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堂道教哲学课后的思考,本文共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一堂道教哲学课后的思考

一堂道教哲学课后的思考

隆冬渐去,春意毕至,万物从隆冬里渐渐复苏,挣脱出来,抖擞精神,兴兴然,一片生机存焉.卢国龙教授的一堂道教哲学课,正像春天的气息一样给人灌注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深思……

作 者:陈理胜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道教  PKU英文刊名:CHINA TAOISM 年,卷(期): “”(4) 分类号:B9 关键词: 

篇2:道教生死哲学浅析

关于道教生死哲学浅析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重视人的生命,其教义的精华就在于教人怎样去争取肉身永存,成仙不死。探讨道教的生死智慧,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道教文化的内涵,而且对现实人生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道教的生命创造理论

道教中人从形而上的角度指出,人之生命来自於本源性的“道”,“道”往往等同於“元气”、“元气之根”,因而,“道”创造生命又表现为“元气”创造生命论。道门中人又认为,“道”、“元气”的人格化、神格化就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等,“道”、“元气”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至上神是一体两面的东西,那么,“道”、“元气”创造生命说通常又表现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创造生命说。同时应该指出,在道教中人看来,“道”、“元气”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至上神不是凭空从虚无中产生人以及万物的生命,它派生人类以及万物之生道门中人又从形而下的角度,从具体的个体生命诞生的角度指出,每一个具体的生命肇始于父精母血,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和合的胚胎孕育生长而成的,其中“先天之炁”在生命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个“先天之炁”贯注入母体,同母体内的胚胎陶融为一体,也不会有活泼泼的生命产生。

二、道教的和谐

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大背景中的道教理论与思想,同儒、道、释三家一样,在追求肉体成仙的终极理想的同时,也致力于追求人生的和谐状态。

道教的和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第三,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第四,人与神灵、神仙的和谐。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道教看来,人与自然万物皆出于“道”,蕴涵“道性”,并且自然界的生命都像人类一样,有情感、礼义、血性,乃至语言和思维。因而,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生存的权利,人类不应该将自身的价值凌驾于其它生命价值之上。道门中人又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彼此隔绝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能量与信息的互换,正是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中,人与自然维持着和谐状态。。

其次,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道教中人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渴望理想和谐的社会,他们曾今构想过和谐理想的社会景况。为了实现和谐之人生社会,道教首先强烈反对的是统治阶级肆意发动战争的行为,反对统治阶级滥杀平民的行为。同时,道教还强调,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必须要处理好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处理好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

再次,人自身身、心之和谐。在道教看来,生命降生之初,身心本是和谐、统一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欲望追求过多,才导致身、心失衡。那么,要恢复身、心和谐的状态,就必须依“道”而行,制伏欲心,保持无为、无欲。道教的修炼则是使身、心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平衡、和谐的方法。

最后,人与神仙、神灵的和谐,作为一种宗教形态,道教的人生和谐又包括人与神、神仙之间的和谐与统一。道教中人认为,人与神、神仙之间是存在着及其密切的联系和交往的,道教的人、神仙、神灵间的和谐关系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种和谐关系表现为神或神仙对於信道之士的救助,神、神仙常常帮助虔诚的道门中人解脱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厄、祸害与苦难,拯救他们入光明幸福之域。第二,人、神和谐之关系又表现为人之躯体往往就是神灵的居住之处所,这些居住于身中之神十分清楚人的善行恶为,因而能够根据人之善恶予以赏赐或惩罚,令人身体健康、百病不干、长寿久安,或者使人百疾缠身、灾祸重重、生命早夭。

三、道教的长生思想理论及实践

道教自始至终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希望人之生命能够尽可能的得到延续。在道教发展的`早期,道门中的诸多高道曾经试图炼制金丹大药,期望通过服食金丹大药以解决长生不死的难题。

道教又强调,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能否长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积善累德,进行道德修炼,那么,他必得长生且神仙可翼。道教中人还认为,通过饮食、存想、导引、服气、守一、房中等等修炼亦可令生命获得长生乃至得道成仙。在道教发展的中晚期,内丹术是道门中人最为看中的修炼方式,他们普遍认可内丹修炼对延续生命的神奇功效。

