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基本概念,本文共7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基本概念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基本概念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在人群中造成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宿主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分为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受传染。

三、传染病的分类及疫情报告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的37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j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员工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

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发现甲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6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12h内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12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24h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均应于24h内报告。对于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甲类管理。

篇2:主管护师考试《社区护理》辅导: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在人群中造成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宿主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分为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受传染。

三、传染病的分类及疫情报告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的37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j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员工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

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发现甲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6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12h内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12h内报告,在农村应于24h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均应于24h内报告。对于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甲类管理。

图a,皮肤瘤型麻风 lepromatous leprosy ofthe skin

图b,结核样型麻风 tuberculoid leprosy

图c,肠伤寒 enteric typhoid fever

图d,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篇3:主管护师资格考试: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行为的定义

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根据此定义,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Woodworth)提出了著名的S-O-R行为表示式。

S(stimulus)→0(organism)→R(reaction)

刺激 有机体 行为反应

二、行为的构成要素

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1、行为主体——人。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人类的行为因其生物性和社会性所决定可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

人类的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睡眠等。

人类的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模仿、受教育、与人交往的过程,逐步懂得如何是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符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价值,从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人类的社会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四、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

2、主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

3、自主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4、巩固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篇4: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一、临床表现

(一)症状和体征

典型的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伴哮呜音。重症患者呈端坐呼吸,大汗,甚至出现发绀、奇脉、胸腹反常运动等体征。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每次发作,历时数小时至数天,经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

(二)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三)并发症

肺不张、肺炎、自发性气胸、copd、呼衰等。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

重点了解患者呼吸困难的具体表现,发作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仔细寻找可能的激发因素以及发作的应对情况。

(二)常用护理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支气管哮喘有关。

2、体液不足或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体液丢失增加、水分摄入不足有关。

3、执行治疗方案无效——不能正确使用止喘药或害怕激素的副作用。

4、知识缺乏——缺乏预防哮喘的知识等。

(三)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动态观察呼吸困难、呼吸音、哮鸣音及血气分析等变化,警惕气胸、呼衰等并发症。

2、一般护理——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半卧或坐位。室内必须无已知过敏原,布局力求简单。保证充足水分,食物易吞咽。哮喘发作严重时,尽可能让患者用非语言方式表达其需求与感受,及时提供所需的帮助,减轻其身心负荷。

3、按医嘱用药、正确用药并观察副作用——如病人使用β2受体兴奋剂吸入的方法是否正确,指导病人正确的使用方法。舒喘灵口服可能有肌肉震颤的副作用。茶碱的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抽搐乃至死亡。静脉注射氨茶碱要严格按医嘱的剂量,用葡萄糖稀释后缓慢(>10min)注射。全特宁、舒弗美必须整片吞服。使用激素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其依从性(按医嘱要求用药),并观察药物副反应。

三、健康教育

哮喘至今尚无特效治疗,很难根治。但是通过健康教育及恰当管理,哮喘的症状能得到控制,发作可减少或不发作。

教育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让患者了解哮喘,树立哮喘能控制的信念。

2、识别个案的激发因素,并会采取相应的回避措施。

3、按医嘱用药,正确用药,对吸入止喘药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应进行重点指导。

4、病情的自动监测,做好哮喘日记及峰流速的监测。

5、再次发作时的自我管理,如保持心理平衡,立即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何时应来医院就诊等。

6、动员家人或朋友参与对哮喘病人的管理,提供更全面的照顾与支持。

1、支气管哮喘发作,细支气管挛缩,细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粘液分泌亢进。细支气管肌层肥厚。

2、细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显著增多,粘液分泌亢进。细支气管肌层肥厚。

3、支气管粘膜肥厚,肌层增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腔内充满粘液栓。

4、支气管哮喘

5、支气管哮喘

6、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聚集

篇5: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外科护理学

(一)外科护理特点

1、什么是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是为接受外科治疗简言之就是手术的病人提供的整体护理,以达到去除病灶、预防残障、促进康复的目的.。

2、外科护理的特点:外科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抢救多、抢救时机常较为短暂,同时多数病人存在躯体活动受限。因此要求外科护士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及时有效的配合医生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残障的发生。

(二)外科护士的工作范畴

1、协助病人接受各种诊断性检查和辅助检查;

2、提供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营养的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

3、协助各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4、评估及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

5、协助预防并发症;

6、协助康复锻炼;

7、预防残障。

(三)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1、术前护理重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缓解病人的痛苦,帮助病人做好身体、心理准备以适应手术的要求。

2、术中护理重点:预防医源性感染和意外伤害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重点:解除病人的术后疼痛,预防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和残障的发生,促进病人身心的早日全面康复。

篇6: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常用的生命统计指标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常用的生命统计指标

一、计划生育统计指标

1、出生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生育水平的基本指标。

2、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每年平均每千人口中自然增加的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生育率——表示某地平均每千名15~49岁育龄妇女中的生育情况。

二、疾病统计指标

1、发病率——也称某病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分析某种疾病对人群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发生的原因及评价预防或干预的效果。

2、患病率——又称现患率,表示某一时点的受检人群中,现患某种疾病的频率。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疾病的患病情况,但不适用于急性疾病。

3、罹病率——表示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用于描述局部地区的疾病暴发,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三、死亡统计指标

1、死亡率——表示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

2、病死率——也称某病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用于衡量某种疾病的预后情况。

四、疾病防治效果指标

常用于衡量疾病防治效果的指标有治愈率、有效率和生存率。

篇7: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一、确定优先项目

在确定优先项目时,应遵循重要性和有效性原则。

1、重要性原则——优先考虑对人群健康威胁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社区稳定影响较大的健康问题。

2、有效性原则——优先考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改善的健康问题。

二、确定计划目标

与目标一旦确定了优先项目,即可确定项目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和目标是计划存在与效果评价的依据。目的是指在执行某项计划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目的是宏观性、远期性,一般用文字表述。目标是目的的具体体现,用指标描述,具有可测量性。

(一)计划目的——计划目的是健康教育项目最终利益的阐述,如:通过降低吸烟率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

(二)计划目标——计划目标是在计划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对象、时间、内容或程度等问题。以上述计划目的为例,其计划目标为:某社区16~26岁青少年吸烟率在三年内降低25%。计划目标可分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一般由三个“W”和两个“H”组成,即:

(1)Who——对象

(2)What——实现什么变化

(3)When——实现变化的期限

(4)How much——变化的程度

(5)How to measure——测量的.方法

2、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各方面、各阶段、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如远期的疾病控制目标、中期效果评价阶段的健康相关行为目标、短期效果评价的各种教育目标(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执行阶段的各种工作进度目标等。

三、确定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内容、方法、日程及人员培训、评价计划等。

更多推荐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