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本文共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4个字。理解“受难、收集、招待”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安妮对昆虫的喜爱,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安妮对昆虫真挚的感情,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当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时,就会有很多可爱的小精灵活跃在大自然中!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快来跟它们打打招呼吧。(出示课件--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蝴蝶、蜻蜓、蜜蜂等)
2.师:它们都是昆虫。你喜欢昆虫吗?为什么呢?快举手说一说吧。比一比,看谁的话说得最通顺,用的词语最美。
(出示“我喜欢……因为……”句式练习说话。)
3.师: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她和大家一样,特别喜欢昆虫,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我喜欢昆虫”
师:再读课题,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的课题相比,这一课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有一个引号呢?因为这里直接引用了文中的主人公安妮的一句话作为课题,所以要用引号。这也是课题出现的另一种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一课要用安妮的这句话作为课题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学习完课文再来回答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师:现在老师将文中的生字藏在生词里,你们还认识吗?来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读词语。(指名读,师生纠错,分组读,齐读。)
安妮蜕皮简直扁的白网灯蛾短的
一辈子爱护培养梦见招待客厅
②师: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读课文的情况,看看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指名分段读课文)
读后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课文中安妮说道:“我喜欢昆虫。”那么她是怎样做的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她的做法,并相机板书:
拯救喜欢各种昆虫收集爱护招待
四、学习1、2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感受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一、二两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安妮特别喜欢昆虫?
2、交流,读悟第一段。
①、出示课件:“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
同学们,现在大家闭上眼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总之,这种被关在瓶子里的感觉很难受。那么,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不愿意。)
师:这些感觉我们体会到了,安妮也体会到了。因此,每次看到小孩把小昆虫抓走,她都会这样问。
我们也来问问那个关昆虫的小孩!(请多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如能换位思考、质问、或劝告劝说)
师:安妮与昆虫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板书:只要---就---)
②出示课件:“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师:同学们,在这里安妮把什么看作是昆虫在“受难”?
(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
师:受难是什么意思呢?换个词试试看。
(受苦、受折磨)
师:在字典里,“受苦”的意思是“受到痛苦”,而“受难”的意思是“受到灾难”,你们觉得哪一个词程度更深?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师:安妮这样喜欢昆虫,爱护昆虫,是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儿,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从这里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安妮很尊重这些小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③齐读第一节,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方法自己学懂了第一节,你们真了不起!下面大家接着汇报,还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
3、交流,读悟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有关语句。
师: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不管……只要……都……)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再指名读,注意后面的省略号,说说她还会喜欢什么样的昆虫?
师:为什么这么多的昆虫她都喜欢?
师:因为安妮喜欢它们,不是因为它漂亮,不是因为它勤劳,也不是因为它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
师生合作读。
4、比较两种写法,体会如何将文章写具体: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不管是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有毛的、没毛的,爬的、钻的、跳的、飞的……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尝试将文章写具体呢?只有写具体了,才可能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师:现在我们来仿照第二自然段说上这样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一种爱好说清楚,说具体。
①小红真的很喜欢读书。不管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只要是_______,她都____________。
②我真的很喜欢体育运动。不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是_______,我都____________。
③我真的很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2:《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些什么呀?有一个小女孩,叫安妮(板书:安妮)她喜欢的东西可和同学们不一样,她说--“我喜欢昆虫”(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课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引号?看到安妮这么说,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质疑。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这些疑问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①卡片检查生字字音。②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安妮说:“我喜欢昆虫”,那么她是怎样做的呢?请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2、听后反馈。相机板书:救助、收集、爱护、招待。
四、精读课文,领悟体验:
(一)精读第1自然段。
1、哪个自然段写安妮救助小昆虫?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安妮是怎样救助小昆虫的?
2、安妮说:“如果是你……吗?”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些我们都感觉到了,安妮更感觉到了,如果你是安妮,你会怎样劝告关昆虫的小男孩?(指名读出劝告语气)。会怎样质问关昆虫的小孩?(读质问语气)。安妮还可能怎样问?(生气、责怪…)。
3、安妮不仅这样说,还怎样做?(只要有机会…放走),从“只要…就…”表明什么?(表示安妮绝对这样做)。谁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受难”找近义词兄弟?(受苦)在这里能换成受苦吗?(受到灾难和痛苦,谁程度更深)安妮把什么看作是昆虫的灾难?(小孩把昆虫装在玻璃瓶里),这些小孩无非是觉得小虫可爱,装着玩玩罢了,这算灾难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安妮喜欢昆虫,尊重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再次读第1自然段,再次感受安妮对昆虫的爱。
(二)精读第2自然段。
1、安妮救助昆虫,我们已感觉到安妮很喜爱昆虫,那她究竟喜欢哪些昆虫?还是都喜欢?从哪一段知道的?
