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偷瓜课文内容,本文共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偷瓜课文内容
李善才种瓜,瓜好,惹眼,就有人来偷。不是大人,是毛头娃崽。一群,为首的是铁蛋。
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一愣神,那边瓜自己动。再一瞧,是一圆脑袋,便发声喊,跳起来撵。圆脑袋逃开。回转身,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
李善才很头疼,便去告诉大人。大人管一管,娃崽便越作践瓜田,李善才也就越头疼。
没治,只有瞪大眼睛瞧,把狗也牵来了。脚边傍着狗,手里攥着棒子,李善才威风凛凛地站在瓜田里。老远瞧见一圆脑袋便喊一声:“呔!混小子!”拔起脚来撵,地跺得咚咚响。娃崽与狗有交情,几天下来,狗老远就朝娃崽摇尾巴。李善才就气,就打,狗就汪汪哀叫。娃崽也叫:“你有啥本事,打狗?”李善才说:“这是我的狗!”就更打,娃崽便更偷瓜。
李善才不敢打狗了,只是骂。娃崽老远啃着瓜,拍手笑。
以往娃崽偷瓜就啃,气李善才。近来娃崽偷了瓜,抱着就跑,往村里去。李善才就奇怪,寻思:娃崽是决计不敢把瓜偷回家的,大人会揍死他们。但他们的确是回村了。
耐不住,李善才就偷躲在娃崽后面,远远跟进村。
矮脖柳那儿有两间草房,破,孤零。娃崽们抱着瓜躲进去。李善才在外面听着。
“三奶奶,善才叔让俺们送瓜给您吃。”娃崽们说。
娃崽们还说:“三奶奶,善才叔说这几天忙不开,过些天来看您。”
有含混声音应着。李善才知道这是谁的声音,泪便流下来。
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啊,我混!”
娃崽帮忙把三奶奶搬进李善才的大瓦房里,李善才请他们啃西瓜。
李善才说:“想吃瓜就来瓜田,管够!”
娃崽们就笑,一小口一小口吃西瓜,脸竟红起来。
吃了一块,娃崽们就停下来,互相看。
李善才说:“咋的?”
娃崽们说:“不咋的。”
李善才便再说:“咋不吃?”
娃崽挠头笑。铁蛋说:“瓜不甜哩!
李善才一愣,也笑:“好好,去吧。”
娃崽又来偷瓜。李善才草帽遮着脸,躺在窝棚里睡。
睡了几次,竟不再见那些娃崽。李善才便又奇怪。一次遇见铁蛋,就拽住问。
铁蛋起先不说,后来禁不住就说了:“你老是睡觉。”李善才一愣,愣完了依旧哈哈笑。
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
偷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2.读准词语的.读音,了解“作践、寻思、侍弄、混小子、毛头娃崽”等一些农村生活口头用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3.初步感知省缺句。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性格。
3.展开想象,动笔写一写故事背后的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农村孩子的调皮、纯真和可爱。
2.在感受童心、童趣、童真的同时,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性之美。
3.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或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在故事情节中体会孩子们顽劣而善良的本性,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向生活开放,认真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故事。)
二 、揭示课题,以疑促读
“偷”是什么意思?毛头娃崽是为什么“偷”瓜的呢?怎样“偷”的呢?结果又如何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三、交流读文收获
1.指名读文,同学互相纠错。
2.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中心话题:
你喜欢课文中的谁?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重点部分处理:
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以下几句话:
(1)“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一愣神……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比如孩子们匍匐于瓜田的样子;李善才虚张声势地追赶;身后顽童趁其不备摘瓜逃跑的欢快……让孩子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读,真正读进去。
(2)“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啊,我混!”
