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龙湫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本文共8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大龙湫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大龙湫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
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于众僧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拨开
D.况小人毒正毒:危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3分)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4分)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3分)
参考答案:
1.D(毒:怨恨)
2.C(①众僧所讲事实;③“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3.D(“在当今流行的原因”错,应是“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
4.(10分)
①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译对“俟”“即”“伤”字各给1分。俟:等到。即:接近。伤:妨害。)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译对“耀”“征”“诳”“众”各给1分。耀:炫耀。征:证实。诳:说谎。众:当众。)
③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译对“俦”“所以”“以身”各1分。俦:类。所以:┉┉的原因。以身:亲自。)
篇2:大龙湫记阅读以及答案
【元】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①,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②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①谽谺(hān 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②矼:桥。
(选自《五峰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始:起初
B.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 更:改变
C.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鼓:击鼓
D.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 壮:壮观
5.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B.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C.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D.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美合璧,美不胜收。
B.文章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手法:第一段写水大时大龙湫的雄奇喧腾; 第二段是写水小时大龙湫“乍小乍大”的奇观以及周围的秀丽景色。
C.第一段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奇异的山石进行了精彩传神的描写。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鳌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
D.第二段,作者写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这是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
译文:
(2)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译文:
试题答案:
(一)4.A (始:才) 5.A 6.C(应该是“比喻”手法)
7.(1)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溅到人的身上。
( 趾:山脚;去:距离;著:飞溅、沾湿。每词1分,句意2分)
(2)这时太阳已经落山,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入:落山;积:堆积;不得:找不到。每词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
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激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而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篇3:《大龙湫记》阅读答案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竣偬镎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
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浚喊殉帧"谪擞撸壕墒敝钙鸵垡焕嗟娜恕"郾:施加恶行,欺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于众僧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拨开
D.况小人毒正毒:危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3分)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④此中皆毒蛇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4分)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3分)
参考答案:
1.D(毒:怨恨)
2.C(①众僧所讲事实;③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3.D(在当今流行的原因错,应是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
4.(10分)
①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译对俟即伤字各给1分。俟:等到。即:接近。伤:妨害。)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译对耀征诳众各给1分。耀:炫耀。征:证实。诳:说谎。众:当众。)
③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译对俦所以以身各1分。俦:类。所以:┉┉的原因。以身:亲自。)
篇4:《大龙湫记》文言文原文
《大龙湫记》文言文原文
〔元〕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五峰集》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淫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
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激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而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篇5:《游大龙湫记》阅读答案