2、默读第2自然段,哪句是中心句,划上波浪线,哪些句子看出安妮喜欢各种各样的昆虫,划上横线。
3、同桌交流。划好后与同桌交换意见,看你们想法是否一致,能否说出画波浪线或横线的原因。
4、全班交流。中心句是哪句?为什么?各种昆虫都喜欢从哪看出来?大的想到什么?(出示犀金龟图片并简介)小的?长的?(竹节虫,介绍比铅笔还长),有毛的?没毛的?爬?钻?跳?飞?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可能喜欢什么样的?(有眼、没眼、胖、瘦、花、黑、能发光、能叫、游、勤劳、懒惰、轻盈、笨挫……)总之一句话“只要是……都……”。那你们认为安妮是真的喜欢昆虫吗?再读第2自然段。
5、读中学写。有一个同学认为这一段可这样写,出示句子“安妮很喜欢昆虫。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比较哪种好,为什么?(上一种更具体,具体了才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你们想把自己的爱好用一段话写具体些吗?仿写练习。
7、小结:安妮真的喜欢昆虫,不是因为它勤劳,美丽,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是安妮的好朋友。一起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安妮对昆虫的爱。齐读第2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安妮对昆虫爱得如此真切,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再来读读安妮发自内心的这句话:“我喜欢昆虫”。
下节课,我们将了解安妮是怎样收集、爱护、招待昆虫的。
七、布置作业:
继续查阅文中提到的昆虫的相关资料,如蚱蜢、甲壳虫、蜜蜂、灯蛾…为下节课更深入地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3:《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4个字。理解“受难、收集、招待”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B
[《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4:《信任》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查字典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字典,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沁人心脾、馋涎欲滴、根深叶茂
3、思考:“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理清脉络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
1)“信任”什么意思?(相信而敢于托付。)
2)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3、小结:桃园主人信任客人;客人信任主人,双方互相信任。
板书:信任
桃园主人客人
4.双方是怎样信任?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一起学习课文。
二、学习2--6节,理解“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1、读读2--6节,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一句句子。(第2节第3句句子)
(1)学生读句子。
(2)出示填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几只竹篮,篮下()一张纸条,上面():“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自己采,然后把钱()箱子里,祝您愉快!”
(3)给“尽管”换词,理解词意。(尽管--只管)
(4)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A.把“我们”当作朋友;B 让“我们”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C 信任“我们”
板书:让客人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
2.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1)过渡:“我们”一到桃园就感受到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偌大一个果园不见主人踪影,是热情好客的小狗代替主人招呼客人。板书:小狗热情好客
(2)快速默读读2--7节,划出小狗招呼客人的句子。
(3)师生合作读好这些句子。(读准“吠”的读音,理解“吠”的适用范围)
(4)用词组概括小狗是怎样招呼客人的。
板书:等待到来
撒腿领路
带回原地
热情道别
(5)借助词组连起来说说小狗是怎样代主人招呼客人的。
3.通过复述,进一步体会“桃园主人信任客人”。
(1)桃园里只有小动物在代替主人招呼客人而忙碌,这是为什么?
(体现主人充分相信每一位客人,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举动让人感到充满温暖和人情味。)
(2)将“纸条上的内容”与“小狗的热情好客”连起来复述,体会“桃园主人信任客人”。
三.以读代讲进一步学习2--6节,理解“我们信任主人”,体验“被信任的喜悦”
1.当我们来到屋前看到主人的纸条,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被信任的愉悦,在被信任的同时,我们也给予了对方信任,我们跟着小狗--(钻进果林,只见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随机理解“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2.正因为有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
3.当我们摘完桃子,不忘纸条上的托付,尽管一旁没人,钱箱旁只躺着--一只大花猫,我们却守信地如数付钱。看着大花猫,我对丈夫开玩笑说--“你认为它会数钱吗?”丈夫也淘气地回答--“也许会学会的。”这种无人在一旁看管的摘桃、付钱方式,让人感到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心情轻松愉悦,连话语中也多了几分幽默。板书:“我们”如数付钱
4.小结: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它是相互的。信任更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只有大家都真诚相待,都信守诚信原则,才能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板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信任的愉悦
四.创设情境,复述事情
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借助板书复述事情。
五.学习第8节,
1.齐读
2.“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出示: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任》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5:《信任》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热情好客、木栅栏”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查字典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字典,读通课文。
2、查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
3、根据课文内容,将公路边的“桃子--自采--三里路”这块告示的内容,用几句话简明地写清楚。
一、导入新课,反馈预习。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公路边“桃子--自采--三里路”的内容。
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3、根据提示,介绍桃子。
(1)出示词语:丰实、又香又甜、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读词、随机正音、理解“沁、涎”的意思。)
(2)以“钻进果林,”为开头,用上这些词语向大家介绍果园里的桃子。
4、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1)在三里路外的那个桃园里,游客们除了能自己采摘到又香又甜的桃子,还能得到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最能概括地解答这一问题的一小节。
(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指导朗读。(随机正音:不禁jīn;木栅zhà栏)
(3)启发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随机板书:信任?喜悦?)(副板书:久久地注视?朴实而纯洁?)
