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鉴赏,本文共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鉴赏

作者:唐·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篇2:《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鉴赏

①据诗中“山阴定远近”语,诗盖作于浩然游越之前。故有此问。

②期:相约。

③陶渊明《形影神》诗:“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④定:究竟。

⑤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之《兰亭集》诗。

篇3:《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鉴赏

全唐詩卷160_16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孟浩然

春堤楊柳發,憶與故人期。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

山陰定遠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蘭亭會,空吟祓禊詩。

篇4: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的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的意思,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赏析 -诗词大全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篇5: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阅读答案

(作者:唐·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注释: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6分)

2.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2分)“春堤杨柳发”触景生情,(1分)交代了春天这一时间背景,“杨柳”勾起了诗人 对昔日离别情景的回忆,“发”字有绵延生长之感,(或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增添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1分)

2.草木一句承接诗歌首联“杨柳”意象,诗人临景而生发哲思,表达心中的无奈;(2分)以草木荣枯喻人生苦短,以草木无意衬人间有情,为后文表达思念之情起势。(3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篇6: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宿永嘉江寄山阴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的意思,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赏析 -诗词大全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篇7:采莲曲崔国辅唐诗鉴赏

采莲曲崔国辅唐诗鉴赏

【原文】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介绍】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公元7-公元741年(开元年间)进士,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部。公元742年-756年(天宝年间)贬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司马。以五言绝句著称。其诗多拟南朝乐府民歌,写宫闺、田园儿女之情,含思婉转,风格清新活泼。原有集,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8:唐诗《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鉴赏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解

1、苒苒: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

2、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3、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赏析

此诗写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9:崔国辅《小长干曲》诗词鉴赏

小长干曲

唐代:崔国辅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译文

月色幽暗湖面吹来徐徐夜风,寻人不见道路曲折宛转不通。

歌声悠扬时断时续经久不息,知道心爱的姑娘就在这塘中。

注释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

湖:一作“潮”。

菱歌:采菱之歌。不彻:不尽;本为不尽之意,在这里是指歌声时断时续,经久不息

鉴赏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靠近长江边。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内容也如此。

这是一首表现古时江南青年男女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小诗。全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很耐人寻味。

“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而是月色暗淡;湖风用“送”,带有舒展、爱抚的感*彩,切合小伙子此时的感受。因为他很兴奋、很欢快,湖风吹到他的身上就显得特别轻柔,好像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一般。这一句五字,勾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艺术画面,造成了一种优美而颇具神秘色彩的环境气氛。

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走着。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情思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传出了其中消息,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正在焦急踌躇之际,优美动听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侧耳谛听,仔细辨别是谁的歌声。彻,本为不尽之意,这里用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经久不息,同时也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姑娘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读者能从这歌声中想象出那采菱姑娘天真活泼、娇憨可爱的神情。

听着听着,小伙子又眉开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远的荷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的变化,而且点明小伙子对姑娘了解得非常透,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非常熟悉。读者正可从其知之深推测其爱之切。

全诗在结构上符合起承转合的特点。首句以“月暗送湖风”起兴,开门见山,交代了事情的大致时间和起因。次句“承”,承接首句,陷入“相寻”却“路不通”的窘境。三句“转”,菱歌不停辍,反复吟唱,进而打破“相寻路不通”的僵局。末句“合”,合拢全诗,发现那人在荷塘边,豁然开朗。

短短的一首抒情诗,能写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动,并有起伏、有波澜,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若非巧思妙笔,匠心独运,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更多推荐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