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濂《秦士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本文共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宋濂《秦士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濂《秦士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呻吟:吟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7、下列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B、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C、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D、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9.(10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2)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邓弼狂士性格特点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负:仗恃,自负)
6.【答案】: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
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
C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
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7.【答案:】C
8.【答案】:B
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9. ①【翻译】:如果你们一定不依从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逃到山林中,绝不能忍受你们的羞辱!
(4分。“不我从”1分,“亡命走山泽耳”2分,“不能忍君苦也”1分。)
②【翻译】:四库书(经史子集)任凭你们提问,如果我不能回答,一定让这把刀染上鲜血。(3分。“四库书从君问”1分,“即”1分,“血是刃”1分。)
(2)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 ②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一带的人。身高七尺,双目锐利有神,开合闪闪如有电,能够以力量称雄于人。邻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开,(他)以拳打击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断,跌倒于地;市场前门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举起,(他)两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欢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就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则必受奇耻大辱。”
一日,他独自饮酒在青楼,萧、冯两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牵扯对方入内共饮。两书生向来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们不接受我的邀请,必定杀死你们,(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能容忍你们的轻视!”两书生不得已,听从了他。邓弼占据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请两书生就坐。大声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发出声音。酒喝得畅快了,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无礼的举动),拔刀放在桌面上,铿然作响。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发狂,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诗书,你们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贱?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说:“竟有这样的事?”迅即摘取七经数十义问他,邓弼列举古书中注释经文的文字和解释传文的文字,不漏一句。(两书生)又询问历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谈吐流畅,滔滔不绝不绝(如成串的珠子那样接连不断)。邓弼笑着说:“你们服呢还是不服?”两书生相顾沮丧失色,不敢再有问题。邓弼取酒,披头散发跳着说:“我今天压倒老书生了!古者学在养气,如今的人穿着读书人穿的衣服,反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豪杰当小孩子抚养(喻轻视),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了吧(蔑语)。”两书生向来自负博学多才,听到邓弼的话大感惭愧,下楼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也没有看见他拿着书本低声吟咏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陕西诸道行御史府),邓弼写信数千字藏在袖中进见他,守门的士兵不为通报,邓弼说:“你不知道秦地有邓伯翊吗?”接连击倒数人,音讯传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进去,想鞭打他。邓弼盛气凌人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能否(懂得)持矛呼号率先登上坚固的城前呢?”说“能。”“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说:“能。”“突破重围,击溃敌阵,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说:“能。”德王看看左右说:“暂且试验一下。”问他需要什么,说:“铁铠甲好马各一份,一双宝剑。”德王命人给予他。暗中叮嘱擅长使用长矛的五十个人,骑马奔驰出东城门外,然后派邓弼前往。德王亲自居高而视,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人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烟尘腾起,只见双剑飞舞如坠云雾,连砍马首坠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壮士!真壮士!”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时,直比王铁枪(王彦章,五代时人,善使双铁枪)。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归来都失却筑巢的地方(意谓战火不绝,房屋败毁),竞相栖息在林木中。假使邓弼健在,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若显灵,我知道他(定会)因发怒而头发直立!
