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树与土》教案,本文共17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树与土》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树与土》教案
活动目标
初步感受树与土壤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树与其它动植物的一些生态关系,萌发对树、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体验树与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难点:认识动植物间相互的联系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
知道树的一般结构
物质准备:
与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联系,作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参观植物园,看各种各样的树,发现它们的共性,如都有树叶、树枝、树根,树根都驻扎在泥土里等,初步感受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观察树的不同种植位置与种植方式,了解不同的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初步感受树与土的关系。
三、观察树根,想象树根在地下是什么样的?它在土里干什么?初步探索树与土的关系。
四、树荫下幼儿自由游戏,发现树与其他动植物的联系,如:掉落的果子、缠在树干上的藤条、树上的鸟窝、蚂蚁咬的树洞等,让幼儿与树亲密接触,体验树的生态意义,感受自然界错综复杂的联系。延伸活动生成活动:探索小动物怎样在树下做窝。
(二)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土壤易松散的特性·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特性,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难点: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幼儿玩过泥
物质准备:各类挖土的工具、盆子、小树苗、小花苗等
活动过程
一、在户外的泥地上,为幼儿提供各类挖土工具,幼儿自由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二、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泥土里居住着许多小昆虫,如蚯蚓、蚂蚁、小爬爬虫等,泥土是它们的家,启发幼儿保护泥土的愿望。
三、谈活:泥土有什么用?
四、实验:给幼儿一盆水,把泥土放在水里,体验土在水里容易松散的特性。
五、为幼儿提供易于幼儿种植的小树苗、小花苗,师生共同在土里孕育生命。延伸活动观察记录小树苗、小花苗的生长状况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麻雀远游》
提问:
1.小麻雀一开始生活在什么地方?
2.小麻雀远游来到了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小麻雀最后回到了什么地方?活动目标·进一步了解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萌发爱护自然、保护土壤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难点:知道怎样爱护和利用自然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初步了解树与土壤的关系
材料准备:泥土流失与沙尘暴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和体现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的课件
二、演示课件,了解泥土流失,提问:1.泥土流失是怎么回事?2.泥土流失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三、怎样预防泥土流失的谈话,提问:1.为什么会造成泥土流失?2.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这样可怕的事?
四、演示课件,了解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提问:1.树根是什么样的?2.树根在土里干什么?对土壤有什么好处?
小结。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大幅宣传画:爱护树木、爱护土地。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其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使其在很小的时候就真正地去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宗旨。本次系列活动围绕着幼儿所熟悉的“树”与“土壤”展开三个活动。
活动一,利用幼儿园有利的地理环境,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使幼儿在与树、土壤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树的生态意义。
活动二,侧重于让幼儿在运用工具进行玩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三,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深层次地向幼儿介绍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使幼儿了解到一些平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内容。三个系列活动各有侧重,逐步提高深度。本次系列活动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认识提高到利用自然、重视自然界的高度。
二、活动评析通过几次活动,发现幼儿对事物,特别是对自然物关注能力提高了,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喜欢对事物的来龙去脉穷追不舍。对植物、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会自发地为小动物找家,给植物浇水,并对成人不经意的破坏活动大声抗议。
篇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杠杆
二、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五、活动过程
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六、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篇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由来】
孩子们都喜欢玩一些电动玩具,我们班的孩子常把小汽车带到班里来。一天,杰杰又把他新买的小汽车拿来了,小朋友都争着玩,结果汽车掉到地上,电池被摔了出来,他不会把电池装上,急得都哭了。通过了解,我发现班里的大部分孩子对电池不了解,没有成人的协助不知道怎样安装电池,因此生成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电池,了解电池的作用和正负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的准备:
(1)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有关电池的资料(种类、用途)。
(2)到商店观察销售的电池。
(3)科学区投放一些电动玩具、手电等物品。
(4)布置相关资料汇报墙饰。
2、物质上的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搜集到的电动玩具、手电筒、闹钟、录音机、手机、各种不同型号不同种类的电池。
(2)正负极标志图+ ―。
(3)电池宝宝的课件。
(4)“小小电动汽车赛”的比赛场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1、师:孩子们,今天咱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吧?
2、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全班小朋友带来的玩具,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
师:孩子们,这么多好玩的玩具你们想玩吗?请你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玩。玩的时候要仔细看看你玩的是什么?有什么发现?
(1)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这些东西都需要电池)
(2)讨论:玩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电动玩具会动、手电筒会发光、钟表会走、手机能使用?它们的电池装在哪里?(幼儿说自己选择物品装电池的位置)
二、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一)引导幼儿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电池的知识。
1、幼儿结合前期经验的准备交流有关电池的知识(种类、用途)。
师:孩子们,电动玩具、手电筒、闹钟、录音机和手机使用的电池一样吗?它们哪不一样?你对电池有什么了解?
2、教师小结:在这次活动之前,我们搜集到了一些电池。刚才小朋友们也说电池有许多种,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干电池、充电电池、纽扣电池和蓄电池(教师边说边出示相应的电池)。这么多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一起,你能找出自己要用的吗?
