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送吴十九往沅陵,送吴十九往沅陵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的意思,送吴十九往沅,本文共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送吴十九往沅陵
作者: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
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
明年春水共还乡。
篇2: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的河水流到辰阳,我站在溪口边上望着你走在长长的驿道上,看着雷雨不知道谁知道你被贬到远方,只有等到明天春水时节才能和你一起回家!
送吴十九往沅陵字词解释:
沅江: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滨,于公元522年置县(时称药山县);
辰阳:战国楚地;
驿路:古代专门给马车之类通行的道路,也做驿道。
逢:遇到;
送吴十九往沅陵赏析:无
王昌龄故事:
话说唐代出了个“七绝圣手”王昌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他于开元十五年中了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后因故遭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人称“王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人称“王龙标”。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看到当时社会如此黑暗,到处是贪官,那受苦的`农民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自己很没用,只能写诗发发牢骚。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军官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原来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唐军曾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经过激战之后,全歼敌军,但全队唐军也只剩下他一个了,他杀光敌军后自己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后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坚守着岗位。王昌龄问道:“你怎么能在乱军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门神功,我靠它消灭了敌人。”“教教我吧!我把你带回我军驻地!”于是王昌龄与闾丘晓回到了大部队的驻地,然后秘密从闾丘晓那里学了一门名为“七绝掌”的神功。为了表示感谢,王昌龄就替闾丘晓写了七首《从军行》,每一首诗都内含一式七绝掌法。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还高度赞扬了极度困苦的闾丘晓无怨无悔、在国家边境进行正义战争的豪情壮志。此诗传到朝廷,闾丘晓很快就升官调到别处做了刺史。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王昌龄半夜骑马回家的途中,突然从路边跳出一个人来,嚷道:“王某某,你还认得我吗?”王昌龄定睛一看,是师父闾丘晓。王昌龄有君子风范,抱拳说道:“原来是师父,不知在此拦路所为何事?”“朝廷听说你总是发牢骚,叫我来警告你一下。”王昌龄冷冷一笑,说:“好啊,你就试试看!”闾丘晓运功发掌,但王昌龄更快,先一步将闾丘晓的人头扫落。王昌龄心想:我现在这个样子不免总是被人暗杀,不如借用一下师父的脸皮好了!于是动手将闾丘晓的脸皮剥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脸上,将闾丘晓的尸体埋了,到闾家去冒充闾丘晓,对外宣称已经杀死了王昌龄。
作者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篇3:送吴十九往沅陵,送吴十九往沅陵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的意思,送吴十九往沅
送吴十九往沅陵,送吴十九往沅陵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的意思,送吴十九往沅陵赏析 -诗词大全
送吴十九往沅陵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篇4:《送僧往湖南》阅读答案
《送僧往湖南》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11分)
甲诗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诗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甲诗末句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
15.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6分)
试题答案:
14.C E(5分)【解析】C、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E、“实写手法”错,乙诗“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
15.(6分)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2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2分)
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离别诗的悲苦之情。(2分)
【解析】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篇5:送崔参军往龙溪,送崔参军往龙溪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的意思,送崔参军往龙
送崔参军往龙溪,送崔参军往龙溪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的意思,送崔参军往龙溪赏析 -诗词大全
送崔参军往龙溪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篇6:送邹判官往陈留,送邹判官往陈留张继,送邹判官往陈留的意思,送邹判官往陈留
送邹判官往陈留,送邹判官往陈留张继,送邹判官往陈留的意思,送邹判官往陈留赏析 -诗词大全
送邹判官往陈留作者:张继 朝代:唐 体裁:五排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m。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篇7:《宣州送裴坦判官往》杜牧
日暖泥融(1)雪半消,行人(2)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3)路云遮寺,清弋江(4)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5),我心悬旆(6)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7)逢春一寂寥。
【注释】
(1)泥融:泥泞。
(2)行(xíng)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3)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4)清弋(yì)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5)的的(dí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6)悬旆(pèi):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7)故国:故乡,指长安。
【白话译文】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创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于开成四年(839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杜牧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赏析】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拓展阅读:杜牧生平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祐之孙。唐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召为团练巡官。后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居扬州,颇好游宴。大和九年(835),入朝为监察御史,不久即分司东部。后历任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迁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出任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
杜牧素有经邦济世抱负,其诗关切朝政,指陈时弊,咏史诗往往以论史绝句的形式,借历史题材讽咏现实。抒情诗意境清新,韵味隽永。
古体诗豪健跌宕,高绝之中骨气透出遒劲;而近体诗却情致清爽。秀丽雅淡,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又有“小杜”别于杜甫。
篇8:送杜鹃花,送杜鹃花吴融,送杜鹃花的意思,送杜鹃花赏析
送杜鹃花,送杜鹃花吴融,送杜鹃花的意思,送杜鹃花赏析 -诗词大全
送杜鹃花作者:吴融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
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
篇9:送别,送别吴琪,送别的意思,送别赏析
送别,送别吴琪,送别的意思,送别赏析 -诗词大全
送别作者:吴琪 朝代:清 体裁:五律 雪意满芳洲,苍山引去舟。
霜风醒客梦,笳月起边愁。
万里从军急,孤身倚剑游。
家园落日里,莫上最高楼。
更多推荐
送吴十九往沅陵,送吴十九往沅陵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的意思,送吴十九往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