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闲情李端阅读答案,本文共9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闲情李端阅读答案
闲情李端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释:
①芸:作者的妻子陈芸。 ②盍:何不。 ③踯躅zhí zhú: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 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案头瓶花不绝 ②觅螳螂蝉蝶之属
③不亦善乎 ④如其法行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
② 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本文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的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 ( )
②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 ( )
③ 从本文中叙述与描写中可知作者甘愿过一种从事艺术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 ( )
参考答案:
9、(1)断; 类; 好; 做
(2)①虫子跳跃而不受控制,哪里能够模仿(画中的草虫之法)呢?
②虫子有的抱着花梗,有的踩在叶子上,好像是活的一样。
(3)√ × √
篇2:《送李端》阅读答案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3分)
答: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2分)
答:
18.⑴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意近即可)⑵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7.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2分)
8.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悲 掩泪 (2分)
8. 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3分)
8.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2分)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3分)
9.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篇3:《送李端》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李端》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①?
注 ①风尘:指社会**。此句意为在**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3分)
答:
(2)结合全诗,写出尾联中“空相向” “何所期”所表达的`情感。(2分)
答:
参考答案
⑴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意近即可)
⑵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篇4:《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词语解释】
故关:故乡。
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
相向:相对。
风尘:纷乱的世境。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和人们**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3、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4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6分)
5后两联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状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5分)
参考答案:
4.(6分)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3分)
5.(5分)社会**,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3分)
二: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分)
2.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悲”为其关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是如何体现的。(5分)
3.诗歌前四句营造了具有怎样特点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试题答案:
1.(6分)故人渐行渐远,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留在旷野的只剩下自己,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我迈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3分)诗人描写的是一幅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1分)并于此表达出与友人告别时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2分)
