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17层以上等级最优,本文共7篇,希望您能喜欢!

篇1: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17层以上等级最优

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17层以上等级最优

邀请407名居住在北京13个区县的志愿者,向他们发放清华自行研发的便携式PM2.5检测盒,由志愿者上传了累计11万个小时、在各种条件下的室内PM2.5数据,然后统计分析出调研报告,昨天,清华大学发布了去年冬季用这种方式得出的首个室内PM2.5污染大数据调研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室内污染状况研究的空白。

室内PM2.5浓度通常是室外的2/3

调研结果显示,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1/3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 等级(大于每立方米75微克)。

研究发现,在总体平均意义上,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即室内是室外的三分之二,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

同时,随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内外浓度比值呈现下降趋势。

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

调研报告显示,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等级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优于小于500米。志愿者的采样点按楼层分为1至8层、9至16层、17层以上三类。对比可以看出,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PM2.5浓度区间中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

而对于另外两类楼层高度,在室外PM2.5浓度在每立方米200微克以内时,1至8层室内浓度值较高;在室外浓度为每立方米200至400微克时,9至16层室内浓度值较高。统计可以看出,楼层越高,室内外空气质量的比值越低,而且随着楼层的升高,建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保护作用也逐渐提高。

烹饪、吸烟短期影响室内环境

调研还发现,除了室外空气质量,人的行为也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明显作用;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另外,烹饪、吸烟、打扫和其他增尘行为也会对室内PM2.5浓度引起明显波动。

此外,志愿者的吸烟、烹饪、打扫等行为也会引起室内PM2.5浓度的短期峰值。

篇2: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

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

邀请407名居住在北京13个区县的志愿者,向他们发放清华自行研发的便携式pm2.5检测盒,由志愿者上传了累计11万个小时、在各种条件下的室内pm2.5数据,然后统计分析出调研报告。昨天,清华大学发布了去年冬季用这种方式得出的首个室内pm2.5污染大数据调研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室内污染状况研究的空白。

室内pm2.5浓度通常是室外的2/3

调研结果显示,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1/3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 等级(大于每立方米75微克)。

研究发现,在总体平均意义上,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即室内是室外的三分之二,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同时,随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内外浓度比值呈现下降趋势。

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

调研报告显示,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等级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优于小于500米。志愿者的采样点按楼层分为1至8层、9至16层、17层以上三类。对比可以看出,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pm2.5浓度区间中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

而对于另外两类楼层高度,在室外pm2.5浓度在每立方米200微克以内时,1至8层室内浓度值较高;在室外浓度为每立方米200至400微克时,9至16层室内浓度值较高。统计可以看出,楼层越高,室内外空气质量的`比值越低,而且随着楼层的升高,建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保护作用也逐渐提高。

烹饪、吸烟短期影响室内环境

调研还发现,除了室外空气质量,人的行为也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明显作用;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另外,烹饪、吸烟、打扫和其他增尘行为也会对室内pm2.5浓度引起明显波动。

此外,志愿者的吸烟、烹饪、打扫等行为也会引起室内pm2.5浓度的短期峰值。

篇3:清华发布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

清华发布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 结果显示PM2.5吸入量室内占八成 办公室空气质量更好

17层以上室内环境更清新

法制晚报讯(记者 马晓晴)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清华大学发布了首个室内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由于现代人在室内所处时间普遍长于室外,人均室内PM2.5总量和吸入剂量为室外的四倍。办公室内的空气质量优于家中,17层以上的室内PM2.5等级最好。使用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能起到明显作用。

说明 在北京13区县取得11万小时数据

本次调研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在11月14日至1月30日期间,调研组共获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 PM2.5数据,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数据 室内PM2.5吸入量是室外四倍

调研期间,志愿者日均面对的PM2.5总量(室内外总和)为每小时.6微克/立方米,每人每天吸入PM2.5的剂量为787.3微克。

其中室内PM2.5总量和人均吸入剂量,约占到每日总量的80%以上,是室外的四倍。“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日均约20个小时都待在室内。”该调研项目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张林说。