篇2:宋濂《秦士录》阅读练习题
宋濂《秦士录》阅读练习题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
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 擘:分开
B.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 雅:向来
C.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D.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 首领:为首的人,头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邓弼的才智或勇略的一项是( )
①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②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③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
④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
⑤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⑥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对答如流,让两儒生自愧弗如。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向德王力陈征服天下的策略,德王感佩,称之为“壮士”。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2)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篇3:《秦士录》原文及翻译
《秦士录》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士录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初,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间者驾海舰,互市于鄞,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柱,杀伤我中国民。诸将军控弦引矢(24),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云。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一带的人。身高七尺,双目锐利有神,开合闪闪如有电,能够以力量称雄于人。邻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开,(他)以拳打击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断,跌倒于地;市场前门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举起,(他)两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欢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就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则必受奇耻大辱。”
一日,他独自饮酒在青楼,萧、冯两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牵扯对方入内共饮。两书生向来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们不接受我的邀请,必定杀死你们,(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能容忍你们的轻视!”两书生不得已,听从了他。邓弼占据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请两书生就坐。大声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发出声音。酒喝得畅快了,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无礼的举动),拔刀放在桌面上,铿然作响。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发狂,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诗书,你们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贱?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说:“竟有这样的事?”迅即摘取七经数十义问他,邓弼列举古书中注释经文的文字和解释传文的文字,不漏一句。(两书生)又询问历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谈吐流畅,滔滔不绝不绝(如成串的珠子那样接连不断)。邓弼笑着说:“你们服呢还是不服?”两书生相顾沮丧失色,不敢再有问题。邓弼取酒,披头散发跳着说:“我今天压倒老书生了!古者学在养气,如今的人穿着读书人穿的衣服,反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豪杰当小孩子抚养(喻轻视),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了吧(蔑语)。”两书生向来自负博学多才,听到邓弼的话大感惭愧,下楼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也没有看见他拿着书本低声吟咏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陕西诸道行御史府),邓弼写信数千字藏在袖中进见他,守门的士兵不为通报,邓弼说:“你不知道秦地有郑伯翊吗?”接连击倒数人,音讯传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进去,想鞭打他。邓弼盛气凌人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能否(懂得)持矛呼号率先登上坚固的城前呢?”说“能。”“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说:“能。”“突破重围,击溃敌阵,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说:“能。”德王看看左右说:“暂且试验一下。”问他需要什么,说:“铁铠甲好马各一份,一双宝剑。”德王命人给予他。暗中叮嘱擅长使用长矛的五十个人,骑马奔驰出东城门外,然后派邓弼前往。德王亲自居高而视,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人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烟尘腾起,只见双剑飞舞如坠云雾,连砍马首坠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壮士!真壮士!”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时,直比王铁枪(王彦章,五代时人,善使双铁枪)。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归来都失却筑巢的地方(意谓战火不绝,房屋败毁),竞相栖息在林木中。假使邓弼健在,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若显灵,我知道他(定会)因发怒而头发直立!
(1)此文重点截取邓弼饮娼楼时强与儒生较文艺,闯王府陈述见识、比武艺等片断,笔力遒劲,虎虎有生气,使其超俗的性情,文武才能,以及不为时所用的愤懑心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结末唱叹有情,令人遐思。
(2)双目有紫棱:形容眼光锐利有神。紫棱,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陇川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质莹彻,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紫石英,即紫水晶。
(3)擘(bò檗):分开。
(4)舁(yú余):抬。
(5)使酒:借酒使性。
(6)不我从:不从我。
(7)忍君苦:忍受你们的轻视。
(8)箕踞:两腿前伸岔开,手据膝,形如箕状。傲慢不敬之姿。
(9)四库书:指经、史、子、集四部。《新唐书·艺文志》:“两都(长安、洛阳)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后称四部书为四库书。
(10)七经:汉代以来推崇的七种儒家经典。东汉《一字石经》以《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为七经;宋代刘敞《七经小传》以《书》、《诗》、《三礼》、《公羊》、《论语》为七经;王应麟《小学绀珠》有《易》、《书》、《诗》、《三礼》、《春秋》和《诗》、《书》、《春秋》、《三礼》、《论语》两说。文中泛指儒家经典。
(11)传疏:注释经文的叫“传”,解释传文的叫“疏”。
(12)缅(sǎ洒)缅:洋洋洒洒,次序井然。《韩非子·难言》:“言顺比滑泽,洋洋缅缅然。”宋代郭彖《睽车志》卷一:“书辞数百言,缅缅有条理。”注:“缅缅,有编次也。”
(13)儿抚一世豪杰:把一世豪杰当小儿一样看待。
(14)休矣:罢了,算了。
(15)挟册呻吟:拿着书籍吟咏诵读。
(16)泰定:元代泰定帝年号(1324—1328)。
(17)德王:即马札儿台,1327年(泰定四年)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1340年(至元六年)封忠王,死后改封德王。
(18)阍(hūn昏)卒:守门的兵士。
(19)击踣(bó泊):击倒。踣,仆倒。
(20)捽(zuó昨):揪。
(21)东海岛夷:指日本人。
(22)鄞(yín银):鄞县,属宁波。
(23)火刀:一种兵器。
(24)控弦引矢:拉弓射箭。