四、道教超越死亡理论

道教理论家建立了两条超越死亡的途径与方法。第一,道教理论家、实践家们面对死亡的威胁,建构了尸解技术,以期解决生命“死亡”问题。道门中人相信,通过“尸解”可以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获得永恒的生命。所谓 “尸解”,指的是道门中人通过虔心的修炼,按照一定的操作手段与程序,使个体的精神生命乃至肉体生命死而复生,获得新质,乃至转化为神仙的一种技术。道家《庄子·寓言》中所提到的“蜩甲”、“蛇蜕”即为道教“尸解”的前身现象。第二,道教理论与实践家们征服死亡,超越死亡的方法与智慧又通过道教中的某些斋醮活动折射出来,道教中的一部分斋醮仪式便是为生命超越死亡而设置的。道门中人试图通过这些法事活动来救度罪灵亡魂,使个体生命从幽暗地狱超拔而出,起死回生乃至得道为仙。道教认为,通过斋醮仪式可以招请神灵降临坛场,从而沟通人神关系,解决人生的种种困厄,乃至超度亡灵,征服死亡。不过,与“尸解”不同的是,道教中人凭藉种种斋醮仪式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大抵是指灵魂、精神的超越,而非指肉体本身对于死亡的逾越。

篇3:人工生命及其哲学思考

人工生命及其哲学思考

人工生命的概念是美国克里斯@朗顿首先提出来的.按朗顿自已的话说:“人工生命就是尽力像人工智能抓住和模仿神经心理学一样抓住和模仿进化.我不是要准确模仿爬行动物的进化,而是想在计算机上抓住进化的.抽象模型,为此展开实验.”①他的老师荷兰德解释道:人工生命类似人工智能,区别仅在于:人工生命是用计算机来模拟进化的基本生物机制和生命本身,而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来模拟思维过程②.

作 者:郝宁湘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政法系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1 关键词: 

篇4: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 ?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

[1] [2] [3] [4]

篇5: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 一般而言, 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 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 道教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发展所作的哲学贡献。关于道的哲学研究, 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 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道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 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教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气??⒕?纭⑷?埂⒕??瘛⒁约氨缰な┲魏屠矸ǚ揭┑壤砺奂笆导?鞒隽颂厥獾墓毕住F渲?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以上应为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长期国策。

总之,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中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中国道家哲学息息相关、与道教学者的身体力行的医疗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中医学尽管理论成熟, 门派众多, 在历史中所形成的医疗模式表明(以中医七大门派的理论为主), 其治法治则上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投以中草药物、以经方为主、时方验方为辅的医疗方法。在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当代,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当代哲学革命的完成, 中医学必将最后完成以道教医学为主体医疗模式的转向, 而这一转向是在近代就应完成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 致使这一工作无法进行。历史将表明, 厚西薄中是浅薄的。在当代中国文化热的国际大环境中尽快的完成这一工作, 使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重放异采, 中国的哲学和医学学者责无旁顾、任重道远。我们当以此共勉。

篇6: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

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作 者:黄海德 HUANG Haide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刊 名:东南学术  PKU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年,卷(期): ”"(5) 分类号:B958 关键词:宗教哲学   道教   佛学   中华文明  

篇7:“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有关“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的一生是由色彩交织而成的,有善良的白,沉静的蓝,热情的红,希望的绿和温柔的紫。它们散发出的光彩,则是我们的生命。

人的'一生也可以是那一杯香醇的酒,慢慢地享受,细细地品味,自然也可以韵出生命的味道。

当然,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我希望在我回顾生命的时候,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终生而伤情,更不会为留下遗憾而失落。

人的一生是多变的,也许你此时正在高级白领的办公室里享受咖啡,明天却因为某些事情而变成一个失业者;也许你此时是一个正愁找不到工作的伤心者,明天,说不定就有一个适合你的工作在向你说:Hi!还有那远在山区的孩子们,也许你们被大山挡住了视线,也许你们因为贫穷而和书本失之交臂,也许你们和父母生离死别,不要伤悲,不要怨恨生活,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放弃,燃起你生活的斗志。生活的磨练与敲打,会让你一个在逆境里长大的孩子多一份坚强。

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精彩在于生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于创造无数的奇迹。

更多推荐

一堂道教哲学课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