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持诵《金刚经》方法,本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持诵金刚经方法
持诵金刚经方法
《金刚经》阐释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而不是所谓的世俗聪明才智。能够体悟佛教的空性,就能见性成佛。如何才能体悟这种空性呢?要从破相、去执、无我三个方面去体会。
我每天早上都起来持诵金刚经,念了一年多了。
今天早上念诵金刚经,念到一半,忽觉有所感应,法流遍满全身。回想以前,为了要让念经有感应,用了许多方法;又看到禅学会的「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知道不能用分别心去诵念,于是自己想了很多方法要达到离分别。
这些方法包括:
一.用很专心的态度去念,以求感应。
二.金刚经只念;而不去管念的是些什么字,念了不知其意,谓之无分别心。
三.以自心不动,而只口念经,经意不能入我心,以达如如不动之境界。
四.认为念经要无念,故若出现杂念,则烦恼懊丧不已,有时想一想,念了一年还是有杂念,不免责备自己,但杂念还是照来,深以为苦。
今早念经时,以平常心念金刚经,望文而不去思惟其义,结果法流仍然遍满全身,充满安祥。回想过去一年,为了一句「离分别心」,走了千山万水,仍不得其门而入,不禁悲从中来,大哭一场,久久不能自已。因为执着一句「离分别」,我用了很多方法,要达到离分别皆不可得,愈用力念胸口愈闷,如有石头堵住,如今以「平常心」、「口念心行」、「不用思惟」来持诵金刚经,可得感应,并且胸口舒坦,毫无压力,如果不是 耕云导师的指点,还不知要到何时才能醒悟。想尽办法要离分别,本身就是分别;在此以十二万分的感谢,来感恩 老师的慈悲与指导。
如今体悟到以「平常心」、「口念心行」、「不用思惟」来持诵金刚经才是对的,念头来了、随它;念头去了、随它,只要念完把经一合,看看是不是还是原本的安祥心态,如果是就可以了,在此再次感谢 老师的提醒,谢谢老师。
此外持诵金刚经不要有压力,放轻松,若放轻松则愈念愈快乐。不用要求「念好」金刚经,也不用管境界、觉受,也不用管杂念,知道就好。老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以后有空时,可以寻找念头的起处,知道念从那里来,如此既可不为念所系,又可参禅,岂不快哉!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本人感觉佛学就类似科学,是研究宇宙生命的一种科学。佛教的许多理论按现有的科学还无法解释也无法企及。佛教经文众多,这些经文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知识。在这跟大家推荐下“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篇2:持诵《金刚经》方法
持诵《金刚经》方法
《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
我每天早上都起来持诵金刚经,念了一年多了。
今天早上念诵金刚经,念到一半,忽觉有所感应,法流遍满全身。回想以前,为了要让念经有感应,用了许多方法;又看到禅学会的「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知道不能用分别心去诵念,于是自己想了很多方法要达到离分别。
这些方法包括:
一.用很专心的态度去念,以求感应。
二.金刚经只念;而不去管念的是些什么字,念了不知其意,谓之无分别心。
三.以自心不动,而只口念经,经意不能入我心,以达如如不动之境界。
四.认为念经要无念,故若出现杂念,则烦恼懊丧不已,有时想一想,念了一年还是有杂念,不免责备自己,但杂念还是照来,深以为苦。
今早念经时,以平常心念金刚经,望文而不去思惟其义,结果法流仍然遍满全身,充满安祥。回想过去一年,为了一句「离分别心」,走了千山万水,仍不得其门而入,不禁悲从中来,大哭一场,久久不能自已。因为执着一句「离分别」,我用了很多方法,要达到离分别皆不可得,愈用力念胸口愈闷,如有石头堵住,如今以「平常心」、「口念心行」、「不用思惟」来持诵金刚经,可得感应,并且胸口舒坦,毫无压力,如果不是 耕云导师的指点,还不知要到何时才能醒悟。想尽办法要离分别,本身就是分别;在此以十二万分的感谢,来感恩 老师的慈悲与指导。
如今体悟到以「平常心」、「口念心行」、「不用思惟」来持诵金刚经才是对的,念头来了、随它;念头去了、随它,只要念完把经一合,看看是不是还是原本的安祥心态,如果是就可以了,在此再次感谢 老师的提醒,谢谢老师。
此外持诵金刚经不要有压力,放轻松,若放轻松则愈念愈快乐。不用要求「念好」金刚经,也不用管境界、觉受,也不用管杂念,知道就好。老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以后有空时,可以寻找念头的起处,知道念从那里来,如此既可不为念所系,又可参禅,岂不快哉!
