置在机顶盒下的同轴架构下面,而这类配件可以有效支撑双重路径下的同轴输入,百兆数据接口以及语音输出等。另外在配备有无源光纤网络的机房配电室中,要考虑到信号传输时的必备带宽以及多层级的终端设备,由此才能制定出最终的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方案[3]。
2.3设计方案的确定
根据以上设计方式的选择和光纤入户所需的设备配件的选择,确定出最终的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方案为:光纤入户网络包含电视业务和用户上网业务,这其中电视业务主要包括标清数字电视,节目点播以及高清数字电视等,而节目点播又具有多个不同节目的供应源头,其总体带宽设计为每路大约3M左右,而每个时段的并发率设置为30%,标清数字电视所供应的节目总共设置60个类别,其总体带宽设置为300M,每个时段的并发率设置为100%,而高清数字电视所供应的电视节目则只设置了40个类别,茯总体带宽设置为100M,每个时段的并发率同样为100%;用户上网业务同样具有多个不同节目的供应源头,而其总体带宽则设置为每路大约4M左右,每个时段的并发率设置为32%[4]。
篇6: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及实现论文
以某小区住户楼的光纤入户网络安装为例进行分析,首先在该小区内以光纤入户的布设方式进行电缆光纤网络线路的布设,并采用有线数字电视的通信路径,而用户在住户内配备机顶盒,然后还对光网络单元相对应的口径端口进行具体配置,其后与智能终端,座机以及机顶盒之间进行相互连接,并且将数字电视,语音以及数据等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将光纤与用户的电能表箱之间进行有效衔接,使其可以搜集整理各种传输过来的初始信息,随后便可以向不同用户传递其所需要的各种电视数据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光纤通过向不同用户进行延伸布置,实现了多网交汇的数字网络局面。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的技术要求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与安装实现,在设计上首先探讨了设计方式的选择与设备配件的选择,确定出最终的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方案,其次在光纤入户网络的安装实现上主要以某小区住户楼光纤入户的安装为例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通信路径的布设,端口的配置与机顶盒之间的连接,端口接入点的筛选以及接入点的覆盖安装等,最后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与安装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景.探讨有线数字电视光纤入户网络的设计与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9).
[2]薛庆旺.浅谈有线数字网络光纤入户改造规划设计、施工方案及实践[J].广播电视信息,(1).
[3]钱之辉.浅析光纤入户规划及设计[J].企业技术开发,2016(20).
[4]李德明.浅谈有线电视光纤入户[J].有线电视技术2016(8).
篇7:基于ASP的远程培训管理的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基于ASP的远程培训管理的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摘 要:昆山信息港的多业务平台基于公司内网之上,业务之间的二次培训和技术答疑以及相关文件的传递通常采用传统的电话,传真和公网通讯软件完成,已建立的多业务支撑系统未涉及如何解决内网业务通讯的问题。本文就利用现有内网网络资源实现全员在线/离线远程培训和业务交流功能,通过建立一个基于ASP的可再生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来解决昆山信息港业务培训的方法。
关键词:ASP;交流平台;培训
1.发现问题
近年来通过新老更替,我公司窗口从业人员都已年轻化,且有较好的从业经验和学习能力,在面对广电多种新业务推陈出新的同时,如何保证新业务的推出与从业人员的宣传、操作力的同步更新,直接关系到窗口办事效率,关系到广电事业的顺利发展。为此公司内部常组织一次次的业务培训工作,而对于窗口人员,每一次业务通知或更新都组织大规模培训肯定是不现实的,通过负责人分发培训内容或者网上公告因缺乏互动交流,已被证明效果一般。因此,如何既经济低碳,又高效全面的解决窗口人员的业务培训交流问题,等同于直接决定着广电未来的前进脚步。
2.处理办法
好的业务培训模式是什么,我认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培训的重复性,以点带面,互相交流学习。
目前,昆山信息港的业务培训方式从规模上可分为全员培训,部分人员培训。总结现有的业务培训方式,可以整理出四个问题,第一:要么必须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第二,要么必须重复培训过程;第三,无法快速高效的实现二次培训;第四,窗口之间缺乏交流。举个例子,物价局文件已经下发至所有分公司窗口,但对于带终端和不带终端的收费问题,各分公司各执一词,往往是你一个电话,他一个电话,产生的电话费用和浪费的时间况且不说,但如果因为业务员的某一次错误操作,引发客户大面积的投诉,那对于我们的.业务顺利开展,危害性将相当大。这样的例子很多,存在理解上的,存在系统BUG上的,存在实现方式方法上的,如果为了这些的问题再采用如上的所有业务培训模式显然都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那么该采用什么办法,可以以点带面,高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走访发现,现有的大部分业务员除了咨询技术支撑人员外,往往也彼此取经相互交流学习,却苦于缺乏一个可以便捷实用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其实除了以往我们的业务培训过程所使用的办法,还可以想想看是否有别的工具可以利用,比如网络。
