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生活随笔,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茶》生活随笔
《茶》生活随笔
我不懂茶,但对茶又着实喜欢的紧。
常喝的茶名曰毛峰,又细又直,墨绿的颜色隐匿着待放的清澈。滚烫的水注入茶壶,茶叶散开的那一瞬间最是迷人。本是瘦长的茶叶,肆意翻腾、涌动,有的在水中激昂地向壶顶泛起;有的兀自在最底层的角落蜷缩挣扎。就在这茶叶舒展的过程中,清香已经按耐不住,率先钻出壶盖,与周围热气蒸腾的空气搅在一起,再度发酵,弥漫于人的鼻尖。
泡茶一定要配好的茶具,什么茶用什么器具冲泡,这都是有讲究的。家里的那套茶具,普通的很,但也难掩茶的风韵——优秀的品质大抵真是很难被埋没的,它绝不因为自己身在并不理想的环境就随之平庸,相反,它会自顾骄傲,展现自己的姿态。
就像眼前这茶,绿的透彻,绿的泼辣,绿的奔放。像一幅山水画,潇洒飘逸。
茶和水是绝配,两情相悦般把各自最美好的部分展现给人们。热气搅着茶叶,榨出茶叶的.魂,淡淡苦涩,回味甘香。闻之,已让人心旷,思绪也渐渐明朗而立体;品之,那是大自然最本源的精华,清冽舒心。
茶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息当中占据着重要席位。儒家礼仪的庄重,老庄淡泊的意味,还有佛家清寂的禅境,都在茶中。
陆羽是中国第一品茶高手,世称“茶圣”,他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茶叶的典籍,因为陆羽,才有茶学。
《茶经》成书于唐代,至宋代时,茶已成为家家必备的饮用品,百姓们听书看戏,茶肆成为首选之地。中国人喝茶习惯不同,各地也都有各地的讲究。比如广东香港一带的早茶,还有扬州的荤茶,都别具特色。
茶是如此随性,既高雅,亦可成为市井文化的代表。
真正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往往是看似平淡的伟大。茶的芬芳,流传千年。
喝茶养性,茶代表着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悠然的生活态度。手捧清茗,杯中汇聚的是对人生的体悟,对寒暑沉浮的点滴感怀。
因此在中国人的生活拼图中,茶和酒一起成为人们感念生命,记忆岁月的重要部分。人们甘愿把自己的悲喜愁思寄托在那桌上的杯盏当中,为这两位“挚友”,写下许多缤纷的诗句。
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他是中国文坛最难以磨灭的一个存在,千百年后,仍然悸动不息。他怡然的生命历程,像茶般甘醇淡然。
东坡先生对茶极是喜爱,为茶留下很多墨宝,相信茶的品质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数次被贬,东坡依旧是东坡,泰然自若,安定如常。也许,他会邀上三两好友,黄庭坚?还是佛印?大概都在。他们一起出行,穿林打叶,寻一处亭,烹一壶茶,填词联诗,谈笑风生。
回归朴实,回归本我。文人过着茶一样简单的生活,书写着不简单的生命光辉,这真令人动容。在社会风气苍白躁动的如今,我倒真是羡慕他们的生活。
不能只是羡慕,我因此爱上喝茶,一直喝下去,但愿喝出禅的味道。
这茶,真香!
