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峨眉道上》后,本文共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

篇2: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4]

篇3: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同样是在赞美那些默默的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教学设计以设问导入,这样会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课时里,教师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第二课时里,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铺路的老人,通过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搞活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很好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上不是抽象的,这种把抽象变为具体的教学环节对小学生的学习帮助是很大的。

教案示例一

篇4:读《峨眉道上》后作文

读《峨眉道上》后作文

我读了《峨眉道上》这篇文章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文章主要写在又陡又窄又高的峨眉山路上,作者看见铺路人背着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上山铺路的事,赞美了铺路人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换取了游人欢乐的可贵的品质。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七段。写了作者感觉到了铺路人的艰辛,自己感到愧疚。游人走在山路上很吃力,不知铺路人重复走了多少次山路,为游人带来了多大的方便和欢乐。

读了《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我也体会到了铺路人的艰辛,懂得了为什么说铺路人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因为他们从不留名因为他们从不奢求别人的赞叹。游人们都知道是铺路人砌的阶梯,可谁又能知道到底谁是铺路人呢?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敬爱的教师们,他们就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为祖国培养下一代。我觉得老师也是一位无私奉献可敬的铺路人,为我们铺实知识的道路。

篇5:读《峨眉道上》有感作文

读《峨眉道上》有感作文

今天,我们学了《峨眉道上》这篇课文,谁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深受感动。如果没有铺路人的默默付出,就没有我们旅人的欢乐,辛苦的铺路人愿意放弃自己与亲人团聚的`时间,来为旅人的方便铺路。这样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这几百里的峨眉山路。也许,他们的亲人正在想念着他们,期盼着他们的归来,要是没有这沉重的石板,他们就与亲人早日团聚,这一条几百里的路,不知要用多少石板,可他们从来不说累,而我们这儿已经有路走的人,还嫌吃力,我内心感到万分愧疚。其实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让我感动着,记得有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发着高烧,妈妈背着我去医院,我当时还以为会死,妈妈安慰我,叫我别伤心,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我很快就康复了。妈妈就像铺路人一样无私地奉献着,而不要一点报酬。妈妈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你为了人们的方便,牺牲了自己,你的名字将会永远被人记住。读《峨眉道上》有感作文3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6:峨眉道上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学习和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难点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理解“无名英雄”的涵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字词卡片、小张填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题引趣,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题之后,教师提问:“谁知道峨眉山在什么地方,你去过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简介峨眉山。它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09米。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是我国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区。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二、提出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边读边划,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三)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葱茏 愧疚平坦 所谓 歇息

(四)标出自然段,想想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练习分段,概括段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指名读书,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二)认读生字卡片,掌握生字的准确读音。

(三)提出难懂词语,全班讨论解答。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找几个同学读书,大家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二)根据分段方法,分组讨论分段。

(运用读、想、并的方法分段。)

(三)在全班汇总分段情况,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结果: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峨眉山的路上所看到的。段意可归纳为,峨眉山的山路又窄又陡非常难走。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和一位背石头人的谈话。段意可归纳为,通过和一位背石人的谈话,“我”知道峨眉山道是他们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再背上山去铺成的。第三段(第7、8自然段)写出了作者的感想。段意可归纳为,铺路工作平凡艰辛,铺路人可敬可佩,他们默默奉献和甘当无名英雄的宝贵品质值得赞扬。

(分段时要加强引导,对于课文第6自然段作为过渡句应该分在哪一段,可先让同学们议论,可带着学生分析这句话,它是上面内容的概括,与上面内容联系紧凑,应该归纳到上个内容中去。)

五、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

(一)分段读书,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二)提问解答,了解特点。

(作者按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作顺序来叙述的。内容上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自然。)

六、自己练习读书,达到准确、流利

七、作业: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逐段分析,理解词句

本节主要通过逐段学习,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铺路人的艰辛危险,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一)指名读第一段,大家思考:这段有几句话?作者看到了什么?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

1.作者第一句话说明什么?理解“平坦”、“所谓”的意思?用几个词概括说说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又长、又陡、又窄、又高)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一块块、两尺见方、一步一步、竖、长长的天梯)

2.出示投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山路的难走。

“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竖”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像一架天梯。这是比喻句,说明山路很陡,很高。“竖”是直立。这里指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进一步说明高和陡的程度。让学生自由议论想象情景。)

3.体会读这一段,知道山路的陡峭,攀登的艰难。

(二)指名读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从作者和背石人的谈话中知道什么?(知道这些背石人就是铺路工人。)

2.结合插图,通过读文,说说峨眉山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运用顺承连接词,如:先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然后将石头凿成石板,再一块块背上山去。)从这些工作中你想到什么?反映了铺路人什么精神?(铺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非常艰辛。反映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