3、说一说:哪种电池是电动玩具、手电筒、闹钟、录音机和手机使用的电池。
(二)安装电池,找出电池的正负极。
小朋友们找的都很准,知道自己手中的东西使用什么电池,如果我们把电池从这些东西上卸下来,你还能不能快速、准确的装回去?
1、幼儿进行装电池比赛。
师:孩子们,我们有四个小组,电动玩具组、钟表组、家用小电器组、手机组,你最想参加哪一个组的比赛?(幼儿自由说)
2、幼儿自由选择比赛的小组。
玩具组装完电池的小朋友可以拿好玩具到指定的汽车场地进行“小小电动汽车赛”,其余幼儿自愿为他们加油。
师:孩子们,我们在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小朋友的汽车不能走了,手机不能用了,这是为什么?(部分幼儿装错电池和玩具中的电池没有电了)
3、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玩具不能玩了?(可以让幼儿充分猜想,有可能玩具汽车玩的时间长电池没电了、有可能小朋友把电池装错了、有可能玩具坏了)。
我们一起检验一下猜想的对不对。
4、请幼儿进行检验。(小组成员协助装错电池的幼儿重新安装)
5、交流经验:你是怎么装的? 电池该怎样装?为什么这样装?
教师小结:每块电池都有+、―两个符号,(出示正负极标志图+ ―)
+表示电池的正极,―表示电池的负极,我们在装电池的时候要看清电池和电池盒的正极和负极。
三、了解使用电池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的环保知识。
师:孩子们,电池宝宝特别想和咱们班的小朋友交朋友,你们看它来了,我们和他打声招呼吧(播放第一张幻灯片)。电池宝宝有话要对你们说,我们一起来听听。
1、播放课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电池宝宝说使用电池的注意事项和废旧电池的危害)。
2、引导幼儿讨论:废旧电池要怎样处理?(请小朋友想办法,随意说)
【延伸活动】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2、想一想以后还会有哪些电池?它们什么样?
篇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取米,并能分析结果。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地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3.幼儿初步了解碾米工具的发展,体验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活动准备:1.各种工具:剪刀、石臼、石磨、石块等。
2.一张大记录表。
3.稻子若干。
4.古代取米画面,碾米机碾米。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把稻子外面的壳剥开,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稻子,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怎么样才能让这些稻子变成米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幼儿猜想,提出自己的办法。
三、实验操作,尝试用各种工具取米。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几种工具,用它们能不能把米取出来呢?哪种工具取得又多又好?我们一起去试一试。(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稻子)教师指导有些工具的使用。
四、幼儿共同交流。
1.刚才你是用了什么工具取米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办法取的米怎么样?
2.引导幼儿对工具质疑。(如用石臼取的米不干净,不易把米和稻壳分开。)五、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感受取米方法从古至今越来越先进的变化。
1.古代的取米方式。
2.现代的碾米机。
六、鼓励小朋友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筋,长大后发明给人类带来方面的东西。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次活动取材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受孩子的喜欢。首先通过自己猜一猜,说一说怎么把米取出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愿望,他们说了很多的方法,对动词的掌握也很好,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各种工具更是充满了兴趣,最后了解你碾米的机器也是孩子感兴趣的。总之孩子们在普通的生活事件中发现了科学,收获了经验。
本次活动由于老师的观念、经验和准备的各种问题,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第一,探索面太多,不利于孩子深入研究,可以把目标压缩,一次活动集中研究一个问题,比如这次就可以集中研究取米的方法,除了老师提供的工具之外,可以让幼儿观察身边的物体,探索可以利用的工具。第二,科学性不强,比如在探索不同工具的优劣的时候,太相信孩子的直觉,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设计活动,不利于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取同样量的米,从而得出结论。第三,教师对各环节活动实施太随意,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对孩子的思维产生了干扰。
希望下次改进!
篇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设计思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种类、材料、样式包装等各不相同的瓶子。平时的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瓶子也有着极大的探索兴趣。于是我抓住了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通过认识、感知、分类、操作、讨论、欣赏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了解瓶子的不同特征,知道瓶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感知各种各样的瓶子及其功用。
2、了解各种瓶子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3、学会与同伴相互协商,共同完成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瓶子,在科学区内布置一个瓶子展览会。
2、知识准备:活动前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瓶子的功用。
3、课前幼儿已经装饰好瓶乐器。
4、字卡:瓶子(图)、材料、包装、用途、形状
活动过程:
一、感知各种各样的瓶子
1、参观活动:幼儿观察瓶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对瓶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我们的科学区里有许多瓶子,今天我们举办一个瓶子展览会,请你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过渡:请大家挑选两个不同的瓶子坐下来,跟你的同伴说一说你的瓶子是什么样的。
2、认知活动:了解瓶子的不同特征
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喜爱的瓶子。
3、小结:从大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瓶子是各种各样的,它们的材料、包装、用途、形状等都不一样。
二、观察分类并讲述
1、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教:现在你们一小组商量根据其中的不同分分类,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好!
2、交流分类结果
教:谁来说说你们一组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用照相机拍下幼儿的操作过程)
3、再次分类
教:请大家再次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看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好!
