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本文共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
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
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作者/高蓉蓉
《大江保卫战》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
一、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情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在品味感悟的同时绝对离不开咬文嚼字,唯有抓住字眼,深入意境才能走进去,读出来。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美,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片段一】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第2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然后读一读。
(生自读品悟)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吧!
生:“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我从“顿时”体会出一条长龙出现在崩塌的堤坝下的速度之快,可以看出子弟兵不怕危险、万众一心保大堤。
生:“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我从“全然不顾”体会出子弟兵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要保住大堤。
生:保住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他们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争分夺秒就是为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保住大堤。
生:我还从“官兵们”这三个字读出了不论是官,还是兵,都不顾自己的安危,万众一心要保住大堤!
生:“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语文教学论文 )从这段话语中,我体会出面对狂风、暴雨、巨浪,战士们不以此为苦,反而认为它们在为自己加油,可见他们乐观、英勇的精神。
生:我还从这段话中的标点可以看出战士们乐观无畏的精神,因为它连用了三个“!,´。
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是的,不光语言文字会说话,标点符号有时也会说话呢!
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这是一道特殊的墙!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命之躯作为屏障去阻挡肆虐的洪水!他们为了保大堤奋不顾身,真了不起!
生:“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副对联也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子弟兵与洪水进行大决战的情景。
师小结:一声令下,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住大堤!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面对着狂风、暴雨、巨浪,战士们高喊着一段话语为自己加油。此情此景,作者用一副对联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反思】细读文本是最重要的备课方式,也是最主要的备课方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电随之有了。”我在备课时,反复研读文本,试图从文本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在多次研读后,我发现这段是围绕着“六个一”来写的,即: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一段话语和一副对联。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着“六个一”来品词析句。课堂上,学生面对文本或静思默想,或圈点批注,通过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透过语言文字仿佛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言语、神情中流露出对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敬佩之情。
【片段二】
师:请你把描写黄晓文动作的词圈出来,读一读。(咬、拔、扯、捆、扛、爬)
师:再请你把动词前面的“一”或“二”等修饰词带进去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咬牙:猛地一拔;随即扯下;三下两下捆了个结实;转身扛起:又爬上了)
生:我体会到黄晓文奋不顾身,一心要保住大堤。
生:他伤势那么重,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想着保大堤、救人民、
生:他是个英雄,了不起!
生:我敬佩他!不愧是铮铮铁汉!
【反思】俗话说,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学生只有在对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作者炼词炼句的巧妙和智慧,才能品味出语言的意蕴和美感,从而对语言、语境、情境有更好的感悟。有时,一个看似不重要的词却往往能在句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读六个描写黄晓文动作的词,并没有觉得什么;可是,加上前面的修饰词“一咬牙、猛地一拔、随即扯下、三下两下捆了个结实、转身扛起、又爬上了大堤”,再一读,黄晓文舍己为民、一心保大堤的高大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看上去不起眼的“一、二、三”,此时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这时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尽情地诵读,学生的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二、在揣摩写法中品悟情真
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验感悟上,更应该关注文本的表达,让学生在揣摩写法中品悟情真。《大江保卫战》一课,文章条理清楚,在表达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片段三】
师:第2和第4自然段是怎样把铮铮铁汉们的形象写具体、写生动的?
生:第2自然段中的“六个一”紧紧围绕人民子弟兵的语言、动作、想法来写,把人民子弟兵这个群体万众一心保大堤的场面写得具体、生动。
生:第4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刻画出黄晓文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师:第2和第4自然段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2自然段写了官兵们保大堤,是一个英勇的群体;第4自然段写了这个群体中的一员――黄晓文。
师:如果说第2自然段是“面”,那么第4自然段就是这“面”上的一个“点”,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
师:这两个自然段能对调吗?为什么?
生:不能!
