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王维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本文共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王维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维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维不仅多才多艺,他本人还是一个极为英俊的美男子。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女子能够那么幸运,能够成为他的妻子呢?
关于王维妻子的资料,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介绍。只知道王维的妻子过世的时候,王维大概只有三十岁。所以,王维的妻子去世之时还十分地年轻。王维的妻子是幸运的,因为她可以嫁给王维这样的丰神俊朗的才子为妻,但她也是不幸的,因为她没能与王维白头到老,徒留王维一个人在寂寞中走过了半生。
相传,王维与其妻从小青梅竹马,婚后也一直十分恩爱。当年,他能成为进士,是因为玉真公主的推荐,而玉真公主对王维也十分仰慕。而王维则对自己的妻子十分惦念,以一首《息夫人》,在赞美女人的忠贞的同时,也是在借题发挥,是对玉真公主的一种婉拒。
而王维与其妻的感情也一直很好,哪怕在妻子去世之后,也一直对她念念不忘,在王维的眼中再不曾看到任何其他的女子。因为,在王维的妻子过世之后的三十年里,王维一直都是一个人,不曾续弦。倘若不是深爱自己的妻子,按照王维俊美的'容貌以及令人炫目的才情,会有无数的美貌女子愿意相伴于王维的身侧。而不是像王维选择的,几十年如一日,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拓展:
王维终生不写诗给妻子内情:喜欢上别的男人?
大唐诗人王维堪称完美男人,琴棋书画诗,样样精通,而且仪表堂堂,玉树临风。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好男人,在三十一岁,妻子去世后,找上门说亲的人,一定踏破了门槛,然而他竟终身未续娶。看看他的好友——大诗人崔颢吧,不断地换老婆,《新唐书》上说崔颢“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王维与崔颢真是两个极端。
对于王维未娶的原因,后人猜测颇多。
有人说,王维妻肯定是那种优雅美丽到极致的女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最爱的那个人去了,从此,他将心门紧锁,不再让别的女人走进来。
有人说,王维笃信佛教,自妻子去世之后,他更是看破了红尘,对男欢女爱失去了兴趣。
史书记载,王维自妻子去世后,孤居30年。禁肉食,绝彩衣。居室中仅有茶档、茶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的生活。每当退朝之后,净室焚香、默坐独处,冥想诵经。那么在诵经之时,会不会默念他的爱妻呢?让人费解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王维悲悼妻子的诗歌,是失传了呢,还是压根没有写?王维毕竟也写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样深情的诗句,妻亡后,他不写诗,写个墓志铭总可以吧?
也许,至情无语,大爱无声。有些痛,只能以沉默的方式来诠释吧!
为妻子没写过诗,但是为另一个男人,王维却写了好多首诗。
这个男人就是田园诗人裴迪。
王维给他写的诗有:《菩提寺禁裴迪》、《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酌酒与裴迪》、《赠裴十迪》、《口号又示裴迪》……特别是这首《赠裴迪》,简直是情浓如蜜: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当然,裴迪给王维写的诗也不少,翻开《全唐诗》,裴迪所存诗二十多首,都是与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因此,有人说,王维与裴迪有断臂之嫌。其实,这样的揣测有些世俗,他们是知音,都爱好山水,性情淡泊,而且称得上是生死之交。裴迪救过王维一命,说来有点话长。
安禄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王维没跟上,被叛军抓获。王维名气大,安禄山让他当官,他吞药诈称有病,最后还是被迫做了伪官。叛军们搞庆功会,逼迫唐宫乐人表演节目,乐工雷海青摔碎乐器拒演,面向西哭泣 ,被叛军肢解,王维知道了这件事。恰好这时,裴迪冒险来看王维,王维就偷偷写了一首《菩提寺禁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没想到,这首诗后来救了王维一命。乱军平定后,以前在安禄山手下当过官的人都要治罪,罪分六等,王维被关进牢房,订为三等罪。
王维的弟弟当时做刑部侍郎,正三品,他提出把自己官职削了,为王维赎罪。他还将这首《菩提寺禁裴迪》呈给唐肃宗。唐肃宗一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这一句,立即来了精神,这不正是对大唐表忠心的吗?免不了要找裴迪来作证,裴迪当然说是啊,说那天我去看王维,他亲口吟诵给我听的。
就这样,王维被赦免了,免予起诉。
篇2:妈妈是个“快”人作文
妈妈是个“快”人作文
我有一个妈妈,她非常疼爱我,也非常关心我。但有一点,她的生活节奏快了点。所以我叫妈妈“快”人。
有一次,我们考试我考杂了,也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所以我就撒了个谎。我刚进家门,妈妈第一句话就问我:“考试考的怎样?”我顿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不……。”“快说”妈妈说。“怎样拉?”“不怎么样。”我慢慢地说。“几分?”妈妈立刻就说道。“84分。”我难过地说。“82分,这么低,你怎么考的'呀!”妈妈立刻就接过我的话。“时间不够,没检查。”我说。妈妈火冒三丈地说:“时间不够,那我的好好的锻炼一下你的时间了。去!把错的题一个小时给抄写完,一个小时没写完,加一遍。”当时,我深深地叹了口气!