三、了解瓶子的不同功用
1、了解瓶子的功用
教:你知道这些瓶子都有什么用?(幼儿讲述)
2、了解特殊瓶子的功用
教:生活中,除了这些瓶子,还有哪些特殊的瓶子呢?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出示危险的瓶子图片)
四、瓶子演奏会
教:这些瓶子除了可以装东西,我们还可以把它废物利用呢!前几天大家一起做了各种各样的瓶乐器,让我们跟这音乐一起演奏吧!
篇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拆拆、装装、玩玩的过程中,掌握电动玩具电池拆装的方法。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体验成功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件电动玩具,一个小塑料盒,因各种原因不会动的玩具、若干个电池:电池回收箱一个:电池安装示意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玩具厂的叔叔阿姨为了表示他们的爱心,让小朋友过个快乐的节日,特意给你们捐赠了一批各种各样的玩具,(出示电动玩具)你们猜:“这小猴会敲鼓吗?”“洋娃娃会跳舞吗?”这些玩具全是电动玩具。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呢?激起孩子们探索的。
二、操作探索(一)
1.拆电动玩具。
(1)师:现在教师给每人发一件玩具,小朋友可以去玩一玩,看看玩具是怎么玩的。假如你想知道玩具会动的秘密,你也可以把它拆开,然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玩玩具,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拆,并把拆下来的东西放在盒里。
(3)提问:你发现玩具里有些什么?
小结:原来玩具里有电池、弹簧、开关。
2.装电池。
(1)师:小朋友拆开了玩具,还发现了许多秘密,那你们能不能再把它装好,让它变得和原来一样会自己动呢?
(2)幼儿装电池(肯定会有幼儿因电池装反等原因使玩具动不起来)
三、讨论
1.为什么刚才会自己动的玩具现在不会动了呢?
2.如果是电池装反了,那电池应该怎样装才是对的呢?
引导幼儿认识电池上的“+”“一”标志。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示意图,要求幼儿按示意图安装电池。
四、操作探索(二)
1.师:这里有几件小弟弟玩过的电动玩具,不知什么原因这些玩具不会自己动了,等一下请你们拆开检查一下原因,然后想办法使它们动走来,你可以和旁边小朋友一起想力法,也可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好朋友听。
2.幼儿操作探索,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3.提问:
(1)你发现玩具是什么原因不能动吗?你怎样又使它动起来的?
小结:玩具不能自己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电池装反了,有的是没装电池,有的是电池的电用完了,有的因为没有弹簧。
(2)电池内的电用完了,这个废电池该怎么办呢?(教育幼儿不能随便把它剥开,也不能随便乱扔,要把它放在“电池回收箱”内,因为电池里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乱染会污染环境)
五、玩电动玩具
师:今天小朋友的玩具各种各样,你们可商量开一个“玩具表演会”,让大家一块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篇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传声的秘密。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探索。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三、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朋友
1、提出疑问: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听到从传声筒传出的话语和清楚、响亮,但也有小朋友说听不清楚声音,(出示几根听不清楚的传声筒)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小问号(?)引导幼儿观察这几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这根传声筒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问号。
四、观察比较,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篇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网络的几种常见功能,感受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
2、尝试浏览幼儿园的网站,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3、喜欢网络沟通与交流,感受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请一位家长给班级发一封电子邮件;提前请家长帮助幼儿上网查阅幼儿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将查阅的资料带到幼儿园。
2、能够上网的电脑1台。
活动建议:
1、请幼儿阅读电子邮件,了解网络的方便快捷。
(1)和幼儿一起接收阅读电子邮件。提问:我们是怎样收到爸爸、妈妈的来信的?收到爸爸、妈妈的来信时你的心情怎样?
(2)师幼讨论,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网络传递的便捷。提问:电子邮件和通过邮局邮寄过来的信有什么不一样?哪种收到的更快?
2、引导幼儿了解网络的多种功能,感受网络的丰富多彩。
(1)引导幼儿了解网络功能。提问:网络还可以帮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2)师幼共同上网浏览音乐、看照片、看动画片等,了解网络的丰富多彩和方便快捷。
3、指导幼儿初步学习如何上网查阅资料,感受网络的丰富和便捷。
(1)教师引导幼儿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幼儿初步学习使用网络的方法。提问: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2)师幼交流:如何使用网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4、引导幼儿浏览幼儿园的网站,进一步了解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本园网站首页。
提问:这是我们幼儿园的网站,你在上面看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班级展示板块。
提问:这里面有很多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班的照片在哪里?照片中的我们在做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家园论坛板块:有很多人访问过幼儿园的网站,特别是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我们一起看看爸爸、妈妈都留过什么言吧。
引导幼儿在网站上说说心里话。
提问:你想说些什么?