网络因其传输速率和开放性的优势在现有多网点,多业务员的前提下,是对常规业务培训所完成不了任务的最完美补充。使用网络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现有网络的利用率,无需重新搭建,因此不需任何费用。
其次,各业务员都有专属电脑,无需布置专门场地,可以工作学习两不误,即问即学,即学即用。
再次,完全的信息共享,以点带面,互动交流,效率极高。
最后,信息的可再生性,避免了语言听力理解错误,避免了问题出现后的互相推诿,实现奖惩有据。
3.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
综合考虑应用和后期维护,系统搭建在昆山信息港的杀毒服务器上,采用基于ASP技术和B/S结构开发,业务员只需打开IE浏览器即可登录,整个系统采用frame框架,AJAX+ASP实现异步刷新。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第一、登录系统。通过replace 函数替换敏感字符防止SQL注入,用户登录后,使用session()存储用户信息,将用户状态标志为在线。用户退出,session()释放,用户状态标志为离线,标志过程采用update()实现。
第二、用户发言。使用application()对象的lock和unlock方法完成客户端提交内容处理,并通过客户端读取完成信息共享。发言内容和用户信息如名称,所属营业厅,客户端IP,时间信息同步写入数据库。其中IP采用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获取,其他内容通过获取表单信息获取。
第三、图片,字体颜色等,通过使用split()函数对用户发言信息按规则分离出具体内容后,按指定格式输出。
第四、查询历史和在线用户。读取数据库信息,并输出。
第五,使用链接或javascript控件,将业务网内所有基于IE的业务做成链接或将指定路径的客户端程序实现一键启动,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4.安全性问题
昆山信息港建有专用内网杀毒服务器,在服务器和客户端均设有严密的安全机制,用于防范来自客户端的攻击,同时在操作规章制度上禁止使用便携式移动存储器,所以网络环境比较安全。
ASP的执行过程将服务器的ASP程序执行的结果以HTML格式传回客户端浏览器,因此使用者不会看到ASP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可有效防止ASP程序代码被窃取。
Session 是以文本文件形式存储在服务器端的,所以不怕客户端修改 Session 内容,不像Cookie那样有存储长度限制,也不能通过 ftp 修改,所以安全性较高。
5.总结
昆山信息港的业务中,涉及物理资源编码的业务较多,这些编码在未使用本系统前,若有资源问题均通过电话方式通知,业务员在区分诸如1和E,B和D时,经常因发音问题发生错误,结果在统计资源时,造成连环错误;业务员或管理员因为某些原因不在线也无法联系时,可以通过程序界面的留言或查询历史信息,找出所有发给自己的业务信息,提高了业务的连贯性。
总之,未启用该系统前,常规的业务培训或交流往来无一例外的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和时间代价,效果也很一般。自从启用本系统后,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提高了培训特别是二次培训的效率,也为广大业务员提供了一个业务经验交流的平台,窗口业务员的操作水平与新业务的开展配套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本系统深受广大业务员欢迎,使昆山信息港已有业务和新业务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宏.JavaScript从入门到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M],.4
[2]明日科技.ASP开发典型模块大全,人民邮电出版社[M],.1
篇8:达州地质灾害远程监控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达州地质灾害远程监控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四川达州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危害大,现有地质灾害监控预警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等同题,综合达州地区地质灾害研究成果及其地质灾害发生因素,提出了运用视频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相应的`专业在线探测传感设备检测系统,并配合、补充专业的地质灾害综合预警、决策体系来构建达州地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思路,以及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以期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樊琪 唐湘丹 张时忠 FAN Qi TANG Xiang-dan ZHANG Shi-zhong 作者单位:樊琪,唐湘丹,FAN Qi,TANG Xiang-dan(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张时忠,ZHANG Shi-zhong(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期 刊:安全与环境工程 Journal: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17(3) 分类号:X83 TP79 关键词:地质灾害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远程监控 