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年阅读训练及答案,本文共11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西海固少年》阅读训练附答案

《西海固少年》阅读训练附答案

前不久,与朋友有约, 走了一趟西海固。那是夏日,干旱正无情地折磨着这块土地。车窗两边的土地上罩着一层薄薄的蝉翼般透明的浅绿,看不到农人,甚至看不到牛羊,看久了就感到沉重与沧桑来。有几声花儿①吼过来,也是干涩僵直。

车到黑城附近,路上忽然横出一个人来,他站在路中央,扬起的手臂如展开的鹰翼一般,使劲地摇动着,那架势很有剪径者的气派,仿佛在说:停!只有停,否则休想过去。

车停了,挡车人走上来时我才看清是一个少年。他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提包,上面有许多油渍。一双老式的褐色牛皮鞋很笨重地套在夏天的脚上,穿一件单衫,上面印有一只展翅的老鹰,下身穿一件已经很旧很破很脏的牛仔裤。

司机显然给他挡车的姿势惹火了,恶恶地说不要命了,挡车有这样挡的?

那少年瞪着一双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司机,司机终究有些不想惹事,他 一定是怯于少年那目光,便不再言语。车启动了,少年依然站在那里盯着司机看,许久,这才向着座位走了过来。他扫视着车上,不回避这车上任何一双眼睛。他的目光甚至带有挑衅的意味。他走到了我的旁边,将包放到了行李架上,然后盯着我看了足足有半分钟,直到我本能地将屁股往里挪挪,他才坐了下来。

我对他没有什么恶感,甚至喜欢他坐到我的旁边来,只是有点不习惯他看人时的眼神。他坐了下来,坐得有些僵硬,给人的感觉是一块石头落在了座位上。他摸出一支烟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悠悠地吐出来。他吸烟的姿势十分的老练而潇洒,应该至少有三年的烟龄了吧。那是一种低价烟,烟味很是呛人。

他吸着烟,那神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思考,他的眼睛确实放射着鹰眼的光芒。少年心事当拏云②,如此贴近,如此深刻,是谁的诗句我记不清了,但这句诗我却牢牢记着,因为我曾经年少过,而且这句诗也是在少年时期读的,此时此刻面对他,我又想起了这句诗。

我很想与他对话,他让我看到了我少年时期的影子,然而,他显然没有要和我对话的意思,他甚至坐下后连看我一眼都不曾有过,两眼只是一味地注视着前方漫漫长路,仿佛我以及车上所有的人都不存在一样。

他吸完了那支烟,连过滤嘴的味儿都吸出来了。我掏出烟来递给他一支,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接过烟拿到鼻子上嗅了嗅,这才对我笑笑,十分的真诚。

我替他点了,自己也点了一支,这才问道:今年多大了?

十六!

要出远门么?

出去闯闯!

怎么一个人出去?

一个人出去不好么?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连点头或摇头的动作都做不出来。

他看看我又说:一群人出去有啥意思,唧唧喳喳地像一群麻雀。

我说:去省城么?

他摇摇头说:省城有啥意思,太小太穷。

我有些惊讶于他的这种说法,便问:那你要去哪里?

他甩了一下头上的长发说:去南边,深圳、海南、云南那边才有闯头!

我笑笑问:你知道深圳、海南、云南在哪里么?

他说:在南边。

我说:南边是很大的。

他吐出一个烟圈来说:这我知道,它有美国大么?说个不怕你笑话的话,美国我也找得到!

我笑了,他说:你不信?

我点点头说:我信。

他就笑了。

我说:那地方是有钱,可那地方的钱不好挣。

他说:钱多的地方不好挣也总比在钱少的地方好挣要强得多。停了一下他又说:那地方有钱的人很多,可谁一开始就是有钱的呢?

