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死水闻一多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共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死水闻一多读后感怎么写

作者憎恶的“死水”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从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会现实:

一、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二、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诗歌中反映的厌恶、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篇2:闻一多诗集死水

闻一多诗集死水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篇3:闻一多死水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篇4:闻一多死水赏析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

《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

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篇5:闻一多死水歌词

闻一多死水歌词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死水》赏析一: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死水》赏析二: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的最重要作品,闻一多是新月派诗词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他们所说的不无道理,然而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死水》赏析三: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天呀,这冤何处诉起!”“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

“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何以言之?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下一断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勿庸质疑,立马宣判了罪犯的死刑。在此基础上分别补一笔“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或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诅咒鞭挞,毫不留情,大有拍手称快,大快人心之意味。首尾两个“不如”由点及面,高度概括,前者“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快,置之绝境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也可看出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它藏污纳垢,罪恶累累;它苟延残喘,气息奄奄。后者“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决不是作者心灰意冷,袖手旁观,而是绝望之余的愤激之语。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败亡。偏激尖刻的语言,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言外之意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是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想见的黑白颠到,是非不辨,正义缺失,希望全无的社会,你能指望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来吗?

《死水》赏析四: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篇6:闻一多诗歌死水

闻一多诗歌死水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创作背景: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作品解读: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篇7:闻一多死水原文

闻一多死水原文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①,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②。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③,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④,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⑤,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⑥。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⑦,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⑧。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⑨,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词句注释

①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在军阀统治下黑暗腐败的旧中国。

②清风: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漪沦:细波。

③破铜烂铁:指破旧锈烂的铜铁器。

④翡翠:玉器。

⑤罗绮:丝绸衣裳。

⑥霉菌:真菌。

⑦酵:有机物由于某些菌或酶而分解。

⑧鲜明:指色彩明亮。

⑨丑恶:丑秽邪恶。开垦:指开创某种事物。

文学赏析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篇8:闻一多死水教学设计

闻一多《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2、难点: 体会“丑”和“美”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和“问题—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的“两会”针对台湾问题的一个核心和亮点是什么吗?(生: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统一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仍然在深切地期待着、呼唤着。同学们,你们希望祖国统一吗?(生:希望。)只要是炎黄子孙,谁不希望祖国统一呢?早在20世纪代,有位诗人就以《七子之歌》深情地呼唤着祖国的统一,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生:闻一多)对,他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爱国诗——《死水》。

二、作者简介

提问:刚才我们提到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在“诗人”前加上“爱国”两个字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要点)①其诗集《红烛》、《死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他对中国的文化古籍颇有研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③他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三、吟诵作品

1、学生看课文,疏通字词,结合注释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板书下列问题:(注“﹏﹏﹏”为可板书内容)

[1]从外形看,《死水》有什么样的特征?(外形特征)

[2]诗歌的节奏、押韵情况是怎样的?(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看问题——范读)。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

明确 :(要点)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外形整齐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

明确:

(要点)节奏上,每行四顿——每行都3个“两个字的音组”和1个“三个字的音组”,节奏鲜明;韵律上,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二四韵脚),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韵律和谐。

5、学生根据3、4分析节奏集体诵读诗歌,体会本诗节奏的鲜明和韵律的和谐。

6、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能体现死水特点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死水的一些特点。

(2)找出体现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诗人的态度。

(3)勾画出诗中能引起你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对描绘死水有什么特殊作用?

(教学中心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四、初步整体感知

下面的教学,我们就来具体感知诗歌.首先,请学生谈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大致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死水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样的?

[2]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究竟如何?

[3]你认为“死水”有什么寓意(或象征了什么,或通过“死水”这一意象你能联想到什么) ?