以上领悟所得,奉为圭臬,谨此披露,以飨有缘。
诵《金刚经》的特别诀窍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要是一个知道诵经窍诀的人若如法地按窍诀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而开启智慧。诵经的窍诀有六个步骤:
一、观想法会圣众;
二、修供养;
三、修皈依;
四、发菩提心;
五、安住;
六、回向;
一、观想法会圣众:我们不管诵哪一部经典,首先要把我们诵经的处所观想为讲这部经典的法会场所。然后要明了的将大恩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法会圣贤等众清清楚楚地观想出来。再观想自己身在法会之中。这样观想就会使得诵经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经义。
二、修供养:我们如前所说把一切诸佛圣贤等众都观想出来后就要开始修供养。这时我们要观想自己在意念中以种种七宝供养佛陀及诸大菩萨和阿罗汉等。经云:行者无物供养三宝,于意幻观想供养亦可得如实供养的功德。意幻供养和真实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在诵经时亦可以修供养。
三、修皈依:我们在诵经时若不能生起究竟地归投三宝的心,就不能于三宝所弘之法相应。所以在诵经前必需要修皈依。我们供养完法会圣众后,就要紧接着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恭敬对三宝前顶礼皈依,心中念诵皈依偈颂。
四、发菩提心: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们修学者一般学的经典都是大乘经典。学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态,什么是大乘的心态呢?那就是菩提心。所以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时就要有相应的发心。当我们修完皈依后就要观想自己在诸佛面前发起大愿来。心中这样想:慈悲的导师佛陀啊!愿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开启无上的智慧,成就圆满正等觉,圆满度化一切众生。这样发愿后,再观想自己发完愿后,佛陀很是欢喜地从五体中同放清净宝光灌入我们的头顶来加持自己,由于佛陀地加持从而清净了自己的闻法业障。[/B]我们在往昔时曾经造过好多对佛法的诽谤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领悟佛法,就要清净往昔所造闻法违缘的障碍。若不观想净除业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义。必需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后就要趋入正行而来诵经。在诵经时我们要把心安住在经书的字里行间中。一边诵一边观想这些经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B]诵经不要追求速度和数量,要注重诵经的质量。字句分明的来诵经是最好的。
六、回向:当我们诵完经后观想这部经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后就恭对佛陀之前发愿回向。把诵经的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智慧,究竟地出离生死轮回诸苦。
我们圆满了这六个窍诀来诵经典,这样就会获得诵经的觉受,这样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经意法理。同修们啊!!!要知道,欲想出离轮回诸苦,就要在闻思经书教理时注重窍诀而实在的行持。
篇3:如何持诵《金刚经》
如何持诵《金刚经》
《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如何持诵《金刚经》呢?一起看看下面的资料吧。
【每日至少应读经一遍】
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
【若时间有限可诵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念皈依、发心、回向】(见附录)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应常为他人演说此经】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
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像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
【应方便演说四句偈义】
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附录】
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若干皈依、发心、回向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念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回向:
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萨或圣者祖师所作的回向文。
最好是念《普贤行愿品》。
若时间不足可只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或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或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拓展阅读:念诵修持《金刚经》应注意的事项
节选自“回家人老师关于《金刚经》读经的仪轨”
经书的第一页上一般都有保宁勇禅师写的《警策文》(注一),告诉大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和身口意来学习佛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经书不用的时候应当放在干燥洁净的地方,结手敬拜。