篇2:喝晚茶-生活随笔
喝晚茶-生活随笔
成都的夏天潮湿而又闷热,于是成都人就有了喝茶的习惯。照例跟几个朋友相约晚饭后柳岛见,这是今年喝的第一杯晚茶。
黄昏开始渐渐退尽,杯里的茶也由浅变深,今天不是周末,喝茶的人很少,一切是那么的安静,没有城市浮躁繁杂的那种静。原岸的柳绿和水里的青荷在晚风中无声的摇曳,池塘中的小桥古亭在夜幕里模模糊糊的幻化成一个灰色的影子,白天,在柳枝头翩翩若仙的白鹭鸟已不知归息到何处,此时的柳岛与白天不同,又衍生出别样的景子。昏黄的路灯矗立在树的阴影里,飞蛾如迷路的灵魂,在灯的光晕里徘徊,蟋蟀在黑暗的草丛里低吟,远处偶尔会传来一声蛙鸣,在帷幕轻起的夜,讲述着它们那个世界的故事。
不用多语,老板关了我们坐的这片区域的'灯,周围的一切便淹没在远处灯影边缘的朦胧里,藤编小桌上的茶飘着淡淡的清香,各自蜷缩在藤椅里,慵懒的聊着天南海北的事。相识多年我们很默契,若一人说了雨打芭蕉,必定都悟了蕉下客。若论了风恋青荷翠,必感知了娇荷当醉月。适时的闲茶淡景,到是把白天的繁琐杂事带来的累,冲淡了许多,此刻时光慢了半拍,生活也慢了半拍。不知不觉中,时间已到九点,钟声从一墙之隔的古老寺庙悠悠长长的响起,清亮而忧愁,接着是沉沉重重的鼓声,浓厚而阴郁。钟声、鼓声、穿过渐浓的黑夜,在空气中扩散,侵染得人的思绪纷乱,莫名的生出一些错觉,仿佛正置身在两个世界的灰色地带,一边是有着许多清规戒律和几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文明,一边是戒律已南辕北辙,变更万千的新时代,这种错觉让人有几分恍惚,说不清也道不明,到底是人乱了这旷世红尘,还是红尘乱了人!众人沉默了,坠入自己的世界,彼此显露出三分的陌生,亦思?!亦忧?!亦殇?!那,就不得而知了······。是了,再小坐一会儿,这一夜的晚茶就该散场了。
时光再慢半拍终还是要滑过的,走在回家的林荫道上,我总会幼稚而又执着的选择走那只有一脚宽的马路牙子,当轻轻落脚,一步一行的走完马路牙子,渐行渐远的昏黄路灯和今夜那一杯温润留香的茶,也就如书般在我身后悄然无声的翻过了。再走几步,走出这园子,我便又撞入红尘凡世。那满眼霓虹闪烁的俗,是真实的,广场上,那一群高考完了,开始变着花样释放自己的一张张青春的脸,是真实的,花台里姹紫嫣红的色彩,是真实的,坐在夜饮食摊上的人们高声喧哗,唯醉不归的豪情,是真实的。灯影、蟋吟、蛙鸣、钟声、鼓声、仍然留香的那一杯茶,到仿佛只是一个隔世的梦。
今夜,拥我入眠的是那隔世的梦!
清晨,破窗而入叫醒我的那一道曙光是生活!
轻笑着,自嘲的道一声,你好生活!