五、在学生对诗歌已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

(一)请学生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特点)凝滞、毫无生气、肮脏。

2、提问:“绝望”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那“不如”、“爽性”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诗人态度:绝望、厌恶、愤激)

3、小结大意:这一小节总的突出了死水凝滞、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特点,诗人爽性让它彻底烂掉,表达了诗人在“绝望”之下的厌恶之情。

(二)请学生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让学生说说他们所找出的诗中能引起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2、提问:我们找出了诗人具体描绘死水词,那么这些词是从哪些方面对死水进行描绘的?

(分析板书)

(一节) 破 铜 烂 铁 (绿、红) 剩菜残羹(彩色)

(二节) 铜 铁罐 油腻

翡翠 桃花 罗绮

绿、形 红、形 彩色、形

↘ 霉菌-云霞 (彩色、形) ↙

(三节) 发酵:绿酒(绿、气味)

珍珠(白、形)→笑声(声)

(四节) 歌声(声)

明确: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世间极易唤起美感的词语,对死水进行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

3、问:这些描绘死水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明确:在这里,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大家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展开想象:翡翠的晶莹碧绿、桃花的鲜红艳丽、罗绮的柔滑光亮,云霞的流丽飘逸,这些意象叠映在一起,是不是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而且,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花蚊和白沫尽情地嬉戏,青蛙也叫出了美妙的歌声,这一切,是多么美妙而生动啊!

4、分析引入:

通过上面对《死水》的外形特征、节奏韵律、以及描绘“死水”的词的分析,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死水》中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又特别是,在对描绘“死水”的词(绘画美)的分析中,我们欣赏到了诗人给我们展示的五彩纷呈的图画,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但是,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些词是我们所引发的感官印象,我们并没有去考虑死水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受的“美”是虚华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诗人具体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抓住“锈、霉菌、酵”等关键字词)

明确:很明显,这三节是承接第一节,具体描绘了死水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变化过程如下:

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混杂(一节)→霉菌、发酵→ 腐烂(二节)→发出恶臭(三节)→死寂(四节)

死水的特点,腐烂、恶臭、死寂

6、提问: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同样也描绘了死水的特点,死水是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那么,诗人在这里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极力地渲染了“死水”的美丽神韵和活泼灵性, 我们感觉“死水”究竟是美了,活了,还是仍是“死”的,甚至令人更厌恶呢?(生:……)

引导:实质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试想,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

7、问: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绘丑恶的死水,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呢?其写法效果如何呢?

明确:这是诗人借鉴西方“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

(三)请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

1、第一句的作用:照应开头。

2、体会第二句中“断”字的语气(是不是该重读?)以及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断”字应重读,表达了诗人坚定、干脆的语气,与第一节中的“爽性”一词相照应。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与否定。这句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诗人对死水的特点的总结性的判断。

3、体会最后两几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不如”、“爽性”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

明确:绝望的心态。诗人有一种“决心不管”和“不在乎”的意味,说明诗人对死水已经彻底绝望,认为死水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它的灭亡。

在做出这“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判断后,诗人借“不如”“看他”两句把对“死水”的“绝望”之情抒发到了极点。

4、小结本节大意:

这一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直接揭露了“死水”不可救药的本质。诗人坚定地指出: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四)诗歌内容小结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特点,运用“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厌恶、愤激、痛恨、绝望的思想感情。

六、关于“死水”的寓意

1、情景引入: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一沟臭水,发出难闻的气味,你们会怎么做?(生:绕道,……)

是呀,一沟臭水而已,如果难闻,看不顺眼,我们绕道就是了,它又能激起我们多深的厌恶呢?那就更不用说什么愤激和绝望了。但是,请大家想一想,诗人面对一沟死水,却为什么感到这么深的厌恶、愤激、痛恨,甚至绝望呢?(生:……)

很显然,这里的“死水”并不仅仅是纯现实的一沟臭水而已,它必然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或寓意。

2、提问:我们读诗为什么总是喜欢去纠缠诗中的意象的寓意呢?