首先让学生明白孩子们后来偷瓜的用途。
其次从李善才的动作引发学生想象:可能会想到含辛茹苦的老母亲;可能会想到忘恩负义的儿子;可能会想到那一群淘气善良的孩子……
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真实地感受读出李善才心中的忏悔之情。
(3)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这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
李善才故意把地边的瓜侍弄好,显然是要回报孩子们的一片良苦用心,为他们的“顽劣”提供空间。
孩子到底还偷不偷瓜,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会出现歧义。老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也许被李善才的真诚所感动,也许是李善才的信任令他们收起了好奇之心。总之,孩子们不再搞破坏才会使地边的瓜长得更好。
毛头娃崽的形象:机智勇敢、倔强任性、淘气顽劣、调皮捣蛋、淳朴、善良和厚道。
李善才的形象:吝啬、性子火爆、知错就改、真诚
课上拓展:
让学生结组,分工合作,编排课本剧,演一演。
课后向生活延伸:
1.从课后的两个练笔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2.你的童年生活也一定多姿多彩,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先和你的同桌交流,然后再把它写在小本本上,如果没有,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也把它写在小本本上。
篇2:偷瓜
下午,我和姥爷去瓜地看瓜,姥爷数了一数后皱着眉头,叹着气说:“哎!又少了俩颗。”
我刚开始很气愤,那个偷瓜人没有一点道德修养。可我仔细一看,这片西瓜地怎么这么眼熟?中午,我和姐姐顶着酷暑,来到这片西瓜地,一心想着拾个便宜,偷几个瓜。我们摘了俩颗最大的后,急忙躲在玉米地里,用力打在地上,也不管什么卫生,用手抓起来就吃,本以为拾了便宜,可现在看起来是偷吃了自家的瓜了。
突然心头一酸,我这样的行为岂不是没有道德,我一直骂的偷瓜人原来是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没有之前那么蔚蓝,云朵也失去了之前的可爱。
篇3:偷瓜散文
偷瓜散文
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家里门锁着没有人,我习惯的漫过墙一鼓脑儿把书包往里一扔,只听见书包“咚”的一声落在地上,紧接着家里的小黑狗儿欢叫着,从院子里跑到了门口,旺旺的叫了两声,摇着尾巴,头从门缝里探了出来,我把堵塞门缝的红砖搬了出来,小狗儿机灵的从门缝里钻了出来,抖动一下身子,摇头晃脑的跑到我跟前,我把手伸到它面前,它舔了一下我的手,我抓住它的两条前腿,一下子把它提到了我背上,我背着小狗蹦蹦跳跳的唱着《歌声与微笑》的歌儿跑向奶奶家。
路上遇到了堂姐,堂姐让我把狗儿赶回家,然后一起去奶奶家吃瓜,我高兴的把狗儿往地上一放,从地上拾起一个小石子,朝着狗往地上扔去,狗儿很懂人意,往家的方向跑去,它跑到门口回头仰望了我们一会,直到我们走远了,它才从门缝里钻了进去。
来到奶奶家,刚进屋就看到奶奶坐在凳子上搓着一根麻绳。奶奶见到我们,一边手里搓着麻绳一边问道:“你们来干什么?”我和堂姐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来吃西瓜。”
她放下麻绳,走到菜厨前,从里面取出半个的西瓜,西瓜红沙红沙的,瓜子又大又黑,她把西瓜放在桌子上,用菜刀切成了几个斜角,我和堂姐一人吃了两块,很快就吃完了,还把西瓜子留下来小心翼翼的装进裤兜里。
吃完西瓜就得干活,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是我从小就领悟到的。奶奶交给了我和堂姐一人一个差事,堂姐去打水,我扫地擦桌子,就这样一会儿我和堂姐各自做完了奶奶交给的任务。我们俩坐在沙发上玩小猫儿,小猫儿脖子上系了两个铃铛,很大的两个铃铛,像两块像皮泥那么大,上面还有些生锈了。堂姐和我商计了一会儿,想趁奶奶不注意,把铃铛解下来一分一的拿回家给各自家的小狗儿带上。于是我两只手撑着猫儿脖子上的系铃铛的绳子,堂姐拿起刚才切西瓜的那把菜刀,割断了那条绳子,就这样,很简单的把铃铛一分一地偷着装到裤兜里了。
奶奶听到了猫儿走路没有了铃铛的声音,很快就知道是我俩干的,我们不想把铃铛交回,但也不敢跑,就在这时候,叔叔家的两个孩子从外面回来了,奶奶命令我和堂姐交出铃铛,我怯怯的看了奶奶一眼,心中舍不得的第一个就把铃铛交给了奶奶,接着堂姐也将铃铛还给了奶奶,我想奶奶会把铃铛带回猫儿脖子上,即使是心中不舍,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将铃铛还给了奶奶,谁知奶奶接过铃铛却递给了叔叔的孩子。
“你们俩一人一个拿去玩吧。”堂弟和堂妹很高兴的接过铃铛,奶奶回头朝里屋看了一下放在桌子下面的几个西瓜,“你们俩捡一个抱着回家吧,以后不要来了――你们俩刚才已经吃过了。”奶奶用手指了指我和堂姐,小珍小瑶挑了一个小的西瓜,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又多偷了一个大的西瓜,小瑶嘻皮笑脸的对我和堂姐做了个“鬼脸”笑着跑回家了,我们傻傻的站在那里,那铃铛的声音也悄悄从小变静了。
我和堂姐想不通,也许是他们比起我们俩可爱吧。但我和堂姐也可爱啊!两个小妞妞上带着两朵小红花,小脸绯红的透出一点紫色。而我呢,头上两个羊角辫,还把吊坠的耳环用发夹夹在头上,小脸绯红的透出一点紫色,难道我们不可爱吗?也许是他们俩小的原因吧,但我们也只不过九岁十一岁的年龄也不算大啊!为什么他们不用干活就能得到一个整个的西瓜,还有那两个可爱的小铃铛?