2.(5分)首联交待送别时的环境,枯草寒风,友人别离,“悲”油然而生(同时由此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起到提挈全篇的作用);(1分)颔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寒云”“暮雪”尤其渲染了悲情;(1分)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表现了诗人深藏内心的身世之“悲”(与前面的惜别、伤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的高潮);(1分)尾联写到别离本不胜伤怀,想到身处战乱,与友人后会无期,“悲”更不自胜,以“悲”作结;(1分)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1分)
3.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意境(2分)。诗人送别友人时,故乡衰草遍地、四野苍茫、寒云笼罩、暮雪纷飞,这些景象都给人以苍凉萧瑟之感(3分)。
三: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试简析“少孤为客 早,多难识君迟”一句中“早”“迟”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5)试分析首联中“悲”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阴冷,凄清。悲凉,孤寂。
别时“寒云”“暮雪”,景物阴冷,凄清。友人伴寒云而去,诗人踏暮雪而归,心情悲凉,孤寂。意思相近即可。
(2)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答出一点得1 分,“孤”答为孤儿亦可。
(3)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空”意为徒然,徒然伤悲1 分,相见无期1 分。意思对即可。
(4)“早”说明诗人人生少孤很是不幸,又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迟”字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之感融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感情的高潮。此二字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增强了悲凉回荡之感。
(5)“悲”字是全诗的线索。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以“衰草”落笔,凄凉的景象充满悲凉的意味;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二字下笔沉重,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心境;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多难”仍紧扣一个悲字;第四联收束全诗,“掩泪”“风尘”仍归结到“悲”字上。
四:
【1】试赏析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之境。(3分)
【2】“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联系全诗分析诗人之“悲”。(4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写友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阴云密布,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诗人驻足目送,归来时已是暮雪霏霏。(1分)渲染出无限阴冷凄凉的环境气氛。(1分)烘托主客别离时依依惜别时的悲凉之情。(1分)
【2】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②送别友人之悲: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③自伤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挟持了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④社会**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有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五:
1.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 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3.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2分)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3分)
2.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3.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烘托),借“哀草遍地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
(2)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神情。
六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和人们**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D(C应为感叹自己,3分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2分)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达能力。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赏析: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
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
篇5:《闲情记趣》阅读答案
