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帝台春,帝台春李甲,帝台春的意思,帝台春赏析,本文共1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帝台春
帝台春
〖宋词〗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词中以潇洒风流的情致,抒写了春晚怀旧之情。
上片首句起笔不凡为写春愁作了有力的烘托、渲染。“萋萋”句极写芳草之盛,“絮”而曰“暖”,“红”而称“乱”“草长花飞,触眼一片暮春景象。至此”春愁“二字便呼之欲出。絮飞花落而使人愁,本是寻常蹊径,而这里说花絮知人春愁,从对面落笔。
“无力”二字双关,既状人之恹恹愁情态,也写花絮飘坠时轻柔形象,似亦知人之懒乏无力而有意相陪者,情思深婉。
以下三句,写往日的欢娱。凤城即京城。北宋汴京寒食清明节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七)“拾翠侣”本于曹植《洛神赋》:“尔乃众灵(神)杂,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这里是指一同游春的一位歌儿舞女,“盈盈”是说她的风姿仪态美好。这两句只说得一件事,而诸般风流缱绻,已言外。上片结末三句,词意陡转,由美好的回忆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仍接应“春愁”。一样逢春,不同滋味,对比强烈。词之上片,采用忆昔比今的.手法,道出了春愁生发的原因。
过片四句,承上浓墨重彩地描绘春愁的具体情状。“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四个三字句,句句用韵,如冰霰降地,淅沥有声。此十二字四句,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总之为一意,以言愁,泪亦是愁的表现也。两组之中,“愁”的一组,“旋释”是虚,“还织”是实;用“织”字,是言愁似网困人,无可遁逃。“泪”的一组,“暗拭”于前,已藏“滴”字:“偷滴”随之,“滴”且不已:“暗”字“偷”字,又写出独自伤心无人与诉情景。总言愁不可解,悲不可遏,下字既精炼,又绵密。人此四句全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施辞采,不用典实,俞陛去《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按:俞书此首作南唐中主李Z词)评云:“转头四句皆三字一句,且多仄韵,节短而意长。论情致则婉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
以下三句:“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谩,徒也,空也。倚数远望,不见伊人,直至黄昏。暮云凝碧,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而隐含其下句“佳人殊未来”。然而这不是有约而不来,也不是知其所盼其或来而竟无有。两人的关系是已经离绝了的,所谓“拚则而今已拚了”,自己何尝不知道;之所以仍痴痴远望者,是又所谓“忘则怎生便忘得”也。两句中有多少追思,深海,失落感,牵惹意,“暮云凝碧”这样典雅的句子之后,出此又白又浅的语言表述之,而又觉其甚为和谐,才人笔下,竟无所不可。明人潘游龙云:“‘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古今诗余醉》)结拍“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全词思如流水,至此水到渠成,符合人物感情发展的逻辑,使全词情节上又进了一步。
【鉴赏】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篇2:李甲——《帝台春》
【年代】:宋
【作者】:李甲——《帝台春》
【内容】: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作者】:
李甲(?-?) 字景元,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善画翎毛。元符中武康令。《全宋词》收其词九首。
【注释】: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拾翠侣:一起游春的情侣。
凤城:京城。
漫:徒然。
拚:割舍、舍弃。
鳞鸿:鱼雁,古谓鱼雁可传书。
【赏析】:
此词上片写春愁及勾起春愁之由,下片写愁不可解,欲罢不能。俞陛云:“转头四句皆三字一句,且多仄韵,节短而意长。论情致则婉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拚则”二句,词意极浅,而含蕴极深。
篇3:李甲:帝台春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
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
也似知人,
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
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
海角逢春,
天涯为客。
愁旋释,
还似织;
泪暗拭,
又偷滴。
漫倚遍危栏,
尽黄昏也,
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今已拼了,
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
试重寻消息。
赏析:
这首词写暮春时节对远在天涯情人的思念。上片点出春愁,写了春愁触发的原因。“芳草”五句以芳草、暖絮、乱红诸意象组合成一幅碧草丛茂,柳絮送暖、落红纷乱的暮春景象;“似知人”者,乃以移情手法赋予无情之物柳絮落红以人的情感;絮飞花落而使人愁,本是寻常蹊径,而这里说花絮知人春愁,从对面落笔。“无力”二字双关,既状人之恹恹愁悴情态,也写花絮飘坠时的轻柔形象。“忆得”五句忆昔比今。下片具体写相思愁情。“愁旋释”四句以愁、泪生情,愁情乍消,旋又愁绪交织;悲泪暗拭,又悄然滴落,表现出愁情之深长难禁。“漫伫立”三句点明词人倚栏伫望之地,暗示空望暮云凝愁,却不见佳人倩影娇踪,流露出不尽的怅惘。“拼则”四句直抒胸臆,剖诉了词人对相思春愁拼而难忘的复杂心态。全词融情入景,移情于物,写春晚怀旧之情,徐徐道来,设想新奇,是一首颇具特色的长调词作。