瞧!这就是我的“快”妈妈。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她了。但我还是想让妈妈明白。以后生活节奏不要那么快,这样会伤着身子的!
篇3:刘禹锡是个怎样地人
刘禹锡是个怎样地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诗句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也出现了许多的文人雅士,其中出名的文人刘禹锡是个怎样地人呢?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哲学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二白”。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白居易对他推崇备至,称他为“诗豪”。他具有:大家材具”,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杨慎则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刘禹锡生逢江河日下的中唐,空有满腔抱负不为当权者所用。对于他的籍贯和出生地,学界历来有很多争议。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永贞元年,他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集团,颇受重用,被“以宰相器待之”,是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改革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元和九年,刘禹锡奉召回京,“宰相欲任南省郎”,但因其诗作《游玄都观》讥讽时政,被先后外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他坚持自己的政见,关心百姓疾苦,始终不向权贵低头,在外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唐音癸签》说刘禹锡虽屡遭贬斥“而精华至老不衰”。
他从政之余,笔耕不綴。政治上的失意,却意外地成就了他的诗歌。他的诗语言明快爽朗,富有哲理,气势雄健。同时,他还采用了一种新体诗歌,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风格健朗清新,历来颇受赞誉。“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豫章黄先生文集•跋刘梦得竹枝歌》)。
翁方纲也指出:“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石洲诗话》)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他的诗“宏放出于天然”,称他为“小诗之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刘禹锡不仅在诗歌方面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宝历三年(公元827年),刘禹锡卸任后,与因病罢官的老友白居易同住洛阳,死后葬在荥阳豫龙镇檀山上。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精于古文,又擅长吟诗作赋,名重一时,是中唐最具盛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籍贯后世争论不休,比较集中的是下面两种说法。
(1)彭城(今江苏徐州)说据《新唐书》载:“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刘禹锡是中山人。刘禹锡是刘胜的后代,而刘胜被封于中山。中山是刘禹锡的郡望。《旧唐书•刘禹锡传》也主张刘禹锡是彭城人。在《唐代名家诗选》书中明确指出刘禹锡“原籍中山,后迁彭城”。学者刘永济也赞同这种观点,指出“字梦得,彭城人”。令人困惑的是,刘禹锡虽未自称是彭城人,而其好友白居易却称其为“彭城刘梦得”。彭城刘氏是高门望族,据说当时“姓卯金(刘)者咸曰彭城”。白居易是不是因为推崇老诗友,因此在郡望上抬高他呢?
