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晋阳禅迹高中作文,本文共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晋阳禅迹高中作文

晋阳禅迹高中作文

冷雨,无声地洒落。我伫立在这佛窟前,倾听着尘埃落定的梵声。

——题记

云冈,承载着太多,太多。

往昔的光采早已被岁月冲淡,随光阴逝去的是那些缔造这禅迹的虔诚的生命。逝去的终将会逝去,不灭的依旧会传承。望着那已被磨蚀得不成人形的佛像,心中是一份静谧与禅意。

在石窟间缓步移行,在一尊尊气势恢弘的大佛脚下,倚着圆木围栏,抬头仰望着龛壁之上形迹犹存的万千佛像,仰望着窟顶那吞蚀了一切又包纳着无限可能的亘古不变的幽深,直至那石间的清冷与孤寒渗入身心。刹那间,时光凝滞。触碰着那幽冷的石壁,望向高处已然泛青的砂岩,我听到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

雁门关外,大漠荒山。

北魏鲜卑的铁蹄,踏破了平城难得的宁静。

骁勇彪悍的马背上的民族,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扛起了中原文化的大旗。草原上升起的一轮红日,照亮了石窟山上敲凿雕琢的北朝匠人们饱经风霜的面庞。“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郦道元《水经注》如是说。我想,这其中是有一种充实的自豪的。

或许是在塞外风沙间奔徙太久,或许是在与鹰狼的抗争中精疲力竭,游牧的骄子们更易走向灵魂的皈依。抑或渴望和平的生灵们心中那遥不可及的希冀使然,面对现实的无望与黑暗,魏晋的士子们在林间山下向尘世昭示着人的风骨与尊严。那是怎样悲壮的宣示啊!当他们决绝地走向山林时,那金陵宫阙已俨然一座座废墟。南朝飘摇的烟雨中,隐隐传来一声声超度亡灵的钟磬。

冷雨,纷纷而下。

路旁的崖壁上,现出不少一人多高的空穴。空穴不深,与宏大的佛窟不尽相同。走入其中,抚摸着光滑的洞壁,很明显是凿刻所成。空穴中较完备的有几丈长,穴底还凿刻有两三级小石阶,通向宽大的石壁。莫非这便是面壁修身之所?原来这仅仅是未修建完全的遗址而已。不知是否曾有过另一个达摩,手捧蒲团来到此间,面对着这苍凉的石壁,倾听着关外的风声,于那岁月的.流逝中参悟到至上的佛理,抖抖僧衣,感受着充盈每一个细胞的大欣悦,点化这石壁自成佛形,接着便步下山去,去践行普度众生的宏愿慈心。或许,我更愿相信,这石壁之中自有佛存,只可惜俗目凡眼,无缘一睹其巨壮的真容。

石窟寺的香火随北魏的迁都洛阳渐渐零落。由盛而衰,又是历史的必然。我想起了挺立在恒山石壁间的悬空寺,想起了那不堪重载,已然倾斜的廊柱,那剥落而斑驳的红漆,那覆盖着厚厚尘灰的青瓦琉璃。檐角的风铃锈损严重,轻轻拨动,那碰撞的回声穿越历史而来,浑浊迟缓,却依然深沉、坚定。抚触着倾斜的崖壁,只觉其覆压而来,但那生生砸进这粗糙石壁的铁楸大桩却依然坚挺;尽管铺满铁皮的阶梯微微震颤,但那一颗颗泛着寒光的圆头大钉俨然一套甲胄,纵使北岳将倾,依然独立不殆。洪流已逝,河道干涸,但那抗争坚挺的气魄与精神就在这份禅定中汇入北岳的大气与磅礴,日久弥彰。没有五台山寺庙中熊熊燃烧的香火,没有清晨台怀镇迷蒙的雾气中旷邈黛青的山色,却以其淡泊空寂之襟怀涤荡而震撼每一个访迹的生灵。我望向大佛,品读着那面壁千年的大佛嘴角淡然的微笑。

冷雨,无声地洒落。

我伫立在这佛窟前,倾听着这尘埃落定的梵声。

篇2:晋阳禅迹作文

晋阳禅迹作文

晋阳禅迹作文

文/潘 磊[人大附中高二]

