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莫言:机会都是人渣给的……(感慨万千),本文共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莫言:机会都是人渣给的
摘要:别人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成为垃圾,靠伤害别人宣泄心理苦闷,你的坚忍与努力,就更凸显其价值。
1
莫言获诺奖后,所到之处讲了一连串的故事。对许多人说来,故事只是故事,哈哈一笑,就算完事了。
但莫言,似乎是想用这些故事,说出他想说、却不能说的什么来。
他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莫言的第一个故事,是他在获诺奖时的长篇感言。他说: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他的叙述,是很让人吃惊的。要知道,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人长得漂亮,多少就会沾点印象分,长得普通,被人忽视,存在感就极差。
但就因为长得丑就要挨打……这种事,我这辈子是没听说的。
他这个故事,到底是要说明什么呢?
2
莫言的第二个故事,还是他在获诺奖时讲的。故事说,他小时候家穷,穷得没饭吃,过中秋时家里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个人只分到一碗,正要吃,来了个要饭的老人……
莫言说,他当时端出半碗红薯干,给乞讨老人。不料想,老乞丐顿时发飙了,骂道: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好端端在家吃顿饺子,就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
可这老乞丐的话,却是义正辞言,掷地有声,但听起来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但老乞丐最终赢得了道义的胜利,吃掉了莫言家的半碗饺子。
莫言跑到国外说这事,他是什么意思?
3
第三个故事,是莫言拿到奖金回国之后,到处被请去演讲,讲来讲去,突然想起一桩旧事来……
他在老家写作时,有次出门去买桃吃,一个卖桃的认出了他,就打招呼说:你怎么也出来买桃呀,你不是认识市委书记吗,让他送你一车不就行了吗?
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干吗送我桃子?
卖桃人:对了,你是当兵的。
莫言:我不是当兵的……
卖桃人: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你了,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连个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去了!
莫言:我一个写字的,还要替你去看岛……算了,给我秤五斤桃子。你这桃甜不甜?
甜!特别的甜!卖桃人说:我这都是新品种。
莫言:你别偷斤短两,给够秤!
卖桃人:看你说的,乡里乡亲的,怎么会缺斤短两?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觉这五斤桃好轻。回去后拿秤一秤,嘿,才三斤而已,卖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
然后莫言拿起桃子来咬一口,又酸又涩,根本不甜。
讲完这个故事,莫言已经把他要说的,差不多全说了出来。然后(其实是之前)他又讲了个故事,收关总结。
4
最后这个故事,也是莫言在获得诺奖时,所讲的故事: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
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
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
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
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了。
听了这个故事,再笨的人也知道,莫言是在暗示,他就是被扔出庙门之外的,第八个人。
那又是谁把他扔出去的?
5
莫言的故事,告诉我们,他生长的这个社会环境,是有毛病的,负能量有点超标。
这个社会,是个相互污辱、相互伤害的社会。
莫言只因为长得丑,就遭到同学的嘲弄与殴打,而在这个过程中,全然看不到教育的影响,没人告诉那些打他的孩子们,取笑别人的相貌,是没教养的表现。
而以别人长得丑为由打人,更是不可理喻。可怜的小莫言,找不到个说理的地儿,只能对母亲哭诉。
即使现在,攻击别人的相貌,也是流行文化的主潮,诸如“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不对了”这类心理恶毒的“妙语”,层出不穷。
甚至影视作品,都拿残疾人士肆意嘲弄,但很少有人出来说句话。
这个社会,是个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社会。穷人家里一年到底,不过是吃几个饺子。
如果穷人愿意把乞丐请进家里一块吃,甚至全让乞丐吃了,我们说这是大善,是义人之行。但舍不得给外人吃,才是人之常情。可是老乞丐一句话,就抢占了道德制高点:
你们吃饺子,却让我一个老人吃红薯,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听老乞丐这么一说,不知情的,会以为他是莫言的爹。可莫言根本没赡养这个老乞丐的义务,老乞丐也没资格要求莫言一家供养他。
但他轻飘飘一句话,就把这赡养义务,强加于莫言一家了。
不是说不应该善待乞丐,可乞丐你也应该讲点道理是不是?
