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巧设问题,让诗词课堂开满智慧之花论文,本文共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巧设问题,让诗词课堂开满智慧之花论文
巧设问题,让诗词课堂开满智慧之花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生诗词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特征找准问点,选准时机,巧设问题。并从四个方面逐一论述了问题情境在诗词教学中的创设。即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能顺利达到移情,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系统性及整合性等。
【关键词】:亲身体验发展过程兴趣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都展示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作用。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诗词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但综观中职诗词教学,往往会出现教师问题问了半天,下面却没有回应,学生或一头雾水或注意力根本没在教师这。原因主要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理解不了或问题本身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到底应该注意哪些才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呢?笔者认为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特征找准问点,选准时机。
一、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促成学习活动获取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中职学生对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只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是轻松、愉悦、积极的。
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中描写的人物周瑜,学生们比较熟悉。于是,我在讲下阕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吧?在你们印象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你喜欢他吗?于是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并积极回答起来。用这种方法营造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倍感亲切的情境,紧接着我又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词中也提到了周瑜,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评价周瑜的。这样,就使课堂顺利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再如在讲杜甫《登高》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我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现在正处于**年代,人民流离失所,你浑身是病、穷苦潦倒,与家人离散,好友也相继去世,心情会如何?”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紧接着我又问:“如果你一心想平定战乱,为国家出力,可却已经头发花白,年老体衰,在秋风瑟瑟的一天,看着曾经富有生命力的叶子纷纷落下,你心情又会如何?”这时,有的学生已经坐不住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设置,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并将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二、问题的提出要能顺利达成移情
诗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情感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内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我并不急于讲解作者的情思,而是先延伸了这样一个问题: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融在了每一个经历离别的人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大家说一说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离愁”的`诗词,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然后播放学生都很熟悉的张信哲的表现离愁别绪的伤感歌曲《白月光》:“白月光,照天涯的两端,在心上,却不在身旁”随着悠缓优美的旋律,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有的同学也跟着哼起这首歌,尽情体验着离别思念之情。之后我让学生试用语言把刚才想象和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使他们明白原来这就是“离愁”,这就是作者写《雨霖铃》表达的情感。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费劲口舌用抽象的语言去讲什么是“离愁”,问题的设置就已经让学生心领神会了这种情感,有“大音无声”的学习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注意整合性
从表面看,任何问题的创设似乎都是外在的,实际上,它是源于课文而又高于课文的。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当深入、细致地研究文本,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且又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来设置问题。例如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问了学生们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有过听某首歌而落泪的经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紧接着我又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那么诗人为什么在不知道她的遭遇之前便已经听出了声中之情?”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已经大致明白了一些,但还不确定,迫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于是开始认真阅读下文。最后经过讨论、总结,学生们明白了正是相同的境遇,诗人才听懂了琵琶曲中的无限情思,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可见,这些情境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自主收集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知识意义建构的全面检测。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注意和课文内容整合,力求达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理想效果。
四、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系统性
一首诗的学习或一堂课下来,往往需要回答很多的问题才能解决教学目标。问题与问题之间不可破碎、无连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从全局考虑,站在整篇文章的高度设计问题,使问题与问题之间自成系统,联系紧密。为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规律。如在教授现代诗歌《致橡树》第一部分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作者在这一部分用了几个意象?第二,作者对这些意象持什么样的态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第三,这一部分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爱情观?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层层深入,教学流程简洁、清晰、有层次感、有重点,设计独具匠心。
总之,语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发展水平,问题设置最好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从教材全局考虑,深入挖掘教材,使提出的问题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
篇2:让思维之树绽放智慧之花课堂语录
让思维之树绽放智慧之花课堂语录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这只猴子到最后为什么什么树也没栽成?
生1:这只猴子没有耐心。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栽成,是因为他没有耐心,性子太急了。
生3:我也认为这只猴子缺少耐心,不管是要等五年,还是更少一点的时间,都等不及。……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有一点补充,这只猴子没有栽成树,是因为他太没有主见了。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别人一说种哪种树要等的时间太长,他马上就拔掉这种树,改种别的树,就和《抬驴》中的那个老人一样。
师:你说得对!这只猴子太没有主见了。如果换了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喜欢吃桃子,我就会一心一意地去种桃树。
师:相信通过你辛勤地劳动,你一定会吃到最大最甜的桃子。就如何种树这个问题,你们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1:我会一心一意地去种梨树,经常给它浇水、施肥、捉虫子,让它快快成长。
师:你真细心。
生2:我想我会好好地去种杏树,等着将来吃杏子。
师:这个想法也不错。
生3:我会很有耐心地去种樱桃树,不管它有多难栽,总会栽活的!
师:你真有耐心,也很自信!相信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的!
生4: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意见。要是我每一种树都去好好地种,不像猴子那样拔了这种,栽那种,到时候不就有好多种水果可以吃了吗?
师:哇!你的想法太妙了!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生热烈鼓掌)大家已从猴子种果树失败的教训中,明白了好多道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更多推荐
巧设问题,让诗词课堂开满智慧之花论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