(三)出声读第三段。

1.首先看第7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么?作者通过和铺路人的谈话想到了什么?在书上标划出来。(可抓住以下几点:①峨眉山路长而陡且窄,需要数不清的石板;②铺路人要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一块块人工背上山;③铺路人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④铺成的登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

2.练习朗读三个反问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出示投影:“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愧疚”是不安的意思,“我”愧疚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因此感到愧疚。)

4.填空练习,体会排比句的涵义。

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

让学生用正面口吻,如“有了……有了……就有了……就有了……也就有了……”的句式来叙述这段话,体会哪种句式更好些。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书中原句好。用反面的口气来叙述,更能突出铺路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四)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1.提问: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注意应从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来解答;从铺路人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不为登山游人所知的高尚品质;从这些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热爱铺路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节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14个生字新词,重点在记忆字形上,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温习课文内容

(一)个人练习读书。

(二)指名读书。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认识分析生字的偏旁部首和记忆字形结构。

(二)弄懂词义,扩词练习,积累词汇。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字词卡片,检查字音情况。

(二)分析字形,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

(三)扩词练习,一字组多词。

五、集体学习,分析重点字的字形

篓:(1)什么结构?(上中下结构)

(2)注意什么地方?(中间“米”字,捺不要写成点。下面“女”字最后一横,写得要长些。)

凿:(1)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业”部)

(2)哪个地方要注意?(下半部分,里面是“羊”字少一横。勿写成“羊”字。)

嫌:(1)这个字与哪个字易混?

(注意和“歉”字的区别。)

(2)“女”旁书写时“提”的右边不要出头。

愧:(1)哪一笔要注意?(右边“鬼”字第六笔撇是一笔写成,不要分成两笔。)

(2)与哪个字区别?(和“槐”字区别,偏旁不同。可根据字义记住字形。“愧疚”是内心活动,所以是“忄”旁。“槐树”是树木的一种,因此是“木”字旁。)

六、巩固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

zhú lóu dǒu pō píng tán yóu lán

( ) ( ) ( ) ( )

suǒ wèi cōng lóng kuì jiù qì chéng

( ) ( ) ( ) ( )

(二)练习用“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造句。

(三)换偏旁组词:

但__( ) 徒__( ) 愧__( )

数__( ) 迎__( ) 彻__( )

陡__( ) 笼__( ) 歉__( )

七、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一)练习朗读第7、8自然段。

(二)回忆第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共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三)理清背诵顺序。

(铺路人的艰辛――我愧疚――默默奉献――为了他人。)

(四)自由读文,小声练背。

(五)同座位同学之间互背互练。

(六)单人自愿在全班背诵。

(七)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背。

(要重视背诵指导,它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记忆的重要手段,背诵必须是在熟读、了解内容,掌握写作顺序的基础上,防止死记硬背。还要注意提高背诵的速度和质量八、布置作业(一)抄写生字新词。(二)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篇7:峨眉道上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 “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

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

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篇8:峨眉道上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我们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课文先写峨眉山的路又窄又陡,为后文写铺路之难做好铺垫;接着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的谈话,从中了解铺路人的工作;最后抒发“我”的感想,赞美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具体叙述之后直接抒发感想,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后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关资料,以便对峨眉山有所了解。教师查阅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准备教学挂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2根据“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再把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在山路上看到或听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想到的,分别做上记号。上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指点。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思考・练习2进一步自学,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3“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写峨眉山路高与陡的部分。

课文怎样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为什么要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写峨眉山的高与陡,一是从“我们”爬山路的感受表现山路的陡,“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二是用比喻句说明山路的高与陡,“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陡坡上。写山路的高与陡,主要是为下面说明铺路的艰险做铺垫。)

(2)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谈话的部分。

从和背石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什么?(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块,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他们的劳动是多么辛苦。)

(3)写“我”引发的感想部分。

①“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感到愧疚?(“愧疚”的意思是“惭愧、内疚”。我为先前不了解铺路人的劳动而感到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②“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无名英雄”是“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峨眉山路高、长、窄、陡;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块,一块块背上山,工作非常艰苦;铺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铺设的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后一问要答得全面较为困难,可在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要点都答出来了,再引导他们连起来回答,以加深印象。

4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如,除了表示赞美,还可表示对他们的关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

5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思考・练习1要求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要根据课文表达特点给予指导。这两个自然段是感情的直接抒发,开头连用几个问句感叹铺路之难,接着是愧疚心情的表白,最后是热情的讴歌和赞美,要边读边想,体会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6选做题体现学科间的融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提醒学生把握峨眉山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其他细节可自由发挥。

7本课“竖”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竖”与“坚”、“嫌”与“歉”、“辛”与“幸”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字形。

篇9:语文 -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语文教案-峨眉道上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推荐

读《峨眉道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