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对养成高尚志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读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优美字词的掌握及运用

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

1、思考: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有哪些?

小时候: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

辛弃疾《南乡子》

2)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总结:都与读书有关

2、在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情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看图画,读《水浒》:百看不厌、甚得其乐、身历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丰富的想象力

读《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3、具体分析第一件事的的影响:

(1)读第二小节,为什么我会入神画面,身历其境?

看得投入,读得认真,想象力非常丰富

(2)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

你看书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具体谈谈

看图画读书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

4、具体分析第二件事的影响:读第四小节,和作者一起走进“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的四季风光,感受五彩纷呈的世界

找出春夏秋冬对应的诗句,并且找出对应的全诗。(链接)

5、具体分析第三件事的影响:和作者一起感受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

(1)幻灯片出示两首诗的内容

(2)两个老师给作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及影响各是什么?你有印象深刻的老师吗?他(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至今背得滚瓜烂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眼神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的感动了--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6、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即作者有了后来的成绩与少年时代的这些往事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强调少年时代的往事主要是读书)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总结归纳: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对照课文齐读)

结束课文

同学们:请牢记这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象于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徐意淑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2:《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往事依依》,它的作者是(于漪)

2、“依依”就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3、还记得作者回忆了哪些“依依”往事吗?(读画,看书,听课)

三、品味语言内涵

为什么这些往事会让“我”依依呢?哪些语言体现了“我”对往事的“依依”?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一) 看画

1、“极普通的画”,“竟百看不厌”(看得入迷)

2、“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看得入神)

3、“甚处其乐”,“乐在其中”(陶冶情感)

4、“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5、那么作者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专心,能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

所以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融自己于其中,才能做得最好。

(二)  读书

1、全班齐读P37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分别用括号括起来。

2、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感情朗读。

3、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的诗句吗?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同学们已经有了这么丰富的诗词积累,希望大家把读诗,背诗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三) 听课

1、欣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创作背景]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

全班模仿跟读,抽查效果。

2、田汉的《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3、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正是因为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她才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我希望大家也要像于老师一样,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摘抄下来。

2、写写你的“依依”往事

六、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看    读    听

山    千    国

水    家    文

画    诗    课

唤起激情   不断奋进

于漪赠言: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于漪

刘金梅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3: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姓名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上 8.《 往事依依 》 【体裁:散文】

2.达成目标: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细心品读课文,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3).懂得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学习方法建议:   朗读法    活动法   分析法     质疑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1)检测预习    (2)质疑交流  (3)协作探究

二、学习任务

1. 下面的词我会写 (查阅法)

徜yáng( ) 浩miǎo( ) 眼花liáo( )乱雕lòu( ) juān( )刻 五彩纷chéng( )

学生补充生字词

2. 活动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思考下列问题:(朗读法,活动法)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活动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活动3: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 ”且“一生受用不尽”?

活动4: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3.熟读课文,把握主旨。【诵读理解法】

三、敢于质疑,我也行!   【质疑法】

阅读贵在思考,把你对此文的疑问写出来吧,如主旨,写法,或其他任何方面。

赵敏

[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4: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2、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⑴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 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⑴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 生字预习

徜徉(cháng  yáng)  烟波浩淼(miǎo)   晦 (huì)   青女素娥(é)

婵(chán)娟     绚(xuàn)  镂(lòu)  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           谆谆(zhūn)

2、形近字

嘹、缭、潦           谆、淳         晦、悔

3、词语解释

依依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心旷神怡    眼花缭乱

三、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四、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有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

明确:回忆一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  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五、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六、作业及预习

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

预习:第5至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解读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这时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2、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这是作者五十多岁时写的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

3、理解第二段的“看画”“读〈〈水浒传〉〉”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二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

的词语:百看不厌  凝视  徜徉  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  身临其境  津津有味

4、     回忆二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明确: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5、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6、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五月石榴花盛开,红艳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二、品位语言

1、 学生默读课文(5-6段),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这两段

2、齐读第7段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位?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对“依依”“唤”“催”等词语细细品位。

(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

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阅读思考

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四、作业及预习

作业:1、写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读文联想造句。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

预习:《幼时趣事》

侯晓旭

[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5:《往事依依》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文通中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2.听读、朗读相结合,自主探究性学习。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入