不清楚老乞丐是如何沦为乞丐的,但他这么个愤愤不平,强辞夺理,是很难在正常人堆中混下去的。几句话就让你多出个爹来,凭白无故让你把一年的辛苦给他,这谁受得了?
当然,老乞丐也许是饿得太惨,太想吃顿饺子了。但他那一句强辞夺理,让莫言一辈子难以释怀,这未免太过分了!
这个社会,是个没有廉耻、相互坑骗的社会。卖桃人与莫言相识,见面三言两语,就把钓鱼岛的责任推给了莫言,让莫言背负了好大的心理包袱。
然后又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坑熟宰熟,这个卖桃人,还会有朋友吗?距离成为一个乞丐的日子,还有多远?
6
莫言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中长大。
有人污辱他,有人殴打他,有人蛮不讲理,有人胡搅蛮缠。还有人没有廉耻,坑蒙拐骗。
这些污辱,这些伤害,这些蛮不讲理的横加指责,这些没有羞耻之心的坑蒙拐骗,就如同倾泄而下的垃圾,将莫言深埋起来。
而莫言,从此就成为了一只地老鼠,他在这些肮脏的垃圾里打洞,艰难前行,终于打通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从此蜷缩于这温暖的地巢之中,品味属于他自己的阳光智慧。
别人的龌龊、肮脏、品性不端及自甘堕落,其实正是你的机会。当别人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成为垃圾,靠伤害别人宣泄心理苦闷,你的坚忍与努力,就更凸显其价值。
这就是莫言最后那个故事的寓意。
环境越差,机会越大。
你的机会,是人渣垃圾给予的。
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抓住这个机会!
篇2:莫言:环境越差,机会越大
1
莫言获诺奖后,所到之处讲了一连串的故事。对许多人说来,故事只是故事,哈哈一笑,就算完事了。
但莫言,似乎是想用这些故事,说出他想说、却不能说的什么来。
他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莫言的第一个故事,是他在获诺奖时的长篇感言。他说: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他的叙述,是很让人吃惊的。要知道,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人长得漂亮,多少就会沾点印象分,长得普通,被人忽视,存在感就极差。但就因为长得丑就要挨打……这种事,我这辈子是没听说的。
他这个故事,到底是要说明什么呢?
2
莫言的第二个故事,还是他在获诺奖时讲的。故事说,他小时候家穷,穷得没饭吃,过中秋时家里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个人只分到一碗,正要吃,来了个要饭的老人……
莫言说,他当时端出半碗红薯干,给乞讨老人。不料想,老乞丐顿时发飙了,骂道: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好端端在家吃顿饺子,就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可这老乞丐的话,却是义正辞言,掷地有声,但听起来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但老乞丐最终赢得了道义的胜利,吃掉了莫言家的半碗饺子。
莫言跑到国外说这事,他是什么意思?
3
第三个故事,是莫言拿到奖金回国之后,到处被请去演讲,讲来讲去,突然想起一桩旧事来……
他在老家写作时,有次出门去买桃吃,一个卖桃的认出了他,就打招呼说:你怎么也出来买桃呀,你不是认识市书记吗,让他送你一车不就行了吗?
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干吗送我桃子?
卖桃人:对了,你是当兵的。
莫言:我不是当兵的……
卖桃人: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你了,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连个钓鱼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去了!
莫言:我一个写字的,还要替你去看岛……算了,给我秤五斤桃子。你这桃甜不甜?
甜!特别的甜!卖桃人说:我这都是新品种。
莫言:你别偷斤短两,给够秤!
卖桃人:看你说的,乡里乡亲的,怎么会缺斤短两?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觉这五斤桃好轻。回去后拿秤一秤,嘿,才三斤而已,卖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
然后莫言拿起桃子来咬一口,又酸又涩,根本不甜。
讲完这个故事,莫言已经把他要说的,差不多全说了出来。然后(其实是之前)他又讲了个故事,收关总结。
5
最后这个故事,也是莫言在获得诺奖时,所讲的故事: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
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了。
听了这个故事,再笨的人也知道,莫言是在暗示,他就是被扔出庙门之外的,第八个人。
那又是谁把他扔出去的?