《游大龙湫记》阅读答案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拢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鳎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循锦溪而行 循:沿着 B.不可胜数 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 去:距离 D.形状顿异 顿:立刻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3分)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 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溪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下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
参考答案:
2.B(尽) 3.C(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 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从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
篇6: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译文:
(还没有大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声响。直至到恶劣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也没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
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推测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前谛视 ( 仔细看 ) (2)此其所以异也 (……的原因 )
(3)或远立而濡其首 ( 沾湿) (4)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的样子)
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 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3、“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篇7: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及译文
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
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访于众僧 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披:拨开
D.况小人毒正 毒:危害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 (3分)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4分)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3分)
参考答案:
5.D(毒:怨恨)
6.C(①众僧所讲事实;③“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7.D(“在当今流行的原因”错,应是“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
8.(10分)
①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译对“俟”“即”“伤”字各给1分。俟:等到。即:接近。伤:妨害。)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译对“耀”“征” “诳”“众”各给1分。耀:炫耀。征:证实。诳:说谎。众:当众。)
③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译对“俦”“所以”“以身”各1分。俦:类。所以:┉┉ 的原因。以身:亲自。)
【参考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向各位僧人打听,都说:“那些开辟这里的人都是些不寻常的人。后来平庸的人继承了这里的所有权,有的人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否则就苦于这里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胜迹的小路很少。”经过华严寺,鲍甥率领大家登山去找,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说:“龙湫或许还能找到。”于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轿的人不约而同地用路途险峻遥远作借口推辞。我说:“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我们沿着溪涧走了三里就接近了龙湫庵,完全没有一点危险艰难的。到龙湫庵,僧人到别处去了。打柴的人为我们指明了通向龙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杂草遮盖了道路,抬轿的人说:“这里面都是毒蛇害虫,遇到它们,情况严重的就死亡,轻的受伤。”我们很不如意地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老和尚在门前。他问我们回来的原因,知道缘故后笑着说:“哪里有走了二千里,距离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边却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领路。” 老和尚拿着小竹竿,仆人李吉跟着他,经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就用手分开用脚踩下。抬轿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变窄,就把轿子丢在地上,说:“过了这里山势就会变得陡峭逼仄,绝对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说:“您不要怀疑,只要跟着我的脚印走就可以了。” 鲍甥在前面一边拉着我一边带路,走过了几十步,就发现杂草慢慢地变稀疏了,道路变平坦了,远远地看见瀑布。又往前走,我们并排坐在岩石下,过了一段时间才回去。轿夫在草丛中很舒适地坐着,并用一些俚俗的话抱怨和谩骂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唉!先王之道被废弃已经很久了啊。大家都把探寻路途遥远的胜迹看作是一件艰难的事,却不知道如果有认识道路的人替我们在前面领路,实际上是很近并且很容易的事。孔、孟、程、朱的学问都因为仆役一类的人,而让今时的君子不理解,难道不令人痛惜吗?那些轿夫骗人,即使对别人施加恶行,也不能赶走呵斥他们,然而他们竟然还像这样满怀怒气和怨恨;小人怨恨正道,仇视君子的正道,认为对自己不利。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篇8:游大龙湫记散文
游大龙湫记散文
雁荡山重峦叠嶂、飞瀑流泉、茂林修竹,美景实不下千百余处,但以灵峰、灵岩及大龙湫为胜,人谓之雁荡三绝,而大龙湫则以移步换形、造化天工而闻名天下。
深秋十一月,余与同事数十人,由杭州而乐清,日游灵岩、灵峰,夜宿雁荡镇。次日清晨,驱车游大龙湫。车溯锦溪而上,入一谷地,有绝壁千仞,叠嶂摩天,山顶峰头参差,如无数佛陀诵经,此即千佛岩也。
由千佛岩入景区,有峰孤立四野,障眼闭目,高不知几百丈也。其上分叉,望之若剪刀。导游告知,此剪刀峰也。左行百余步,峰变为石帆,张于空中,迎风招展,导游告知,此一帆峰也。又行百步,峰合为石柱,高耸入云,导游曰,此天柱峰也。绕峰一匝,峰一矣,而风景变幻莫测,名称竟不可胜记。
横穿松林,峰回路转,有水声激越,一注水自天而降。望之,灿若珠帘,随风摇曳,碰撞绝壁。或中断飘转,或左右分散,或直下如注,或曲折婉蜒。后散为珍珠,落于玉盘,此大龙湫也。湫下深潭,水色墨绿,深不可测,上浮有龙舟。潭口有列石,水由石缝间泻出,直下锦溪。游人于潭边徘徊漫步,若风向突变,辄衣裾皆湿。潭之上有亭,曰忘归亭,高处又有亭,曰观瀑亭。余于观瀑亭怅望瀑布许久,照相数十,乃与三五同伴撑伞入瀑布下,见日光自峰顶与飞流同下,山光水色中,显现出昳丽彩虹。移去雨伞,伸头张望,水珠却绝不淋湿半根发梢矣。
余性好山水,游历经年不缀。少时读徐霞客、戴名世、袁枚诸名家诗文,皆赞羡大龙湫不已,余心中甚不以为然。然既游灵岩、灵峰,又观大龙湫,回长安,日日夜夜追念,颇不思周边景致。今简略记之,不能详尽。生若有涯,当重游之。
更多推荐
《大龙湫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