预警系统篇9: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引言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随着旅游的大众化、经济化和曰常化的发展,人们对旅行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行社想要取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与传统的手工办公相比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旅行社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对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一)首先是进行软件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的分析。
对于经济价值的软件开发其开发成本的高低可能会影响到成本效益的评估及发展的执行与否,原系统收入会增加原因是增加了利率的使用,开发的新系统也是如此,收入不会减少,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积极地开发新的软件,降低开发成本,目前经济上的优势是与先关类软件开发相比起来最为重要的一面。此次设计的软件系统涉及到—台服务器,在目前市场上主流服务器就完全可以达到使用要求,再加上辅助的网络设备,这项系统得运行费用就可以保证到很低,所以在经济使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的。
篇10:无线通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无线通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摘要:本文针海上无线通信电台通信距离过短、电台覆盖范围较小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无线通信控制系统,通过IP网络将远端无线电台设备连接至通信中心枢纽,进而扩大海上无线通信覆盖范围,有效解决了单部电台通信距离受限的问题,并且实现了电台之间互为备份,提高了海上超短波通信的可靠性。
关键词:无线电台;远程控制;IP网络
超短波通信利用视距传播方式,比短波天波传输稳定性高,受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小,通常为调频的调制方式,信噪比比较高,通信质量也优于短波电台,因此超短波电台是海上与岸站通信的主要手段。但是超短波电台存在通信距离较近等问题,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干扰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通信距离大大缩短,实际使用中通信距离经常会小于50公里。在海上通信中,由于船只分布比较分散,船载电台与岸端电台距离会比较远,从而造成无法正常通信的问题。通过在沿海高地间隔一定距离布设无线电台的方式,可以扩大无线电信号的覆盖范围,便于海上面分散船只进行指挥,同时电台之间互为备份,可以增加海上超短波通信的可靠性。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操作电台设备,可以使得岸站通信枢纽不用随着电台的位置而变换。
1系统网络结构及设备组成
调度台布设在岸站通信枢纽,远端机布设在远端电台位置,调度台通过远端机来对远端电台进行控制,实现对电台的远程控制。系统可实现中心设备与调度台、远端机的联网,中心设备可以支持管理多个调度台、远端机;中心设备与调度台、远端机之间通过以太网互联,构成海上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图1系统网络结构整个系统组成包含中心设备和用户设备,中心设备包含:综合控制中心、网络交换机、网管;用户设备包含:调度台、远端机、超短波电台。设备组成见图2。
2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工作流程如下:调度台通过IP接入网络,话音信息经模数转换芯片转为数字信号,ARM将语音信息送至网口芯片转为IP包,交换中心根据网管具体配置信息对路由链路及设备状态进行查询,从而进行语音包的转发。其中交换中心的核心部分为主控程序,主控程序负责调度台、远端机、系统交换机的集中管理,对设备入网状况、设备参数配置、设备协议交互、网管信息配置进行统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路由的建立与断开和协调管理。从交换中心转发出来的语音包送到远端通过IP连接的远端机,远端机将IP包信息进行话音与控制信令的转换,控制与远端机连接的电台,电台将语音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到相应船只,从而实现通信枢纽到船只的信息通信。系统可以接入多路调度台和多路远端机,可进行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等多种模式的通话。收通路处理流程相反。系统媒体流及控制指令处理流程见图3。
2.1综合控制中心工作原理
综合控制中心是系统的核心功能设备,对外提供连接调度台、远端机、本地网管的所有接口功能,对内提供中心设备所有其它功能设备的互联接口。由主控板与交换板组成,主控板管理本中心设备内用户数据库,实现所有业务的汇接交换;执行与调度台、远端机数据通信协议,登记、修改网内所有设备数据信息;交换板提供内部所有单板间的IP数据交换及对外的以太网接口。
2.2调度台工作原理
调度台为通信枢纽人机交互的主要设备,采用电话机模式。调度台内部主要包括转换板与主控板,转换板负责将平衡语音数据与控制信令转换为IP数据包。主控板主要管理显示屏的显示、指示灯控制、响应键盘操作等。调度台原理框图如图4所示。
2.3远端机工作原理
远端机为系统与电台沟通的桥梁,远端机从IP口接收到数据后,通过ARM/DSP将数据包发送至FPGA,FPGA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至主控板,主控板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流,语音信息发送至FPGA进行语音合并,电台控制信息送至MCU进行解析。MCU将控制信息转换成电台所能识别的远控指令发送至电台遥控口,FPGA则将收到的`Frame信息解析成相应的PTT、BUSY、语音包等进行收发控制与语音的转发。