1.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老师作适当补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育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著作有《于漪教案选》、《学海探珠》、《于漪文体教案选》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徜徉(cháng  )   水泊(pō  )   婵娟( chán juān )

浩淼(mio  )    雕镂(lòu  )  镌刻( juān )

谆谆(zhūn zhūn  )    慷慨(kāng ki  )

3.解释下列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年;指时光。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婵娟:(姿态)美好,古代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谆谆教导:十分恳切的教导。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位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对小时侯几件事的回忆。

2.提问:从文中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第一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

3.提问:第一段说“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小时侯: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辛弃疾词《南乡子》

田汉新诗《南归》

听老师教导,让我热爱读书。

提问: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与读书有关。

4.请同学阅读课文中描写作者看画、读《千家诗》的段落,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现作者看画、读《千家诗》真切感受的词句。

明确:(1)看山水画:作者“竟百看不厌”,“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

(2)观《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

(3)读《千家诗》:“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5.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热爱读书,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感受是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产生的。

6.那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有没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呢?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再发言。

三、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看画、读书还是听课,都是在接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只有从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才能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成为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千家诗》,熟读课文中提到的一些诗。

2.摘抄文中精彩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听读、朗读相结合,自主探究性学习。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解释有关字词。

2.检查背诵《千家诗》中的部分诗歌。

二、请学生模仿文中老师的神态和动作给我们朗诵两首诗词。

1.投影打出《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请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比较与文中老师的朗诵的区别(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评论)

总结: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3.指名读“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段文字。

提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语句回答)

学生交流,回答。

①“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②“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③“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总结: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受老师的影响,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所以作者在回忆老师教导的时候有这样一句类似的话,那就是--(学生一起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品味语言

大量的阅读,的确让作者受益匪浅。我们读这篇文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收益。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教者补充。

1.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2.文中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搜索枯肠”“雄伟险峻”“烟波浩淼”“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等。)

3.齐读文中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过渡: 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说一说、背一背(学生背诵)

示例: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晓来谁染霜林醉

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多读书 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

2.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纸;

2.预习《幼时记趣》。

侯晓旭

[《往事依依》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 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 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 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 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 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 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 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 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 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不同 相同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动作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 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侯晓旭

[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7:《往事依依》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会读的或读不准的字音画下来,而词义较浅显的,便可简要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侯晓旭

[《往事依依》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8:《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初中学生阅读文字上无多大障碍,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可讲清大意,其他内容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关于这篇文章 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我们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六课,首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水浒   水泊   停泊   浩淼   歌咏   重读

阴晴雨晦  镌刻    谆谆教导    绚丽  依稀   铭刻   意境

2、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的语文特级教 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于漪老师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三、【学生活动二】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是对往事的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

③概括于漪老师 “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 心,一生受用。

四、【学生活动三】总结全文。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 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分层作业:

A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B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A3.完成导学练知识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一】默写

二、【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件件往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

问:文章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1.生动的字词               2.特殊的句式

3.恰当的修辞或艺术手法     4.丰富的思想内容

5.动人的情感               6.深邃的人生哲理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 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学生活动三】 模仿秀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 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三、【学生活动四】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相同: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 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 兴趣所起的重 要作用。

四、【学生活动五】动感地带。

1.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

“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3.你最喜欢什么书? 书中的故事、情感、或形象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向你的朋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五、【学生活动六】总结全文,唤起共鸣。

美的书可以吸引人,美的语言可以打动人,美的情感可以震撼人,亲爱的同学们。请热爱读书吧!让我们尽情抒发对书的激情吧!

学生齐声朗诵有关读书的一段话:“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到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她使我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使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能使人充实,使人明智,使人成为现代文明人,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充实、明智的现代文明人吧!