回到家里,我吃过饭就去上学了,上完第二节课,语文课。这个野孩子还在教室里自己的书桌底下挖洞玩,堂姐站在我们班门口把我叫了出来,两个小人儿“咚咚”的跑去学校中心的花园。
花园的直径大约有五米,是被一个不到半米高的小矮墙围起来的,那墙上有很多小花洞。堂姐一抬脚就从那小花墙上翻了过去,而我非要从那洞里钻进去,因为我很瘦小,所以不费什么力气,就能钻进去。
躲在一颗老松树下面,两个小脑袋不住的想,两双明亮的眼睛机灵的转着,在计划一件秘密的事。
一放学,两个捣蛋鬼就“咚”的一声将书包扔到床上,两人分别拿着馒头沾着豆瓣酱,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发现我们的秘密,我和堂姐爬到床底下吃馒头。
“快吃,快吃,吃快点,一会儿我们去奶奶地里偷瓜。”堂姐大口大口的吃着,我也大口大口的吃着,还一边商量着铸措。
我偷偷的从床上拉下来一件衣服,垫在我们的身下,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和堂姐在床底下睡着了,堂姐的怀里还有一只小狗儿,也睡着了。
夜半时分,突然被堂姐叫醒来,我将狗儿关在笼子里,我和堂姐一起翻过墙,偷偷的`跑了出来,月亮天非常的明亮,我们往奶奶家的那亩瓜田的方向走去,半路上,堂姐拉着我的手一起爬到了一棵柳树上折了些柳枝。
奶奶家的瓜田在离家较远的大西北,那里的坟墓比较多,凡是村里死了人都差不多埋葬在大西北,所以那里对于迷信的人来说,可是一个“紧要”的地方,但我们果真不怕,因为我们有了护身符――柳树枝,听过老年人说,鬼最怕桃木和狗叫声,其实我们是想把狗带来的,是怕弄丢了就没有带,只拿着柳枝条用来“打鬼”。
拿着“桃木剑”模仿金庸小说里的武侠一路上乱舞,堂姐舞的时候嘴巴里还念念有词,于是我便也模仿堂姐,念念有词。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瓜田,东边地头的瓜棚还有一个人影,我们知道那是爷爷。
爷爷在东边的地头的看瓜的小棚里,我和堂姐就从西边地头穿过长满成群的拉拉秧的小沟里,(拉拉秧是我家乡安徽省淮北市的一种叫法。学名:草,别名:蛇割藤、割人藤、拉拉藤、五爪龙)拉拉秧的茎和掌状叶柄上有细倒钩,狠狠的将我们的胳膊上,腿上划出一道道血红印,我可爱的小圆脸上也划了两道。闷热的夏夜里,汗水如豆,被拉拉秧划伤的地方又疼又痒。
终于,我和堂姐爬到一个西瓜旁边,就先摘下来,用“小皮锤”(小拳头)砸开,一人一半吃了起来,吃完之后又顺手随便摸了几个大的,把衣服脱掉,将长袖的连衣裙用袖子将领口系上,这样一来裙子就变成了一个“口袋”,我慌慌张张往“口袋”里装了几个西瓜,堂姐也学我将裙子脱下,系成“口袋”,她也往“口袋”里装了几个西瓜。至于偷了几个,现在记忆已经模糊了,只记得那时我还抬头仰望了一下那满天星辉晴爽的天空,不知道哪儿冒出来一句话:“姐,今天不会下雨吧?”我们背着西瓜走在回家的路上,堂姐仰头看了一下那镶着星辰的蓝天,云白的就像棉花糖一样的白,天蓝的就像蓝墨水一样的蓝,黑夜就如白昼一样。说道:“不会的,你看这星星那么多。”我们走到小桥,离家还很远,这时“轰隆”的一声雷,炸出万数雨点儿,倾盆大雨夹杂着红枣般大的冰雹,似急星下坠,往我们身上砸来,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啊!