生:它不但让我们看到人民子弟兵这个群体的英雄形象,而且通过典型形象,让我们对抢险救灾中的官兵们的英雄气概有了更直接的认识。
师:“保大堤”与“救群众”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生:“保大堤”是详写,具体写;“救群众”是略写。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1.点面结合。我在教学中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第2和第4自然段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学习,一下子就发现了它们的区别。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这两个自然段能对调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也能回答个大概。
2.细节描写。第4自然段中黄晓文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就是细节描写。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就成了教学的生成点。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描写。
3.有详有略。与“保大堤”相比,“救群众”是略写了。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样重点更突出,对读者来说,就有了想象和期待的空间。
对文章写法的揭示,应重在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思考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去领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悟到言语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更深地体会文章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让学生在课堂里自己动情地看,动情地读,动情地说,这样的课堂一定不会枯燥乏味,而是情趣盎然、生机勃勃。我追求一种幸福,那就是让每节语文课都有生命,让每个孩子的真情都能在课堂上流露。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语文教师,镇江市小学语文中青年骨干教师。
篇2:在品词析句中赏美悟美一《黄果树瀑布》教学
在品词析句中赏美悟美一《黄果树瀑布》教学
在品词析句中赏美悟美一《黄果树瀑布》教学作者/ 王粉林
一、设计思想
《黄果树瀑布》(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描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浏览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展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在写法上有三个鲜明特色: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三是用词新颖、精当,让人回味不已。教学中,在加强朗读感悟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黄果树瀑布风景之美、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黄果树瀑布》这样的写景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领略风景之美,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要求逐词逐句地去读精美的文字,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去领略黄果树瀑布的无限风光,即通过想象、感受、推敲和咀嚼、比较文字等读懂语言文字的应有路径,领略黄果树瀑布的美丽。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先做个脑筋急转弯游戏:什么布不能做衣服?(瀑布)(板书“瀑布”)提起瀑布,我们就会想起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吗?(生背诵)听了朗诵,我的眼前也出现了一条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它就是中国最大的瀑布――(板书“黄果树”)
(二)揭题,读题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黄果树瀑布。
(三)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1)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初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2.检查交流。出示“人喧马嘶、喧嚣、撩过来、挟来、掩映、聆听、悬挂、胸膛、山回谷应”,指名认读,结合句子说说词意;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指导读好长句。
3.梳理概括。(1)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课文按什么顺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老师相机板书)
(四)品析赏读,感悟比喻美
师:文中多次运用比喻,不仅描摹声音,还展示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景象,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和全身心的惬意。
1.默读课文,先画出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再写一写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与体会。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共同赏析(见例句赏析)。
4.多媒体播放黄果树瀑布,感受其声音和形态之壮美。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例句赏析: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进入黄果树景区,未见瀑布之形,先闻瀑布之声。作者用“像微风拂过树梢”、“像潮水涌上来”两个比喻,让人仿佛跟随着导游,由远及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瀑布之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在脑海中浮现出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势如翻江倒海的壮观景象。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一词本身就包含着比喻。“白练”本是指白绢,白色丝绸,“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让人感受到洁白、柔滑的瀑布凌空直下的美丽形态。“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再次描摹了瀑布声,气势磅礴,雄浑壮美。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观瀑亭上有对联日:“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此乃黄果树瀑布的生动写照。“银雨洒金街”形象地描述了“水石相激、烟雾迷蒙,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烁、幻景绰绰”的奇妙景象。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乐池”原本是指舞台前面乐队伴奏的地方。作者身处谷底,四周群山环抱。当壮观的瀑布直泻而下,发出惊心动魄的轰鸣声时,那山谷就成了天然的“乐池”,那瀑布就是一支大型的交响乐队,所以就有了“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的感受。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只有沉浸于“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中”的人才有这样的感觉。在大自然神奇魅力的熏陶下,原本在大自然面前十分渺小的人,不知不觉中胸襟开阔了,人与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成了瀑布中的一分子了,可见大自然勃勃生机对人心灵陶冶之深刻。
(五)研读咀嚼,品味用词之美
师:本文不仅用词丰富而贴切,好多词语还独具匠心,细细咀嚼品味,能使我们感悟到语言之美。
1.仔细读课文,圈出文中你认为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说说好在哪里。
2.想一想,这些词可以用哪些词来替换,替换后再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3.咀嚼体会“挟来”、“撩”、“灌满”等词的情味(见例句赏析)。
4.引导学生采用换词后比较朗读,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感情及用词之准确。
5.完成文后“练习3”,学习准确生动地使用词语。
例句赏析: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挟来”一词新颖而独特。“挟”的本意是指人“用胳膊夹住”,带有强制性。这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瀑布挟来生机”,形象地展现了黄果树瀑布具有无穷的魅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
这里的“撩”字用得很新颖、很贴切。“撩”的本意是指“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这里写伸手去“撩”瀑布,因为那瀑布是“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的“白练”,柔滑、凉爽,伸手“撩过来洗洗脸”,动作是那么潇洒,感觉是那么惬意。
此外,还有“灌满、折、泻、谛听”等词也很准确,值得品味。
三、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突破了“教教材”的限制,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抓住“品析比喻句”和“咀嚼品味用词”两个方面,将重点落实在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上,使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首先,写景类课文的教学,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领略那动人心魄、撼人心旌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写景文的意境美是内容(情、景)与形式(语言文字)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让学生从品析比喻句人手,去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经历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呈于象”,就是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成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感于目、会于心”就是要到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析和体会比喻句,形成表象,能动体验,不仅能感受到比喻句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品味出其中的浓浓韵味。
其次,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语感怎么培养?必须从语言文字的细节人手,必须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人手,反复推敲斟酌,方能领略其精髓,悟出得真“味”。通过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挟来”、“撩”、“灌满”等词,进行比较朗读,不仅“品”出瀑布的壮美,而且“品”出浓浓的“语文味”,甚至还“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更多推荐
在品词析句中动真情――《大江保卫战》教学例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