6
莫言的故事,告诉我们,他生长的这个社会环境,是有毛病的,负能量有点超标。
这个社会,是个相互污辱、相互伤害的社会。莫言只因为长得丑,就遭到同学的嘲弄与殴打,而在这个过程中,全然看不到教育的影响,没人告诉那些打他的孩子们,取笑别人的相貌,是没教养的表现。而以别人长得丑为由打人,更是不可理喻。可怜的小莫言,找不到个说理的地儿,只能对母亲哭诉。
即使现在,攻击别人的`相貌,也是流行文化的主潮,诸如“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不对了”这类心理恶毒的“妙语”,层出不穷。甚至影视作品,都拿残疾人士肆意嘲弄,但很少有人出来说句话。
这个社会,是个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社会。穷人家里一年到底,不过是吃几个饺子。如果穷人愿意把乞丐请进家里一块吃,甚至全让乞丐吃了,我们说这是大善,是义人之行。但舍不得给外人吃,才是人之常情。可是老乞丐一句话,就抢占了道德制高点:
你们吃饺子,却让我一个老人吃红薯,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听老乞丐这么一说,不知情的,会以为他是莫言的爹。可莫言根本没赡养这个老乞丐的义务,老乞丐也没资格要求莫言一家供养他。但他轻飘飘一句话,就把这赡养义务,强加于莫言一家了。
不是说不应该善待乞丐,可乞丐你也应该讲点道理是不是?
不清楚老乞丐是如何沦为乞丐的,但他这么个愤愤不平,强辞夺理,是很难在正常人堆中混下去的。几句话就让你多出个爹来,凭白无故让你把一年的辛苦给他,这谁受得了?
当然,老乞丐也许是饿得太惨,太想吃顿饺子了。但他那一句强辞夺理,让莫言一辈子难以释怀,这未免太过分了!
这个社会,是个没有廉耻、相互坑骗的社会。卖桃人与莫言相识,见面三言两语,就把钓鱼的责任推给了莫言,让莫言背负了好大的心理包袱。然后又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坑熟宰熟,这个卖桃人,还会有朋友吗?距离成为一个乞丐的日子,还有多远?
7
莫言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中长大。
有人污辱他,有人殴打他,有人蛮不讲理,有人胡搅蛮缠。还有人没有廉耻,坑蒙拐骗。
这些污辱,这些伤害,这些蛮不讲理的横加指责,这些没有羞耻之心的坑蒙拐骗,就如同倾泄而下的垃圾,莫言深埋起来。而莫言,从此就成为了一只地老鼠,他在这些肮脏的垃圾里打洞,艰难前行,终于打通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从此蜷缩于这温暖的地巢之中,品味属于他自己的阳光智慧。
别人的龌龊、肮脏、品性不端及自甘堕落,其实正是你的机会。当别人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成为垃圾,靠伤害别人宣泄心理苦闷,你的坚忍与努力,就更凸显其价值。
这就是莫言最后那个故事的寓意。
篇3:莫言:生命没有等待的机会
莫言:生命没有等待的机会
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我们要学会善待人生,而不是将人生储藏起来。
生活本该如此
文:莫言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
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
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
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
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
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句台词说:
你该尽情地跳舞,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生活本该如此!
—— 莫言
生命变幻无常,我们常常为应对不可知的未来而忽略了生命的本质。生活本该如此,你的每一天都应该是生命中最精彩的一天,请不要将生活储藏起来!