3网管终端
网管终端软件提供图形可视化界面方便对系统进行管理配置操作,主要管理交换中心的参数信息,通过网管软件即可完成系统配置、远端机所控电台的类型切换及电台的参数更改等一系列配置。软件对配置数据、历史告警信息、用户管理等多种信息可长期保存,并提供可视化的管理界面。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便于以后功能增加,提供更多可视化的管理操作,提升海上无线通信控制系统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4结束语
本文基于海上远程控制的需求,设计了海上无线通信控制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充分利用了电台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各自的优势,不仅可以拓展无线电台的通信范围,而且可以对电台进行远程控制。该系统已经应用于实践中,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系统的扩展能力较好,并且通过简单的改造,可以适用于其它类型电台设备的远程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君,徐益平,陈雪丽.基于ARM9的无线电台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
[2]苏锦海,张传富.军事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石琼,寝室刚,刘宗瑶.基于局域网的军用电台远程通信及控制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
篇11:网络安全管理设计与实现论文
(1)网络攻击渠道多样化。(2)网络安全威胁智能化。
2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导出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系统需求分析过程中详细的对网络安全管理的.管理员、用户和防御人员进行调研和分析,使用原型化方法和结构化需求分析技术导出了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分别是系统配置管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安全策略管理功能、网络状态监控管理功能、网络运行日志管理功能、网络运行报表管理功能等六个部分:(1)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配置管理功能分析。(2)用户管理功能分析。(3)安全策略管理功能分析。(4)网络状态监控管理功能分析。(5)网络运行日志管理功能分析。(6)网络运行报表管理功能分析
篇12:网络安全管理设计与实现论文
3.1系统服务器设计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部署与运行过程中,其采用B/S体系架构,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分布式管理系统,因此结合系统采用的架构,本文对系统服务器进行了设计,以便能够更好地部署相关的网络软硬件环境。网络拓扑结构部署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态内容和静态内容两种模式,系统软硬件平台部署策略也分为两种,分别是静态系统部署和动态系统部署,如图1所示。
3.2系统架构设计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该架构包括三个层次,分布式表示层、业务功能处理层和数据功能处理层,其适应现代互联网的发展需求,用户仅仅需要在浏览器上安装一些插件或使用简单的浏览器就可以登录管理系统,并且向管理系统发出各种通信管理实时数据监控逻辑业务请求,以便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完成互联网安全监控需求。(1)表示层。(2)业务功能处理层。(3)数据功能处理层。
篇13:网络安全管理设计与实现论文
4.1系统实现工具环境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J2EE面向对象技术,实现环境采用Eclipse集成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MySQL服务器,Web业务处理采用Tomcat服务器。本文对系统实施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导出了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同时给出了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为了能够实现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本文在以下环境下实现了系统的各个逻辑业务功能,并对其进行了部署。
4.1.1硬件服务器硬件要求
系统运行的服务器CPU最低配置为PIII800,建议配置现代主流的双核、四核CPU。内存最低配置为512M,建议内存配置在1G以上;系统服务器硬盘最低配置为80G,建议配置为120G以上。
4.1.2服务器软件需求
Tomcat服务器:系统采用新型的B/S体系架构,为了易于维护和管理,Web服务器采用Tomcat服务器,其能够提供WWW、FTP等服务。操作系统:由于系统的操作界面需要具有友好交互的特性,因此要求操作系统支持图形化界面显示,建议采用WindowXP系统以上,具有集成网络、系统容错和高安全性的特点。数据库服务器:本文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微软开发的MySQL数据库。系统开发环境: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4.2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策略