篇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们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中,既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又要贴近幼儿生活,还要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对号入座”在生活中很常见,如:看电影、看比赛、坐火车、乘飞机等都涉及座位号的对应,我将其作为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既符合了大班幼儿数学探究的需求,也符合幼儿在生活中的现实需要,有助于他们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活动中我将畅游宾果小镇作为主线,为幼儿创设不同的游戏场景,并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将生活中不能呈现的场景再现课堂,让幼儿在游戏中解学生活实际问题。
活动目标
1.体验成功找到相应座位的乐趣。
2.了解票面上“排”与“座”的意义。
3.尝试根据座位票上的条件进行对号入座。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票面上“排”与“座”的意义。
活动难点:尝试根据座位票上的条件进行对号入座。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经验,了解电影票。
物质准备:希沃课件、游泳馆票16张、高铁票16张、高铁车厢分布图4张、固体胶16个、车厢立牌4个、盘子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主题,引出一起畅游宾果小镇这个主题。
1.小朋友们,看,这里的座位已经摆成了两排,请小朋友们找个椅子坐下来,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跟后面的老师们打声招呼,请第二排的小朋友挥挥手。
2.今天老师要邀请你们一起去宾果小镇玩。
二、在畅游宾果小镇的游戏情境中认识“排”和“座”,初步理解“排”和“座”的'意思。
1.第一站:电影院
(1)了解电影院的座位分布图,知道“排”和“座”。
(2)认识电影票,能从电影票中找出相应的座位。
(3)说一说、找一找座位。
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这个座位是几排几座?
(音频)咦!是谁在哭啊?原来是小女孩找不到座位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电影票。
她应该进几号影厅呢?请小朋友来帮她找一找,你是怎样找的?先找什么?
(音频)有一位小男孩也找不到座位了,谁来帮帮他。
小结:我们进电影院看电影时,要先找对影厅,对应电影票先找排,再找座。
2.第二站:游泳馆
(1)了解游泳馆的座位分布图。
(2)根据自己手中的游泳比赛观看票,找到相应的座位。
(3)幼儿互相检验票与座位是否对应。
小结:我们进入较大的场馆时,要先找对区域,再对应票先找排,再找座。
3.第三站:高铁站
(1)了解高铁车厢及车厢里的座位分布图。
(2)根据高铁票找到正确的车厢及座位。
(3)运用希沃投屏检验票与座位是否对应。
小结:我们乘坐高铁时,要先找对车厢,要对应票先找排,再找座。
三、活动延伸
能将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很多本领,能根据票找到相应的座位,希望小朋友们在和家人一起看电影、看比赛、坐火车、乘飞机时,能走在家人前面,不但要找到自己的座位,还要帮助家人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找到座位哦!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容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大班孩子对序数己有了初步的经验,怎样让他们运用已有经验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并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提升数的运用能力,带着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畅游宾果小镇”这节大班数学活动。这个活动既符合了大班幼儿数学探究的需求,也符合幼儿在生活中的现实需要,有助于他们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本次活动设计了三站,主要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活动,第一站电影院,首先是引导幼儿了解电影院的座位分布图,充分使用电教课中的拖拉、声效、电子笔等功效,让幼儿在操作中知道“排”和“座”,在说座位和找座位中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二站游泳馆,在情境中,孩子们集体现场看票找座位。第三站高铁站,采用分组操作的方式让幼儿现场看票找高铁座位,并采用希沃投屏的方式,集体一起检验座位。整节活动我巧妙地运用希沃白板的拖拉、声效、超链接等功能,很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达到目标,让幼儿更有兴趣。我想这才是电教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体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实现人机互动,真正做到幼儿为主体的纲要要求。
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下几点
1.既然是电教课,教师能使用常见的电教功能并应用于教学中,还有些电教功能还需要教师多多探索与发现,让这些电教功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活动。
2.幼儿集体验证时,可以用小组形式验证避免遗漏个别错误的小朋友。
3.教师应引导幼儿养成学说完整一句活让孩子们走到前面来,等到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了座位后,再将票进行交换,让孩子反复练习。
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是幼儿解决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有效迁移。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使幼儿能将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充分展现活动的可持续性。
篇1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难点名称
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很好的应用三角形并能够进行创意。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很好的应用三角形及创意绘画,需要幼儿掌握三角形的特点及其组成部分,平时认真仔细观察生活,并加以想象创作,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对幼儿来说都能够认识三角形,但是要能够运用并进行创意绘画,需要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对幼儿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照片直观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教师示范创意三角形,引导幼儿边唱边绘画
教学过程
导入
1、游戏导入:教师通过点击游戏直接导入主题,小朋友们好,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个新的图形宝宝“三角形”;你们认识三角形吗?让我们玩一个点击小游戏考一考自己吧!
2、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想一想,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幼儿试着说一说。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三角形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线段:一条直直的线有两个端点。
3、首尾相接:一条线段的开头端点与前一条线段的尾点连接重合,叫做首位相接。
4、三角形特点: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快速判断: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下图中哪个是三角形?
6、连一连:图上有四个点,请小朋友任选三个点,画出三角形吧!
7、游戏“小猴过河”:小朋友们,小猴想要过河,可是桥上有很多的图形宝宝,只有踩着三角形宝宝,小猴才能顺利地过河,小猴不认识三角形,这可把小猴难住了。小朋友,请你来帮助小猴找到过河的三角形路线吧!
8、生活应用
①提问: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见的三角形宝宝,请你来说一说你都见过什么呢?
②三角形的特点:美观性、稳定性(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三角形美观、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9、创意绘画:
①提问:小朋友们,通过给三角形添画,你可以把三角形变成什么呢?