千万不要小看这部《金刚经》,它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修行功夫高的人会看到它在暗中是放着金光的,而这金光中还有很多天龙护法在护持。所以,有的人还会看到有龙在金光外围时隐时现,围着经书转。这是一种外相。法界这个东西,虽然是一不是二,但毕竟有二。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因果是存在的。在修证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应该以柔和的心态来圆融地对待佛法。
接下来是金刚经祈请部分。
首先是香赞(注二),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德讲,寺院里一诵香赞,大殿中就会放金光,这里面就有好多放着金光的佛的化身。
在法界中,香跟烟这两样东西是通冥阳两界的,因此也叫作心香。在发愿时燃一支香,这支香就有直通你的心性的意思。一诵香赞,十方诸佛都能知道。
佛法要从细处学。
然后是净口业真言(注三)和净三业真言(注四),以及安土地真言(注五)和普供养真言(注六)。
这些对刚开始诵经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们身上还有着许多宿世间的业障。比如,虽然漱过口了,但是还会有口业。心表面上似乎很静了,实际上还有乱糟糟的意业。这些都是修学过程中的业障。有些朋友身上的业力非常重,不学佛还好,学佛时间一长,反而病了。这是因为对戒律和规矩不是很懂,类似于迷信地学佛,不懂法界的缘起造成的。
比如有人持楞严咒,本来楞严咒在法界中的法力是非常大的,但持诵者如果持戒不是很圆满,尤其是不能戒杀,反而会不自觉地造了很大的罪业。因为楞严咒是以大慈悲心为基础的,对杀生嗔心特别敏感。另外,诵完楞严咒后应该诵一下十小咒,送走法界一切佛菩萨和诸天神圣。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注意点。
一个人在诵《金刚经》时,身后是放着金光的,如果他身上的业力非常重,就会有很多众生被这金光超度到天上。那些宿世间的恶缘突然发现你竟然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而他还是个穷光蛋。这时他就可以要求你诵部经给他,然后你们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这是因为《金刚经》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几座不可思议的金山,这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同时,我们诵《金刚经》时,地方上的鬼神也会非常惊惶:哪来的大德在诵《金刚经》!因此初学者需要念诵包括“安土地真言”在内的四句真言,来消除念诵金刚经时不如法的地方。
奉请八金刚(注七)四菩萨(注八)。这八大金刚和四位大菩萨都在宿世间发过愿,要一直护持《金刚经》的持诵者。
在法界中,愿力就跟契约一样,大家达成一个约定。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只要你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就立即来到你身后,寻声救苦。
只要在诵《金刚经》时轻声称颂这十二位朋友的名号,无论你有没有神通,他们都会来到你身后护持你诵经。所以初学《金刚经》的朋友要诚心称颂他们的名号。
发愿文(注九)。对学佛者,愿力和智慧是两件宝贝。一个人的成就都来自于他的愿力;而要实现愿力,入无余涅槃(非无余涅槃,是名无余涅槃),则要通过般若智慧来实现。
这个发愿文是古时一个大德发的愿力,因为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所以我们今天借用过来。这个愿力让一个人宿世所有的善缘恶缘,都能发心成佛,然后能一齐往生极乐国,非常殊胜。
云何梵(注十)和开经偈(注十一)。开经偈已经确定是武则天所作,云何梵传说也是她作的,这两个偈子都作得不错,表达了对佛法的恭敬心。
对学佛者来说,如果缺乏恭敬心,就很难学到东西。
以上金刚经正文前的这么一大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读经读得心很静了,就可以把云何梵去掉,再慢慢地可以把奉请那十二位朋友去掉。最后,可以把四个咒子和开经偈去掉。
但是香赞、发愿文和“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一般都要念诵。
篇4:怎么持诵金刚经
怎么持诵金刚经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 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无私无我的智慧,处理一切事物。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当我们行布施、做好事、发起慈悲心的时候,不要有一定的对象。「色」就是一定的对象,红的、绿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亲的.、疏的……等一定的对象; 「声」就是各种声音;「香」就是诸般气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触」是感触、身体官能的接触;「法」是自己心里的想法或观念,一切属于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学上的最高原则或「神」。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合称为六尘,都应该全部摆脱,这样心灵才能得到清净,这样行布施才不会生烦恼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意思是说,如果心仍然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非住」,就是「不住于菩提心」。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以「无住心」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一般人总是常常想着过去、想着未来,能够想到「现在」的已经不错了。我们通常会记挂着过去的对错毁誉,以及幻想着未来的期许:下一次的好运,是不是轮得到我?如果只想到过去、未来,「现在」又如何做得好呢?