《闲情记趣》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6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①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②。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释:①荷瓣素心春兰:一种稀罕、名贵的兰花。②勃然:充满生机。③滚汤:开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能张目对日/诚宜开张圣听B.私拟作群鹤舞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又留蚊于素帐中/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D.兰坡临终时/未果,寻病终
1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3分)
(2)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3分)
13.从甲乙文段中,你看出沈复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乙文中兰花的遭遇,谈谈应怎样对待美的`事物。(5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11.(2分)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12.(6分)(1)果然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2)事后才知道(因为)有人想要分植兰花而没被允许,所以用开水浇灌烫死了它。
13.(5分)满怀童真童趣,善于观察生活,有浓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爱花成癖,对美好事物珍爱有加。对于美的事物,拥有时,应珍惜爱护;不能拥有,则应心怀美好之念,共同呵护,万不可辣手毁之。
大家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幼时所看到的另一个世界。
篇6:李端唐诗
李端唐诗锦集
1【关山月】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2【度关山】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3【巫山高(一作巫山高和皇甫拾遗)】李端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4【雨雪曲】李端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
5【春游乐】李端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6【山下泉】李端
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净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明朝更寻去,应到阮郎家。
7【送客赴洪州(一作送郑侍御)】李端
草色随骢马,悠悠共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在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8【与郑锡游春】李端
东门垂柳长,回首独心伤。日暖临芳草,天晴忆故乡。
映花莺上下,过水蝶飞扬。借问同行客,今朝泪几行。
9【送友人(一作送友人南游)】李端
闻说湘川路,年年古木多。猿啼巫峡夜,月照洞庭波。
穷海人还去,孤城雁与过。青山不同赏,来往自蹉跎。
10【题从叔沆林园】李端
阮宅闲园暮,窗中见树阴。樵歌依远草,僧语过长林。
鸟哢花间曲,人弹竹里琴。自嫌身未老,已有住山心。
11【送少微上人入蜀】李端
削发本求道,何方不是归。松风开法席,江月濯禅衣。
飞阁蝉鸣早,漫天客过稀。戴颙常执笔,不觉此身非。
12【雨后游辋川】李端
骤雨归山尽,颓阳入辋川。看虹登晚墅,踏石过青泉。
紫葛藏仙井,黄花出野田。自知无路去,回步就人烟。
13【同皇甫侍御题惟一上人房】李端
焚香居一室,尽日见空林。得道轻年暮,安禅爱夜深。
东西皆是梦,存没岂关心。唯羡诸童子,持经在竹阴。
14【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李端
潘安秋兴动,凉夜宿僧房。倚杖云离月,垂帘竹有霜。
回风生远径,落叶飒长廊。一与交亲会,空贻别后伤。
15【送客往湘江】李端
识君年已老,孤棹向潇湘。素发临高镜,清晨入远乡。
三山分夏口,五两映涔阳。更逐巴东客,南行泪几行。
16【送友人游蜀】李端
嘉陵天气好,百里见双流。帆影缘巴字,钟声出汉州。
绿原春草晚,青木暮猿愁。本是风流地,游人易白头。
17【送友人游江东】李端
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鸟声悲古木,云影入通津。
返景斜连草,回潮暗动蘋。谢公今在郡,应喜得诗人。
18【送乐平苗明府得家字】李端
本自求彭泽,谁云道里赊。山从石壁断,江向弋阳斜。
暮色随枫树,阴云暗荻花。诸侯旧调鼎,应重宰臣家。
19【过宋州】李端
睢阳陷虏日,外绝救兵来。世乱忠臣死,时清明主哀。
荒郊春草遍,故垒野花开。欲为将军哭,东流水不回。
20【茂陵山行陪韦金部(一作招金部韦员外)】李端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
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21【江上逢司空曙(一作岳阳逢司空文明,得关中书)】李端
共尔髫年故,相逢万里馀。新春两行泪,故国一封书。
夏口帆初落,涔阳雁正疏。唯当执杯酒,暂食汉江鱼。
22【逢王泌自东京至】李端
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
山峰横二室,水色映千门。愁见游从处,如今花正繁。
23【山中期吉中孚】李端
行人路不同,花落到山中。水暗蒹葭雾,月明杨柳风。
年华惊已掷,志业飒然空。何必龙钟后,方期事远公。
24【酬前大理寺评事张芬】李端
君家旧林壑,寄在乱峰西。近日春云满,相思路亦迷。
闻钟投野寺,待月过前溪。怅望成幽梦,依依识故蹊。
25【赋得山泉送房造】李端
泉水山边去,高人月下看。润松秋色净,落涧夜声寒。
委曲穿深竹,潺湲过远滩。圣朝无隐者,早晚罢渔竿。
26【宿兴善寺后堂池】李端
草堂高树下,月向后池生。野客如僧静,新荷共水平。
锦鳞沉不食,绣羽乱相鸣。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
27【忆皎然上人】李端
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
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
28【赠衡岳隐禅师】李端
旧住衡州寺,随缘偶北来。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
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唯当与樵者,杖锡入天台。