看着少年,这个因对外面世界陌生与无知而充满自信与希 望的少年,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

我要下车了,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车上正放着《祝你平安》。我想权且作为我对他的临别的赠言吧。

下车时,我掏出剩下的'半包烟想递给他,可想到他还是个孩子,不应该吸烟的。我又装了进去,握握他的手,他的手虽然稚嫩,但憨实有劲。

车扬起一道灰尘,向着远方奔驰而去。 (本文有删改)

[注] ①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

②少年心事当拏(ná)云:言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拏云:高举入云。

11.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12.西海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又是怎样来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3.文中 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 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一句中的更深刻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分)

14.结尾部分,作者说到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的原因有哪些?(5分)

15.少年心事当拏云,相信少年的你也曾经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书籍,也或曾经有过如西海固少年般的想法甚至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两点成长感悟(5分)

参考答案

11.①渲染环境的荒凉沉闷,贫瘠静寂;②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少年出现的突兀,点明他出去闯荡的原因。(3分,每点1分,答完整满分。)

12.形象:是一个饱受生活磨砺的贫苦人家的孩子,看上去桀骜固执,倔强自信,刁野机警,实则天真单纯,渴望美好生活。

描写手段:①神态描写 ②对话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外貌描写 ⑤细节描写

(4分。形象2分,写出2点即可给分;结合课文内容分析2分, 写出2点即可给分。)

13.①虽然对外面世界陌生与无知但充满着自信与希望。②比我年轻的时候更独立、更执著、更有闯劲。(3分,每点1分,答完整满分)

14.①少年对前路盲目无知,我有心提醒但不忍打击其自信心; ②少年的自信与闯劲震撼了我,使我自叹弗如;③少年独立张扬,任何提醒与劝解的话都是那么苍白无力;④与少年相比,曾经也这样的我,如今虽成熟却保守世故,因此无言以对;⑤我与少年只不过是陌路人(5分,每点2分,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15.①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有美好的理想也有无奈的现实;②年轻人是需要有闯劲的,应该有自信执著的精神。③做事情还得考虑周全,不能盲目更不能固执;④敢于打拼,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5分,这是一道开放题,上述说法只做参考,1点且能结合文本得2分,2点得满分。如有其他说法,只要合乎文意亦可酌情给分

篇2:少年徐文长阅读训练答案

少年徐文长阅读训练答案

徐文长小的时候很聪明。有一天,他伯父笑着拿出一包礼物,挂在比徐文长高出许多的扁担上,对徐文长说:“这礼物是给你的,但是,你不能把扁担横下来,也不能站在高处去拿。”徐文长眼珠一转,有主意了。他把扁担举到一口井边,然后把扁担从井口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上取下了礼物。“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伯父翘起了大拇指。

好词:眼珠一转 轻而易举

佳句:他把扁担举到一口井边,然后把扁担从井口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上取下了礼物。

1.在短文中找出和下面意思一样的词。

形容事情容易做。( )

A.眼珠一转

B.聪明

C.轻而易举

正确答案:C

2.伯父给徐文长的一包礼物放在什么地方?

A.井口

B.扁担上

C.房子上

正确答案:B

3.伯父对徐文长拿礼物有两个要求,一不能(A.不能用手拿 B.不能把扁担横下来 C.站在高处去拿 D.直接去拿),二不能(A.不能用手拿 B.不能把扁担横下来 C.站在高处去拿 D.直接去拿)。

正确答案:B C

4.徐文长眼珠一转,说明他( )。

A.苦思冥想

B.练眼神

C.想出办法来了

正确答案:A

5.徐文长是如何按伯父的.要求拿到礼物的?

A.徐文长把扁担横下来取到了礼物。

B.徐文长站在梯子上取到了礼物。

C.徐文长把扁担从井口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上取下了礼物。

正确答案:C

6.伯父夸徐文长聪明是因为( )。

A.伯父喜欢徐文长。

B.徐文长爱动脑筋,按伯父的要求拿到了礼物。

C.徐文长很懂事,谢谢伯父送给他礼物。

正确答案:B

篇3:一个少年的蹦极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个少年的蹦极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3分)

一个少年的蹦极

赵伟

周末,一个朋友约我去十渡玩。

十渡水多,更有蹦极这样高刺激的运动项目,很多人都喜欢在炎热的夏天来这里耍水。至于蹦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观赏项目,不是谁都敢从50高空跳下来的。