背上的西瓜越来越重,脚底下像是抹了油一样的滑。我一不小心脚底没踩实,踉呛一下摔倒了,一个西瓜滚了出来,雨势趁大,顾不得去捡那个西瓜。
我爬起来,看到堂姐跑在我的前头,因为路滑而且西瓜加上雨水的份量较重,她突然也滑倒了,但很快就爬起来了,她抛下一个西瓜,继续往前跑。我看到堂姐扔掉一个,我也扔掉一个。
记得,我没有哭,只是心急,不住的喊:“姐姐等等我,等等我……”坚持着,踩着泥汤,脚下一个坑,鞋子被泥粘住了,我像拔萝卜一样将鞋子拔了出来,又扔了一个西瓜,把鞋子装进“口袋”里,只顾追堂姐,只顾几步便觉背上轻轻的,只有一双鞋子的重量和雨水流过的重量。
篇4:偷瓜课文主要内容
《偷瓜》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我国农村的故事。“偷”就是私下里拿走别人东西,据为己有。文章中所描写的孩子们“偷瓜”和我们习惯中的理解不一样,他们的做法与其说是偷瓜,不如说是冒险游戏。作品的开头,用寥寥数语清楚地介绍了主人公李善才和毛头娃崽这两种人物,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性格。性格变化的来龙去脉,叙述得有头有尾。本文感悟点是在故事情节中体会孩子们顽劣而善良的本性,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附】偷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偷瓜》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了解学情、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说内容:
《偷瓜》这篇课文是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教材简介:
《偷瓜》所处的第一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我国农村的故事,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偷”李善财的瓜,教育李善才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农村孩子调皮又善良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偷瓜》的语言平时质朴,简洁风趣、故事一波三折,妙趣横生,人物形象鲜明风趣幽默,故事性强,字里行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教材的编排特点、编者思路:
《偷瓜》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共编排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阅读链接。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以及文章中蕴含的童心、童真、童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点,依据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2.读准词语的读音,了解“作践、寻思、侍弄、混小子、毛头娃崽”等一些农村生活口头用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性格。
3.展开想象,动笔写一写故事背后的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农村孩子的调皮、纯真和可爱。
2.在感受童心、童趣、童真的同时,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性之美。
3.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或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情节中体会孩子们顽劣而善良的本性,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说学情:
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教师提出问题谈出自己的理解,但理解浮浅,只停留在文章的浅层意思上,不能深入的多元化地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感受人物形象。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等多种方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风格,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
2、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把问题引向深入。
学贵有方,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对知识的掌握,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采用研读、品析词句、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再穿插展开想象,补白故事情节、编课本剧等方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接下来,我具体的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我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按照教研室高效课堂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
在这个环节里,我用准确精妙的导语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这个单元,我们通过阅读认识了吃苦耐劳的槐乡孩子,充满好奇捅下马蜂窝的冯骥才,拔鸡毛做毽子后知错就改的金波,还有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闰土,他们的童年都在农村,都拥有难以忘记的童年经历。今天让我们走进瓜田,看看农村的一群毛头娃崽偷瓜的情景。”
[设计理念]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下,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很自然的走进课文,从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第二个环节:独学,这一步给学生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娃崽们咋样?李善才呢?从哪看出来的?并在旁边简要的写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理念]这一设计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自读自悟,既个性化的感悟了文本,又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三个环节: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