(25)诸蛮:各种少数民族。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26)黄屋左纛(dào道):古代帝王所乘的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名黄屋。帝王车上立在车衡左边的大旗,名左纛。
(27)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利。
(28)横磨剑:喻精锐善战的士卒。《旧五代史·景延广传》:“告戎王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
(29)阴戒:暗中命令。槊(shuò朔):长矛。
(30)空一府:一府的人全部出动。
(31)辟易:惊退。《史记·项羽本纪》:“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张守节《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32)血涔涔滴:血不断流下。
(33)抚髀(bì必):拍着大腿。
(34)王铁枪:王彦章,字子明,五代梁人。骁勇有力,持铁枪,驰骋如飞,军中号王铁枪。
(35)丞相:其时左丞相为倒剌沙,右丞相为塔失贴木儿。
(36)格:阻遏。《史记·梁孝王世家》:“窦太后议格。”司马贞《索引》引张晏语:“格,止也。”
(37)槁死:指无为而死。槁,干枯。
(38)玄鸟: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玄鸟,□也。”《尔雅·释鸟》:“燕燕,乌乙。”
篇4:秦士录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秦士录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古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秦士录 宋濂
1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2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3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4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5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驰骋:卖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7.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弼 死 未 二 十 年 天 下 大 乱 中 原 数 千 里 人 影 殆 绝 玄 鸟 来 降 失 家 竞 栖 林 木 间 使 弼 在 必 当 有 以 自 见 惜 哉 弼 鬼 不 灵 则 已 若 有 灵 吾 知 其 怒 发 上 冲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3分)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3分)
篇5:宋濂《大言》试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有关宋濂《大言》试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大 言①
〔明〕宋 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②。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③,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④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明代散文选注》)
【注释】①《大言》:又名《尊卢沙》; ②瑕:人名,楚国的上卿;
③刑白牲:宰杀白马,古代诸侯盟誓时要宰杀毛色纯一是牲畜; ④劓:一种酷刑,割掉鼻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吏送诸朝 诸:“之于”的合音
B.将康我楚邦 康:使……富强
C.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师:以……为师
D.王趣见,未至 趣:急忙、催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尊卢沙大言不惭的一组是(3分)
①善夸谈,居之不疑 ②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③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④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⑤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尊卢沙好说大话,遭秦人嘲笑。他大言不惭:你们不要讥笑我,我将不远千里到楚国去,向楚王陈说使国家强盛之法。
B.楚国的大夫和上卿瑕都想听听尊卢沙怎样使楚国强盛起来,尊卢沙很恼怒,认为他们不配和他说话,甚至想告辞而去。
C.尊卢沙为卿,三个月却没有特异表现,诸侯之师入侵,他提出割地求和,楚王大怒,将其拘禁三年,割掉鼻子后放还。
D.君子认为,战国时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想以此谋求富贵,弄虚作假者都没有好结局,尊卢沙被割掉鼻子是罪有应得。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3分)
译文: 。
(2)“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3分)
译文: 。
(3)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3分)
译文: 。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项“师”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以老师的身份)教导、教诲,而不是意动用法。该项的判断是难点,要根据前面的文意进行推断。A项“诸”,“之于”,这是中学教材的高频词语;B项“康”是使动用法;D项“趣”是通假字,通“促”。这三项解释正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紧扣“大言不惭”逐一排查:③是楚国的上卿瑕急忙向楚王禀报;④是晋国与诸侯攻打楚国的誓言;⑥是尊卢沙的痛悔之言。这三项与“大言不惭”无关,将其排除。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该项“三个月却没有特异表现”说法有误,这是对文中“居三月,无异者”的错误理解。该句意为:过了三个月,楚国没有发生什么异常情况。结尾部分说“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意思是: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或许他还可以稍稍施展欺妄的伎俩。也就是说,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尊卢沙还能靠说大话混日子。由此可知,“异”是异常情况,而不是特异表现。
4.(1)(尊卢沙)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
(2)“既然这样,冒昧请问一下,(我们)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空口白说的。”
(3)假使晋国的'军队不马上侵入(楚国),(尊卢沙)或许还可以稍稍施展他欺骗虚假的(伎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答题要抓住关键词,踩上得分点,同时要紧扣文意,注意特殊句式,翻译时要适当增补词语、调整语序等。(1)采分点:南—动词,向南而去;迨—等、等到;絷—拘捕。(2)采分点:然一(既然)这样;何先—“先何”的倒装,先做什么;空—空口。(3)采分点:使一表假设,假使、如果;或—表推测,或许、也许;少—通“稍”,稍稍,这是难点,是决定该句能否翻译通顺、准确的关键;售—施展、兜售。
【译文】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讥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当心!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子。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进宫禀报。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既然这样,冒昧请问一下,(我们)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君子评论说:战国时,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往往是想借助大话来谋求富贵。尊卢沙也是其中的一人。假使晋国的军队不马上侵入(楚国),(尊卢沙)或许还可以稍稍施展他欺骗虚假的伎俩。但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弄虚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这样看来,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不幸,而是他应得的(下场)。
篇6:《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选自《明史·宋濂传》)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答案 (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皇上。
得分点 “据”“量”及大意正确。
