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在外打拼的随笔:散落了一地的珠子,本文共3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关于在外打拼的随笔:散落了一地的珠子

初冬的一个午后,天很晴朗,两个孩子高兴地去上学了。因为我大半年没回过家,这次回来,使得孩子们心底深处的喜悦毫无顾忌地蹦了出来。妻子照常去上班,无法掩饰的笑脸也是从心底涌出来的。

独自在家,无事可做,我无意的在儿子的房间里瞎折腾,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也许是想捕捉一下孩子的生活影子。说实话半年没见孩子们了,想得我实在受不了。这几年在外打拼跟亲人们聚少离多,亏欠他们的太多了。

“啪”一声惊响,紧接着就是一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错纵交响声。瓷砖地板被敲打的声音是惊人的。

细心的儿子收集了一铁盒彩色的青豆般大小的塑料珠子,特别好看。我不知道这一个个剔透玲珑的珠子在儿子的心中是否代表了特殊的意思,但那么多珠子他能一个一个地挑出来,按不同颜色分装在不同的铁格子里,足可以证明他是很花了一份心思在里面。

不小心铁盒一下从我手里掉了下去,散落了一地的珠子,发出了刺耳的声音,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我不知所措,傻傻的像根电线杆子一样立在那儿。眼前跳跃着高高低低的彩色珠子,不停地闪显,不停地闪显……

那一刻我的心就像散落了的珠子一样碎了一地,为我这个不小心的举动懊恼的要死。

我是否打碎了儿子的一个梦想,破坏了他的一个世界,抑或弄碎的是他对我的思念。

我的眼睛模糊了。

我多么希望把这个故事告诉给像我一样在外打拼的人们,告诉他们不要忘记了家,忘记了亲人们对我们的思念,更不要忽略了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需要我们最廉价的陪伴。

不要等到珠子散了一地才想起了孩子。记住了!

本文作者:马生虎(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2:那些在外打拼的女子都过得怎么样了心情随笔

那些在外打拼的女子都过得怎么样了心情随笔

一般大学毕业后,男生多习惯远赴北上广,在外打拼,而女生要么留在大学所在地,要么回老家找一份安定的工作,鲜少外出拼搏的,毕竟一个人在外,相对于柔弱的女子来说,太累。

然而,在我大学同学中,仍不乏毕业后,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去外地打拼的女子,那么时隔五六年后的今天,她们过得怎么样了?

同学林婧,毕业后随男朋友去了深圳,当时她应聘上了当地的一个非体系内民办学校的英语老师,在郊区上班。而他的男朋友则是某大公司的产品研发员,虽然同在大城市深圳,但彼此距离2小时车程,相对于房租花费来说,工资都不高,勉强够活。这段恋爱,因为男生的压力大,选择回了老家,两人的恋情也不了了之。而林婧却依然在打拼,相比她对象,她活得更像一个男人。如今的她,单身,仍在租房,一个人过着精致的白领生活,虽无拘无束,却也是月光光。她的生活光鲜亮丽却落寞。

同学任莉,毕业后没有回自己的家乡,也没有留在学校所在城市。而是跟着自己大学三年的恋人去了男方所在的城市,在父母关系的帮助下进了当地的一个小银行,挣得不多,但很安逸稳定。已早早结婚生子,朋友圈时不时看她晒小孩子的照片。她这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打拼”,但毕竟也是为了梦想,和希望的人在一起,而远离父母亲人。她的生活平淡却幸福。

同学张丽,在校时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矛,有名的才女。大学期间只读圣贤书,未曾恋爱。毕业后被前十强的地产公司录取,只身前往广州。关于她的消息,为人比较低调,朋友圈很少有晒过。只是听说,她已当上了产品经理,而且在和另一同行公司的营销副总在恋爱,据说已在广州二环内买了房子,快要结婚了吧。她是个要强的`女子,或许也只有更要强的男子才能赢得她的心。她的生活充满着甜蜜梦想和艰辛。

还有一名同学,王花花,毕业后去了上海的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后来干了两年后学电脑IT,然后仍然不适应上海的工作节奏,种种不顺心,在父母的劝说下,终于回到老家城市,做着一份简单的工作,好消息是今年要结婚了,而且已经怀上了,许是奉旨成婚吧。她的生活历经曲折却最终平静美好。

这些女同学,曾经也都算得上优秀,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下,在不断地抉择与机会中,每个人的境遇也不竟相同。但不管怎么样,路都是自己走的,方向对于错,也只有自己知道!至少为了梦想而拼搏奋斗过,总不至于后悔!

篇3:伞遮住了雨却散落了灵魂随笔

伞遮住了雨却散落了灵魂随笔

打开电脑,一条咸阳实验学校《学校运动会遇大雨:上千学生淋雨,校领导打伞》的新闻赫然占据了电脑桌面。

一种条件反射的意识:校领导头脑被淋进水了吗?已经有那么多的相关事件被媒体推上风口浪尖,你还想继续凑热闹?嫌学校事务不够多?打伞的恐怕还有更高级别的领导吧?

被淋湿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还有一颗颗稚嫩的灵魂,伞下撑着的身体虽然没被淋湿,但灵魂也许早就发霉。

尽管有时我对媒体报道的角度保持怀疑态度,但是,“有图片、有真相”已经让你百口莫辩,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你能抵得过媒体为了造声势选取的“角度”?

事已至此,留给我们的只有思考。

校领导打伞,上千学生淋雨,这首先是学校忽视人的存在。在教育中哪怕一个个体都应该尊重,何况上千人。别忘了,上千人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构成的。再好的活动如果忽略了人的存在,其活动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教育的对象是人,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样对待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是对人的不尊重,是对教育的亵渎。

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然后才是管理者的角色,校长要做的.不仅仅是管理,更多的是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而这样的状况不仅不是服务,还是损害。

咸阳实验学校某位领导说,因为做了大量的准备,不想轻易叫停。这样的回答也是荒唐可笑的。学校任何的大型活动都应该是由相关应急预案的,或者两套或者多套方案,因为天有不测风云,环境在不断的变化。难道突然刮起台风、下起冰雹、地震,学生生命安全不保都还得继续吗?就因为充分的准备。活动今天做不了,还有明天,只要有学生在,时时可以有活动。这只能说明学校缺乏这样的应急机制、更缺乏应急应变能力。这也是一种行政作风、官僚作风在作梗。

作为学校,必须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素质,但搞活动的目的首先不是彰显、宣传、作秀,而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目标,对外宣传、展示只是活动的附属品,显然,学校是本末倒置了。

如果把学校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应该把“人”(教职工、学生)作为主题,而忽视了人的安全、健康的文化还叫文化吗?学校文化建设不是行政命令和官僚姿态,它必须以尊重人为前提。

伞遮住了雨、保全了领导的身体,但被淋湿的上千学生呢?学生在这种不对称的待遇下,恐怕不仅仅淋湿了身体,而会散落灵魂。做教育的更应该懂得生命的价值、健康生命的价值、完整人格的价值。

更多推荐

关于在外打拼的随笔:散落了一地的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