篇4:帝台春诗词鉴赏
帝台春诗词鉴赏
生平简介
「李甲」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一云:“李景元,元符中,武康令。”词存九首,见《乐府雅词》卷下。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得盈盈恰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李甲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词。词中以潇洒风流的情致,抒写了春晚怀旧之情。
上片首句起笔不凡为写春愁作了有力的烘托、渲染。“萋萋”句极写芳草之盛,“絮”而曰“暖”,“红”而称“乱”“草长花飞,触眼一片暮春景象。至此”春愁“二字便呼之欲出。絮飞花落而使人愁,本是寻常蹊径,而这里说花絮知人春愁,从对面落笔。
“无力”二字双关,既状人之恹恹愁情态,也写花絮飘坠时轻柔形象,似亦知人之懒乏无力而有意相陪者,情思深婉。
以下三句,写往日的欢娱。凤城即京城。北宋汴京寒食清明节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七)“拾翠侣”本于曹植《洛神赋》:“尔乃众灵(神)杂,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这里是指一同游春的'一位歌儿舞女,“盈盈”是说她的风姿仪态美好。这两句只说得一件事,而诸般风流缱绻,已言外。上片结末三句,词意陡转,由美好的回忆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仍接应“春愁”。一样逢春,不同滋味,对比强烈。词之上片,采用忆昔比今的手法,道出了春愁生发的原因。
过片四句,承上浓墨重彩地描绘春愁的具体情状。“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四个三字句,句句用韵,如冰霰降地,淅沥有声。此十二字四句,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总之为一意,以言愁,泪亦是愁的表现也。两组之中,“愁”的一组,“旋释”是虚,“还织”是实;用“织”字,是言愁似网困人,无可遁逃。“泪”的一组,“暗拭”于前,已藏“滴”字:“偷滴”随之,“滴”且不已:“暗”字“偷”字,又写出独自伤心无人与诉情景。总言愁不可解,悲不可遏,下字既精炼,又绵密。人此四句全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施辞采,不用典实,俞陛去《五代词选择》(按:俞书此首作南唐中主李璟词)评云:“转头四句皆三字一句,且多仄韵,节短而意长。论情致则婉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
以下三句:“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谩,徒也,空也。倚数远望,不见伊人,直至黄昏。暮云凝碧,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而隐含其下句“佳人殊未来”。然而这不是有约而不来,也不是知其所盼其或来而竟无有。两人的关系是已经离绝了的,所谓“拚则而今已拚了”,自己何尝不知道;之所以仍痴痴远望者,是又所谓“忘则怎生便忘得”也。两句中有多少追思,深海,失落感,牵惹意,“暮云凝碧”这样典雅的句子之后,出此又白又浅的语言表述之,而又觉其甚为和谐,才人笔下,竟无所不可。明人潘游龙云:“‘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古今诗余醉》)结拍“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全词思如流水,至此水到渠成,符合人物感情发展的逻辑,使全词情节上又进了一步。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篇5:帝台春·芳草碧色
宋代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译文
春草碧绿,郁郁葱葱,长满了南面的大路。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
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密网般罩住心胸。溢出的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不知不觉再次溢涌。我焦躁不安,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倚凭。过尽了整个黄昏,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合在一起,天边一片昏暝。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生,如今已经下了决心。但要忘记她,这辈子却万万不能。我还要痴情地询问鱼雁,试探着询问她的信息和行踪。
注释
盈盈拾翠侣:体态丰盈、步履轻盈的踏青拾翠的伴侣。
凤城:指京城。
鳞鸿:即鱼雁。相传鱼雁可以传书。
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多指人的风姿仪态。“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谩”,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篇6:《帝台春》古诗鉴赏
原文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词中以潇洒风流的情致,抒写了春晚怀旧之情。
