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对气温转变光纤断裂应急处理方案,本文共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应对气温转变光纤断裂应急处理方案

在我们目前的油田数据网络中,是以100Mbps以太网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双绞线的最大传输距离只有100米,很多二级单位的办公地点比较分散,而作为数据网络接入层设备一般也只有一个到核心层设备的上行千兆光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光纤收发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通过光纤来延伸以太网的传输距离,

钻井管子站作为钻井公司的下属单位,由钻井信息中心为其分配IP地址,通过通信公司所提供的二层透明链路,从白碱滩ZXR 10 3904交换机传至克拉玛依ZXR 10 T64G交换机,通过光缆把数据传到克市管子站机关,再从管子站机关通过光纤收发器和光缆把数据传至克市管子站。

光缆发生断裂

今年年初接到管子站生产区用户申告无法正常上网的消息,我们首先检查为用户提供的二层链路,在T64G配置了一个端口划分在管子站VLAN中,ping管子站的网关能ping通,表示从T64G至钻井信息中心的链路都是正常的。接下来查T64G至管子站机关这一段,检查两端的光纤收发器一切正常。

最后我们把怀疑点放在了管子站机关与管子站生产区这一段上。这条单模光缆全长2.4公里,从管子站机关光纤收发器上看RX(收光)灯亮,TX(发光)灯不亮,ACT灯偶尔闪,管子站生产区光纤收发器RX(收光)灯不亮,TX(发光)灯亮,ACT灯不亮,表示管子站生产区只有发信号没收信号。于是,我们在两端把收发光纤都互相交换,现象是管子站机关RX灯不亮,TX灯亮,管子站生产区RX灯亮,TX灯不亮。因此我们判断有一芯光缆出现故障。

该光缆走的是地下管道,两端作引上,人为损坏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判断两端光终端盒或尾纤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于是重新熔接尾纤,做两端的终端盒,

做完后用红光笔测试,两芯都能够收到光,表示终端盒、尾纤、光缆均正常。

接上光收发器后,两端的光收发器的收光灯都不亮。用光源和光功率计测试两芯光纤都不通。对于这个故障现象我们感到很奇怪,一般来说红光笔能够测通,光缆肯定没有问题,而现在红光笔能够测通,但用光表却测不通。我们用红光笔和光表再次测试,现象照旧。

为了解决这个故障,我们借来OTDR(光时域测试仪)测试,从管子站机关看故障点在2.4公里处,从管子站用户端测试,故障点在50米处,于是我们顺着光缆检查,发现暗井中光缆引上的部分结有冰块,敲开冰块后发现光缆有裂痕,我们推测有水渗入光缆后冻成了冰,冰把缆芯挤裂,因为有冰,红光笔发出的650nm的荧光可以穿过,而光源和光功率计1310nm的激光被折射,所以导致用红光笔可测通,用光表却测不通的现象。

更改网络结构

因为当时是冬天,无法在暗井内熔接光缆,为了不耽误用户的工作,必须尽快抢通电路。从管子站机关至管子站生产区之间距离约2.4公里,要实现远距离的以太网接入有三种方法:光纤、无线、SDSL以太网网桥。光纤中断不能使用,无线设备价格高而且受天气、外界干扰信号影响大,SDSL以太网网桥设备可以利用音频电缆提供最远2.51公里最高2Mbps的传输速率,且成本低廉,因此对网络拓扑进行了更改,使用电话电缆提供了一条2Mbps的临时数据链路,解决了用户的需求。

从管子站机关至钻井信息中心的链路保持不变,在管子站机关与生产区间各安装一台SDSL以太网网桥,SDSL以太网网桥使用两根电缆线互连。由于距离较远,在管子站机关和生产区之间跳通4根电话电缆,经测试单根电缆的电阻为770欧姆,用两根并成一根接在SDSL网桥上,网桥加电后外线灯正常,再用网线将两端的网桥连接到交换机上。在生产区用计算机ping钻井信息中心的网关,可以ping通。这样用电缆连接暂时解决了用户当时的上网问题。

天气转暖时,我们把暗井内被挤裂的缆芯熔接上,光缆链路又恢复了正常。这是一起不常见的光缆故障。

篇2:海口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理及应对方案

海口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理及应对方案

1.1 编制目的

1.1.1 为建立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保障和防控体系,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预案。

1.1.2 本预案是指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依据。

1.2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3 工作原则

1.3.1 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社会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1.3.2 依法规范。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与实施,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与有关政策相衔接,与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要按照有关程序制定、修订应急预案;要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预案。

1.3.3 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市人民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一般严重(Ⅳ级)、比较严重(Ⅲ级)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其指挥权限。

1.3.4 资源整合。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明确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牵头部门及其职责和权限,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军队、武警部队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充分发挥民兵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更多推荐

应对气温转变光纤断裂应急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