②三角形创意演示(边唱边出示图片):三角形,变变变,变个风筝天上飞,变个风筝天上飞,我是三角形好宝宝;三角形,变变变,边条鱼儿水中游,变条鱼儿水中游,我是三角形好宝宝。
③出示三角形创意简笔画:比如说,三角形可以变成一只小鸡,变成一块西瓜,变成一条章鱼,等等。
小结小朋友们,快来大胆想象一下,尝试着把三角形画一画、唱一唱吧!
篇1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弓箭的历史文化、知道弓箭的射程与弹性有关。
2、发现弓弦和弓臂有弹性。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3、体验玩弓箭活动的乐趣,产生探索弹性的科学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玩弓箭中发现弓箭弹性的存在
难点: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弓箭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儿童玩具弓箭若干、皮筋、线绳、纽扣、视频、纸条,青蛙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了解弓箭历史文化
师:大家好,我是从查干湖畔的蒙古族幼儿园来的小韩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样有趣的玩具,这个有趣的玩具就藏在电视里。
幼儿观看视频
师:小朋友在视频里看一看这个有趣的玩具是什么呢?
幼儿:射箭
师提问:
(1)通过观看视频你们知道弓箭最早是做什么用的吗?
(2)蒙古族人常使用弓箭做什么?
(3)现在我们用弓箭做什么?
3、师:“现在弓箭是国际比赛项目,也是蒙古族那达幕的传统项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射箭吧!
二、玩一玩建构弓箭的弹性经验
1、尝试射箭感知弹性
全体幼儿尝试射箭,师指导个别幼儿做示范。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持弓射箭的方法――我们要站在起射线上,左手向前握弓臂,右手捏箭搭弓弦,拉弓瞄准放手射。”
幼儿尝试射箭活动
师提问:
(1)刚才你是怎么射箭的?
(2)你的箭射得远吗?
(3)你的箭怎样才能射得更远呢?
(4)为什么弓弦拉的开才会射得远呢?
2、分组比赛感知弹性
师:“现在分成两组进行射箭比赛,看看哪组的弓箭射得更远?”(一组使用用麻绳做的弓弦,用红色标记弓箭,一组使用弹力绳做的弓弦,用黄色标记弓箭。请一位老师来当裁判)
第一组幼儿比赛。
师:谁的弓箭射得远?裁判举旗示意
他的弓箭为什么射得远呢?
第二组幼儿比赛
师:“哪个弓箭射得远?为什么黄色弓箭射得远呢?”
3、比较操作验证弹性
(1)动手触摸比较两把弓箭发现弓弦有弹力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拉一拉这两把弓,会有什么发现?黄色的弓箭为什么能射得更远一些呢?”
幼儿逐一观察,进行讨论
师提问:“你怎么发现它有弹力的?或者这个弓弦要怎样才能有弹力呢?”
(2)比较弓弦,验证弹性的特征
师:“这是制作这两组弓箭使用的弓弦皮筋和线绳,大家动手拉一拉,看一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
幼儿比较后表述自己的发现。
师:“皮筋的弹力从哪来的?要怎样做才能发现皮筋的弹力?为什么皮筋有弹力?”――幼儿讨论
师小结:“很多物品像刚才的皮筋,我们拉一拉,它的形状会变化,手松开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皮筋的弹性。产生的这个力量就是弹力。有弹性物品才会有弹力。
师:大家猜一猜,弓臂有没有弹性
压一压弓臂会弯曲,松手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弓臂加上弓弦的弹性,这把弓箭才能射得更远一些”
三、做一做探索玩弹性的兴趣
师:1、“刚才我们玩的弓箭是一种利用弹性制造的玩具,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与弹性有关?”我们可不可以用小物件智造出弹性来呢(教师为幼儿投放纽扣,线绳、皮筋、踢的口袋、弹簧、弹弓、、、、、)
师:下节课我们小朋友接着用小物件智造玩具。
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中,幼儿积极参与,能够大胆的进行交流,发现了弹性的秘密。并在制造弹性玩具的过程中幼儿大胆的发挥,对弹性认识的经验构建的丰富起来。充分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篇1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在语言区投放关于冬天的图书,包括科学类图书,故事类图书等。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冬天的天气特征和变化,冬天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冬天人们的服装、取暖工具等,并了解冬天动植物的变化等内容。
2.创设“动物怎样过冬”的墙饰,幼儿共同参与创设环境,搜集关于动物过冬方式的资料。小墙饰创设“冬天动物去哪里了?”“小动物吃什么?”等,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3.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各环节,与小朋友谈话讨论关于“动物怎样过冬”的话题,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冬眠、迁徙、换毛、储存食物等几种动物过冬方式,知道动物过冬是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能较完整、清晰地表达动物过冬的方式,尝试合作将动物过冬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3.感受动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依存关系,萌发探究动物的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动物冬眠、迁徙、换毛、储存食物四种常见的过冬方式。
活动难点:
能较完整、清晰地表达动物过冬的方式,尝试合作将动物过冬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故事课件《冬天的动物》、音乐、动物卡片、分类操作板、留卵视频。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和生活习性。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1.教师讲故事,运用故事设疑,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提问:小黑熊去哪里了?谁来帮帮小白兔?