二、理清线索,复述“一次摘桃经历”。
1、快速默读课文2~7节,划出描写狗的活动的语句。
2、交流出示有关语句,随机正音:欢吠(fèi);撒(sā)腿;沉甸甸(diān)
3、引读有关语句,随机板书:迎宾、入林、返回、道别。
4、师生配合朗读2~7节。
根据提示,复述摘桃经历。(小组内交流,指名复述)
三、解疑释疑,深入感悟。
1、默读描写狗的4句话,划出有关词语,说说小狗给你留下的印象。
2、再读这4句话,体会小狗的热情好客。
(1)自读,引读。
(2)小组讨论:从小狗的热情好客中你体会到什么?
(果园的主人以狗待客,是因为他充分信任每一位前来摘桃的游客。)
3、默读2~7节,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果园主人给予游客的信任?
(1)交流,出示:
①“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②我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
(2)联系课题,交流感悟。
(教师适时点拨:结合第②句话说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4、小结:如果说果园主人以狗待客的巧妙安排以及纸条上那温馨的话语,给前来摘桃的客人以充分的信任。那么,“我”信守诚信,如数付款的诚实行为,则是我能够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的关键所在。(板书:如数付款)
5、引读最后一节。
四、语言实践,内化感悟。
“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感受展开想象。
提示: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任》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6:《信》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重点指导“替、请、浪”的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4.渗透乐于交往的心理,学习交往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快乐。
2.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三、教学难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良好心理。
2.掌握“替、请、浪”的字形。
四、教学准备
配乐朗读的录音带、词语投影、识字卡片。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求知情感。
1.教师出示一封信,先使学生从感官上了解“信”是什么。
2.请你谈谈“信”有什么用处。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个小朋友,看看她给谁写信了。在信中写的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画上“○”,并注意听清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练习在课文中读准字音。
3.用黑板或投影出示词语练习读准字音。
替 黄昏 航海 风平浪静 紧
4.将会认字放回到语言环境中去再读课文。
5.也可以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相互评一评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读得不正确,读得不好的地方再多读几遍,直到读好。
6.师:在拼音的帮助下,你们是不是会读课文了?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请6位同学分别读每个小节。(意图:用读书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小节的概念是否理解正确。)
(三)听配乐朗读,促学生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入手,感知全文。
1.检查朗读。请几位同学读课文,主要看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2.学生质疑。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意图:了解学生自读情况,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和梳理,注意随时表扬那些能提出关键性问题或有独到见解,有一定个性问题的学生。(如:(1)我认为这个小学生很自信,能用自己学到的本领给别人写信。(2)我想知道她在信里说了什么。(3)我通过读课文感觉到,这个小学生特别喜欢跟小鸟啊,大海啊成为好朋友。……)
(二)抓住主线,研读课文。
1.直插重点,进行导学。问:课文中的“我”替谁写信了?
小鸟 花朵 大海 云树 自己
2.点拨想象,进行互学。
(1)请喜欢小鸟的同学起立,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猜想小鸟会在信中说什么。(这一小组的同学做重点发言。)
(3)文中的哪些字或词最能体现小鸟的心情?(快、近)
(4)请你试着读出小鸟盼妈妈回家的急切心情。
3.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角色按照以上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互动学习,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在学习中应以朗读作为训练主线,注意抓住“采蜜、姹紫嫣红”“快去、风平浪静”“变成、连成”“贴得、紧紧”这几组词语,感悟“我”的快乐,揣摩朗读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三)根据扩点,延伸学习。
1.提问:“我”一共写了多少封信?