明确:古人说,“诗言志”、“形象大于思想”,诗歌总是会借助某些具体、生动、内涵丰富的形象(或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或审美理想。自然,“死水”意象也不例外。

3、提问:那么,“死水”这一意象究竟象征或隐喻了什么呢?(学生可自由讨论)

明确:关于死水的隐喻意义,一般是结合其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理解。具体而言,一般人认为,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间、地点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1)从《死水》创作时间看,本诗创作于1925年,当时作者尚在美国,被受歧视,诗人看到,美国社会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样的“死水”,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故“死水”隐喻美国社会。“

(2)从《死水》发表时间看,本诗发表于1926年,诗人一回到了祖国,面对当时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状况,所有的希望都成了失望;而且,1926 年 3 月 18 日,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故“死水”隐喻北隐喻洋军阀的统治。

(3)从《死水》结集时间上看,该书于1927年出版,当时北伐失败,诗人思想上找不到出路,便通过《死水》诗集表达了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故“死水”隐喻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在《死水》中,诗人以充满厌恶之情的诗笔,描绘了黑暗的社会面貌,抒写了诗人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诗人把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反动统治者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这就是《死水》的爱国主义之所在。)

赏析点拨:对于“死水”的寓意,不强求统一。允许学生去自由联想,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立场,不同经历的读者,对同一首诗词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一种理解。

闻一多《死水》原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篇9:闻一多代表作诗歌《死水》

闻一多代表作诗歌《死水》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作品原文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①,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②。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③,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④,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⑤,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⑥。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⑦,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⑧。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⑨,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词句注释

①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在军阀统治下黑暗腐败的'旧中国。

②清风: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漪沦:细波。

③破铜烂铁:指破旧锈烂的铜铁器。

④翡翠:玉器。

⑤罗绮:丝绸衣裳。

⑥霉菌:真菌。

⑦酵:有机物由于某些菌或酶而分解。

⑧鲜明:指色彩明亮。

⑨丑恶:丑秽邪恶。开垦:指开创某种事物。

创作背景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后世影响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为建立和形成新诗的格律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篇10:闻一多的诗歌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啊!我的灵魂底灵魂!

我的生命底生命,

我一生底失败,一生底亏欠,

如今要都在你身上补足追偿,

但是我有什么

可以求于你的呢?

让我淹死在你眼睛底汪波里!

让我烧死在你心房底熔锈里!

让我醉死在你音乐底琼醪里!

让我闷死在你呼吸底馥郁里!

不然,就让你的尊严羞死我!

让你的酷冷冻死我!

让你那无情的牙齿咬死我!

让那寡恩的毒剑蝥死我!

你若赏给我快乐,

我就快乐死了;

你若赐给我痛苦,

我也痛苦死了;

死是我对你唯一的要求,

死是我对你无上的贡献。

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闻一多本名闻亦多,后曾改用闻多、家骅、一多等名字。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

从小对看戏、绘画产生了兴趣。“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思潮的激励,阅读了许多社会科学书刊,越来越关心国家的途。197月,闻一多出于饱满的政治热情,开始了新诗的写作。1922年7月16日,闻一多赴美留学,学习美术。但他的兴趣更多的还在诗歌面。他常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美国的民族歧视,强烈的思国之情,是他写诗的动力。他写出了《太阳吟》《忆菊》等名篇。这个时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最高产的时期。1923年9月结集自费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5月离美回国。1926年,与徐志摩、朱湘等人创办了诗刊《诗镌》,大力提倡和试验新格律诗人创作,起到了影响一代诗风的作用。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以后,闻一多实际上离开了诗坛,承担了教职,并成为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古代社会学研究的学者。1938年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仆先生遇害经过报告会”上,他拍案而起,作了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晚就遭到特务的暗杀。他是中国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走上道路的一个典范。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周恩来称到“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3.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4.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3.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美”导入

二、介绍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人。他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1920-----1927年是诗人时期,他出过《死水》、《红烛》等诗集,并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七.研习诗歌。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死水”,所写的内容也是死水,那么作者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绝望,厌恶,憎恨。感觉它无可救药。

3.死水具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憎恨?