2.初步了解冬眠的过冬方式。
提问:什么是冬眠?小黑熊什么时间醒来?不吃不喝会不会饿死?小结:小黑熊靠慢慢消耗身体里的脂肪度过寒冷的冬天,这叫冬眠。
还有谁冬天也会冬眠?
3.出示冬眠动物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其他冬眠的小动物。
过渡语:除了冬眠,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自主探索交流,了解动物加厚毛、迁徙、储存食物等过冬方式。
1.幼儿合作从书中自主探索动物过冬的方式。
2.集体分享交流动物过冬的方式,并说出书中哪些小动物的方式是相同的。
提问:
(1)迁徙:大雁为什么会飞到南方去?它们在飞行前会做哪些准备?
小结:像这种飞到南方去过冬的方式叫迁徙(学说“迁徙”),它们在迁徒前会吃很多东西,储存很多能量,这样飞的再远也不怕。
过渡语:飞到南方过冬的鸟是候鸟(学说“候鸟”),那小麻雀、喜鹊这些鸟都是怎样过冬呢?
(2)加厚毛:加厚毛有什么作用?书中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是加厚毛来过冬的?
(3)储存粮食:小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它们什么时候储存粮食?小结:勤劳的小蚂蚁秋天就开始储存粮食,把窝垫的暖和和的,冬天就靠这些粮食过冬。
3.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没有这些好办法,这些小动物会怎么样?
小结: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
4.引导幼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完整说出动物过冬方式。
过渡语: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其他的小动物,他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三、游戏《送小动物回家》《动物过冬方式之最》,通过合作、操作、分类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动物过冬方式。
1.游戏一《送小动物回家》:请小朋友6人一组合作,将相同的小动物送回家。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操作分类情况,提示幼儿要帖的整齐。
3.集体交流,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归纳说出“哪些小动物过冬方式是一样的?这种方法是什么?”
4.游戏二《动物方式之最》:引导幼儿根据动物不同的方式猜想出:最懒惰的方式、最勤劳的方式、最勇敢的过冬方式、最聪明的过冬方式。
小结:还有一种最有爱心的过冬方式,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四、播放“留卵过冬”的视频,帮助幼儿提升拓展经验。
1.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看是哪种动物,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提问:是谁这么有爱心?它们把卵产在哪里?为什么卵不怕冷呢?
2.小结:螳螂、蝗虫这些都是昆虫,它们把卵产在树枝上、草丛里、泥土里,卵的外面有一层卵袋,冬天也不怕冷,到了春天它们的宝宝就长大了。
五、完整播放科学故事《小动物怎样过冬》,帮助幼儿回忆梳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1.教师播放科学故事视频,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归纳和回忆。
2.引导幼儿联系生活讨论人们冬天是怎样过冬的?
提问:小动物们都有这么多保护自己的方法,那冬天人们又是怎样过冬的?
六、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1.教师出示自制图书《小动物怎样过冬》,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请小朋友自制做一本图书,回家后大家搜集更多的小动物过冬的方法,看谁找的方法多,和别人不一样。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1.在图书区投放《动物怎样过冬》自制图书,与幼儿一起搜集不同的动物过冬方式的卡片,指导幼儿自制图书,记录幼儿自编的'故事内容。
2.在科学区投放《动物怎样过冬》科学类图书,指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动物过冬的方式。
3.拓展经验,搜集人们过冬方式、植物过冬方式等,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主动探究动植物、人们的过冬方式,感受气候变化与人们及动植物的依存关系。
4.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小朋友分享更多的有趣的过冬方式。
5.在表演区指导幼儿表演创编《动物怎样过冬》的情景剧,投放头饰、表演道具、以物代物的材料等,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等大胆地表现。
6.组织幼儿学习歌曲《动物怎样过冬》,音乐区投放歌曲图谱、乐器、动物头饰等,鼓励幼儿创编歌曲,用乐器演奏,或者表演等。
篇1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设计意图:
一次,班里一个爱好摄影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照相机的三脚架,这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有孩子问:“这照相机的三脚架稳吗?照相机会倒下来吗?为什么不能做成两脚架呢?”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站起来”的物体。于是,我想到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设法使物体“站起来”,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的关注与思考,并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这个活动有三个大环节:第一环节,以轻松的“站起来”游戏导人,丰富幼儿的体验。第二环节,尝试使物体“站起来”,其中又分两个小环节:(1)操作与交流方法;(2)按归纳出的三种方法将作品分类放置。第三环节,寻找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将幼儿探索出的使物体“站起来”的方法与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相联系,感受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力求互有承启,小步递进,以有效达成目标。
目标:
1.尝试让物体“站起来”,感受使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准备:
1.媒体准备:游戏音乐mp3。
2.经验准备:幼儿喜欢玩“站起来”的游戏。
3.材料准备:剪刀、扭扭棒、木质积木、塑料积木、雪花片、塑料圆环、泡沫板、游戏棒、拱形纸片、手工纸、卷筒纸芯、木夹、书、三个呼啦圈、八幅图片(东方明珠塔、花瓶、帐篷、屋顶、相机三脚架、路牌、支撑大树的三脚木桩、相架)。
过程:
一、游戏:站起来
师:孩子们,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喜欢的游戏“站起来”吧。
(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让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如教师报数字“3”,孩子们就立即两腿站立并加一只手伏地,或者两手撑地加一条腿站立,另一条腿腾空抬起。)
师(小结):大家用了各种动作使自己站起来、站得稳,真棒!