上片首句起笔不凡为写春愁作了有力的烘托、渲染。萋萋句极写芳草之盛,絮而曰暖,红而称乱草长花飞,触眼一片暮春景象。至此春愁二字便呼之欲出。絮飞花落而使人愁,本是寻常蹊径,而这里说花絮知人春愁,从对面落笔。
无力二字双关,既状人之恹恹愁情态,也写花絮飘坠时轻柔形象,似亦知人之懒乏无力而有意相陪者,情思深婉。
以下三句,写往日的欢娱。凤城即京城。北宋汴京寒食清明节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七)拾翠侣本于曹植《洛神赋》:尔乃众灵(神)杂,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这里是指一同游春的一位歌儿舞女,盈盈是说她的风姿仪态美好。这两句只说得一件事,而诸般风流缱绻,已言外。上片结末三句,词意陡转,由美好的回忆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仍接应春愁。一样逢春,不同滋味,对比强烈。词之上片,采用忆昔比今的手法,道出了春愁生发的原因。
过片四句,承上浓墨重彩地描绘春愁的具体情状。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四个三字句,句句用韵,如冰霰降地,淅沥有声。此十二字四句,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总之为一意,以言愁,泪亦是愁的表现也。两组之中,愁的一组,旋释是虚,还织是实;用织字,是言愁似网困人,无可遁逃。泪的一组,暗拭于前,已藏滴字:偷滴随之,滴且不已:暗字偷字,又写出独自伤心无人与诉情景。总言愁不可解,悲不可遏,下字既精炼,又绵密。人此四句全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施辞采,不用典实,俞陛去《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按:俞书此首作南唐中主李璟词)评云:转头四句皆三字一句,且多仄韵,节短而意长。论情致则婉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
以下三句: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谩,徒也,空也。倚数远望,不见伊人,直至黄昏。暮云凝碧,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而隐含其下句佳人殊未来。然而这不是有约而不来,也不是知其所盼其或来而竟无有。两人的关系是已经离绝了的,所谓拚则而今已拚了,自己何尝不知道;之所以仍痴痴远望者,是又所谓忘则怎生便忘得也。
两句中有多少追思,深海,失落感,牵惹意,暮云凝碧这样典雅的句子之后,出此又白又浅的语言表述之,而又觉其甚为和谐,才人笔下,竟无所不可。明人潘游龙云:‘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古今诗余醉》)结拍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全词思如流水,至此水到渠成,符合人物感情发展的逻辑,使全词情节上又进了一步。
篇7:《帝台春》古诗鉴赏
芳草碧色,萋萋遍面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伫立倚遍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注释
①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谓“琵琶有帝台春”此调仅此97字双调一体。全首韵脚属第十七部入声“陌”、“锡”、“职”通韵。
②“芳草”句:语出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写春日离别时的景色。
②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的叫“阡”,东西方向的叫“陌”。
③乱红:飘落的花瓣。
④盈盈:指年轻女子风姿绰约。拾翠侣:语本曹植《洛神赋》,此指巧遇同游的年轻歌女。
⑤凤城:此指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寒食:指寒食节。
⑥旋:很快,随即。
⑦漫:空自地,白白地。
⑧暮云凝碧: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句意。写黄昏日暮佳人不见。
⑨拼:割舍。
⑩怎生:怎么能。
鳞鸿:即鱼、雁,古有鱼雁传书的故事,常用来代指书信的使者。
参考译文
春草长满了南面的大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渌港,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
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密网般罩住心胸。溢出的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不知不觉再次溢涌。我焦躁不安,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倚凭。过尽了整个黄昏,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合在一起,天边一片昏瞑。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生,如今已经下了决心;但要忘记她,这辈子却万万不能。我还要痴情地询问鱼雁,试探着询问她的信息和行踪。
赏析
《帝台春·芳草碧色》是宋代李甲的一首伤春词,是写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面对眼前的美好春光,不禁回忆起往日的情怀。上片先由眼前的春光转而回忆当年与佳人于寒食节携手春游,共赏凤城春色,再由远及近回到现实中,写到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烟消云散了,而自己已是天涯倦客;下片一气贯注,渲染强烈的相思之情。“拚则”两句似浅实深,深受后人的喜爱。全词词意极浅,含蕴却深,多少追悔、失落、怅望、牵萦尽在其中,意蕴无穷。