因为这死水极端的脏,极端的臭,就像死了一样的静寂。

4.从那里可以看出死水的这些特点?(在讲解中介绍反讽的写作手法)。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翡翠”“桃花”等本是华美、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不是清醒者的呼叫,也不是丑恶者的挽歌。而是一种装饰,一种衬托,着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第一节中的内容也不能省。

5.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节,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表达了作者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毁灭。

6.“死水“的蕴涵意义?

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无须都讲给学生听,看情况而论)

7.归纳“死水“的三美特点:

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这里内容上节课已经提过。略带即可)《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篇11:闻一多《死水》的鉴赏

闻一多《死水》的鉴赏

死水

闻一多

【原诗】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死水》赏析

【鉴赏】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革命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

《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作品的爱国情感内容的表达最具特色:一是对祖国悲惨命运和前途倾注了强烈的忧虑、愤激的悲怆情绪。二是对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憎恶和抗议,而对这种统治下的广大农村破败荒凉景象及其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的现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三是在表现民族屈辱的同时,更强烈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愤怒、轻蔑之情,体现出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不屈不卑的民族气节。作者以北京西单二龙桥坑南端的一条臭水沟作为联想物,把自己在以前所目睹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所产生的那种对黑暗腐朽的封建军阀专制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这一最主要的情绪衍化成诗。“死水”既可作为这一无可挽救的颓败腐朽的专制统治现实的象征。

这首诗在内容上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旧中国颓败腐朽社会现实的尖锐诅咒和强烈不满的情绪,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社会前途的彻底否定和创造新世界的力量和信念。

它在艺术上是新格律诗的典范。一是音乐美。十分讲究以音尺的组合来形成整齐和谐的音节,每句均有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完整的节奏和旋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两句均具有相同特点的四个音尺,这说明闻一多讲究在规范的音尺之内表现流动的音节并以此抒发起伏跌宕的情绪思想,这对新诗的形式是一个范例。二是绘画美。以色彩绚烂的词汇极其精致地描写实际上已颓败腐朽的事物,这不仅使事物的丑恶本质特征得到淋漓尽致地彻底揭露,从而更加引人注目,而且更生动地显示出作者极度的激愤诅咒嘲讽的本意。这时闻一多以美妙的物象对丑恶事物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以自己的情思灵魂浸透色彩,放纵自己的想象,并奇妙地将色彩的神髓与自我的情感熔铸在一起,即“情见而彩蔚”。三是建筑美。达到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此诗每节四行,每行都是九个字,好似一座建筑整齐的方块图形。

篇12:闻一多的诗集死水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

《死水》

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篇13:闻一多《死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一多《死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诗歌《死水》,完成1~4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丑恶”指什么?如何理解“造出个什么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2.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3.封建军阀;指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4.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鲜艳照人的”,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篇14:《死水》读后感

外有侵略者的虎视眈眈,内有军阀的混战,这样的旧中国,是使人极度失望的。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可是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内忧外患,犹如一潭死水,痛苦而绝望。闻一多的这篇诗歌《死水》就是在那样的时期写的,表达出诗人的痛苦和爱国的赤诚。

闻一多描写的是一个臭沟渠形象生动,表面是写这潭死水,其实描写的是腐朽黑暗的社会,对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抱有希望的。清风吹不起任何涟漪,丢一些破铜烂铁,残羹冷炙,让它更加腐败,诗人用病态的“美”的描述告诉人们,不要对这样的旧社会心存幻想。因为这样的“死水”已经无可救药,不打碎它,不重新开垦它,是无法改变现状的。这需要推导旧规则,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中国,这成为改变中国的可能。