成功的人不能沉醉在过去,也不可幻想着未来,唯有努力于现在,才是最可靠的。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学佛修行的人不要老是担心「我如果犯了戒,就要下地狱了!」也不要老是渴望:「阿弥陀佛!你什么时候拿金台、银台来接引我?什么时候才会来呢?我死的时候你来不来?」这样空想是没有用的,现在赶快精进念佛才是最要紧的。
这就好像有人看到一颗苹果快要熟了,他便站在树下想:「这颗苹果是我的。」于是,就站在树下张着嘴巴等,他老是在等,而不去摘苹果,结果苹果尚未掉下来之前,可能就来了几只鸟把苹果吃掉了。这就像是只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却不把握现在及时动作,这是没有用的。
我们常常就像是那位在树下等苹果吃的人,以为等着、等着一定能等到。等待是不会有结果的,只有努力才会有成果,有时候可能努力了都不一定能够得到,但是,还是一定要努力,才会有机会;如果努力过后仍得不到,也可以问心无愧了。以摘苹果的例子来说,也许当你还没爬上树去,它就被鸟吃了,或掉下来跌坏在地上了。但是,在爬树的时候不能担心:「反正苹果一定会被鸟吃去,算了!我不爬树了。」而是要重视现在的努力,大修行的人、成功的人都是这样,不会老是怨天尤人, 不会因为别人的得意失败,而在一旁空欢喜、徒悲哀。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解脱者已经心无所住,不住于现在,也不住于过去、未来的一切相,这叫作「无相」、「无我」,也叫作「解脱」,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了。
我们大家都还是凡夫,虽然还做不到,但知道有这么一个境界,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到这个程度,所以要修行。至少要能做到「住于现在的活动」,不要停留在第一种「住于过去和未来」的状况。
篇5:持诵金刚经的方法
持诵金刚经的方法
《金刚经》是佛教之经典,弄清楚《金刚经》,佛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就基本清楚了。下面是持诵金刚经的方法。
你如果想要用白话文去解释《金刚经》,多半是得不到正定和正受的。因为你会不断地运用你的分别心来破坏内心的统一与调和。
持诵《金刚经》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很亲切地体证到正定跟正受。
你不用理解《金刚经》是什么意思,你只需要找一个没人干扰的空余时间,从头到尾连诵三遍《金刚经》,读完了以后,你把这部经放下,你会领略到前所未有的清净、舒畅与调和,体证到没有忧愁、没有困扰、没有任何杂质的原本的自己。《金刚经》不是让你懂的,是要给你一个实实在在的正定和正见的结合体。让你体证,而不是让你在道理上明白。就如我现在将一个苹果放到你嘴里吃,而不是画一张图告诉你这是苹果。
当你确定修行方向是要认识原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自己时,《金刚经》就能直接将本心呈现给你。
然后当你真正地明白到本心时,你就会领略到了什么叫正定和正见。正定和正见讲的其实是一个。但是他在你修行的整个履程里面,会从不同角度会发挥不同作用。持诵《金刚经》每天都不要断层,两个星期以后,你试一试去做一做《弟子规》里面的那些东西,你会发现做起来比以前容易。这个就叫做“解行相应”。
修行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事的事情。你看《法华经》里面讲,“二三十年中但令除粪”。也就是一个人要除净他内心里面的尘垢,花个二三十年很正常。你花两个星期的时间持诵《金刚经》,你只是尝试在检验他。两星期后,我相信你一定会对《金刚经》有崭新的认识。
但如果你做不到这点,你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性就不高。所谓耕耘才有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如果说诵《金刚经》有困难的话,还有一个方案,就是你学一首禅曲,每天有空就唱,每天不低于50遍。效果是一样的。
拓展阅读:诵经的特别诀窍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要是一个知道诵经窍诀的人若如法地按窍诀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而开启智慧。诵经的窍诀有六个步骤:
一、观想法会圣众;
二、修供养;
三、修皈依;
四、发菩提心;
五、安住;
六、回向;
一、观想法会圣众:我们不管诵哪一部经典,首先要把我们诵经的处所观想为讲这部经典的法会场所。然后要明了的将大恩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法会圣贤等众清清楚楚地观想出来。再观想自己身在法会之中。这样观想就会使得诵经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经义。