篇3:茶与灵魂生活-随笔
茶与灵魂生活-随笔700字
重读《生活的艺术》止于某处穹高,立于窗前掩卷唏嘘时,忽见爷爷衣衫褴褛、步履维艰而过,忽觉辛酸。在冷静与书法中逗留了一生的爷爷,在爱情与亲情中认真了一生的老头子,在这个迷茫的晚年,想一个被时代榨干了的油菜,被抛弃在繁华世界的浪潮中,依着浪潮,古典成了配角,在舞台之上或者在人类的编导之中,被取缔被替代。
在那个旧时代,公务员的爷爷,拥有一辆自行车、一身老式的中山装和一身西装,一个人走在路上时刻思酌着政事或文字艺术的事。他遵守做一个中国人的道德和客气,无论地位和贫富,对于谁他只会冲同一种茶,递同一种香烟。然而一辈子清廉高贵的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他,却倍受冷落,一生无所成就,所以他对于地位来说并不显得有什么光泽。
有“烟雨小江南”之称的汉中,对于被完美的自然环境和欲望包裹着的汉中人,和固守闲适与祖辈伟绩中的人,其实他的'人生真的没有写进故事中的必要,然而对于他的灵魂,对于他的世俗,我的小说中不可没有它们,就像大象迁移不可没有领队的一样。在人类的灵魂中,我时常认识到人类所缺乏的闲适和深沉的灵魂,我想爷爷是我唯一认识到的存在于当下的伟大灵魂——不急着去追逐未来,不迫切的逼迫自己归于动容,这是中国先贤庄子的伟大智慧,所以对于爷爷来说这里就是天堂。
在天堂中有的人的生活状态却犹如在牢笼中一般,对于这种闭门造车、关闭心灵的大门,在浪荡的生活中不时因放纵过度而产生孤独感的人,我只能用自掘坟墓来形容。我很沮丧的说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追逐中,我看到的只有冲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冲动,有着点和不着边的冲动,有些人把有意识的和着点的冲动称为智慧——可能真的有智商的参与。然而都太激动,太有声有色,更甚者达到了绘声绘色,倒可以去玩一款电竞消磨一下。
在消磨中,我渐渐明白了这种境界,用《心经》偈语的译文来表达更为贴切——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篇4:生活随笔:茶遇上水
以前不懂茶,别说品茶了,连茶叶水也没喝过。记得儿子牙牙学语时,有次家中来了客人,老公让我泡茶,我用温水,且放了好多叶子在茶杯过滤网的上方。客人笑咪咪地说:“放错了,应放下面。”老公说:“要用85度的热水才好。”我很尴尬,你不知道我有多窘。
当儿子十二岁时,我有幸去了一次江南。在江南精致的茶楼里,端庄优雅的茶妹子身穿少数民族服装,在舒缓的音乐中轻柔地介绍茶道。她说,茶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才能得到“味”和“心”的最高享受。然后,她介绍了泡茶的程序:烫壶、温杯、置茶、高冲、刮沫、低斟、闻香等。真是大开眼界,看来我以前真是糟蹋了不少好茶。
茶语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一小撮上等的茶叶,遇到了浑浊的温水,茶不舒展她的容颜,也不散发她的芳香,更别替茶与水的缠绵与舞蹈了。此时,茶心已死,何来欢颜。但是,有一天,一片孤独的叶子,遇到了他生命的水。淡淡的芳香在杯中散发,纤细的身影在水中舞蹈,尽情地绽放生命的精彩;水轻轻地拥着叶子,任由叶子舒展她的美丽,给她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他们彼此牵手、相融相知,虽然无声也知心。
想起了窅娘,在南唐为李煜跳了八年舞,她用足尖在金子铸成的莲花瓣上跳舞,轻盈如传说中的仙女。南唐失陷后,她被弄到一脸横肉的赵光义的御座前,娇媚的江南女子,还能鲜花怒放吗?七夕到了,皇宫内外灯火通明。穿一身江南碧纱的窅娘首次在北宋的金莲上起舞,如梦如幻,喝彩声四起。可是奇怪,她始终背朝御座,向东舞,敛衽再拜。赵光义下令:窅娘转过身来!窅娘却根本听不见。东面是后主住的地方呢,她默念: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您跳金莲舞!“佳人舞点金钗溜,满地红衣随步皱......”她纵身一跃,跳人那片清丽的荷花池。一片上等的茶叶没有遇上上等的水,从此香消玉殒。
于爱情中,茶是一生的牵手,不离不弃。杨绛是钱钟书世界里的红茶。天下“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对于妻子杨绛,钱钟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他们的爱情是深沉而专一的。如红茶般值得久久地品味,历久弥香!赵四是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名媛,却为爱情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陪伴张学良36年。她是他一生的红粉姑娘,一生的粉茶。于知己中,茶是一种遇见与懂得。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刘备评价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为觅一知己,宁愿三顾茅芦,诸葛亮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对其一生忠心耿耿。脂砚斋最懂雪芹,比如宝玉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天下读书上进者为“禄蠹”,脂砚斋点评:“两字从古未见,新奇之至。难怨世人谓之可杀,余却最喜!”雪芹为千红呕心沥血油尽灯枯,脂砚斋为雪芹泪洒“红楼”,悲伤着雪芹的悲伤,快乐着雪芹的快乐。
希望你我如那片茶,遇见我们生命的真水,从此再不愿离开,索性留下来,守候着这一份不期而遇的暖,陪着你,安守流年!