29【云阳观寄袁稠(一作元阳观寄元称)】李端
花洞晚阴阴,仙坛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捣药夜窗深。
石上开仙酌,松间对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
30【晚游东田寄司空曙】李端
暮来思远客,独立在东田。片雨无妨景,残虹不映天。
别愁逢夏果,归兴入秋蝉。莫作隳官意,陶潜未必贤。
31【题崔端公园林】李端
上士爱清辉,开门向翠微。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
野坐苔生席,高眠竹挂衣。旧山东望远,惆怅暮花飞。
32【早春雪夜寄卢纶兼呈秘书元丞】李端
闻君随谢脁,春夜宿前川。看竹云垂地,寻僧月满田。
熊寒方入树,鱼乐稍离船。独夜羁愁客,惟知惜故年。
33【早春夜集耿拾遗宅】李端
如何逋客会,忽在侍臣家。新草犹停雪,寒梅未放花。
衔杯鸡欲唱,逗月雁应斜。年齿俱憔悴,谁堪故国赊。
34【元丞宅送胡濬及第东归觐省】李端
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旧楚枫犹在,前隋柳已疏。
月中逢海客,浪里得乡书。见说江边住,知君不厌鱼。
35【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李端
游宦今空返,浮淮一雁秋。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
调膳过花下,张筵到水头。昆山仍有玉,岁晏莫淹留。
36【归山与酒徒别】李端
野客本无事,此来非有求。烦君徵乐饯,未免忆山愁。
红烛侵明月,青娥促白头。童心久已尽,岂为艳歌留。
37【冬夜寄韩弇(一作秋夜寄司空文明)】李端
独坐知霜下,开门见木衰。壮应随日去,老岂与人期。
废井虫鸣早,阴阶菊发迟。兴来空忆戴,不似剡溪时。
38【闻吉道士还俗因而有赠】李端
闻有华阳客,儒裳谒紫微。旧山连药卖,孤鹤带云归。
柳市名犹在,桃源梦已稀。还乡见鸥鸟,应愧背船飞。
39【韦员外东斋看花】李端
入花凡几步,此树独相留。发艳红枝合,垂烟绿水幽。
并开偏觉好,未落已成愁。一到芳菲下,空招两鬓秋。
40【边头作】李端
邠郊泉脉动,落日上城楼。羊马水草足,羌胡帐幕稠。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何事归朝将,今年又拜侯。
41【宿深上人院听远泉】李端
泉声宜远听,入夜对支公。断续来方尽,潺湲咽又通。
何年出石下,几里在山中。君问穷源处,禅心与此同。
42【茂陵村行赠何兆】李端
春天黄鸟啭,野径白云间。解带依芳草,支颐想故山。
人行九州路,树老五陵间。谁道临邛远,相如自忆还。
43【送友人还洛】李端
去国渡关河,蝉鸣古树多。平原正超忽,行子复蹉跎。
去事不可想,旧游难再过。何当嵩岳下,相见在烟萝。
44【送戴徵士还山】李端
柔桑锦臆雉,相送到烟霞。独隐空山里,闲门几树花。
草生杨柳岸,鸟啭竹林家。不是谋生拙,无为末路赊。
45【秋日旅舍别司空文明】李端
凉风飒穷巷,秋思满高云。吏隐俱不就,此心仍别君。
素怀宗淡泊,羁旅念功勋。转忆西林寺,江声月下闻。
46【旅舍对雪赠考功王员外】李端
杨花惊满路,面市忽狂风。骤下摇兰叶,轻飞集竹丛。
欲将琼树比,不共玉人同。独望徽之棹,青山在雪中。
47【送丁少府往唐上】李端
因君灞陵别,故国一回看。共食田文饭,先之梅福官。
江风转日暮,山月满潮寒。不得同舟望,淹留岁月阑。
48【赠李龟年】李端
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
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
49【送郭补阙归江阳】李端
东门春尚浅,杨柳未成阴。雁影愁斜日,莺声怨故林。
隋宫江上远,梁苑雪中深。独有怀归客,难为欲别心。
50【早春会王逵主人得蓬字】李端
今年华鬓色,半在故人中。欲写无穷恨,先期一醉同。
绿丛犹覆雪,红萼已凋风。莫负归山契,君看陌上蓬。
51【宿山寺思归】李端
僧房秋雨歇,愁卧夜更深。欹枕闻鸿雁,回灯见竹林。
归萤入草尽,落月映窗沉。拭泪无人觉,长谣向壁阴。
52【送客赴江陵寄郢州郎士元】李端
露下晚蝉愁,诗人旧怨秋。沅湘莫留滞,宛洛好遨游。
饮马逢黄菊,离家值白头。竟陵明月夜,为上庾公楼。
53【送客赋得巴江夜猿】李端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迟迟云外尽,杳杳树中生。
残月暗将落,空霜寒欲明。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54【秋日忆暕上人】李端
一从持钵别,更未到人间。好静居贫寺,遗名弃近山。
雨前缝百衲,叶下闭重关。若便浔阳去,须将旧客还。
55【寄上舍人叔】李端
车马朝初下,看山忆独寻。会知逢水尽,且爱入云深。
残雨开斜日,新蝉发迥林。阮咸虽别巷,遥识此时心。
56【送古之奇赴安西幕】李端
畴昔十年兄,相逢五校营。今宵举杯酒,陇月见军城。
堠火经阴绝,边人接晓行。殷勤送书记,强虏几时平。
57【送张芬归江东兼寄柳中庸】李端
久是天涯客,偏伤落木时。如何故国见,更欲异乡期。
鸟暮东西急,波寒上下迟。空将满眼泪,千里怨相思。
58【送丘丹归江东】李端
故山霜落久,才子忆荆扉。旅舍寻人别,秋风逐雁归。
梦愁枫叶尽,醉惜菊花稀。肯学求名者,经年未拂衣。
59【卧病寄苗员外】李端
故人初未贵,相见得淹留。一自朝天去,因成计日游。
月明应独醉,叶下肯同愁。因恨刘桢病,空园卧见秋。
60【送杨皋擢第归江东(一作送表丈杨皞)】李端
隋堤望楚国,江上一归人。绿气千樯暮,青风万里春。
试才初得桂,泊渚肯伤蘋。拜手终凄怆,恭承中外亲。
篇7:给一份闲情阅读
给一份闲情阅读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激发人的志趣;阅读,可以活跃人的思维……
打开书吧!书是浓缩的人生。
那些嘤嘤啼叫的文字,那些翩翩起舞的句子,那些对着你灵魂快乐呐喊的话语,在与你的交流中传递着生活的感悟,阐释着生命的哲理,演绎着自然的启示。
走进一本书,就是走进一个世界。
你需要拿着一张地图,带着一把开启城市大门的钥匙,循着一定的路径,以个性的方式走进文字中心,才能够领悟到词云雨雾背后的美丽。
生命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