冷雨,无声地洒落。

我伫立在这佛窟前,倾听着尘埃落定的梵声。

――题记

云冈,承载着太多,太多。

往昔的光采早已被岁月冲淡,随光阴逝去的是那些缔造这禅迹的虔诚的生命。逝去的终将会逝去,不灭的依旧会传承。望着那已被磨蚀得不成人形的佛像,心中是一份静谧与禅意。

在石窟间缓步移行,在一尊尊气势恢弘的大佛脚下,倚着圆木围栏,抬头仰望着龛壁之上形迹犹存的万千佛像,仰望着窟顶那吞蚀了一切又包纳着无限可能的亘古不变的幽深,直至那石间的清冷与孤寒渗入身心。刹那间,时光凝滞。触碰着那幽冷的石壁,望向高处已然泛青的砂岩,我听到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

雁门关外,大漠荒山。

北魏鲜卑的铁蹄,踏破了平城难得的宁静。

骁勇彪悍的马背上的民族,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扛起了中原文化的大旗。草原上升起的一轮红日,照亮了石窟山上敲凿雕琢的北朝匠人们饱经风霜的面庞。“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郦道元《水经注》如是说。我想,这其中是有一种充实的自豪的。

或许是在塞外风沙间奔徙太久,或许是在与鹰狼的.抗争中精疲力竭,游牧的骄子们更易走向灵魂的皈依。抑或渴望和平的生灵们心中那遥不可及的希冀使然,面对现实的无望与黑暗,魏晋的士子们在林间山下向尘世昭示着人的风骨与尊严。那是怎样悲壮的宣示啊!当他们决绝地走向山林时,那金陵宫阙已俨然一座座废墟。南朝飘摇的烟雨中,隐隐传来一声声超度亡灵的钟磬。

冷雨,纷纷而下。

路旁的崖壁上,现出不少一人多高的空穴。空穴不深,与宏大的佛窟不尽相同。走入其中,抚摸着光滑的洞壁,很明显是凿刻所成。空穴中较完备的有几丈长,穴底还凿刻有两三级小石阶,通向宽大的石壁。莫非这便是面壁修身之所?原来这仅仅是未修建完全的遗址而已。不知是否曾有过另一个达摩,手捧蒲团来到此间,面对着这苍凉的石壁,倾听着关外的风声,于那岁月的流逝中参悟到至上的佛理,抖抖僧衣,感受着充盈每一个细胞的大欣悦,点化这石壁自成佛形,接着便步下山去,去践行普度众生的宏愿慈心。或许,我更愿相信,这石壁之中自有佛存,只可惜俗目凡眼,无缘一睹其巨壮的真容。

石窟寺的香火随北魏的迁都洛阳渐渐零落。由盛而衰,又是历史的必然。我想起了挺立在恒山石壁间的悬空寺,想起了那不堪重载,已然倾斜的廊柱,那剥落而斑驳的红漆,那覆盖着厚厚尘灰的青瓦琉璃。檐角的风铃锈损严重,轻轻拨动,那碰撞的回声穿越历史而来,浑浊迟缓,却依然深沉、坚定。抚触着倾斜的崖壁,只觉其覆压而来,但那生生砸进这粗糙石壁的铁楸大桩却依然坚挺;尽管铺满铁皮的阶梯微微震颤,但那一颗颗泛着寒光的圆头大钉俨然一套甲胄,纵使北岳将倾,依然独立不殆。洪流已逝,河道干涸,但那抗争坚挺的气魄与精神就在这份禅定中汇入北岳的大气与磅礴,日久弥彰。没有五台山寺庙中熊熊燃烧的香火,没有清晨台怀镇迷蒙的雾气中旷邈黛青的山色,却以其淡泊空寂之襟怀涤荡而震撼每一个访迹的生灵。我望向大佛,品读着那面壁千年的大佛嘴角淡然的微笑。

冷雨,无声地洒落。

我伫立在这佛窟前,倾听着这尘埃落定的梵声。

气势不凡

雄浑厚重的笔触缓缓铺展开对历史的追溯与感怀。这是一篇游记,有雨作为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浑然一体。这又不仅仅是一篇游记,作者以游踪穿起的是对尘封历史中的艺术、人、事的追幕与缅怀,真切的再现式的描述仿佛将我们带入历史的天空下。动情的文字与斐然的文采相得益彰,值得一读。

(王艳)