网络运行过程中,安全管理系统可以采用主动、纵深防御模式,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响应、保护、防御、监测、恢复和反击等六种关键技术,从根本上转变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改善系统操作规范性,进一步增强网络安全防御性能。(1)网络安全预警。(2)网络安全保护。(3)网络安全监测。(4)网络安全响应。(5)网络恢复。(6)网络安全反击。
4.3网络安全防御策略管理功能实现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是网络安全防御的关键内容,需要根据网络安全防御的关键内容设置网络访问的黑白名单、应用封堵、流量封堵、行为审计、内容审计、策略分配等功能。
5结束语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攻击渠道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等特点,并且网络攻击威胁潜藏的周期更长,安全威胁的感染速度更加迅速,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对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现状进行分析,导出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并且对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服务器和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描述了系统实现的核心技术,构建了一种多层次、深度安全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喜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其安全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14(14):215-216.
[2]赵勤.使用移动存储安全管理系统助力网络安全[J].信息系统工程,2014,2(2):87-87.
篇14: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有关系统设计的硬件和软件以及客户需求和受限,加之技术是否支持兼容等等都需要进行实际的可行性的探讨及分析研究。软件系统对于信息处理的算法需求,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以及使用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包括在内。基于此此次系统的设计可以采用Java语言用于系统间的交流,对于WEBMASTER来说,也就是网络的软件使用来说JSP的写作界面应该是随着实际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对于一个对反应速度比较高的系统来说,也只有在NSAPI写出的JSP程序才能达到实际要求。SQLServer数据库和其它的像Oracle等比较起来操作更为方便简单,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以后它的使用功能,因此在数据库这方面将不会遇到过多的难题,所以此系统具备技术的可行性。
(三)系统设计的操作的可行性的分析。
在系统设计完成后,就可以很容易的在用户手里得到使用。大部分网络用户就可通过阅读此系统的使用说明,就可完全掌握如何使用。除此之外此系统的管理员要求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此设计系统具备操作可行性。通过以上三点的可行性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对旅游公司是必须的,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可确定此次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绝对可行。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总体设计模块
本文对当前国内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经了研究,本系统在系统功能、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并加入了Flash功能。旅游信息数据库的设计根据系统功能实现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调整,系统在设计中始终坚持“政府统筹管理,景区自助开发”的基本原则。本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是最新技术,前台的设计采用的是Java语言、Struts2,旅游管理信息数据库设计选用的是SQLServer2005,前台和数据库相结合从而推动了该系统的实现。前台选用Java语言的优势在于,该项技术自开发使用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多种领域已经得到了应用和认可,目前Java技术也曰臻成熟,使用起来比较方便。Java语言具有面向对象、跨平台以及多线程三个特性,是该技术作为网络应用开发设计首先工具的前提条件。Struts2属于一种全新型的MVC框架,它的发展是建立在WebWork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加上Struts2集中了Strutsl和WebWork的优点,故而Struts2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框架。SQLServer2005数据库采用的C/S模式,该数据库的实际操作比较简单,功能比较强大,并且界面友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目前受到了广大企业的青睐。