六、分层作业:

A1、摘抄有关写四季的诗歌或好句、好段。

B2、完成导学练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登         选材精当

↓   山  水  千  国  北        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  ===>  水  浒  家  文  固======>  前后照应

↓   画  传  诗 课   楼        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去学会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的能力,试验下来,觉得不错。

侯晓旭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9: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

六、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

十一:检测题

王静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0: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认读和书写“镌”“淼”等生字;记住“搜索枯肠”“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词句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朗读课文,明白读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品味语言,理解蕴含的丰富情感。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认读和书写“镌”“淼”等生字;记住“搜索枯肠”“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词句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朗读课文,明白读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品味语言,理解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时数:共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较丰富,生字词较多,有名句、成语等知识积累,所以在预习部分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题目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认真的去做,去寻找,老师督查,也可以直接让学生交流展示。

2.交流展示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如果其他同学仍不能订正正确的话(如概括语段内容),老师可以在解题方法上作“精讲点拨”,比如:概括语段,可以先梳理文章内容,抓住过渡句,再结合语段内容。

二、互动探究

1.这是本课时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部分中。学生课前自学中要求研讨的问题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在原文寻找答案。先在小组讨论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然后再集体交流展示。

2.“美语品析”这有比较大的难度,应让学生认真想,在书上做好批注,充分讨论后再集体交流。注重学生对具体语句的感悟和修辞手法的作用,对能够回答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迁移运用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读书经历,应让学生认真想,充分讨论后再集体交流。对能够回答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习反思”可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你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巩固案。(大多数是围绕目标出的题目,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做。)

《往事依依》二次备课教案

备课教师:孟祥洲

备课时间:9月17日

学习目标:

1.能认读和书写“镌”“淼”等生字;记住“搜索枯肠”“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词句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朗读课文,明白读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品味语言,理解蕴含的丰富情感。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认读和书写“镌”“淼”等生字;记住“搜索枯肠”“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词句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朗读课文,明白读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品味语言,理解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时数:共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较丰富,生字词较多,有名句、成语等知识积累,所以在预习部分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题目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认真的去做,去寻找,老师督查,也可以直接让学生交流展示。

2.交流展示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如果其他同学仍不能订正正确的话(如概括语段内容),老师可以在解题方法上作“精讲点拨”,比如:概括语段,可以先梳理文章内容,抓住过渡句,再结合语段内容。

参考答案:

1.chángyáng    miǎo    lòu    juān

2.形容竭力思索    童年的记忆,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3.看一幅山水画,乐在其中。

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

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听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培养了课外阅读兴趣。

铭记老师的一句话,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互动探究

1.这是本课时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部分中。学生课前自学中要求研讨的问题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在原文寻找答案。先在小组讨论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然后再集体交流展示。

2.“美语品析”这有比较大的难度,应让学生认真想,在书上做好批注,充分讨论后再集体交流。注重学生对具体语句的感悟和修辞手法的作用,对能够回答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参考答案:

4.热爱大自然;好读书善品味;爱国爱美爱生之情;酷爱文学、关注时代。

成长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5.如: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

三、迁移运用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读书经历,应让学生认真想,充分讨论后再集体交流。对能够回答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参考答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  认识到:童心是美好的。

“学习反思”可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你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巩固案。(大多数是围绕目标出的题目,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章,写的是作者少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往事,说明读书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影响。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找几件事情不难,明白说明的道理也容易。教完之后,我感觉到学生似乎学不到什么东西似的,课上得平淡,没有高潮。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浅文章如何挖掘出可学的目标,使文章上出波澜,上出高潮?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我们教师要有透过浅问题的表面挖掘有价值的深问题的能力。比如这篇文章,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抓住这几件事,引导学生讨论“透过这几件事,你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或者“这几件事为什么能够给作者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将有助于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入。

篇11: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品一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

相同: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同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

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品味、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引导学生反复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

练一练: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  板书: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登         选材精当

↓              山  水  千  国  北          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  ===>  水  浒  家  文  固======>  前后照应

↓             画  传  诗 课   楼           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谭义专

篇12: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预习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往事依依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一、课堂训练

㈠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重{ 泊{ 降{ 模{

㈡主题总结:作者通过学生生涯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㈢技巧总结: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㈣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编织的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意思是-――――――――――――――

⒉第一节叙述―――――――――,引出对――――――――――――――的回忆。

3、“黄郦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完整的句子是――――――――――――――

4、引用《千家诗》的诗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第4自然段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划,并且在下面概括各层次的内容。

6回忆春夏秋冬的诗句,越多越好。

7 你读过什么名著,是否曾经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请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登

↓ 选材精当 山 水 千 国 北

回忆往事 ========>水 浒 家 文 =======>固

│ 语言优美 画 传 诗 课 楼

↓ 前后照应 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更多推荐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