阅读,可以看透自己,亦可看清他人。阅读社会,阅读生活,阅读自然,阅读心灵。读一朵茉莉,收获一天的心情;品一段秋风,拂去一季的燥热;赏一丛阳光,收获一年的温暖。读一首短诗,享受灵性清新;读一篇散文,体验喜怒哀乐;读一段历史,明细人生哲理。让阅读沉淀浮躁,让阅读在技巧中延伸,让阅读在品读中升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读书的方法都要求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要求我们必须“细嚼慢咽”,这就势必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然而,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时间就是分数,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未来。因而学生都不愿将太多时间花费在阅读上。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久而久之,大家的阅读也只是囫囵吞枣地走一遍罢了,根本不加深思,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因而在做题时,容易把文章主旨,作者目的,情感等搞错。这样,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了。
在酷热的夏季,满头大汗的你需要的是一杯清凉的矿泉水,因为它不仅可以帮你消暑降温,还能补充你体内缺少的水分。这就像考场里的“浅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着自己所需要的答案。然而在严寒的冬季,瑟瑟发抖的你需要的则是一杯温热的茶水,因为它不仅可以帮你祛寒,还可以帮你升温。这就像是闲暇时的“深阅读”,慢慢品尝作者的思想,方能获益。
读风,读月、读历史、读人生、读世界……
静静的给自己一份闲情,一点空间和一个读透的目标。人生的满分阅读,一定能实现生命质量的圆满提升。
篇8:李渔《闲情偶寄》节选阅读及答案
李渔《闲情偶寄》节选阅读及答案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 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 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 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 致:获得
B.得时闻鼓吹者 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
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
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 婵娟:指月亮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在卧榻之上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此其不宜于昼夜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 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 故忧愁思而作《离骚》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文章写鸟在白天有“虚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章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文末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4分)
(2)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4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 A(致:此指景致、情态,名词。)
12、答案10.C(C项:“者”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项:作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作介词,“把”。B项:作介词,表时间,“在” //作介词,表对象,“对,向”。D项:作连词,表转折,“但, 却” //“而”作连词,承接兼有因果关系,“于是”或“因而”之义。)
13、答案:D(此项有两错:一是作者认为种树之“不便”不是由于“树木无心”,而是因为“人无心”,如果“种树之初”“留一线之余天”则可避免;二是并非着意体现所谓“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14、(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2分)
译文:然而它单单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而”表转折,“宜”是适宜的意思,“未之察”属宾语前置句。各1分。而其独宜于晓之 故”译为“然而惟独它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亦可,但“听赏”没有补出,要扣1分;“察”译为“仔细观察”“审察”亦可。句意不畅酌情扣分。)
(2)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2分)
译文: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以”连词,相当于“用以”;“月轮”指“明月”; “则”作连词,相当于“那么”,各1分。“月轮”译为“月亮”,“出没”当作偏义复词译为“出现”亦可,不扣分;但“出没”译为“升起”要扣1分。句意不 畅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篇9:闲情记趣阅读题及答案
闲情记趣阅读题及答案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殊无意味(很,非常) 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D.各已陶然(熏陶)
20.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21.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8分)
答案
18.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2分,对三处2分,两处1分,一处不得分)
19.D(2分)
20.【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2分,表达流畅,意思符合即可)
21.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2分,答出两点即可)
更多推荐
闲情李端阅读答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