这一环节是交流独学中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能够自己解决。重点交流展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娃崽们咋样?李善才呢?从哪看出来的?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感悟后,让他们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补充。
[设计理念]这样做可以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增强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第四个环节:班内大展示
这个环节我进行了五点预设:
(1)娃崽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李善才看瓜,娃崽偷瓜的情景中,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引导点播第二段“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一愣神,那边瓜自己动。再一瞧,是一圆脑袋,便发生喊,跳起来撵。圆脑袋逃开。回转身,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引导学生抓住“逃开、抱着、跑远”等动词体会娃崽的可爱、机智顽皮。从李善才的动作神态中感受他性子火爆、无计可施的看瓜者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孩子们匍匐于瓜田的样子;李善才虚张声势地追赶;身后顽童趁其不备摘瓜逃跑的欢快…… 然后,让孩子选择站到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读,读出李善才的焦急与无奈,读出孩子们的调皮与得意。
[设计理念]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而且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2)文中的对话部分揭示了孩子们偷瓜的原因,同时也表现出了李善才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啊,我混!”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明白孩子们后来偷瓜的用途。其次让学生从李善才的动作“扑、跪倒”、语言“娘啊,我混!”体会他的愧疚之情,再顺势引发学生想象,看到这一幕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可能会想到含辛茹苦的老母亲;可能会想到忘恩负义的儿子;可能会想到那一群淘气善良的孩子……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读出李善才心中的忏悔之情。
(3)文章结尾写到: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这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为了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李善才为什么把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这一问题,使学生理解到,李善才故意把地边的瓜侍弄好,是要回报孩子们的一片良苦用心,为孩子们提供“开心”的天空,而孩子们呢?也许为李善才的真诚所感动,也许是李善才的信任令他们收起了好奇。总之他们不再破坏才使地边的瓜长得更好。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反复读悟,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性之美。
(4)本课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我设计了;这篇文章与以前所学文章相比,语言有所不同,在哪?同桌说一说。
[设计理念]通过同桌交流,学生了解了农村生活口头用语,能够体会到语言简短精炼,具有乡土特色。可说可读的风格。
(5)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结组,分工合作,编排课本剧,演一演,进行实践体验。
[设计理念]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关习作的拓展内容;读了偷瓜的故事,你会觉得他的背后隐藏着另外一些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推想一下并写下来吧。
1.三奶奶和李善才之间的故事。
2.李善才把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好。
[设计理念]
通过补充情节,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很好的对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5:童年偷瓜作文
童年偷瓜作文
童年的事如同天上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今天我就摘下来一颗给你们讲讲吧!
那次我五岁左右,当时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晒的我们都能快成“黑人”了。听大人说瓜能解渴,于是我就召集来了我的两个伙伴严肃地说“今天,我们就偷瓜吃吧!”听到大家都点头同意,并答应我不告诉任何人。
我们“突击”的是隔壁李爷爷的瓜。我们偷偷地来到老爷爷的瓜地,看着绿油油的西瓜让我们“口水直流三千尺。”我抹去口水,示意他们偷一个最大的,颜色最亮的西瓜。口水西瓜太硬了,掰不开,还是聪聪站出来说,可以把瓜摔成两瓣,可是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摔了N次,都没有成功。这是聪聪又出主意说“我们三人一起摔”,我们三人抓起西瓜,向地下摔去“叭”的一声瓜碎了,我们高兴地拿手掏瓜瓤吃起来。因为我们太小,想事不周全,没有带勺子。
第二天,我们早已忘却了此事,开心的在一起玩;这时李爷爷来了问:“你们偷瓜没有,瓜地有一个被人吃过得西瓜。”我们都摇摇头,李爷爷走了,这时我又强调了一遍,以后你们都不许说咱们偷瓜的事,这事至今还没有被人挖掘到。
回头来望一望童年,突然觉得一生的欢乐都在童年。
篇6:偷瓜的作文
微风吹动窗帘发出“沙沙”的声音,鸟儿们也在树上打着盹儿,四周一片宁静。
麦豆蹑手蹑脚地溜出门,眼睛贼溜溜地转着,今早经过了西瓜地,心想:要不去偷个瓜吃。不禁用舌头添了添嘴唇,手摸了摸肚子,踮起脚尖朝瓜地走去。
他来到一片瓜地旁,忽闻远处传来声响,把麦豆吓了一跳,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跳进身旁的一堆草丛里。他不顾腰酸背痛,弓着背,坐在草丛里,眼睛直直地盯着传出声音的地方。这时,那儿飞出来一只小鸟儿,麦豆从草丛里跳出来,拍拍身上的灰,松了口气,真是虚惊一场啊!