结果显示,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属于轻度污染。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 等级(大于75微克/立方米)。

研究发现,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PM2.5浓度的比值为0.67,而随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内外PM2.5浓度比值呈下降趋势,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因此室外污染程度高时,要尽量在室内活动。”张林说。

此外,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PM2.5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家中有很多污染源,如烹饪、吸烟等。而办公室通常会有中央空调,这对降低PM2.5浓度有很大帮助。”张林说。

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张林解释,扬尘主要集中在中低层,且高层的大气对流较好。

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更好。“主干道上的汽车尾气排放增加了PM2.5的浓度。”张林说。

净化器、中央空调能明显改善空气质量

张林表示,人的主动行为是影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明显作用。”他说,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

室外PM2.5监测值低于75微克/立方米(良以上)时,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而在室外PM2.5监测值高于150微克/立方米(重度污染以上)时,开窗通风则成为室内空气质量的破坏因素。

另外,烹饪、吸烟、打扫和其他增尘行为也对室内PM2.5浓度有明显的影响。

未来 将探究PM2.5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张林表示,现代人长时间足不出户,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人们通常可以通过肉眼观测雾霾强度、上网查看PM2.5官方监测值等方式获知室外空气质量,并据此采取防护措施。

但对于室内PM2.5浓度,由于房屋面积有限,无法进行直观的能见度判断。再加上室内环境差异性较大,专业PM2.5检测设备庞大昂贵,难以进行普遍实时的监测,这使得人们一直缺乏对于室内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研究。

他介绍,本次调研向志愿者发放清华团队研发的便携式PM2.5检测设备,可实时采集不同建筑环境中的PM2.5浓度数据。“我们还会与医学专家合作,基于大样本量数据,探究PM2.5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篇4: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4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发布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室内PM2.5的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能够达到室外的四倍。报告还显示,17层以上楼层室内PM2.5等级最优。

经过四个月的调研,研究团队收集了北京407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结果显示:在 月到今年2月期间,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平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在33%的时间为污染,22%为良,45%为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说,研究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室内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四倍。

张林:现代人大概在室内停留20小时,在室外停留4小时。这就意味着室内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是室外的四倍。

研究还发现,建筑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办公环境的室内空气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高于17层的空气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比小于500米的略优。

张林:当室外空气比较好的时候,内外比是1.33,严重污染时,就变成了0.65,说明当室外空气差时,建筑会对人产生保护。

如何让室内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张林说,人的主动行为是影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

张林:首先中央空调的开启与否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开启空气净化的内外比有接近一倍的差,这也提示我们在重污染天采取一些主动地积极有效的方式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篇5: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

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4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发布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室内PM2.5的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能够达到室外的四倍,报告还显示,17层以上楼层室内PM2.5等级最优。

经过四个月的调研,研究团队收集了北京407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结果显示:在11月到今年2月期间,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平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在33%的时间为污染,22%为良,45%为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说,研究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室内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四倍。

张林:现代人大概在室内停留20小时,在室外停留4小时。这就意味着室内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是室外的.四倍。

研究还发现,建筑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办公环境的室内空气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高于17层的空气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比小于500米的略优。

张林:当室外空气比较好的时候,内外比是1.33,严重污染时,就变成了0.65,说明当室外空气差时,建筑会对人产生保护。

如何让室内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张林说,人的主动行为是影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

张林:首先中央空调的开启与否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开启空气净化的内外比有接近一倍的差,这也提示我们在重污染天采取一些主动地积极有效的方式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篇6:清华大学发布首个室内PM2.5污染大数据调研报告

清华大学发布首个室内PM2.5污染大数据调研报告

xx月xx日,清华大学发布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室内pm2.5吸入量为室外的4倍。调研还发现,办公室的空气质量优于家中。

该调研共获得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

室内pm2.5吸入量占八成

调研结果显示,在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属于轻度污染水平,且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室内空气处于污染状态,即pm2..5大于75微克/立方米。