二、修供养:我们如前所说把一切诸佛圣贤等众都观想出来后就要开始修供养。这时我们要观想自己在意念中以种种七宝供养佛陀及诸大菩萨和阿罗汉等。经云:行者无物供养三宝,于意幻观想供养亦可得如实供养的功德。意幻供养和真实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在诵经时亦可以修供养。
三、修皈依:我们在诵经时若不能生起究竟地归投三宝的心,就不能于三宝所弘之法相应。所以在诵经前必需要修皈依。我们供养完法会圣众后,就要紧接着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恭敬对三宝前顶礼皈依,心中念诵皈依偈颂。
四、发菩提心: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们修学者一般学的经典都是大乘经典。学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态,什么是大乘的心态呢?那就是菩提心。所以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时就要有相应的发心。当我们修完皈依后就要观想自己在诸佛面前发起大愿来。心中这样想:慈悲的导师佛陀啊!愿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开启无上的智慧,成就圆满正等觉,圆满度化一切众生。这样发愿后,再观想自己发完愿后,佛陀很是欢喜地从五体中同放清净宝光灌入我们的头顶来加持自己,由于佛陀地加持从而清净了自己的闻法业障。[/B]我们在往昔时曾经造过好多对佛法的诽谤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领悟佛法,就要清净往昔所造闻法违缘的障碍。若不观想净除业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义。必需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后就要趋入正行而来诵经。在诵经时我们要把心安住在经书的字里行间中。一边诵一边观想这些经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B]诵经不要追求速度和数量,要注重诵经的质量。字句分明的来诵经是最好的。
六、回向:当我们诵完经后观想这部经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后就恭对佛陀之前发愿回向。把诵经的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智慧,究竟地出离生死轮回诸苦。
我们圆满了这六个窍诀来诵经典,这样就会获得诵经的觉受,这样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经意法理。同修们啊!!!要知道,欲想出离轮回诸苦,就要在闻思经书教理时注重窍诀而实在的行持。
篇6:持诵《金刚经》法门
持诵《金刚经》法门
【每日至少应读经一遍】
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
【若时间有限可诵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念皈依、发心、回向】(见附录)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应常为他人演说此经】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
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像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
【应方便演说四句偈义】
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附录】
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若干皈依、发心、回向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念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回向:
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萨或圣者祖师所作的回向文。
最好是念《普贤行愿品》。