公众号:太和教研
篇5:胡萝卜鸡蛋茶生活随笔
胡萝卜鸡蛋茶生活随笔
一锅开水本无特别之处,关键要看投进去的是什么。倘若放个鸡蛋便煮得硬邦邦,若放根胡萝卜,恰恰相反——煮软塌了,没个样子。最妙的是撒把干茶叶,与沸水彼此成全,喜得一杯香茗。
其实,人生也不过如此:人融入社会便是被投进了一锅沸水。若是像鸡蛋,便会被生活折磨得剑拔弩张、铁石心肠。若是像胡萝卜,自然是要成个“好好先生”,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与其在“沸水”中煎熬,何不让自己做把干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开来,得了想要的,也做了该做的。
融入“大我”的同时,不能忘的是“小我”的个性。总不能到头来被水淹没,不知所措,不知不觉地被同化,迷迷糊糊地忘了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辜负了爹妈给的独一无二的染色体。
张爱玲说过,“装扮得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人为了“像样”常常戴上面具,而且“变脸”似乎是门无师自通的学问。面具戴久了就干脆“长”在了脸上,人从此遗忘自己本来的模样。人会时不时地沾沾自喜,以为脸上的面具制得精致,却不知早已滥俗得满大街都是,丑陋而拙劣。
人为了“合群”做出的努力并不曾止步于此。走在“丢失自我”的阳关大道上,越来越多的人一路欢笑一路歌。讥讽他人的丑态、戏谑世道的复杂,玩弄世俗的名利。更为日常化的便是不明所以的“凑热闹”。并不在意是耍的猴还是舞的棒,只顾拍手乐呵便是人生一大“快事”。
有了一群捧场的,娱乐文化的发展自然是蒸蒸日上。从直播产业的盛行便可窥见一斑,人一旦被赋予了窥探他人生活的自由,便再也难分出精力来投向自我,甚至置之不理自己手头的“烂摊子”,靠臆想过上“充实”的`生活。《娱乐至死》一书中描绘的世界越发清晰起来: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此时再论“人”,怕是配不上那顶天立地的一撇一捺,倒是像根草,哪儿有风往哪儿倒。
人要是想活出个人样来,必须要拿出些精神气魄来,做些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在被问及“你这辈子做了些什么”时,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老先生答道:“裁了一块布。”不背叛自己的来路,只这一点,便值得尊敬。
安德烈·马爾罗在《人的条件》一文中指出:“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人要根据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条件,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发现自我并寻找自我出路,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固然,“群体是没有理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的理性要向群体的“弱智”缴械投降。人走进群体只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思想拿去与他人融合,这种融合的目的在于使微弱声音扩大化,而不是去做群体的奴隶。所谓“群体没有理智”,也只是因为此时感性的“冲动”更具凝聚力。
社会这锅沸水依然在沸腾,你我都没有能力去降低它的温度,但我们可以坚守自我,可以选择做胡萝卜、鸡蛋,或者,是把干茶叶。
篇6:茶就是生活
茶就是生活
有一幅茶园的'画,摆在我的书桌上,起初它只是为我醒目提神而已,而今却有别样的意义.