还有些学者主张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刘禹锡出生于公元772年,距刘绪东迁已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并没有证据表明刘绪长期定居在嘉兴,刘禹锡很可能是客居嘉兴。而且,他在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就表明作者并不以江南为家乡。刘禹锡还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但在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的地区,嘉兴显然不在山东,而属江南。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因此可以推测彭城是刘禹锡的籍贯。除此之外,《乾隆徐州府志》、《道光铜山县志》都主张刘禹锡是彭城人。
(2)洛阳(河南洛阳)说
刘禹锡在其晚年所作的《子刘子自传》中,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浙西(一作‘淮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墒桥。”•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刘禹锡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是中山人,自七代祖刘亮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后,其后世子孙便在洛阳定居。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因避乱东迁,所以洛阳是其籍贯。
刘禹锡又在调任汝州后,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一文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家本荥上,籍占阳,病辞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在这里,他清楚地指明他的家在荥阳(今属河南),籍贯是洛阳。清代《洛阳县志》中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唐代人很重视郡望,很多人“虚引他邦,冒为己邑”。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一时大姓,韩愈本是河南人,与昌黎并无关系,他却自称“昌黎韩愈”。柳宗元世代都生活在长安,因河东柳姓是大族,便自称是河东人。刘禹锡远祖封王中山,受当时重郡望之风的影响,故自称“中山锡传”,而不称“洛阳刘梦得”,是情有可原的。
现代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主张刘禹锡的籍贯是洛阳,“彭城人”说是错误的。同时他还提出两种新的观点,其一刘禹锡是匈奴族的后代,而非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二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县。刘禹锡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而据考证刘亮是“加人洛阳籍的`”匈奴人。因此,刘禹锡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是毫无疑问的。父亲刘绪在安史之乱时“举族东迁”,迁到苏州嘉兴。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忆得当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钩钓得王馀鱼,踏芳共登苏小墓。”此处的嘉禾就是嘉兴,嘉兴有苏小小墓,既然嘉兴是刘绪东迁后居住之地,那么就应该是刘禹锡的出生地。但也有些学者主张刘禹锡是洛阳人,认为刘禹锡是匈奴人的说法“逻辑上说不通,而且没有可信的事实作根据”。
刘禹锡的籍贯现在已成一段公案,迄今悬而未决,看来还需要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广泛深人地考证。
刘禹锡的浪淘沙赏析
浪 淘 沙
liú yǔ xī
刘 禹 锡
jiǔ qǔ huánɡ hé wàn lǐ shā , lànɡ táo fēnɡ bǒ zì tiān yá .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 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
rú jīn zhí shànɡ yín hé qù , tónɡ dào qiān niú zhī nǚ jiā .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篇4: 妈妈是个苦命人散文
妈妈十六岁就进了我们家门。
爷爷中年得子,熬到儿媳妇进门,已是风烛残年了。膝下的长子正是我的爸爸,当年正十七八岁,就已经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好在爸爸读了几年的私塾,又完成了高小学业,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很了不起的秀才。仗着这一点,爷爷就不让爸爸伺弄土块,经当地革命领导人杨汉章的介绍,参加了当地的赤峰游击队,开始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
妈妈理所当然的就留在了这个家里。奶奶和爷爷一样,除了长年害病以外,其它的事就都顾及不来了。二爸当年还不满十二岁,就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劳力。三爸还小,正是不谙人事的时候。这一家人,正是:老的骑不上马,小的拉不开弓。妈妈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苦撑苦熬,度过了她十七八岁的年华。
爸爸一去就是四年。到23岁上,已转辗到合阳当上了代区长。按说,爸爸在仕途上应该是少年得志,“正向名利途上走”。可就在这时,一连接到家中几封电报:“父病危,速回”。爸爸回来后,爷爷和奶奶就哭得泪人儿一般,说什么再也不让爸爸去合阳了。爸爸一看这家人,老的老,少的少,也确实没个好方子,就留了下来,这才和妈妈一起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
两年后,妈妈生了第一个孩子。白白胖胖,煞是可爱。可这一家人,都只顾忙其他的,孩子无人照料,不幸落入水锅中。当时的条件是既无钱,又无药。眼睁睁看着孩子在痛苦的煎熬中离去。这一打击,对妈妈来说,不亚于挖去她的一块心头肉,使她震颤的心灵几近疯癫。
再过了三年,妈妈生下了我。不久,爸爸离开了家,到兰州去找我的一个户下爷爷(赵文献,当时任甘肃省副省长),以谋求一份工作。临行前,爸爸揭开捂得严严实实的我,心中一阵凄然。他想起第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都未能成人,我这个骨瘦如柴的孩子,连大哭的一点劲都没,这能成人吗?