艺术手法上,该词生动逼真,情致哀婉,选词用语,庄谐相间。
这是一首借春景写伤离隔绝之情的作品,仅此一点便不同于一般的伤春寄情之作。上阕由景人情叙事,下阕绝少写景,直抒其情,依然质朴精炼,感人至深。
上阕起句即写眼前所见春景:芳草萋萋,绿遍山野。这是以春景起兴。茂盛的春草与词人心中的离情苦恨正相契合,同样无边无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描写的正是此情此景。紧接着,作者由寓情于景描写春草转而遗貌取神描绘花絮,摈弃了春花柳絮撩人愁思的写法,而是直接描绘一种神韵:它们“也知春愁”,所以悠然飘落之中又有一种“无力”的轻愁。花也人也,人的苦情之状毕现眼前。“忆得”几句交代了作者伤春的具体原因。《东京梦华录》这样描绘汴京的寒食节:“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当年的巧遇欢聚与而今的只身飘泊天涯两相对照,叹良辰不再,佳人难遇,倍增伤感。
下阕首句则写作者在追忆之中的情状。四个三字句,句短韵密,语促情深,读来如急雨催花发,散珠落玉盘,韵味凄楚无穷,比“剪不断,理还乱”的空自感叹更有感染力。作者在强烈的孤寂愁苦之情的驱使下登高远望,所见“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拼则”几句对仗工稳,语极浅白,情却深挚:已经拼命割舍却怎么也割舍不了,难以忘怀之下只有“试重寻消息”了。作者用俗俚之语却充分描绘出了理智与情感相交织,放弃与追求、希望与失望相反复,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痛苦。情感抒发的细腻丰富、凄楚动人,自然显露出作者执著忠贞的品格。
全词紧紧围绕“春愁”写景、叙事、摹状,生动逼真,情致哀婉。选词用语,庄谐相间。尤以四个三字句,精炼自然,实为不可多得的妙语。
篇8:帝台春,帝台春李甲,帝台春的意思,帝台春赏析
帝台春,帝台春李甲,帝台春的意思,帝台春赏析 -诗词大全
帝台春作者:李甲 朝代:宋 体裁:词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伫立、倚遍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注释】 ①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为首饰。后泛指女了踏青游春。
②凤城:京城。
③鳞鸿:即鱼雁。古人说鱼雁可以传书。【译文】春草葱葱,风中花朵飞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我满怀心事,一脸倦容。回忆起那知心的人儿,美丽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有春风吹拂中,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终日笑语不断。可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孤苦伶仃。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一张挣不脱的网又罩住我心中。我悄悄将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控制不住再次流下来。我无法释怀,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远望。黄昏已去,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沉沉,天边一片黄昏暮色。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切,我痴情一片,再次问飞翔的鸿鸟她的消息。【赏析】本词抒写天涯倦客的思乡念远之情。上片前半写海角逢春之景,后半转忆当年在京师与情人寒食节春游的美好情景。下片一气贯注,渲染强烈的相思之情词人看到一片烂漫的春色,不禁回忆起难以忘怀的春梦往事。上片由景入情。“暖絮”二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第四、五句写因为梦的失落,加之天涯海角为客,故而春愁无限。“盈盈拾翠侣”,写这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是一位体态丰盈、步履轻盈、眼波盈盈的少女;设想她与诗人在“寒食后,风细柳斜斜”的良辰美景,携手共赏凤城春色是多么美好,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像一场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下片直抒其情,除“暮云凝碧”一句写景外,纯用白描,寓情于景,自然是诗词的高致,以情、以事描写,抒发内心的衷曲亦可达到艺术的至境。据《东京梦华录》卷七载:北宋时,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当时寒食节是男女寻欢作乐的最佳时机。词人所回忆的正是这种情景。下片专写愁状。”愁旋释“以下连用四个视而不三字句,句句用韵。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虚实相映,描摹愁苦之状。“论情致则宛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俞陛云语)。以下几句描摹黄昏时六神无主,失魂落魄的情态,正是为情所困的精神状态。“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两句如同口语,极为浅白,但因是真情至情,故备觉感人。明代潘游龙说:“‘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古今诗余醉》)。
篇9:帝台春·芳草碧色阅读答案
帝台春·芳草碧色阅读答案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多指人的风姿仪态。“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谩”,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篇10:《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