(2)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5分)
(3)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答案 (皇上)把大臣全部召来诘问责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的话我几乎就要错怪进言冒犯(我)的人了。”
得分点 “悉”、“微”、“罪”、省主语及大意正确。
(4)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答案 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
得分点 “去”、“造”、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洪武二年,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太祖剖符封功臣,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研究讨论,一一依据汉、唐前例,衡量其中适合的部分奏报皇上。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从容说道:“修养身心没有什么比清心寡欲更好的了,(皇上)如能慎重并为之行动,那么就会心灵清静,身体渐渐安康。”太祖听后称赞良久。宋濂性情诚恳谨慎,有一次(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主事茹太素上书一万多字,太祖大怒,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大臣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太祖问宋濂,宋濂说:“茹太素是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有不少可取之处。把大臣全部召来诘问责备,并且大声叫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的话我几乎就要错怪进言冒犯(我)的人了。”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宋濂死在夔州,享年72岁。
二: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8.用斜 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于 是 帝 廷 誉 之 曰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 (2)或指其书曰( )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1.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12.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链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参考答案:
8.(共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
9.(共4分)(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
10.(共3分)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微”“罪”“言者”各1分)
11.(共2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1分)。
12.(共3分)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1分);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各1分)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性情诚恳谨慎, 长期在宫中为官, 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 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 并说:“ 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 我了解他们, 而对那些不善之人, 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 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 这是不敬, 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 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 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 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 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 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 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 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 其次是贤人, 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 从未说过一句假话, 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 始终如一, 他岂只是君子, 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 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 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 太史公”, 而不称其姓氏。
篇7:宋濂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濂文言文阅读答案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问起大臣们的好坏),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 )疑质理
(3)宋濂尝( )与客饮 (4)濂具( )以实对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 担心 引、提出 曾经 都,全
2略
3.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篇8:宋濂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宋濂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答题 (12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问起大臣们的好坏),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 )疑质理
(3)宋濂尝( )与客饮 (4)濂具( )以实对
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15.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2 担心 引、提出 曾经 都,全
14.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15.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内容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
篇9:《秦士录》阅读题解析及原文译文
《秦士录》阅读题解析及原文译文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呻吟:吟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7、下列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B、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C、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D、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9.(10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2)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邓弼狂士性格特点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负:仗恃,自负)
6.【答案】: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
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
C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
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7.【答案:】C
8.【答案】:B
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9. ①【翻译】:如果你们一定不依从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逃到山林中,绝不能忍受你们的羞辱!