作 者:榕真 作者单位: 刊 名:农业考古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G0 关键词:篇7:从茶中品生活-生活随笔
从茶中品生活-生活随笔
品茶,是要讲心情的。一段真正闲暇的时光,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茶就像人生的缩影,绿茶是青年,铁观音是壮年,单枞是中年,普洱是老年。一杯好茶,还要配上精致的点心,品茶才更有趣味。
品茶,始于绿茶。绿茶正如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就像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泡绿茶,如果用太烫的水,只会让茶变得焦黄苦涩,就像对待年轻人,如果方式不对只能扼杀才华。所以泡绿茶,最好的水温是85℃左右,浇的时候手法要柔和,这样冲出来的茶呈黄绿色,茶叶翠绿,口感温和,甘中回甜。绿茶带有豆香味,解渴又滋润,最适合感性的年轻人。
铁观音有着天然的.花香味,提神效果很好,还有开胃的作用。喝过几转茶,顿觉神清气爽,这时再开始品茶点是再好不过的。铁观音茶,就像30岁的人,正是人生最鼎盛的时候。泡铁观音,如果水温不够,它会以为你“藐视”它,粘在杯中一动不动。而如果你用100℃的沸水“招待”它,茶叶会迅速胀开,就像喜遇知音一样。而且出茶要慢一点,稍微闷一下,这样它的精华才会充分释放出来,所以用保温效果好的紫砂壶冲泡效果最好。
单枞,如同40岁的中年人,有力量,有深度。冲泡单枞,要水温高,出茶快。单枞口感清爽,层次丰富,有天然兰花香,清新怡人。宋种单枞是香气最清淡的一种,似有似无,若远若近,这也许是最受男士欢迎的茶吧。
普洱,就像人走到50多岁,看尽人生百态,已经宠辱不惊。普洱的包容性很强,冷饮热饮均可,冷饮则甘甜,热饮则醇厚。但是陈年的普洱茶必须用沸水才能调出骨子里的陈味,就像与长者交流,要有相称的智慧,才能相谈甚欢。喝普洱暖胃、发汗,它的成分对于降低血脂也有独到功效。
篇8:茶思随笔
茶思随笔
一个夏日的夜晚,偶然兴起,与家人一同,摆一张圆桌,几条木椅,相约庭中月下,煮一壶滚水,拈一指茶香,品茶,品生活。
看着颇爱饮茶的爷爷娴熟地泡着茶,我的思绪渐渐飘远。
沸水倒入杯中,带着芬芳的茶叶一起翻腾,打着圈儿,茶叶在水面轻快浮动,带着新生的活力。茶水透彻如初,茶香尚未溢出,好比那时的我们,不谙世事,干净的如那刚入杯的沸水。
那时候,就着那抹童真,没心没肺笑得开心。最熟悉的诗,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美好的,便是霸着外婆的藤椅,轻轻晃动,听外婆讲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任凭困意顺着如纱的月光爬上眼角;最喜欢喝的,是那花花绿绿的气泡水,甜腻的味道溢满口腔。而茶,则过于清淡。那时候,不喜欢茶,亦不懂茶。
等上片刻,茶香缓缓地和着水雾氤氲在空气中。轻抿茶水,略显青涩的味道攀附在舌尖。正如这时的我们,带着些许懵懂,杂着几分青涩,却也有着最本真的少年风景。
现在,可以说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也小心翼翼地守护每一份想要留住的珍贵,揣着青春的激动与不安,缓缓前行。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放荡豪气;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浺瀜沆漾,渺弥湠漫;波如连山,乍合乍散”的壮丽之美;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独自一个人,享受独处的清净,心中隐忍了种种,也只捧着日记,倾诉衷肠。一杯茶,也可啜上许久,却分不清茶叶的优劣。