他深吸了一口气,准备第二次作战。看到满地的瓜,他的心情像有只小兔子在他的心里猛烈地跳动,他这里溜达溜达,那里溜达溜达,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终于挑了一个又大又圆的瓜。
麦豆偷到了瓜,紧紧地抱着,可是不小心拌到一块硬石头,自己不但摔了一跤,还让瓜摔了个粉碎,麦豆灵光一闪,转身跑回瓜地又抱了一个大瓜来。他小心翼翼地抱着西瓜,慢悠悠地走着,这次他十分小心生怕再次把瓜摔坏。
没想到,突然出现一只恶犬直勾勾地盯着他,麦豆心一紧,手一松,瓜又掉到了地上摔了个粉身碎骨,这时他脑海里浮现了这几个字,那就是――快逃命啊!于是他撒腿就跑,恶犬穷追不舍,可是人类哪有犬跑得快呢!恶犬咬住了麦豆的裤角,麦豆冷静思考了一会儿,想出个好办法,他原地转了四五圈,就这样把恶狗抛出了好几米外,麦豆趁着这个好机会,跑出了瓜地。
寂静的夜空中,只有星星们依偎着月亮,眨着眼,广阔的大地又恢复了往日的一片宁静。
篇7:偷瓜的作文
一天,淘气的猴子牛壮壮刚一出门,就看到对面的小兔子小燕子种了一棵高大的丝瓜树在那里。牛壮壮一看到小燕子家中的丝瓜又大又甜的,而且水分非常的多。这使牛壮壮起了个坏念头。于是,就心想:瞧那丝瓜多不错呀!我偷一个来尝尝也不错………
晚上,牛壮壮换上黑衣,翻过篱笆,直奔小燕子的丝瓜地。来到了丝瓜地里边。牛壮壮左看右看,总挑不出一个大的丝瓜。正当牛壮壮垂头丧气的时候,它突然有了个办法,它想如果把地里的丝瓜全偷走,那不就等于了一个大丝瓜了吗?于是,牛壮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抢走了全部的丝瓜,洗劫一空。
第二天早上,小燕子一看自己辛辛苦苦中出来的丝瓜被人偷得一干二净。于是滔滔大哭起来。而就在这时,森林里的闻名遐迩的警察,黑猫警长看到了。它看到小燕子正在滔滔大哭。于是,它走上前面一只手搭在小燕子的身上,一边用温和的语气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到底是什么事让你怎么伤心呢?”小燕子哭哭啼啼地说:“唉,黑 猫警长,您 有所不知,我种的丝瓜被人偷了。本来我想拿出去卖的。可是一夜之间却不见了。警长您一定要抓到它呀。”警长点点头说:“好的,我一定会抓住它的。于是,黑猫警长这样说:“你再重新种一些丝瓜,等偷瓜贼来时,我们在抓住它,当场现行。
过了些日子,小白兔小燕子又种了一些丝瓜。牛壮壮又看到了,又像上次那样夜里跑进了田地里边,偷丝瓜。正当牛壮壮准备摘丝瓜的时候。忽然一个网掉了下来紧紧地扣住。这时小燕子和黑猫警长来了。警长直接给牛壮壮带上手对他说:“你死定了。”小燕子又说:“好你个牛壮壮,敢偷我家的丝瓜,现在好了吧,送你进监狱。于是,牛壮壮被带进了监狱。
篇8:《偷瓜》教学设计
《偷瓜》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回忆童年,若是不说一个“偷”字,便少了许多乐趣。这在城里楼房长大的小孩或许并不是特别的记忆,而对于广大农村辽阔的田野上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偷--简直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啊!《偷瓜》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我国农村的故事。“偷”就是私下里拿走别人东西,据为己有。文章中所描写的孩子们“偷瓜”和我们习惯中的理解不一样,他们的做法与其说是偷瓜,不如说是冒险游戏。作品的开头,用寥寥数语清楚地介绍了主人公李善才和毛头娃崽这两种人物,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性格。性格变化的来龙去脉,叙述得有头有尾。本文感悟点是在故事情节中体会孩子们顽劣而善良的本性,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趣味性强,语言风格独特,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体验,符合五年级孩子单纯、热情的特点,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另外文章故事性强,情节完整、连贯,非常适宜编排成小剧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小组优势,自编剧本,分角色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的农村生活口头用语。
3、了解一些儿童剧剧本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了解“毛头娃崽 作践 混小子 寻思 咋的”等一些农村的生活口头用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 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把握人物的性格。
3. 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或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品味文中农村生活口语以及省缺字的用法,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2. 品词析句,感受童心、童真、童趣以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在故事情节中体会孩子们顽劣而善良的本性,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偷”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你怎么评价偷这种行为?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偷瓜》,看看文中所指的“偷”和我们平常意义的“偷”一样不一样。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读准字音了解农村生活口头用语
毛头娃崽 作践 混小子 寻思 咋的……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毛头娃崽偷瓜,和李善才斗智斗勇。
第二部分(6—21自然段)毛头娃崽用心良苦,帮助李善才孝敬母亲。
第三部分(22—25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出示中心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偷瓜,和普通意义的“偷”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画一画,结合具体字词句或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1.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点一:第1段“李善才种瓜,瓜好,惹眼,就有人来偷。不是大人,是毛头娃崽。一群,为首的是铁蛋” (瓜好、惹眼是诱发孩子们偷瓜的原因)
生1:孩子们偷瓜和真正意义的偷不同,是因为调皮捣蛋的天性,我是从文章的第一部分的第一自然段看出来的。“李善才种瓜,瓜好,惹眼,就有人来偷,不是大人,是毛头娃崽。一群,为首的是铁蛋”孩子们偷瓜的诱因就是因为李善才的瓜“惹眼”,而且他们不是大人是一群“毛头娃崽”,“从“惹眼”“ 毛头娃崽”这两个词就能看出孩子们调皮的天性。
生2:我也有同感,我在乡下老家的时候,就经常和小伙伴们去地里趁大人不注意“偷玉米”,谁家的好就掰谁家的,觉得特别有意思。
师:看来文章中这群“毛头娃崽”引起了童年的回忆,让你产生了共鸣,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吧。
师追问:孩子们谁还有类似的经历,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畅所欲言
……
师:对文章的第一部分谁还有想谈的?你认为孩子们为什么要偷瓜?