闻一多作为爱国诗人,在《死水》的描写出了让人印象极其深刻,让人感受到他的愤慨。如今的强大中国有着这些前辈们的奉献,有他们的功劳。为自由,民主,自强奋斗终身,最后也死在了反动派的枪口这下,我们要永远记住他,记住像他一样的爱国文人们。

篇15: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

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2、难点: 体会“丑”和“美”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和“问题—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的“两会”针对台*问题的一个核心和亮点是什么吗?(生: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统一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仍然在深切地期待着、呼唤着。同学们,你们希望祖国统一吗?(生:希望。)只要是炎黄子孙,谁不希望祖国统一呢?早在20世纪代,有位诗人就以《七子之歌》深情地呼唤着祖国的统一,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生:闻一多)对,他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爱国诗——《死水》。

二、作者简介

提问:刚才我们提到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在“诗人”前加上“爱国”两个字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要点)①其诗集《红烛》、《死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他对中国的文化古籍颇有研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③他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三、吟诵作品

1、学生看课文,疏通字词,结合注释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板书下列问题:(注“﹏﹏﹏”为可板书内容)

[1]从外形看,《死水》有什么样的特征?(外形特征)

[2]诗歌的节奏、押韵情况是怎样的?(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看问题——范读)。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明确 :(要点)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外形整齐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明确:

(要点)节奏上,每行四顿——每行都3个“两个字的音组”和1个“三个字的音组”,节奏鲜明;韵律上,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二四韵脚),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韵律和谐。

5、学生根据3、4分析节奏集体诵读诗歌,体会本诗节奏的鲜明和韵律的和谐。

6、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能体现死水特点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死水的一些特点。

(2)找出体现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诗人的态度。

(3)勾画出诗中能引起你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对描绘死水有什么特殊作用?

(教学中心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四、初步整体感知

下面的教学,我们就来具体感知诗歌。首先,请学生谈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大致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死水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样的?

[2]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究竟如何?

[3]你认为“死水”有什么寓意(或象征了什么,或通过“死水”这一意象你能联想到什么) ?

五、在学生对诗歌已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

(一)请学生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特点)凝滞、毫无生气、肮脏。

2、提问:“绝望”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那“不如”、“爽性”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诗人态度:绝望、厌恶、愤激)

3、小结大意:这一小节总的突出了死水凝滞、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特点,诗人爽性让它彻底烂掉,表达了诗人在“绝望”之下的厌恶之情。

(二)请学生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让学生说说他们所找出的诗中能引起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2、提问:我们找出了诗人具体描绘死水词,那么这些词是从哪些方面对死水进行描绘的?

(分析板书)

(一节) 破 铜 烂 铁 (绿、红) 剩菜残羹(彩色)

(二节) 铜 铁罐 油腻

翡翠 桃花 罗绮

绿、形 红、形 彩色、形

↘ 霉菌—云霞 (彩色、形) ↙

(三节) 发酵:绿酒(绿、气味)

珍珠(白、形)→笑声(声)

(四节) 歌声(声)

明确: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世间极易唤起美感的词语,对死水进行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

3、问:这些描绘死水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明确:在这里,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大家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展开想象:翡翠的晶莹碧绿、桃花的鲜红艳丽、罗绮的柔滑光亮,云霞的流丽飘逸,这些意象叠映在一起,是不是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而且,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花蚊和白沫尽情地嬉戏,青蛙也叫出了美妙的歌声,这一切,是多么美妙而生动啊!

4、分析引入:

通过上面对《死水》的外形特征、节奏韵律、以及描绘“死水”的词的分析,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死水》中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又特别是,在对描绘“死水”的'词(绘画美)的分析中,我们欣赏到了诗人给我们展示的五彩纷呈的图画,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但是,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些词是我们所引发的感官印象,我们并没有去考虑死水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受的“美”是虚华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诗人具体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抓住“锈、霉菌、酵”等关键字词)

明确:很明显,这三节是承接第一节,具体描绘了死水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变化过程如下:

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混杂(一节)→霉菌、发酵→ 腐烂(二节)→发出恶臭(三节)→死寂(四节)

死水的特点,腐烂、恶臭、死寂

6、提问: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同样也描绘了死水的特点,死水是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那么,诗人在这里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极力地渲染了“死水”的美丽神韵和活泼灵性, 我们感觉“死水”究竟是美了,活了,还是仍是“死”的,甚至令人更厌恶呢?(生:……)

引导:实质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试想,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

7、问: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绘丑恶的死水,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呢?其写法效果如何呢?