品茶,却品不透茶。
夜渐深,茶水开始变凉,吸饱了水的茶叶,不堪重负,沉入杯底。茶水虽已冰凉,却积淀了茶叶的精华,耐人寻味。以后的我们,也当如这茶一般,经受了时光的浸泡,少了那份热情,但岁月却将我们冲刷得如茶一般耐品。
以后呢,也许早已不再适合异想天开,也不再适合放荡不羁,也许更偏爱于在公园的长椅上,听着收音机,小憩一个下午,看着夕阳西下,那时候,我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态?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万千,还是“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清净超脱,抑或是“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的透彻领悟。现在的我不得而知,只能任凭岁月积淀,细水长流。当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漫上心墙,即便知道时间不能定格,还是期盼收拢的回忆能够留住。那时,我当轻笑年少轻狂,也羡慕那个“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自己。记忆中甜腻的碳酸饮料,刺激的威士忌,已不再适合,一壶上好的龙井,成了最佳也是最爱的饮品。
那时,只爱茶,也读透了茶。
夜已深,身旁的妹妹早已依偎在妈妈的怀中入眠,我身前的茶却未饮一口。我与父母各有感慨,最享受这次茶会的,当然是最爱茶的爷爷了吧!只是这样的茶会,不知何时才会再有。茶道的“一期一会”,坐在一起喝茶的机会,一生或许只有一次,应当珍惜每一杯茶。
而人生这杯茶,也只有那么一杯,怎能不好好珍惜?珍惜每一口的香醇,也珍惜留在唇齿间的每一缕茶香。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思茶,亦思人生。
篇9:关于茶的随笔:茶
待我入席、坐定,轻夹起茶饼,凌于烛火,缓缓转动茶饼,慢慢炙烤。俄顷,一缕茶香,伴着点点香火入鼻,再随丝丝白烟,与昏黄灯光一起,飞升,恍惚我的神思。
又将茶饼置于碾槽,拿起碾子,——碾子意料之外的重。沉了我的思绪,使我回到昏黄灯火下。碾子推回之间,茶饼被粉碎声和茶碾与碾槽细碎的摩擦声相凝,想到:古人,又是以何种态度,对待这槽中之物?是以何种虔诚,对待这嫩芽香叶的呢?
似是过了片刻,又像是许久,茶叶已被碾碎,却依旧粗糙,不知香山居士何以磨出那瑟瑟尘呢?再用刷子把碾好的茶一点点、一点点,不遗留分毫地,推入罗筛。谨慎地抖动罗筛,不敢溅出毫末;将茶筛出后,倒入茶则。
待炉中水沸,隐约听见炉中“咕噜咕噜”的水沸声,便向水中放一勺盐,搅匀;又从炉中舀一勺水,再放入之前磨好的茶末;之后,将舀出的水倒回炉中,此谓“止沸育汤”。这些动作,本应随水的变化而开始,但时间有限,只能“一气呵成”;可我是如何期望切身体会“如鱼目,微有声”是何等情景,“涌泉连珠”、“腾波鼓浪”是怎样美妙的旋律!
最后,分茶入碗,此时,我才觉察到额上已覆一层薄薄细汗。望着昏黄灯火下澄澈的茶汤,心中一片欣慰与愉悦。恍惚之间,似穿越时空,看见一位身着汉家衣裳的古人,一阵忙碌后,望着澄澈茶汤,微扬嘴角。
今夕何夕?唯有这如月之恒的茶,伴国人走过懵懂,走过兴盛,走过艰辛,走过曾经、现在,与未来……
公众号:作文素材小学版
篇10:茶之心随笔
茶之心随笔
凝眸,冰雪的清灵,相遇,缘。凝结,茶雾的空灵,聚散,缘。茶的心悠悠在杯中,茶的心袅袅在云雾,茶的心缓缓落在了心里,心与心碰撞,浅出醉人的水花。