预设点二:2—5自然段毛头娃崽与李善才斗智斗勇偷瓜的过程。
(在毛头娃崽与李善才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透过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我们看到了一个气急败坏。无计可施的看瓜者形象,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孩子们调皮好胜,倔强任性,淘气顽劣的天性。)
生1:我也认为孩子们偷瓜其实就是因为调皮捣蛋,是在和李善才斗智斗勇,其实就是一场冒险游戏。我是从文章的2—5自然段看出来的,李善才看不住瓜就“告诉大人”孩子们反而“越作践瓜田”,牵来狗看瓜,不管用就“打狗”,孩子们“变更偷瓜”,看见李善才气急败坏的样子,孩子们“老远啃着瓜,拍手笑”从以上这些词句就能看出孩子们调皮好胜,倔强任性,淘气顽劣的天性。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分析的孩子,对“毛头娃崽的心理”揣摩得十分透彻,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吧。
生2:孩子们偷瓜的过程中,李善才的行为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孩子们偷瓜不是真正的偷瓜行为,而是再调皮捣蛋。“发生喊”“跳起来撵”“瞪大眼睛瞧”“拔起脚来撵”“地跺的咚咚响”这些词语把李善才气急败坏的样子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说明了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他们是不怕李善才知道他们偷瓜的,李善才越生气,他们越高兴。
师:你说的真生动,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冒险游戏,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吧。
师追问:谁还经历了这场冒险游戏,你看见李善才气急败坏的样子了吗,谁来表演一下?
……
师小结,过渡:毛头娃崽的天性就是喜欢冒险,调皮捣蛋,看瓜人李善才为了看瓜使出了浑身解数,而这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理,在于李善才的“斗智斗勇”中,他们机智勇敢,声东击西,在这场冒险游戏中占了上风,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意趣盎然,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第一部分吧。
师:你还从文章的其他部分看出了什么呢?孩子们偷瓜仅仅是因为调皮捣蛋吗,还有没有跟深刻的含义?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点三:文章第二部分毛头娃崽帮助李善才孝母的情景描写。
(文章从第六自然段开始笔锋一转进入了高潮,让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偷瓜背后的良苦用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情景、对话体会毛头娃崽善良、淳朴和厚道的美好品质以及李善才的忏悔之情。此处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辅助教学)
生1:孩子们偷瓜不仅仅是为了调皮捣蛋,他们是在帮助李善才“摘瓜孝母”,我是从文章的第二部分看出来的。孩子们与三奶奶的对话以及李善才“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面前的喊出的:“娘啊,我混”这句真诚的'忏悔让我们体会到了孩子们的良苦用心。
生2:三奶奶所住的“破旧孤零”的草房和李善才住的“大瓦房”的对比,可以想象李善才曾经如何对待年老体弱的母亲,进而在看孩子们偷瓜的行为,我觉得孩子们除了调皮捣蛋之外更多的是淳朴、善良和厚道。
生3:李善才了解了孩子们的良苦用心,真诚的请孩子们吃西瓜而且管够,可孩子们竟“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脸竟红起来”,尤其是铁蛋的那一句“瓜不甜哩”让人忍俊不禁,孩子们偷瓜不是为了得到占为己有而是出于调皮,喜欢冒险更重要的是帮助李善才孝敬母亲。
师小结过渡: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让我们了解到毛头娃崽“偷瓜”的良苦用心,他们的淳朴善良以及李善才的真诚忏悔让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更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性美。都体会着那份真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吧。
师:孩子们偷瓜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你从文章的其他部分看出了什么?