我跟我的朋友相交已有,第一次去他家时,他的儿子才5岁,叫范一郎,动不动就爬到他爸的脖子上骑着,拿一把木刀挥舞。父子俩一起玩得不亦乐乎。现在范一郎已经15岁了,个头长得比他爸还高。

中国家庭有一个普遍现象,儿子越大,越跟父亲戗戗。我这位朋友也一样,他说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范一郎就总是跟他对着干,两人老是较劲,听说有好几次两人还差点动手,父亲说不认儿子,儿子也说不认父亲,搞得父子关系颇为紧张。他老婆夹在中间,一边是儿子,一边是老公,不知道该怎么劝才好。

这次去十渡,范一郎本不想来,他妈说:“这是你爸请他多年的朋友,给你爸一个面子,你要是这么不懂事,妈也不认你了!”

儿子在妈面前很乖巧,怕妈生气,就跟着来了。

车上,他们父子俩还是相互憋着,谁也不理谁。快到十渡的时候,我为了打破僵局,就说:“一郎,你敢不敢蹦极?”

范一郎还没有说话,我那朋友居高临下地斜了一眼儿子,先开口了,用轻蔑的口气说:“就他?还没见过他有这份勇气呢。温室里的花朵,长大了有什么用!”

范一郎没有说话,把一张还略显稚气的脸扭到一边,满脸不屑一顾。

他老婆说:“有你这样说儿子的吗?那么高那么危险,出了事怎么办?”

说着话,车已进了停车场。

我们下了车,范一郎一声不吭,径直到售票口去买票,然后坐缆车到了蹦极台上。

我们三个大人就站在下面静静地看着。

范一郎站在50米高的蹦极台上,因为太远,我们只能隐约看得见他身上衣服的颜色,但范一郎在高音喇叭里的声音却十分洪亮清楚:“我叫范一郎,今年15岁,特意来为某个男人蹦极,请你睁大眼睛看好了!”一字一句,在十渡的上空回响。岸上的游客和水中竹筏上的人,都一齐望着跳台上的范一郎。

服务员的声音也跟着从话筒传出来:“那个男人是谁?”

范一郎说:“我爸!”

然后,我们看见,范一郎从台上一跃而下,他展开双臂,像一只鹰,俯冲而下!

朋友的老婆尖叫一声:“儿子!”早已泪流满面,她一边抹泪,一边说:“他是不想让你朋友觉得,你有那么一个窝囊的儿子!”

我这朋友没有吭声,只是使劲地捏着下巴。当小艇把范一郎载到岸边,朋友第一个上前抱住范一郎,将他搂在怀里。我看见,他把他儿子搂在怀里的一瞬间,泪水奔涌而出。

朋友对我说:“我突然发现他长大了。”

去其他地方玩的'时候,两人还是绷着,谁也不理谁。

(选自《特别关注》10月)

小题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主要内容。(3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交代范一郎儿时与父亲玩耍这一情节,有何用意?(4分)

小题3:在描写范一郎和他父亲的文字部分,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请根据示例选择一处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分)

示例:范一郎没有说话,把一张还略显稚气的脸扭到一边,满脸不屑一顾。(细致描写范一郎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不满。)

小题4:你欣赏本文中父亲的形象吗?为什么?(4分)

小题5:从范一郎的蹦极看,他想要证明什么?(4分)

小题6:游玩回家后,文中父子二人的关系是否会变得和谐融洽起来?你这样推断的根据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少年范一郎和父亲赌气去蹦极,他的冒险行动取得了成功。

小题2:以儿子小时候与父亲的亲密和谐与后文儿子与父亲的生疏矛盾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会发生复杂微妙的变化。

小题3:“他把儿子搂在怀里的一瞬间,泪水奔涌而出。”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父亲在儿子蹦极取得成功后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小题4:欣赏。本文中的父亲,他爱儿子,又大胆激将,让儿子在蹦极中增长勇气。

小题5:儿子用蹦极的成功来反驳父亲对他缺少勇气的不屑。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成长。