篇3:春迹高中作文

春迹高中作文

草长莺飞的日子,渐渐暖和起来,脱去冬日的棉袄,我们这些孩子是耐不住闷在室内的。听丁老师兴冲冲地说去寻找春的足迹,自然少不了欢呼雀跃。

先是去油菜田,刚一踏上松软的土地,我们便撒欢儿地跑了进去,或三五成群,或闲逸独行,每个人脸上都笑意盈盈,灿烂得像油菜花一般。瞧,成片的油菜花海一浪涌着一浪,金灿灿赛黄金,耀出一派春日勃勃,直逼人的眼。我信步闲游,穿行于排排花壁,凝神细视。只见每一朵花都倾尽英容,装点春日大地,每一朵都迎风招摇,含笑回礼,感谢春风的眷顾。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柔柔的,软软的',挠着我的心儿,也熏醉了我欢愉的心情,久久不能自拔,流连忘返。且让我融入这花香吧,随风飘荡,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翱翔。这如诗如画的油菜花图哦,怎不叫人如痴如醉呢?

俯身赏花间,迎面走来一位老农,在和煦的暖阳下满面红光,背着手乐呵呵地说:“看油菜花开得旺呢!”他满足地望着油菜花,似在看自家孩子般,眼神中尽是怜爱。“是啊!是啊!”我连声道好,由衷地赞叹。他也频频点头,充满幸福,不久便又去别处转悠了,真是精神矍铄呢!我倚着和风莞尔良久,在乡野春色中遇见爱春的人,真好。

游完花海,我们意犹未尽,就都跑向南山湖赏玩。走过古朴素雅的凌波桥,眼前浮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丽风景。湖面一平如镜,全无冬天冰封的肃杀,变得轻快而灵动。水中偶显浮萍水藻,绿油油的,增添了一份生气与活泼。沿湖的垂柳已冒出鲜嫩的小芽,风情万种,立在水边顾影自怜,依着那朵朵粉霞的桃树,真是相得益彰,写尽春日的婀娜。那袅娜娉婷的模样,又怎不引人叹服呢?选一处傍水的地方,坐下看云舒云卷,湖光潋滟,浅浅一笑,整个身心便都张到无边的大。春水悠悠,我心悠悠……

原来世间的美从未消失,你来,或不来,它都在那儿忘我地展现。关键是要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去寻找这美的足迹,那小小的幸福也就藏在笑里了。

篇4:静禅高中作文

静禅高中作文

问佛,世人欺我、辱我、骂我,我何处之?佛曰:静坐之。我不语,佛又说一切缘头皆因动起,你只需静处之,方可。

阮骨铮铮,斜看那翠竹环绕。一袭白衣,迷蒙了何人眼眸。安静的面庞,飘逸的长发。面对那噬人血肉的扎刀,你一直安静的坐着,绝代的风华,手抚吟琴态自若,斩字落下,眼泪迷蒙了哪?嵇康,你的安静,明媚了整个天空。最懦弱处子,你做到了。你让我明白,面对绝境,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平静对待吧。

焦急,解决不了什么事情,唯有心真正的平静下来,你才会有一种柳暗花明之感。

一顶红轿,一支队伍,一段传奇。轿中人儿满眼平静,一袭红裙,一方红盖头下是个怎样的人儿。明眸皓齿,倾国倾城还是沉鱼落雁都不足以比拟,一卷圣旨,她远离了家乡,去到那个飞沙走石的大漠。是悲伤、是愤恨?不,她有的是接受。轿子远去,那个安静的人儿。是你,昭君。是你,让我明白,面对不公平,既然无力抗争,倒不如平静以待。

飞蛾因为急躁的冲向火焰,最终走向了消亡;蝴蝶因为安静的'等待,最终冲出茧子流连花丛间。时间太多不易事,静思之解之,焦躁之,烦之。静思之。禅意、深矣。

流连官场,你不骄不躁。游戏人间,你淡泊如烟。乌台诗岸的备受牵连,使你被贬。不是愁眉不展,而是怡然自得。清风拂动你的衣襟,雨水打湿你的笑脸,鱼儿亲吻你的双脚,树叶流连你的发间。你笑,豁达冲出你的眉间。是何样的气魄才使你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世人皆知东坡,我亦如是。多次遭贬,换来的不是埋怨,是释然的微笑。或许尘世间美景独好,瓜果更香甜。东坡,是你,让我明白,面对人生失意,我们既然做不到尽善尽美,那就安然处之。