可我来到这个世上,就好像不甘寂寞一样,从生下的那天起,就没日没夜的哭闹,使得妈妈在整整一个多月里,没能正经合上一眼。就这,疼孙子的奶奶,还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数落着妈妈,只嫌妈妈照管的不好。妈妈的泪水,只能和着委屈往心里流。
我一岁上,爸爸在兰州的一家粮食局安排了工作。二爸这时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了。爷爷和奶奶不愿再看着妈妈在家里受罪。就让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兰州。
到兰州两年后,妈妈生下了我的妹妹。爸爸在单位上,工作得很好。可妈妈却不知怎么,得了精神病。常天呻呻叨叨,就是要回老家。后有下驿村的一个我的远房舅舅正好要回来,爸爸就委托他,把我们母子三人带回了老家。
妈妈回来后,说什么都不到兰州来了。那时,农村都成了合作化。二爸也结了婚。我们回来正赶上吃食堂。我和妹妹都小,食堂的饭不够吃,我们两个吃过,全家人就都得挨饿,妈妈没办法,就只好和爷爷,二爸他们分开另过了。
至此,妈妈一个人又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白天要在村里参加“大跃进”,晚上回来要给我和妹妹做衣衫。没粮食,就吃麸皮,咽糠菜。又一封赶一封的给兰州去信,要爸爸回来。为此,爸爸不知流了多少泪。就在粮食局任命他到一个粮站当站长时,他含泪将工作转回了老家。
从此,爸爸以每月46元的工资开始养家糊口。妈妈则以每天7个工分补偿家庭。在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妈妈一连生了二弟,三弟,四弟,五弟。这样一来,我们一家八口人的生活,真正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我能记得,我们刚回来时,没有地方住。就把圈牲口的一个棚子打扫干净,我们母子三人就住了进去。一场大雨后,这个棚子就倒塌了。好的是,这天我们都到外婆家去了,才没发生意外。接着,我们又圈起了两眼D窑。却没钱盖不起上盖。我的二弟就出生在这个D窑里。那天,外面的'雨下得非常大,过一会,就会有一块泥坯从窑口上掉下来。妈妈神色紧张地只知道把我和妹妹还有二弟紧紧地保护在怀里,直到天明。
D窑倒塌后,我爸又盖了三间房子。那房子,热天是蒸笼,冬天是冰柜。在这样的环境中,妈妈为我们一家人的衣食操劳。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饭。饭一吃,就去上地。晚上回来把一切都安排妥后,在我们刚开始入睡,就又摇起了那架又古又老的纺车。我们姊妹六人在妈妈的纺车声中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夜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早晨,可妈妈睡了几个觉,我们谁也不知道。
爸爸对工作很认真。尽管他转回来后,一直没有被重用和升迁。但不论在那里,他都是兢兢业业,一心奉公。因此,家中的事,就顾及的很少。常常是没了米面,或买不回来油盐酱醋柴的时候,妈妈这才托人打个电话或捎个口信,爸爸这才回来理料一下。然爸爸一直在张家滩政府工作。离我们那里有一百多里路。那时,还没车路,一切都靠两条腿走。常常是早上从张家滩起身,晚上才能回到家中。直到我当兵走后,爸爸才把我们一家迁到从座村,才结束了长途跋涉的历史。
妈妈久劳成疾。到了从座以后,就开始了百病缠身。在起初,她还不服气,硬撑着在队上出劳。直到后来队上看她实在是干不动了,劝她退出劳力时,她这才脱离了生产劳动。
我当兵三年,一回来就看到妈妈已是两鬓斑白。过去很有精神的眸子里,好像染上了浊霜,看上去一片灰花。让人一见就能感受到她已过早地进入暮年了。
待我们成家后,妈妈全不行了。直到我们全家恢复商品粮后,妈妈这才随爸爸过上了“家属”生活。
可病魔已经深深地侵入了妈妈的肌体。这以后的妈妈,常常不能理料自己。在63岁那年,不慎跌倒,造成小腿骨折。就在骨折还没看好的时候,又患上了阑尾,又做了一次手术。
动那次手术时,我正在郑庄参加县上举办的首届文学讲习班。会完后,我才得到妈妈住院的消息。我到医院,妈妈一见我,就嚎啕大哭。使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最不应该的是,妈妈65岁那年,她老人家一心要去宜川我爸的舅舅家里跟事情。因那里没车路,妈妈在骑毛驴的路上,不幸从毛驴上跌下,造成半身不遂。数月后,便离开了我们。
我接到妈妈病危的消息时,妈妈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她老人家在半身不遂后,一直不会说话。在重病中,妈妈一直用手指着延长的方向,要我回来。我刚一进门,好几个月都不会说话的妈妈,竟从喉咙里迸出“刚儿”两个字,就直声大哭起来。我一眼看到妈妈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了,不由心酸。我扑倒在妈妈怀里,哭喊着:“妈妈,您怎么成了这样啊”?
在最后的日子里,我把妈妈领回了老家。我们给她买回的任何食品她都不能下咽了。她只要一清醒过来,就举起手来,看着我们兄弟几个,摇着最小的手指头,呼唤着我的五弟。
我五弟当时正在西安学厨师。那时没有手机,又没有他的联系电话,一时给不出话,最终都没能见到五弟。
妈妈在水米不沾的情况下,整整十二天才离开了我们。这一天是农历九二年腊月初八夜九时三十三分。
按习俗,我们厚葬了妈妈。把她老人家留在了我妈妈种了一辈子的自留地的坎塄塄下边。那里风和日丽,地阔天开。坎塄塄上,有我的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相邻。我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去找他们?