本系统的模块总共被分为五个部分,即:客户接待管理模块、客户信息管理模块、客户组团模块管理、旅游资源模块管理、统计管理模块。从表面上来看,每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从对书库库的访问的角度来看,每个模块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在每个功能模块访问的都是同一个数据库,而被访问的.表是不相同的。
(二)数据库的设计
1、数据库设计的简述。数据库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前台应用程序正常运行强有力的后盾。数据库的创建对该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取SQLServer2005数据的优势有:⑴数据资源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SQLServer2005除了为业务处理和分析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数据平台之外,还具有一个嵌入功能的接口,这就意味着数据库能够对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2)可易编程,CLR集合有效的解决了编程的难度和输入代码时可能造成的内存泄露问题;(3)数据库包含非常清晰的安全模型、对象和权限;(4)SQLServer2005为系统设计开发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易化的开发环境和自动化管理工具,让数据库的开发设计更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创建和技术的应用两个部分,数据库的设计属于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部分。应用环境的构造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和处理要求,这也是整个系统开发的重点研究方向。
2、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分析指的是通过分析和分类两种方式来完成所有信息的获取,能够实现模型和数据库结构的直接转换。数据分析的过程是和逻辑和物理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应用程序所需要使用的信息进行确定、编制、组织和筛选。
信息建模技术对信息的定义是通过实体、关系和属性这三种基本对象来完成的。其中,实体代表的是使用和维护相关特性的几何体;实体的特性或者特征就是属性;关系指的是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构建了模型。
三、系统的实现
(一)主界面的实现
此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结构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面一部分是用来展现出这个系统当中涉及到的所有模块以及模块的功能,右面则是将左面模块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
(二)各个设计模块功能的实现
1、资源管理部。在系统用户登录之后,系统将会让旅游资源的管理人员添加第一个地理信息,。当再一次登录的时候就会看到酒店、餐厅以及娱乐等很多方面的信息,为了方便使用,在系统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可以创建地理覆盖的范围代码,点击创建系统就会自动跳转到创建范围的页面当中去,选择要求的地址代码信息,然后再单击功能按钮,选择一个喜欢的的酒店,在点击想去的餐馆这样你就看到了你想要吃的东西和所在地,之后还可以选择娱乐地点,点击娱乐系统就跳转到娱乐区,向你展现各种娱乐活动,并给你指出到达娱乐场所的具体路线。
2、接待部的实现目标。在旅客进行旅行时设定一个固定的线路,这样客户在旅行时就会有突出的关注,同时也设定了旅客的大致旅游范围,要想更好的完成接待任务,可以与旅行社达成联系,选择合适的旅行社带领客户进行旅游,当然这一项是游客自由选择的,客户根据自己的自身需求选择是否跟队,在导游带领游客进入酒店旅馆的时候,导游也需要使用此系统对游客进行登记,不是数量上的登记,而是游客的具体信息的登记,比如说名字、旅游路线等,这样有助于保证游客的安全。
3、团体部要实现的目标。用户登录以后,此系统就可以看作信息管理团队,其中包括一个领导者、导游以及有关运输集团的订单旅游时间的分配及统计,系统在设置起两天后,具体的旅游信息就发送到了各客户手中,最后一次构建的团队记录包括系统控制用户的数量、对有关信息的投诉数量,导游带领游客完成的信息表也可以通过系统査到,包含有关旅游信息的査询、修改等内容,一些旅行社配置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提供更好的数据库信息,比如说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看到很多其它用户的反馈、投诉及意见表等,有的还存在有关领导者的投诉数量,旅行社员工的工作绩效、奖罚制度,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制造出一个将客户与销售部门结合在一起的分析图表。
结语: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可维护性以及跨平台性。该系统的应用既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够满足旅行社的需求,该系统的设计为游客和旅行社带来便利,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更多推荐
数字电视IP化远程传输设计与实现论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