明确:这是诗人借鉴西方“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

(三)请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

1、第一句的作用:照应开头。

2、体会第二句中“断”字的语气(是不是该重读?)以及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断”字应重读,表达了诗人坚定、干脆的语气,与第一节中的“爽性”一词相照应。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与否定。这句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诗人对死水的特点的总结性的判断。

3、体会最后两几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不如”、“爽性”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

明确:绝望的心态。诗人有一种“决心不管”和“不在乎”的意味,说明诗人对死水已经彻底绝望,认为死水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它的灭亡。

在做出这“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判断后,诗人借“不如”“看他”两句把对“死水”的“绝望”之情抒发到了极点。

4、小结本节大意:

这一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直接揭露了“死水”不可救药的本质。诗人坚定地指出: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四)诗歌内容小结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特点,运用“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厌恶、愤激、痛恨、绝望的思想感情。

六、关于“死水”的寓意

1、情景引入: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一沟臭水,发出难闻的气味,你们会怎么做?(生:绕道,……)

是呀,一沟臭水而已,如果难闻,看不顺眼,我们绕道就是了,它又能激起我们多深的厌恶呢?那就更不用说什么愤激和绝望了。但是,请大家想一想,诗人面对一沟死水,却为什么感到这么深的厌恶、愤激、痛恨,甚至绝望呢?(生:……)

很显然,这里的“死水”并不仅仅是纯现实的一沟臭水而已,它必然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或寓意。

2、提问:我们读诗为什么总是喜欢去纠缠诗中的意象的寓意呢?

明确:古人说,“诗言志”、“形象大于思想”,诗歌总是会借助某些具体、生动、内涵丰富的形象(或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或审美理想。自然,“死水”意象也不例外。

3、提问:那么,“死水”这一意象究竟象征或隐喻了什么呢?(学生可自由讨论)

明确:关于死水的隐喻意义,一般是结合其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理解。具体而言,一般人认为,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间、地点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1)从《死水》创作时间看,本诗创作于1925年,当时作者尚在美国,被受歧视,诗人看到,美国社会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样的“死水”,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故“死水”隐喻美国社会。“

(2)从《死水》发表时间看,本诗发表于1926年,诗人一回到了祖国,面对当时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状况,所有的希望都成了失望;而且,1926 年 3 月 18 日,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故“死水”隐喻北隐喻洋军阀的统治。

(3)从《死水》结集时间上看,该书于1927年出版,当时北伐失败,诗人思想上找不到出路,便通过《死水》诗集表达了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故“死水”隐喻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在《死水》中,诗人以充满厌恶之情的诗笔,描绘了黑暗的社会面貌,抒写了诗人对丑恶势力的憎恶和不满。诗人把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反动统治者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这就是《死水》的爱国主义之所在。)

赏析点拨:对于“死水”的寓意,不强求统一。允许学生去自由联想,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立场,不同经历的读者,对同一首诗词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一种理解。

闻一多《死水》原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篇16:死水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讽手法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目标实施

(一)导入课文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死水》,看其是怎样来实践这“三美”的。

作者及背景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士,学者和著名的诗人。一般认为,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稗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的'。

明确:《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明确:全诗5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可,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减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篇17: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                                           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

总起(1节)          (动态描写)                           总结(5节)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鉴赏要点

1.《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比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的流不

动的、沤的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

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

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

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

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

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

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苗,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

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

更多推荐

死水闻一多读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