静,茶的心,没有浮尘的世界,看淡了人间繁华,如佛般入定。茶的心轻绽荷瓣上,茶的心悠荡山谷间,茶的心捧在手心里,轻盈的不知如何面对。小心着,爱怜着,生怕一不小心激碎这冰清的素心,眼眶,有盈盈的泪花溢出,感动,这轻灵的美妙。
清,茶的心,与自然之色纯美,浅绿的,幽幽的。枝头的叶会要飘落,尘心总归要平淡,杯中的叶也会要沉落,喧闹过去,一场繁华,淡去无从。心越静,茶越清,清清淡淡的滤我,清清静静的观我,一颗静清的心,一颗无争的心。
幽,茶的心,在杯中起浮的叶片里,在十指滑过的琴弦里。幽,轻品味人间的美好,幽,将灵空化入心间,无波,无浪,静静的流淌心间,丝丝清甜润过心底。茶,轻轻的幽,心,轻轻的悠,通幽处,竟会见人间桃源,通悠处,竟会遇心上浪花,涟漪的心,轻载着心。轻舟,过万重山,幽,空谷间。
远,茶的心,宁静着万物的灵空,冰雪压过红梅的清悠,暗香疏影。侧听,古筝的清幽凝结成一汪清泉,有流动的'清影,有雪状的冰凌,天鹅湖岸的浮游,听咚咚泉水落入水中,听潺潺轻音晕出波纹,冰雪仙子在吟唱,轻飘,冰雪的天地。远远的,轻盈的,触不及,心儿轻轻的追随,那缕香,那抹魂。
空,茶的心,总想它在山谷间,可分明又感它在心田里,空空的,来去无从,淡淡的,清影随散。我想它在流云里,可分明又感在那轮清月里,孤独的,寒空悬挂,清冷的,皎洁冰心。终归是不静了,有一种空远的思念,随那郧流星,飘落。
篇11:一碗茶随笔
一碗茶随笔
一本旧书,1993年出版,当时定价四元二角,作者是日本茶道传人千宗室。从1979年开始,千宗室多次来中国访问,试图通过“一碗茶”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千宗室六岁开始习茶,努力掌握走路姿态。家中有20米长的廊子直通利休堂,他捧着装有灰的小炭盆来回走,以此保持体型。即使是在三九天里,他也从不穿鞋。茶的修行和禅的修行一样,要赤足。千宗室每天拿着装水的罐子走直线,如果水不洒,也不发出声音,就算毕业。
若要在生活中保持优雅,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扫除时全身心投入其中,做饭时也同样。接触孩子的那一瞬间,你就会成为一个彻底的母亲。端茶时能够聚精会神的人,干其他事时都会竭尽全力。
对物品的爱惜之心也体现在举止里。如果放的动作紊乱,是心无责任感。缺乏对物品的爱心,就会导致漫不经心地把东西‘砰”地放下。其实这不是“放”,“放”是把东西稳稳地搁下,像对待恋人一样怀有依依不舍之情,这种深情厚意是恰如其分的'美好表现。
注意微小的细节,比如拿小东西时不能一把抓,要从侧面拿起;手指并拢,手部保持清洁;像茶碗这样稍大的东西,要用茶托端上;递送剪子和刀子这类锐利器物时,刀刃背向对方……这些都是将心比心的事情,先让对方看清物品,其次不能让对方感到有危险。
细致地为对方着想,这是美学教育很重要的基础。
作为茶道名家,千宗室逐一讲解了点茶的过程。他说自己每天清晨都要供茶、奉神,然后饮一杯茶。这是每天的必修课。看到茶碗中的绿色,他能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平和。
篇12:茶生活散文
茶生活散文
周末的下午,我常常独自坐下来,做点喜欢的事。纤手破新橙那种清明爽朗,能带来的,也就是手头的文字、手边的茶了。
我的生活似乎有点宅:小门小户的,软风徐荡,又慢吞吞,小隐向文字。偏离主流,好像有点。可有什么办法呢?写字和茶,是我迄今为止感觉到的——最美的生活元素。
有谁愿意舍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
