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羽杀颜良与吴广素爱人的比较阅读答案,本文共10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羽杀颜良与吴广素爱人的比较阅读答案

羽杀颜良与吴广素爱人的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一31题。(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羽②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②禽:通擒。羽和下文的绍分别为关羽、袁绍。③白马:地名。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激怒其众        禽羽以归       B.夺而杀尉        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

C.左右欲追之        陈胜佐之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28.下列句子加点字的'用法与尉果笞广中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置人所罾鱼腹中             B.夜篝火,狐鸣呼曰

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D.一狼洞其中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2分)

重 加 赏 赐 羽 尽 封 其 所 赐 拜 书 告 辞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从甲文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是个什么样的人?乙文中关羽面对曹公厚赐,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参考答案:

27.C   28.B

29.重 加 赏 赐/羽 尽 封 其 所 赐/拜 书 告 辞

30.①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

②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31.示例:①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大无畏精神和叛逆性格的起义领袖。

②(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篇2:《吴广素爱人》阅读答案

《吴广素爱人》阅读答案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吴广素爱人

(2)以激怒其众

(3)从民欲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1分)

参考答案:

8.(3分)(1)平时(向来、一向)  (2)来(用来) (3)依从(顺从、听从)

(每小题1分)

9.(2分)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军官。(译出剑挺得1分,大意对得1分)

10.(1分)反抗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

篇3:吴广素爱人阅读答案

吴广素爱人阅读答案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吴广素爱人

(2)以激怒其众

(3) 从民欲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1分)

参考答案:

8.(3分)(1)平时(向来、一向)    (2)来(用来)  (3)依从(顺从、听从)

(每小题1分)

9.(2分)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军官。(译出剑挺得1分,大意对得1分)

10.(1分)反抗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

9.上文出自《陈涉世家》,节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朝史学家、文学家          所作。(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从选文看,陈胜、吴广为何 要花费一番周折并杀两尉?(4分)

参考答案:本文由提供

9.(2分,每空1分)史记   司马迁

10.(2分)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种:贵种;)

11.(4分)用激将法惹怒将尉使其做出过激的举动,为自己杀将尉找到合理借口;同时也引发众人的同情与支持

篇4:吴广素爱人阅读题及答案

吴广素爱人阅读题及答案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  亡:      ②尉果笞广 笞: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B. 夺而杀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祭以尉首  以刀劈狼首    D. 陈胜佐之 宋何罪之有

15.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出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后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抱负。

D.“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策略口号的提出,充分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13、①逃跑 ②鞭、杖或竹板打

14、C 15、B

篇5:吴广素爱人的比较阅读及答案

吴广素爱人的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5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 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 尉果笞广( ▲ ) (2) 从民欲也( ▲ )

(3)既而辽以问羽( ▲ ) (4)曹公知其必去( ▲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B.及郡下,诣太守

C.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D.徐公何能及君也

13.用/划出下列一组句子朗读的两处停顿。(2分)

重 加 赏 赐 羽 尽 封 其 所 赐 拜 书 告 辞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4分)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甲文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是个什么样的人?乙文中关羽面对曹公厚赐,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1)用竹板打 (2)愿望 (3)不久 (4)离开

12. C

13.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14.(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

(2)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15.(1)他是一个抱负远大,强烈反对等级制度,具有大无畏精神和叛逆性格的人。或: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的起义领袖。(答出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即可,2分))

(2)(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1分)

篇6:《吴广素》阅读习题及答案

《吴广素》阅读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9.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

①吴广素爱人②比至陈③时时而间进④天下之疾犬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1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12.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参考答案:

9.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10.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11.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12.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篇7:“吴广素爱人”“秦二世元年七月”比较阅读及答案

“吴广素爱人”“秦二世元年七月”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 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9.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

①吴广素爱人 ②比至陈 ③时时而间进 ④天下之疾犬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11.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12.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参考答案:

9.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10.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11.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12.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篇8:《黔之驴》与《蜘蛛杀蛇》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小题。(12分)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加线词。(2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事 B.虎大骇,远遁 遁

C.果腹而去 果腹 D.蜘蛛引丝疾上 疾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4分)

(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篇9:《黔之驴》与《蜘蛛杀蛇》比较阅读答案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A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B ”。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A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B 。

4.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2分) A.喜欢多事; B.逃跑; C.吃饱肚子; D.飞快(迅速)

2.(4分)(1)驴不能忍受(或“禁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虎。

(2)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

3.(4分)(1)甲文:A 以为神 B 技止此耳;(各0.5分)

乙文:C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1分)

(2)A 心理, B 动作。(各1分)

4.(2分) 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

(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

篇10:陈羽与王昌龄的《从军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陈羽与王昌龄的《从军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⑴陈羽的《从军行》刻画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2分)

⑵请指出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⑶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⑵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⑶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答映衬或衬托也可)

对比赏析

陈诗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王诗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此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更多推荐

羽杀颜良与吴广素爱人的比较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