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本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1、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篇2:《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2)、(13)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 “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篇3:《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本节课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篇4:《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读读﹑译译﹑背背的模式,宜引导学生或吟或诵,或唱或舞,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凝练﹑深邃﹑隽永雅典的古代诗歌的殿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架起通向诗歌意境的桥梁,激发阅读和赏析的兴趣。

古诗词语言言简义丰,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一个深邃的哲理,让人遐想,引人深思。古诗词的感悟往往就体现在能否选择那些“着一字二意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因此教学中抓住“平”“阔”“正”“悬”“生”“人”等关键字眼解读诗歌,读出情感。

篇5:《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篇6: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次北固山下原文欣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篇7: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的景象,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及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人们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新旧年交替时的江南景象。尾联部分,作者抬头见到北归的大雁,触景生情,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的意境优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抒发了诗人远在外地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流行歌曲许巍的《故乡》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渲染情感气氛。

2、学生齐读诗歌,听专业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小组讨论(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出诗歌的具体意思,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表达自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诗歌的感悟教学,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及意境。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播放歌曲的时候,声音有一点小,没有调整好,所以气氛渲染的效果不是很好。

2、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同桌互译诗句)环节,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交流。

3、对课堂的宽松、活跃氛围营造不到位,所以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练有点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深入思考。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有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篇8: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次北固山下原文欣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篇9:《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读读﹑译译﹑背背的模式,宜引导学生或吟或诵,或唱或舞,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凝练、深邃、隽永雅典的古代诗歌的殿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架起通向诗歌意境的桥梁,激发阅读和赏析的兴趣。

古诗词语言言简义丰,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一个深邃的哲理,让人遐想,引人深思。古诗词的感悟往往就体现在能否选择那些“着一字二意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因此教学中抓住“平”“阔”“正”“悬”“生” “人”等关键字眼解读诗歌,读出情感。

篇10: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篇11: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篇12: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名句解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更多推荐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