《帝台春芳草碧色》的翻译赏析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的词意:该舍弃的而今可以全都舍弃,要忘记她却怎么也忘记不了。
出自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芳草碧色,萋萋遍面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伫立倚遍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注释
①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谓“琵琶有帝台春”此调仅此97字双调一体。全首韵脚属第十七部入声“陌”、“锡”、“职”通韵。
②“芳草”句:语出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写春日离别时的景色。
②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的叫“阡”,东西方向的叫“陌”。
③乱红:飘落的花瓣。
④盈盈:指年轻女子风姿绰约。拾翠侣:语本曹植《洛神赋》,此指巧遇同游的年轻歌女。
⑤凤城:此指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寒食:指寒食节。
⑥旋:很快,随即。
⑦漫:空自地,白白地。
⑧暮云凝碧: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句意。写黄昏日暮佳人不见。
⑨拼:割舍。
⑩怎生:怎么能。
鳞鸿:即鱼、雁,古有鱼雁传书的故事,常用来代指书信的使者。
参考译文
春草长满了南面的大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渌港,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
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密网般罩住心胸。溢出的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不知不觉再次溢涌。我焦躁不安,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倚凭。过尽了整个黄昏,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合在一起,天边一片昏瞑。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生,如今已经下了决心;但要忘记她,这辈子却万万不能。我还要痴情地询问鱼雁,试探着询问她的信息和行踪。
【译文二】
青草翠绿葱茏,萋萋长满南边小道。暖风中乱落的柳絮残红,也知道人的心情,显得倦怠无力满怀苦愁。记得那位轻盈娇美的京城女子,我们曾一起在寒食节赏花春游。可到了今天,在荒远的海角再度逢春,我却浪迹天涯四处漂泊。
愁情好像已经消释,一会儿又像蛛丝密织;暗暗地拭去泪水,顷刻间又偷偷地流。我倚遍栏杆久久伫立,直等到天已黄昏,却只见暮云凝碧霄。该舍弃的而今可以全都舍弃,要忘记她却怎么也忘记不了。我重又询问鱼雁,试着再把她的消息寻找。
赏析
《帝台春·芳草碧色》是宋代李甲的'一首伤春词,是写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面对眼前的美好春光,不禁回忆起往日的情怀。上片先由眼前的春光转而回忆当年与佳人于寒食节携手春游,共赏凤城春色,再由远及近回到现实中,写到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烟消云散了,而自己已是天涯倦客;下片一气贯注,渲染强烈的相思之情。“拚则”两句似浅实深,深受后人的喜爱。全词词意极浅,含蕴却深,多少追悔、失落、怅望、牵萦尽在其中,意蕴无穷。
艺术手法上,该词生动逼真,情致哀婉,选词用语,庄谐相间。
这是一首借春景写伤离隔绝之情的作品,仅此一点便不同于一般的伤春寄情之作。上阕由景人情叙事,下阕绝少写景,直抒其情,依然质朴精炼,感人至深。
上阕起句即写眼前所见春景:芳草萋萋,绿遍山野。这是以春景起兴。茂盛的春草与词人心中的离情苦恨正相契合,同样无边无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描写的正是此情此景。紧接着,作者由寓情于景描写春草转而遗貌取神描绘花絮,摈弃了春花柳絮撩人愁思的写法,而是直接描绘一种神韵:它们“也知春愁”,所以悠然飘落之中又有一种“无力”的轻愁。花也人也,人的苦情之状毕现眼前。“忆得”几句交代了作者伤春的具体原因。《东京梦华录》这样描绘汴京的寒食节:“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当年的巧遇欢聚与而今的只身飘泊天涯两相对照,叹良辰不再,佳人难遇,倍增伤感。
下阕首句则写作者在追忆之中的情状。四个三字句,句短韵密,语促情深,读来如急雨催花发,散珠落玉盘,韵味凄楚无穷,比“剪不断,理还乱”的空自感叹更有感染力。作者在强烈的孤寂愁苦之情的驱使下登高远望,所见“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拼则”几句对仗工稳,语极浅白,情却深挚:已经拼命割舍却怎么也割舍不了,难以忘怀之下只有“试重寻消息”了。作者用俗俚之语却充分描绘出了理智与情感相交织,放弃与追求、希望与失望相反复,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痛苦。情感抒发的细腻丰富、凄楚动人,自然显露出作者执著忠贞的品格。
全词紧紧围绕“春愁”写景、叙事、摹状,生动逼真,情致哀婉。选词用语,庄谐相间。尤以四个三字句,精炼自然,实为不可多得的妙语。
更多推荐
帝台春,帝台春李甲,帝台春的意思,帝台春赏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