预设点四:文章的第三部分李善才开始为毛头娃崽们提供一片“破坏”的天空,他“草帽遮着脸,躺在窝棚里睡”。奇怪的是孩子们却不再来了。
生1:孩子们偷瓜其实就是出于好奇心和这场冒险游戏的趣味性,我是从文章的第三部分看出来的。李善才为了感激孩子们,当孩子们再来偷瓜的时候,他用“草帽遮着脸”假装睡觉,让他们可以大大方方的把瓜拿走,可是孩子们却不在来了,因为孩子们的目的不是要得到西瓜,而是偷瓜的冒险性以及和李善才斗智斗勇的趣味性。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预设点五:文章最后一段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推理)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提到李善才地边的瓜比地中的侍弄的好,这是为什么呢?
生1:李善才为了报答孩子们故意把地边的瓜侍弄好。
生2:孩子们收起了好奇心,不在搞破坏,才使地边的瓜长得好。
四、想象情境、改编剧本
1、小组分工合作,编排课本剧;2、汇报表演
五、拓展作业:
1、你的童年生活也一定多姿多彩,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然后再把它写在小本本上,如果没有,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也把它写在小本本上。
2、读了偷瓜的故事,你会觉得它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些情节。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来推想一下吧?
⑴三奶奶和李善才之间的故事。
⑵李善才把地边的瓜侍弄的比地中的好。
文题“偷瓜”所指的偷和平常意义的偷盗行为不同,必须走进文本,到字里行间去解读,以题目作为切入点,以疑促读。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读词,根据情况及时指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练习。认读过程定要扎实,为后面的理解打好基础。
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
老师要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才能读出真味。
课堂是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发言,适时引导、追问,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文本—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桥梁。
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着痕迹的渗透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同时要不着痕迹的渗透写作方法,体会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
教师放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
自编剧本,分角色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课后检测题:
一、给带点的字注音
毛头娃崽 撵 威风凛凛 攥着 禁不住 拽住 侍弄 作践 咋的
二、你怎么理解课文中的“偷”
篇9:月下偷瓜作文
月下偷瓜作文
7月6日到10日,我们放了5天假,原因嘛,我们学校是高考考场。假期很长,作业也很多,总算做完了。天气炎热,做点什么好呢?
总不能窝在家里吧,邻居爷爷种了很多西瓜,去瓜地看看。走在种瓜的田间地头,闻着混着泥土和野草的清香,凉风扑面而来,比在家里做作业舒服多了。邻居爷爷家西瓜大丰收,一个个大西瓜被装框运走。
我忽然有了坏主意,看《少年闰土》里面讲到守瓜偷瓜,原文这样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一定很好玩。
我知道,邻居爷爷没有钢叉,我去偷瓜,应该没有危险。既然是偷,大白天不可以,得晚上才行。夜幕降临,我带上弟弟,往瓜地而去。很好的月光,瓜地里一个个滚圆的西瓜乌油油地发亮。我们轻手轻脚弯着腰溜进瓜地,在这个瓜上摸一把,在那个瓜上敲几下,终于偷到了自己心仪的瓜。
有瓜在手,不吃是傻瓜。此时,警惕性全无,我捡起一块石头,猛砸下去,瓜就裂开了,我们坐在瓜地里吃起来。突然传来一声:“哪来的小毛孩,竟敢来地里偷瓜吃!”糟糕,露馅了。
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我们吓了一大跳,满脸都是西瓜汁的弟弟,张开大嘴巴,不知如何是好。我忙把嘴里的西瓜咽下去,沉着地站了起来:“是我们呀,爷爷。”
“哦,是你们两个小鬼呀,怎么样?我的西瓜好吃吗?”邻居爷爷满脸含笑,没有半点责备的意思。
我脸上火辣辣的:“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您的西瓜真好吃。”
“没关系,没关系,幸好你们来得早,不然就要卖完罗。算你有眼光,今年这瓜确实好吃。怎么样?再摘一个吧。”
“不用,不用!”我无地自容。
弟弟说:“想不到我们真的做了一回‘小偷’。”说完,我们都笑了起来,笑声在瓜地上空飘荡。
更多推荐
偷瓜课文内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