葡萄因为安静的酝酿成长,所以甘甜;野百合因为安静的绽放,所以美丽。静者,禅意无边。

远观历史人物,尽管已经湮落成了泥沙,但却教会我们许多。闲静似若娇花照水,以静制动,谓之可行。

对于父亲的焦躁,儿子的平静结果较好。任何事情,切忌焦躁。

佛曰:静思之,慧深矣::静处之,媲美矣。

我答:是矣。静坐之,禅意、深矣。

篇5:星迹心迹高中作文

兀立,让星辰自肩头簌簌滑落。

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像那静默在夜空深处的恒星,从容不迫地燃尽生命的热力;又有多少人迫促如天边流星,坠入浩瀚银河,在刹那的星火迸裂中遁入虚无,从此无迹可循。

三十年潜心我国核物理事业,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漾了人心——于敏,这位鲜为人知的先驱,用时光铸就中国原子物理的利剑:在氢弹研究的理论探索中,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国家的一句嘱托,让他许下了一生。试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语,沉淀自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方能厚积薄发。由此可见,拥有一份宽舒的心境,脚踏实地地耕耘是何其可贵。

汪国真曾说:“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平凡的词藻中蕴藏着一种从容宽舒的超然,“热爱生命”本不是轰轰烈烈的歌颂,而是踏踏实实地行走。试看,史铁生“扶轮问路”二十载,自诩将“生病”作职业,写作为业余。他以宽厚面对生活,以平和笑迎磨难,他让无数对生活产生过怀疑的人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诚然,在信息化浪潮袭卷世界之际,快节奏、高效率成为不少人生活奋斗的第一宗旨。他们恰如被烈日晒干涸的泥潭里不断竭力蹦跳的泥鳅,失去了细水长流而妄想一跃成名,最终就是被焦灼的现实烫伤。曾经的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心灵鸡汤”后终在北大百年讲堂内的昆曲商演中被轰下台,信手拈来的“知乎者也”“无为而治”……成为格式化的流水账簿,快速的语气中透露着商业气息——-殊不知没有源头活水的滋润,再敏锐超凡的心也将平淡无奇。

放眼年轻一代,郭敬明的亿元巨作《小时代》充斥着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的暴戾元素;韩寒大放獗词称《平凡的世界》没意义;李钟硕、安宰贤、李敏镐一群“长腿欧巴”加“亚洲小鲜肉”频频亮爆眼球,然而网曝其整容经历却引人汗颜。难怪韩流“入侵”至今日,不少人感叹:男人都去哪了。种种迫促之人皆是为了效率至上、钱权无敌的观念而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莫泊桑《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只为一时的虚荣而还了十年的债——这条宝石项链拴住的不仅是宽舒的'本心,更是使迫促之人扭曲了本性。多少迫促之人汲汲于功利,只注重虚张声势的外在而不是内心的沉淀,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永恒的存在,这样的人势必会导致对庸俗的召唤,对真理的摈弃。

可贵的是在时代的大潮下不为所动的大有人在。莫言获诺贝尔奖后深居简出,不接受媒体过多的采访。他称:“我只是个写故事的人,比我更有资格拿奖的人多着哩。”林徽因也曾坦言:“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的修篱种菊,尽管往事如流,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宽舒,是从容不迫的生活;生活,是忙里偷闲的宽舒。

但事实说明,如《道德经》中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宽舒和迫促之间既然相互依存,也必然能相互转化。伟大思想者牛顿,曾经靠一人一笔一草稿的冥思精神,和废寝忘食的苦工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宇宙模型。但随着在科学界声誉的提高,晚年的他开始疏远科学而转向神学研究,甚至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同胡尼、莱布尼茨等人争夺科学优先权。爱迪生晚年极力维护自己在直流电方面的成就而否认新生的交流电,甚至对同道人说出:“你们不要再向我提任何建议!”正是由于对名利的尊崇,这两位人类历史上的巨星也难逃被束缚的命运,在迫促的无谓斗争中给原本辉煌的人生留下一道败笔。

那么宽舒必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试看东晋竹林七贤的潇洒酣畅,试听陶潜《归来去兮辞》的曲高和寡,试品弘一法师“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的佛学感悟。彼其或是囿于恶浊的世事选择了消极避世,抑或心生断绝尘俗之念而选择不食人间烟火。对否?错否?现世的矛盾、人心的复杂使事物难以在对错间权衡。

如何在现实世界的滚滚洪流中不遗失本心?如何不独立于人间烟火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宽恕与迫促之间,那个潜在的“度”正是无数人穷尽一生难以实现的。

夜,在历史的车辙下愈显沉重。惟有那满天星斗,从容不迫地,任世事如流,我自璀璨。满天星迹,亦是人心错综复杂的轨迹。

篇6:禅与茶高中作文

禅与茶高中作文

所谓『禅茶一味』,就是禅与茶是一味的。但这句经典禅宗偈语,缘何如此呢?