(析:在轻松的音乐中,幼儿听着教师的数字指令,参与“站起来”的游戏,为下一环节探索使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做好经验方面的铺垫。)
二、尝试使物体“站起来”
(一)操作与交流
1.简单认识材料。
师:看到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桌子上那么多材料也想玩“站起来”的游戏。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
指导要点:(1)请幼儿走到操作桌前看一看各种材料,并与同伴自由说说材料的名称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2)提醒幼儿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小心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锐物品。
2.探索让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
师: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帮助这些材料“站起来”。
指导要点:(1)鼓励幼儿在帮助一种材料“站起来”后,再去尝试帮助其他更多材料“站起来”,使幼儿在有限的操作时间里操作更多种类的材料。(2)在幼儿能用一种方法帮助某种材料“站起来”后,鼓励幼儿探索更多方法帮助此材料“站起来”,拓展幼儿思路。
3.交流与小结。
师:你让什么“站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站起来”的?
指导要点:根据幼儿叙述的方法,将基本方法概括为三类(有的物体可独立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不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例如:
幼:我把书打开,书本就能独自站在桌面上了。
师:原来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独自站立的。
幼:我把两片雪花片插在一起,雪花片就站了起来。
师:一片雪花片找到了和它相同的朋友帮忙,互相一插就站起来了,真棒。你还尝试过什么方法也能使雪花片站起来吗?
幼:我用剪刀把卷简纸芯剪出两道口子,将雪花片插在纸芯的口子上,雪花片也站起来了。
师:你帮雪花片找了和它不一样的纸芯朋友帮忙,还使用了工具剪刀,使纸芯有了小小的改变,这样也能帮助雪花片站起来。
幼:我用扭扭棒把三根游戏棒绑在一起,像照相机架子一样,游戏棒就站了起来。
师:你帮游戏棒找来了和它不一样的朋友——扭扭棒来帮忙,结果三根游戏棒一起站了起来。
师(小结):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还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
(析: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了用各种肢体动作使自己“站起来”,在这里教师引导他们将方法迁移到帮助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站起来”中,并拓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法。)
(二)送物体回家
师:请你们用小科学家亮亮的眼睛找找看,哪些物体是自己“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一个家。哪些物体是请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二个家。哪些物体是请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三个家。
师(小结):我们成功地将这些物体送回了家。小科学家们的眼睛真亮!
(析:鼓励幼儿按之前总结出的使物体“站起来”的三种方法,将众多作品分别送回三个“家”,了解幼儿是否已理解这种分类方法。)
三、发现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站起来的物体。看看你的作品和哪张照片像。
幼:我的作品是用扭扭棒把三根游戏棒绑在一起,让游戏棒“站起来”了,它和图片上东方明珠塔的底部、照相机的三脚架、还有撑帐篷的架子都很像。
幼:我的作品是用长方形积木撑住一本书,和图片上的相架很像。
师(小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和我们想出来的办法差不多,说明我们很会动脑筋。那就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看一看更多用各种方法“站起来”的物体吧。
篇1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丰富关于恐龙的知识,了解恐龙消失的几种原因。
2、能围绕有关恐龙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讲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对探索恐龙的秘密感兴趣,萌发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AR图书《恐龙跑出来》
2、每个幼儿一个IPAD,内存《恐龙为什么不见了》的视频(包括环境变化
说、火山喷发说、陨石撞击说和偷蛋说等4—5种恐龙消失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利用AR技术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利用AR出示一个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
蛋?(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今天小恐龙就要带我们到恐龙岛探险,你们想去吗?
二、结合AR技术创设到“恐龙岛探险”的情境,丰富幼儿关于恐龙的知识。
1、恐龙岛上有许多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它为什么叫xx龙?它的牙齿什么样?它吃什么食物?它有什么本领?
2、你最喜欢哪种恐龙?为什么?
3、逐一介绍剑龙、霸王龙、梁龙、三角龙、翼龙等,使幼儿加深对恐龙的认识。
(1)腕龙——有30多米高。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头和脖子是什么样的?它是食草的恐龙还是食肉的恐龙?(食草恐龙)
(2)霸王龙——它是恐龙世界中最凶残,最厉害的恐龙,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嘴、牙齿、腿,想一想为什么它的嘴那么大,牙那么锋利呢?
(3)翼龙——它是什么恐龙它和别的恐龙有什么不一样?它是食草的恐龙还是食肉的恐龙因为它会飞,又食肉,所以它是统治天空的恐龙。
(4)三角龙——为什么要叫它三角龙?它的三个角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4、给恐龙分类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恐龙,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外形和特征,有的是吃草的恐龙,有的是吃肉的恐龙,食肉恐龙这么凶猛,那食草恐龙会怎么保护自己呢?(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结合视频小结。
三、幼儿分组观看IPAD,探讨恐龙不见了的原因
1、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恐龙为什么不见了?