(4分。“不我从”1分,“亡命走山泽耳”2分,“不能忍君苦也”1分。)
②【翻译】:四库书(经史子集)任凭你们提问,如果我不能回答,一定让这把刀染上鲜血。(3分。“四库书从君问”1分,“即”1分,“血是刃”1分。)
(2)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 ②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一带的人。身高七尺,双目锐利有神,开合闪闪如有电,能够以力量称雄于人。邻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开,(他)以拳打击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断,跌倒于地;市场前门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举起,(他)两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欢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就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则必受奇耻大辱。”
一日,他独自饮酒在青楼,萧、冯两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牵扯对方入内共饮。两书生向来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们不接受我的邀请,必定杀死你们,(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能容忍你们的轻视!”两书生不得已,听从了他。邓弼占据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请两书生就坐。大声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发出声音。酒喝得畅快了,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无礼的举动),拔刀放在桌面上,铿然作响。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发狂,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诗书,你们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贱?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说:“竟有这样的事?”迅即摘取七经数十义问他,邓弼列举古书中注释经文的文字和解释传文的文字,不漏一句。(两书生)又询问历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谈吐流畅,滔滔不绝不绝(如成串的珠子那样接连不断)。邓弼笑着说:“你们服呢还是不服?”两书生相顾沮丧失色,不敢再有问题。邓弼取酒,披头散发跳着说:“我今天压倒老书生了!古者学在养气,如今的人穿着读书人穿的衣服,反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豪杰当小孩子抚养(喻轻视),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了吧(蔑语)。”两书生向来自负博学多才,听到邓弼的'话大感惭愧,下楼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也没有看见他拿着书本低声吟咏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陕西诸道行御史府),邓弼写信数千字藏在袖中进见他,守门的士兵不为通报,邓弼说:“你不知道秦地有邓伯翊吗?”接连击倒数人,音讯传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进去,想鞭打他。邓弼盛气凌人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能否(懂得)持矛呼号率先登上坚固的城前呢?”说“能。”“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说:“能。”“突破重围,击溃敌阵,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说:“能。”德王看看左右说:“暂且试验一下。”问他需要什么,说:“铁铠甲好马各一份,一双宝剑。”德王命人给予他。暗中叮嘱擅长使用长矛的五十个人,骑马奔驰出东城门外,然后派邓弼前往。德王亲自居高而视,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人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烟尘腾起,只见双剑飞舞如坠云雾,连砍马首坠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壮士!真壮士!”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时,直比王铁枪(王彦章,五代时人,善使双铁枪)。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归来都失却筑巢的地方(意谓战火不绝,房屋败毁),竞相栖息在林木中。假使邓弼健在,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若显灵,我知道他(定会)因发怒而头发直立!
篇10: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棰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士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椀乃桀造,盖又远于周。”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椀,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原文翻译
秦朝有一位学士,酷爱古物,价格再贵的东西也必定要买。一天,有人拿了张破席子亲自登门告诉他说:“从前鲁国的哀公设席请孔子坐下来请教,这就是孔子所坐的席子。”秦国的学士非常开心,认为(这席子)很古老,就用靠近城墙脚下的田交换了。
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拿了根古代的手杖来卖给他,说:“这是周文王的祖父躲避北方少数民族时,拄着拐杖去豳时所用的手杖,比孔子的席子早几百年,您给什么我作为报酬?”秦国学士付出家里全部的'资产给他。
接着又有一个人拿了只朽烂的碗,说:“席子和手杖都不算古,这碗乃是桀做的,比周朝更久远。”秦国的学士认为更古老,就腾出所居住的宅子给了他。
三件器物已经得到,但是田地资产全部没了,没有了衣食的着落,但(由于)好古的心,终究不忍心舍弃三件器物,于是披着哀公的席子,拄着太王的手杖,端着桀做的碗,在市场上行乞,说:“各位衣食父母,有太公时期九府的钱,请给一文(枚)!”
文言汉语注释
[1]踵门:亲至其门。
[2]附:附近。
[3]郭:城郭。
[4]太王:周文王的祖父。
[5]豳(bīn):地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
[6]椀:同碗。因为竹木所制,所以会朽。
[7]太公:姜太公。
[8]九府: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全是周代掌管财币的官府。
篇11:宋濂《大言》的原文翻译
宋濂《大言》的原文翻译
大 言①
〔明〕宋 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②。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③,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④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明代散文选注》)
【注释】
①《大言》:又名《尊卢沙》;②瑕:人名,楚国的上卿;
③刑白牲:宰杀白马,古代诸侯盟誓时要宰杀毛色纯一是牲畜; ④劓:一种酷刑,割掉鼻子。
【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讥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当心!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子。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进宫禀报。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既然这样,冒昧请问一下,(我们)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对。”
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君子评论说:战国时,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往往是想借助大话来谋求富贵。尊卢沙也是其中的一人。假使晋国的军队不马上侵入(楚国),(尊卢沙)或许还可以稍稍施展他欺骗虚假的伎俩。但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弄虚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这样看来,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不幸,而是他应得的(下场)。
更多推荐
宋濂《秦士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发布评论