若时间不足可只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或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或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等等都可以。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经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着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金刚经》的经文开首时,有这么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段经文说,佛每天都是如此生活,外出乞食时,换上整齐洁净衣服,持著钵,赤著脚从给孤独园走到舍卫城(来回约十二英哩),挨家乞食,回来之后和弟子们一起吃饭,饭后还要洗净双脚。这时佛陀已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护法,如果佛陀稍稍摆个师父的架子,他身边的弟子一定很乐意供养他。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这是佛陀慈悲,要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 并且以身作则,将真理介绍给世人。如果各位念过《金刚经》,并且深深地体会出佛陀的慈悲,这个慈悲心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慈悲是一样的,那么您就符合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三个条件“因缘”。再者《金刚经》中的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何等伟大的悲心啊!倘若能时时照著这种愿力做人,您就和阿弥陀佛结了很深的缘,您又怎会不上品往生彼国呢?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的一点经验可以贡献给各位的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诚的恭祝各位,迟迟早早,总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庄严美丽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
篇7:如何正确持诵《金刚经》
如何正确持诵《金刚经》
【每日至少应读经一遍】
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
【若时间有限可诵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念皈依、发心、回向】(见附录)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应常为他人演说此经】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
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像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
【应方便演说四句偈义】
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附录】
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若干皈依、发心、回向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念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回向:
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萨或圣者祖师所作的回向文。
最好是念《普贤行愿品》。
若时间不足可只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或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或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等等都可以。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三种境界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 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篇8:金刚经持诵功德
金刚经持诵功德
持诵金刚经灵验
昔梁时,招提寺僧琰师,初作沙弥。时有相师,语琰曰:“师子虽大聪明智慧,无那相王短命,如何?”琰闻此语,遂请大德,共详其福,修何功德,更得延年。大德云:“佛教圣言,依法受持金刚般若,功德最大,必得延年。”琰时奉命,遂即入山受持般若经。六年出来,更见前相师。云:“法师比来修何功德?长寿殊相顿能如此!”琰便具说:“前者被相寿短命,遂以入山,受持金刚般若,更无余业。”师曰:“不可思议。”因兹功德,遂为大德。法师年过百岁,方始受终。
梁时,开善寺僧藏师,讲说知名。时有胤师,而胤之善能占相。过见谓曰:“藏师,须聪明为讲说。信手依经藏中选取一卷,拟长寿。”持乃得金刚般若,藏在房诵持,三年不出。后见胤之,喜而言曰:“师有何法改容貌?弟子所相无验。”藏云:“檀越相大有验,是时度厄难,为得受持金刚般若经力如此。”胤之言曰:“大不可思议功德果报,今得相百年余岁。”果如所说记。