研究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告诉记者,根据采集数据计算,志愿者日均面对的pm2.5总量为每小时20xx.6微克/立方米,一个人每天吸入肺中的污染物总量累计达到787.3微克,其中室内pm2.5的吸入量占每日总量的8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一天中有大约20小时是在室内,只有4小时在室外。”张林说,室内的pm2.5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

17楼以上室内空气更好

调研还发现,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pm2.5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张林说,建筑因素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pm2.5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家中有很多污染源,如烹饪、吸烟等,而办公室通常有中央空调,对降低pm2.5浓度有很大帮助。”

而在同一栋楼中,17层以上的楼层,室内pm2.5等级更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空气质量则相对更好。这主要是因为高空层的大气流动性更好,主干道则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

烹饪吸烟助长pm2.5

张林同时透露,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明显作用,而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当室外pm2.5浓度低于75微克/立方米时,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但当室外pm2.5浓度高于150微克/立方米时,开窗通风则会恶化室内空气质量。另外,烹饪、吸烟、打扫和其它增尘行为也会对室内pm2.5产生波动影响。

数据来源

407名志愿者11万小时数据

本次“北京室内环境pm2.5调研行动”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等联合发起。在两个半月时间内,调研组共获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全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数据采集使用的是清华团队自行研发的基于云端校准技术的pimi便携式pm2.5检测设备,通过对比发现,便携设备采集的数据与本市监测站点的官方数据存在约10%的误差。

据了解,此次研究是清华大学的自主行为,是基于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目前,他们还没有和环保等部门沟通过这个研究。而此次调研活动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他们还将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展开合作,基于大样本量数据,探究pm2.5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专家观点

室内污染源多不排放pm2.5

针对清华大学室内pm2.5的研究报告,记者采访了多名环保领域的`专家。多名专家表示,室内本身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家具、地板等产生的气态污染物,包括甲醛、挥发性有机物等,还有细菌等一些飘尘,除了做饭会产生少量pm2.5以外,室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产生pm2.5的。室内的颗粒物主要是通过大气传输的,关注大气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其实就可以知道室内空气质量的大致情况。

对于楼层高空气质量更优的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就颗粒物污染来说,在大气层里高低之间的浓度差异是不大的,就人类活动范围来说,这种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专家表示,目前楼层高度和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污染物浓度在高度上的垂直分布,一定程度取决于气象条件。静稳条件下,近地面由于受到扬尘等影响,污染物浓度确实较高。但在距离地面约800米的混合层内,pm2.5浓度比较均匀;约300米左右是个分界点,300米以下pm2.5浓度稍高,300米以上稍低。

篇7:PM2.5调研报告:室内浓度约为室外三分之二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室内PM2.5吸入量为室外的4倍。

本次调研于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1月30日开展,由407名志愿者采集了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北京13个区县的 7703个检测点。调研发现,在总体平均意义上,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即室内是室外的三分之二,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同时,随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内外浓度比值呈现下降趋势。

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等级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优于小于500米。志愿者的采样点按楼层分为1至8层、9至16层、17层以上三类。对比得出,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PM2.5浓度区间中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

报告显示,除了室外空气质量,人的行为也将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了明显作用;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此外,吸烟、烹饪、打扫等行为也会引起室内PM2.5浓度的短期峰值。

针对此份报告的结论,多位环保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室内本身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家具、地板等产生的气态污染物,包括甲醛、挥发性有机物等,还有细菌等一些飘尘,除了起油锅会产生少量PM2.5以外,室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产生PM2.5,室内的颗粒物主要通过大气传输。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段玉森认为,污染物浓度在高度上的垂直分布,一定程度取决于气象条件。静稳条件下,近地面由于受到扬尘等因素的影响,污染物浓度较高。就颗粒物污染来说,在大气层里高低之间的浓度差异不大。

更多推荐

首个室内PM2.5调研报告:17层以上等级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