茶的饮用之风的缘起,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说茶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面壁修行时,困意难挡,忽的发现有一株植物,达摩随即采撷吞入肚中,顿觉神清气爽,困意全无。由此有了饮茶之风。

但,如果我们不凭史料的依据,就此分析这个传说,实在觉得这个传说极为荒诞。一是,饮茶在汉时就有产生,当时『茶』这个字已经完全取代了『荼』,饮茶的确做为有缓解疲劳的功效而风靡一时。二是,达摩只是啖了几片茶叶,怎么和之后的饮茶风起相互联结呢?难道诸位也与达摩那样,喝茶不是喝水,而是啖茶叶的?因此,这个传说只是禅宗与茶叶的两厢情愿罢了。

饮茶,极其初级的办法,就是泡到热水里,然后直接饮用。高级点的,也就用些茶具,将饮茶上升到形而上的境界,即拥有『道』的范畴。然而饮茶终究只是以饮为主,上升到『道』的境界,茶是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那种用了茶道的饮茶方式,对于茶的色味气而言,却也没有根本变过。日本人将饮茶视作神灵般敬重,但虚到玄学的茶道,早已脱离了禅的本质。

茶终究是茶,千千万万种树叶的一种罢了。人总是在虚伪性地讲着形而上的『道』,弄得越说越玄。禅,也就变得越来越玄,变得似神一般的存在而使其他人也云里雾里。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其实,禅与茶就是一味的。

从本源看,茶生于自然,其气其味终究来自于土壤、阳光、水分、空气。即如禅的本源,是一种外物通过内含吸收而又再外延的精神产物。也需要一种体悟的过程,但从主流哲学来看,禅把体悟这本是由实践而来的内容夸大为心灵的感觉,因而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这则是禅宗不可避免的缺陷,也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了。

但缘何一味呢?

或曰,禅似星,可以见到可以算出距离可以推延它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到它的必然宿命。但,这星辰是碰不到的,是到不了的。这种说法,的确可以解释禅的本质和发展,可惜没有说出其实禅是可以修为的,是可以达到的;或曰,禅是自然,可以看到它的本源,可以触摸到它,可以体会到它。这种说法,确乎可以理解禅的实质,但没有贯彻认识论,即抛开了禅是可以用实践来达到的。

禅不是星辰也不是自然蕴藏万物,禅就是茶,茶就是禅。

将几片茶叶,放入杯底,抛开茶道的羁绊,用热水冲泡这绿绿的茶叶,它们在热水中翩翩起舞。一瞬之间,茶泛起了特有的.味道。有人说,茶的味道是自然中汲取来的。确乎如此,正如禅,来源于我们的认识世界中自发的感受。茶的气味如禅的经文,沁人心脾却又发人深省。之后我们观色,看到绿色的茶水幽静而恬淡,仿佛自然的歌声一般。使得我们极其安逸自在。这正是禅的吸引所在。当我们品茗茶水之时,热的茶水刺激了味蕾,使我们心情愉悦有如入三摩地般。茶让我们口有余香,正如禅的无上智慧,在有形中化作无形渐渐地影响我们。

诸君,是否已经发现,喝茶需要正确的水温、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时候,即如茶凉了无人会饮,那是时机已过,错过了得道(品茶的真味)机会。茶水饮尽,留下的茶叶苦涩而无味,至少除了少数有此癖好的人,是不会啖尽茶叶的。笔者认为,禅即是真正的茶叶,采撷而来,置于茶罐中,彼时可用手捏可用鼻闻可用眼观可用口直接品尝,但这都不是真谛,即用热水冲饮趁热而用。这就告诉我们,禅的学法也正如饮茶之道需要正确的方式去实践而圆融。至于剩下的残茶,则是真实的禅道,因为太苦太冲,难以负担,因而我们不得不舍弃而求其次,即饮茶的虚幻物——-热水。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修习,这正是禅的意境所在,也即是茶的真谛所在。也是谓『禅茶一味』。从主客观统一来讲也罢,从阿赖耶识的角度分析也对,从实践的角度看也是说得通的。

禅就是禅,茶就是茶。禅即是茶,茶亦是禅。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禅茶一味,的确是如此。

痴者执于外念,智者误于内含。

更多推荐

晋阳禅迹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