隋时,有婆罗僧藏法师,能持金刚经禁咒,断除一切诸恶。有小僧就学成咒法,数年堪伏之耶。来诣江畔,见有一胡神之庙宫庭,即于此中坐心宿诵禁咒,其犯遂殡。藏闻弟子身死,忿恨自来到神庙,亦于庙坐诵咒,因即致死。于时同寺有一僧,每恒受持金刚般若经,闻藏师师徒并为神打死,遂来神所,亦于庙坐诵般若经。至夜来闻有风声,极大迅速;须臾见一物,其形怀异,壮丽奇特,可畏倍常,种种形容,眼光似电。师坐正念诵金刚经不息,亦无恐惧。神来至前,摄诸威势,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听诵经讫。师问神:“檀越是何神只?初来猛迅,后乃寂然不动。”神即答曰:“弟子是此宫庭胡神,为性刚强戾。见师习大乘经典,不可思议,是以伏听。”“檀越既能如此信敬,前者二僧诵咒,何缘打杀?”神言:“彼二僧者,不能持大乘经典;见弟子来,逆头骂詈,口诵恶语咒术。弟子不伏,此二僧见弟子形貌,并自怕死,亦非弟子故违杀害。”侧近之人,知师入其神庙止宿,恐同前者二僧被打杀。至旦诸人共相率往神所看迎,乃见平安。问师因缘,所有事意具答诸人,诸人因此发心受持金刚般若经者不少。
开皇十一年,太府寺丞赵文昌身死,唯一上愿,家人不敢即敛。然昌遂至阎罗王,问昌曰:“从生已来,作何福业?”昌曰:“更无余功德,唯常诵持金刚般若经。”王闻合掌,恭敬赞言:“善哉!受持金刚般若,功德最大不可思议。”即语执人曰:“汝更勘案,勿错将来不?”其人实错将来,不闻。即语昌曰:“可向经藏中取金刚般若经来。”令一人引昌,西南下至经藏。所见大舍数十余间,甚精丽,其中经满,并金轴宝袟广严,妙好华饰,不复可言。昌乃一心闭目云:“大德最为弟子一经。”昌怕惧此非般若,求其使人请换,不肯。昌即开看,乃是金刚般若。将至王所,令执人在西,昌在东立,诵金刚般若经一遍,并得通利。王即放还,约束昌受持此经,实莫废忘。仍令一人引昌,送出门,便见周武帝禁在门东房内,唤言:“汝是我国人也,暂来至此,须共语。”昌即便见武帝,再拜。武帝曰: “汝识我以不?”昌言:“臣昔曾任伏事卫陛下。”武帝喜云:“卿乃是我故旧也。汝可还家,为我向今帝论说,道我诸罪并了,唯有灭佛法事未了。当时为卫元嵩谗言,不得久禁在此,未知了其!卫元嵩是三界外人,非阎罗王所管摄,为此不能追得。汝还家为我从今帝乞少许功德,救拔苦难,始敢望了。”昌还家更得苏活,已经五日,其患渐损,具以此事奏闻。文帝知,即为出鐣国内诸寺师僧,为周武帝三日持斋行道,转诵金刚般若经,亦录入史记。
遂州有一人,贞观元年死经三日得活。说言:初死之时被人遮逐,同伴数人至阎罗王所。中有一僧,王见先唤:“师来,一生已来,修何功德?”师答言:“唯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王闻即起,合掌赞言:“善哉!既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得升天,何因错将来至此!”王言未讫,即见天衣下来,引师上天去也。王乃覆坐,次问遂州人:“汝等从昔已来作何福报?”云:“一生已来,所诵经典,好习庾信文章,诸子集录,近来学诵金刚般若经,犹自未得。”王曰:“大罪人汝见识不?”报云:“虽读庾信文章,实不识面。”王即遣示苦人。乃见大龟,一身数头,人言此是庚信。龟去少时,王言:“此人学诵金刚般若,且令放出。”来见一人云:“我是庚信,生存之日,好引诸经,用作文章,或生诽谤,毁呰经文,今受大罪报,向见龟刑。”是以苏活,说此因缘。众人伤悲,悉知是实。其遂州人土地,多是移人,猎生害命充食。当时知见共相识,断除杀害因,得发心悉共受持金刚般若经,信受供人恭敬。
渭州畦彦通,一生已来,常诵金刚般若。先于李蜜下任武牢县令,为贼破城,求觅欲杀。彦通怕急,即踰城东下投涧取死。其涧深峻百丈有余,从空而下,如人扶接不觉到底。乃于盘石安然端坐,良久而起,都无损伤。彦通自感喜惧非常,叹息不已。从已来自知大德金刚般若威力,委知经力极大不可思议功德。加心信敬,精勤受持,不敢轻慢,常获果报,得福无量。
鄜州宝室寺僧法藏,戒行精淳,为性质直。隋开皇十三年,于洛交县蒌川城造一所僧房,二十余间,佛堂三口,并架砖瓦,严丽彩饰精茅。丈六素像,总有部部别各有十一事,等身观世音石像一躯,千屏风像等。至大业年得寺千。时舍像并令移就州墎,伽蓝安置,破坏补缺,并得成就。更造一切经,写得八百余卷。别造长张,于京城月爱寺,令人抄写,并檀香为轴,庄严妙好。藏至武德二年四月淬患,经二旬,乃见一人青衣在高阁上,手把一卷经告言:“法师藏作一生已来,所造功德,悉皆妙好。唯有少互用三宝物,得罪末除。我手中者,金刚般若,最为第一大乘经典,汝自造一卷,所有诸罪,悉得除灭。”藏闻此教,应声答言:“若得病差,即发决定心,造百部般若。弟子自省,一生已来,虽修功德,实未写金刚般若。诸佛菩萨,今见学悟,必不懈怠。弟子唯有三衣瓶钵,偏袒右肩时,尽将付嘱大德弟子亲知,用造金刚般若。”三五日能起,依愿即造婆伽娑舍卫国中,第一部写讫,并散付诸人,流传读诵。深知金刚般若大乘经典威力最大,不可思议。奇情有缘,递相劝率持金刚般若经者,见获果报,功德无量。