如今,周围的人,似乎都知道了我爱写字,我写字用的'名号叫“苦茶”。一位本系统领导,因业务莅临我单位,到我办公室访“苦茶”。进屋环顾一周,叹道:“斗室半间,出的文章可不少哇!”我笑道:“这屋虽小,每天也人来人往,哪里出得文章?写字这种活儿,此处不宜。写文章,宜夜深,宜晨起,宜周末。”
没人知道,我写字有洁癖。一似老僧人定,不要音乐、不要人声、不要琐事挂心、不要人影在旁边晃。也有唯一我要的,我要的——是茶。
其实,是痴迷那一缕茶香。它能安神,能提心,能把紧巴巴的光阴,无限舒展开;能把“板结”的心情,浸润得柔软暄腾。顿悟和参透,就在茶浓茶淡之间。亮亮的屏,香香的茶,一溜儿豆一样的文字播下去,一行行,一行行。困极了,抛书而眠;残茶半碗,也在那边香着。真的啊,此时相对已忘言,唯有袅袅茗茶烟。
爱茶,但去茶馆茶楼不多。参加山荆诗社的编辑会议,去东篱茶馆喝过茶。一去,便喜欢。大约,灵魂里爱古爱静爱老爱旧的调调儿,跟那儿气氛是相合的:老石槽里养金鱼,古木门扇做茶几,老旧的桌子柜子书籍,连墙上的画儿,都疏朗、寂静、清远。
有幅饮茶的画,画上有浓浓松荫,飘逸老者,石为几,茶为引。石上茶盏似有热气,两人相对如有所语。童子在侧,挥扇煮茶,空中白云一抹一抹,身后青山幽深静远。
恍惚觉得画上情境,即是眼前写实。茶室没松、没峰也没白云,但茶盏里袅袅青烟,犹如松风,你我便是老者对坐。人老茶香,相对,皆同道,皆知音。我们谈斗茶的诗人,下棋的神仙,屋顶的天空,屋门外的世界;我们再说说平仄押韵和意境,诗的神韵、茶的神韵、做人的神韵。
就这样,我们在茶前相遇。又在无边际的谈论里,跟贤者遇,智者遇,也跟自己遇。满室清芬,正是一种灵魂的圆满。
我知道,能与茶并肩的,是竹的“清”,善画竹的有郑板桥。郑板桥画竹,更善摹竹风:茅屋一间,新篁若干,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石砚,一张宣德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未来,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面上,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此身心于清风静响中也。
“雨前茶”“端石砚”“宣德纸”“折枝花”,你道是写实吗?分明是一阕灵魂的清响啊!它们,跟竹子的魂魄、郑板桥的魂魄,是此呼彼应的。
我爱茶,却不谙茶道,所以算不得茶人。我知道,茶人饮茶是有讲究的。譬如周作人,譬如妙玉。前者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这几行文字,合茶韵、带茶气、含茶意。后者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像他俩所讲,精神上的契合,味觉上的细腻,我并不打算去深究细学,也讲究不起,权当一种生活罢了。
这种态度似乎类似周家老大,根本不屑于“喝茶”那个清福。当然,我如何能跟文豪并论呢?只不过有着一点点的相似。那个愤怒了一辈子的干瘦老人,懂不懂茶呢?懂的。他只是顾不得许多讲究。他写《喝茶》,着意之处不在茶,而在乎揭示社会痼疾。在他看来,麻木不仁当然不好,但感觉太过细腻,受不得一点痛、一点苦,处处讲精致、讲安逸、贪图享受,也同样是一个民族“牌号”即将“倒闭的先声”。据许广平回忆说,鲁迅几乎天天喝茶,他的日记,与茶有关的记录随处可见,如赠茶给友人、捐茶参加公益活动、与友人一起外出喝茶等等。
他怎么会不懂茶呢?
细论起来,近代文学史,周老太太真是一代“名妈”,两个儿子,老大是左翼旗手,老二是右翼先锋,两兄弟合成一幅中国现代文化版图。难得兄弟俩有同题的文章,却在清茶一杯里,析出了迥异的风骨。
这个时代,还有鲁迅那样的痴人吗?
更多推荐
《茶》生活随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