小题6:会变得和谐融洽起来的。原因是在儿子蹦极后,父亲认为儿子已经长大了,从此之后他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子,尊重儿子;更重要的是父子之间内心里的爱。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题目可知,本文主要人物是“少年范一郎”,事件是少年范一郎和父亲赌气冒险去蹦极,他最终取得成功,父亲认为他长大。把文章的内容加以复述,在此基础上,用更加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三段交代范一郎儿时与父亲玩耍这一情节与后文中的“父子关系颇为紧张”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变化之大。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选择性较大,文中写到父亲的语句很多,只要是“细节描写”即可,比如“范一郎还没有说话,我那朋友居高临下地斜了一眼儿子,先开口了,用轻蔑的口气说:“就他?还没见过他有这份勇气呢。温室里的花朵,长大了有什么用!”这句话中的“斜了一眼儿子”“用轻蔑的口气说”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蔑视,也表现了父亲的机智,故意激怒儿子。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欣赏或不欣赏均可,但要自圆其说,即根据选文内容写出合理的理由,如把父亲的形象分析出来。如欣赏,可以从父亲爱儿子,又机智地使儿子在蹦极中增长了勇气的角度。如不欣赏,可以从父亲不注意与儿子的关系,使得父子关系紧张等角度。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选文中““我叫范一郎,今年15岁,特意来为某个男人蹦极,请你睁大眼睛看好了!”一字一句,在十渡的上空回响。岸上的游客和水中竹筏上的人,都一齐望着跳台上的范一郎。”语句,可知,儿子蹦极是做给父亲看的,他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有勇气,以此来改变父亲对他的看法。考点:

小题6: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认为会变得和谐融洽或不和谐融洽均可,但要自圆其说,即根据选文内容写出合理的理由,如以“去其他地方玩的时候,两人还是绷着,谁也不理谁”为由,我们可以认为会不变得和谐融洽;也可以以“我这朋友没有吭声,只是使劲地捏着下巴。当小艇把范一郎载到岸边,朋友第一个上前抱住范一郎,将他搂在怀里。我看见,他把他儿子搂在怀里的一瞬间,泪水奔涌而出”为由,认为会变得和谐融洽。

篇4:《少年闰土》选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少年闰土》选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第一节对人物的外貌作了对比性描写,先完成下面的表格,再对表格的内容及描写的作用作点分析。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见到闰土,很兴奋,却不知该说什么是好,许多话“吐不出口外去”,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一句中的“终于”和下文中的哪一个词相照应?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说不出话”的情况,原因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揭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鲁迅主要运用了对比传神的白描手法,抓住一些能体现小说主人公20多年来质变的细节进行描写,成功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并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请结合选文,举例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过去:(脸)紫色圆脸;(手)红活圆实

现在:(脸)灰黄,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分析:少年闰土,健康,身体结实;中年闰土,苍老,憔悴,饱经沧桑。外貌的变化,反映人物境况的改变,暗示中年闰土生活贫困,遭遇不幸。(意对即可)

2.一是因为激动,不知说什么好;二是这么多年不见,闰土的各方面都有了变化,生活境况又不好,“我”已觉出和他之间有了隔膜。(意对即可)

3.和下文中的“就”相照应,可见“我”和闰土之间生出隔膜,“我”在他叫“老爷”之间便已有预感,只不过后来得到证实罢了。

(意对即可)

4.不同。第一处是因为童年时的好朋友分别多年后再次见面,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第二处是闰土的一声“老爷”喊得“我”知道“我”和闰土之间已经有了一层很深的隔阂,因此无话可说。(意对即可)

5.示例:当闰土和“我”阔别二十余年之后再次见到“我”时,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将闰土所受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农民和知识分子“我”之间的隔膜,表现得淋漓尽致,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悲哀。(意对即可)

篇5:材料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分子体态苗条,彼此纠缠在一起,吸引力大,不易分开,即使加热也不会一下子变成液体,所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

但是,化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甚至干涉高分子的“内政”:或改变链的结构形式,或在链上加几个特殊的“基团”,结果新的高分子就具备了耐高温、抗低温、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1.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是两个材料主要说明内容的一项。( )(2分)