2、小恐龙把他们消失的原因存在了IPAD里面,请小朋友自己寻找恐龙消失的原因吧,一会儿要请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找到的恐龙消失的原因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恐龙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说法
(1)地球气候突变,恐龙无法适应;
(2)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上尘土飞扬,终日的尘土挡住了阳光,使植物不能光和作用,使恐龙没有食物,饿死。
(3)由于地壳运动,使得气温大大下降,冰雪覆盖大地。这样作为冷血动物的恐龙,挡不住寒冷环境的侵袭,慢慢死亡,便在地球上消失了。
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灭绝呢?这个问题一直为科学家们所思考与研究。
关于恐龙消失的说法有多种,至今还有许多谜,如果对恐龙非常感兴趣,长大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进行情感教育,珍爱生命,热爱自然提问: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很长时间,最后怎么样了?
现在地球上还生存着哪些生物呢?
如果不想让这些生物也像恐龙一样消失,应该怎样做?
小结:爱护大自然,珍爱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长大以后,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保护地球!
篇1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鸟进笼”游戏,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进笼游戏,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感受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活动准备】
白色硬卡纸、小木棍、水彩笔、双面胶、剪刀
【活动重点】
掌握自制游戏的做法。
【活动难点】
知道“视觉暂留”现象的原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探索制作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展示“小鸟进笼”游戏用具,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小木棍粘贴在一起即可。
2.引导幼儿玩游戏,双手来回搓动小木棍,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
三、结束部分: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寻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戏,投放到益智区,探索不同游戏转动的秘密。
篇1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操作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初步感知4的分解规律,认识分合号。
3、通过游戏、操作,学习4的分解。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帽子、分合号、1-4数字。
2、纽扣、纸盘、PPT。
活动过程:
一、集体游戏:撒纽扣,学习4的分合。
1、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数出4颗纽扣,小手放在盘子的上方。松开手后把钮扣撒下去,仔细看看盘子里有几颗纽扣,盘子外有几颗纽扣。
2、幼儿进行游戏,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请老师帮助记录数字。(结果相同不重复记录)
3、学习记录4的分解,认识分合号。
记录 4 4 4
2 2 1 3 3 1
4、教师出示分合号,幼儿观察。
二、出示教学图片—帽子,学习分类,进一步学习4的分解。
教师:羊妈妈给羊宝宝们织了好多顶漂亮的帽子,请你帮助羊宝宝把相同颜色的帽子整理在一起吧。
整理 4
13
22
31
三、引导幼儿观察4的分解规律。
教师总结:左边的数字从小到大,右边的数字从大到小。
四、游戏---拍手打节奏。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1和3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2和2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3和1
活动延伸
在区域提供相应材料,供幼儿操作。
篇1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幼儿认识芋艿,了解芋艿
2、培养幼儿劳动的能力,学习刮芋艿的技能
3、幼儿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成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了解芋艿
2、难点:体验劳动的艰辛
三、教学准备:实物芋艿芋艿生活过程的图片刮芋艿的工具小布袋一只
四、流程:激起兴趣、观察芋艿、认识芋艿、参加劳动、享受劳动成果、延伸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小布袋(引起幼儿的兴趣),请幼儿猜一猜小布袋里有什么
1、请个别幼儿猜或者上来摸一摸小布袋了到底是什么东西。
2、把布袋里的芋艿倒入小篮子里,让幼儿明白小布袋里的东西原来是芋艿。
(二)告诉幼儿芋艿的名字,yu(第四声)nai(第三声)(观察芋艿)
a、老师:今天芋艿说要和我们做朋友,小朋友高兴不高兴。请幼儿到后面的桌子上观察芋艿,教师提醒幼儿摸摸、搓搓、抱抱、看看芋艿。
b、组织幼儿坐到前面的小椅子上。
(三)认识芋艿
1、老师:刚才小朋友都与芋艿做了好朋友是不是?现在老师要问问你们了:
a、你们看见的芋艿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一个芋艿)象什么呀?
b、芋艿是什么颜色的?(深咖啡色的)肉是什么颜色的?
c、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毛毛糙糙的)
d、毛毛糙糙的是芋艿的什么?
芋艿的皮是怎么刮下来的?需要什么工具?(分别出示幼儿所讲的工具)老师可以出示幼儿想不到的硬币、调匙等(碎碗片、瓶盖子)
2、小朋友知道芋艿是怎么长出来的吗?老师讲一个“芋艿的”给你们听好吗?老师讲述,并根据情节分别出示图片。(芋艿生长过程的图片)
3、芋艿的用途,作用
老师:农民伯伯为什么要种芋艿?
让幼儿了解,芋艿除了吃以外还可以做玩具,叶柄当饲料。(分别出示芋艿做的玩具)
(四)幼儿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
1、老师:今天,厨房里的阿姨买了许多芋艿,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刮一下皮,你们愿意吗?
2、幼儿参加刮芋艿劳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卫生。
3、请个别幼儿把刮好的芋艿送到厨房
4、幼儿讨论劳动的感受,累不累,小手痒不痒。
教育幼儿要珍惜劳动成果,平时多帮父母参加劳动,不随便消费饭菜等。
(五)享受劳动成果
让幼儿品尝煮芋艿
(六)延伸部分
教幼儿做芋艿玩具。
更多推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树与土》教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