隋朝有一僧灵寂,有两个弟子。僧主忽一日唤此弟子等向前:“我闻五台山中有大文殊师利,每有人礼谒者,现其相貌接引苍生。我等三人往彼礼谒,岂不善!”意将两头驴,一驮生绢二百疋,遣弟子等驱,一头僧自乘骑,便即进发。其僧生一年,唯持金刚般若经,更无别业。当所之时,柴个箧中只将此经卷去。行经数月,因歇息草泽中放驴畜,僧即于一树下,歇息铺之毡睡着。其弟子二人平章,我等拟杀和尚,各取绢一百疋,取驴一头,入京游纵,岂不是一生乐矣。兴心既了,一个弟子把刀一口,当腰即斫。已下三刀,至于血下;第四刀便乃各着空中,取刀不得平,亦不离刀上。如两食顷,其和尚睡觉。见此弟子,跪膝两手扶刀,默然无对。僧乃问:“汝等何生恶意?”其弟子双跪向前,具陈本意。和尚亦可为果过,便即索筒取经,拟读其经。腰间有三个刀痕,并被斫断,直至经轴。僧人腰间令人看时,为有三道赤色三笙,数重衣裳,亦不得透过破损,岂非金刚般若经神力致也。
昔长安温国寺僧灵幽忽死,经七日,见平等王。王问和尚曰:“在生有何经业?”灵幽答曰:“持金刚经。”王遂合掌请念,须臾念竟。王又问和尚曰:“虽诵得此经,少一偈者何?”灵幽答王曰:“小师只依本念,不知缺何偈?”王曰:“和尚寿命已尽,更放十年活。此经在濠州城西石碑上,自有真本,令天下传。”其僧劫活,具说事由矣。
汉州孔目典陈昭,死经两日,再苏,具说云:初到冥间,判官问:“汝为刘尚书事,杀牛四十七头,昭何故取他牛一头?”昭讳未取。须臾有一人出来,称甲送牛头。使昭即知讳不得,遂咨判官,如何得免此罪?判官问曰:“在生有何功德?”昭答曰:“常持金刚经。”语未了,其经从空而至。便得放归,一十八年活矣。
苟居士乐善,专诵持金刚经。乃发心于新繁县西北村中,以笔书空,为天写金刚经。其处每有雨下不湿,初不知,村人在彼放牛,复于彼处避雨。后有一胡僧,从此过见,乃告村人曰:“此是经坛,空中有经。”斋日有化宝,盖往往出现尔。此坛者县城西北三十里,至今见在。
昔王陀一生杀害无数,乃发心专持金刚经一万遍。诵得五千遍。忽于一日午时,见数十鬼向前来曰:“王有牒追汝,汝且莫持经。”陀即告念,使鬼从后;更有鬼使走马而来,告谕鬼曰:“王鐣持经人且放。”王陀遂即免死,寿至九十八终矣。
昔王绰为天水郡司法。薛举作乱杀兵士,次至王绰,刀乃寸折。又使力士宋罗持刀斩之,刀亦寸折。薛举怪曰:“汝有何法?”王绰答曰:“幼年持金刚经,应是经力。”薛举遂放王绰。绰怕惧入一厕中藏,念此经,厕中有光见,贼众寻光至厕,见人问曰:“是谁?”厕人答曰:“被刀刑不死者王绰。”贼曰:“汝不须藏,诸军尽知。”促往归家。从此得免此难。
昔有朱士衡,为性监恶,不敬三宝。为梁国左仆射,其妻常乐善,专持金刚经。其夫不在,正持金刚经次,其夫从外而归见,乃于妻手中夺得经卷,抛入火中;及至火灭,经亦不损。遂夫妻二人封收经卷,于佛前忏悔。
昔崔善冲为携州判官,遇反叛次,刺史被杀。善冲领二十余人,全弓剑走投昆明城。至夜,不知路处,善冲告兵士曰:“至心念佛。”冲自念金刚经。信马前行,忽见一火炬前引而行。行至数里,火灭无明,遂得达昆明城,皆是经力者也。
昔唐晏者,梓州凄县吏人也。常持金刚经,缘为事不谨,回被官中,行至遂州路,本县使人捕捉。晏空中闻有人声曰:“唐晏!汝急急去。”晏遂举头,见有一胡僧。晏即映树至心念经,捕者数十人对面不见,即免此难。
魏煦者秦人也。常持金刚经,冥使三度追不得,王鐣使来报且放汝。
李延者南阳郡人也。为德州县尉,一生持金刚经。每到持经时,有神光现。
昔窦氏夜患头痛,令婢厨中取火,言无。忽见阶前有一炬火,遂上阶来,如昼日,夫人头痛便愈。莫不精心已,此皆是常持金刚经力也。
更有持金刚经得验者挍多,文繁不具多载者也。
以此前件验之,假令有人将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者,不如流传此经功德最胜。若有人书写金刚经,受持读诵,亦令余人书写流布,譬如一灯燃百千万灯,幽冥皆照,明终不绝。若能抄写此文牓于寺壁上者,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
金刚一卷重须弥所以我皇偏受持
八万法门皆了达惠眼他心踰得知
比日谈歌是旧曲听取金刚般若词
开元皇帝亲自注至心顶礼莫生疑
此经能除一切苦发心天眼预观知
莫被无明六贼引昏昏中日执愚痴
世尊涅盘无量劫过去百亿阿僧只
国王大臣传圣教我皇敬信世间希
每月十斋断宰杀广修善业度僧尼
胎生卵生勤念佛勇猛精进大慈悲
厌见宫中五欲乐了知身相是虚危
一国帝主犹觉悟何况凡俗不思惟
昔日提娑是国主为求妙法舍嫔妃
苦行精勤大乘教身为奴仆何斯仕
今帝圣明超万国举心动念预观知
文武圣威遍天下万姓安宁定四夷
自注金刚深妙义蠢动含灵皆受持
护法神专善常应诸天赞叹不随宜
白象驰来敬寿寺宝车幡盖数重围
明僧手执香花引仙人驾鹤满空飞
八难回生极乐国五浊翻成七宝池
开元永定恒沙劫摩王外道总降依
万岁千秋传圣教犹如劫不拂天衣
只是众生多有福得逢诸佛重器时
金刚妙理实难诠一切经中我总悬
佛布黄金遍地满拟买只陀太子园
八部鬼神随从佛雁塔龙宫满化天
只树引枝承鸟语下有金砂洗足泉
食事持钵舍卫国广引众生作福田
世尊尔时无我相须菩提瞻仰受斯言
四果六通为上品龙宫受乐是生天
转轮圣王处仙位神武皇帝亦如然
又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肉得生天
尸毗舍身救鸠鸽阿罗汉身过及三千
阎浮众生恋火宅我皇引出遣生天
一切有情如赤子但是百姓悉皆怜
既得阿耨多罗果又共诸佛结因缘
百劫千生不退转功德无量亦无边
非但如影诸寺观十力世界亦如然
总是金刚深妙义弟子岂敢谩虚传
更多推荐
持诵《金刚经》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