A.高分子材料具有个头大,结构复杂,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特点。

B.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功能特殊。

C.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广泛。

D.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选出涂在卫星表面的“温控材料”是利用了特种高分子的什么功能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耐高温、抗低温

B.耐高温、耐腐蚀

C.弹性、塑性和强度

D.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3.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4分)

5..如果要将两则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二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合适?请选择 。(2分)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⑨段之后

问题二:请你在材料二后写一句话,使组合后的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2分)

答案

1.C

2.A

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了高分子个头大的特点。

4.(1)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中将“单体”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象的说成是“手拉手”,从而说明了高分子的结构复杂的特点。

(2)准确严密。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如“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3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高分子具有耐高温的功能。

5.问题一C,问题二 这类高分子已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项尖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篇6:《少年》阅读答案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八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先聊过,得知他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七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八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来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五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九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八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八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地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了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3.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表明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3分)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14.请找出文中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的少年说的一句话:

(2分)

15.文中在写送报少年的同时,也写了我儿子的表现,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分)

16.文章结尾当我听到少年被北京大学录取时,我惊讶地不知说什么好,请发挥你的想象,写出当时我惊讶的.心理活动(50个字左右)(4分)

17.文章以少年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篇7:《少年》阅读答案

13.开端:放暑假的时候

发展:七月下旬的一天

高潮与结局:转到了八月底。

14.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15.对比,(1分)通过对比,突出了送报少年既有抱负又懂事的特点。(2分)

16.这位少年真不简单,原来坚持每天替父亲送报的竟然是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大学生,这么勤劳又有抱负的少年真是让人敬佩。(只要想象合理即可)

17.以少年为题,不仅指的是送报少年;(1分)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做一个像送报少年一样既懂事又有抱负的人。(2分)

篇8:古诗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粗词语意思。

①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

②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哪个字?围绕这个字记叙了那几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选择一例体会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①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②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童年是美好的。冰心曾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僵”,僵硬;②正在

2.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3.着重写了“趣”;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癞蛤蟆三件事。

4.“冲”让人联想到蚊群在弥漫中乱飞乱窜的情状;(或者“鞭”“驱”让人想象到作者惩罚癞蛤蟆的行动举止,充满童趣,感受到他同情弱小的情感,使人如临其境。)(意对即可)

5.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意对即可)

篇9:《放心不下》阅读训练及答案

《放心不下》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她患了肺癌,住了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医生说她癌症晚期,在人世间的日子,也就一个月了。起初孩子们忍着悲痛,不愿意把这消息告诉她,可越掩盖她越怀疑,因为从女儿的眼睛里,她已经读到了她的病情。到她的男人真正把病情的真相告诉了她时,她倒平静下来。死,她倒不怕,人早一天或晚一天,都要死的,这只是个早晚的问题。可目前,她不愿死,也不能死,因为她还放心不下她的男人:他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照顾自己,他有高血压,连按时吃药都不知道。

②他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几十万字的书,能写;可连热了减件衣服、冷了添件衣服都不会。这衣食住行,一切都得她操心。一次,单位要她去外地出差,她就去了三天,可回来,家里锅、碗、瓢、勺都翻了天。大女儿在外地工作,生孩子的时候,她去了一个月,家里便去了电话,说老头子高血压病犯了,住了院,她急急忙忙地回来,到了医院,据医生说,老头子这病,就是不按时吃药闹的。你看,她离开一天行吗?她想,在她的有生之年,得教会他做饭、洗衣,按时吃药,他知道自己照顾自己了,她再去死,到那时,她死也瞑目了。