2.追问:你的根据是什么?
3.板书:许多许多、一封封、“……”
4.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一封封信中可能还会有谁的信?会怎样写呢?
5.集体互动:学生相互启发,可能答出动物、植物、天体、人物等许多内容。
6.问:为什么这个小学生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信呢?找到答案读一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教师小结:一名小学生在学会了写信的知识后,把本领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别人,很有自信。你们认为这样做怎样?
7.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 信
“我”替小鸟给妈妈
花朵给蜜蜂
大海给小船
云树
自己……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巩固所认新字。
1.出示课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字或生活中较常用的字读一读。
替、风平浪静
2.不常见的字要多读几遍。
航海、黄昏
3.不易读准的字音要重点纠正。找到带有下面几个字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如:昏,不要误读kūn。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替”第四画是点,不要写成捺。
“浪”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2.左右结构的字有:请、浪、静、贴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浪”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浪、海浪,有水才能有浪。)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字头。
3.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什么?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5.当堂反馈,进行听写,全写对的同学可以进行表扬。
[《信》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7:《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8:《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9:《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0:《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比鲜侗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痹谘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碧寤峁攀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背楸逞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苯樯茏髡咴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痹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弊杂啥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痹俅味潦,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奔觳馍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绷范恋谝痪涫。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
2绷范恋诙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敝傅祭识琳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背鍪疽求会写的字,认读。
2惫鄄煺庑┳值慕峁辜肮丶笔画。
3痹谡饪沃杏腥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毖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黄牛 鸣蝉
(快乐、有趣)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1:《泉水》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词不达意、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鼓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
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②出示生字卡片
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
2、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①看得出咱们同学对生字词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②你们想怎么读呢?(指名说)那就请你当一回小老师,来分配一下吧。
③谁能说一说这几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2)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①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②你先自己练习一下吧。(自由读)
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简单评价。
④老师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
①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同桌互读,把答案画在书上。谁来提示一下,答案在哪几个自然段,同学边读边画。
②不知你们读懂了没有,我这里还有一些贴图,谁来帮老师贴在黑板上。
③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④在我们读书时,有一名同学向我提出了问题。谁来读一下。
⑤谁能告诉她不明白的问题吗?
⑥读第三、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谁来说一说: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
⑦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但是,得想办法,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
3、激趣说话
(1)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
(2)人们说得很精彩,如果能写下来就更好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把它写一写,在展示台上展示。
第六至七自然段
(1)自己先读一读。
(2)与学生对话。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致电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三、指导背诵
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吗?你喜欢哪部分,就请你把你喜欢的那部分背下来。
四、指导书定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1)引导学生观察字体。
(2)让学生指出每个字要注意的地方。“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
五、扩展延伸
你们喜欢泉水吗?大家想一想,我们如何向泉水学习?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吗?
[《泉水》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2:《泉水》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认“哦、股”等八个字,会写“互、泉”等九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学习懂得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资源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技术,创设课文所表现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朗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放课件:泉水从山间流下的情景。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泉水》(板书)
二、分段学文,理解领会
1、教师美读第一段,读完后启发:瞧!多美的景色呀!你想读吗?赶快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正音、齐读。
2、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提着瓦罐到水池边打水的情景。
(1)、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2)、想象泉水会说些什么?
(3)、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认读。
(4)、质疑:“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
(5)、自由读、指名读,有感情朗读。
3、课件出示:美丽的杜鹃花在水中照自己的影子的情景。
(1)、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2)、想象泉水会说什么?
(3)、出示第三自然段,继续朗读。
4、按照以上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5、课件出示第六、七自然段,学生朗读感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连读全文,学习字词。
1、连读全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自读、同桌读、对话读)
(2)、齐读
2、课件领读生字、新词两遍
3、小组合作学字、词。
4、检查自学情况。
四、再读韵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小朋友们字词全学会了,咱们再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好。
2、师生对读
五、扩展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3、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事,收集泉水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2、指导书写。
三、我会读。
出示课后“我会读”练习。同桌互读、指名读。
四、自编韵文,延伸拓展。
1、启发拓展。
(1)、除了文中所提到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泉水的用途。
(2)、学生讨论发言。
2、自编韵文。
(1)、把你所说的内容编成像课文这样的句子,先自编,再小组交流。
(2)、每组推荐一位,准备全班汇报。
3、小组推荐者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泉水》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更多推荐
《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