篇4:给莫言的一封信
尊敬的莫言老师:
您好!请允许我尊称您一声“老师”。我是一名来自东初中学初二四班的中学生。从小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我爱上了中国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渊源流长的的民族情节。作为现在的中学生,我是十分关注国事,喜闻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心里异常激动。
您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学迈上世界的第一扇门……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一个缔造了世界奇迹的中华民族,却无一人站在世界文学的颁奖台。这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而您踏入了世界文学大门,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为此,我代替亿万中国人向您敬礼。
您翻开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 篇章……我一直在想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九五零年一月一日说起,主角西门角色数度变化,从地主阶级转世为驴、牛、猪、狗。时间跨度很大,从土改到大跃进,从人民公社到文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改革开放。新中国的曲折坎坷的历程,你描写十分细腻。
您知道吗?您魔幻的手法让我着迷,我感受驴的折腾,牛的倔强,猪的撒欢以及够得饿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转世三次的西门猪,因为它活泼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只是有些自满,与我像极了。不过,我一定会客服这个坏毛病的!嘻嘻,还请您不要见笑。
您激发了青少年的丰国之梦……也许在社会上有一些对您的舆论,但我希望您把您的风格坚持下去。而我们,青少年备受鼓舞,早已正装待发。我们会以您为榜样而努力学习,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不断开拓的精神,写出具有中国味的作品,把它推向世界。
最后,祝您能开心每一天!写出更好的作品。
此致
敬礼
【给莫言的一封信(5篇)】
篇5:给莫言的一封信
尊敬的莫言先生:
您好,
酝酿了很久,才提笔写下这封信。
“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也许这是您一生创作的原因。可是想要从您的作品中挖掘些什么,却总是不易的。因为没人了解你的一生你如何度过的,只有从那字里行间品出点什么,才能了解其中滋味。
我不会向您那样在六岁就敢直呼老师是“奴隶主”,也不会在大热天躲在草堆里看借来的《封神英雄榜》,更不会在无书可读的时候看《新华字典》。我无法理解您的内心世界,因为您总是无法逾越的,是令人敬仰的大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这个奖的地位是触手不及的,是数以万计的人一辈子都不敢奢望,奋斗不来的。
您的第一篇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我是从姥爷那得到的,书是老版的,已经泛黄,好似饱经风霜的老人,但依稀能看出骨子里的那股倔劲。第一次我是怀着好奇和敬畏的心打开它的,我用一天下午的时间了解了它。其中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能感受到那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绎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您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所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现在的学生总是讨厌写作的,即使作出来了,那也大多是流水账,裹脚布。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受限制,不敢大胆创新,勇敢尝试。曾经有人在小学,中学,高中分别做了相同的实验,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类似鸡蛋的图形让同学们猜测是什么,小学教室里很热闹,问题一出,孩子们粉嫩的小手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齐刷刷的举起来了,答案个不相同,说是飞船,是鸡蛋,是和尚的光头等各种匪夷所思的答案。但同样的问题在中学和高中课堂上一出,结果差强人意,同学们一个个都埋着头思考,只有几个胆子稍微大点的同学举起手来说着自己分析的“椭圆”。
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让我看到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你陪我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此致
祝您事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篇6:给莫言的一封信
尊敬的莫言老师:
您好!请允许我尊称您一声“老师”。我是一名来自东初中学初二四班的中学生。从小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我爱上了中国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渊源流长的的民族情节。作为现在的中学生,我是十分关注国事,喜闻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心里异常激动。
您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学迈上世界的第一扇门……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一个缔造了世界奇迹的中华民族,却无一人站在世界文学的颁奖台。这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而您踏入了世界文学大门,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为此,我代替亿万中国人向您敬礼。
您翻开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篇章……我一直在想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九五零年一月一日说起,主角西门角色数度变化,从地主阶级转世为驴、牛、猪、狗。时间跨度很大,从土改到大跃进,从人民公社到文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改革开放。新中国的曲折坎坷的历程,你描写十分细腻。
您知道吗?您魔幻的手法让我着迷,我感受驴的折腾,牛的倔强,猪的撒欢以及够得饿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转世三次的西门猪,因为它活泼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只是有些自满,与我像极了。不过,我一定会客服这个坏毛病的!嘻嘻,还请您不要见笑。
您激发了青少年的丰国之梦……也许在社会上有一些对您的舆论,但我希望您把您的风格坚持下去。而我们,青少年备受鼓舞,早已正装待发。我们会以您为榜样而努力学习,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不断开拓的精神,写出具有中国味的作品,把它推向世界。
最后,祝您能开心每一天!写出更好的作品。
此致
敬礼
更多推荐
莫言:机会都是人渣给的……(感慨万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