③在住院的日子里,本来医院的饭菜很好,汤汤水水的都有,可她不吃,她要让他送饭,让他亲自做了饭给她送来。她要吃他炒的菜、熬的鸡汤,尽管他做得不好吃,她也要他来做。

④他第一次送的小米饭,有点糊味了,她仍说好吃,好吃。他含着泪,看着她把饭吃了。

⑤他每次送饭来,她都忍着疼痛,问他,衣服洗了没有?药按时吃了没有?老头点点头。

⑥老头知道他的用意,便有意地穿上件新洗的衣服让她看,她看了,那苍白的脸上,便泛上一丝的笑。

⑦女儿知道了,便说,爸爸的衣服我来洗,饭我来做。她说,还是让你爸自己做吧,自己洗吧。你们上班,时间有限,再说,他自己会做了,我死了也放心了。

⑧这些,老头心里明白。

⑨她在医院里住了20余天,便出院了。回家来,他还忙着培养老头的自立能力。他做饭,她亲自看着他往锅里添水,添几碗水,放多少米,米熬到什么时候才好吃,她都告诉他,这是她平时的经验,她像一个老师教小学生那样,耐心的细心的,看着他炒菜、洗衣,每天都提醒他吃药……

⑩饭菜、洗衣,学得差不多了,可就是,那高血压的药,他总忘了吃。

她想,我还是不能死啊!

夜里,老头躺在她的身边,深情地说:“其实,做饭、洗衣,我早就学会了。可我知道,你总牵挂着我,就不离开我。有个心理学家,曾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二战时集中营的人,自然死亡中毫无牵挂的占多数,而那些牵肠挂肚的人大都活下来。我总希望你牵挂着我,始终不离开我……”

女人笑了,她因放心不下他,她竟然,熬过了预死期,一个30天,又一个30天,转眼已过了五十个30天了,老天,竟然,让她奇迹般地活下来!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在这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第四段中画线句子,他送来的是“有点糊味的米饭”,她为什么仍说“好吃,好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她最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至少两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位得了绝症的妻子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丈夫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小题2:①她临死还放心不下她的男人,呼应了文章的标题

②为她奇迹般地活下去的结局作了铺垫。

小题3:这是在安慰和鼓励丈夫,只要他能自立了,自己受点苦没什么。表现她对丈夫的爱。

小题4:①她不为患癌症而绝望,心中充满对丈夫的牵挂,是对丈夫无限的爱创造了奇迹。

②“她”生命的奇迹也与丈夫的真心呵护,以及忘记吃药的善意欺骗有密切的关系,是丈夫对她的爱创造了奇迹。

小题1:试题分析:整体感知文章,主要人物是一位得了绝症的妻子。事件是她放心不下书呆子的丈夫,想教他学会生活技能之后再死。结果是,她的丈夫总也不能完全地照顾自己,但她却因此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把人物、事件、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文字是文章开头的.必要的交待,写出了事件的人物、起因等。结合下文内容可知,这段文字为她奇迹般地活下去的结局作了铺垫。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照应了文章题目“放心不下”。

小题3:试题分析:“有点糊味的米饭”,她仍说“好吃,好吃”,根据全文内容可知,这“有点糊味的饭是她的丈夫亲自劳动的成果,是他学做饭的第一步,因此,只有说“好吃”才能给他以安慰和鼓励,让他能继续坚持学做下去。这一举动是她对丈夫爱的表现。

小题4:试题分析:回想整个故事,并到原文找寻相关的语句可知,她能奇迹般的活下来,其一是因为丈夫总是忘记吃降压药,让她放心不下。其二是她的丈夫善意的欺骗了她,让她总是心有牵挂,心存战胜病魔的勇气。总而言之,原因是来自“爱”,有她对丈夫的爱,也有丈夫对她的爱。

篇10:《文房四宝》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篇11:三峡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峡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北魏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阙——________②隐天蔽日隐——________

③良多趣味良——__________④属引凄异属引——________

⑤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溯——_________⑥或王命急宣宣——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哀转久绝绝谳多生怪柏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4、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写水,则描绘不同_________的.不同景象。

5、文中画线的部分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来表现,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全文看,第④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水经注》、郦道元、地理学家、散文家

2、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断缺②遮蔽③确实,实在④连续不断⑤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⑥宣布,传达

3、D

4、连绵不断 、隐天蔽日;季节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7、①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或月亮的。

更多推荐

少年阅读训练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