现在,我们把爸爸接到了延长。妈妈,您要是健在,那我们多好啊!您为什么要走?为什么不陪爸爸再多过几年?我们做儿女的离不开您,爸爸现在更需要您啊!
妈妈,您是该能享几天清福的。您在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儿女成行的时候,在我爸爸退休后闲居在家的时候,却栖栖遑遑地走了。我们当儿女的,耗干了您一生的心血,就在我们光景都能过的时候,我们却把您安顿在咱自留地的坎塄塄下边・・・・・・
篇5:爷爷是个老顽童写人作文
爷爷是个老顽童写人作文
爷爷是个出了名的老顽童,在我们村里,他爱说爱唱爱玩,算得上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新一代酷老头。在我心里,爷爷算得上最可亲的人了,我就喜欢爷爷的“顽”劲儿。
这不,刚吃完饭,爷爷又吆喝起来,“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石猴出世》的故事,谁都不要错过机会啊。”只等每个人都坐稳了,爷爷就开始用洪亮的声音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从前在东海里有座神山……”爷爷越讲越起劲,我是越听越不耐烦。于是,我故意发出“吱吱”的`叫声,爷爷停止讲述,俯下身子仔细寻找发出可疑声音的东西,半天也没找着。大家都暗自发笑,谁也没告诉他。忽然,只见他笑容可掬地叫:“看来我的故事讲得太好听了,连老鼠也来为我捧场。”随后便一本正经地清洁嗓子。全家人轰然大笑。
除了讲笑话外,这“老顽童”还是十足的追星族呢!比如说前几天在家里看电视,当时正播放周杰伦的《菊花台》。爷爷听得入了迷,歌唱完了,他就打开电脑上网搜索这首歌,然后坐在电脑前,戴上耳机,跟着节拍又哼又舞的,搞得看到的人都大“骂”不已:“呵呵,这个老顽童啊……”爷爷听了呵呵一笑:“这就叫活到老学到老啊。”唉,全家人真拿这个老顽童没办法呀。
爷爷玩起游戏来也是有一手的。那次,爷爷见我在踢毽子,就提出要和我赛一场。我得意洋洋,信心百倍地说:“没问题!”心想爷爷年纪这么大了,我还怕不能获胜吗?比赛进行得很快,不知是我求胜心切还是怎的,爷爷竟然轻松获胜,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失败惊得不知所措。爷爷倒春风满面,吹嘘起来:“想当年,我可是踢毽子高手啊……”唉,又来了,这“老顽童”总喜欢对自己的陈年旧事夸夸其谈。
“老顽童”的名号已经在我家传开了,爷爷也不生气,任由我们这样称呼。爷爷凡事都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所以他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我们家里也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篇6: 我是个电脑迷写人作文
我是个电脑迷写人作文
我可爱玩电脑了,一玩起电脑,我就舍不得离开。如果你看到一个长着乌黑的短发,眼睛(左边大是双眼皮,右边小是单眼皮)紧紧盯着电脑的十岁男孩的`话,那就一定是我在玩电脑了。
我玩电脑非常专注。有一次,我在玩电脑,妈妈叫我自己早点去爷爷家吃午饭,我头也不回地“嗯”了一声,妈妈就出门了。她一走,我就把去爷爷家吃饭的事扔到脑后了。到了十二点半,妈妈打电话回家问:“你怎么还没去?” “去哪?”我反问。“爷爷家啊。”“ 去爷爷家干嘛?”“吃饭啊。” “哎呀!”我尖叫道,“我这就去!”说完,我跑到爷爷家,三下两下吃完饭,又回去津津有味地玩上了“塞尔号”。
还有一次,我在玩电脑,妈妈买回了一袋冰棍,说:“吴忧,快帮妈妈把冰棍放进冰箱,我还要出去办事。”我只是嘴上答应了一声又继续玩了。妈妈回来后,看见袋子里的冰棍一根不少,大发雷霆,问:“冰棍怎么还在这?”我这才想起来妈妈交给我的任务都没完成,冰棍已经融化得差不多了,我赶紧把冰棍送入医院 ――冰箱。
我这个电脑迷真是无人能比。
更多推荐
王维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